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根错节的古树(阙里孔氏家族文化与孔府)

    中华孔氏网 2011年9月21日 万家姓


《盘根错节的古树(阙里孔氏家族文化与孔府)》是系列中的一本,悠久的历史为曲阜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从气势恢宏的地上宫殿,到规模庞大的地下城池;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到明清时期工艺精美的服饰、餐具和家具;从浩繁的历代碑刻、古籍、书法、绘画,到完整的孔府档案……在曲阜8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00多处文物古迹。然而,在今天人们的眼里,前人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符号”,似乎只剩下了“美观”和“装饰”,至于围绕着它们究竟发生过什么?它们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或是象征着什么,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齐鲁文化地理·曲阜卷系列丛书以现存古迹空间的展开为叙述结构的模式,穿透孔庙、孔林、孔府这些文化古迹的表层存在,重新解读这些符号的深层内涵,讲述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重现它们由内容到形式的原始积淀过程,从而激活在人们心中远去的历史场景,带领读者和游客进行一次历史与文化的时空穿梭。
目录
壹阙里本无府
1鲁水西向,文化的汇聚和反哺/5
2泾渭一联,写出沧桑之叹/9
3贱且鄙事,成就一位至圣/21
4弦歌讲诵,吟成一缕民族精神/28
贰一个家族,索引一部中国历史
1鲁壁无言续春秋/42
2汉时君侯唐时公/50
3宋始“衍圣”明始荣/57
4“华夷之辨”不再谈/72
5张姥姥:圣门重光之源/80
叁礼的悲哀
1跪拜之荣/88
2祀田之食/93
3正名之讼/101
4府县之争/108
肆结语
后记/122
后记
孔氏家族文化,一个多么浩繁的题目,假若不是亚伟君极力相邀,我是不敢涉足的。好在不是要求穷根究底式地去做论文,而是略带些文化的眼光去游孔府,漫游漫谈,可深可浅,或雅或俗,只需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多看看、多想想罢了,于是勉强应承而勉力为之。
自先秦迄明清,或在纪传中,或在志表中,孔氏家族的踪迹从未间断,华夏民族盛衰更替的进程中,清晰地印刻着孔氏家族的脚步,假如从中单独剥离出来,就是一部很完整的孔氏家族史了;反过来,从孔氏家族的记载中,追寻国家社稷脉络,一部中华历史也就有一个基本完整的骨架了。或者说,孔氏家族从未间断的记载,可以拿来作为历史的装订线,有了这根装订线,中国的历史便会装订得次序井然而又紧凑严密。也可以这样说,以孔子每一代宗子作目录,中国自先秦以至明清的历史也就眉目清楚,纲举而目张了。
孔氏家族,中华民族诸多家族中的一分子,其相同于和不同于其他家族的地方,已经突出地显露出来了。家,既是生民安身立命之巢穴,又是社会结构最初之细胞,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人和国、人和天下联系在一起的,家是最原始,也是最绵长的一条纽带。以孔子为祖先的孔氏家族,其本身秉承祖先的教诲,内在着一种仁德教化的使命,汉以后的历代皇朝,又外加一项守庙奉祀以及示范世人的职责,两千多年延续下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家范和家风,而这些家范和家风,又烙印着、印证着、显现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共同的价值和规范。中华民族有千千万万个家族,这许多家族历史上是个什么样子,绝大多数无史可查,烟灭如风云过目。但孔氏家族史乘俱在,从中可以找到其他家族的影子。孔氏家族史的价值,此其一也。
