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家谱源流】姬姓源流----
- 中华施氏网 2015年10月28日 施建明
姬姓,拼音:jī xìng 。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具有将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7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37位。
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姬姓人口约五十四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
姬姓名人有颛顼、帝喾、姬昌、姬发、周公、姬宜臼、晋文公、吴王阖闾、姬夫差、商鞅、燕昭王、姬鹏飞等。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黄帝,出自黄帝出生所在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
传说中黄帝生于寿山,长于姬水,于是其母亲便给他取姓为姬。
在华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就是“姬”姓。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可是,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他们和姓姬的族人有什么分别呢?
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但是黄帝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
据典籍《说文解字》的记载,黄帝之所以以姬为姓,是由于当初居住在姬水的缘故。姬水,亦称沮河,源自陕甘交界处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一百二十八公里后汇入洛河,基本上横贯黄陵县全境。黄帝的嫡系子孙,世代以姬姓相沿袭,一直到周文王父子,仍然姓姬。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黄帝生于寿山,长于姬水,所以以姬为氏。根据《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姓。”望族居于南阳郡,即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故姬姓的始祖就是黄帝。
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在第三代起就不再姓“姬”了。
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个部落联盟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今河北涿鹿东南部,因称涿鹿之战),炎帝被打败,与黄帝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
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又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的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姓族人的远祖。
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了,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成为其它的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嫡系子孙,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继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奴隶制王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系以及宗法制度。
第二个渊源:源于黄帝,出自黄帝赐姓,属于帝王赐姓为姓。
黄帝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赐予十二个姓,班为:姬、酉、祁、己、滕、蒧、任、拘、厘、姞、嬛、衣,其中就有姬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
例如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在史籍《史记·周本纪》中也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这些后裔皆继承了姬姓,其子孙后代建立了著名的周王朝。
周王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姬昌。周武王叫姬发。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五十三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所以姬姓反而逐渐稀少了。
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姓族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创造文明的事业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保持中华民族的素质方面的贡献很大。
先秦时期,秦国灭周王朝,许多姬姓族人以故王朝名称为姓氏,改称周氏。
到了南北朝时期,一些以周为氏的人又恢复姓姬,但只能称为姬氏,而不再称姬姓。例如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梁周弘正,谄事王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周弘正,公元496~574年,晋光禄大夫周顗之九世孙,汝南安城人,官至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寻敕侍东宫讲《论语》、《孝经》,是南朝梁国的重臣。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大唐王朝的开元年间,有一位世居长安的水部郎中姬居逊,由于要避讳唐明皇的名字,而改称周氏。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姬”与“基”同音,因此要避音讳。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西晋时期代北鲜卑渴烛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曾为代王拓跋·猗?(北魏桓帝)、拓跋·猗卢(北魏穆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被封为楼顿侯,后来又在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归顺于晋桓帝司马炽(即晋怀帝)的著名将领姬澹,字世雅,便是当时的鲜卑族人。
在姬澹的后裔子孙中,皆承袭姬氏,后融入汉族,加入了姬姓大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在史籍《魏书》、《晋书》等史籍中,尽管记载有姬澹其人、其事,但皆未记载其原姓氏所出。但史籍《魏书》中记述了姬澹与著名的代国辅相卫雄是同族宗亲,而卫雄出自鲜卑渴烛浑氏族,因此,姬澹的鲜卑族姓氏,当为渴烛浑氏,亦称可足浑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格格氏,满语为Gege Hala,汉义“姐姐”,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为隋、唐时期古靺鞨族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就出现的古老姓氏。
靺鞨族格格氏族以传统渔猎为生,后成为靺鞨族黑水部,史称黑水靺鞨,在唐朝时期隶属于黑水都督府的管辖之下。
到了宋朝时期,黑水靺鞨演变为完颜部,即史称的“生女真”,格格氏即其分支之一,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清朝中叶以后,格格氏所冠汉姓即为姬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黄帝、后稷(弃)、姬澹。
黄帝(前2717-前2599年)是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生于姜水(今宝鸡境内)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今陕西境内),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新郑),故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有西陵氏(嫘祖)、方雷氏(女节)、彤鱼氏(名苍林,讳邛,炎帝之女)、(方相氏)嫫母等四位夫人。
嫘祖:一作“累祖”。西陵氏之女,领黄帝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女节:方雷氏,生玄嚣(青阳氏),曾发明梳子。
彤鱼氏:名苍林、丽娱,讳邛,炎帝之女,黄帝三妃,负责人们的饮食住行。后世将她尊为烹饪业的始祖。生挥(张氏始祖)、夷彭(郦氏始祖)。
嫫母:面貌丑陋,但为人品德贤淑,性情温柔,作为黄帝第四妻室,生了夷鼓并助黄帝败炎帝,杀蚩尤,是出名的贤内助,深受黄帝的敬重。
各支始祖:
1、姬姓嫡支大系:
始祖:黄帝,姬姓之祖,父少典(祁昆),母附宝,公孙氏,出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城东部),因生长于姬水畔(一说今武功一带漆水河,一说今黄陵附近沮河)而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部),故号轩辕氏,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是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之一。
第二世: 姬玄嚣,黄帝长子。
第三世: 姬蟜极,姬玄嚣之子。
第四世: 姬 喾,姬蟜极之子,又称高辛氏。
第五世: 姬 弃,又称后稷,姬喾之子,名姬弃,周族始祖。
第六世: 姬不窋,又称姬叙望不,后稷之子。母曰姞氏。
第七世: 姬鞠陶,又称姬鞠,姬不窋之子。
第八世: 姬公刘,姬鞠陶之子,定居豳。周道始兴。
第九世: 姬庆节,姬公刘之子。
第十世: 姬皇仆,姬庆节之子。
第十一世:姬差弗,姬皇仆之子。
第十二世:姬毁隃,姬差弗之子。
第十三世:姬公非,又称姬公非递、姬公卯,字辟方。姬毁隃之子。
第十四世:姬高圉,姬公非之子,字侯侔。
第十五世:姬亚圉,姬高圉之子,字云都。
第十六世:姬 类,号姬公叔祖类,姬亚圉之子。又名姬太公、姬组绀。
第十七世:姬 亶,号古公亶父,姬公叔祖类之子,周称太王,居岐之阳,实施翦商。
第十八世:姬季历,姬古公亶父之子,又称姬王季、姬公季。
第十九世:姬 昌,姬季历之子,商西伯侯,追封周文王。
第二十世:姬 发,姬昌次子,承袭商西伯侯,公元前1132年~前112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55~前1046年在位,承爵西伯侯。灭殷商纣王,建立周王朝,称周武王,公元前1122~前111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前1043年在位。逝世后葬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西北云塘村或黄堆村,待考。
第廿一世:姬 诵,姬发之子,周成王,公元前1115~前107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2~前1019年在位,逝世后葬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
第廿二世:姬 钊,姬诵之子,周康王,公元前1078~前105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18~前992年在位,逝世后葬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
第廿三世:姬 瑕,姬钊之子,周昭王,公元前1052~前100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91~前977年在位,逝世后葬于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第廿四世:姬 满,姬瑕之子,周穆王,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逝世后葬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
第廿五世:姬 扈,姬满之子,亦称姬伊扈、姬扈、姬繄扈,周恭王(周共王),公元前946~前93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21~前900年在位,逝世后葬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西北云塘村。
第廿六世:姬 囏,姬扈之子,周懿王,公元前934~前91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99~前892年在位,逝世后葬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
第廿七世:姬辟方,姬囏之子,周懿王之弟,周孝王,公元前909~前89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91~前886年在位,逝世后葬地待考。
第廿八世:姬 燮,姬辟方之子,周夷王,公元前894~前87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85~前878年在位,逝世后葬地待考。
第廿九世:姬 胡,姬燮之子,周厉王,公元前878~前842年在位,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公元前828年逝世,逝世后葬于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县三教乡。
第三十世:姬 虎,姬胡之子,周定公,公元前841~前827年摄政,公元前827年还政于周厉王之子姬静。
第卅一世:姬 静,亦称姬靖,姬虎之子,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
第卅二世:姬宫湦,姬静之子,周幽王,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西周灭于犬戎。
第卅三世:姬宜臼,姬宫湦之子,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2年在位,迁都于成周,建立东周王朝。
第卅四世:姬 林,姬宜臼之子,周桓王,公元前719~前697年在位。
第卅五世:姬 佗,姬林之子,周庄王,公元前696~前685年在位。
第卅六世:姬胡齐,姬佗之子,周釐王,公元前681~前677年在位。
第卅七世:姬 阆,姬胡齐之子,周惠王,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
第卅八世:姬 郑,姬阆之子,周襄王,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
第卅九世:姬壬臣,姬郑之子,周顷王,公元前618~前608年在位。
第四十世:姬 瑜,姬壬臣之子,周定王,公元前606~前586年在位。
第卌一世:姬 夷,姬瑜之子,周简王,公元前585~前572年在位。
第卌二世:姬泄心,姬夷之子,周灵王,公元前571~前545年在位。
第卌三世:姬 贵,姬泄心之,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
第卌四世:姬 猛,姬贵之子,周悼王,公元前520~前520年在位半年
第卌五世:姬 丐,姬猛之子,周敬王,公元前519~前476在位。
第卌六世:姬 仁,姬丐之子,周元王,公元前475~前471年在位。
第卌七世:姬 介,姬仁之子,周贞定王,公元前468~前442年在位。
第卌八世:姬去疾,姬介之子,周哀王,公元前441~441年在位半年
第卌九世:姬 叔,姬去疾之子,周思王,公元前441~441年在位半年
第五十世:姬 嵬,姬叔之子,周考王,公元前440~前428年在位。
第圩一世:姬 午,姬嵬之子,周威烈王,公元前425~前403年在位。
第圩二世:姬 骄,姬午之子,周安王,公元前401~前376年在位。
第圩三世:姬 喜,姬骄之子,周烈王,公元前375~前369年在位。
第圩四世:姬 扁,姬喜之子,周显王,公元前368~前324年在位。
第圩五世:姬 定,姬扁之子,周慎靓王,公元前320~前316年在位。
第圩六世:姬 延,姬定之子,周赧王,公元前314~前256年在位。秦昭襄王赢则灭东周王朝。姬姓嫡族从此大多以故国号为姓氏,改称周氏。
三大人文始祖分别为:炎帝姜石年、黄帝公孙轩辕、兵帝姜蚩尤。
2、安阳姬姓世系:
始祖:姬 旦,先圣、文献王,周文王姬昌之子。己卯,周武王十三年,封周公于曲阜国,曰鲁国,世人称鲁公。因周成王幼年嗣立,留相王室,是为周公。生子八人:长子姬伯禽(嗣周公,食采于周,世辅王室)、次子姬君阵,三子姬蒋、四子姬邢、五子姬凡、六子姬茅、七子姬胙、八子姬祭,或在于畿内或在于畿外。其长子姬伯禽代就封于鲁,周成王十四年已亥,周公薨于丰,年八十四,葬于毕,谥曰文。汉、唐追尊周公为先圣,宋追封为文献王。
第二世: 姬伯禽,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42年)代父封于鲁,是为鲁公,传三十三公,后世俱祀周公,寝殿鲁公陪祀,在位五十三年,戊寅薨。生三子:长子姬酋、次子姬熙、三子姬鱼。
第三世: 姬祖酋,周康王十七年(公元前1004年)即位,是为鲁考公,在位四年薨,无嗣,弟姬熙在之后康王二十一年癸未即位,是为鲁炀公,筑茅阙门,招进贤士,以礼化民,在位六十年薨。鲁炀公因弟年少,请命周成王被封附庸国东野,以田名为姓东野。生二子人:长子姬宰、次子姬费。
第四世: 姬 宰,周穆王四年(公元前943年)即位,是为鲁幽公,在位十四年薨,有二子:长子姬尹、次子姬圭,俱先卒,弟姬费,周穆王十八年丁酉即位,是为魏公,在位五十年薨,生二子:长子姬擢、次子姬具。
第五世: 姬 擢,周懿王元年(公元前899年)即位,是为鲁厉公,在位三十七年薨,无嗣,弟姬具,周孝王十三年甲子即位,是为鲁献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二子:长子姬濞、次子姬敖。
第六世: 姬 濞,周厉王十四年丙申即位,是为鲁真公,在位三十四年薨,子姬世有足疾,不得立,弟姬敖在周公共和十一年庚午即位,是为鲁武公,在位十三年,周宣王十二年乙酉,鲁真公率其二子姬括戏入朝,周宣王命戏为鲁世子夏武公,归而薨,生三子:长子姬括、次子姬戏;三子姬称。
第七世: 姬 戏,周宣王十五年戊子即位,是为鲁懿公,生二子:长姬旰叔,早卒、次子姬庈父为大夫,城郎居之,因为费邑,鲁懿公在位九年薨,其兄姬括之子姬伯御即位,十一年卒,周宣王问鲁公子:“能导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而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知,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立姬称于夷公,是为鲁孝公,在位二十七年薨,生五子:长子姬弗湮、次子姬豫益、三子姬师、四子姬展、五子姬驱
第八世: 姬弗湮,周平王三年癸酉即位,是为鲁惠公,在位四十六年薨,生四子:长子姬息姑、次子姬允、三子姬翬、四姬施父。
第九世: 姬息姑,鲁惠公庶子,周平王四十九年己未,鲁惠公有嫡子姬允,最少令姬息姑摄政代令姬允,长以授予允,政是为鲁隐公,在位十一年薨,弟姬允在周桓王九年庚午即位,是为鲁桓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六子:长子姬同、次子姬庆父、三子姬叔牙、四子姬季友、五子姬结、六子姬满。
第十世: 姬 同,周庄王四年戊子即位,是为鲁庄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六子:长子姬般立(是年十月已未卒)、次子姬申开、三子姬夷仲、四子姬年、五子姬遂、六子姬鱼。
第十一世:姬 开,周惠王十六年庚申即位,是为鲁闵公,在位二年薨,鲁僖公姬申在周惠王十八年壬戌即位,遵姬禽父之法养四种马于坰野,尊贤禄士,修泮宫,守礼教,东略淮寇,新作南门,修姜嫄之庙,复鲁旧制,未遍而薨,在位三十三年,生二子:长子姬兴、次子姬买。
第十二世:姬 兴,周襄王二十六年已未即位,是为鲁闵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四子:长子姬赤(立冬十月卒)、次子姬视、三子姬倭、四子姬叔肸。
第十三世:姬 倭,周匡王五年癸丑即位,是为鲁宣公,在位十八年薨,生三子:长子姬黑肱、次子姬偃、三子姬归生。
第十四世:姬黑肱,周定王十七年辛未即位,是为鲁成公,在位十八年薨,生二子:长子姬午、次子姬公衡。
第十五世:姬 午,周简王十四年已丑即位,是为鲁襄公,在位三十一年薨,生四子:长子姬野(立秋九月卒)、次子姬稠、三子姬宋、四子姬憗。
第十六世:姬 稠,周景王四年庚申即位,是为鲁昭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四子:长子姬公衍、次子姬公为、三子姬公果、四子姬公贲,俱无贤不任,继嗣弟宋敬王十一年壬辰即位,是为鲁定公,周景王九年庚子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寻为司寇十年,辛丑孔子摄行相事三月,鲁国大治,十五年丙午公薨,生二子:长子姬蒋、次子姬溺。
第十七世:姬 蒋,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即位,是为鲁哀公,在位二十七年薨,生二子:长子姬宁、次子姬荆。
第十八世:姬 宁,周贞定王二年甲戌即位,是为鲁悼公,在位三十七年薨,生一子:姬嘉。
第十九世:姬 嘉,周考王十一年辛亥即位,是为鲁元公,在位二十一年薨,生二子:长子姬衍、次子姬辰。
第二十世:姬 衍,周威烈王十七年壬申即位,是为鲁穆公。鲁穆公三年甲戌,以公仪休为相,泄柳申详子思为臣,公问于子思曰:“何道可以利民?”子思对曰:“君欲惠百姓,除非法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贶困乏;慕周公、禽父之治,行其政化,开公家之惠杜私门之利,结恩百姓,修理临国,其兴也,勃也。”公甚尊礼之威化,大行三十三年甲辰公薨,生二子:长子姬奋、次子姬公输。
第廿一世:姬 奋,周安王二十六年乙巳即位,是为鲁共公,在位二十二年薨,生一子:姬屯。
第廿二世:姬 屯,周显王十五年丁卯即位,是为鲁康公,在位九年薨,生一子:姬芫堰。
第廿三世:姬 堰,周显王二十四年丙子即位,在位二十九年薨,生一子:姬叔。
第廿四世:姬 叔,周慎靓王五年乙巳即位,是为鲁平公,使乐正子为政,鲁平公三年丁未,孟子自齐而归过鲁,公将乐正子以见孟子,惜为嬖人所沮,在位二十年,甲子公薨,生一子:姬贾。
第廿五世:姬 贾,周赧王十九年乙丑即位,是为鲁缗公,在位二十三年薨,葬鲁城南九里。生二子:长子姬仇、次子姬辩。
第廿六世:姬 仇,周赧王四十二年戊子即位,是为鲁顷公,在位二十四年,辛亥遭楚考王灭鲁,藏周礼仪,礼于壁迁卞,薨于柯,遂葬焉,亡国无子,维有一弟,姬辩,携谱逃于阚,即今之汶上县是也,居鲁桓公墓右,克守先训,生三子:庶少故,后裔世居汶上。次子姬乾、三子姬壬、三子姬大明。
第廿七世:姬大明,隐居泰山,齐鲁呼为夫子。汉高帝刘邦十一年封姬乾之子姬毕为咸阳公,回西京奉文王祀.因姬毕无子,又封姬大明为咸阳侯,建城于文王陵,生二子:长子姬嘉、次子姬昭。
第廿八世:姬 嘉,汉武帝四年(公元前137)改封姬嘉为周,于南君秩职列侯,以奉先祀。封姬嘉之弟姬昭为水休侯,赐稷山为采邑,后嗣俱在蒲州。生一子:姬敏。
第廿九世:姬 敏,生一子:姬东。
第三十世:姬 东,生二子:长子姬宪、次子姬观。
第卅一世:姬 宪,汉平帝刘年间(公元前1~公元5年),姬宪被封郑公。汉平帝崩节后,王莽摄政和新朝期间,姬观被封卫公,生一子:姬垒。
第卅二世:姬 垒,生一子:姬英。
第卅三世:姬 英,生一子:姬得。
第卅四世:姬 得,生一子:姬初。
第卅五世:姬 初,生一子:姬杰。
第卅六世:姬 杰,生一子:姬章。
第卅七世:姬 章,晋武帝年间(公元265~290年)被封嗣圣公,生一子:姬璟。
第卅八世:姬 璟,南朝宋武帝刘裕(公元420~422年)令姬璟守后稷之墓,食候奉。生二子:长子姬□、次子姬顺。
第卅九世:
姬 □,名字待考,隋文帝杨坚年间(公元581~604年)被封昭德候。
姬 顺,在唐高祖李渊年间(公元618~626)被封为咸阳公,生九子,洙赐茂陵为祭田。
第四十世:姬 洙,屡谏,唐贞观二年(公元629年)秋被赐死。生一子:姬贡。
第卌一世:姬 贡,唐节度使,抱始祖周公神主而卒,生一子:姬宽。
第卌二世:姬 宽,湖阳刺使,生一子:姬显。
第卌三世:姬 显,生一子:姬岳。
第卌四世:姬 岳,生一子:姬幅。
第卌五世:姬 幅,唐朝大学士,生一子:姬骑。
第卌六世:姬 齐,生一子:姬受。
第卌七世:姬 受,唐朝大学士、驸马,唐僖宗年间(公元874~879)被封为贝子,生一子:姬聁。
第卌八世:姬 聁,宋太宗年间(公元876~997奶奶)被封为周南公,生一子:姬绍。
第卌九世:姬 绍,宋仁宗年间(公元1023~1063)被封为郢公,生一子:姬光国。
第五十世:姬光国,生一子:姬大定。
第圩一世:姬大定,生一子:姬作喜。
第圩二世:姬作喜,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5年)被封为博士徒,宋高宗年间(公元1127~1162年)被封为节义候,建庙苍州,生一子:姬元郡。
第圩三世:姬元郡,生一子:姬德行。
第圩四世:姬德行,生一子:姬永年。
第圩五世:姬永年,生一子:姬顺圣。
第圩六世:姬顺圣,生一子:姬咸武。
第圩七世:姬咸武,宋理宗年间(公元1225~1264年)死节,生一子:姬经博。
第圩八世:姬经博,生一子:姬泰和。
第圩九世:姬泰和,为朝州刺使,生一子:姬道统。
第六十世:姬道统,生一子:姬振。
第圆一世:姬 振,生一子:姬仪礼。
第圆二世:姬仪礼,生二子:长子姬学富、次子姬忠信。
第圆三世:姬学富,字五车,元大都御太原路总管,平原郡候,因元世祖呼号五车,君呼号名死于元顺帝元年(公元1333年),生二子:长子姬友、次子姬海。
第圆四世:姬 友,子袭旧职,生一子:姬宪封。
第圆五世:姬宪封,为方孝儒的女婿,无罪被害,生一子:姬西周。
第圆六世:姬西周,同仆人吴元奔西山郡建岭避难,即今之高平县石村,生二子:长子姬复思、次子姬大用。
第圆七世:
姬复思,生二子:姬成族,姬兴浪。姬复思之子姬成族,因山学道刘作哲访求,周公裔孙成族于洪治元年(公元1488年)被封博士,往咸阳守其庙墓。姬复思之子姬兴浪,迁于修邑西北离城五十里许,地名下秦村,即今之王褚村,该村屡被山水冲,又上移十里许,地名上秦村,今之白家作焉,耕度为业,克守先训,生四子:长子姬容寿、次子姬容福、三子姬容康、四子姬容宁。
姬大用,生二子:长子姬增、次子姬福。姬大用携眷去开州受于东野达泉公,公卒,姬大用同戊午进士王振纪诸门人葬达泉公于开州东五里许,立石题碑曰“东野达泉公墓”,姬大用遂领二子在彰德府下户。姬大用长子姬增,迁安邑(安阳)西距城三十五里,村名姬家屯。姬大用次子姬福,迁汤阴县鹤壁集西南八里,村名姬家山,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迁姬家屯。
第圆八世:姬 增,姬大用长子,姬家屯始祖,迁安邑(安阳)西距城三十五里,地名姬家屯村,耕读为业,克守先训葬村南老茔,配贾太君,生二子:长子姬珂、次子姬荐。
第圆九世:姬 珂,配秦氏,荐配冯氏,共生十子:长子姬表、次子姬还、三子姬立、四子姬成、五子姬旺、六子姬彪、七子姬恭、八子姬奉、九子姬容、十子姬祥,长幼失传。
第七十世:姬 表、姬还、姬立、姬成、姬旺、姬彪、姬恭、姬奉、姬容、姬祥(据传十人中有迁北二十里谷垛和麦秸窝后,因与地名忌讳被迫回迁和流散者,迁往过程中长幼失传)十人共有四位后嗣留在本村,曰:姬免、姬应、姬恕、姬正。
第进一世:姬 免、姬应、姬恕、姬正(往来迁徙子嗣长幼失传,但共有子嗣四位:姬文举、姬文章、姬文学,姬铎,均葬村姬家老茔有碑为证,却又不知其相传父辈)。
第进二世:
姬 铎,中支之主;姬铎生二子:长子姬延良、次子姬仲良。
姬文学,东支之主。
姬文举,西支之主。
姬文章,古庄西支之主。
第进三世:姬延良,生一子:姬臻。
第进四世:姬 臻,生四子:长子姬光祖、次子姬光前、三子姬光代、四子姬体法。
第进五世:姬光祖,生三子:长子姬超、次子姬起、三子姬□。
第进六世:姬 起,枝字辈,生二子:长子姬思林、次子姬思山。
第进七世:姬思林,兴字辈,生四子:长子姬全、次子姬宪、三子姬瑞、四子姬朗。
第进八世:姬 宪,衍字辈,生五子:长子姬得福、次子姬得禄、三子姬得荣、四子姬得贵、五子姬得喜。
第进九世:姬□□,崇字辈: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第八十世:姬□□,绪字辈: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第枯一世:姬□□,隆字辈: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第枯二世:姬□□,茂字辈:家谱毁于一炬,现无以考证。
第枯三世:姬庆富,庆字辈,生二子:长子姬脉良、次子姬双喜。
第枯四世:姬脉良,脉字辈,生子一,姬长城。
第枯五世:姬长城,长字辈,公元1938~2005年,生四子。
第枯六世:广字辈:略
第枯七世:生字辈:略
3、山东汶上姬姓世系:
第一世: 黄帝,姬姓,少典之子,又称公孙氏、轩辕氏、有熊氏。姬姓和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
第二世: 玄嚣 黄帝长子。
第三世: 蟜极 玄嚣之子。
第四世: 帝喾 蟜极之子,又称高辛氏。
第五世: 后稷 帝喾之子,名弃,周朝始祖。
第六世: 不窋 又称叙望不,后稷子。母日姞氏。
第七世: 鞠陶,又称鞠,不子。
第八世: 公刘,鞠陶子,定居豳。周道始兴。
第九世: 庆节,公刘子。
第十世: 皇仆,庆节子。
第十一世:差弗,皇仆子。
第十二世:毁隃,差弗子。
第十三世:公非,又称公非递、公卯,字辟方。毁隃子。
第十四世:高圉,公非子,字侯侔。
第十五世:亚圉,高圉子,字云都。
第十六世:公叔祖类,亚圉子。又名太公、组绀。
第十七世:古公亶父,公叔祖类子,周称太王,居岐之阳,实施翦商。
第十八世:季历,古公亶父子,又称王季、公季。
第十九世:姬昌,季历子,居西佰,又称西伯昌,后称周文王。
第二十世:姬姓,讳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己卯,周武王十三年,封周公于曲阜国,曰鲁国,因成王幼年嗣立,留相王室,是为周公。生子八人:长伯禽;次君阵,嗣周公,食采于周,世辅王室,蒋、邢、凡、茅、胙、祭,或在于畿内或在于畿外。其长子伯禽代就封于鲁,成王十四年已亥,公薨于丰,年八十四,葬于毕,谥曰文。汉唐追尊周公为先圣,宋追封为文献王。(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是从周公姬旦续起的。从周公姬旦开始,与河南省新安县《姬氏宗谱》所排姬姓世系完全相同)。
第廿一世(周公二代):讳伯禽,成王元年(鲁公元年),丙戌,代父封于鲁,是为鲁公,传三十三公,后世俱祀周公,寝殿鲁公陪祀,在位五十三年,戊寅薨。生子四人:长酋;次熙、子颜、延陵。
第廿二世(周公三代):讳祖酋,康王十七年(鲁公五十四年,考公元年)已卯即位,是为考公,在位四年薨,无嗣,弟熙康王二十一年癸未即位,是为炀公,筑茅阙门,招进贤士,以礼化民,在位六十年薨,生子二人:长宰,次费。
第廿三世(周公四代):讳宰,穆王四年 未即位,是为幽公,在位十四年薨,有二子:长尹;次圭,俱先卒,弟费,穆王十八年丁酉即位,是为魏公,在位五十年薨,生子二人:长擢;次具。
第廿四世(周公五代):讳擢,懿王元年丁亥即位,是为厉公,在位三十七年薨,无嗣,弟具,孝王十三年甲子即位,是为献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子二:长濞;次敖。
第廿五世(周公六代):讳濞,厉王十四年丙申即位,是为真公,在位三十四年薨,子世有足疾,不得立,弟敖共和十一年庚午即位,是为武公,在位十三年,宣王十二年乙酉春公率其二子括戏入朝,王命戏为鲁世子夏武公,归而薨,生子三:长括;次戏;三称。
第廿六世(周公七代):讳戏,宣王十五年戊子即位,是为懿公,有子二:长旰叔,早卒;次庈父为大夫,城郎居之,因为费邑,懿公在位九年薨,其兄括之子伯御即位,十一年卒,宣王问鲁公子:“能导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而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知,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公,是为孝公,在位二十七年薨,生子五:长弗湮、次豫益、三师、四展、五驱。
第廿七世(周公八代):讳弗湮,平王三年癸酉即位,是为惠公,在位四十六年薨,生子四:长息姑、次允、三翬、四施父。
第廿八世(周公九代):讳息姑,惠公庶子,平王四十九年己未,惠公有嫡子允,最少令息姑摄政代令允,长以授予允,政是为隐公,在位十一年薨,弟允桓王九年庚午即位,是为桓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六人:长同,次庆父、三叔牙、四季友、五结、六满。
第廿九世(周公十代):讳同,庄王四年戊子即位,是为庄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子六:长般立,是年十月已未卒;次申开、夷仲、年、遂、鱼。
第三十世(周公十一代):讳开,惠王十六年庚申即位,是为闵公,在位二年薨,僖公申惠王十八年壬戌即位,遵禽父之法养四种马于坰野,尊贤禄士,修泮宫,守礼教,东略淮寇,新作南门,修姜嫄之庙,复鲁旧制,未遍而薨,在位三十三年,生子二:长兴、次买。
第卅一世(周公十二代):讳兴,襄王二十六年已未即位,是为闵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四:长赤,立冬十月卒,次视、倭、叔肸。
第卅二世(周公十三代):讳倭,匡王五年癸丑即位,是为宣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三:长黑肱,次偃、归生。
第卅三世(周公十四代):讳黑肱,定王十七年辛未即位,是为成公,在位十八年薨,生子二:长午、次公衡。
第卅四世(周公十五代):讳午,简王十四年已丑即位,是为襄公,在位三十一年薨,生四子:长野,立秋九月卒;次稠、三宋、四憗(音吟)。
第卅五世(周公十六代):讳稠,景王四年庚申即位,是为昭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四子:公衍、公为、公果、公贲,俱无贤不任,继嗣弟宋敬王十一年壬辰即位,是为定公,九年庚子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寻为司寇十年,辛丑孔子摄行相事三月,鲁国大治,十五年丙午公薨,生子二:长蒋、次溺。
第卅六世(周公十七代):讳蒋,敬王二十六年丁未即位,是为哀公,在位二十七年薨,生子二:长宁、次荆。
第卅七世(周公十八代):讳宁,贞定王二年甲戌即位,是为悼公,在位三十七年薨,生子嘉。
第卅八世(周公十九代):讳嘉,考王十一年辛亥即位,是为元公,在位二十一年薨,生子二:长衍、次辰。
第卅九世(周公二十代):讳衍,威烈王十七年壬申即位,是为穆公。穆公三年甲戌,以公仪休为相,泄柳申详子思为臣,公问于子思曰:“何道可以利民?”子思对曰:“君欲惠百姓,除非法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贶困乏;慕周公、禽父之治,行其政化,开公家之惠杜私门之利,结恩百姓,修理临国,其兴也,勃也。”公甚尊礼之威化,大行三十三年甲辰公薨,生子二:长奋,次公输子。
第四十世(周公二十一代):讳奋,安王二十六年乙巳即位,是为共公,在位二十二年薨,生子屯。
第卌一世(周公二十二代):讳屯,显王十五年丁卯即位,是为康公,在位九年薨,生子芫堰。
第卌二世(周公二十三代):讳堰,显王二十四年丙子即位,在位二十九年薨,生子叔。
第卌三世(周公二十四代):讳叔,慎靓王五年乙巳即位,是为平公,使乐正子为政,平公三年丁未,孟子自齐而归过鲁,公将乐正子以见孟子,惜为嬖人所沮,在位二十年,甲子公薨,生子贾。
第卌四世(周公二十五代):讳贾,赧王十九年乙丑即位,是为缗公,在位二十三年薨,葬鲁城南九里。生子二:长仇、次编。
