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古迹】何瓊玖故居
- 中华何氏网 2017年3月10日 何定东
何瓊玖故居
何瓊玖故居俗称“何双益”,又称“九十九间”。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海门村古城内“大馆巷”东端“永和居”(俗称“源记”)南侧。因座落于明代胡千户府邸旧址上,故古称胡厝下。系清代崇武名商何琼玖先生于嘉庆年间建造。故居座西朝东,穿斗式结构,硬山屋顶。居中主厝为二落五间张,两侧有护厝(也称“护龙”),外围三面又有环护厝(俗称走马间)环抱,旧时走马间上有梳妆楼,毁于火灾。大厝前有宽敞的院落,俗称大埕,埕两端建文馆,武馆。四周有围墙,形成封闭式建筑,南北各有两个门可和外界相通。主厝正门对面的围墙上建有照墙,旧时照墙外有池塘(俗称丹池)。共占地面积1600余平方米。这种重护龙的格局使故居的整体布局酷似一座方形的二堂、二横、一围龙的客家围龙屋,可见两地古民居的历史渊源。故居的整体布局之齐全在崇武绝无仅有,在闽南一带也是非常罕见。是崇武民间所说的“三座半大厝”中最大的一座。
故居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大厝,惠安俗称“皇宫起”,泉州、晋江也称官式大厝。有独特的闽南风格“红砖白石燕尾脊”——墙壁白石红砖,屋顶红瓦,屋脊双曲燕尾脊。大厝屋顶铺设着红色的板瓦、筒瓦,檐口的瓦当、滴水也是红色的;大厝正面墙壁除白石裙墙外都是红砖切面;地面除露天的大埕、天井、走廊外皆是红砖铺面。闽南红色建材的运用源于海外。它的存在是闽南长期与海外贸易、文化 交流的结果。这种闽南红砖大厝既有"中庭型”护厝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平民百姓专用的硬山屋顶并配以凹曲的燕尾脊,又引用了海外红色建材,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显得既富丽又堂皇。比别处民居那种青砖灰瓦,屋脊平直,屋坡面成直线的屋顶显得别有一番风味。
居中主厝的平面布局是闽南民居的“中庭型”布局,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的“内院型”布局。北京四合院的平面布局,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围合成一个宽广的庭院,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中庭型”民居平面的布局,正门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厅堂,中间庭院较小,称为天井(俗称“深井”)仅作排水和采光用,诸房左右均齐配置,四周房间相连,厅堂、天井、房间由走廊连通一体,形成以厅堂为主轴,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格局。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主厝的大门门位凹入,两侧有两个小边门,这种大门的风格是晚清时期的,俗称"双塌岫”,入门即是门厅(俗称下厅),左右各有下房和“角间”,门厅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走廊和“墀头”,合称“下落”。走过天井踏上石阶及走廊即到正房。中为顶厅,左右各有大房和边房(俗称“五间”),后有后堂(俗称后萱)及两侧的后房和“五间后”,合称“顶落”。厅堂前面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走廊(俗称过水廊),两侧辟有两个小边门可通护厝,护厝亦有门通向大埕。主厝由过水廊通向护厝,过水廊及前面的照墙将护厝天井一分为二。主厝和两侧护厝共有五个天井,俗称五梅花天井,依次左上是日井、左下是龙井、右上是月井、右下是虎井。大埕入护厝亦有小门厅(俗称“护厝头”),最后端是小后厅(俗称“护厝尾”),亦有门可通厝后,天井侧面六间房间(俗称“护厝间”)亦为住房。大厝和“走马间”之间有环游廊。
故居原来的主人何瓊玖先生,崇武何氏三房十三世祖,清国学生,系“双益”号老板,主营航运,据说经营十八只东海船,是一代名商。为人慷慨乐施,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延建邵道台捐俸重建崇武天后宫,即由先生主持董事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邑侯雷公伦到崇武观光,动员民众重修残缺的城墙,公捐银三百陆拾两并参与主持工程,城以复固。次年(1842年)又捐银三百余两,首倡重建崇武古城北门灵安尊王宫,至今灵安尊王宫还供奉着先生和夫人的牌位。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再次首倡捐资,崇武朱子祠得以兴建。
2002年何瓊玖故居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宗亲投稿何氏新闻,请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联系投递:
(1)QQ邮箱:360030952@qq.com
(2)微信号:hsh-017或按住下方图片扫描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为微信好友
分享按钮>>【滕氏网新闻】武汉滕州商会领导参加武汉市委统战部、工商联召开招商引资动员会
>>安徽池州东至县龙泉镇盐田何氏宗亲会定于4月3日举行清明祭祖活动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