一部家族的历史,可以索引一部中国史,在我国上千姓氏家族之中,有这个资格的,怕只有孔氏家族这一家吧。泱泱华夏,历史悠久,见于史册的名宗望族可谓多矣。历朝历代的皇亲国戚之族,达官贵胄之族,豪强地主之族,例如,春秋鲁国的三桓之族,郑国的七穆之族,齐国的高、国、崔、庆、陈之族,晋国的范、赵、苟、知、祁、羊舌之族,东汉的所谓衣冠望族(世代做官的家族)、姓族(以有名望的姓为标志的家族),南朝的王、谢等百家士族,兴盛时权势遮天,富可敌国,而一旦改朝换代,或者失去权柄靠山,便立刻凋零败落,树倒猢狲散,甚至灭族灭宗,销声匿迹,留下无尽的历史浩叹。孔氏家族则不同,老祖宗既已奠定了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根基,其子孙又恪守祖先遗志,内敛修身,诗礼传家,无人敢轻慢了这道门槛。有传说说,某代孔子嫡孙进京朝拜,因为年幼,同样年幼的太子便和他一块玩耍。太子问他:“你们孔家的门槛有皇宫里的门槛高吗?”他这样回答:“我们家的门槛比不上皇宫里的高,可是却比皇宫里的长多了。”小儿嬉戏之言,却形象地道出了孔氏家族和一时权贵之族的区别。
孔氏家族因为孔子而长久荣幸,但孔氏家族和孔子却不可同日而语。孔子是伟大的,过去伟大,现在伟大,将来仍然伟大。相比较而言,孔子是一座丰碑,孔氏家族仅是这座丰碑的一条影子罢了。不过,这条影子却珍藏着丰富的信息,因而具有珍贵的价值。想要走近孔子,想要了解中国的传统,途径之一,便是迈进这道门槛,或许在这里,人们可以有一些新的发现呢!
约有半年时间,涉猎诸书,主要有《孔子家世》(济宁市及曲阜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齐鲁书社1989年出版)、《曲阜的历史名人与文物》(孔繁银著,齐鲁书社1997年出版)、《东方圣城曲阜》(孔庆民、李民、孟霞主编,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等,自然还要翻阅《四书五经》(宋元人注,天津市古籍书店1989年影印)、《中国通史》(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朱学勤主编,远方出版社2002年出版)、《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缩印本)等经典正史中的有关篇章相互印证、补充。老眼昏花、头晕脑胀之际,竟稍有感悟,成此书稿,的确是开卷有益了。书稿既成,便交亚伟君,任由他去处置,转瞬间已近七年。七年间,世事沧桑,人命飘零,经历许多变故,诸事早已看得淡了,此书稿几近忘却。前几天王良君忽来电话,说此书不日就要出版了。听此消息,首先感慨的是,亚伟毕竟是亚伟,他要做的事情是必须成功的。如此自信坚定,锲而不舍,令人感佩,在此向他致敬。同时一并向上述参阅各书编著者致谢,向为本书提供图片的孔红宴先生致谢,向为此书倾注许多关怀和辛劳的山东文艺出版社诸位编辑致谢。更须申明的是,本人学识浅陋,读书不精,思虑不深,书中粗疏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曹兴民于2009年3月14日
文摘
阙里是曲阜古城里的一条街巷,因为孔子故居在这里而举世闻名。
如今孔氏子孙遍布曲阜城乡,六十二万人口中,孔姓占到大约五分之一,“无孔不成村”之说由来久矣。但和流寓迁徙外地的孔氏族人相比,曲阜本土族人不过百分之一。作为孔子出生之地,成长之地,设学授徒之地,出仕从政之地,死后安葬之地,曲阜一直存有孔氏祖居、宗庙、府第、寝陵,以及器物、服冕、典籍、档案等文物,因此曲阜被称作圣域贤关。
一个偌大的曲阜故城,孔府和孔庙占去几乎少半,再加上孔氏近支分家别建的十余处府宅,另有孔府的别墅、花园、学馆、场院、香火庙堂等等散落各处,曲阜城可谓孔家城了。阙里作为曲阜城的别称,实不为过。
1鲁水西向,文化的汇聚和反哺