第卌五世(周公二十六代):讳仇,赧王四十二年戊子即位,是为顷公,在位二十四年,辛亥遭楚考王灭鲁,藏周礼仪,礼于壁迁卞,薨于柯,遂葬焉,其子晦潜逃于阚。
第卌六世(周公二十七代):讳晦,悯君父失国,终身未尝南向而坐,不言楚事,生子二:长寅、次聪。
第卌七世(周公二十八代):讳寅,以礼经教授弟子数十人,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议焚书坑儒,隐嵩山,生子二:长获、次汴。
第卌八世(周公二十九代):讳获,字获德,性敏好学,隐居不仕,汉高帝十年,还鲁,蓼侯孔琮甚重之,屡荐仕,不起,后以经学为业,寿终于家,生子二:长盈、次资。
第卌九世(周公三十代):讳盈,字若虚,弟资字中美,同学诗于申培,公受尚书于伏生,汉武帝元光五年得先君所藏遗书,遣弟子李氏以上河间献王,得而奏之,盈、资俱为博士,生子二:长备、次倬。
第五十世(周公三十一代):讳备,字元德,武帝徵和二年庚寅为博士,生子庶。
第圩一世(周公三十二代):讳庶,生子四:长环、次珣、三珙、四景。
第圩二世(周公三十三代):讳环,生子二:长宽、次靖。
第圩三世(周公三十四代):讳宽,博文好学,尤邃于易,哀帝建平二年徵为博士,拜大司马,平帝元始元年辛酉,诏封褒鲁侯,以奉周公祠,生子相如。
第圩四世(周公三十五代):讳相如,元始元年冬十一月袭封褒鲁侯,生子就。
第圩五世(周公三十六代):讳就,王莽僭伪号降封褒鲁,子辞疾不受,生子二:长幄、次幅。
第圩六世(周公三十七代):讳幄,东汉光武帝十三年丁酉召封褒鲁侯,未几而殁。生子二:长潜、次泳。
第圩七世(周公三十八代):讳潜,无嗣,而以弟之子瑀为子。
第圩八世(周公三十九代):讳 禹,字文佩,有德行,文学举孝廉安,帝永甯元年庚申授兰台令,生子昺。
第圩九世(周公四十代):讳昺,生子二:长翔、次翰。
第六十世(周公四十一代):讳翔,献帝建安二年丁丑授本郡主簿。生子二:长辎、次轩。
第圆一世(周公四十二代):讳辎,生子二:长署、次降。
第圆二世(周公四十三代):讳署,晋武帝泰始五年授霍州刺使。生子三:援、抚、捍。
第圆三世(周公四十四代):讳援,生子四:迈、迪、连、溯。
第圆四世(周公四十五代):讳迈,与诸弟俱无嗣,以从弟蕃之子式继嗣。
第圆五世(周公四十六代):讳式,字叔度,生子三:匡绎、匡友、匡宾。
第圆六世(周公四十七代):讳匡绎,宋文帝元嘉九年授江阴令,生子汝兰。
第圆七世(周公四十八代):讳汝兰,生子原。
第圆八世(周公四十九代):讳原,生子三:圻、均、增。
第圆九世(周公五十代):讳圻,生子霞。
第七十世(周公五十一代):讳霞,生子二:长怡,次悦。
第进一世(周公五十二代):讳怡,生柱。
第进二世(周公五十三代):讳柱,生子二:远志、遵志。
第进三世(周公五十四代):讳远志,字近思,生子二:长容、次实。
第进四世(周公五十五世孙):讳容,唐高宗年间葬亲于孔子沟边,筑室庐墓,其后阖家徙居姬家路口,生子三:勔、勷 、居。
第进五世(周公五十六代):讳面,生子三:卓、早、章。
第进六世(周公五十七代):讳卓,生子:辉、耀。
第进七世(周公五十八代):讳辉,生子二:长丛、次业。
第进八世(周公五十九代):讳丛,生子三:长全,次合,次同。
第进九世(周公六十代):讳全,唐末天佑年间,率子侄迁汶邑西郭外桃源里,人号其地曰:姬家沟(今山东省汶上县城关镇姬家沟)。生子芝。
第八十世(周公六十一代):讳芝,生子大为。
第枯一世(周公六十二代):讳大为,生子三:长考、次孝、三存。
第枯二世(周公六十三代):讳考,字茂绩,生子三:长宗、次宝、三宫。
第枯三世(周公六十四代):讳宗,字元封,生子敬止。
第枯四世(周公六十五代):讳敬止,生子二:长谌、次诺。
第枯五世(周公六十六代):讳谌,生子仁。
第枯六世(周公六十七代):讳仁,领乡荐为贡士第一人,谓之姬贡元家,生子六:性、戒、佺、宁、旺、威。
第枯七世(周公六十八代):讳性,值金源南迁,公帑赤立本家输当五钱,以充国用,为两凡二十有五,见者闻者咸欣慕焉。生子二:长义、次智。
第枯八世(周公六十九代):讳义,字四利,孝弟忠信,独守桑梓,不离祖墓。生子三:成、咸、沧。
第枯九世(周公七十代):讳成,重订阅谱志,至元初,为本邑典庾出纳,惟公合郡,皆称廉平。生子三:长聚、次顺、三显。
第九十世(周公七十一代):讳聚,至元八年,选充控鹤类,授海漕部纲副,千户从宣,慰阿八赤,开通胶河,有功,遂授中书省札,为般阳路淄川县冶头店巡检,调济宁路肥城尉,蔚有能声。生子三:长进、次运、三遂。
第黄一世(周公七十二代):讳进,字成功,生子四:晓、曙、昕、旰。
第黄二世(周公七十三代):讳晓,庠生,生子四:浦、津、池、海。
第黄三世(周公七十四代):讳浦,庠生,生子三:长周从、次周锡、三周荫(周锡又名宗,拔贡,于明永乐年间赴曹县任教渝,遂定为家)。
第黄四世(周公七十五代):讳周从,于文学名邑,庠生。生子二:延崇、延尚。
第黄五世(周公七十六代):讳延崇,生子二:长正持、次正扶。
第黄六世(周公七十七代):讳正持,生子五:完真、完性、完能、完良、完善。
第黄七世(周公七十八代):讳完真,廪生,生子二:承祚、承业。
第黄八世(周公七十九代):讳承祚,生子二:元硕、元勋。
第黄九世(周公八十代):讳元硕,字声宏,秉性温和,赋质醇厚,恩惠广施。生子二:长焕、次斐。
第一百世(周公八十一代):讳焕,字耀章,生子岩。
第梨一世(周公八十二代):讳岩,生子渊。
第梨二世(周公八十三代):讳渊,生子稳。
第梨二世(周公八十四代):讳稳,生子见龙。
第梨三世(周公八十五代):讳见龙,生子二:长诜、次谦。
第梨四世(周公八十六代):讳诜,庠生,生子维恒。
第梨五世(周公八十七代):讳维恒,庠生,生子六:长,庠生,衍易;次衍质;三衍纯;四衍歧;五衍桂;六衍鲁。
二、迁徙分布
姬姓并非汉族专有,而是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但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零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九十三位,人口约五十四万一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族人多以南阳、辽东为郡望。
今甘肃省的临夏市永靖县,河北省的邢台市隆尧县、保定市定兴县、邯郸市,山东省的济南市、临沂市平邑县、蒙阴县、青岛市、聊城市阳谷县、嘉祥县、济宁市金乡县、菏泽市、兖州市,山西省的长治市屯留县,陕西省的咸阳市兴平市、岐山县、渭南市华县、铜川市、榆林市府谷县、米脂县,河南省的三门峡市郏县、驻马店市遂平县、平舆县、上蔡县、商丘市的永城县、夏邑县、信阳市、许昌市、南阳市、平顶山市、开封市、漯河市、新乡市,安徽人省的安庆市桐城县、芜湖市、宿州市灵璧县、亳州市涡阳县、巢湖市和县,江苏省的宿迁市泗阳县、邳州市、苏州市、泰兴市、淮安市洪泽县、徐州市、扬州市,浙江省的湖州市长兴县、嘉兴市海盐县,四川省的成都市都江堰市,江西省的上饶市婺源县,云南省的昭通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姬姓族人分布。
周王朝时期的姬姓诸侯国:
姬姓王朝的两周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周武王伐纣到秦朝统一,八百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奴隶制由兴盛走向崩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王朝,进入东周以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夫专权,整个社会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无论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个崭新的社会在动荡中孕育,四分五裂的中国终被新兴强大的秦帝国统一。这一过程中,交通四面,辐辏八方,位处天下之枢的莽莽中原大地,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无可替代的成为两周时期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剧。
传统的“中原”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古人常将中国、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古代中原系指黄河中下游地面区,华夏族团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心是古代的豫州,即今河南省。史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至迟在夏朝可能已有九州的概念。在《尚书·禹贡》中记载:“荆、河惟豫州。”《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昔在黄帝……画野分州…尧遭洪水…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所谓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豫州地居正中,后世谓之中州。这里曾是夏商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史记·封禅书》所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重要的都邑遗址洛阳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都发现于此。周王朝的成周、王城也在伊洛河畔。周初的《何尊》铭文就称这里为中国。
周武王灭商返回途中,曾计划迁都中原,“宅兹中国,自之民”。因此在西周建朝之初,王朝的政治中心东移。经过一番处心积虑的封邦建国,形成了以宗周至成周为轴心的中原华夏文化区。中原的区域概念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华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扩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较先进的华夏民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夷蛮狄的中原周边地区,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纳入中原文化区。两周时期的中原地区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还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可谓大中原文化区。这一地区文化深厚,地域辽阔,形胜甲天下。远古时期众多的部落、氏族曾在此生存发展,不同的民族在此融合交流。这里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数以千百计的古国、方国在此生活、迁徙,争城夺地,兴盛衰亡。
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氏族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形成。中国的早期国家有自己的特点,它多是建立在父系家长制基础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长期保持聚族而居的形态。即是夏商这样较完备的王国,也是由众多不同族属的自然方国组成的方国联盟式国家。西周王朝在此基础上,经过人为的“封诸侯,建藩卫”,使之更加完善而系统。中央王权进一步强化,其本质依然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宗法制。两周列国在很长时间中也都是周王朝名誉下的方国。虽然独自管理经营,却要承担对周王室的相应责任和义务。
中原地区进入城邦国家的时间较早,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夯土城堡的普遍出现。如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古城,龙山时代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辉县孟庄、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等城址。古文献中有关传说时代的资料表明,黄帝时代到尧、舜、虞、夏、商、周,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大地上,曾经是方国林立。在《荀子·富国》篇:“古有万国”。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时“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昔在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是故《易》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左传·襄公七年》中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吕氏春秋·用民》中记载:“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汤而三千余国。”又《吕氏春秋·爱类》曰大禹治水,“于东土所治者千八百国”。在《战国策·齐策》中记载:“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时诸侯三千。”《逸周书·殷祝解》中记载:“汤放桀而复亳,三千诸侯大会。”《史记·周本纪》记周武王九年“东观兵,至于盟津……诸侯不期而会盟者八百诸侯”。在《帝王世纪》中记载:“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其后诸侯相并,当春秋时期尚有千二百国……至于战国,存者十余。”《吕氏春秋·观世》中记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晋书·地理志》也曰,周初封诸侯:凡一千八百国”,“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而见于《春秋》经传者有七十国焉”。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存灭》统计春秋时期代列国仅余一百四十八国。经过兼并,其中较重要者也不过齐、晋、楚、秦、鲁、曹、郑、宋、卫、燕、陈、蔡、吴、越等十四国。到了战国时期,按《史记·六国年表》所列,包括周王室自己在内也仅剩余八个。显然,从早到晚方国之数逐渐减少。星罗棋布的小邦国,被幅员辽阔,实力雄厚的强国一一兼并取代。
周王朝的诸侯国初封时国土范围不过方圆百里。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子产曰:“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孟子·告子下》中记载:“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记载:“齐晋秦楚,其在成周甚微,封或百里,或五十里。”这些小国寡民式的封国均有一个特点,就是要筑一座或多座夯土城为都邑。所以,古代的都城也可指国,城也称邑。一个封国不仅指城邑,还包括城外的郊、野地区。王亲贵戚一般士族住在城内,而土著平民多在城外。一国之内便出现了“国人”与“野人”或“土人”的区分。
两周时期的中原列国多是周初周武王和成、康时代封邦建国时形成的。康王之后周王虽然陆续有所分封,但数量很少。
西周之初,面对新征服的广大地区,周王采取“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方式巩固自己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实际包括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类。异姓封国又可分为功臣谋士,先王圣贤后裔,殷商王族及其他臣服归顺的方国贵族。
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记载:“昔周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其中周武王兄弟,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大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叔振铎封于曹,叔处封于霍,叔武封于成等。异姓功臣姜尚封于营丘国号齐,商纣之子武庚封于殷,古帝王之后裔黄帝之后封于祝,帝尧后封于蓟,帝舜之后封于陈,大禹之后封于杞,等等。
三监之乱发生、周公东征之后,倍感强化封邦建国之重要,再次进行大分封。在《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这次分封的规模比第一次更大。周武王灭商后,鉴于形势紧迫,一些封国可能只是名誉上的,未及实施。周成王周公之分封,进一步落实了周武王分封的成果,并有所改进。如周公、召公不能就蕃的鲁、燕等国,令长子代为就封,加强了对中原周边地区的控制。肢解众殷商遗民的族团,并分迁各地,以削弱敌对势力。诛灭武庚后,改封康叔于卫。平定唐地之乱,加封叔虞于唐。一系列封国安邦措施,使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周王朝趋于稳定。在周初的分封中,姬姓侯国占了相当一部分。正如《荀子·儒效》所说:“周之子孙,若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曾记载其中的一部分:“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这些封国都安排在周王朝管辖的中心或关键区域,以拱卫保护周王室的安全。
纵观两周时期列国之分布,基本上都在大中原文化区内。仅中原腹地河南省目前已发现两周城址上百座,其中多数是当时的封国。春秋中期以前,姬姓国的实力在中原占据绝对优势。所立异姓国都是有条件、有选择、“于周为睦的”。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宗法制的破坏,诸侯称霸,群雄争战,曾经名声显赫的权贵旺族销声匿迹了,纵横驰骋独步一时的列强灰飞烟灭,留给后人无限感慨。两周时期数以百计汇聚中原的诸侯列国,在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中渐次消失。
这里简单列举一些姬姓国家,以昭明姬姓一族的去源:
周:周,本来是不能作为列国来论述的,但是东周时期,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一落千丈。及至战国时期,周王室沦落到连一个诸侯国也不如的境地。且从周王室又曾分出两个小国,史称西周国和东周国,是与周王一脉相承的姬姓之国。
周之始祖叫弃,姜姓有邰氏之女姜嫄所生,又称后稷。早期的周族人一般认为是生活于陕西渭水上游地区的农业部族,很长时间里他们与戎狄民族杂处。到了公刘时期,迁居豳(今陕西彬县)那个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时当夏朝晚期。又经过八世到十世,周太王古公亶父迁都周原,定居岐山之南。自此改国号曰周,也称岐周。根据考古发掘,西岐周族人遗址在陕西岐山县的凤雏村、扶风县召陈村、齐家村和庄白村一带,后有史学家认为那些地方才是先秦文献中所指的宗周。
关于周族人祖源另有山西起源说。最先由史学家钱穆提出,认为豳即汾,公刘旧居豳在晋南汾水之南,周族人祖先未必局限于泾渭之间。史学家邹衡对先周文化因素的分析,证明先周文化是多源的,既有来自陕西东部和北部乃至甘肃的,也有来自山西中部的。特别是先周文化与山西光社文化的密切关系,似可证周族人入陕之前,曾在今山西地区发展。
商王朝晚期,偏居西部的小邦周逐步壮大起来。先战胜一些周边小国,进而向东面的山西、河南地区拓展。周文王晚期已沿着渭水向东,将国都迁移到丰,即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河西岸。周武王发扬先辈的事业,又在沣水东岸营建了镐京,并联合各地方国,于公元前1046年一举推翻大邑商。镐为周都,自周武王到周幽王凡十二王,历时三百年余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以后,复建东都成周于洛河北岸,辅佐周成王完成周武王在“中国”治理天下的遗愿。洛邑成为周族人又一处政治中心。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成周,并建都邑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东周王室的权威日落西山,逐渐衰微。东周末期,从周王室又分出两个姬姓国,即西周国和东周国。
西周国:《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西周国的始封者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时约在公元前440年。西周国的地域在今洛阳市及其西部地区。由于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国公是周王身边掌握实权的人,其办公地点就在王城内。西周国自身因势力单薄,常受大国欺负,与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东周国也矛盾重重,时有争战。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国因参与诸侯对强秦的战争,得罪秦国,“秦昭王怒,使将军谬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西周国与周王朝也就不复存在了。
东周国:东周国为西周国的兄弟国,是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小国。其始封君为东周惠公。关于这位东周开国君主的身份、东周国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说法。一曰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国公的弟弟;二曰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孙子,西国公的儿子。传统观点认为,东周惠公是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周威公逝世后,被分封至巩国旧地的。椐《史记·周本纪》、《韩非子·内储说下篇》等文献,东周国实乃周威公逝世后,因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伯国旧地建国。东周国故都约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的康北村一带。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庄襄公元年(公元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国灭亡。
管:周王朝姬姓国。
姬姓是黄帝部落的后代。周天子是姓便是姬。《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管地是商王朝末年的一处重要交通关口。西周初年《利簋》铭文曰:“周武王征商,唯甲子朝……辛未,王在阑师。”史学家于省吾认为“阑”即“管”字的初文。西周初年管地有“管师”,周武王灭商后曾在此停留,后封其大弟叔鲜于此。在《史记·管蔡世家》中记载:“周武王既崩,周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周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管国不存。
管国都邑一般认为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内,即郑州商城遗址所在地。也许是管国存在时间太短的缘故,郑州市区内几乎没有商末周初的遗存,管国城邑是否在此令人生疑。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曰:“管国在荥阳京县东北”。近几年郑州市文物研究所在郑州市西北郊,多次发现周初文物,并清理了一座西周初年的贵族铜器墓及其他同期墓葬,使管国遗址在郑州西北部一带的可能性增加。
虞:周王朝姬姓国。
虞也同吴,史书记载虞国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时期曾争霸中原的吴国,此略。一是山西晋南的北虞。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自太伯作吴,五世而周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此谓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的虞国是周初周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国。
然而,史学家刘晓景等根据金文及相关资料论证,山西虞国乃陕西陇县一带西周矢国的后裔。公元前655年,虞国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国军队,结果晋军在灭了虢国的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取回了宝马珍玉,时谓“唇亡齿寒”。
吴国:周王朝姬姓国。
吴国系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武王克商,遂封之为吴。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为其儿子吴王夫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并令伍子胥自杀,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鲁:周王朝姬姓国。
鲁国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公元前249年,鲁灭于楚。
周王朝时期的鲁国有二:其一在河南鲁山县,人称西鲁,为周武王始封周公之鲁,亦伯禽始居之鲁;其二在山东曲阜,原商王朝奄国之地,人称东鲁,系周公东征践奄之后,周成王再封伯禽之国。
西鲁:历史悠久,夏、商两朝时期已存在。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曾为夏孔甲饲养龙鱼的刘累,为了躲避孔甲而迁居鲁县。在《逸周书·殷祝解》中说夏桀也曾徙于鲁。商王朝甲骨文也有卜问“鲁受年”之类的卜辞。西鲁可能是夏商时的一处重要方国。周初姬姓鲁国在鲁山一带立国约一、二十年,到周成王封国时,西鲁迁移山东,鲁国之名也随之而去。但是,鲁作为地名在当地一直保留至今。
东鲁:是周初周王朝控制东方的最重要侯国之一,由周公子伯禽替父就封,统辖山东东南部地区。西周时期,鲁国对稳定周王朝起了很大作用。春秋初期,鲁国为东方强国,曾多次战胜齐、宋等国,且不断侵袭杞、莒等小国。春秋中期之后,社会变革,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桓当政,君权削弱,君臣斗争不断。战国时期国力已衰弱仍多次与齐国作战。公元前249年,避秦东迁的楚国灭了鲁国。
蔡:周王朝姬姓国。
周武王克商之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地。
史学家杨宽认为“蔡”与“祭”古音相同,通用。蔡叔所封之蔡原在祭。史学家朱右曾在《周书集训校释》中说:祭在今河南荥阳西北,即在管国的西北,敖山之南。而今郑州市东郊有西周时期的祭伯故城城址,位于郑州管城区祭城村,当为蔡叔初封之地。其与西面的管国相互照应,以监北面的武庚。
三监之乱后,周公“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徙七十人从……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兽……于是周公言于周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此为蔡国曾二度受封,其都邑迁往今河南省上蔡县。蔡国故城遗址在上蔡县城关一带,西周早期始建,春秋战国仍修筑使用。春秋初年,蔡国尚出兵与鲁、宋等伐郑。公元前684年楚国利用蔡、息二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控制范围。从此,在楚国的压迫下,蔡国深受其害。公元前531年,楚国一度灭了蔡国,三年后蔡平侯复国,并迁都吕亭(今河南新蔡)。公元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公元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州来(今安徽凤台),经五世,于公元前447年蔡国再次为楚国所并。史学家何浩认为,此后蔡国可能被迫迁往楚国西境丛山之中,又存在了近百年之久,迟至楚宣王时才最终为楚国所灭。
蔡国系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国。周武王以监武庚将其封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武王死后,周公帅军平叛,杀死武庚,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蔡叔度的儿子蔡胡能改行向善,周公荐于成王,仍封于蔡,史称蔡仲。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于吴国边境重地州来(安徽凤台县),史称下蔡。经五世,于前447年为楚国所灭。蔡国自蔡叔度就国到蔡侯齐被楚国灭,共历25代君主,立国600余年。
曹:B>周王朝姬姓国。
曹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叔铎的封国,在山东省定陶。
春秋时期,曹国成了晋楚争霸的受害者。公元前637年,晋国重耳落难时经过曹国,曾受到曹共公的无礼对待。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也抓走了。楚国失利后,曹国亲近并听命于晋国。而宋国则不断对曹国侵犯。春秋晚期,不自量力的曹伯阳背弃晋国,又干预宋国政务,导致宋景公伐曹,而晋国见死不救。公元前478年,宋国虏杀曹伯阳,曹国灭亡。
曹国系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封国。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山东定陶附近。由于曹国弱小,后世记载的曹国事迹不多。西周时代,曹国唯一记入史记的大事是前826年曹幽伯被弟弟曹戴伯所杀的事件。进入东周后,曹国再发生内乱。
后来,曹国与宋国交恶。曹悼公于前515年遭宋景公禁锢至死后,曹国发生内乱,继任国君的曹声公和曹隐公先后被杀。后来曹伯阳继位,背叛晋国、又入侵宋国。结果宋景公伐曹,晋国没有派兵拯救。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灭亡。
郕国,周王朝姬姓国。
郕国系周文王第七子郕叔武的封国。郕,史书又作成、盛,互通。史不载其世系与国君谥号。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或疑郕国本封于西周畿内,春秋时改封于山东。位置在今宁阳县东北(一说在河南范县)。鲁庄公8年(公元前686年)鲁、齐围攻郕,郕降于齐。公元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国。
周文王之子成叔武所封。地当齐鲁两国之间,今山东宁阳县东北。
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成国乘卫国内乱,侵犯卫地,卫国反击,入侵成国。公元前712年,成国不响应郑国伐宋的命令,遭到郑、齐两国的讨伐。在《左传·桓公六年》中记载:公元前706年鲁桓公“会定侯于成”。这时成国可能已在鲁国的控制下了。此后,成国不断遭受齐、鲁两国的侵犯。春秋后期,成国是鲁国孟孙氏的采邑,其城坚固。公元前498年,鲁君围成邑,欲毁其城未果。公元前480年,“成叛二齐,武伯伐成”。不久,齐国又将成国归还于鲁国。公元前408年,齐国再次攻取鲁国成邑。
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记载,公元前578年鲁成公及诸侯朝周期周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康公后死于晋国的瑕邑,此人似为周王室卿士,与成国关系不详。大概是成叔武的后裔也兼为王室公卿。
霍:周王朝姬姓国。
霍国系周文王第八子霍叔处的封国。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殷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周公帅军平叛,霍叔被废为平民,但霍国仍被保留下来由霍叔之子继位,一直到春秋时代,前661年被晋国所灭。
周王朝姬姓霍国有两处:
其一霍国在河南汝州市西南部。在《左传·哀公四年》中记载:楚人“袭梁及霍”。杜预注:“梁南有霍阳山”。梁地约在河南宝丰县一带,与霍地相邻。此霍国原为商的侯国,可能周武王伐纣时灭之,改封其弟叔处。这里当为霍叔的首封地。三监之乱时,霍叔相禄父为三监之一,因“其罪独轻”属于从犯,受到流放的处罚。所以在《商君书·赏刑》中记载:“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流蔡叔。”此霍国已改由其他姬姓贵族继承。春秋之世,被霍国楚国灭亡。
另一霍国位于山西省霍县西南,是西周时期山西境内最北的姬姓封国,大概是霍叔被流放之地,或是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改封霍叔后裔于此。晋献公十六年冬(公元前565年),晋太子申生灭霍国。
卫:周王朝姬姓国。
卫国系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国。康叔获武王封畿内之康国,故称康叔。成王即位,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徙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卫君角三十三年(前209年),秦二世诏废君角爵位,卫国灭亡。卫立国八百余年,传44君。
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地。康叔初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县),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卫国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这一带曾是夏朝与国韦之所在地,也是商王朝"大邑商"中心区,所以,周族人仍习惯称商地为衣、殷。殷、韦古代同音相通,康叔封此国号曰卫,即取旧地为名。
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的很成功。卫国成为屏蕃周王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这样,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统治。周厉王之前,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春秋初卫庄公即位后,卫国虽仍为东方大国,却开始衰退了,内忧外患不断。公元前660年,荒淫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国也失了国,仅剩五千遗民在宋、郑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曹地(今河南滑县)。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迁卫国于楚丘(今河南浚县),重新建国。卫文公时,国力有所恢复。卫成公元年(公元前629年),卫国为避狄人的不断侵扰,又迁往帝丘(今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王臣关系不和。进入战国时期,卫国已衰败,夹在赵魏齐楚之间苟延残喘。公元前254年,卫国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国。公元前241年,秦国攻伐魏国,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并将卫国迁到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卫国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是最后灭亡的周王朝封国。
