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南渡|永嘉南迁南徐州京口(今镇江)何姓等姓氏略说
- 中华何氏网 2016年9月21日 金山网
中原士族 衣冠南渡
---永嘉南迁南徐州京口(今镇江)何姓等姓氏略说
衣冠南渡即永嘉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中原文明南迁。这次移民浪潮持续多年、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史书记载“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研究,截至刘宋为止,中原南渡人口约 90 万,以侨居在长江下游为最多,其中 22万人口集中在南徐州(州治京口,今镇江)。
人口的迁移意味着姓氏、家族的迁徙,南徐州辖境即京口及其附近地区,大部分属于今镇江地区,梳理这一地区的永嘉南渡姓氏,对研究今镇江地区姓氏的源流、播迁乃至分布格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侨居在南徐州的20多万人口都有哪些姓氏?由于现存史料记述不全,现在已经很难统计清楚,笔者尝试对史书、方志及墓志的零散记述进行大致梳理,初步整理出永嘉南迁京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姓氏,同时对南迁姓氏给后世带来的影响作简单概述,其间或存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南渡京口姓氏知多少?
东晋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颇为盛行的时期,当时选官、联姻等以谱牒作为凭据,各州、各姓都有详细的家(族)谱,因而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谱牒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传”记载,梁武帝时,王僧孺改定百家谱,编撰有《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可惜的是,这些详细记录士族世系、迁徙过程的谱牒,早在宋代以前就已散佚殆尽。好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等史书记载了大量南迁人物及其后裔,保存了一些相关资料,各地陆续出土的六朝墓志碑刻以及地方志书,也或多或少地记录了一些士族南迁资料,给我们探究永嘉南渡姓氏带来一线希望。
史书记载的一些永嘉南迁人物及其后裔,有不少明确记载“家于京口”、“世居京口”、“寓居京口”、“家在京口”、“亲故并居京口”等,如《宋书》卷五十“刘康祖传”:“刘康祖,彭城吕人,世居京口。”根据笔者粗略汇总,史书明确记载永嘉南迁京口及其附近地区记述的姓氏有:褚、刁、封、关、何、刘、马、孟、任、檀、向、萧、徐、颜、殷、臧、郑、诸葛、祖,计19个姓氏。
史书记载的很多永嘉南迁人物及其后裔,没有侨居地的记录,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籍贯大致推断,这就涉及侨置州郡县的问题。所谓侨置州郡县,就是东晋南朝政权为照顾流亡江南的士族保持郡望、不失本来籍贯的要求,在他们的侨居地以其原籍名称设置的州郡县,即所谓“播迁江左,仍冠旧邦”。虽然有些南渡移民没有居住在以其原籍设置的侨置州郡县,但与成千上万居住在侨置州郡县的移民相比,数量不算太多,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史料缺少记载的情况下,通过籍贯推测南迁人物及其后裔的侨居地,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途径。
结合《宋书》、《嘉定镇江志》等史志记载以及学者胡阿祥等人的研究,东晋南朝时期京口及其附近地区侨置的州郡县有(侨寄未久即迁移他处者及先后在几处侨置者未计入):(南)徐州、(南)东海郡、(南)东莞郡、(南)东平郡、(南)高密郡、(南)高平郡、淮陵郡、(南)兰陵郡、(南)琅琊郡、乐陵郡、临淮郡、(南)鲁郡、(南)沛郡、(南)彭城郡、(南)平昌郡、(南)濮阳郡、(南)济阴郡、(南)济阳郡、(南)清河郡、(南)泰山郡、(南)下邳郡、郯县、朐县、利城县。
而根据史书、方志及出土墓志记载,籍贯为上述州郡县的南迁人物姓氏有:鲍、卞、蔡、曹、巢、陈、程、崔、戴、到、邓、房、范、傅、伏、高、韩、何、桓、江、姜、孔、蒯、李、刘、孟、缪、潘、彭、丘、任、邵、盛、时、孙、檀、唐、童、王、魏、吴、郗、奚、萧、徐、许、薛、严、颜、羊、虞、垣、臧、张、赵、郑、周、朱、诸葛、竺,计60个姓氏,意味着这些姓氏也有数量不等的人口南迁京口及其附近地区。
通过上述两种途径,剔除重复姓氏,笔者整理出永嘉南迁京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姓氏有:鲍、卞、蔡、曹、巢、陈、程、褚、崔、戴、到、邓、刁、房、范、封、傅、伏、高、关、韩、何、桓、江、姜、孔、蒯、李、刘、马、孟、缪、潘、彭、丘、任、邵、盛、时、孙、檀、唐、童、王、魏、吴、郗、奚、向、萧、徐、许、薛、严、颜、羊、殷、虞、垣、臧、张、赵、郑、周、朱、诸葛、竺、祖,计68个姓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今天的人们要想完全搞清楚永嘉南迁京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姓氏数量,肯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以上也仅是一个参考的数字,真实的南迁姓氏数量肯定会有更多。
