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省港澳佛骨伤科名医有何竹林
- 中华何氏网 2016年9月7日 何金泉
清末民初省港澳佛骨伤科名医有何竹林
何竹林,字炳燊,一名厚德,生于1883年,南海九江乡人。
何竹林父亲何良显,精通武术,擅长骨科,行医为业。何竹林受父亲影响,自幼酷爱习武学医。
何氏八岁起即随广州光孝寺一老和尚(属少林派洪熙官传人)习武学医,十七岁炼就一身功夫,时体格魁梧,膂力过人。十八岁外出离家,沿途卖药行医,由广州经南雄珠矾古道入江西,走湖北,访河南,抵北平,后出关外直至哈尔滨,返粤时途经山东、江苏等地,时历三年,行程二万里,学识视野大为开阔。二十一岁起在广州长寿路开设医馆,救治外伤病人无数,甚至被枪械贯通切裂危重患者亦能使之痊愈,故有“破腹穿肠能活命”美誉。
曾为广州起义领导人苏兆征、陈郁等以及工农赤卫队伤员治病。
何竹林医德高尚,对贫苦病者赠医施药,与中医同业者组织西关赠医所。日机轰炸广州时,不少市民受伤。何竹林组建长寿民众救护队,自任队长,把自己的医馆作为队部,免费为群众治伤诊病。
何氏从事骨伤医疗六十年,学术上重视身体素质基本功训练,认为强健的体魄是施行骨科手法的力量基础。其常用的外治手法有“牵导”、“屈伸”、“旋转”、“推挤”等,并善于运用物理力学原理。家传验方秘方甚多,计有驳骨散、生肌膏、驱风散、消毒水、百灵膏等,其中“何竹林跌打风湿霜”,临床上用于骨折脱位,软组织挫伤,腰腿劳损,风湿痹痛等症疗效显着。
何氏建国后历任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广州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等职,主编教材有《中医骨伤科学讲义》。
何竹林注重岭南草药研究,年青时亲自到罗浮山、西樵山采药,制成膏、丹、散等中成药和外洗舒筋汤,对骨折有显著疗效的经验方《驳骨散》己被编入全国中医学院作为统一教材。
在广州中医学院任教期间,主编和讲授了广州中医学院教材《中医骨伤科学》,运用现代声学、光学、放射学等知识和设备开展临床教学。1958年发表论文《中医治疗骨折100例经验总结》,受到广东省卫生厅的奖励。
何竹林行医任教60余年,治愈病人无数。其众多门生遍及全国,有的已晋升为教授,有的担任各级中医院的院长或研究人员。
其中高徒高北海、岑泽波、黄宪章、谭昌雄等已成为岭南名医。如今他的学生中有不少担任骨伤科教授或主任医师,有的在海外和港澳地区设馆行医,把何氏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传播到海内外。
由于何竹林的影响和培育,他的6个儿子均以骨伤科为业,4个女儿中也有两人从事中医事业。
生于1929年的长子何应华,从小随父习武学医,不到20岁便坐堂应诊。广州解放后,又接受中医系统教育,曾任荔湾区中医院骨科主任、院长等职务,受聘为香港骨科研究会名誉会长,是广州著名的骨伤科医生之一。第五子何超常则是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主任、香港骨伤科学会顾问、香港中医学会会立学校教授,他最小的儿子何应权,早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继承父业在母校任教。
1972年1月20日何竹林病逝于广州,享年90 岁。
1982年其儿子何应华及其兄弟将其父亲遗下的外用跌打良药秘方献出,与白云山制药厂合作制成《风湿跌打霜》,临床应用,有效率98%。
1991年何竹林被收入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骨伤人才》一书。
何氏先生高寿九十,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他的养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何竹林先生自幼习武,武力过人,他家里也有习武厅,白天看病,晚上习武。他主张热爱劳动能使人健康,八十八岁时仍然体力强健,还为患者治疗髋关节脱位。何竹林说:“南拳北腿、搏击擒拿、可以锻炼人的灵巧和力量,太极可以锻炼人的柔韧和气质。总之是动则血脉流通,谷气则消。”
何竹林老先生武术了得,他的文学、书法也是很好的。
他告诉我们读书之妙在于:“日有所用,月有所获,年有所成”,他还说“久之,心中便存有一股浩然之气,其气导人向善,令人生活得有理、有序、有节、精神爽快,而体气和平,形神相亲,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何老先生平生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王安石所作:“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篙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竹子越长越刚硬,人年纪越大越正直,越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虽然年轻时的生活很平凡,但是通过我们的修炼,到老了以后境界就会不同。他让我们要把眼界放得长远。(洪法恒)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向26次空中轰炸日军基地的河源连平籍中国军人何健生致敬
>>遂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免去何洪、何兴树等人职务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