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仡佬族何氏从贵州迁至隆林的迁徙之路

    中华何氏网 2016年12月6日 何正安


隆林仡佬族何氏从贵州迁至隆林的迁徙之路

隆林仡佬族大约于清初时期从贵州仁怀、六枝等地迁徙而来,至今已有十几代。它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分哈仡、多罗、布流方言,文字是古老的象形字。相传德峨镇么基村大水井屯、岩茶乡湾桃寨的仡佬族,其祖先是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的马逼桥、六枝大崖脚、那隆坝、坡甘幼(地名均为音译)等地方逃荒而来,居住在大水井屯。而后陈、王、罗、戴姓迁居湾桃。三冲弄麻的仡佬族是从贵州仁怀县金竹寨避难而来。现弄麻有一古墓(何朝成墓)碑上刻有“贵州省遵义府仁怀州金竹屯光绪四年”字样。

仡佬族从贵州迁至隆林的原因说法不一。有传说是:

多罗支(郭氏):当时陆家和郭家为争一个姑娘而打官司,历时长达三年之久,结果郭家几乎被陆家赶尽杀绝。为此,当家的老妈妈沙氏担心自己仅剩的两个儿子郭亚从和郭亚胜又被陆家伤害,便把他俩装进箱子挑走,逃命来到广西。最初来到西隆(今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坡保岩、藤上、马冲等处。因空手而来,没有生产工具,为了养活两个儿子,只好帮人家打工谋生,不久两个儿子长大,与汉族人结婚。打了第三代,突然一夜狂风暴雨、山石崩塌,全寨人均被埋了下去,唯剩下一位汉族老太婆和一个仡佬族小男孩。于是,老太婆便把小男孩带到克长维寨住了三年,然后才搬到大水井住。当时这小男孩是“勇”字辈。郭家的字辈是“勇、应、明、英、正、秀、基(除正、秀、基外,其他均为音译)”等七个字辈。这小男孩来到大水井住,继而繁衍后代,至今已有十几代人。

哈仡支:隆林何氏仡佬族开始是从贵州遵义仁怀县金竹屯的椒园迁到兴义,后来才迁到弄麻。在兴义时,常遇到不好年景受饥慌,最先只有一户仡佬人家来到此地,搭建简陋木房,开荒种地,尽管茅草一丈多高,树有三抱大,随处碰上野猪,但土地肥沃,种下的苞谷干粗苞大,生活过得还算好。便回兴义把其他人接来,用箩筐桃着娃娃,经过新州到岩峰,再搬到鱼塘。没几年发展到十几家,有何、田、李、王、朱、勾、文等姓。田姓很有钱,可没有几年就败了家,有的搬到保田,有的则搬到弄麻,有的姓氏死绝。有的姓氏有可能是大土司大巫师之裔,其中李姓就有“其先人有初夜权”的口传。因为历史上只有大土司或大巫师才享有这种特权。夜郎国的第一代王叫李竹,他们之间很可能有一定的渊源。

布流支(徕):主要姓氏有韦、王、陆、曾、胡等,据史料记载 ,徕人是贵州一个古老的土著民族,其民族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从仡佬族所经历的奈、徕、卜、大卜天、大和、濮、僚、仡佬等的历史流程看,便知历史的久远。贵州省的遵义、安顺、兴义等地区的广大地域都曾是古徕人的发源、发祥之地。虽然历史久远,但许多地方都还留下徕先人深深的足迹。遵义有徕子洞、徕子沟、奶(徕)子山、来子路;金沙县有来木关;特别是仁怀市区东门的莱芝洞,出土的殷商时期的酒器文物。祖先们由于受到统治者的残酷压迫而逃到广西,历尽了千辛万苦,几经到了灭绝的境地,而又能坚强地生存下来。如今广西隆林、西林县一千多人的徕仡佬还保留自己的语言,真是难能可贵。有史料记载,徕徕人在明朝的洪武年、永乐年间又不断的被朝廷、官府的屠杀烧抢,死以万计,活的数万人先后从贵州逃难到广西的隆林、田林一带。从安龙、册亨方向来的进入田林的徕地、徕周、徕也等地;从安龙、兴义方向来的进入隆林的者徕、弄徕、徕边、马海、常么、长发、斗烘、卡保、那王、者帮、马场、瓦窑、坡穴、扁牙、巴芒等地。由于几经被追杀,几度迁移,一路死伤无数,长时间没有立足安生之地,活下来的人,为了生存还不断往云南、越南方向逃去,所以近代凡是徕人住过的地方都有“徕”称的地名。逃难到隆林的徕仡佬祖先都是始于江西、湖广,经铁板桥、红河进入隆林,由于民族的落难,时间的久远,所以江西、湖广在何方,祖先逃走是何年,后人一无所知。其实,江西的赣南城(吉安)古名就叫仡佬城,湖广就包括了今天的广西地域。经查史料,铁板桥是贵州安顺地区关岭县内的花江铁索桥。韦、陆两姓从原籍逃出后,一路同甘共苦,生死相依,过红河后分支找点,一支住常么,几十年后陆家一兄弟又从常么分支到打铁寨,但打铁寨陆姓现已绝后。一支住进长发、斗烘、卡保、罗湾、亨沙等地;另一支经龙广、安龙进扁牙、巴芒。王姓从江西、湖广到鲁础、高坝子、结龙坝到隆林那为、坡穴、马场、瓦窑、斗烘;另一支王姓进入常么、卡保。曾姓从兴义逃到卡保。《西隆县志》:“巴结未开之前,宫庄则有倮罗王,徕子王”。(何正安)

2016-12-04    来源:隆林政协网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庭教育
>>【燕氏网新闻】追寻昨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