南渡京口姓氏多世家大族
中原人民多聚族而居,永嘉南渡时往往也是举村、举族南徙,亲戚故旧随迁,如《晋书》卷九十一“徐邈传”记载,徐邈祖父徐澄之与乡人臧琨南迁京口时,随迁的“子弟并闾里士庶”有千余家。
南迁京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姓氏中,其中就包括一些世家大族,如:东海徐氏、何氏、王氏,东莞徐氏、刘氏、臧氏,高平刘氏、檀氏、徐氏、郗氏,琅琊诸葛氏、颜氏,济阳江氏、蔡氏,沛国刘氏、桓氏,彭城刘氏,荥阳郑氏,清河张氏、崔氏,渤海刁氏等。
这些世家大族家学门风渊源深厚,在来到江南之前,长期在社会文化诸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带来了相对于江东土著要先进得多的文化,使得京口及其附近地区逐渐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荟萃的人文渊薮之地。南朝四个朝代中,有三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出自于此,同一时期,这一地区还涌现出鲍照、何承天、何逊、江淹、刘牢之、刘义庆、刘勰、檀道济、萧统、徐广、徐陵、臧荣绪等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天文、史学方面的杰出人才。
南渡京口姓氏影响深远
在司马迁著的《史记》中,包括京口及其附近地区的江南,“卑湿,丈夫多夭”,也就是自然环境恶劣、人均寿命较短的不发达地区。即便到了大批南渡移民来临之前的三国时期,这一片地区仍然是地广人稀、野兽出没之地,《三国志》就有孙权在此地打猎、坐骑为虎所伤的记载。大量南渡移民选择居住在京口及其附近地区,除了京口位于交通线沿线,往来便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土著人口稀少,土地相对充裕。大批移民的到来,不仅使得这一地区迅速得到大面积开发,还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笔者看来,至少有三:
首先,大批南渡移民的到来,使得京口及其附近地区从相对落后地区跃升为江南乃至整个南方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在《南齐书》作者萧子显的笔下,这片原本莽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蛮荒之地,成了“多出膏腴”的地方。谭其骧先生在《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中,对这一地区的人文昌盛有精辟论述:“南徐州接受移民最杂、最多,而其后南朝杰出人才,亦多产于是区,则品质又最精。”
其次,大批南渡移民的到来,对今镇江地区姓氏人口的分布格局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在南渡移民到来之前,见诸史志记载的镇江姓氏屈指可数,即便加上东吴政权建立后加速扩张、有可能播迁到今镇江地区的孙氏宗族和江东世族,如“吴中四姓”(顾、陆、朱、张)、“会稽四族”(虞、魏、孔、谢)等,总数不过30多个。大批移民的到来,至少包括了60多个姓氏,意味着今镇江地区的姓氏数量成倍增加,大大丰富了这一地区的姓氏资源。这些移民姓氏绝大部分在今镇江地区都可以找到,有的还繁衍成为地区大姓,在镇江人口数量最多的100个姓氏中,就有37个姓氏出现在永嘉南渡姓氏目录中,由此可见,今天镇江姓氏人口的分布格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永嘉南渡的影响。虽然由于谱牒散佚,没有确切记载证明,南渡移民就是今天镇江居民的直系祖先,但至少说明了:这些姓氏在今镇江地区生活、居住的历史将近1700年甚至更久。
再者,大批南渡移民的到来,对镇江地域文化的塑造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从南迁京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姓氏人物籍贯来看,南渡移民原籍涵盖了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的广大地区,移民来源的多样性,加上后来东晋南朝政权为整理户籍实行“土断”,南渡移民后裔与土著杂处、融合,使得镇江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这也是镇江地域文化呈现出的鲜明特色之一。(作者:邱隆洪)
时间:2016-09-21 来源: 金山网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丹灶往事|明朝嘉靖年间沙滘村何氏兄弟与青云村“先生古道”的故事
>>马华斯迪亚旺莎区会订于9月23日举办"中秋文化大汇演"文艺表演和提灯遊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