祖师爷为何襄斌的七木古琴社欲寻觅何氏后人及相关线索

    中华何氏网 2016年5月15日 中山日报


祖师爷为何襄斌的七木古琴社欲寻觅何氏后人及相关线索


中山七木琴社的老师颜萍将一套四本的蓝皮线的《琴学汇成》放在了记者的面前,这是一套还未正式出版的古琴谱样书。里面是一个个功整方正的手书小楷毛笔字,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抄着古琴的文字谱。里面的所有琴谱,为清朝的香山人何襄斌所纂。“我们想找到何襄斌的后人。”颜萍说。

古琴文字谱“记”与“弹”分离

   七木琴社的老师颜萍说,学古琴,会看琴谱很重要。如今为了教学、传承的方便,古琴谱才有了改良的简字谱,甚至方便交流的线谱。早期的文字谱只能记录手势、位置,却无法记录节奏、速度等,后者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因此,每个派别的师傅对弟子的技艺、琴律等影响十分深远。而师傅的琴谱也只传给入室弟子或亲属后人。

   清咸丰同治年间,岭南派大师何襄斌的琴谱还是文字谱。如今即使仍有他的琴谱,但他的琴技、创作曲目也只能从其传承的后人、弟子一脉中才能得以窥见了。这也是为什么琴社想找何襄斌后人的缘故了。“如果何襄斌还有后人或传承弟子在中山,那么或许就是还原这本琴谱的最好演奏者。”

七十二琴堂堂主何襄斌

   但对一百多年前的何襄斌,在史料上,除了对其琴艺有所提到外,并没有留下其余太多的记载。从后人流传的琴谱记载中只有这样一段:“清何襄斌琴者,清广东省香山(今中山)人也,咸丰同治年间在世,自号岭南铁城友琴子。清人刘黔生琴律得一称何氏家藏古琴七十余张,自顾颜其堂曰七十二琴堂。”

   据说刘黔生曾想尝试将何襄斌的所有琴谱集成一本书,并动手收集了许多手稿。但最终有无成书,或成书后有无流传在世,就没有后闻记载了。从这些信息里,我们可推测何襄斌距今应有约150年,就算有后人或弟子,也起码传承了三代以上。但何襄斌琴艺如此精湛,且有众多琴谱、七十多张古琴,这些丰富的古琴史物,又或许仍在某个地方被后人用心守护。

几代人辗转护谱流传至今

   记者现在看到这本还未出版的《琴学汇成》并非由后人或弟子传承下来,那它是从哪来的?颜萍说,当初为了编撰此书,他们从广州的民乐研究所借出原版本,然后重新抄写得来。

   而民乐研究所如今的琴谱版本,则经过了几位岭南派琴家的手才辗转而来。据记载,“该稿本抗战胜利时曾为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郑彼岸先生所得。彼岸先生将此稿本赠与岭南琴家郑健候先生。健候先生又将该稿传与琴弟子杨新伦。1979年,杨新伦先生(亦广东文史馆员)托北京许健先生将此稿转赠民乐研究所,公诸同好。”

   而杨新伦先生的弟子正是现在的岭南派琴家谢导秀,中山七木琴社的颜萍的古琴导师则师从谢导秀。因此,颜萍才得以知道原来中山还有何襄斌这样的前辈。

七旬老人手抄两年誊琴谱

   目前,这本《琴学汇成》已被定为岭南古琴文献从书,由广州市岭南古琴研究所、广州市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版。当初他们从研究所借出琴谱,就如何重新撰写,老先生陈初生提出了一个让人敬佩的决定:用毛笔重新抄一遍。

   陈初生,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收藏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暨南大学教授,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书法院院长。师从岭南派传人谢导秀先生习古琴,现为广东古琴研究会顾问,曾出版多部关于古琴琴学的著作。颜萍说,老先生是退休后才开始研习古琴,但对古琴的热爱却不因年龄而衰。“他家里已收藏了五十多张琴,墙下、柜子里都放满了琴。”老先生一笔一画地用毛笔抄了近两年,才把何襄斌的琴谱重新誊写完。

   这一笔一画的文字谱,是几代琴人的心血。古琴讲究未悦耳先悦心。即将出版的琴谱纸张虽新,但深蓝古朴的封面、白线装帧、内里清秀小楷,以及那几代人辗转护谱寻谱的过程,已让古琴的韵味泛散——弦未动,心已悦,未成曲调先有情。150多年前的琴者何襄斌虽无法看到,可若真能觅到其后人或传承弟子,那才是古琴谱最更完美的声音。因此,颜萍请本报代为寻觅何氏后人及相关线索。中山日报文 图 记者 陈慧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何明百梅咏春画展暨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
>>受助人燕鹏的姐姐燕丽致各位宗亲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