沈国,周王朝姬姓国。
沈国系周文王第十子季载的封国。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公元前506年,沈国为蔡国所灭。
枏,也写作冉、那,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封国。后世有以枏、耽二字形近字同而将枏、沈二国混淆者。
在《史记·管蔡世家》中记载:“周武王以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周公平三监之乱后,才封季载于冉。又因其有善行而被周公推荐到王室担任司空,以帮助周成王治理天下。聃国地望一般推测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一带。在《国语·周语》中记载:“聃由郑姬。”讲聃国的灭亡是由于娶了郑姬,可见聃郑二国同姓通婚。在《春秋左传注》中记载:“僖公二十四年”,杨伯峻注引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和沈家本《史记琐言》等书,谓聃在开封境,与郑为邻,鲁桓公或鲁庄公时亡于郑国。在《左传·僖公二年》记有楚人伐郑,囚郑聃伯之事,概是此前聃国已为郑国之附庸了。
毛:周王朝姬姓国。
毛国系周文王第十一子毛叔郑的封国。毛国封地在今陕西省岐县、扶风一带。
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世本·氏姓篇》等记载,毛国是周文王庶子毛叔郑的封国。
毛国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卿士,称毛公,与召公、毕公齐名。周武王灭殷后,在殷都举行社祭,毛叔郑就曾参加。毛国封地在今河南省宜县界内。周宣王时的毛公鼎、毛伯敦盖等都出于陕西扶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推测,毛公的采邑最早在陕西扶风,东迁后才到洛阳附近。周穆王时的毛公,曾随王巡视中原,也曾奉命征伐东国。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记载:公元前516年晋国出兵送周敬王入王城,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等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毛国的灭亡大概就在此时。
郜:周王朝姬姓国。
郜国系周文王第十二子的封国。郜国封地在今山东成武县境内。春秋时,郜国被宋国所灭。传世器有郜史硕父鼎及郜仲尊。
周文王庶子,周武王异母弟的封国。周公平乱之后所封。位于山东省成武县东南,春秋初年已被宋国灭亡。
在《左传·隐公十年》中记载:郑国伐宋入郜。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夏天,鲁国乘宋国内乱,从宋国掠夺郜国亡国时被宋国抢走的大鼎,放到自己的宗庙内。春秋时期齐、晋二国也有郜城,一在山东长清县境,一在山西浮山县西南,大概是郜人亡国后,其族人所迁之地。
雍:周王朝姬姓国。
原为商王朝子姓国,周武王伐纣后改封周文王第十三子于雍。
雍国都城位于汉代河内郡山阳境内,今河南焦作市西南七公里的朱村乡府城村。村西北二百米处现存府城遗址,城垣方形,面积约八万平方米。调查发掘证实,此城始建于夏末商初,沿用于东周时期。这里北望太行,南邻黄河,是夏末商初黄河北边夏商文化交汇处,商王畿西部的田猎区,也是东周时期晋国东进黄河下游,与齐楚争霸的战略要地。雍国于春秋中期被晋国吞并。
雍国系周文王第十三子的封国。雍国封地在今河南焦作市西南7公里的朱村乡府城村。村西北200米处现存府城遗址,城垣方形,面积约8万平方米。调查发掘证实,此城始建于夏末商初,沿用于东周时期。这里北望太行,南邻黄河,是夏末商初黄河北边夏商文化交汇处,商王畿西部的田猎区,也是东周时期晋国东进黄河下游,与齐楚争霸的战略要地。雍国于春秋中期被晋国吞并。
滕:周王朝姬姓国。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七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
春秋初期,滕、鲁两国关系密切。在《春秋·鲁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已有记载。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期,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滕国系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的封国。滕国封地在今滕州市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公元前415年为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
毕:周王朝姬姓国。
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封邑。
周武王伐纣后,毕公高在王室担任要职,其封邑也在王畿毕地,位于今陕西咸阳东北。不知何时何故,断了封赐,子孙散居各地,晋国的魏氏即其一支系。
毕国系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封国。毕国封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不知何时何故,断了封赐,子孙散居各地。
原:周王朝姬姓国。
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国域在今河南省济源市。
在《水经注》中记载:“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记载:“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两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王朝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记载:晋文公于公元前635年围攻原国。原人因文公守信而主动投降。原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今山西河津)。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文公因守信而主动投降。原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县)。
酆:周王朝姬姓国。
史学家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五》中记载:酆本商崇侯虎之地,周文王灭崇,作丰邑,周武王封其弟为酆侯。史学家杨宽认为,周文王之子所封的酆,不可能就是周文王所建都的丰以及附近地区。他依据〈路史·国名纪己〉中的解释,以楚国之丰邑,即《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析县丰乡城为是,在今陕西山阳县。今本《竹书纪年》中记载:周成王十九年,黜酆侯,自是绝封。酆侯是因好酒而醉乱迷逸,被周成王废黜绝国的。
酆国系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国。
郇:周王朝姬姓国。
郇国系周文王第十八子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
在《诗·曹风下泉》中记载:“郇伯劳之。”在《竹书纪年》中记载:“昭王六年,王赐郇伯命。”此郇伯即其后裔在王室任卿士者。在《左传·僖公十四年》中记载: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重耳回国时,晋国军队曾退居于郇。且“狐偃及秦大夫监于郇。”可见,至迟春秋早、中期郇国已被晋所灭。郇地盛产食盐,这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左传·成公六年》中记载:“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周初,周武王在此封国是有特殊意义的。
召国:周王朝姬姓国。
召国系召公?#93;在王畿内的封国。召公?#93;为周室三公之一。周武王时,召公?#93;受封于燕地,但他并未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自己则留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与周公旦、毕公高一起辅佐天子。其子孙世代继为三公。
北燕国:周王朝姬姓国。
北燕国系召公?#93;的封国,封地在今北京房山区一带。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燕国在战国时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古魏国:周王朝姬姓国。
古魏国系西周时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封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战国时魏国先祖)。
古韩国:周王朝姬姓国。
古韩国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河津东北。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
于:周王朝姬姓国。
于又作盂,周武王第二子叔的封国。都邑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十五公里的邰村东,现仍存残垣遗迹。
原来是商王朝的同盟国。在《尚书·大传》中记载:“周文王受命……二年伐于。”《泰誓》中记载:“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于即。周武王灭纣之前,其父周文王已伐灭于国。待周族人灭商之后,于国就封给了于叔,时间应在成康之世。春秋初年,于国可能已被郑国所灭,成为郑国的领地。在《左传》中记载:公元前712年周桓公从郑国手中夺取于、刘等国的土地,而将自己无法占有的温、原等十二邑给郑国,至使周、郑失和。
注意,于国不可写作“於国”。
邘国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封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现为西万镇邘邰村。
晋:周王朝姬姓国。
晋国系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
周武王逝世后,唐地有乱,周公灭唐后封叔虞。在《史记·晋世家》中记载:“唐在河汾之东。”唐地所在,颇有争议,有翼城、鄂地、永安、河东平阳、太原晋阳等说。总之,初封唐国当在商末唐国的故地。叔虞的儿子燮都于晋水之阳,改称晋,又称故绛(今山西省曲沃与翼城交汇处的天马-曲村遗址)。约公元前725年晋昭侯曾迁都于翼(山西翼城),公元前678年晋武公代晋,又都故绛。晋景公时,迁都于新绛(今山西侯马)。
西周时晋国的历史记载较少。春秋初期,晋国公室争权夺位。公元前679年,曲沃的武公掌权,正式受命为晋侯。晋献公时晋国灭耿、霍、虞、虢等小国,开始迅速扩张。晋文公成就霸业,长期与楚国交替把持中原霸主地位。春秋晚期,晋国异姓大臣权势增强。昭公以后,形成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相互之间斗争激烈。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王朝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晋静公,晋国彻底灭亡。
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周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制霸中原。
晋平公时期,形成晋国六卿。昭公之后,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烈公十九年(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彻底灭亡。
应:周王朝姬姓国。
应国是周武王儿子的封国,《左传·二十四年》中记载:“于、晋、应、韩,武之穆也”。有记应国为周武王弟所封,可能是周武王弟先为应监,成、康二王时期改封其子为应候。
应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蚩阳镇。应国城址在1964已没入白龟山水库西北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平顶山薛庄乡北蚩村一带,发现了周王朝应国墓地,包括数十座贵族青铜器墓,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应国原为商王朝方国,古文献及甲骨卜辞有关于商王步于应,应侯朝商等记载。灭商之后,周公改封周武王之子于应。应侯在两周有较显赫的地位。伍仕谦认为,西周早期应先是监国,故有应监、应公之称。而后才成为诸侯。在《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周初,成周洛邑建成后,应侯曾参加了“成周之会”,位列曹叔、伯舅之前。西周晚期尚有应侯簋等应国相关青铜器,可证应国其时尚存。学者们根据应国地近申、曾及汉阳诸姬,而“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推测应国大概在楚周武王或楚周文王时亡于楚国。
凡:周王朝姬姓国。
周成王封周公庶子于凡国,国域在河南辉县市西南。商王朝甲骨卜辞中就有凡地。
周王朝凡国之君世为王室卿士,周厉王时,在王室供职的凡伯曾赋诗讥讽时政。西周末年的凡伯一如其先辈,公开讽刺、进谏昏庸无道的周幽王,力求挽救走入歧途末路的周王朝。在《左传·隐公七年》中记载:当初戎人到王城朝见周王,凡伯为王室公卿,收了戎的财礼却未以贵宾之礼款待,得罪戎人。公元前716年,凡伯奉王命出使鲁国,返回时经过楚丘(今山东曹县),遭到戎人的袭击和劫持。此后凡伯便不见于《春秋》的经传。春秋早、中期,北方狄戎人一度相当活跃,凡国可能就在此时被怀恨在心的狄戎人所灭。
蒋:周王朝姬姓国。
周公第四子伯龄的封国,当为成、康二王之际所封。
蒋国始封国邑在河南省尉氏县西。大约到周宣王时,为了强化对淮河中上游地区的控制,姬姓蒋国迁至河南淮滨县东南。春秋中期城濮之战后,楚国北上受挫,掉头东向,伐灭淮河流域小国,蒋国当于此时被灭,蒋国被灭后置其地为期思县。
邢:周王朝姬姓国。
周初之邢国是周公儿子的封国,地在今河北邢台,由周成王所封。
商王朝时期,殷墟北面已有邢国,即商王祖已所迁都之处,也是拱卫商都北大门的战略要地。在《帝王世纪》中记载:“邢侯为纣三公”,周初邢地是戎狄频繁活动的地区,邢国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骚扰周疆的重任,同时可联络齐、卫,并与北方燕国遥向呼应。史学界关于邢国的始封地颇有争议,有山西、河南、山东、河北诸说,影响最大的是《说文》中的的河内怀地(温县)说,和《汉书·地理志》的汉襄国县(河北邢台)说。二者都与古邢国有关系,只是何者为先争论不一。从考古发现来看,温县“邢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及“邢”、“邢公”的陶文。而河北邢台一带则发现大量商王朝与西周早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周初召公爽占卜的卜辞。邢国在邢台无疑。
邢丘之地或为邢国后裔所迁居或为西周邢侯的一处采邑。春秋时期这里曾属晋国。邢国自建国开始,与河北中部的戎狄长期征战,春秋之初,邢侯曾大破北戎。后来,公元前662年“狄伐邢”之事,在《吕氏春秋·简选》中有记载:“中山亡邢”。狄人所建的中山国在春秋早中期已经十分强大,这次伐邢导致邢国的灭亡,虽然齐国救之,也无济于事。在《春秋·喜公元年》中记载:“夏六月,邢迁于夷仪”。公元前659年,在齐国、宋国、曹国军队的支持下,邢国被齐桓公迁到了今山东聊城的西南部。公元前635年,亡而又复兴的卫国,把同姓的邢国灭掉了。
茅:周王朝姬姓国。
茅国是周公之子茅伯的封国,地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茅国为周成王所封,大概在春秋兼并中被邾国占据。
胙:周王朝姬姓国。
胙国为周公之子胙侯的封国,在今河南延津县北部及相邻地区。胙国史迹不详,其地在春秋时期为南燕所居。
祭:周王朝姬姓国。
祭、蔡古音相通,商王朝的甲骨文有祭,原为商王朝小国,位于河南郑州市东北部祭城村。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蔡叔于此。周公平三监之乱后,周成王改封此地给周公第五子祭伯。周昭王南征荆楚时,祭公随行,回师途中,船沉汉水,祭公与周昭王溺水而亡。祭公之子祭公谋父是穆王时的名臣,他曾谏阻穆王不要征伐犬戎,而以德安邦。作为王臣,他虽然反对但仍陪伴周穆王西征和巡游。祭国约在春秋初年,郑国东迁时被灭,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食邑。
虢:周王朝姬姓国。
西周春秋时期,共有五个虢国,后人以西虢、东虢、南虢、北虢、小虢别之。
在《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周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周文王之母弟也。”在《国语·晋语四》中说周文王:“孝友二虢”,“谘于二虢”,是周初只有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封于东西二虢,其他三虢当为后出。
东虢:《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在《左传·隐公元年》中记载:“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国语·郑语》史伯说:“虢叔恃势,郐仲恃险”。东虢当是周文王同母亲弟弟虢叔的封国。今河南省荥阳市广武乡有“平城”,即东虢都邑。东虢史事文献少见。东虢君自周文王时即在王室为公卿,曾任周武王师。不知何故直到周幽王时,东虢还是一个“子男”小国。史学家蔡运章据金文记载,认为虢叔旅钟诸器中的“虢叔旅”即是周夷王周孝王时的东虢君。他作为执政大臣,曾参与周王的册命典礼,还代表周王处理下级贵族间的纠纷。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东虢为郑国所灭。
西虢:西虢是周文王异母弟虢仲的封国,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县一带,西虢君历代在王朝任职,文献记载较多。如周穆王时的虢城公;周夷王时伐太原之戎的虢公;周厉王时伐淮夷的虢仲;周宣王时谏不籍千亩的虢文公;周幽王时败坏朝政的虢石父等等。西虢约在西周晚期的周宣王时,因不堪犬戎的侵扰而东迁。
南虢与北虢:北虢下阳位于山西平陆县东北,西虢上阳位于今河南三门峡,二虢隔河相望。此二虢起源的族系、时间存有异议。今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及三门峡市湖滨区李家窑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已证明西虢东迁在周平王东迁之前,依相关资料分析,南北二虢当系一国两地,均由西虢东迁所置。大概在周宣王时西虢先迁至山西平陆,进而渡河占据同姓焦国的部分土地,建上阳城为都邑,并于幽王七年(公元前775年)灭掉了焦国,河北岸之下阳城仍作为其下都保留着。公元前655年南下拓展疆域的晋国,假道于虞国,一举消灭了虢国。
小虢:春秋初年西虢故地之内遗留的一个名“虢”的小国。此虢国或为西虢一支滞留原地,或为虢、郑二国东迁后,虢国旧地为羌戎占据后仍号“虢”。比之上阳之虢后人称为“小虢”。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灭了小虢国。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陕西宝鸡附近,后随周平王东迁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原地留有一小虢,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焦:西周姬姓国。
焦国故城在今河南陕县西十里铺一带。
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是焦国始封为神农氏后裔,而姬姓焦国是后来改封的。史学家何光岳认为姜姓焦国被迫东迁,西周时在今河南中牟,东周初时迫于郑国而迁豫东商水县,再迁今安徽亳县。此二地后来又被陈国兼并,最终迁至山东嘉祥县东北的焦城,春秋中叶之前并入鲁国。姬姓焦国约于西周末年,被东迁后的虢国所灭。
杨国:周王朝姬姓国。
杨国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省拱洞西南。
郑:周王朝姬姓国。
周宣王前806年封其弟友于郑(陕西凤翔),号为郑桓公。
史学家唐兰认为,初封之地在域林(今陕西凤翔),后迁拾地(今陕西华县),始名为郑。
西周末期王室危机四伏,北方戎狄猖獗,郑桓公身为司徒,预感到周王朝的衰败,采纳了周太史伯的建议,提前东迁到虢郐之间(今河南荥阳、新郑一带),先后灭掉郐与东虢。西周亡国,郑桓公死难,其子郑武公掘突护驾东迁有功,继为王室聊士,在原虢郐故地重建郑国,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市区的郑韩故城即其都邑遗址。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莲鹤方壶等春秋重器,惊动国人,近年来仍不断有大量珍贵文物出土。郑庄公时,郑国势力不断发展强大,侵陈伐许,破息攻宋,打击北戎尤为擅长。在与周桓王率领的周、陈、蔡、卫诸国联军的征战中,大破王师并射伤周桓王,成为春秋初年不可一世的霸主。其后内乱不断,又因地处交通要塞,春秋之世一直是大国争夺的中心,国势发展受挫。虽然春秋末期由郑子产执政,一度受到晋、楚等强国的尊重,但是弱国地位终将难改。战国时期,郑国国内君臣争权,国外受韩国蚕食,终于公元前375年被韩灭亡。
郑国系周厉王幼子友的封国,别名奠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儒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魏国:周王朝姬姓国。战国七雄之一。
据《史记·魏世家》中记载:魏国的远祖是周初重臣,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后裔毕万曾事晋国,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把魏地(今山西芮城)封给毕万,其后代就以魏为氏,世代辅佐于晋国。魏悼子时,迁邑于霍地(今山西霍县)。公元前562年,魏昭子徒治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514年魏献子代韩宣子执政。公元前453年,魏桓子联合韩康子、赵襄子三家分晋。到公元前403年,周威列王正式策命三家为诸候。此后,魏国向中原腹地即今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扩张。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
战国初年,魏国曾是最强大的诸侯国。魏文侯用李悝变法,使经济实力增强。迁大梁后,魏国开凿鸿沟,进一步促进农业灌溉和水运交通,文化事业一度繁荣昌盛。魏国曾连年攻秦、伐齐、打败楚军。但是,随着齐、秦等国的崛起,魏国的势力受到扼制。战国晚期,魏国逐渐已降为弱国,大片土地被强大起来的秦国占有。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俘虏了魏王假,魏国灭亡。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韩:周王朝姬姓国。
韩国分西周之韩与战国之韩。
周初的韩国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国,其地望众说纷纭。有河西说(今陕西韩城)、河北说(今河北固安)、河东说(今山西芮城或河津)等等,以河北之韩为首封,余为后迁,春秋之初灭于晋国。
战国时期的韩国为姬姓国,属战国七雄之一。此韩国出于晋国公族,其祖先为晋国曲沃桓叔之子韩万,又称韩武子,因封于韩原(今山西西南)的西周韩国故地,即以地为氏。此韩国是西周之韩的后裔。公元前588年,韩献子列为晋卿。公元前566年韩宣子徙居州(今河南浚县)。公元前497年韩贞子徙居平阳(今山西临汾)。公元前453年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一起灭知氏,三分晋国。公元前416年,韩武子开始向中原腹地扩张,先徙都宜阳(今河南宜阳),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老城)。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后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地处诸大国之间的韩国不断遭到各国的攻击,战国晚期其大部分城邑土地被强秦侵占。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设韩地为颍川郡。
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韩国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曾:周王朝姬姓国。
西周初年封曾国于今河南省南阳盆地的方城县一带。
该曾国西周末年,西与姜姓申国为邻,国势强大。在《国语·郑语》中记载:“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大概曾国与姜戎有姻亲联盟关系,西周即是申、曾二国联合西戎灭亡的。在河南新野,桐柏等地曾发现一些春秋前期的曾国墓葬。可能是方城县曾国南迁的遗存。曾国人的一支还迁到了湖北的随枣走廓。最迟在春秋后期,姬姓曾国就被北上中原的楚国灭亡。史学家何浩推测此曾国亡于楚文王三~十一年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湖北随县的战国曾侯已墓被发掘后,引起众人的广泛关注,战国之曾国与春秋之曾国的关系、曾国于随国的关系等,至今争议尤存。方城姬姓之曾国的一支南迁随枣,归顺楚国后,又延续至战国的可能性较大。
沈:周王朝姬姓国。
周公之后所封之国。
史学家唐兰据沈子也簋铭,认为沈国可能是从姬姓凡国分封出去的。沈国位于今河南平舆、沈丘一带。在《水经·汝水注》中记载:“汝水又东南,左会意水……又东经平舆县故城南,为意水县,旧沈国也,有沈亭。”沈国位卑势弱,在春秋时期代强国争霸中左右为难,苦不堪言,因地近强楚,故多依附之,因而屡遭中原诸国的讨伐。公元前624年,晋、鲁、宋、陈、卫、郑等国联合讨伐沈国,使之一厥不振。沈国作为楚国的同盟国,公元前558年和前537年,两次随楚伐吴,公元前519年沈子逞伐吴兵败,成为吴国的俘虏。在《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公元前506年,晋国召集诸假,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亲楚的沈国拒不参加,晋国便指使蔡国出兵伐灭了沈国,并将沈子嘉押回蔡国杀掉。
单:周王朝姬姓国。
单亦作檀,周成王之子所封的姬姓国,系东都王畿内封国,国域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
单国之君世为王室卿士,鲁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周王嫁女于齐国,鲁侯主婚。单伯送周王之妇到鲁国,以备出嫁。杨树达注曰:“单音善,天子畿内地名。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此及文公之世皆称单伯,成公以下常称单子。”在《国语·周语下》中记载有单襄公等的论述。
阳樊:周王朝姬姓国。
西周时建都于陕西长安县东南,后东迁至太行之南,黄河之北的阳邑(今河南济源),故曰“阳樊”。
樊国系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在《待·大雅·蒸民》中记载:“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的记述。仲山甫(父)即周宣王的卿士气,食采于樊。在《国语·周语上》中记载有仲山父谏阻周宣王,不要立鲁武公幼子为鲁国太子之事。仲山父还劝阻宣王不要“料民于太原”。在《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侯仲皮,是樊仲甫的后人。公元前664年,周王命虢公讨伐樊国,并把樊皮抓回京师。公元前635年,周王将阳樊之地赐给了晋国,晋文公重耳率大军包围了樊国,樊国人不服,后有晋文公感于樊人的德行,才放樊国人出城,樊国遂为晋国所有。
共:西周姬姓国。
共国位于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
那一带有共山、共水(今百泉河),是远古时期共工氏的旧地。西周晚期,周厉王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横征暴敛,阻断言论,激怒了国人。公元前841年,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到彘地(今山西霍县),共伯和被推举为领袖,并摄行天子事。周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共伯派毛公和师询到彘迎回周宣王,周宣王继位后,自己则移交政权,返回共国。在《左传·隐公地年》中记载:公元前722年,郑国内乱,郑庄公讨伐弟弟公叔段,“大叔出奔共”。此时共国可能尚存。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公父定叔出奔卫”。公父定叔是公叔段的孙子,此时出奔卫国而不是共国,显然共国这时当已被卫国吞并了。
荣:周王朝姬姓国。
荣伯是与周武王同辈的姬姓贵族,其封国在今陕西户县。
据《国语·晋语》中记载,周文王时荣伯已在朝廷任职。周成王时还有荣伯,在《史记·周本记》中记载:“成王即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西周中期,《师永盂》也有荣伯参与周王赏赐田地之事的记载。”周厉王的卿士荣夷公,是成康之际荣伯的后裔,他“好专利”,与虢国长父一同辅佐周厉王,导致“国人暴动发生”。到东周时期,荣国已不存。
滑:西周姬姓国。
有人谓周公第八子所封。
滑国之地一般认为先在河南睢县西北,后迁都于费地(今河南偃师),又称费滑。公元前678年,滑国国君滑伯,还参加了齐桓公组织的会盟。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公元前627年,秦军偷袭郑国未成,顺便灭滑国而返。秦国撤兵后,晋国趁秦师远征劳疲,大败秦军,滑国便为晋国所有,称侯氏或缑氏。以后又归属周王朝、郑国。
刘:春秋时期姬姓国。
刘国故城位于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在《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刘国自康公、定公、献化、文公、桓公五世,相继为周王朝王室卿士。刘康公为周顷王的小儿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刘地,约于公元前599年前后建立刘国。刘国诸公,在朝总揽百官,出外号令诸候,地位显赫。在《左传·哀公三年》中记载:刘氏与晋国的范氏世为婚姻。春秋末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国所灭,支持范氏的周王室受到三晋的责难,当朝卿士刘文公也难免受到牵连。刘国事迹自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以后已无记载。据史学家刘晓景推测,刘国灭亡的时间当在战国初年的周贞定王时期。
巩:春秋时期姬姓国。
巩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西约三公里处的康店村一带,称“巩王城”。在《世本·氏姓篇》中记载:“巩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巩为氏,有巩简公。”巩国为周王室卿士的采邑立为国,其国君称巩伯。巩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记载:公元前516年“晋师克巩”。因巩地属周王畿之地,晋灭巩国后其地被转送给周王室。战国时期周王室分裂,在楚、赵二国的操纵下,"东周国"利用"巩王城"旧址建都立国。东周国实为韩的附庸,东周国被秦人灭掉。巩地划入三川郡。
密:周王朝姬姓国。
密国原在今甘肃灵台县一带,是商末周文王灭佶姓密须国之后,在其旧地重新分封的姬姓国。在《国语·周语》中记载:“恭王游于泾上……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是西周时密康公得罪了周共工而遭亡国之祸。以后,西周姬姓密国重又迁都到今河南新密市境内。春秋时期,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国的附庸。
胡:周王朝姬姓国。
胡国原址在今河南郾城县、舞阳县一带。据《韩非子·说难》、《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记载,春秋初期,计谋多端的郑武公,先以其女嫁与胡国国君为妻,乘胡国不备,一举灭之。
项:周王朝姬姓国。
项国原地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一带。在《左传·传公十七年》中记载:公元前643年鲁国在淮与齐、宋,陈、卫等国会盟后,派军队灭掉了项国。然而项国离鲁国远,离楚国近,鲁国虽灭了项国,却鞭长莫及,无法管理,因此项国遂并入楚国。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便是项国的后裔。
戴:周王朝姬姓国。
戴国故城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北。戴国位于郑国与梁国之间,郑、宋两国不知,戴国夹在中间屡受欺凌。春秋初期郑国势力较弱,戴国实为郑国附庸。在《左传·隐公十年》中记载:公元前713年,蔡国、卫国随从宋国讨伐郑国,并乘机侵入戴国,一贯善谋的郑庄公,抓住这一时机,在戴国围歼了三国之师,理所当然地顺便将戴国占为己有了。
道:周王朝姬姓国。
道国之地,在《汉书·地理志》记载为汝南郡阳安县,应邵曰:“道国也,今道亭是也。”即道国位于今河南汝南县南部一带。在《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烟也。”春秋时期,道国、黄国等淮汝之间的小国,因惧怕楚国而联合起来依附于强大的齐国,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内乱势弱,楚国乘机北扩,控制了这一地区。楚国一度曾将道国迁到荆地,楚平王时又迁回原地复国。道国最终为楚国所兼并。
息:周王朝姬姓国。
息国位于今河南息县城西南的淮河北岸。息国在商王朝便已有了,当时在今河南罗山县一带。罗山蟒张乡天湖村出土的晚商息国墓葬及铭文铜器可以证明。周王朝灭商后,改封为姬姓息国。
西周息国的历史不尽详细。春秋初年,息国还是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它曾与陈国联姻。在《左传·隐公十一年》中记载:公元前712年,息国因与春秋霸主郑国发生了矛盾,竟敢出师讨伐郑国,结果大败而归。公元前684年,息侯因蔡侯的不敬,一怒之下,邀请强楚之师讨伐蔡国,蔡国虽败,却与息国结了怨。公元前682年前后,蔡哀侯挑唆楚周文王灭了息国,并将花容月貌的息国夫人掠回楚国,占为己有。楚国灭了息国后置息县,作为争霸中原的北大门。
赖:周王朝姬姓国。
“赖”也作“厉”,古代同音。周王朝时期的赖国有二:
其一在随枣走廊,今湖北随州东北部。此赖国可能源于商王朝末期的赖国,是商末周初河南鹿邑县之厉国所迁。
另一赖国位于河南省息县包信镇一带,是周灭商后,改封周武王弟叔颖的姬姓国。包信之赖国可能也是由今河南鹿邑县迁来。