曲阜产生孔子,似偶然而实必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吸引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就迁徙到这里定居、繁衍。考古发现,远古各个时代人类使用过的各种器物,如石器、陶器、铜器、铁器,以及城郭、村居、墓葬等遗存,在曲阜都有出土。有文字记载以来,曲阜被称作炎帝神农氏的大庭之墟。炎帝开始建都于陈,为什么迁徙曲阜呢?商代南庚,也是把国都从邢迁到当时叫奄的曲阜的。曲阜处于泰沂山脉和湖河平原的结合部,既能躲避洪水之灾,又能得灌溉之利,最适合于早期人类生存,这大概是主要原因吧!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从西而来,浩浩荡荡,无拘无束,有时夺淮河之路从苏北人海,有时又掉头东北,从鲁北入海。千百年来,它就这样无数次地摇来摆去,说不定什么时候,沿河人口牲畜转瞬变作鱼鳖,因此,人们不得不频繁迁徙。唯有泰沂山脉扼其要冲,水患望而却步,与滔滔洪水相对,实乃平安的彼岸了。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江大河多由西向东;曲阜却是东高西低,沂、泗、蓼三条大河均由东流向西,因此,有“圣人门前水倒流”之说。此说看似戏谑,实乃极富哲理与象征,颇能引人遐思。这一地理特点,水旱无虞,人可久居,因此,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得以在这样的地区出现。“三皇之二,五帝之三,皆继起是邦”,史籍的这一记载,证明曲阜是一块孕育文明、产生伟人的沃土。周武王伐灭殷商之后,把曲阜封给胞弟、宰相周公,国号鲁。武王不久病逝,成王继位,但成王年幼,周公不得不摄政当国。这样一来,周公就离不开镐京到鲁国就封了,他的长子伯禽代父就封,成为鲁国第一代国君。
周公先后辅佐过文王、武王、成王三代周天子,文能制礼作乐,武能东征西战,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有大功。他功高勋著,位高权重,有人造谣说他想篡位自立。他不避嫌疑,仍一如既往地辅国执政。他谦恭待人,有时正在沐浴,客人来访,他会慌忙握着湿漉漉的头发见客;有时正在吃饭,客人来访,他就急忙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身接待客人,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及至成王长大能处理政事了,周公立刻还政于成王,自己急流勇退,归家隐居,直至老死。这时,所有说他想篡位自立的谣言不攻自破,所有王公大臣、诸侯国君都折服于他的高风亮节。周公因此成为历朝历代辅弼大臣的楷模,同时成为士人心目中可与尧、舜、禹、汤比肩的圣人。
因为周公的缘故,周王朝对周公封国鲁国格外垂顾,各类封赏络绎而至,鲁国因而成为保存周代典章制度、祭祀礼器、冠裳服饰、著述文物最为完备的地方,正所谓“周礼尽在鲁矣”。后来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士人学礼学乐,鲁国成了最理想的去处。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中,孕育出孔子这位集大成的大思想家,首开私学的大教育家,就不是偶然的了。
“圣人门前水倒流”,水脉、人脉、文脉注于此,因而产生了孔子;孔子的使命是纲天纪地,仁爱及于众人,文化反哺,似水倒流也。孔子产生于这块深厚的土壤,而不是产生于崇楼华屋、深宅府第。孔子生前历经坎坷,饱受磨难,最不堪的时候,“累累若丧家之狗”,身后仅存数间住屋以及衣冠琴车书籍等物,绝少荫庇后代子孙的物质财富。孔子的思想、灵魂流淌于炎黄子孙的血管之中,熔铸了一个民族的性格,代代相传以至永远,不是某个具象的庙宇府宅所能安放得下的。后世人们却以很实际的方式纪念他,建庙宇,修府第,封子孙,于是,原来普普通通的阙里街上,渐次矗立起庄严的孔庙和华贵的孔府。
