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安徽合肥肥东县桥头集镇何氏宗祠

    中华何氏网 2016年12月5日 合肥晩报


幽幽一缕香 深深传德馨

——走访安徽合肥肥东县桥头集镇何氏宗祠

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龙泉村的何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七年,距今已有264年。宗祠外观大气,内部精美,随处可见家规家训、对联匾额、书法绘画以及何氏族人孝心慰祖、修德兴家等文化艺术元素,通俗高雅。

何氏先人讲究风水

何氏祠堂坐落在桥头集镇大何山下。何氏先人十分讲究风水、人与自然之和谐,注重上有“来水”,下建“水口”,背倚“来龙”,面向“朝山”与河流。站在祠前,只见峰岭回环,山如奔势,河如玉带,萦绕祠前,一派诱人的风光。

明朝洪武年间,何氏家族始祖何敬由江西瓦屑坝迁至庐州府合肥县东乡马水站,后复迁至西山驿南七里何晓二村落户定居。传至何志清、何志诚二兄弟,分为两大支派。何志清支派仍居原地,何志诚支派则迁至合肥德胜门回龙桥畔半笠巷。从何敬一世系,到目前二十一世系,600多年来,何氏家族繁衍生息,香火连绵,人丁兴旺,总人口已达1.5万余人,分布在省内数十个乡镇,有的还远居海外异国他乡。

何氏三兄弟的传说

站在祠堂前,只见祠堂门楼上悬挂着“何氏祠堂”、“三高门第”金色祠匾和堂号匾。黑漆大门上嵌有一副永久性对联:“三高世泽,五代家声”。“‘三高’是堂号,‘五代’是指五代不分家”,今年80岁的何维功老人告诉我们。

说到三高堂的由来。原来,南朝齐、梁时,庐江人何氏三兄弟,学问渊博,不愿久官。兄何求,除中书朗不拜,隐居于吴。复除永嘉太守,忽乘小舟逃归。二弟何点,博学善谈,屡征不就。三弟何胤,经学渊通,仕齐国子监祭酒,至梁屡征不出,聚徒讲学。兄弟三人,都是知进退之机的明哲,是逸士高人。他们审时度势,不贪恋名位,既能入世建功立业,又能出世独享天伦。故世称“何氏三高”,后世逐有“三高堂”号。

从2008年秋起,历时3年,何氏祠堂进行了大修。修过的祠堂,祠外青砖黑瓦,飞檐翘角。祠内屏门隔扇,雕梁画栋。多幅木雕,彩绘“五子登科”“荷花托子”“八仙过海”“苏武牧羊”等图案,生动传神,绚丽夺目。

百年桂花树护佑族人

我们来到天井院,看到一棵断了的树根,一旁还立有“古桂花树祭”碑。“这里原本有一棵300年的古桂花树,它与祠堂同龄。一直以来,古树都在祠堂里,护佑着我们家族。也被我们族人视为‘吉祥之树’。遗憾的是,2014年树死了。”村民何兵告诉我们,“这棵桂花树当年有十多米高,开花的时候,花香能飘到数里之外。而且,经常会有村民来剪枝嫁接。”

后天井院有一对铁铸纸钱炉,8条金龙盘旋于上,神气活现。堂前看枋上悬挂着“慎终追远”金匾。两旁柱上刻有对联:“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东西山墙悬挂着“清”“白”“家”“风”匾额。

两边文香阁挂着彩画和国画,其中,“二十四孝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一个个故事成为了教育何氏后世子孙的生动教材。

不能忘却的两个大事件

在走访祠堂的过程中,我们还听到了两个与祠堂息息相关的事件。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新四军合巢支队司令部一度设立在何氏祠堂,指挥打败日伪顽军多次袭击。何氏子弟踊跃参军参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在全国大办特办各类“新型学校”热潮中,何氏祠堂作过肥东县山王乡民办矿山中学校址,办学办出特色,办出名气。

与其他祠堂一样,每年的春节、清明、冬至,何氏后人们都会进行祭祀活动。除此以外,祠堂还经常举行文艺演出活动。“2010年宗谱祠堂重修竣工的时候,我们请来了和县庐剧团,在祠堂门前广场搭台唱戏10天,很多本姓和外姓村民都争先恐后前来观看,那场面可火爆了。”何兵告诉我们。记者 赵杰

合肥晚报   2016年11月8日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盖氏古代名人】清河郡君盖氏考
>>寻根问祖|广西来宾市何氏宗亲会良江镇良江街元象公支系查找归属的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