在《春秋》僖公十五年记载,公元前645年,中原诸侯联合起来救徐国、抗楚国,齐、曹二国的军队共同讨伐赖国。次年,齐国又一次出兵讨伐赖国,均未攻克。可见赖国在春秋中期是依附于楚国的,且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灭了赖国,赖国的子面缚衔壁,到楚军面前请罪,楚灵王后来迁赖国人于今河南鄢陵县。此后,赖国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唐:周王朝姬姓国。
唐国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境内。属周王朝"汉阳诸姬"之一。
史学家李学勤解释《中尊》铭之“唐”为江汉之唐国,是西周前期此唐国已存在了的,它与周王朝初期山西晋国之唐国当有关系,或为唐叔虞后裔之一支所封迁。在《左传·哀公十七年》中记载:楚太师子谷说楚周武王以若俘观丁父为军率,“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由此可知,春秋早期楚国已经征服了唐国。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国之战时,唐侯曾率领楚师左路军参战。在《左传·定公三年》中记载:春秋晚期唐成公朝觐楚王,因没有打点好令尹子常,被扣押在楚国三年。归国后,唐侯叛了楚国,跟从了吴国,并于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5年)参加吴、蔡两国的伐楚之战,并率军攻入楚国郢都,楚昭王逃奔随国,躲过一次亡国之灾。次年,楚国在秦国的援助下,卷土重来,收复失地,打败吴师,当然也消灭了唐国。
蓼:周王朝姬姓国。
周王朝有三蓼,虽渊源有别,但最后皆亡于楚国。史学家徐少华将其分辩为东蓼、西蓼、舒蓼。
其中的东蓼为姬姓国。东蓼国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一带,故城尤存于固始县城关及城北,人称“北山口古城”。据《世本·氏姓篇》、《左传·文公五年》中记载:公元前622年冬,“楚公子燮灭蓼”。鲁大夫臧文仲以为,蓼国之亡是其内不修德,外无援助所至,其实乃是楚国北扩,借题发挥而已。
燕:周王朝姬姓国,战国七雄之一。
燕国又称北燕,以别于黄帝之后的南燕。“燕”本写作“郾”,商王朝时期为殷人北土,也是狄人生活的一个区域,地处中原北疆,包括今北京地区及辽西大凌河流域。周武王灭商后,即改封给周召公。周公东征后重封召公爽于燕国,并令其元子克代其就封为任燕侯,此有史籍《克盉》、《克罍》为证。
燕国初都于燕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时期,有关燕国的史籍文献记载不详,在《史记·燕世家》中仅记自周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周王朝初期的金文记有燕侯派人赴周问候召公的记述。周王朝中期以后便无音信,这与燕国地处偏远,中途有戎狄阻隔不无关系。
春秋时期的燕国,史书也少有记载。早期的燕国经常受戎狄侵扰,燕桓侯当时徙迁都到临易(今河北容城)。公元前664年山戎侵袭燕国,齐桓公曾出师相救,使燕国与中原的联系得到加强。
约在战国初期,燕国都城又北迁到蓟地(今北京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燕国的实力在战国各诸侯国中较弱,但与相邻的齐、赵、中山等国仍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齐、中山两国乘机侵占燕国领土。公元前312年秦、魏、韩等三国出兵救了燕国。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国势壮大。燕国此时除有蓟都外,又另设了下都武阳(今河北易县),下都与上都城互为犄角,多次抵御了南来之师,保卫了上都的安全。燕昭王曾利用苏秦之计谋,又任用乐毅为上将军,在公元前284年联合秦、楚、赵、韩、魏五国讨伐齐国,并攻入齐国国都临淄,半年内连下齐七十余城。
燕昭王之后,燕国开始走下坡路。战国末年,合纵抗秦策略逐步失败,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策划了荆轲刺秦王的悲剧,更加速了秦国攻伐燕国的步伐。当年,秦国大将王剪即占领了燕国都城蓟。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贲攻取辽东,俘获了逃到那里的燕王喜,燕国就此灭亡。
中山:春秋时期姬姓国。
中山国是白狄四部之一鲜虞所建,也可能属商王朝人的后裔子姓的一支。
秋中期,白狄从赤狄中分出,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公元前627年始见“白狄”。在《左传》定公九年(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初现,是时狄人已建国。在《左传·哀公三年》中记载:公元前492年,“齐卫国戚,求援于中山”。有关中山国的史料很少的史料很少。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平山县城北发现了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故址,发掘了两座中山王陵,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了解中山国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公元前414年,中山国武公迁建都于顾(今河北正定)。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以乐羊为将,率兵攻伐中山国。公元前406年魏国灭了中山国。亡国二十八年后的公元前378年,中山桓公复国,徙都于灵寿(今河北平山)。同年,赵国即伐中山国。公元前369年,中山国筑长城,抵御赵国的攻击。公元前323年,中山国与韩、燕、宋三国同时称王,已成为略逊于七雄的千乘之国。公元前314年,中山国参加了齐国攻伐燕国的战争,乘机掠夺了燕国的大片土地。此时中山国与齐国的关系较亲近,而与赵国不和,成为赵国的心头之患。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即位,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军事,率先攻伐中山国。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率军队攻入中山国,中山国被迫割地求和,此后便一厥不振。公元前300年,赵国又发动新一轮的进攻,并于公元前296年乘齐国伐楚国之机,再次攻入中山国都灵寿。继位不久的中山国王逃往齐国,中山国再度亡国,王子尚(胜)被赵武灵王迁到肤施(今陕西延安)继祀,一年后废除,中山国灭亡。
还有许许多多当时国境面积仅在五十里方圆的小诸侯国,皆因古代史家惜墨如金,使得如今史料匮乏已极,还需要在史学家、考古学家们在浩瀚湮史中,花费相当的时间和气力去逐一挖掘、整理,因此暂不罗列了。
关于这些姬姓国的姓氏派分,本书笔者都将他们分别划入到各个衍生姓氏当中去了,不再在“姬姓”一章中赘述。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寿丘堂:因为黄帝是姬姓的始祖,而黄帝又是生于寿丘,所以有这个堂号。
赤舄堂:歌颂周公旦的诗叫《国风·豳风·狼跋》。诗里赞道:“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毛传》中解释:“赤舄,人君之盛屦也。”孔颖达疏:“天官屦人,掌王之服屦,为赤舄、黑舄。注云:‘王吉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下有白舄黑舄,然则赤舄是娱乐活动之最上,故云人君之盛屦也。’”所以姬姓家族又立有“赤舄堂”。
景盛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山东金乡姬姓族谱四卷,(民国)姬中伦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金乡县卜集乡石庙村。
山东汶上姬氏志,著者待考,1990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
姬氏族谱,(现代)姬丰全编纂,1993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离休干部姬丰全处。
河南新安姬氏宗谱,著者待考,1996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河南安阳姬家屯志,(现代)姬长城、姬鹏辉编纂,2005年稿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安阳市姬家屯姬姓宗祠。
五、宗族特征(资料有待补充)
六、字辈排行
全国姬姓通用字辈:“枝兴衍圣(崇)绪隆(龙)茂庆脉(传)长广生忠厚嗣永远洁(元)正方至德开文运来孝毓福祥礼教培家训信义作宝章先祖功勋著伟名省万邦五洲欣景慕普天崇华光”。
河南商丘姬姓字辈:“恭德鸿(长)…
河南南阳姬姓字辈:“林海荣庆广”。
河南姬姓通用字辈:
某朝皇帝御赐字派:“枝兴延重绪隆茂盛脉长广生忠厚嗣先远元正方”;注:河南平顶山一派,待考。
康熙大帝御赐字派:“枝兴衍圣绪龙茂庆脉长广生忠厚嗣永远洁正方”;注:河南姬家屯一派,待考。
河南温县后续字派:“秉志靖兴久立帮培忠本喜悦宏定安普习发明新”;
河南安阳后续字派:
姬家屯后续字派:“继旺凯福弘承乾岐书扬祖上太公美先鉴智明德”;
其他地区后续字派:“大明元朝战振国玉成善文化仁义志太平修申安”。
河南新乡姬姓字辈:“长庆培忠厚士(茨)备”。
河南清丰姬姓字辈:“金殿传名永万世玉界晓步职三台”。
河南淅川姬姓字辈:“国运荣昌麟凤呈祥岐周宇定蓬锆克疆”。
河南夏邑、辉县姬姓字辈:“隆茂庆脉长广生忠厚嗣永远征(员)正方”。
河南温县姬姓字辈:“秉志靖兴久立帮培忠本喜悦宏定安普习发明新”。
河南南阳姬姓字辈:“大明元朝战振国玉成善文化仁义志太平修申安”。
河南安阳姬姓字辈:“昌发(旦)伯酋(熙鱼)宰(费)擢(具)濞(敖)括(戏称)弗(豫师展驱)息(允翬施)同(庆季结满)般(申夷年遂鱼)兴(买)赤(视倭肸)黑(偃归)午(衡)野(稠宋憗)蒋(溺)宁(荆)嘉衍(辰)奋(输)屯芫叔贾仇(辩)乾(明)嘉(昭)敏东宪(观)垒英得初杰章璟顺洙贡宽显岳幅骑受聁绍光大喜元德永顺咸经泰道振仪学(忠)友(海)宪西复增(福)兴容珂(荐)表(还立成旺彪恭奉容祥)免(应恕正)文良臻光超(起)思全(宪瑞朗)得崇绪隆茂庆脉长广生继旺凯福弘承乾岐书扬祖传太公美先鉴智明德”。
山东蒙阴姬姓字辈:“万福来同克振在东”。
山东东平姬姓字辈:
一:“德守贞大成衍”;
二:“复现有存守春世名”;
三:“万惠有守奉亭生天祥”;
四:“显宗升瓘鐇缵平涓諴文得白来应”。
山东肥城姬姓字辈:“鐬纲升河谨文德白来廪应东枝”。
山东金乡姬姓字辈:“仁义永兆凌尚云辉光明高道家发国安”。
山东泰安姬姓字辈:“明成德瑞骏昌新巨海富生达耀云宗荣惠智庆兴”。
山东汶上姬姓字辈:“至德开文运来孝毓福祥礼教培家训信义作宝章先祖功勋著伟名省万邦五洲欣景慕普天崇华光”。
江苏邳州姬姓字辈:“云电景怀传广(庆)生忠善寺”。
江苏无锡、邳州姬姓字辈:“云电景怀传广生忠善寺”。
四川姬姓一支字辈:“元登朝庭……”
安徽姬姓通用字辈:“凤君在朝中文明传广大”。
河北沧州姬姓字辈:
一:“鸿炳宝恩光世锡汝庆元”;
二:“心正身泰世昌国治民恩淳厚锦辉祥兆”。
陕北姬姓通用字辈:“世乃存文绪丕绍尚永清克承良善志继述振家声殿任君民安丰收谷盈仓”。
姬姓一支字辈:“仁义永兆凌尚云辉光明高道家发国安”。
七、【姬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源自黄帝;望出南阳:全联典指姬姓的源流和郡望。
红衣国士;赤舄元公:上联典指明朝正统年间的监生姬序。明英宗曾在梦中见异人,被告知:监生中穿红衣服的是忠臣。待监生们朝贺时,只有姬序穿红衣褐袄,于是被提拔任用。下联典指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姬旦,即周公。《赤舄》为颂周公之诗,指古代天子、诸侯所穿的鞋。
邠封衍庆;狼乳流祥:全联典指姬亶父事典。
六言通用联:
明代西安知府;汉时信义将军: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西安知府姬敏,字好学,孟津人。德行纯备,节操过人。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后魏的信义将军姬澹,字世雅。事桓、穆二帝,征战有功,封楼烦侯。
八言以上通用联:
教稼田官,肇周家始祖;行仁者王,徙岐山古公:上联典指姬姓的祖先后稷。下联典指姬姓的先人迁岐。
八、历史名人
姬 常、姬 嘉:(生卒年待考),汉朝人。因为他们是周王朝王族的嫡系后代,所以在汉朝还很受优待。
姬 澹:(生卒年待考),鲜卑族,字世雅,渴烛浑氏;代北人(今天河北蔚县以西,山西外长城以南,原平、台山东北一带地区)。著名西晋朝将领。
两晋时期北魏的信义将军,事桓、穆二帝,征战有功,为朝廷征战南北战立有大功,被封为楼烦侯。
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拓跋氏内乱时,卫雄、姬澹等率领大量乌桓人和晋人南投并州刘琨,刘琨“率数百骑驰如平城抚纳之”。
姬澹等所领原本是一支强大队伍,且多次南下并州作战,此时经拓跋内乱消耗,战斗力顿损。刘琨命姬澹等率众攻石勒以解乐平受困之急,结果大败,“澹奔代郡”。
石勒遣将孔苌攻打姬澹于桑干,灭之。这里所涉各地,除乐平以外,都在新平城迤南一带。刘琨迎卫雄、姬澹所至的平城,不是代郡的平城,而是西晋的雁门郡平城,在今山西代县境,隔雁门山与穆帝所筑新平城相望,是卫雄、姬澹等南奔之师中途必经之处。从刘琨所在之地并州言之,使用西晋的平城地名是合乎情理的。刘琨质子在卫雄、姬澹南奔军中,刘琨中途接应亦是情理中事。
姬澹在乐平战败后所奔的代郡,可能是泛指陉岭以北的代北地区。战败后的姬澹等人不可能再奔返代郡平城。他们一奔代北南缘,再奔近处的桑干,于道为便,于理为顺。
姬澹自己本就是代人(鲜卑族),所领乌桓、晋人多在代北招纳,所以败后直奔新平城迤南和桑干河源地区,终为孔苌追灭于此,盖亦狐死首丘意耳。
姬 敏:(生卒年待考),字号学,孟津人。著名明朝律学家、数学家。
姬敏是明朝文官,曾任西安知府。他为人遵从古训,仁义备至,诚信为重,德才兼备,节操过人。
姬敏知识很渊博,对四书五经和天文地理都有钻研,并涉及历算等,在当时很受人尊重。
姬奠川:(生卒年待考),河北定兴人。著名民国时期金融家。
姬奠川早年毕业于北洋师范学校、中国大学商科。是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可令长官孙连仲的表弟,实任长官公署的幕后高参,同时还是伪国大工商界代表的召集人。
历任甘肃省西北银行经理兼银行总办、绥远省官钱局、察哈尔省官钱局、河北省银行经理。
抗日战争期间,姬奠川任西安裕华银行经理。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姬奠川任河北省银行经理兼天津市银行经理、中原银行董事长、天津市商会理事长。行宪后,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立法院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姬奠川将绝大部分资金移往海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姬奠川参加了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造。
1960年姬奠川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姬鹏飞:(公元1910~2000年),山西临猗东张镇东张村人。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界迄今为止的近七百位特命全权大使中,医生出身的大使最负盛名的有四位,姬鹏飞就是其中之一。
姬鹏飞生于山西运城地区临晋县(今山西临猗)东张镇东张村的一个中农家庭,与陕西西南部交界。当幼年丧母的少年姬鹏飞进入运城县城一所中学以后,家境日渐衰落。随后,勉强读完初中一年级科程的姬鹏飞又来到西安,在一所中学读了极短暂的一段时间后,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十六岁的姬鹏飞进入西安陆军医院军医训练班。在这以前,贫困交加、面临失学的姬鹏飞还在西安一家盐行当过短暂的学徒。
军医训练班是名符其实的速成职业培训班。姬鹏飞仅仅学了三个月的基础知识,就转入边学习边实践的阶段。姬鹏飞学习非常刻苦,工作勤勉,故而他的医务水平提高很快。更主要的,姬鹏飞受到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熏陶,参加了李大钊同志被杀害后的悼念活动。他酷爱读书,每日手不释卷,这使他有机会接触、阅读了诸如《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其他一些进步书籍,从而为日后播散革命种子准备了一方心灵沃土。
从军医训练班毕业后,姬鹏飞留在了陆军医院当了看护。当时,西安陆军医院隶属于胡景冀将军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北京政变”后,这位老同盟会会员出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冯玉祥则统领着国民军第一军。不久,第二军的部分人马被同是老同盟会会员的刘镇华将军解除了武装。于是,姬鹏飞又成了刘镇华的“麾下”。但是,没有多少时候,冯玉祥回师挥戈,击败了刘镇华,姬鹏飞又重新回到冯玉祥的部队。彼时,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亲自指挥第十师,姬鹏飞就在该师任上尉军医。未几,姬鹏飞升任第五路军第十四军军医处副处长。这位后来被香港知名人士安子介誉为“香港基本法之父”的资深外交家此时才二十岁。1930年,蒋介石在与冯、阎混战取得了胜利,冯玉祥部被蒋整编成第二十六路军,由孙连仲指挥,因而处处受到蒋介石嫡系的排挤。稍后,第二十六路军开赴江西围剿红军,初在南昌、宜丰,终至宁都。整个部队中的不满情绪在不断增长。
其时,第二十六路军的参谋长赵博生是一位秘密党员,他私下暗暗联络第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和另一位旅长董振堂,终于成功地举行了著名的宁都起义。姬鹏飞与入党才五个月、后来也成为著名将军外交家的王幼平一起,毅然了参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最为轰动的兵变。
一万七千名起义士兵改编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姬鹏飞为该军团第十五军军医处处长,一年后,他升任为红五军团卫生部部长。当时,红三军团的政治部主任就是早年赴法勤工俭学、嗣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刘伯坚。姬鹏飞初到西安之时,刘伯坚就是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副部长了。宁都起义之际,他刚刚当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治执行委员。姬鹏飞后来才明白,刘伯坚就是这次宁都起义的主要幕后策划者。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刘伯坚是姬鹏飞踏上革命道路后第一位老师。
1931年12月14日上午9:00,起义军部队离开宁都,前往苏区。刘伯坚在苏区举行的一个群众大会上向士兵们讲述了起义的意义和红军的政策。刘伯坚谈到了“九一八”事变,谈到了冯玉祥愚兵政策。刘伯坚说,冯玉祥以封建的个人忠心来使他的士兵变得头脑简单,而不是使他们有真正的政治觉悟。姬鹏飞和近两万义军一起参加了这个群众大会。
数年后,在陕北与著名记埃得加·斯诺的前夫人尼姆·威尔斯女士谈到宁都起义时,姬鹏飞这样回忆:“在宁都的时候,我是医疗部部长。起义举行前,我得到了通知,并表示同情,因为我那一团人被命令去包围总指挥部和防导街道。由于我在1925~1927年革命期间接受过政治训练,因此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我自愿参加红军,但只有另外四位医生和我一起留下来,其余的都……回家去了。“
宁都起义后,姬鹏飞出任红五军团军医处处长,他参加了著名的中央苏区反“围剿”的赣州、龙岩、漳州、水口等战役。
姬鹏飞还向尼姆·威尔斯女士讲述过自己当年在中央苏区的情况:“我留在宁都起义的原来军队中,1933年离开漳州进击广东。我们是当时全部军队主力,歼灭了许多广东军队。在这期间,第五军团在每一次作战中都同第三军团合作。在湖北黄陂,我们包围了敌人两个师并歼灭之,俘虏了两个师长……黄陂之战以来,我们每天都打仗,进行了许多著名的战斗。‘第五次战役’开始时,第五军团从别的部队那里获得了新的兵员补充。从这以后,我们就开始长征了……”
1933年8月,姬鹏飞调任红五军团卫生部部长。半个世纪后,每当回忆起当年在中共苏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姬鹏飞仍十分感慨:“那时候的主要问题是条件艰苦,用过的敷料必须洗干净,消毒后继续用,直到破损得拿不起为止。指战员中患下肢溃疡病的很多,对部队威胁极大。医务人员首先必须克服物质方面的困难,千方百计,因陋就简,用土办法救护伤病员,以保证指战员的健康。那时在医术上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但其组织是健全的,工作是高效的,而且很有成绩。”
1934年深秋,悲壮苍凉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姬鹏飞刚由军委卫生部医政科主任科长改任军委卫生部保健局副局长,并带领野战医院参加长征。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后来改任红一军团卫生部主任的姬鹏飞身上的担子更沉重了。姬鹏飞当时这样告诉尼姆·威尔斯女士:“……那是非常艰苦的,特别是在大草地里。长征期间,我调到保健局去,我和毛主席一起离开四川前往陕北……每一个团都有一个军医。我们现在有一百名医生(但只有十名是经过检定的)和三百名经过训练的护士。在长征途中,医疗工作是极端艰难的。我们总是走在后面,这并不是最安全的方位。我们有许多病人,而且缺乏药品和食物,但我们还是勉力做普通的工作。护士的工作是最辛苦的了,我们约有一千名护士,这些护士大多数是少年;只有少数几个是妇女。他们要准备膳食,替病人洗脚、洗衣服、擦身等等。这些少年通常十二、十三岁至十八岁。他们是真正的长征英雄,以良好的精神努力工作。从来不显得害怕。”
1935年10月,随红一军团到达陕北后的姬鹏飞接替黄克诚担任中央军委后方卫生部部长。1938年初冬,在中央党校、抗大和马列学院系统学习后,姬鹏飞告别巍巍宝塔、滚滚延水,来到崇山峻岭的皖南新四军司令部,担任新四军后方政治处主任兼新四军军医处政治协理员,他参与了新四军后方医院的建立。
在新四军司令部的日子是很难忘怀的,他与后来成为自己夫人的许寒冰(前外交部干部司、领事司副司长)相识而相恋。来自马来西亚的革命归侨子弟许寒冰原先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许芙蓉。抗战爆发后,她千里迢迢从南洋投奔中国内地,参加神圣的抗战。少女时代的许芙蓉充满浪漫,她天真地以为南方马来西亚这么热,到了北面的祖国内地一定很寒冷吧,于是想当然地为自己起名“寒冰”。谁知道,想像中“冰天雪地”的广州依然酷热难挡,这才发现自己错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寒冰与丈夫同甘共苦,在外交战线奋斗了四十余年。作为新中国外交界不可多得的一位女性外交官,她曾是周恩来倡议成立的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一位副会长。
1940年春,姬鹏飞结束了长达十四年国共两种截然不同的部队中的医疗卫生经历,与叶飞将军一起,挺进苏北。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身为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的姬鹏飞的军旅生涯一直在苏北和苏中地区度过,开辟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辽阔的苏北大地洒有他青春的热血与汗水。
抗日战争中期,姬鹏飞在参加了著名的“黄桥决战”后,又与陶勇将军创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从1943年4月~1944年10月的一年半中,姬鹏飞在上级党委指导下,动员和团结各阶层民众,以顽强的斗志,在原地坚持武装斗争,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在河网地带胜利地粉碎了日伪疯狂的梳篦式大“清乡”,为抗日战争写下了绚丽的一页。
让姬鹏飞永留史册的,便是解放战争初期华中地区的“七战七捷”。1946年6月,国民党集中十二万兵力大举进攻中原军区,全国内战从此爆发。姬鹏飞率领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与其他部队配合,取得了如(皋)南战役的胜利。毛泽东特发专电致贺:“祝贺你们打了一个大胜仗……”
解放战争后期,身经百战的姬鹏飞历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政委,苏北兵团副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已经是陈毅司令员麾下的一员骁将了。中共党史和军史经常提及的“吉洛兵团”即是指姬鹏飞的第七兵团。姬鹏飞为胜利地进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攻占杭州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赫赫战功。
1949年暮春3月,正是江南草长莺飞之时,转战淮海、横渡长江的姬鹏飞率部继续南下,直插人间天堂杭州!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风卷残云之势解放杭州!当天,以王建安将军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的杭州警备司令部在秀丽的西子湖畔宣告成立。姬鹏飞就是杭州警备司令部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几十年弹指一挥,人们只有从卷帙浩繁的档案里才能查到姬鹏飞在江南风景胜地的这段短暂工作经历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省军区旋即宣告成立,姬鹏飞又兼任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姬鹏飞将军从杭州任上奉调入京,调外交部工作。
1950~1953年,姬鹏飞出任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外交使团大使衔团长,1953~1955年任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任大使,1955~197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72~1974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从副部长到部长,姬鹏飞在外交部干了整整二十年。姬鹏飞是新中国最初任命的十位将军大使之一,而且是最年轻的大使,年仅三十九岁。
姬鹏飞涉身外交界后,曾出访过亚、非、欧许多国家,参与了许多重大外事活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姬鹏飞直接主持了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主要阶段的谈判。他还参与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初进程。1973年,姬鹏飞赴法国参加签署《关于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即《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这次重要会议最终导致了长达十数年的越南战争的最终结束。
1979年后,姬鹏飞出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1982年后担任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副组组长、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
1982年、1987年分别在中共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兼秘书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
姬鹏飞长期协助周恩来、邓小平同志处理外交事务,参与的重要外交活动有:1973年1月率中国代表团赴巴黎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和平谈判,1973年6月应邀出访英国、法国、伊朗和巴基斯坦。曾先后出访前苏联、日本、朝鲜、蒙古、越南、缅甸、泰国、埃及、阿尔及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委内瑞拉、加拿大、叙利亚、塞拉利昂、肯尼亚、布隆迪、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吉布提、约旦、科威特、阿拉伯也门和阿曼等国家。
在尼克松访华的日子里,姬鹏飞多次与美国“对手”罗杰斯国务卿“交锋”。在周恩来、乔冠华与尼克松谈判实质问题的同时,姬鹏飞也先后在北京、上海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共举行了五次会谈。中方有总理特别助理熊向晖等人参加,美方则有助理国务卿格林等人参加。
罗杰斯首先提出要弄清关系正常化是什么意思?他认为“就是改善关系,是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改善关系”。姬鹏飞则说,“关系正常化是指建立外交关系。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可以改善关系,走向正常化”。
就在罗杰斯玩弄文字概念游戏的时候,美方自曝其丑,出了一个大洋相。众目睽睽,美方翻译弗里德曼(傅立民)的上衣口袋里突然“蛐、蛐”地叫了起来,这位后来出任美国驻香港总领事、助理国防部长的“中国通”顾不得斯文,急忙用手去按,哪按得住啊!大家停止了关于“关系正常化”概念的讨论,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弗里德曼的上衣口袋,想知道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洋人出洋相,尤其是美国人尽出洋相!果然不出所料,不多一会儿,詹金斯和格林的口袋里也响了起来。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罗杰斯尤其是显得十分尴尬。到底是白宫的“嘴巴”,齐格勒机灵地递给罗杰斯一张条子。罗杰斯当然是明白人,立即装模作样地说:拿出来吧。而且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表白了一番:“这是同总统联系的小电话。”真是欲盖弥彰!实际上弗里德曼的上衣口袋里藏的是小型录音机,磁带记录到头响了起来。原来双方商定会谈不录音,只记录。美方搞小动作,暗暗使用录音机,不料露了馅。
一场风波过后,会谈继续进行。接着,罗杰斯反复强调建立常设联系机构的必要性,建议互设贸易、旅游等办公处。姬鹏飞则表示,台湾问题不解决,两国关系中的其他问题的解决就受影响。特别是蒋介石集团在美国还有代表的情况下,要我们派人去美国,就很难办。罗杰斯又表示可以在第三国使馆内设办公室,并强调建立电话联系也很必要。姬外长留有余地,未将门关死,表示可以再考虑考虑,看看能否找到什么办法。
在会谈中,罗杰斯还提出,增进往来是最迫切的问题。他认为可以在文化、体育、医学等方面进行人员交流,并具体建议互派杂技、篮球、田径、体操、游泳、医生等团、队访问。姬鹏飞表示,在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前,这种交流只能通过民间机构,双方政府给予协助和方便。在胡宗南部队做过多年情报工作的熊向晖曾先后留学美国密执安大学、威斯特恩·里塞夫大学,他有意无意地问罗杰斯:美国还要不要让入境的人按手印。“我们去问问”,罗杰斯新官上任,国务卿这把交椅还没有坐热,当然不太了解熟悉内情,他倒还厚道,马上派人到另外房间打电话询问,后回来答复说,“这个规定已取消了。中国访美人员不需要按手印。”
接下来,罗杰斯又摆出架子声称:“中美开展贸易的经济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美方并不急于同中国开展贸易,如果中国觉得有利,可以搞一点”。姬鹏飞不紧不慢地明确指出,“贸易是美方上次提出的,我们的政策是平等互利、互通有无。中美贸易可以不搞,问题是许多美国商人向中国外贸部门提出了做生意的要求”。同时,示意熊向晖立即将罗杰斯的这段讲话报告了正在与基辛格会谈的周恩来。“你们说要搞贸易,而你们的国务卿却不感兴趣啊”,周恩来闻讯不动声色,旁敲侧击地问基辛格。基辛格一听立即十分尴尬,毫不客气到尼克松那里“告”了罗杰斯一“状”。
基辛格这一“状”告准了。在第二天的会议上,罗杰斯的口气立马软了下来。他口中呐呐解释说:“关于中美贸易问题,昨天我所说的话可能引起了误会。现在我愿加以澄清”,罗杰斯接着说,“美国对于开展美中贸易是有兴趣的,如果中国也有兴趣的话。对愿意同中国做生意的商人,美国将给予便利。”以后姬鹏飞进一步说明了中美关系的历史背景和中方的原则立场。罗杰斯也谈了美方的立场和愿望。但是他一边侈谈美国没有制造“两个中国”的意图,而另一方面又公然重弹老调,鼓噪什么大陆与台湾是两个“实体”。对此,姬鹏飞再次严正重申了中方的一贯立场,有力地批驳了罗杰斯谬论。
会谈快要结束时,罗杰斯突然心血来潮地向姬鹏飞提出,他和姬鹏飞应积极参与公报起草工作,并进行“监督”,云云。说到这里,罗杰斯忿忿不平地振振有词:“政策是要我们执行的”。尼克松一向“宠信”基辛格而冷遇罗杰斯。姬鹏飞一听就明白,这是罗杰斯一种无奈的“撒娇”罢了。姬鹏飞客气地向“对手”表示“等乔冠华副部长和基辛格博士搞出一个草稿来再说。姬鹏飞也知有意见的也不是罗杰斯一人。助理国务卿格林刚才在会谈休息时就含蓄地向姬鹏飞表示过不满:“你们似乎认为只是总统愿意改善中美关系,而国务院的职业外交官不愿改善中美关系,其实美国国务院也是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看来尼克松是不让国务院的人参加实质会谈,而国务院的人对此很有意见。
周恩来得知罗杰斯想要参加起草公报工作的情况后,在同尼克松会谈时特别指出:“有一个问题要向总统说一下,你们国务卿要参加公报的会谈。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我们已说定了,双方已分别指定乔冠华和基辛格博士负责此事。但当时国务卿没有说话呀。”尼克松解释说:“我想这事可能有点误解,可能罗杰斯对公报有些想法,他认为可以同你们外长谈谈这些想法。我们指定基辛格谈公报,你们指定乔冠华谈公报,现在还是这样。”一场小风波就这样又平息了。
应该历史地说,姬鹏飞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1985年7月1日,在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互换批准书生效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正式成立,刚刚担任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兼)的姬鹏飞以其多年丰富的外交实践和经验,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五载寒暑,姬鹏飞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曾三次亲赴香港,与各个方面人士恳谈,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使“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逐步为广大港人所接受和认同。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2月12日会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全体委员时特别指出:“你们经过近五年的辛勤劳动,写出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著作,这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诚哉斯言!