2泾渭一联,写出沧桑之叹
孔府位于阙里街北端,西邻孔庙。沿孔庙东墙,有一条悠长悠长的街巷,这就是阙里街。由南向北走至尽头,在孔庙毓粹门到鼓楼门的横街上,坐北向南,洞开一座高大的门第,即为孔府大门。
孔府的规范名称应为衍圣公府,意思是衍圣公的府衙和宅院。衍圣公是爵位名称,“衍圣”,含有圣人教化绵延广被、圣人后裔繁衍茂盛之意,似乎是专为孔子后裔而设的一个爵号。公,则是爵位的级别。封建时代,封爵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公、侯、伯、子、男,公是最高一级爵位。孔子第四十六代嫡孙孔宗愿,第一个获得了这个爵位,那是1055年北宋仁宗皇帝赵祯封赐的。自那时起,孔子宗子的爵号名称便不再有大的改动。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改任最后一位衍圣公、第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朝代八百八十年,共有三十二代四十二位孔子嫡孙获得过衍圣公的爵号。此前虽然也是代有封号,但多有改易,均不如衍圣公这一爵号稳定持久。
孔子逝世后,“故所居堂,弟子内(弟子们的宿舍),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后裔依庙而居,嫡孙虽有侯、公爵号,但千余年间并无辟建府第的资格。明代以前,其居住地仅称作袭封宅,其办公的地方则称作袭封廨署、袭封视事厅而已。明洪武十年(1377年),敕修衍圣公府,五十六代孙、衍圣公孔希学奉敕建造。自此,庙、宅分立。百年之后,明弘治十六年(1486年),孔府重建,奠定了现在孔府的形制和规模。以后虽有多次翻修或添建,但再无大的规制改变。
衍圣公自明代起官阶为一品,朝会时居于皇上和百官之间,地位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孔府严格按照明代一品官员府第的形制而建,前衙后宅,区分严明,正中支偏,轴线有序,主内仆外,贵贱差等,在今日遗存不多的明代官府建筑中,孔府可以作为一个标本了。
孔府纵向分左、中、右三路。中路前部有大堂、二堂、三堂,庄严肃穆气氛渐次递减,接圣旨、会宾客、申家法、断府案诸事,因庄重严肃程度不同而在不同的大堂办理。堂前两侧各有长长厢房,各类属官分别居之。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管勾厅、百户厅等六厅,分列大堂前两侧厢房,据说这是仿朝廷六部而建,衙门特点最为明显。
中路后部为内宅,内宅封闭极严。内宅门口悬挂衍圣公手谕;擅入内者打死勿论。内宅为衍圣公及家眷住处,人员不多。清末内宅失火,宅外众人不能擅自入内,任由内宅火势熊熊,数座楼房化为灰烬。道德伦理防线,有时须以物质或生命为代价,此可为证。
孔府东西路各为东学、西学,本义应为子弟读书习礼之处。但东学又分三路,中路有兰堂、九如堂、念典堂、宸翰阁、祧庙、报本堂等,东路有官亲院,西路有祭酒房、一贯堂及家庙等。有衍圣公胞弟分府前的住宅,也有衍圣公夫人娘家人的住宅,更多的作纪念、祭祀之用,与学馆本义相去已远。
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十一进院落七十余问厅堂房合,环境幽雅,衍圣公常于此接待宾客,读书习字,于学稍稍有些贴近了。
孔府周边还有许多院落。大门之外,路南为喜房,孔府近族亲友、男女近侍结婚、生孩子,须在此处;另有仆役居住于此,久之而成大杂院。孔府北边有后作街,孔府各种作工匠人居住之地,久之亦成一居民区。又有车栏马号、柴草院、东菜园、收租院、钱庄等等,建筑宏大,功能齐全。
曲阜城里另有多处孔氏府第,乃衍圣公近支中有一定官职或成就者辟建的府第,依大排行次序分称大府、二府、三府、四府、五府,以至十二府。它们共同证明着孔氏家族的繁盛。


分享按钮>>【家谱源流】建安(建瓯)玉山黄氏家谱原序
>>国民往事:蒋氏宋氏孔氏三大家族联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