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革命遗址史迹-何小静(20岁)、何虹(19岁)烈士故居

    中华何氏网 2016年10月19日 番禺日报


番禺区革命遗址史迹-何小静(20岁)、何虹(19岁)烈士故居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位于番禺沙湾镇北村官巷里骏兴门巷(又称大马巷)横5巷5号。该故居深13米,宽12.4米,座西向东,大门口向北,为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的普通平房,是沙湾乡中最早的西医何璧若住所。何小静、何虹均是何璧若亲生女儿,何小静兄弟姐妹七人,何小静排行第四,何虹排行第六。故居厅前有对朝,中隔天井,植有花草。厅左右两侧,各有1房间,左侧房是烈士出生处。现尚保存有烈士照片和少年时使用过的桌椅等遗物。故居基本保持原貌,现由亲人居住。

何小静,原名何雪晴,又名何筱静,1921年出生。1934年,她就读于广州市职业中学。1936年底,参加了由广东地下党领导的广州艺协剧团少年组。在天字码头、长堤新填地、河南大基头等地,常有何小静他们少年组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等街头剧目。

抗战爆发时,何小静兄妹7人先后参加抗日先锋队或艺协少年组,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作家夏衍曾在《救亡日报》撰文赞扬,题为《抗战七姐妹》。1938年纪念全面抗战一周年,广州各界举行献金运动,在广州长堤、太平路等地搭起了献金台表演节目。1月,何小静积极参加筹办 “广州市少年抗敌先锋队”活动,她发动了180多人参加,并任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当时,何小静还成为战时小学的“小何先生”。她组织了“少年晨呼队”,在永汉公园、永汉路(今北京路)、长堤等沿途呼喊抗战口号,鼓舞广州市民

1938年夏,何小静调往佛山大沥社会教育实验区工作。实验区当时表面上属省教育厅领导,实际上是由中共地下党所掌握。何小静当时是实验区的干事,负责展览室和妇女夜校的工作,她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努力办好妇女夜校。11月,何小静成为共产党员。

1939年,何小静调到韶关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工作,名义上是到国民党部队工作。1941年春,皖南事变之后,大批军统特务从重庆调到十二集团军政治部,反共逆流笼罩着韶关。何小静在白色恐怖中坚定机智地执行党的任务。7月下旬,就在组织通知她撤退的途中被捕,被押回韶关警备司令部狱中。她在狱中英勇顽强,不管反动派怎样软硬兼施、逼供诱供,坚持不暴露自己的真正身份,对组织内的事更是守口如瓶,使敌人束手无策。

不久,何小静先后被转移到县监狱和芙蓉山监狱,囚禁期间,她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长诗《囹歌》,揭露了狱中的非人待遇,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概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同年冬,何小静在芙蓉山被敌人杀害,就义前,她理直气壮地说:“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牺牲时年仅20岁。

何虹,原名何雪红,1926年出生。1938年春,她在花县龙翔市南阳庄小学读书时,参加广东省教育实验区组织的少年团,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4月,地下党将少年团送到韶关师范学校读书,何虹安插在初中一乙班就读。她一面读书,一面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学运工作,并成为骨干分子。

1941年冬,何虹知道四姐何小静被国民党杀害后,十分悲痛,更坚定了她的革命信念。她成为学校文艺活动的骨干分子,曾扮演过儿童剧《没有祖国的孩子》、《最后一课》等戏的重要角色,又扮演过《塞上风云》、《重庆廿四小时》的主角,还参加合唱团,在《黄河大合唱》中独唱《黄河怨》,参加了《生产大合唱》等歌舞的演出。次年上半年,何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44年冬,她和一些同学参加了东江纵队政治部鲁迅艺术宣传队。次年8月,何虹随王作尧、杨康华部队挺进粤北。部队行军至始兴、南雄边境准备北上与王震部队会合时,国民党反动派调动一八七师,对东江纵队北上部队跟踪追击。何虹等病员在途中不得不留下隐蔽医治,并准备潜入仁化县地区从事地下工作。第二天,被搜山的敌人发现,何虹等全部病员惨遭杀害。何虹表现得很英勇,牺牲前与敌人搏斗,遍体伤痕。牺牲时年仅19岁。(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

时间: 2016-10-18   来源: 番禺日报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邵阳何氏宗亲会定于11月26日举行周年纪念庆典大会的通知
>>黔西南兴义泥凼何氏故居之何绍武宅修缮工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