平生九十载风风雨雨,姬鹏飞没有虚度。在多年的外交工作中,在周恩来、陈毅两任外交部长的直接领导下努力工作,他对周恩来充满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之情。姬鹏飞曾说:“在我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周总理对我影响、教育最深,他超人的智慧与才华,豁达的外交风度,高超的外交艺术,使外交工作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建国之初的短短几年中,就为新中国结交了广泛的朋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在周总理去世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他对中国所有重大的外交的决策和实践都起了关键性作用。”。1989年3月,在周恩来九十一周年诞辰前夕,外交部主办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应邀与会的姬鹏飞满怀深情地说:“回忆在敬爱的周总理直接领导下工作的二十个春秋,他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工作的严肃认真,对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干部的教育、爱护和严格要求,历历在目,风范长存。他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一代楷模,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00年2月10日,在世纪之交,当纷纷扬扬的瑞雪迎来龙年之春的时候,刚刚度过九十周岁生日的姬鹏飞在医院里静静地闭上了他的双眼。中共中央对对姬鹏飞的结论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2001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中纪委就姬鹏飞的政治、组织结论发出了补充意见的通告。通告全文不到二百字,下达到省、部、军一级党委(组),内容如下:“姬鹏飞就其儿子姬胜德的问题,曾向组织提出了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绝后,做了、讲了一些严重错误的事和话,以极其错误的行为,造成原患病症恶化而死亡;姬鹏飞一生曾对党的事业,对国家外交,港澳等工作,作出较大贡献。经讨论并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决定维持对姬鹏飞悼词的结论;但建议:今后对有关姬鹏飞生前活动等,不举办公开形式的研究和纪念。”通告中很含蓄地暗示了姬鹏飞是自杀身亡的。这是继高岗之后,中共内第二起高层领导人的自杀事件。
一代名将、犀利外交中坚,壁玉终瑕。
帝王国君:
姬 昌:(公元?~前1134年待考),姬季历之子;周原人(今陕西歧山)。著名商王朝末年周族的领袖,商纣王时代为西伯侯,公元前1229~前1134年在位,周王朝的奠基者,追封周文王。
姬昌,西周奠基人。季历逝世后由他继承西伯侯之位,又称伯昌。在位五十年。史籍《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他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着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西周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周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说的周文王“羑里之厄”。
周文王出狱后下决心灭商。一面向纣王献地,请求免除酷刑,以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他出猎在渭水河边巧遇年已垂老、怀才不遇的姜尚在水边钓鱼。周文王同他谈话,相互谈得很投机。周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立以为师,共同筹划灭商策略。据《尚书大传》记载,周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头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今山西平陆)、芮(今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周文王审断。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第二年,周文王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第三年攻打密须(今甘肃灵台),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第四年“西伯戡黎(今山西黎城)”,第五年伐邗(今河南沁阳)。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第六年灭崇国(今陕西户县),就是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的封国。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并建立沣京(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史籍《诗经·大雅》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沣。”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中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大功垂成之际,姬昌年老逝世。史籍《尚书·无逸》和《吕氏春秋·制乐》都说他享国五十年,称王前立国四十三年。
姬昌逝世后葬于毕地(今陕西长安与咸阳之间渭水南北岸)。
姬 发:(公元前?~前1116年待考),承爵西伯侯;周原人(今陕西歧山)。著名周王朝的缔造者,周王朝第一代君主,西周第一代君主,周武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1133年~前1116年为期十七年。
姬发即周武王,周文王姬昌的次子。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十一世纪消灭了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并追封其父姬昌为周文王。
周原为商王朝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属国。周文王姬昌在位五十年,实行许多正确的政策,国力逐渐强大,逝世时天下三分已得其二,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其余各弟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
此时,商王朝在暴君纣王统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周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在即位九年后,周武王为便于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将都城由丰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迁至镐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
这次观兵,实际上是一次为灭商做准备的军事演习和检阅。他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周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时(今河南孟津),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周武王和姜太公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
又过了两年,周武王探知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王朝宗庙祭器出逃。百姓皆侧目而视,缄口不言。这时周武王同姜尚研究,认为灭商条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时至而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但周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车三百乘、近卫武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向朝歌进发。大军到达朝歌郊外七十里处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各诸侯率兵车四千乘会合。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调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十七万(一说七十万,其实当年没那么多人)相迎。双方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周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历数商纣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根本就不愿为纣王卖命,反而把周武王看作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王朝由此灭亡。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收服人心,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
首先,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他封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继续治理殷民。同时,将殷商王畿(京城周围千里)内之地分为卫、庸、邶三个小国,封自己的三个弟弟分别治理,负责监视武庚,号称“三监”。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王朝贤臣比干的坟墓,放出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又散发供纣王淫乐奢侈之用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商地很快稳定下来。
其次,采取封邦建国的方略,实行对全国的统治。为了吸取商王朝灭亡的教训,治理好国家,周武王专门把箕子接来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根据箕子讲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公旦等商议,决定将古时已有但还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即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各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毫无疑问,周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王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确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周武王为了巩固全国政权,日夜思虑,睡不好觉。他还同周公旦讨论过在当时被认为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可惜他未能实现这个计划,在灭商六年之后即逝世了。
姬 诵:(公元前1127~前1079年待考),姬昌之子;周原人(今陕西歧山)。著名周王朝第二代君主,西周第二代君主,周成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1115~前1079年为期三十六年。
姬诵继位时年仅十二岁,少不更事,由叔父周公旦摄理政事。
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和第五子蔡叔度见周公代行天子职务,心怀妒忌,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夺取王位。商纣王之子,封于殷的殷君武庚就乘机拉拢管叔鲜和蔡叔度,联络淮夷,一起举兵反叛。周公出师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杀死了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和放逐了蔡叔度,从而平定了叛乱,安定了大局。
周公平定武庚、管、蔡之乱后,便将他们所管辖的殷遗民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则分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封于殷商故墟,建卫国。
姬诵亲政后,继续大封诸侯,以拱卫周王室,同时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建立起以周王室为主干的宗法制度。在位后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对他的颂声四起。
后来,姬诵病倒,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就命周召公、周毕公用心辅佐。从此,这种帝王临终前将嗣君托付给宗室或大臣的命令,就称之为顾命,受托付的宗室或大臣称之为顾命大臣。
不久,姬诵病逝,庙号为成王。
姬 钊:(公元前?~前1053年待考),姬诵之子;镐京人(宗周,今陕西长安)。著名周王朝第三代君主,西周第三代君主,周康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1078~前1053年为期二十五年。
姬钊继位时,周召公、周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周召公、周毕公还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周文王、周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周康王,又作了一篇文章,告诫姬钊要节俭寡欲,勤理国事,守住祖先的基业。
姬钊继位后,不断派兵攻伐鬼方(今陕西西北)和东南各地,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在一次大战中,周军俘虏了犬戎兵士一万三千多人,为了庆祝胜利,姬钊赏给参战的贵族孟以一千七百多俘虏,作为奴隶使用,并将此事用文字铸在鼎上,这只重五百多斤的鼎在清朝中期被发掘出来,至今还陈列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
姬钊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姬钊逝世后的庙号为康王。
姬 瑕:(公元前?~前1002年待考),姬钊之子;镐京人(宗周,今陕西长安)。著名周王朝第四代君主,西周第四代君主,周昭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1052~前1002年为期五十年。
姬瑕自幼养尊处优。即位后又没有贤能的大臣劝谏、辅佐,所以生活很快就奢侈荒唐起来。
他酷爱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不少佞臣就投其所好,今天奉献珍禽,明天贡上异兽,以博取赏赐和升官。有时,姬瑕一听得什么地方有珍禽异兽,立刻扔下朝政不顾,赶去捕猎。弄得政治昏暗,国力衰落,有些诸侯了开始不大听人他的命令,中断了贡奉,昭王还是毫不检点,一味对他们出兵讨伐,劳民伤财。
姬瑕即位后的第十九年,臣下在奏告中说,南方有一名为越裳氏的部落,出产一种羽毛洁白、肉味鲜美的珍禽,名叫白雉鸡,成王时,越裳氏常拿来进贡,如今南方的楚国强盛起来,不再听命于天子,交通阻隔,越裳氏也就中断了进贡。姬瑕大怒,马上亲自统领大军南征楚国,一路上强征人民运输粮草,撑船拉纤,供应精美的食品和醇酒,征用了渔民的船只,用完了还要将船凿沉。人民怨声四起。
姬瑕渡过汉水,进攻楚国都城丹阳(今湖北枝江),屡攻不克。恰巧楚王担心敌不过周天子,派人前来请罪。周昭王就顺水推舟,斥责了楚王一番,然后在楚国境内抢劫了百姓的大批财物,声称战胜而班师回朝。
姬瑕一路游猎,回到汉水边上,命令部下再次强征民船,船民含愤挑出了一些船只,将它们拆散了再用胶水粘合起来,又用彩色图案氢痕迹掩盖起来,之后有意让姬瑕的部下将这些船抢走。
姬瑕和将士登上船只,装满了车、马、财物,启船过河,船行到江心,胶水经江水浸泡溶解,船板纷纷散裂,船只下沉,姬瑕和随身大臣也跌落在江中,姬瑕不识水性,穿着又很笨重,落水后挣扎了几下就直往下沉,姬瑕的车夫辛游靡熟识水性,力气又大,拼命游过去救驾,无奈江面上浮满了人、马、物品。等他一一排开,好容易游过去拉住姬瑕,姬瑕已不省人事。等拉上岸来,姬瑕已经腹胀如鼓,气绝身亡。
大臣们觉得姬瑕这样死很不体面,不能公布真相,就草草地将他埋葬,并对外谎称是急病而死的。
姬瑕逝世后的庙号为昭王。
姬 满:(公元前?~前947年待考),姬瑕之子;镐京人(宗周,今陕西长安)。著名周王朝第五代君主,西周第五代君主,周穆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1001~前947年为期五十四年。
姬满在位期间,命甫侯制定《甫刑》,又出兵征伐淮夷,冰锋直达九江。后来又联荆灭徐,西征犬戎,俘获犬戎五王,将犬戎的一些部落迁到太原(今山西西南),开辟了通向西北地区的车道。
不久,姬满开始西巡。据说姬满曾以造父为车夫,驾驭着八匹千里马,带着七队选拔出来的勇士,携带供沿途赏赐用的大量珍宝,先北游到今天的内蒙古境内,再折向西巡,经过了今天新疆境内的许多名山大川,到了西王母国(大致还是母系氏族),受到了西王母的隆重接待。西王母在瑶池为姬满设宴,饮酒吟诗,共颂友谊,又登演山眺望远景,姬满还在山顶大石上刻了“西王母之国”五个大字,和西王母一起种了一棵槐树,作为纪念。然后,姬满继续西进到旷原(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采集了许多禽异兽后,返程东归,回到镐京。
姬满西巡历时两年多,行程三万五千多里,是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沿途经过许多邦国,受到各地人民的热情招待。这说明中国的地域当时已经相当辽阔,中原的华夏族和西部各族之间,很早就相互友好,关系密切,共同创造着中国的文明。
姬满病逝于南郑(今陕西渭南)祗宫,庙号为穆王。
姬繁麇:(公元前?~前935年待考),亦名姬伊扈、姬扈、姬繄扈,姬满之子;镐京人(宗周,今陕西长安)。著名周王朝第六代君主,西周第六代君主,周共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946~前935年为期十一年。
姬繁麇继位时,国家因周穆王远游,耗费了巨量财富,弄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但是,在许多场合又不得不维持着天子的架子。
为了表示赏罚分明,姬繁麇还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继分封给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周王朝开始衰落下去。
姬繁麇病逝后的庙号为共王。
姬 囏:(公元前?~前910年待考),亦名姬艰,姬繁麇之子;镐京人(今陕西长安)。著名周王朝第七代君主,西周第七代君主,周懿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934~前910年为期二十四年。
姬囏生性懦弱,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更加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他被迫将都城迁往槐里(今陕西举平)。
姬囏逝世后庙号为懿王。
姬辟方:(公元前?~前895年待考),姬囏次子;镐京人(宗周,今陕西长安)。著名周王朝第八代君主,西周第八代君主,周孝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909~前895年为期十四年。
周懿王病逝,理应由太子姬燮继位,但是太子懦弱无能,能干的姬辟方就乘机夺取了兄长的王位。
姬辟方即位后,一心试图复举周王朝。他先振兴军力,在汧水、渭水之间的草原上开辟了一个大牧场,用重金招募行家来养马。
当时有个应募者名叫非子,养的马匹匹膘肥腿壮,一年下来,马的匹数增加了一倍多,姬辟方十分满意,就将秦地几十里的土地封给他,做了附庸于邻近大诸侯的小国之君,这就是日后统一中国的秦朝的发源地。但姬辟方没有能等到实现振兴周室的理想,就病逝了。
姬辟方病逝后的庙号为孝王。
姬 燮:(公元前?~前879年待考),姬囏长子;镐京人(宗周,今陕西长安)。著名周王朝第九代君主,西周第九代君主,周夷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894~前879年为期十五年。
姬燮,原为周懿王长子,周懿王逝世,就由他继位,但他懦弱无能,被周懿王叔叔周孝王夺取了王位。周孝王病逝后,诸侯又依据父子子继的定例,扶立他为帝。
姬燮对诸侯十分感激,一改以前天子站在堂上受诸侯礼拜的惯例,变为朝见时步下堂来和诸侯相见,天子的威严从此就大为下降。
他在位朝间,被周穆王迁居太原一带的犬戎不断地反叛,姬燮几次派兵征讨,都未能根除。
姬燮继位后的第三十年病倒,立子姬胡为太子。翌年姬燮病逝,庙号为夷王。
姬 胡:(公元前?~前828年待考),姬燮之子;镐京人(宗周,今陕西长安)。著名周王朝第十代君主,西周第十代君主,周厉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878~前828年为期五十年,实际在位时间从公元前878~前842年为期三十六年。
姬胡继位后,认为父亲周夷王在位时对诸侯大夫过于宽和,决心以严酷的手段来慑报臣下。不久,他就借故烹杀了齐哀公。
姬胡贪财好利,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有一个臣子叫荣夷公,教唆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平民(国人)进山林川泽谋生。姬胡听了很中意,置大臣的规劝和平民的反对于不顾,推行了“专利”。
平民被断了生路,怨声四起,纷纷咒骂。姬胡又派了一个佞臣卫巫于监视百姓,将许多不满“专利”的平民捕来杀死。后来连不少没有发过怨言的平民也被杀死。弄得亲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招呼,只能看上一眼,使都城变得死气沉沉。姬胡却还自以为得计,得意洋洋地说:“我自有办法叫百姓不敢诽谤我。”
大臣周召公劝戒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姬胡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是堂堂天子,那些无知的愚民只能遵从我的命令,怎么能让他们随便议论!”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
公元前841年的一天,都城四郊的国人自发地集结起来,手持木棍,农具作武器,从四面八方扑向都城的王宫,要向姬胡讨还血债。姬胡听到由远而近的愤怒的呼喊声,忙命令调兵镇压。臣下回答说:“我们周王朝寓兵于农,农民就是兵,兵就是农民。现在农民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姬胡这才知道大祸临头,匆忙带着宫眷步行逃出都城,沿渭水朝东北方向日夜不停地逃到远离都城的彘,筑室居住了下来。
都城中的平民在大臣周公、召公的极力劝解下,终于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由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史称共和执政。这一次以都城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历史上称为“国人暴动”。这一年,历史上称为“共和元年”。
由于《史记》一书由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系年记事,因此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共和行政”建立的这一年,就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开始。
“国人暴动”有力地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动摇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西周更快地衰落了下去。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姬胡逃到了彘后,派臣子凡伯回都城镐京探听消息。凡伯见暴动已经平息,就和周公、召公商议,准备接姬胡回都复位。但是,人民对姬胡十分憎恨,坚决不允许他回来。周公、周召公怕再次触怒人民,激起暴动,被迫打消了这个念头。凡伯回到彘奏明情由,姬胡无可奈何,只好在彘定居。
彘邑在汾水之畔,周人因此又称姬胡为汾王。姬胡到了这步田地,一切天子的享受都失去了,每年仅仅由周公、周召公派人送些衣服、日用品给他维持生计。他想起昔日的尊荣,郁闷不解,凄凉地度过了十四年后病逝。
姬胡逝世后的庙号为厉王。
姬 静:(公元前?~前782年待考),亦名姬靖,姬胡之子;镐京人(宗周,今陕西长安)。著名周王朝第十一代君主,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827~前782年为期四十五年。
姬静在周厉王在位时便被立为太子。国人暴动时,他闻声逃入周召公的府宅避藏。国人发现,赶来包围了府宅,要周召公要他交出来。周召公尽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国人不允,拥入宅中搜捕。周召公赶入内室,命他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服装,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国人不辨真假,当即将假太子揍逝世后离去。姬静从此就冒充召公的儿子隐藏了下来。
周厉王病逝后,周公、周召公利用迷信平服了民怒,扶姬静继位。姬静即位后,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史称“宣王中兴”。
姬静出于患难之中,以父王的下场为戒,在继位初期能虚心谨慎,勤理国政。在政治上,他不独断专行,有事同臣下商议。当时铸的一件铜器“毛公鼎”上记载着他的话,说凡他发出的政令,必须有毛公的签字才有效;他又整顿吏治,申令各级官吏不利贪财、酗酒、欺压百姓。
在经济上,他取消了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他一上台就宣布废除奴隶制的籍田制,允许将公田分给奴隶耕种而收取实物。
在军事上,为了解除自西周中期以来四周少数民族不断内犯的军事威胁,也为了转移国内视线,他重振军旅,命令尹吉甫、南仲等大臣统兵击退了西北一些少数民族的进攻,征伐东方的徐戎、南方的楚和西方的戎。他还效法周武王、周成王分封诸侯,以拱卫王室。他将弟弟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就是日后的郑国;将舅舅申伯封于谢(今河南南阳),称为申侯。
这些措施暂时缓和了内外矛盾,周王朝的统治呈现出一时巩固的现象,被史家称为“宣王中兴”。其实,在中兴的表面现象下面,周王室的各种社会矛盾仍在发展。有的诸侯这时已不肯出力拱卫王室,有的甚至起兵叛乱。当时的铜器“禹鼎”上记载了原臣属于周王朝的噩侯,联合东夷和南淮夷进攻周王室,直打到成周(今河南洛阳)附近,姬静倾全国的兵力--西六师和殷八师进行抵抗,王师却惧怕敌人面畏缩不前,最后不得不借助一些诸侯的力量,才勉强取胜。这说明周王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衰落了。到了姬静在位的后期,对外战争屡遭失败。公元前789年,王师伐姜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王师丧失殆尽,姬静几乎被俘。
姬静到了晚年,渐渐固执已见,不纳忠谏。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硬逼鲁国废长立幼。鲁人不服,他就兴兵讨伐,使鲁国几世陷于混乱,并且破坏了周王朝传位于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引起了同姓诸侯间的不睦,诸侯们对姬静了更加不满。在君臣之间,他了变得专断无理。一次,大夫杜伯为了一件小事触怒了姬静。姬静下令要杀死他,杜伯的老朋友左儒急忙上前谏阻。姬静更加发怒,斥责说:“你只知有朋友,不知有国君,是何道理”。左儒答说:“国君有理,臣应当顺从国君;朋友有理,臣应该支持朋友。现在杜伯并没有罪过,不应该问斩,所以,臣劝谏大王勿杀杜伯。”姬静恼怒说:“我偏要杀他,你又能怎么样?”左儒说:“臣愿陪杜伯同死。”姬静说:“我偏偏不让你死,看你怎么样去和他同死”。说罢,喝令左右把杜伯推出去斩了。左儒又气又羞,回到宅第自刎而死,引起了臣下的惊恐和混乱。
事后,姬静冷静下来,感到自己未免太过分了,暗暗悔恨,又不好明说,以致寝食不安,得了一种怔忡症。不久,姬静病情好转了些,带着臣下外出游猎,借以散心。游猎中,他忽然在车上大叫一声,往后就倒,昏迷了过去。左右慌忙将他送回宫中,几经医治无效,几天后死去。
后来,就流传开一种说法,说姬静打猎时,忽然看见杜伯从路的左边钻出来,身穿红衣,头戴红冠,手持一张红弓,搭上一支红箭,射中了姬静的要害,夺去了他的性命。
姬静可能是死于中风,也有人说他是由于征战失利,忧郁而死。姬静逝世后的庙号为宣王。
姬宫涅:(公元前?~前771年待考),姬静之子;镐京人(宗周,今陕西长安)。著名周王朝第十二代君主,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81~前771年为期十年。
姬宫涅继位时,关中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生产凋敝,国力衰竭,姬宫涅不思挽救周王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
姬宫涅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据载,周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他宠幸妃子褒姒,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姬宫涅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而褒姒却始终吝啬笑容。后来佞臣虢石父献上了烽火戏诸侯这一计。
原来,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姬宫涅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登上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诸侯一见警报,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到了骊山脚下,却不见有半个犬戎兵,只见姬宫涅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姬宫涅派人对诸侯说没有什么事,要大家回去。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好玩得很,禁不住嫣然一笑。姬宫涅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不久,姬宫涅干脆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下令废去宜臼舅舅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被逼联合西方的犬戎,先发制人,大举进攻镐京。姬宫涅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
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带兵前来救驾了。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姬宫涅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在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姬宫涅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姬宫涅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姬宫涅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
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姬宫涅、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姬宫涅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姬宫涅逝世后的庙号为幽王。
姬宜臼:(公元前?~前720年待考),姬宫涅之子;镐京人(宗周,今陕西长安)。著名周王朝第十三代君主,东周第一代君主,周平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70~前720年为期五十年。
姬宜臼在周幽王在位时,原被立为太子。后来周幽王宠爱褒姒后,废黜了姬宜臼,改立姬伯服为太子。
有一天,姬宜臼在花园里玩耍,周幽王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去将姬宜臼咬死。不料姬宜臼很有胆量,当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伏在地上观察动静。姬宜臼便从容离去。他知道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与母亲申皇后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
在申侯纠集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以后,申、鲁、许等诸侯国就拥立姬宜臼为王,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南阳)即位。不久,因为镐京已遭战争破坏,宜臼在秦国护送下,东迁至洛邑,在晋、郑等诸侯国夹辅下,勉强支撑残局。东迁后的周王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就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在宜臼即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拥立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姬余臣为天子,称周携王,出现了两周并列的局面。十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晋文侯攻杀了周携王,周王朝又重新统一。姬宜臼东迁时,因为秦襄公护送有功,就提升他为诸侯,并答应说:“戎人攻占了镐京和岐山地区(今陕西凤翔),你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那里就归秦国所有。”不久,岐山以西地区便为秦军所攻占,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
由于大片故土丧失,东周王室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的强度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郑、晋、齐,鲁、燕、宋、楚等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
姬宜臼在位期间,因外祖父申侯拥立自己有功,便赐予申侯以封地,并派自己畿内的百姓去戍守。这使百姓离乡背井,十分怨恨。
姬宜臼曾一度委郑庄公寤生为朝廷卿士。后由于郑国实力雄厚,姬宜臼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为郑庄公所操纵,又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来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知,马上赶到洛阳,对姬宜臼施加压力。姬宜臼再三赔礼,郑庄公不依。姬宜臼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作人质。不过这太有损天子的体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忽也来洛邑作人质,而周太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
从这一史实可知;姬宜臼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公元前720年,姬宜臼病逝,庙号为平王。
姬 林:(公元前?~前697年待考),姬宜臼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十四代君主,东周第二代君主,周桓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19~前697年为期二十二年。
姬林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之孙。周平王病逝时,太子姬狐正居于郑国为人质。郑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继位。姬狐因一路上哀伤过度,回朝后就病逝了。姬林便被郑伯和周伯黑肩扶立为天子。
姬林在位期间,因郑伯扶立他有功,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今河南温县)赐给郑国,周王朝的疆域又缩小了。
以前,诸侯死了,其儿子于继位和治丧完毕后,必须赶往都城去接受周天子的册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了兄隐公,自立为国君,并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从此,诸侯由天子册封的制度就被破坏了。公元前706年,楚国以武力逼迫随国国君,要他向周桓王提出提高楚国等级的要求。周桓王不允,楚国国君熊通在大骂了姬林一通以后,自行提高等级称为楚武王。姬林接到报告,又气又羞,但也奈何他不得。
姬林继位后,郑庄公在朝廷继续以卿士身份专权。姬林不甘心受他的控制,就撵走了郑庄公。郑庄公回国后,便制造事端,扰乱周境的安宁,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不久,郑庄公又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国。姬林大怒,干脆免去了他卿士的头衔。郑庄公也不示弱,一连五年也不去洛邑朝见,表示不把姬林放在眼里。姬林实在忍耐不住,不顾臣下劝阻,亲自统领军队去讨伐郑庄公。郑庄公也点起兵马迎战。
两军在长葛(今河南长葛)相遇,姬林求胜心切,派人叫骂挑战。郑庄公却摆好阵势,按兵不动。周军叫骂到下午,还不见郑军出战,都面露倦意,松懈起来。郑庄公乘机挥动大旗,擂鼓冲锋。周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姬林只好退兵,自己断后。郑国的大将祝聃远远望见,奋臂一箭,射中姬林左肩,亏得铠甲坚厚,伤势还不严重。郑庄公见已经教训了姬林,怕部下杀得性起,要了姬林的性命,使自己在舆沦上吃亏,忙鸣金收兵,任姬林逃走。
事后,郑庄公又假意派臣下去向姬林赔罪,说本来只准备自卫,没想到部下违反纪律,冒犯了天子。姬林哭笑不得,只好借此下台阶,垂头丧气地宣布免郑庄公之罪。长葛之战使姬林威风扫地,打掉了周天子“受命于天、辅有四方”的牌子。从此,诸侯越来越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97年农历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卧室托付说:“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长子姬佗为太子。但是,我所钟爱的却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将姬克托付给你,日后如果姬佗寿终,就兄终弟及,让姬克继位。你要尽力办好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逝于洛邑。
姬林逝世后的庙号为桓王。
姬 佗:(公元前?~前682年待考),姬林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十五代君主,东周第三代君主,周庄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96~前682年为期十四年。
姬佗是周桓王长子,周桓王病逝后继位。姬佗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临终时的嘱咐,策划要杀掉姬佗,改立姬克为国君。辛伯劝阻他说:“嫡庶有别,废嫡立庶,这是内乱的根源阿!”周公黑肩不听。于是,辛伯将这一阴谋报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杀了周公黑肩。姬克见事情败露,逃奔燕国。这件事史称“子克之乱”。
公元前693年夏天,姬佗为了笼络齐国,要将女儿嫁给齐国国君。他让鲁桓公作媒,并派卿单伯先将女儿送至鲁国。冬天,姬佗又派臣荣叔赴鲁,“赐命”(即册封)杀兄自立的鲁桓公,鲁桓公就派人将王女嫁往齐国。
姬佗在位的公元前685年,齐国经历了多年内乱后,公子小白被立为国君,即齐桓公。他不计私仇,将曾几乎射死自己的名臣管仲设计从鲁国接回,任命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进行了改革,逐渐强盛了起来。第二年,因为鲁国曾经阻挠过齐桓公即位,齐桓公发兵进攻鲁国,鲁军迎战于长勺(今地待考)。鲁庄公见敌强我弱,急于想挥兵攻击,被臣子曹刿劝阻。齐军自恃强大,连续三次击鼓冲锋,都未能奏效,顿时气竭力衰,军心涣散。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战术,发动反击,一鼓作气地击败了齐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齐鲁长勺之战。
姬佗晚年很爱少子姬颓,想立姬颓为太子,不但没有成功,还导致了他逝世后的“子颓之乱”。
公元前682年农历10月,姬佗病逝,庙号为庄王。
姬胡齐:(公元前?~前677年待考),姬佗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十六代君主,东周第四代君主,周釐王(周僖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81~前677年为期四年。
姬胡齐,周庄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
姬胡齐即位的这一年(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将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为了借助周王的名义争霸天下,齐桓公又接受了管仲的建议,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表示要尊奉周天子,抵御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攻掠,并马上派使臣向姬胡齐朝贺。姬胡齐见齐国如此恭敬,十分高兴,立即将召集诸侯承认宋桓公为国君一事委托给齐桓公去办理。齐桓公在齐国的北杏(今山东东阿)大会诸侯,被推为盟主。
同年冬,齐桓公再次率领大军攻伐鲁国,鲁庄公惊恐,以割地为条件请求讲和。齐、鲁两国国君在齐国境内的柯(今山东旧寿张阿城镇)谈和。两人正要歃血立盟约时,保护鲁庄公赴会的将军曹沫突然抢将上来,亮出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他答应将夺去的鲁国的土地归还鲁。齐桓公答应后才得脱身。
事后,齐桓公愤怒难忍,准备杀死曹沫,废弃诺言。管仲劝说他:“答应的事背信,又要杀人家,这虽然能泄一时之愤,却失去了天下诸侯的信任,不能做啊!”齐桓公终于将土地还给了鲁国。这使诸侯都佩服齐桓公的讲守信用,纷纷依附于齐国。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邀集了鲁、郑、宋、卫、陈等国在鄄(今山东鄄城,当时属卫国)相会,齐桓公主盟为诸侯长,正式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77年春,姬胡齐病逝,庙号为釐王,历史上又称他为周僖王。
姬 阆:(公元前?~前652年待考),姬胡齐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十七代君主,东周第五代君主,周惠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76~前652年为期二十四年。
姬阆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75年)秋,为国,边伯、詹父,子禽,祝跪等五个大夫,由于庄王生前曾经嘱咐要立庶子姬子颓为国君,对周釐王病逝后由姬阆即位十分不满,就联合贵族苏氏,一起拥奉姬子颓,发动叛乱,攻打姬阆,却被击败后出逃。
姬子颓逃到温地(今河南温县),又在苏氏陪同下逃奔到卫国。卫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了自己的政敌公子黔牟,就联合南燕,支持姬子颓。这一年冬,卫国和南燕国出兵攻入周王朝都城,逐走姬阆,立姬子颓为天子。郑厉公出面调解周王室之乱,没有成功,于是就在第二年春俘住了南燕国君仲父,并且将流亡在外的姬阆安置在郑国的别都栎(今河南禹县),还将王室的器皿用具从成周搬到栎,供姬阆享用。
公元前673年春,郑厉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密县)誓师伐姬子颓,郑、虢两国联军很快攻入都城。姬子颓和边伯等五个大夫正在喝酒欢宴,措手不及,被联军杀死。郑厉公和虢公迎姬阆回到都城,重新登上天子宝座。这场内乱史称“子颓之乱”。为了感激郑、虢两国的援助,姬阆将酒泉(今陕西东部)赐给虢,将虎牢(今河南荥阳)以东之地赐给郑。这样,内乱平息了,周王朝的疆土又一次缩小了。
姬阆在位期间,齐国继续东攻西伐、兼并小国,扩大力量。公元前670年,齐军攻灭郭国(今山东聊城)。齐桓公问当地父老:“郭为何灭亡?”父老回答说:“因为国君爱贤人而恨坏人。”齐桓公不理解,问道:“照各位所言,你们的国君是位贤明的君主,那怎么又会亡国的呢?”父老回答说:“国君爱贤人而不任用;恨坏人而不翦除,所以导致了亡国。”
当时,鲁国的庆父(鲁桓公之子)先后杀掉了国君子般、闵公,导致鲁国大乱。时人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就成了著名的成语。鲁僖公即位后,索要避居于莒国(今山东莒县)的庆父,庆父自知罪责难逃,自杀于莒国,鲁国内乱才暂告平息。
当时卫国的国君卫懿公酷爱养鹤,平时竟然让他最喜爱的鹤乘座华丽的轩车,享受大夫的待遇,国人怨声载道。公元前660年12月,戎兵攻袭卫国,卫懿公率军迎战,两军相遇于荥泽(今河南荥阳)。临战前,卫国将士埋怨说:“大王平时如此厚待鹤,现在就让鹤去抵敌吧!”一时军无斗志,被打得大败,卫懿公也被乱兵杀死,成为玩物丧志者的鉴戒。
姬阆晚年宠爱陈国的女子惠后,准备废去太子姬郑,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姬子带。公元前655年夏,齐桓公邀集了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与太子姬郑相会于卫国的首止(今河南睢县),宣布支持太子姬郑为嗣君。姬阆十分生气,就指使郑文公背约去联络楚国,自己派人去联络晋国,试图组成周、郑、晋、楚联盟,以对抗齐国。齐国先发制人,连续兴兵攻伐郑国,迫使郑国叛周亲齐,使姬阆的计划破产。
公元前652年农历12月,姬阆病逝,庙号为惠王。
姬 郑:(生卒年待考),姬阆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十八代君主,东周第六代君主,周襄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51~前619年为期三十二年。
周惠王病逝后,姬郑担心子带争位而秘不发丧,并急忙派人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马上召集诸侯在洮(今山东鄄城)开会,宣布拥护姬郑为天子。姬郑至即位后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讯。
姬子带不甘心失败,从公元前648年起,几次引导西戎兵攻周,都先后被挫败。公元前636年,姬郑发觉王后隗氏与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子带得到消息,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郑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子带,然后迎姬郑回都城,将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这次内乱,史称“子带之乱”。
郑为晋文公举行了庆功宴。晋文公更向姬郑“请隧”(要求在逝世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被姬郑婉言拒绝,而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个邑(今河南济源、温县和修武一带)赐给晋作为报答。三年前,秦、晋两国已经擅自将允姓的一支戎族迁居到周王朝境内的伊川(今河南洛阳伊河一带),占据了这块地方。这样,周王朝的地盘仅剩下方圆一百多里的弹丸之地。
姬郑在位的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癸丘(今河南兰考)召集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国会盟,而以齐桓公为主盟。姬郑为了感谢齐桓公对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参加了大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以示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这次会盟史称“癸丘之盟”,它使齐桓公的声望达到最高峰。六年后齐国名相管仲病逝,又两年后齐桓公病逝,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争夺国君的权位,内乱不已,国力削弱,从而使齐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接着称霸的是宋襄公,他是个空谈仁义道德的诸侯。公元前638年11月,楚国讨伐宋国,宋襄公率领大军迎战于泓(今河南柘城漶河)。他认为君子不能乘敌军正在渡河时发起攻击,不能乘敌军未列阵之前冲锋,不能俘虏头上有些白发的敌兵,因而不顾部下一再请战,坐失战机,最后被从容列阵后的楚军打得大败,他自己也受伤而身亡。历史上将他称为十分愚蠢的人物的代表。
公元前632年农历4月,晋文公率领大军在城濮(今河南濮县)之战中大败楚军,声威大振。晋文公将一千名楚军俘虏和一百辆俘获的战车献给姬郑,姬郑回赠了一百张红色的弓和一千张黑色的弓,并答应晋文公可以征伐其他诸侯。同年冬,晋文公在郑国的践土(今河南原阳)大会诸侯;为了增加他的威望,更派人暗示姬郑应该前去赴会。姬郑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了唯诸侯之命是从的地步,十分难堪,又慑于晋国的威力,不得不前往。后来,孔子写《春秋》时,将此事写成“天子狩猎于河阳”,以维护周天子的颜面。晋文公这时成为威震中原的霸主。
继晋文公后称霸的是秦穆公。他任用贤才百里奚等人,增强了国力,于公元前624年讨伐晋国,取得大胜,威望大振,连西戎二十多个小国和部落都闻风归附,秦穆公被尊奉为西戎的霸主。秦又大力向东发展,扩地一千多里。姬郑派使者送去铜鼓十二面,表示祝贺,也就是正式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19年农历8月,姬郑病逝,庙号为襄王。
姬壬臣:(公元前?~前613年待考),姬郑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十九代君主,东周第七代君主,周顷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18~前613年为期五年。
姬壬臣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致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逝世后第二年的农历2月了。
姬壬臣在位时,邾国(今山东邹县)的国君为邾文公。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准备迁都到绎山(一称峄山,今山东邹县)。占辞上说:“迁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会使君短命。”当时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纷纷劝阻迁都,邾文公却说:“上天让民树立了君,就是为了替民谋利。如果迁都有利于民,就迁吧。”他还是把都城迁到了绎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逝了,这虽是巧合,时人却纷纷赞誉邾文公的贤良。
公元前613年春,姬壬臣病逝,庙号为顷王。
姬 班:(公元前?~前607年待考),姬壬臣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二十代君主,东周第八代君主,周匡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12~前607年为期五年。
姬班在位时,无重要的事可述。这时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在他宫内,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赵盾事件。
原来,晋灵公是一个只顾享乐,不理政事的国君。他又喜欢恶作剧,经常从宫台上用弹弓把别人弹得头破血流,人们东躲西闪,他看着高兴。
