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何系列】江苏泰兴何氏人才辈出八百载仁德家范抵千金

    中华何氏网 2016年5月18日 中央纪监网


【泰何系列】江苏泰兴何氏人才辈出八百载仁德家范抵千金

泰兴何氏代表人物与泰兴黄桥何氏宗祠


中华何氏网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江苏泰兴何氏:人才辈出八百载  仁德家范抵千金

泰兴何氏家族代表人物

泰兴何氏,始自南宋初年。何氏先祖孔庭公为避战乱,率全家迁居泰兴黄桥,以耕读为业,以儒学传家,行善积德,睦邻孝悌,家族逐渐兴旺发达。明清两朝,泰兴何氏出了四进士、十举人、三十二贡生、三百多秀才,簪缨接踵,在泰兴地区为鼎族之家,乡人赞誉“头顶何字值千金”。清朝宰相张玉书题泰兴何氏为“江左甲族”。

家族代表人物有:

何济(1373-1451),字伯舟,号体素。他自幼聪敏,喜读书,常把劝人为善、有益道德修养的话,摘抄授人,身体力行,散德乡里,颇受乡里人敬重。他认为一个人独善其身还不够,因而制定了《何氏家范条件十则》。泰兴何氏能够成为一方鼎族,何济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角色。

何棐(1464-1541),字辅之,号笃斋。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中举,明弘治壬戍(1502)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获得第十名,殿试为三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其人忠义果敢,御赐玺书、白金、紵丝褒奖,并晋升南京太仆寺少卿,诰封中宪大夫。因平生“政绩卓著,行谊可范”,敕建四牌坊予以旌表。  

百善孝为先。何氏族人传承孝的美德。何棐上任一年后,继母陈氏病故,何棐坚持守孝3年,孝满回京。廉者民之表。何氏族人为官清廉,颇有声望。何棐的孙子循吏何镤有民谣赞曰:“何侯为令,吏瘦民肥。”

明代进士何棠,曾任直隶广平知府,官至三品,任上力倡改革官租驿传,减少马种,惩治豪强,百姓大为悦服。

为纪念这位家乡先贤,黄桥人将其墓侧的石桥呼为“知府桥”,后改为“致富桥”。

针对河流给两岸人民生活带来的不便,何氏先祖何璠,不辞辛劳,慷慨捐资建造了“文明桥”。

家族人才辈出、家风淳朴笃厚,同何氏家族的家规家范密切相关。黄桥何氏七世祖何济(1373—1451),是何氏家族文化的核心人物。他制定了《何氏家范》又名《何氏家范条件十则》,即:孝父母、友兄弟、谨夫妇、叙长幼、敦善行、训读书、奖行谊、崇节俭、安生理、重茔祭。

泰兴何氏,以耕读为业,以家范传家,行善积德,睦邻孝悌,从而成为泰兴之望族。

何南金(1561-1609),字许卿,号丽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后任福建莆田知县。何南金为官时间虽然不长,但政绩斐然,爱戴百姓形象深入人心。其逝世噩耗传出时,莆田人街头巷尾哭声一片,其遗爱莆田之深可见一斑。

泰兴黄桥何氏宗祠

在黄桥古镇,有一座赫赫有名,被人们誉为“江北第一祠”的何氏宗祠。

这座宗祠始建于明代,虽历经500多年风雨,至今仍岿然屹立,气势恢弘,古朴庄严,其荷叶墩承托桁条、纱帽翅装饰梁垫等建筑特色,均为江北地区罕见。

何氏宗祠位于黄桥镇珠巷街124号,始建于明代,改建于清初,有“江北第一祠”之称。整体建筑由门厅、门堂、仪门、议事厅(何氏宗祠大厅---此厅原是明代进士、监察御史、太仆少卿何棐的居第,改为宗祠后成了族人的议事厅。)、振裔楼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祠内建筑50余间,其主体建筑(大厅)和东厢楼由何棐的府第改建而成,均为明代所建,虽历经500多年风雨,至今仍岿然屹立。

何氏宗祠除其本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外,还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家族文化和家族精神。祠堂内收集有4块康熙朝匾额,何氏七世祖于明正统年间制定的《何氏家范条件十则》,清光绪版《何氏家乘》,清线装书籍若干,清宰相刘墉书法竹刻,景德镇瓷画珍品,碑文石刻,红木家具等等。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编纂一世祖何大郎(亶)公裔孙分支再迁情况索引表(示例)
>>【泰何系列】江苏泰兴何氏何氏家范摘编的注释与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