有一次,厨师没有将熊掌煮熟,晋灵公竟把他杀了,用草席裹着,叫宫女在朝廷上拖过。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竟派武士徂魔(名除尼)去谋刺赵盾。徂魔一早去赵盾家,见赵盾大开着卧室门,穿着朝服,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天明上朝。徂魔深受感动地说:“对国君不忘恭敬,是替民众办事的好人。杀了他,对不起百姓;不杀他,国君不会放过我,如此进退两难,不如一死了之。”就一头撞向庭院中的槐树而倒地身亡。晋灵公此计不成,又假装着请赵盾赴宴,埋伏好了武士,准备杀死赵盾,不料赵盾遇救逃了出来。后来,赵盾的族弟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才返回都城。
公元前607年农历10月,姬班病逝,庙号为匡王。
姬 瑜:(公元前?~前586年待考),姬班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二十一代君主,东周第九代君主,周定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06~前586年为期二十年。
姬瑜在位时,他本人也无要事可述。
其时,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强大了起来。楚庄王在继位之初的三年内,不理政事,沉湎在腐朽的生活之中。后经大臣们的劝说,他才逐渐振作,表示“三年不蜚(飞),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并开始整顿朝政,实行改革,扩充军队,从而增强了国力,攻灭了一些小国。
姬瑜继位的这一年春,楚庄王又带兵攻伐陆浑(今河南嵩县)的戎族,事后,并在周王朝的边境上阅兵示威,吓得姬瑜赶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劈头就问周王朝都城宗庙内九鼎的“小大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问九鼎的重量,也就意味着有觊觎天子权位的野心。经过王孙满的驳斥,楚庄王才引兵退去。这件事,史称“问鼎中原”。
接着,楚庄王在平定内乱后,频繁出击,先后攻灭了舒、蓼等小国,降服了陈国、宋国。公元前597年在必(今河南郑州)之战中,楚庄王又一举歼灭了拥有六百辆战车的晋国大军,并继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后当上了霸主,历史上将他们称为“春秋五霸”(一说是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当时,晋国赵盾已经病逝,子赵朔袭职,辅佐着晋景公。晋灵公的宠臣司寇屠岸贾要为晋灵公报仇,就鼓动武将们说:“赵盾犯有弑君大罪,如今他的儿子还是朝中重臣,这怎能允许!”并带着军队围攻赵朔居住的下宫,杀死了赵朔和他的一族。赵朔的夫人因为是晋成公的姐姐庄姬,得以幸免。
庄姬当时正怀着孕,避居于晋景公宫中。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婴,屠岸贾便守住宫门索要男婴。庄姬将男婴藏在胯下,祷告说:“如果天要灭赵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灭赵氏,你就别哭。”男婴竟然不哭,得以脱身。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他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抚育这孤儿成人与死,两者哪件难?”程婴回答说:“死容易,抚育孤儿成人难。”公孙杵臼就说:“那请君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死去吧。”他就带着自己的婴儿躲进山里,然后让程婴假装去向屠岸贾告密,谎称赵氏孤儿躲在山中。屠岸贾大喜,立即派兵随程婴进山,杀死了公孙杵臼和他的儿子。这样,赵氏孤儿就被保全了下来。程婴抱着孤儿躲进山中,给他取名为赵武,这就是著名的“托孤搜孤”的故事。
公元前586年农历11月,姬瑜病逝,庙号为定王。
姬 夷:(公元前?~前572年待考),姬瑜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二十二代君主,东周第十代君主,周简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85~前572年为期十三年。
姬夷在位时,他本人也无要事可述。
其时,晋国新国君晋景公为赵朔平了反,派人请来程婴和尚未成年的赵武,并允许程婴带兵攻杀了屠岸贾,灭了屠家一族,为赵氏一门复了仇。
赵武成年后,袭父职,又为晋国重臣。这时,程婴却拜别大家,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难,我所以没有尽忠死节,是为了抚育你,为赵家保住后代。如今你赵氏一门大仇已报,冤屈已伸,你也袭职立业,我应该报答令尊大人的知遇之恩和老友公孙杵臼的一片赤诚之心了。”说完就自杀了。赵武十分哀痛,为他服丧三年,每年春、秋两季都去祭祀他的坟墓。
当时,除了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以外,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兴起,屡次兴兵攻入楚国,卷入了春秋混战的行列。
公元前572年农历9月,姬夷病逝,庙号为简王。
姬泄心:(公元前?~前545年待考),姬夷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二十三代君主,东周第十一代君主,周灵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71~前545年为期二十六年。
姬泄心在位时的公元前546年农历7月,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
“弭兵会盟”后的十多年间,因为楚国专注于对付吴国,晋国则忙于应付内事,无力开战,所以会盟的十个国家彼此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然而,各国内部的争权斗争却异常尖锐。“弭兵会盟”也就成为春秋时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会盟以前以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为主,会盟以后却以各国内部大夫间的兼并为主,各国社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化,阶级矛盾趋于尖锐。
如公元前555年,郑国执政大臣子孔专制,国人不满,在子展,子西率领下攻杀了子孔。同年,莒国国君比公暴虐百姓,国人愤而杀死了他。公元前550年,陈国贵族庆氏强征庶民筑城。筑城时,夹板脱落了,监督筑城的庆氏以残杀庶民来惩罚,“役人”怒而举行暴动,分别杀死了以庆虎,庆寅为首的大小监工。这次起义吓得陈国的贵族胆战心惊,惊呼难以再统治下去了。
姬泄心的长子姬晋天性聪明,喜欢吹笙,能吹奏出如同凤凰欢鸣一般的乐曲,令人陶醉。姬泄心对他十分钟爱,立他为太子。不料,太子于十七岁时突然得病身亡,姬泄心哀痛欲绝。传说当时有人见灵王如此悲伤,担心这有损他的健康,就利用迷信编造了一段情节劝慰他说:太子现在沟岭上,骑着白鹤,吹着笙。他要农夫转告灵王,暂不必挂念,他现随仙人浮丘公居住在嵩山,十分快乐。姬泄心听了却反而更加怀念太子,日夜不宁,神情恍惚。
公元前545年农历11月的一天深夜,姬泄心迷迷糊糊入睡,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他惊醒后说:“我儿来迎我,我应当走了。”于是命令传位于次子姬贵。癸巳日,姬泄心病逝。
姬泄心逝世后庙号为灵王。
周灵王在位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儒学鼻祖孔子出生:
姬 贵:(公元前?~前521年待考),姬泄心次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二十四代君主,东周第十二代君主,周景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44~前521年为期二十三年。
姬贵在位时,朝廷财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
有一次,他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独独晋国没有?”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送不出礼物来。姬贵便列数了王室赐给晋国的土地、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这件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这时却只能靠向诸侯乞讨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
姬贵在位期间,郑国的执政大臣子产(公孙侨,字子美)实行改革,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着,他又用二百多斤铁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保障改革成果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
新刑法由于限制了旧贵族的胡作非为,触及了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就用歌谣诅咒子产说:“硬逼我将好衣服藏在家,还将我的田产左盘右查。谁去杀子产啊,我一定参加!”
子产听了,毫不动摇,说:“只要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我死也得坚持,改革可不能中途变卦。”几年后,子产的改革已见成效,郑国的百姓就用歌谣来感谢他说:“我们的子弟,子产来教导,我们的田地,子产帮助我们把产量提高。如果子产死去,有谁能象他那样好?”
子产执政二十年,使郑国内部安定,生产发展;对外维护了国家尊严,使大国不敢轻视郑国这一小国。
公元前522年,郑国由子大叔执政,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压迫。大批平民聚集到萑苻之泽(今河南中牟),依据险要,和奴隶主贵族展开了武装斗争。后在于大叔的镇压下,起义者因寡不敌众而全部战死。
姬贵在位时,原立嫡次子姬猛为太子,但后来姬贵却又宠爱庶子姬朝。公元前520年农历4月,姬贵病重,特嘱咐大夫盂宾要扶立姬朝为嗣君。姬朝还没有来得及被立为嗣君,姬贵就病逝。
姬贵逝世后的庙号为景王。
姬 猛:(公元前?~前520年待考),姬贵长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二十五代君主,东周第十三代君主,周悼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20~前520年为期半年。
周景王在位时,因嫡长子太子寿早死,原立姬猛为太子,但周景王又宠爱庶子姬朝,于病重时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但没来得及就病逝。周景王逝世后,同月贵族刘卷、单旗将盂宾杀死,仍拥立姬猛为帝。
姬猛继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乱,争夺王位。刘卷被打败逃了,单旗保护着姬猛待在王宫内。姬朝的党徒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
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着姬猛追赶单旗。半路上,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洛阳)。不久又派兵护送他回都城。同年农历10月,姬猛惊吓过度而病逝。
姬猛逝世后的庙号为悼王。
姬 匄:(公元前?~前476年待考),亦名姬丐,姬贵次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二十六代君主,东周第十四代君主,周敬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19~前476年为期四十三年。
姬匄是周景王第二子,周悼王之弟。周悼王病逝后继位。病逝后葬于三壬陵(今河南洛阳西南五公里处)。
姬匄在悼王病逝后,由刘卷、单旗扶持继位,居于翟泉,时人称为“东王”。
姬匄在位期间,吴国也强盛了起来,积极参加争霸。公元前515年,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在从楚国逃亡来的贵族伍子胥的协助下,指使勇士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腹中,乘宴会上进食的机会,刺杀了公子光的堂弟、国君僚,夺取了王位。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成为吴王之后,采用伍子胥的计策,用几支军队轮番骚扰、攻掠楚国,使楚军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公元前506年,阖闾又以伍子胥为谋主,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军,统帅数万大军攻楚,五战五捷,攻入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国大臣申包胥见国破君逃,赶往秦国乞求救兵。秦哀公犹豫不决,申包胥便在宫门外哀哭了七天七夜,水米不入,从而感动了秦哀公,下令发兵。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加上吴国发生了内讧,才打败了吴军。楚昭王回到郢,怕吴军再来,就迁都到若(今湖北宜城)。这场大战,长达十个多月,史称“吴楚郢都之战”。
公元前496年,阖闾乘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国君允常死,子勾践初立之机,不听伍子胥的劝阻,出兵攻越,勾践带兵北上迎战,两军会战于携李(今浙江嘉兴)。吴军阵容严整,勾践组织敢死队两次冲锋都失利,又强令三队死囚将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朝着吴军高喊:“两军对阵,我们违犯了军令,不配为军人,该死罪,现在甘愿以死赎罪。”喊罢,一个个自刎,仆地而亡。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震惊了吴军,松懈了他们的斗志。越军乘机擂动战鼓猛扑过去,使吴军大败,阖闾也被越将灵姑砍去了一个大脚趾,死于回师途中。其子夫差继位,发誓要报此杀父之仇。这场大战,史称“吴越携李之战”。两年后(公元前494年),夫差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全国之兵攻越。越王勾践不听谋士范蠡和文种的劝阻,贸然出兵会战,在夫椒之战中(今江苏太湖椒山)被吴军击败。勾践率领主力部队五千人退守都城会稽,被吴军包围。越王勾践这才听从文种的建议,以卑词重礼求降。伍子胥力谏夫差杀勾践,灭越国,以免后患;伯嚭因为收受了越国的贿赂,竭力劝说夫差受降。夫差听从了伯嚭的建议。
越国投降后,勾践和夫人及臣吏三百人被押往吴国。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他俩居于囚室,秽衣恶食,受尽屈辱。经过整整三年,历尽艰险,又仗着伯嚭阻止了伍子胥除掉他俩的主张,终于被赦免回国。从此,勾践君臣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计划,一方面不断地将西施、郑旦等美女和财物贡奉夫差,以结欢心,并且借此助长夫差的骄奢淫逸;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繁息人户,整饬内政,招集贤才,加强军备,暗中养精蓄锐。为了激励自己,勾践特意给自己安排了艰苦的生活环境,睡的是草堆,吃的是粗茶淡饭,还在门口挂一只苦胆,出入时都要舔尝一下,以使自己牢记往日的耻辱和复国的志向,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卧薪尝胆”。越国逐渐恢复、强盛起来。
伍子胥眼见夫差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再次劝谏夫差攻灭越国,杀死勾践。夫差不听,加上伯嚭的谗言,夫差赐剑伍子胥命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我逝世后,将我的双眼挂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城的东门吧,我要看着越军攻入姑苏。”果然,两年后的公元前482年,勾践乘夫差北上到黄池(今河南封丘)与晋、鲁两国会盟之机,统帅五万大军直捣吴国,经过三天激战,攻克姑苏,活捉吴太子友。夫差闻讯回师,与勾践媾和。
四年后,勾践再次伐吴,三战三捷,第二次攻入姑苏。公元前473年冬,越军第三次攻入姑苏,夫差被围于姑苏山上(今江苏苏州),只得派人向勾践乞降为臣。在范蠡的劝阻下,勾践没有应允。夫差想起伍子胥的警告,羞愧难言而自杀。
姬匄在位时的公元前478年,卫国的工匠们(手工业奴隶)因为受不了卫庄公的虐待,发生了暴动,包围了王宫。卫庄公求饶不成,只得带着太子疾和公子青从宫墙北面跳墙逃命,把腿也摔断了。这时卫都城附近受过卫庄公残害的“戎州人”也赶来,先杀死了太子疾和公子青。卫庄公逃入戎州己氏家中,哀求说:“救我一命吧,我把玉璧送给你。”己氏的妻子曾经无辜地被卫庄公剪光一头美发拿去给卫庄公夫人做了假发,这时便怒斥说:“我杀了你,那块玉还是我的!”就杀死了卫庄公。这次工匠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卫国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把奴隶主吓得胆战心惊。
周敬王继位后,和西王姬朝长期相互攻伐,争夺帝位。六年后,他在晋兵帮助下,击败姬朝,巩固了自己的王位。周王室的屡次内乱,致使其王室地位一泄千里,各诸侯视周王室如同虚设,自顾吞弱伐强,整个中原一派战乱。
公元前476年,姬匄病逝,庙号为敬王。他的逝世也宣告了春秋时期的终结,战国时代的大幕拉开。
姬 仁:(公元前?~前469年待考),姬匄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二十七代君主,东周第十五代君主,周元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475~前469年为期六年。
姬仁继位的这一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不过也有学者把三家分晋做为战国的开端。
姬仁在位期间,越王勾践于攻灭吴国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滕县)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勾践成为一时的霸主。
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逝,庙号为元王。
姬 介:(公元前?~前442年待考),姬仁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二十八代君主,东周第十六代君主,周贞定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468~前442年为期二十六年。
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三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三个国家即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这说明晋国的新兴势力战胜了旧势力。
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逝,庙号为贞定王。
姬去疾:(公元前?~前441年待考),姬介长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二十九代君主,东周第十七代君主,周哀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441~前441年为期三个月。
姬去疾是周贞定王长子。周贞定王逝世后继位。在位仅三个月,就被其弟弟姬叔袭杀。
姬去疾逝世后的谥号为哀王。
姬 叔:(公元前?~前441年待考),姬介次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三十代君主,东周第十八代君主,周思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441~前441年为期五个月。
姬叔是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他袭杀周哀王后夺位。在位仅五个月,在农历8月又被弟姬嵬所杀,葬处不明。
姬叔逝世后的谥号为思王。
姬 嵬:(公元前?~前426年待考),姬介三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三十一代君主,东周第十九代君主,周考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440~前426年为期十四年。
姬嵬在位期间,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继续周公的官职,史称周桓公。时人称此国为“西周”。
周桓公死后传位于子周威公。周威公死,又传位于周惠公。周惠公长子史称西周公。周惠公又封少子班于巩(今河南巩县),史称“东周”。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地内,又建立了“西周”、“东周”两个小国。
姬嵬逝世后的庙号为考王。
姬 午:(公元前?~前402年待考),姬嵬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三十二代君主,东周第二十代君主,周威烈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425~前402年为期十九年。
姬午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
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
赵国国君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逝,庙号为威烈王。
姬 骄:(公元前?~前376年待考),姬午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三十三代君主,东周第二十一代君主,周安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401~前376年为期二十五年。
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国国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
当时,楚国国君是悼王,他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卫国人吴起进行变法。吴起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增加军事力量。这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灭陈、蔡等国,又大败魏国。
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后,仇视变法的旧贵族发动叛乱,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废除了新政,使楚国的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国没有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力量,最终为秦国所攻灭。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一起将徒有虚名的晋国国君晋俱酒废为平民,瓜分了他仅有的一点领地,使晋国名实俱亡。
同年,姬骄病逝,庙号为安王。
姬 喜:(公元前?~前369年待考),姬骄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三十四代君主,东周第二十二代君主,周烈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375~前369年为期六年。
姬喜在位期间,是秦献公在位的后期。
秦献公当政时,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将国都由雍地(今陕西风翔)迁到东部的栎阳(今陕西临潼),以便于向东发展和接受先进的文化影响,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影响,以及整顿内政,加强王权。他还清理户籍,整顿军队,注意发展经济,使国势好转,为日后秦孝公时候的商鞅变法准备了条件。
公元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了韩国的六座城市,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开始。
公元前369年,姬喜病逝,庙号为烈王。
姬 扁:(公元前?~前321年待考),姬喜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三十五代君主,东周第二十三代君主,周昱王(周显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368~前321年为期四十七年。
姬扁在位期间,诸侯国的变法发展到高潮。
公元前356年,齐侯田因齐(日后的齐威王)任用贤能之士邹忌、田忌等人实行改革。为了广开言路,齐侯下令不论臣民,凡能当面指出自己过错的,赐给上等奖;以书面提出批评建议者,赐给中等奖;即使在背后议论他的过失的,也给奖。
命令一下,几个月之内来朝廷提批评、建议的人争先恐后,门庭若市,使齐侯了解到许多国政的弊端,自己的过失和收集了不少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为了整顿吏治,齐侯多次询问左右臣下,地方官中谁最好?谁最坏?不少人说,阿(今山东阳谷)的大夫最好,即墨(今山东平度)的大夫最坏。齐侯派人实地调查,情况却正相反,阿地田园荒芜,人民缺吃少穿,敢怒而不敢言;即墨地方治安稳定,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
原来,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贿上司,让他们颠倒黑白,为自己说好话;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贿上司,遭致了诽谤。齐侯当即痛斥了阿大夫,将他及受贿后替他说好话的人烹杀,嘉奖了即墨大夫,赐予他一万户的俸禄。齐侯如此不受蒙蔽,明辨是非,祛邪扶正,使齐国的风气为之大变,人人都忠于职守,不敢说谎。齐侯又选用贤能之士,委以重任。没有多久,齐国大治,成为当时一大强国。
姬扁在位期间,齐国与魏国有两次著名的战役:
一次史称“桂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53年。魏军在主将庞涓率领下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连忙求救于齐国。齐侯以田忌为将,以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为军师,统兵援救赵国。齐军在孙膑的谋划下,扬言要突袭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的重要门户襄阳(今河南睢县),魏军慌忙回兵,齐军在桂陵(今山东菏泽)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救了赵国。这种战术,后人称之为“围魏救赵”。
另一次史称“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庞涓统率魏军又攻韩国,韩国求救于齐。齐国以田忌、田婴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带兵救韩国,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魏国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大军抵抗齐军。孙膑为了迷惑敌方,命令齐军进入魏国的第一天造灶十万个,第二天造灶五万个,第三天造灶两万个,以逐日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然后在马陵(今河北大名)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杀庞涓,俘太子申。这种迷惑敌军的战术,后人称之为“增兵减灶”。
“桂陵之战”后的第三年,齐侯称王,史称齐威王。在此以前,魏侯已经先称王,接着,秦、韩、赵、燕等国诸侯也先后称王,以表示自己高于其他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齐国所以能很快地强盛起来,主要是因为重用人才。一次,魏惠王向齐威王炫耀魏国的富有,说自己有一颗直径寸许的明珠,能够光照前后各十二乘车辆,并问齐威王有什么国宝。齐威王列举了一批手下的文臣武将,回答说,这就是国中的国宝。这使魏惠王启愧不如。
姬扁在位期间的秦国,由秦孝公执政。他在公元前359年任用卫国人商鞅进行变法。变法前,商鞅为了使百姓能相信政府,遵守新法,命令人在都城雍(今陕西凤翔)的南门竖起一根木头,悬赏说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子十两。百姓不相信有这么便宜的事,没有人去搬。商鞅又把赏金加到五十两,有一个人就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照数发赏。从此,百姓就相信政府言必行、行必果了。接着,商鞅先后两次颁布了新法,宣布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级;废除以井田制为主的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等。这些措施推行后没有几年,就大见成效,百姓自给自足,社会安定,路不拾遗,人民私下不敢殴斗,为国作战时却勇敢冲杀,争取立功。变法期间,旧贵族多方阻挠和反对。太子带头犯法,商鞅为了维护新法,就处太子的师傅公子虔以劓刑(割鼻),处公孙贾以黥刑(脸上刺字),保证了新法的顺利推行。后来秦孝公死,太子继位,是为秦惠王。这时的旧贵族势力又重新抬头,杀死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已经不可动摇,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使一个原来是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攻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姬扁在位期间的韩国,国力薄弱。韩昭侯见各国通过改辈变得强大起来,并且不断向外扩张,也在公元前351年任用郑国人申不害为相,实行变法。申不害以“术”为手段推行“法”(即法治),使韩国一度强盛。
战国七雄在先后进行了变法强国以后,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
公元前321年,姬扁病逝,庙号为昱王(显王)。
姬 定:(公元前?~前315年待考),姬扁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第三十六代君主,东周第二十四代君主,周慎靓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320~前315年为期五年。
姬定在位期间,战国七雄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时几个较弱的国家联合,攻打一个强国,称为“合纵”;有时一个或两个强国(主要是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天下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国君进行合纵或连横,历史上称他们为纵横家。
为了解除当时最强盛的秦国对各国的威胁,公元前318年,魏国的相公孙衍发起了一次五国合纵攻打秦国的战役,五国是魏、赵、韩、楚、燕,推举楚国为纵长。同年,五国联军进抵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内),秦国出兵迎击,联军撤走。第二年,秦军又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大战于修鱼(今河南原阳),秦军斩杀敌方八万人,取得大捷,挫败了这一次的五国合纵。
公元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蜀两个小国(今四川),接着大量移民,占领了巴、蜀,取得了顺长江东下攻击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有利的战略地位,为日后剿灭楚国创造了重要条件。
公元前315年,姬定病逝,庙号为慎靓王。
姬 延:(公元前?~前256年待考),姬定之子;洛邑人(成周,今河南洛阳)。著名周王朝末代君主,东周末代君主,周赧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314~前256年为期五十八年。
姬延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国,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
楚国于公元前306年灭了越国后,几乎占有了整个南部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成为秦国攻击的对象。
为了抗秦,楚国和齐国结成了联盟。而秦国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公元前313年派纵横家张仪赴楚,对楚怀王说,如楚国和齐绝交,秦王愿以商于(今湖南浙川内乡)六百里之地献楚。楚怀王不顾屈原、陈轸、昭睢等有识之士的劝阻,听信子兰、靳尚、郑袖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了张仪,派使者跟他回到秦国受地。张仪一到秦国,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张仪得知齐、楚两国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楚国使者说:“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俸邑赠给你们。”楚怀王听了怒不可遏,不顾陈轸等人劝阻,发兵攻打秦国,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江)。结果楚军大败,主将屈匀及副将七十余人被生俘,八万士兵阵亡,汉中郡被秦占领。楚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次进攻秦国。同年与秦军又战于蓝田(今陕西蓝田),再次大败。而此时韩、魏两国乘机出兵进攻楚国。楚国两面受敌,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秦国因致力于攻打三晋,楚国暂时解除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庄跻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集团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今陕西商南)相会。楚怀王再次不听屈原劝阻,听信子兰之言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于秦国。他死前,秦军攻入楚,杀楚军五万,夺去十五座城池。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更开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国都城郢。楚国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灭亡。在郢都陷落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见楚国灭亡,投汨罗江(今湖南湘阴)自尽。
秦国在攻打楚国的同时,又向三晋出击。公元前314年,秦国趁齐国攻击燕国之机,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宜阳)。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抵抗秦国,会战于伊阙(河南洛阳),秦军在白起指挥下大胜,歼敌二十四万多人,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国继续进攻、蚕食三晋,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首当其冲的韩、魏两国被大大削弱了。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农历10月,秦昭王约齐湣王一起称帝,秦国为西帝,齐国为东帝。农历12月,在纵横家苏秦劝说下,齐湣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其他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联合攻击秦国和六国联合攻齐国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五国对秦国的攻伐,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伐齐国,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地。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了。
楚国、齐国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本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针对赵国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不适宜骑马作战。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中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到公元前296年,攻灭了中山国(今河北北部)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抵抗秦国的主要力量。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打韩国,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以十七城降赵国。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高平),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指挥秦军佯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赵军被围四十多天后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四十万人降秦。白起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二百四十个小兵卒回国报信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长平之战”。它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赵括长于空谈,导致亡军殒身,引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
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十来座城池,三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时秦国已攻占了韩、魏、赵三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王朝。姬延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讨伐秦国,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洛阳)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结果,等了三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
“西周”的富户们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姬延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王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此后,秦昭襄王不肯罢休,指挥秦军攻下韩国的阳城、负黍(皆今河南登封)后,直扑东周王城。
姬延惊慌,打算逃奔韩国或魏国。西周公劝说道:“秦吞并六国已是大势所趋,韩、魏两国也不会幸免,大王与其到那时被俘受辱,还不如趁早投降,结局或许能好些。”姬延无奈只好率领臣下和宗室,到祖庙哭拜了一番,三天后,亲自带着家眷、图册,去秦军军营投降。
秦昭襄王大咧咧地受降之后,封姬延为周公,命令他居住于梁城(今陕西韩城),并夺去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宝器。至此,东周王朝宣告灭亡。
姬延当时已经相当年老了,还奔走于周,秦,梁等地,衰弱的身体经不起劳苦,到梁城后不满一月就呜呼哀哉了,逝世后,秦昭襄王给其上谥号为赧王。
九、名人名篇:
姬昌遗嘱《明听誓》:
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
大勋未集,肆予小子发:
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
姬发《泰誓》: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肆予小子发。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厎天之罚,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
王乃徇师而誓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犁老,昵比罪人,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胁权相灭。无辜吁天,秽德彰闻,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惟受罪浮于桀。剥丧元良,贼虐谏辅,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厥监惟不远。在彼夏王,天其以予乂民。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受有忆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勖哉夫子,罔或无畏,宁执非敌,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呜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时厥明,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
王曰:呜呼!我西土君子,天有显道,厥类惟彰。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痡四海,崇信奸回。放黜师保,屏弃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上帝弗顺,祝降时丧。尔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罚。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雠,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雠,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肆予小子,诞以尔众士,殄歼乃雠。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功多有厚赏,不迪有显戮。呜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惟我有周,诞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姬发《牧誓》:
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荅。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姬发《武成》:
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已,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王若曰:呜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启土,公刘克笃前烈,至于大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将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既戊午,师逾孟津。
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宫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姬诵《微子之命》:
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启代殷后,作《微子之命》:
王若曰:猷!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统承先王,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呜呼!乃祖成汤,克齐圣广渊,皇天眷佑。诞受厥命,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后裔。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恪慎克孝,肃恭神人,予嘉乃德,曰笃不忘。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庸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钦哉。往敷乃训,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弘乃烈祖。律乃有民,永绥厥位,毗予一人,世世享德,万邦作式,俾我有周无斁。呜呼!往哉惟休,无替朕命。
姬诵《康诰》: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
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祇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己!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王曰:呜呼!封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勉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无或劓刵人。
王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
王曰: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己!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祇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
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乃别播敷,造民大誉。弗念弗庸,瘝厥君。时乃引恶,惟朕憝。己!汝乃其速由兹义率杀,亦惟君惟长,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
曰:我惟有及,则予一人以怿。
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厥邦。
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
王曰:呜呼!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
王曰:呜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
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典。听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
姬诵《酒诰》: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酒诰》: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
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尔大克羞耇惟君,尔乃饮食醉饱。
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逸,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兹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
王曰:封,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
王曰:封,我闻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饮。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惟助成王德显,越尹人祇辟。我闻亦惟曰:在今后嗣王酣身,厥命罔显于民,祇保越怨不易,诞惟厥纵淫泆于非彝。用燕丧威仪,民罔不衋伤心。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国灭无罹,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王曰:封,予不惟若兹多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
予惟曰:汝劼毖殷献臣、侯、甸、男、卫,矧太史友。内史友,越献臣百宗工,矧惟尔事。服休,服采,矧惟若畴圻父。薄违农父,若保宏父,定辟,矧汝刚制于酒。
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
王曰:封,汝典听朕毖,勿辩乃司民湎于酒。
姬诵《梓材》: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梓材》:
王曰:封,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以厥臣达王,惟邦君,汝若恒。
越曰:我有师师、司徒、司马、司空、尹旅。
曰:予罔厉杀人,亦厥君先敬劳。肆徂厥敬劳,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肆亦见厥君事。戕败人宥,王启监,厥乱为民。
曰:无胥戕、无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合由以容。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养引恬,自古王若兹监,罔攸辟。
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陈修,为厥疆畎。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艭。
今王惟曰:先生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己若兹监。
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姬诵《蔡仲之命》:
蔡叔既殁,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
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蔡仲克庸祇德,周公以为卿士。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
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率乃祖文王之彝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
王曰:呜呼!小子胡,汝往哉,无荒弃朕命。
姬诵《多方》:
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
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于至宗周。周公曰:
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我惟大降尔命。尔罔不知洪惟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惟帝降格于夏,有夏诞厥逸,不肯戚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乃尔攸闻。厥图帝之命,不克开于民之丽,乃大降罚,崇乱有夏,因甲于内乱,不克灵承于旅,罔丕惟进之恭。洪舒于民,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钦劓割夏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为,大不克开,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今至于尔辟,弗克以尔多方享天之命。呜呼!
王若曰:诰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释有殷,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辞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时丧,有邦闲之,乃惟尔商后王。逸厥逸,图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时丧。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诞作民主,罔可念听,天惟求尔多方。大动以威,开厥顾天,惟尔多方,罔堪顾之。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简畀殷命,尹尔多方。今我曷敢多诰,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尔曷不忱裕之于尔多方,尔曷不夹介乂我周王,享天之命。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尔乃迪屡不静,尔心未爱,尔乃不大宅天命,尔乃屑播天命,尔乃自作不典。图忱于正,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宁,乃惟尔自速辜。
王曰:呜呼!猷告尔有方多士,暨殷多士。今尔奔走臣我监五祀,越惟有胥伯小大多正,尔罔不克臬,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尔尚不忌于凶德,亦则以穆穆在乃位,克阅于乃邑谋介。尔乃自时洛邑,尚永力畋尔田,天惟畀矜尔。我有周惟其大介赉尔,迪简在王庭,尚尔事,有服在大僚。
王曰:呜呼!多士,尔不克劝忱我命,尔亦则惟不克享。凡民惟曰不享,尔乃惟逸惟颇。大远王命,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我则致天之罚,离逖尔土。
王曰:我不惟多诰,我惟祇告尔命。又曰: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
姬诵《周官》:
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
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董正治官。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不学墙面,莅事惟烦。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王曰:呜呼!三事暨大夫,敬尔有官,乱尔有政,以佑乃辟。永康兆民,万邦惟无斁!
姬诵《顾命》:
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沫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明时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
兹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
姬旦《金滕》: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钥见书,乃并是吉。
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
王翼日乃瘳,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
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
姬旦《大诰》:
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已,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肆予冲人,永思艰。曰:呜呼!允蠢鳏寡,哀哉。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越予冲人,不卬自恤。义尔邦君,越尔多士、尹氏、御事,绥予曰:无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宁考图功。己!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王曰:尔惟旧人,尔丕克远省。尔知宁王若勤哉,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
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尔时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尔亦不知天命不易,予永念曰: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天亦惟休于前宁人,予曷其极卜,敢弗于从,率宁人有指疆土。矧今卜并吉,肆朕诞以尔东征,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
姬旦《召诰》: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已,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
锡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弗敬。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
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
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王末有成命。王亦显,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姬旦《洛诰》: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贞。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诲言。
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今。
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厥若彝。及抚事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辞。
公曰:己!汝惟冲子惟终。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乃惟孺子,颁朕不暇,听朕教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乃时惟不永哉,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汝往敬哉。兹予其明农哉,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王若曰:公,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荅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冲子夙夜毖祀。
王曰:公功棐迪笃,罔不若时。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
王曰:公定,予往己。公功肃将祗欢,公无困哉。我惟无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来,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曰:其自时中乂,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荅其师,作周孚先。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惠笃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乃德,殷乃引考。王伻殷乃承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王宾,杀、禋、咸格。王入太室祼。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姬旦《多士》:
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
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王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
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
王若曰:尔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灵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予其曰:惟尔洪无度,我不尔动,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
王曰: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乂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
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逊。
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
王曰:又曰时予,乃或言,尔攸居。
姬旦《无逸》: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祇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姬旦《君奭》: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呜呼!君己,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
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天惟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无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时二人,天休滋至,惟时二人弗戡。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呜呼!笃棐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公曰:君,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祗若兹,往敬用治。
姬旦《立政》:
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
周公曰:呜呼!休兹,知恤鲜哉。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亦越成汤陟。丕厘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协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呜呼!其在受德暋,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夷、微、卢烝、三毫、阪尹。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呜呼!孺子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呜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准人M则克宅之。克由绎之,兹乃俾乂,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呜呼!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姬钊《康王之诰》:
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
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皆再拜稽首。王义嗣德,荅拜。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
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用敷遗后人休,今王敬之哉。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
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惟予一人钊报诰。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
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出释冕,反丧服。
姬钊《毕命》:
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
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心,闲之惟艰。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
王曰: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厎于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子孙训其成式,惟乂。呜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钦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姬满《君牙》:
穆王命君牙为周大司徒,作《君牙》。
王若曰:呜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遗绪,亦惟先正之臣,克左右乱四方,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缵乃旧服,无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则。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呜呼!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尔惟敬明乃训,用奉若于先王,对扬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
王若曰:君牙,乃惟由先正旧典时式,民之治乱在兹,率乃祖考之攸行,昭乃辟之有乂。
姬满《冏命》:
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作《冏命》。
王若曰:伯冏,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祇若,万邦咸休。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于群仆侍御之臣。懋乃后德交修不逮,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后德惟臣,不德惟臣。尔无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非人其吉,惟货其吉。若时瘝厥官,惟尔大弗克祇厥辟,惟予汝辜。
王曰:呜呼!钦哉,永弼乃后于彝宪。
姬满《吕刑》:
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
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
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祇德。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今尔何监。非时伯夷播刑之迪。其今尔何惩。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今尔罔不由慰日勤。尔罔或戒不勤。天齐于民。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具严天威。
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经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罚惩非死。人极于病。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察辞于差。非从惟从。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狱成而孚。输而孚。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惟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永畏惟罚。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咸中有庆。受王嘉师。监于兹祥刑。
姬宜臼《文侯之命》:
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
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父义和,汝克绍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扞我于艰,若汝予嘉。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姬伯禽《费誓》:
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
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善敹乃甲冑。敿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擭,敜乃阱,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尔,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甲戌,我惟筑,无敢不供。汝则有无余刑,非杀。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
姬欢《秦誓》:
秦穆公伐郑,晋襄公帅师败诸崤,还归作《秦誓》。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伎,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姬旦《谥法》:
周公旦,大师望相嗣王发,既赋宪受胪于牧之野,将葬,乃制作谥。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敬事尊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威仪表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爽曰定。谏争不威曰德。绥柔士民曰德。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小心畏忌曰厘。博闻多能曰宪。聪明叡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温柔圣善曰懿。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考。大虑行节曰考。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渊源流通曰康。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安民立政曰成。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敏以敬顺曰顷。祗勤追惧曰顷。慈仁和民曰顷。昭德有劳曰昭。威仪恭明曰昭。圣闻周达曰昭。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柔德考众曰静。恭已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持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外内用情曰贞。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治典不杀曰祁。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道德纯备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受谏曰慧。能思辨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克杀秉政曰夷。安民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善合法典曰敬。述义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塞曰戴。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不显尸国曰隐。隐拂不成曰隐。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不思忘爱曰剌。愎佷遂过曰剌。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蚤孤陨位曰幽。雍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丑心动惧曰甄。威德刚武曰圉。善闻周达曰宣。治民克尽曰使。行见中外曰悫。胜敌壮志曰勇。昭功宁民曰商。状古述今曰誉。心能制义曰度。好和不争曰安。外内贞复曰白。不生其国曰声。暴慢无亲曰厉。杀戮无辜曰厉。官人应实曰知。凶年无谷曰糠。名实不爽曰质。不悔前过曰戾。温良好乐曰良。怙威肆行曰丑。德正应和曰莫。勤施无私曰类。好变动民曰躁。慈和遍服曰顺。满志多穷曰感。危身奉上曰忠。思虑果远曰赶。怠政外交曰携。疏远继位曰绍。彰义掩过曰坚。肇敏行成曰直。内外宾服曰正。华言无实曰夸。教诲不倦曰长。爱民在刑曰克。啬于赐与曰爱。逆天虐民曰抗。好廉自克曰节。择善而从曰比。好更改旧曰易。名与实爽曰缪。思虑不爽曰厚。贞心大度曰匡。
隐哀之方,景武之方也:
施为文也。除为武也。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发。柔克为懿。履正为庄。有过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失志无转则以其明。
余皆象也:
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乂,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败也。秉,顺也。就,会也。?,过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糠,虚也。叡,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捷,克也。载,事也。弥,久也。
附录:典故、逸事:
众叛亲离: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与石碏之子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卫桓公(姬完),自己做了国君。这件事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州吁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借口替先君报仇而前去攻打郑国。他为了得到宋国的支持,派人对宋殇公说,如果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就会消灭宋国在郑国的祸根,何况在这次战争中,宋国充当主帅,卫国出军费,如果再联系陈国和蔡国,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宋殇公当然愿意那样做,于是宋国和卫国联合陈国、蔡国一起攻打郑国,在把郑国的东城门包围了五天后,才胜利撤兵回去。鲁国的国君对此非常担心,他询问自己手下的人州吁是否能够成功。手下的人回答说只听说做国君的用恩德取得百姓的爱戴,没有听说靠胡作非为赢得人心的。州吁仗恃他拥有重兵,到处发动战争,把灾难带给了人民,这样就会失去人民,国内的民众都会反叛他,亲信的人也都远离他,他要想成功事业,是不可能办到的。果然没过多久,州吁就被石碏设计杀害了。后来,人们用“众叛亲离”表示某人失去民心,非常孤立。
姬姓演化
姬姓曾是显姓大族,但今天却已经不多见了。
在当今《百家姓》上,姬姓名列第二百九十七位,人口约五十四万一千余,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
一、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多说分封国以国为氏,例如魏国王族为姬姓魏氏,齐国王族为姜姓吕氏与妫姓田氏,楚国为芈姓熊氏、秦国为嬴姓赵氏。春秋战国之后多数诸侯国多以被封之地为姓,姓氏合一,例如魏国灭亡后,魏国王族以魏为姓,同理,吴国贵族则以吴为姓。据载《春秋四谱》及《旁行图》:黄帝的后代的姬发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 53 个。《左传》曰:凡、蒋、邢、茅、胙 、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姬姓封国封邑的后代多以被封之地为姓,就出现了周、魏、吴、鲁、胡、阎、令狐等411个姓氏,由此411个姓氏又演变成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相反,姓姬的人却不多了。
二、中华民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代较多,到了汉朝各个姓氏已渐趋固定。秦灭周后,有姬姓改为周姓,极大的分化的姬姓人数,周王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5—公元前256年在位60年)被秦国所撤国之后,周天子迁为家人,其后代始姓周。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基”同音,为避讳,“姬姓”改为“周姓”,这一来,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统加入。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楼烦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族人。
三、姬姓衍生姓氏
我国许多姓氏起源于姬姓,在现今按人口排名前三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其中部分姓氏有多个源头,但或以姬姓为主:
姬姓李 姬姓王 张姬姓刘 陈 姬姓杨 赵 黄 周 姬姓吴 徐 孙 姬姓胡 朱 高 林 何 姬姓郭 马 罗 梁 宋 姬姓郑 谢 姬姓韩 唐 姬姓冯 姬姓于 董 萧 姬姓程 曹 袁邓 许 傅 姬姓沈 姬姓曾 彭 吕 苏 卢 姬姓蒋 姬姓蔡 姬姓贾 丁 姬姓魏 薛 叶 姬姓阎 余 姬姓潘 杜 姬姓戴 夏 钟 汪 田 任 姜 范 方 姬姓石姚 谭 廖 邹 熊 金 陆 郝 孔 白 崔 康 姬姓毛 邱 孟 秦 江 史 顾 姬姓侯 姬姓邵 龙 姬姓万 姬姓段 雷 钱 汤 尹 黎 易 姬姓常 武 乔 贺赖 姬姓龚 文 姬姓琚 蘧 璩等等。
(一)、潛夫論五德志:姬之別封眾多,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邗、茆、祚、祭,周公之誨也。周、召、虢、吳、隨、邠、方、卬、息、潘、養、滑、鎬、宮、密、榮、丹、郭、楊(陽)、逢、管、唐、韓、楊、觚、欒、甘、鱗虞、王氏,皆姬姓也。
(二)、據通志氏族略:
一、周氏:姬姓,黃帝之苗裔,後稷棄之後。有邰氏曰姜原,為帝譽元妃,出見鉅人蹟,踐之而孕,期月生稷。初以為不祥而棄之,故名曰棄。好種藝,堯聞之,舉為農師。舜封幹部,號曰後稷。邰,今武功縣漦城是也。邰之總名曰周,故國號周。後稷卒,子孫窋立。不窋末年,夏太康失國,稷官遂廢,不窋失職,乃奔戎狄之間。孫公劉,復修後稷之業,詩人歌之,遷於幽,今汾州三水有古豳城是也。至古公亶父有薰鬻之難,去豳居歧,豳人扶老攜幼盡歸之,鄰國亦歸之,今鳳翔岐山是也。至文王始伯諸侯。武王光有天下,追封古公、季歷、文王為王。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在永興鄠縣東南,鎬在豐之東二十里。昭王之時,王綱不振,乃南巡狩,卒於江上。穆王得八駿,西巡於崑崙之邱,以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厲王無道,國人畔之,出奔於於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立厲王之太子靖,是為宣王,周室中興。其子幽王,為褒姒蠱惑,欲立其子伯服,而廢申後太子宜咎,宜咎奔申。申侯與犬戎攻周,殺幽王於戲。晉文侯與鄭武公迎宜咎於申而立之,是為平王,徙居東都王城,今西京河南縣是也。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之元年也。敬王又遷成周,今洛陽縣也。敬王三十九年,獲麟之歲也。敬王四十一年,春秋終。元王以下十有二世,二百二十一年,赧王為秦所滅,黜為庶人,百姓號曰周家,因為氏焉。又平王之子別封汝南者,亦為周氏,見志猶詳。又有周公,夏肩之後,世為周卿士。又商有太史周任,豈其食采於周與?又秦相有周恢。又有姬氏,唐先天中避明皇嫌名改為周氏。又上元中,暨佐時準制改為周氏。又代北複姓有賀魯氏改為周氏。又時魏獻帝次兄普氏改為周氏。又後周改周氏為車非氏。西周氏:赧王為西周武公,其後為西周氏。
二、韓氏:姬姓之別族。出晉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師,是為桓叔,生萬,是為武子,食采韓原。一云成王封叔虞於唐,賜畢萬韓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韓城縣南十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為獻子。晉景公之時,晉作六卿,獻子在一卿之位,從其始封,遂為韓氏,世為晉卿。厥生起,是為宣子。起聘于周,天子嘉其有禮,曰:韓氏其昌阜於晉。宣子徒居州,今懷州武德是也。生貞子,徙居平陽,今晉州也。貞子五世景侯,與趙、魏俱得為列侯。景侯四世哀侯,與趙、魏分晉國,滅鄭而徙都焉。哀侯四世宣惠王,始稱王。至王安五年,秦攻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殺之。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川郡。自景侯至王安,六侯五王,百七十九年。
三、何氏:姬姓,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音訛,以韓為何氏。漢有何武,為膠東相。孫比幹,為丹陽都尉。
四、盛氏:周之同姓國也,後為齊所滅。穆天子傳云:盛姬之國。公羊云:成降於齊師。成者盛也,以諱滅同姓,故言成也。又有奭氏,召公奭之後也,蓋以名為氏,後避漢元帝諱,故改奭氏為盛氏焉。漢有司徒盛吉。後漢有北海太守盛苞。
五、道氏:姬姓之國,今蔡州確山西南有故道城。疑為楚所並,子孫以國為氏。楚有大夫道朔,宋世有登科道大亨,常州人。
六、耿氏:姬姓,商時侯國。簢元年,為晉所滅,今河中龍門縣南十二里故耿城是。尚書,祖乙圮于耿,是此地也。
七、項氏:或言姬姓之國。故城在陳州項城縣東北一里。為齊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項橐八歲,孔子師之。又漢賜姓劉氏,周賜姓辛氏。望出遼西。
八、貳氏:或言姬姓。左傳:楚屈瑕將盟貳、軫,並小國也。貳國在隨州南。
九、鑄氏:風俗通:鑄國,堯後。公子譜云:姬姓。杜預云:濟北蛇邱縣。按蛇邱後為乘邱,唐省入鉅野,今濟州治。左傳:臧宣叔娶於鑄氏。
十、臯落氏:姬姓。東山臯落氏,赤狄別種。今繹州垣縣西北六有臯落城。
十一、祭氏:姬姓。周公第七子所封,其地今鄭州管城東北祭城是也。周畿內之邑,故祭氏世為周卿士,子孫以邑為氏。又鄭有祭仲足,以其地近於鄭,故亦為鄭所並。
十二、樊氏:姬姓。周大王之子虞仲支孫仲山甫,為周宣王卿士,食采於樊,曰樊侯,因邑命氏。其地一名陽樊,今河南濟源東南三十八里皮城是也。以樊皮居之,故名皮城。又商人七族有樊氏。仲尼弟子有樊遲,魯人,蓋其後也。
十三、召氏:或作邵,姬姓,召公食邑也。杜預云:扶風雍縣東南有召亭。雍,今鳳翔天興,此舊地也。東遷之後,其地在今王屋縣。周公封魯,召公封燕,雖各之本國,然其後有留佐周室者,世為周卿士也。周厲王時,周德衰微,兄弟道缺,召穆公於東都收會宗族,而作常棣之詩。召簡公之後,不見春秋。召與邵一氏,而後世分為二。齊有召忽,漢功臣有召歐,又南陽太守召信臣,生馴,孫材。此單召者也。秦有邵不疑,及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
十四、臧氏:姬姓。魯孝公之子公子彄,食邑于臧,因以為氏。隱十年,臧僖伯諫觀魚。桓二年,臧哀伯像納郜鼎。襄二十三年臧紇為季氏廢長立庶,被孟氏所鐕,斬鹿門之關以出奔邾,乃立臧為,致防而奔齊。漢有燕王臧茶,城陽王太傅臧璋。後漢二十八將城門校尉臧宮。望出東海。
十五、費氏:亦音秘,姬姓。懿公之孫費伯之邑也。今沂州費縣西北二十里故費城是。紂幸臣費仲,夏禹之後也。楚有費無極。又費連氏,改為費氏,虜姓也。
十六、郎氏:姬姓,魯懿公孫費伯城郎,因以居之,子孫遂以為氏。今單州魚台縣舊。
有郁郎亭,是其地。漢有郎含。後漢中郎郎顗,北海人。石趙司空郎閻。宋朝郎簡,為侍郎,錢塘人。皇祐登科,郎淑,蘇州人,又有郎誼,湖州人。
十七、瑕邱氏:姬姓。風俗通:魯桓公庶子食采瑕邱。漢有瑕邱申陽。
十八、欒氏:姬姓。晉靖侯孫欒賓食邑,趙州平棘西北十六里古欒城是其地,以邑為氏。欒氏世為晉卿。
十九、郄氏:姬姓,晉之公族也。晉大夫?文子食邑於?,世為晉卿。以邑為氏。望出山陽。宋朝登科,?濟川,真定人。又景祐登科,郄晉卿。
二十、苦氏:即郄氏。郤犨亦號苦成子,苦為別封之邑。潛夫論:苦成城在鹽池東北。越大夫苦成。漢有苦灼,為會稽太守。音庫。
二十一、祁氏:姬姓。晉獻侯四世孫奚,為晉大夫,食邑於祈,遂以為氏。其地即今太原祁縣是也,猶有祁奚墓。或云,隰叔之後,與士氏同族,又祁亦姓也,出黃帝後,所謂伊祁是也。亦作耆。望出太原,樂陵。宋朝登科,祁高,開封人。又有祁融。
二十二、荀氏:晉之公族也,隰.叔之後。僖二十八年,荀林父將中軍,故曰中行氏。荀邑在繹州正平西十五里。宣十二年,荀林父與楚子戰于邲,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荀首食邑於智,號曰智莊子。襄十四年,知朔生盈而死,故荀氏同見。又為田氏,程氏,輔氏,荀本侯國,姬姓,晉滅之以為邑。荀侯之裔亦以國為氏。
二十三、智氏:姓姬,即荀氏。荀首別食智邑,又為智氏。至荀瑤,為趙魏所滅,故智氏亦謂荀氏。望出河東、天水、陳留。
二十四、輔氏:姬姓,晉之公族也。本荀氏,又食邑於智,故又為智氏。智果以智伯剛愎,必亡其宗,別為輔氏。又晉大夫有輔躒。漢有輔狼,為尚書令。今河東有此姓。望出扶風。宋朝登科,輔章,無為軍人。
二十五、續氏:姬姓,晉大夫狐鞠居,食采於續,故謂之續簡伯,又為續氏。一云,舜七友續牙之後。漢書功臣表:續相如封承父侯。晉有續武威,撰異物志。石趙有太子少保續咸。上黨,河東,襄陽並有此姓。望出雁門。宋元祐登科,續渙若,汝州人。建炎,續商賢,袞(六允)州人。近續觱,為吏部郎。
二十六、羊舌氏:姬姓,晉之公族也。靖侯之後食采於此,故為羊舌大夫。有四族,皆強家。羊舌,晉邑名,末詳其所。或言羊舌氏姓李名果。有人盜殺羊而遺其頭,不敢不受,受而埋之,後盜事發,詞連李氏,乃掘而示之,以明己不食,惟舌存而得免。此不根之論也。
二十七、步氏:姬姓,晉公族?氏之後步揚,食采於步,遂以為氏。仲尼弟子有步叔乘,齊人。又步鹿氏,改為步氏。望出潯陽。宋朝登科,步覺民,河南府人。
二十八、曲氏:姬姓。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曲沃,支孫氏焉。今繹州曲沃即其地。漢有代郡太守曲謙。貨殖傳有曲叔,後漢大常卿曲仲尼。唐貞元中,陳許節度使曲環,陜州人。望出陜郡、雁門。宋朝登科,曲全昌,和州人。
二十九、令狐氏:姬姓。周文王子畢公高之後有畢萬,仕晉,其子犨封於魏。犨之子顆,以獲秦將杜回功,別封於令狐,故為令狐顆。其地在今猗氏縣西十五里。漢有令狐邁,避王莽亂,居敦煌,生稱。宋慶歷登科有令狐詠,河中人。元符有令狐相如,鄆州人。大觀有令狐皞如,汝州人。
三十、溫氏:姬姓,唐叔虞之後。晉郤至為溫大夫,號溫季,因以為氏。按姓纂、唐表皆言唐叔虞之後以公族封於河內,此即郤至之封,言郤至食采於溫,亦號溫季,一事分而為二,誤矣。溫今河內溫縣是也。漢書功臣表,溫疥封椿侯。疥孫何,始居太原,又有溫忿氏,改為溫氏。
三十一、揚氏: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時封為揚侯,為晉所滅,其後為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後。一云唐叔虞之後,至晉出公,孫子齊,生伯僑,歸周,天子封揚侯。然傳言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之國,為晉所滅,晉以為羊舌氏之邑,此甚明也。揚雄自敘云:伯僑,不知周何別也。又云,晉武公子伯僑,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晉之公族食邑於羊舌,凡三縣,一曰銅鞮,二曰揚氏,三曰平陽。突生職,職生五子,赤、肸、鮒、虎、季夙。赤字伯華,為銅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譽,鮒字叔魚,虎字叔羆,號羊舌四族。叔向,晉大傅,食采揚氏,其地平陽揚氏縣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曰揚石,黨於祁盈,盈得罪於晉,並滅羊舌氏。叔向子孫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又有揚突,後周賜姓獨孤氏,隋復本姓。又有莫胡盧氏,改為揚氏。又煬帝誅揚玄感,改姓為梟氏。
三十二、鄂氏:姬姓,晉鄂侯之後,以居於鄂邑,改支庶以為氏焉。漢初功臣安平侯鄂千秋,沛人。又巴郡蠻七姓,鄂其一也。望出武昌焉。
三十三、翼氏:姬姓,晉翼侯居翼城,因氏焉,漢諫議大夫翼奉,東海下邳人。
三十四、甯(宓冉)氏:姬姓。衛武公生季亹,食采於甯(宓冉),因以為氏。杜云:汲郡修武縣。按修武今屬懷州武陟,然荻嘉有甯城。周有甯越。晉有甯嬴。
三十五、常氏:姬姓。衛康叔支孫食邑於常,因以為氏。或言黃帝臣常先之後。左傳:越大夫常壽過。漢有右將軍長羅侯常惠。宋朝登科有常九思。又有常淇,成都人。又有恒氏,避國諱亦改為常。
三十六、五鹿氏:姬姓,風俗通:衛邑也。晉公子重耳封舅犯於五鹿,支孫氏焉。漢有少府五鹿充宗,代郡成陽縣有五鹿氏。
三十七、陰氏:姬姓。管夷吾七代孫修,適楚,為陰大夫,因以為氏,風俗通又云:陰康氏之後。周有陰不佞,陰里人也。又後周賜姓邱目陵氏,隋復舊姓。宋朝登科,陰信臣、陰昭,又有陰啅,鳳翔人。
三十八、鍾離氏:姬姓,即鍾氏。以伯州犁居鍾離,故曰鍾離氏,亦省言鍾氏。州犁與晉同祖,而世本云:與秦同祖,嬴姓,何也?戰國策:齊賢人鍾離於昧。楚人鍾離岫,撰會稽後賢傳。後漢鍾離意,會稽山陰人,曾孫緒,樓船都尉,生駟。
三十九、詹氏,姬姓,楚詹尹之後,有詹何,善釣。周有詹父,又有詹喜。楚辭有太卜、詹尹。宋朝為著姓。望出渤海,河間。
【招琳註:詹姓源溯黃帝,出自姬姓又姓公孫,衍傳第三十七代周宣王,名靖,妣姜后,生長子幽王、次子宮文、三子尚文。宮文,本姓姬,生逢西周末年,西京築城以固朝廷,宣王37年庚戌、公元前791年功錫爵詹侯,封爵授姓詹,故譜稱詹文侯,以侯爵封地百里建立詹國,疆域南至于京,北達于燕,為詹姓得姓始祖,食采河間,今河北獻縣地區。
中華民族姓氏始祖,上溯母系族群的少典氏,生炎帝、勗其,勗其十二傳為黃帝,姓姬又姓公孫,勗其公妣扶胥氏生巨駓,巨駓公妣蜀山氏生芒昧,芒昧公妣?伊氏生夷栗,夷栗公妣女儀氏生柏堅,柏堅公妣赤水氏生諱節,諱節公妣鉅閭氏生赫胡,赫胡公妣摩利氏生封胥,封胥公妣女娥氏生依盧,依盧公妣九方氏生啟昆,啟昆公妣女蟜氏生黃帝、子高。
詹姓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0.073%,排名第一百五十二位、台灣居第三十七大姓、山西全省按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二百六十八位。也就是說,中國海峽兩岸總人口數以十二億人(未含全球詹姓華僑),那詹姓約有一百零六萬人左右;大部份分布於台灣、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武昌、江西之金溪及崇仁、廣東之新會、雲南之河口及龍川、四川之合江、福建之安溪等,尤以湖南、台灣、四川等省,約佔詹姓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四十、棠谿氏:姬姓。吳王闔閭弟夫(既木)王奔楚,為棠谿氏。其地在今蔡州遂平。漢有棠谿惠,又五官中郎將棠豁典。
四十一、平氏:姬姓。韓哀侯少子婼,食采平邑,因以為氏。秦滅韓,徙下邑。漢有丞相平當,生晏,司徒。北齊有平荃。望出河內、燕郡。宋朝登科,平天倪,大名府人。
四十二、蘭氏:姬姓。韓厥元孫曰康,仕趙,食采於蘭,因氏焉。康裔孫相如,為趙上卿。子孫仕秦,隨司馬錯伐蜀,因家成都。望出中山,華陰。宋朝登科,蘭中謹,開封人,蘭中行,永靜人。
四十三、龐氏:姬姓,周文王子畢公高之後。其支庶封於龐,因以為氏。魏有龐涓。趙有龐煖。望出譙國。
閻氏:姬姓。武王封太伯曾孫仲奕於閻鄉,因以為氏。又云昭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閻,康王封於閻城。又云唐叔虞之後,晉成公子懿食采於閻,晉滅之,子孫散處河洛。然太伯無後,武王克商,求仲雍之孫叔達之子周章,封於吳,為四十四、太伯後,周章之弟曰虞仲,封於虞,為仲雍後,末聞仲奕者也。有文在手之言多為迂誕。晉有閻沒。齊有閻職。又有云中族,後周賜姓大野氏,隋復舊。望出樂安。
四十五、辟閭氏:姬姓,衛文公支孫居楚邱,營辟閭里,因為辟閭氏焉,漢書。儒林傳:太子少傅辟閭曾孫某為昌邑王太傅。
四十六、東門氏:姬姓。魯莊公子公子遂,字襄仲,居東門,號東門襄仲,因氏焉。漢有荊州刺史東門云。又有東門京,善相馬。
四十七、南宮氏:姬姓,孟僖子之後也。或言文王四友南宮子之後。宋有南宮長萬、南宮牛。仲尼弟子南宮縚,字子容,魯人。宋天聖登科,南宮铡c歷有南宮觀,洪州人,紹興有南宮瑞。
四十八、北宮氏:姬姓,衛之公族也。左傳有北宮奢。漢書有北宮伯子,晉有西河太守北宮協。前涼有護軍北宮萌。
四十九、延陵氏:姬姓。吳季劄居延陵,因氏焉。亦為延州來氏。呂氏春秋:延陵玉,趙襄子殖肌�
五十、東里氏:姬姓。鄭大夫子產居東里,因氏焉,曹瞞傳有南陽大守東里昆。泰始先賢狀有東里冕。魏志有東里袞。
五十一、延州氏:姬姓,吳季紮劄居延州來,因氏延州。
五十二、姬氏:姓也,帝嚳生姬水,因以為姓。裔孫周文王,三十餘代至赧王,子孫號姬氏。漢有周子南君姬嘉。唐水部郎中姬處遜,世居長安,開元初,明皇以嫌名,改為周氏。望出南陽。
五十三、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因以為氏。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世系甚明,而譜家謂王子比干為紂所戮,其子堅逃長林之山,遂為氏。按古人受氏之義,無此義也。魯有林放,仲尼弟子。齊有林阮,見諡苑。林類見列子。林回見莊子。林雍、林孫狃、林楚,世仕季氏,故曰林氏之先皆季氏之良也。然桓王之孫又有林茂、林英者,王子克之子也。恐有差訛,不應一族而同名氏者兩人。又有邱林氏,改為林,虜姓也。
作者註:林氏在唐末為昌宗,而特詳著,豈林寶作元和姓纂故爾?然林氏出比干之子堅之諡,由寶傳之也。著書之家,不得有偏詢而私生好惡,所當平心直道,於我何厚,幹人何薄哉。
五十四、家氏:姬姓。周大夫家父之後,以字為氏。又魯有子家氏,亦為家氏,魯之公族。宋朝家靜,登進士第,蜀人也。又有家彬、家仲,並眉州人。望出南安、京兆。
五十五、施氏:姬姓。魯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其子因以為氏。齊有施常,仲尼弟子。漢有博士施讎。
五十六、為氏:姬姓。魯昭公子公為之後,以字為氏。後漢南郡太守為昆。
五十七、眾氏:姬姓,魯公子益師,字眾仲,亦曰眾父,以字為氏。眾一音終。
五十八、顓孫氏:媯姓。陳公子顓孫仕晉,子孫氏焉。顓孫師字子張,仲尼弟子。顓孫子英,見諡苑。
五十九、公父氏:姬姓。魯季悼子之子靖字公父之後也。
六十、公之氏:姬姓。季悼子之子鞅字公之之後是也。
六十一、公石氏:姬姓。悼公子堅字公石之後也。
六十二、少施氏:姬姓。世本:魯惠公子施父之後。
六十三、子服氏:姬姓。魯桓公之子公子慶父元孫孟懿伯,字子服,其後以為氏。
六十四、子家氏:姬姓。魯莊公之孫公孫歸父,字子家,其後為子家氏。
六十五、子陽氏:姬姓。魯公族有子陽者,其後以王父字為氏。
六十六、子叔氏:姬姓。魯文公之子公子叔肸之子子叔聲伯之後,為子叔氏,亦為叔氏。
六十七、子士氏:姬姓。魯桓公之後叔孫氏之裔也。叔孫成子為子士氏,亦為叔孫氏。
六十八、子言氏:姬姓。魯季平子生昭伯,字子言,其後也。本季氏。
六十九、子楊氏:姬姓。世本:季桓子生穆叔,其後為子楊氏。
七十、子孟氏:姬姓。魯公子子孟之後,見英賢傳。又齊簡王時有子孟卿,為大夫。
七十一、子我氏:姬姓。魯叔孫成子生申,字子我,因氏焉。又衛大夫有子我封人。
七十二、子有氏:魯有子有善祥,見禮記。宋有若是也。又宋有子有恭叔,亦為有氏。
七十三、子仲氏:姬姓。風俗通:魯宣公子仲之後,見毛詩。
七十四、子羽氏:姬姓。晉公族子羽之後,為楚隨邑大夫。鄭有行人子羽。
七十五、孫氏:姬姓,衛武公之後也。武公和生公子惠孫,惠孫生耳,為衛上卿,食邑於戚,生武仲,亦曰孫仲,以王父字為氏。孫仲生炎,曰孫昭子。自昭子六世至孫嘉。世居汲郡,晉有孫登,即其裔也。又有孫氏,羋姓,楚令尹孫叔敖之後也。又有孫氏,媯姓,齊陳敬仲孫四世孫,孫桓子無宇之後也。或言桓子之子書,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非也。以字為氏,何用賜為?止此當是桓子祖父字也。桓子曾孫武,以齊之田、鮑四族譃閬y,奔吳為將。武之子明,食邑於富春,自是世為富春人。
七十六、彌氏:姬姓。史記:衛公孫彌牟,彌牟孫子瑕,以王父字為氏。
七十七、石氏:姬姓。靖伯之孫、石碏,有大功於衛,世有衛大夫。齊有石之紛如。楚有石奢、石乞。鄭有石甲父、石癸、石楚、石制、石首、石奊。周有石速、石張、石尚。漢有石奮,生建、慶,號萬石君,五代石氏建國號晉。又烏石蘭氏,改為石氏。
七十八、南氏︰姬姓。衛靈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為氏。或言周宣王南仲之後,又魯亦有南氏;又楚有子南氏亦為南氏,是皆以字為氏者。或言晉高士居隱於南鄉,因以為氏,此以鄉為氏者。姓源韻譜云:盤庚妃姜氏,夢龍入懷,因孕,十二月而生。手把南字,長荊州,因號南赤龍,此里巷之言也。六國時,有南公子著書,言五行陰陽之事。漢有南竭,為北平太守。又有南季,善算,王莽時有南觀,觀一作歡。後漢有南韜為雍州刺史。南纂為平昌太守。唐有南霽云,忠義之士。宋朝南楚、南翥,登進士第。望出汝南。宣和有南得臣,燕人。望出汝南。又姓源韻譜云:亦改為宇文氏。
七十九、子南氏:衛靈公之子公子郢之後為子南氏。鄭穆公之孫公孫楚之後為子南氏,姬姓也。楚莊王之子公子追舒之後為子南氏,羋姓也。
八十、子玉氏:姬姓。衛大夫子玉霄之後。秦穆公時大夫有子玉房。
八十一、子伯氏:姬姓。衛大夫子伯季之後,魏有子伯先,子夏門人,居西河。
八十二、子齊氏:姬姓。衛公族也。
八十三、公南氏:姬姓。衛獻公之子楚,字公南,生子牟,為公南氏。
八十四、公叔氏:姬姓。衛獻公之公子當字公叔之後。
八十五、公盂氏:姬姓。衛公孟摯之後也。
八十六、公析氏:姬姓。衛公子黑背字子析之後也。
八十七、遊氏姬:姓,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後以王父字為氏。鄭大夫游吉,裔孫尋,漢御史中丞。後漢有游因,前趙有游子遠,前燕有游宗,皆為股肱之任。
八十八、國氏:姬姓。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其後以王父字為氏。
八十九、駟氏:姬姓,鄭穆公子子駟之後也。公子騑字子駟,其孫駟帶、駟乞,以王父字為氏。漢書恩澤侯表:鄔侯駟鈞,齊哀王舅。
九十、印氏:姬姓,鄭穆公子子印之後也。公子倫字子印,其孫印段以王父字為氏。望出馮翊。南唐印粲,登第。宋朝有印況,舉進士,江寧人。
九十一、良氏:姬姓,鄭穆公子子良之後。漢有河間相良就,又有良賀。
九十二、伯有氏:姬姓,鄭穆公元孫良霄字伯有之後也。伯有為良氏,復為伯有氏,所以別其族。
九十三、羽氏:姬姓,鄭子羽之後也。漢有俠士羽公。後魏官氏志:弗羽氏改為羽氏。望出河南。
九十四、罕氏:姬姓。鄭穆公之子公子喜,字子罕,其孫罕虎、罕魋,遂為罕氏。
九十五、子師氏:姓。鄭大夫子師僕之後也。漢有北平太守子師將。
九十六、子國氏:姬姬姓,鄭公子發字子國之後也,亦為國氏。
九十七、子罕氏:姬姓,鄭公子喜字子罕之後也。或作子軒氏,亦為罕氏。
九十八、子孔氏:鄭公子嘉字子孔之後也,姬姓。又有公子志,謂之士子孔,並穆公之子,亦為孔氏。
九十九、子遊氏:姬姓,鄭公子偃字子遊之後也,亦為游氏。
一0一、子駟氏:姬姓,鄭公子騑字子駟之後也,亦為駟氏。
一0二、子皙氏:姬姓,鄭公孫黑字子皙之後也。
一0三、子豐氏:姬姓,鄭公子去疾字子豐之後也,亦為豐氏。
一0四、董氏:己姓,或言姬姓。黃帝之裔孫有飂叔安,生董父,其後遂為董氏。又有陸終之子參胡姓董,周時為胡國,其後亦為量氏。晉有董狐、董安于。漢有江都相董仲舒,清河廣州人。後漢有董宣、董鈞,宣陳留人,鈞犍為人。晉有董京、董養。又有范陽董秦,大歷賜姓李氏。
一0五、明氏:姬姓,虞仲之後也。有百里奚者,為虞之公族大夫,晉獻公滅虞,虜虞公及其大夫百里奚,以騰秦穆姬,自此遂為秦大夫。奚生孟明視,視名也,明字也,以字為氏。宋朝有明鎬,參知政事,熙寧登科,明靚,吉州人。紹興撫諭使明會,潭州人。
一0六、子臧氏:姬姓,曹公子欣時,字子臧之後也。
一0七、鞠氏:姬姓。后稷之孫,生而有文在手曰鞠,因以名之。裔孫鞠武,為燕太子丹傅。風俗通:漢尚書令鞠譚。或為麴氏,音之訛也。宋鞠詠,為天章閣待制。又有鞠先、鞠整、鞠仲郑强啤�
麴氏:即鞠氏也。漢尚書令鞠譚,生閟,避難湟中,因居西平,改姓鈞氏。宋開寶登科有匆拱。今歷陽多此姓。望出吳興。
一0八、稷氏:姬姓。后稷之子孫氏焉,見姓苑。漢稷嗣君叔孫通,支孫亦為稷氏。今袞(六允)州有此姓。
一0九、晁氏:亦作朝,亦作鼉,姬姓。周景王子王子朝之後,朝亦作晁。一云衛大夫史晁之後。漢有御史大夫晁錯。宋翰林學士晁迥,子宗愨,參知政事。望出潁川、京兆。
一一0、狐氏:姬姓。周平王之子王子狐之後,以名為氏。或言晉唐叔之後,世為晉卿。蜀有狐篤。
原作者註:左傳:大戎狐生公子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姬姓也。狐,氏也。戎,國也。言戎國狐氏姓之女。凡姓別婚姻,氏別貴賤,此言狐姬者,明此姬出於王子狐之後,貴族之女,故兼氏言之。蓋戎國不足貴矣,所貴者狐氏,則知王子狐之後,有居於戎者也。
一一一、展氏:姬姓,魯孝公之子公子展之後,以名為氏。又有輾遲氏,改為展氏,虜姓也。梁有畫工展子虔。望出河東。
原作者註:隱八年,無駭卒。無駭者,展之孫也。傳言羽父請氏,公命以字為展氏。然孝公之子四人,惠公公子益師,字眾父,其後為眾氏;公子彄,食臧邑,其後為臧氏;公子展,名也。古人尚質,有名無字者多矣,益師有字則以字氏,彄有邑則以邑氏,展無字邑則以名為氏,何必專守王父字之諡乎。
一一二、玆氏:姬姓,魯桓公之孫公孫玆之後。今望出會稽。
原作者註:公孫玆曰戴伯,戴諡也,伯長也,皆不以為氏,而以名為氏。則知古人以名行者,初不以為惡也;以此亦知不以公子字而以公孫名者,亦可為氏也。
一一三、意如氏:姬姓。魯季孫意如之後。
一一四、犨氏:姬姓,晉大夫?犨之後。
一一五、萬氏:亦作娩。姬姓。畢萬之後。一云芮伯萬之後。孟軻門人萬章。漢有萬攀。又有吐萬氏改萬氏。
一一六、盈氏:姬姓,晉欒盈之後。
一一七、樓季氏:姬姓。潛夫論:晉穆侯庶子樓季之後。
一一八、弗忌氏:姬姓,晉大夫欒弗忌之後也。弗忌者,靖侯之元孫也。
一一九、大狐氏:姬姓。世本:晉大夫大狐伯生突,生饒,為大狐氏。其後大狐容為晉大夫。
一二0、大戊氏:姬姓,晉公子大戊之後也。世本:大戊教昭為原大夫。
一二一。夷吾氏:姬姓。晉惠公名夷吾,懷公繼之,不享其位,其後支庶以名為氏也。
一二二、梁其氏:姬姓,晉大夫梁其誙(言改足)之後。英賢傳云:魯伯禽庶子梁其之後。
一二三、段氏:姬姓。鄭武公子共叔段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戰國韓相段規。三輔決錄云:段氏干木之子隱如,入關,去干字。漢文帝時段邛為北地都尉,成帝時段會宗為西域都護,後漢桓帝世段熲為太尉,皆其裔也。
原作者註:共叔段者,共諡,叔字,段名也,此以名為氏者。春秋,鄭伯克段于鄢。段名也,封於京,故謂京城太叔,亦謂之太叔氏。
一二四、蘭氏:姬姓,鄭穆公裔也。穆公名蘭,其支庶以王父名為氏。漢有太守蘭廣。後漢書:南匈奴四姓有蘭氏。又河南官氏志:烏蘭氏改為蘭。唐太和登第有蘭承。
一二五、然氏:姬姓,鄭穆公子然之後也。然丹仕楚為右尹。姓苑云:今蒼梧人。望出山陽。
一二六、子然氏:姬姓,鄭公子然之後也。又為然氏。
一二七、去疾氏:姬姓。世本:鄭穆公子去疾之後。去疾字子良,又有良氏,所以別族。
一二八、壽氏:姬姓。風俗通:吳王壽夢之後。吳大夫壽越,又有壽於姚。漢末袞(六允)州牧壽良。晉有大僕壽沖。南涼有尚書壽悅。南史:將軍壽寂之。望出京兆、博陵。宋登科壽朋,漢州人。
一二九、既氏:姬姓。風俗通云:吳公夫(既木)之後,回避仇改為既氏。漢有南安長既良。
一三0、常壽氏:姬姓,吳仲雍之後。左傳:越大夫常壽過。
一三一、慶忌氏:姬姓,吳公子慶忌之後。
一三二、輒氏:姬姓。風俗通:衛出公輒之後。漢有輒終古。
一三三、子郢氏:姬姓。衛公子郢之後也。
一三四、噲氏:音快。姬姓,燕王噲之後。孝子傳:有噲恭,鶴銜珠與之,又有璯氏,同音。漢有璯錢。
一三五、開氏:姬姓。衛公子開方之後。漢有開章。望出隴西。
一三六、免氏:音勉,一音問。姬姓。左傳:衛有免餘,衛公孫也。漢有免乙,為上郡太守。
一三七、孟氏:姬姓,魯桓公子慶父之後也。慶父曰共仲,本仲氏,亦曰仲孫氏,為閔公之故,諱斌君之罪,更為孟氏,亦曰孟孫氏。又衛有公孟摯之後,亦曰孟氏。齊有孟軻,字子車。秦有孟諡。齊有仲孫湫。韓子:有仲孫章。
一三八、叔氏:姬姓,魯桓公之子叔牙之後。叔牙與慶父同母,慶父斌閔公,叔牙有罪,飲鴆而死,遂立公孫玆為叔氏,亦曰叔孫氏,亦曰叔仲氏。又魯文公之子叔肸,後世亦為叔氏。或言八凱叔達之後,及晉叔向之後,亦為叔氏。東觀漢記:光武時壯武將軍叔壽。
一三九、季氏:姬姓,魯桓公季子友之後也。亦曰季孫氏。一曰陸終氏之子季連之後。漢書功臣表:戚圉侯季必,傳封四代。望出壽昌、魯國。
原作者註:世譜云: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以王父字為氏。行父是季友之孫,故為季氏,又為季孫氏也。然季氏自行父至季孫疆,並稱季孫氏,以傳家故也。如季公鳥、季公亥之類,凡支庶並稱季氏以別。
一四0、舅氏:晉大夫舅犯之後也,姬姓,狐氏。晉惠公、文公皆狐氏甥,故以犯為舅,因以為氏。
一四一、太叔氏:姬姓,衛文公之子太叔儀之後也,漢有尚書太叔雄。
一四二、大伯氏:姬姓。周古公之長子讓國季歷,為周之太伯,故以為氏。
一四三、叔仲氏:姬姓,魯公子牙之後也。公孫玆生得臣、彭生,得臣為叔孫氏,彭生為叔仲氏。史記:叔仲會,魯人,仲尼弟子。
一四四、大季氏:姬姓。鄭穆公之子有二子孔,此大子孔謂之大季氏,即公子志之後也。
一四五、趙陽氏:姬姓。潛夫論:衛公侯有趙陽氏。
一四六、續祁氏:姬姓,晉隰叔之後,與士氏同族。祁奚舉子祁午自代,父子相續為政,因氏焉。
一四七、羌憲氏:姬姓。衛公族羌子孫憲,為羌憲氏。
一四八、烏氏:姬姓。黃帝之後,少昊氏以烏鳥名官,以世功命氏。齊有烏餘、烏枝鳴。莒有烏存。秦有烏獲,唐表言:烏僚之裔,世居北方,號烏洛侯,後徙張掖。又烏石蘭改為烏氏。
一四九、符氏:姬姓。魯頃公為楚所滅,頃公之孫公雅,為秦符節令,因以為氏。後漢有符融。宋符彥卿,以戚里封魏王。望出琅邪。
一五0、淩氏:姬姓。衛康叔支子為周淩人,子孫以官為氏。吳志:有淩統。晉有淩崧。望出渤海。
一五一、宰氏:姬姓。周卿士宰周公之後。又有宰孔者,皆周太宰,以官為氏。仲尼弟子宰予,漢有司空椽宰直。今望出西河。宋登科,宰需,揚州人。
一五二、馬師氏:姬姓。鄭穆公之孫公鉏為馬師氏,因以為氏。子羽之刷、羽頡為馬師,亦氏焉。列仙傳:有馬師皇。
一五三、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媯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虜姓之王。若琅邪、太原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若京兆、河間之王,則曰: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畢萬,封魏,後分晉為諸侯,至王假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時人號曰王家。或言魏至昭王彤生無忌,封信陵君。信陵生閉憂,閉憂生卑子。秦滅魏,卑子逃于泰山,漢高帝召為中涓,封蘭陵侯,時人以其王族也,謂之王家。此皆姬姓之王也。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媯姓之王也。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也。出於河南者,則為可類氏,出於馮翊者,則為鉗耳族,出於營州者,本高麗,出於安東者,本阿布思,此皆虜姓之王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為蕃盛云。
一五四、公氏:姬姓。左傳:魯昭公子公衍、公為之後。漢有主爵都尉公儉。
原作者註:公衍、公為即公子衍、公子為,去子而言公,則公為爵矣。昭公失國,故其子孫以爵為氏。
一五五、侯氏:姬姓。晉侯湣之後也。二十八年,曲沃武公伐晉侯湣而滅之,湣之子孫適他國,稱侯氏,以爵為氏也。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無義,末聞有國號侯者也。鄭有侯宣多、侯羽。魯有侯叔夏、侯犯。齊有侯朝。魏有侯嬴。又後魏有侯植,從孝武西遷,賜姓侯伏氏,又賜姓賀屯氏,其後復舊。又古孫氏改為侯氏,虜姓也。宋侯益,為太師。
一五六、痛氏:周穆王盛姬早卒,改其族曰痛氏。急就章:宋有痛無忌。
一五七、康氏:姬姓。衛康叔支孫,以諡為氏。前趙有黃門侍郎康安。前燕有康遷。宋有康諡。梁有康約。望出會稽、東平、京兆。宋朝登科有康戩、康亞之,為盛族。
一五八、僖氏:姬姓。僖或作釐。姓苑云:魯僖公之後。今彭城人。左傳:僖負羈。今望出彭城。
一五九、文氏:姬姓。風俗云:周文王支孫以諡為氏。越大夫文種。宋潞公家本敬氏,避國諱改為文氏。
一六0、宣氏:姬姓,魯大夫叔孫僑如之後也。僑如諡宣伯,以諡為氏。又風俗通云:宋宣公之後也,子姓。後漢有司空宣酆。又漢書年表:有南安侯宣虎。今望出汝南。
一六一、襄氏:姬姓,魯莊公子公子遂諡襄,故曰襄仲,子孫以諡為氏。
一六二、聲氏:姬姓,蔡大夫聲子之後也。公孫歸生字子朝,故為朝氏,諡聲子,故又為聲氏。
一六三、威氏:媯姓。風俗通云:齊威王之後,以為田氏始王,故其後以為氏。今望出南安。
一六四、隱氏:姬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云魯隱公之後,以諡為氏。考古之命諡,凡人君遭斌虐而不明者,不謂之幽,則謂之隱。隱善北海人。又河間中尉隱哀,或作河間大守隱翁。
一六五、簡氏:姬姓,晉大夫狐鞫居之後也。狐鞫居號續簡伯,續邑也,簡諡也。漢有簡鄉。蜀志:簡雍,善滑稽,傳云幽州人。本姓耿,幽人以耿為簡,音訛。
一六六、惠氏:姬姓。周惠王支孫,以諡為氏。戰國有惠施為梁伯。漢有交趾太守惠乘,太僕惠根。宋惠演,舉進士第。望出扶風、琅邪。又有惠敷、惠柔時,常州人。惠厚下,耀州人。
一六七、獻氏:姬姓,晉獻公之後也,見風俗通。戰國時有秦大夫獻則。
一六八、王叔氏:姬姓,周襄王之子,王叔虎之後也。
一六九、王子氏:姬姓,周大夫王子狐、王子城父之後也。漢有王子中同,治尚書。
一七0、王孫氏 姬姓,周王孫滿之後也。滿,頃王孫也。衛有王孫賈。楚有王孫由于。漢書貨殖:有王孫大卿。陳留耆舊傳:有王孫滑,治三禮,為博士。
一七一、蔡仲氏:姬姓,蔡仲胡之後。趙將有蔡仲其。
一七二、臧孫氏:姬姓。魯公子彄,食邑于臧,其後謂之臧孫。
一七三、、古孫氏:姬姓。王孫賈之後,亦隨音改為古孫氏,見姓纂。
一七四、卷子氏:姬姓,衛文公之後也。
一七五、士丐氏:姬姓,晉士氏之子,士丐之後也。 SPAN>
一七六、士季氏:姬姓。晉士氏之子士季,生渥濁,為士季氏,見姓氏英賢傳。
一七七、士吉氏:姬姓,晉士蒍生吉,為士吉氏。
一七八、士蒍氏:姬姓。晉隰叔為士氏之祖。士蒍其子也,為晉士官,故以為氏。
一七九、魏疆氏:姬姓。魏公子支孫莊子快生疆,為魏疆氏。
一八0、臧會氏:姬姓,魯大夫臧會之後。
一八一、韓嬰氏:姬姓。姓纂云:晉韓宣子元孫也,為韓嬰氏。
一八二、韓言氏:姬姓。世木: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子魚,為韓言氏。
一八三、韓厥氏:姬姓,韓獻子厥支孫氏焉。
一八四、韓籍氏:姬姓。晉韓起之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
一八五、韓褐氏:姬姓。英賢傳云:晉韓厥之後。韓子云:趙肅侯大夫韓褐胥居。
一八六、史葉氏:姬姓。釋例云:衛頃侯之後公子史,食采於葉,因氏焉。左傳作史華。
一八七、封具氏:姬姓。鄭公子具,食采開封,因氏焉。鄭城父大夫封具狐人。
一八八、精縱氏:姬姓。周平王子精,別封縱邑,因氏精縱。
一八九、滑伯氏:姬姓。舊河南緱氏縣即其地,今廢為鎮,隸愝師。
一九0、葛伯氏:嬴姓。夏時諸侯,為商所滅,子孫因以為氏。許州郾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
一九一、息夫氏:媯姓,風俗通:息公子邊為大夫,因氏焉。漢有光祿大夫息夫躬。世居河內、河陽。
一九二、苦成氏:姬姓。?犨別封於苦,為苦城子。潛夫論:苦成城名,在鹽池東北。然此城因苦成子之封而得苦成城之名,其實成諡也。
一九三、臧文氏:姬姓,魯大夫臧文仲之後。
一九四、共叔氏:姬姓,鄭武公之子共叔段之後。
一九五、惠叔氏:姬姓,魯大夫孟惠叔之後。漢有尚書惠叔儉。
一九六、武仲氏:姬姓,臧武仲之後也。
一九七、成公氏:姬姓,衛成公之後,以諡為氏。
一九八、綦連氏:代人,號綦連部,即以為氏。史家謂其先姬姓,六國末,避亂出塞,保祁連山,因以山為姓,北人語訛,故曰綦連。
一九九、淖氏:音鬧。魯恭王有淖姬。姓纂:楚將淖齒。
二00、燕氏:北燕也,舊幽州薊縣是也。南燕今滑州胙城是也。召康公爽,周之支族,食邑於召,武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成王以為二公,與周公分陜而治。決獄於甘棠之下,後世思之,不忍伐焉。然其國僻小,不能通諸夏盟會。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始見載籍。又惠侯九世莊公之時,齊桓公始伯,北伐山戎,為燕開路。燕君送齊君出境,齊君割燕君所至地以予燕,使職賁於天子,修召公之政,於是乎莊公始稱公。自莊公十三世簡公,始見春秋,簡公卒,獻公立,始有年次。自獻公至易王八世始稱王。易王卒,燕噲立,讓國與其相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國人不悅,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子之亡。燕昭王即位,欲雪齊恥,乃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築宮以尊郭隴而師事之,樂穀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士爭趨燕,乃與秦、楚、三晉合侄R,齊兵大敗,湣王亡。自易王至王喜,七世稱王,為秦所滅。自獻公之子孝公以下六世,始大稱王,十二世,二百二十五年。太史公謂,燕崎嶇疆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之者數矣,然社稷血食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南燕姞姓伯爵,黃帝之後,實故國猶存於周者。南燕北,燕皆為燕氏,此異姓而同氏者,望在範陽。漢有功臣宜城侯燕倉,後漢中郎將燕瑗,北齊有右僕射燕子獻,唐有補闕燕欽融,宋朝有龍圖閣學士燕肅。望出上谷,範陽。
二0一、焦氏:史記,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今陜州東北百步焦城是也。左傳曰虞、虢、焦、滑,皆姬姓也,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漢有外黃令焦賁貢。後漢有焦儉。魏志有河東焦先。吳志有會稽焦征羌。
唐氏有二,堯之後為唐,周以封晉,此晉之唐也,伊祁姓。燮父之後封於唐,為楚所并,此楚之唐也,姬姓。
虞氏有二,姚姓之虞,舜後也。姬姓之虞,仲雍之後也。
周氏有五,后稷之後為周氏。又姬氏,唐先天中避諱改為周氏。又暨氏,上元中准制改為周氏。又代北賀魯氏、普氏,後魏並改為周氏。
燕氏有二,有姬姓之燕,有姞姓之燕。
王氏有四,有姬姓之王,有媯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虜姓之王。姬姓之王有二族,媯姓之王有一族,子姓之王有一族,虜姓之王有四族。
姬氏避唐明皇諱,改為周氏。
分享按钮>>【麦氏名人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麦琼方的87个儿女和27个爹妈(组图)
>>【何氏网新闻】【何氏寻亲】听年长的老人说是南海迁移过来的现寻兴字辈族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