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指挥家——严良堃

    中华严氏网 2012年3月29日 严氏家族


    严良堃(1923~),中国指挥家。1923年12月28日生于湖北武昌。1938年参加抗敌演剧九队,后调至孩子剧团。曾从冼星海学指挥,自学乐理、和声。严良堃是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前为中央乐团合唱团)创办人之一,现为中央乐团合唱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合唱指挥学会理事长。

目录
个人简介
大事记
个人轶事
作品介绍
个人评价
给人的印象

个人简介

  严良堃(1923~),中国指挥家。1923年12月28日生于湖北武昌。1938年参加抗敌演剧九队,后调至孩子剧团。曾从冼星海学指挥,自学乐理、和声。严良堃是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前为中央乐团合唱团)创办人之一,现为中央乐团合唱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合唱指挥学会理事长。

大事记

  1923年生于武汉。早在1938年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就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
       1940年首次指挥“孩子剧团”公演了《黄河大合唱》。1942年考入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江定仙教授,并随吴伯超先生学习指挥。
  1947年毕业后到香港中华音乐学院从事理论作曲、指挥教学工作。
  194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并担任该校青年工作团合唱指挥。
  1952年任中央歌舞团合唱指挥。
  1954年赴苏联深造,为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指挥系研究生,主修交响乐及合唱指挥,师从阿诺索夫及索柯洛夫。
  1958回国,任中央合唱团指挥。
  1959年为国庆献礼指挥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1961年指挥首次合唱音乐会。
  1964年任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千人合唱首席指挥。
  1979年率中央合唱团赴菲律宾参加第一届国际合唱节。
  1982年指挥中央乐团合唱团演唱西欧歌剧合唱音乐会。
  1983年,匈牙利柯达伊纪念委员授予严良堃证书和纪念章,表彰他在介绍柯达伊的作品和教学法中所作的贡献。
  1985年他率领中央合唱团赴香港参加“黄河音乐节”,后再度应邀赴香港参加“亚洲艺术节”,指挥香港合唱团演出。
  1986年在第二届“北京合唱节”中任常委、指挥组组长。同年成立“合唱指挥学会”,被选为会长。由他指挥的中央合唱团,在比赛中荣获第二届“北京合唱节”专业组表演艺术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先后率团或应邀赴北美、东南亚及台、港地指挥演出,并经常在各地进行讲学。严良堃是中国专业合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指挥细腻严谨,乐风含蓄抒情,动作潇洒洗炼,是中国杰出的合唱指挥艺术家。

 个人轶事

    严良堃指挥《黄河大合唱》,到现在已经指挥过上千场,对每个音符、每句歌词都早已烂熟于心。严先生气质儒雅,话语幽默,高兴起来边说边唱,还频频做手势。

“嘿哟”一声吓掉相机
  严良堃首先介绍了冼星海的生平和他写作《黄河大合唱》的故事。冼星海出生于澳门,祖籍广东番禺,40岁就因病去世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光未然,冼星海在抗战时期曾跟他多次合作。1939年2月,光未然从敌后到了延安,冼星海提议两人合作写一个比较大的曲子,表现这个抗日的时代。光未然说正好自己过黄河时感受很深,写了一首长诗,可以改编为合唱的歌词。经过修改,他把歌词朗诵给大家听,一共8段。朗诵完了,大家都很感动,星海走过去一把把歌词抓到手里,说:“我一定把这个写好!”那时延安正在搞生产自救,冼星海也参加了开荒劳动,但他只用了六天时间就把《黄河大合唱》的曲子写了出来,速度相当惊人。

《黄河大合唱》首演
  《黄河大合唱》首演是在1939年4月13日,由邬析零担任指挥。当时延安的条件很艰苦,有什么乐器就用什么乐器,口琴、笛子、二胡,还拿煤油筒当鼓来敲。第二次演出是在5月11日,冼星海自己担任指挥,这一次的规模比上次大,有100人的合唱队。演出时毛主席、刘少奇同志都来了,演出非常成功。演员情绪高昂,台下的观众都激动得站起来了,毛泽东同志也站起来连声说:“好,好,好!” 说起《黄河大合唱》还有很多趣事,当时凡有外国友人来访问延安,《黄河大合唱》都是必演的曲目。有位外国友人拿出相机来拍摄,演员们“嘿哟”一声吼出来,对方吓得手一抖,相机都掉在地上了。

听“黄河”让人腰板硬
  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是鼓舞人民战斗的号角,现在又成了团结海内外华人的一个强大凝聚力。有一次,严良堃和演员们在马来西亚演出《黄河大合唱》,演完之后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都走不了。台下的观众就跟演员互相拉歌,有位中年观众唱了一首抗战老歌《保家乡》,让严良堃觉得很奇怪。跟他一聊才知道,这首歌是他爷爷教给他的,他还会唱很多的抗战歌曲。有位当地诗人还即兴写了一首诗,头两句是“《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我们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有一次在旧金山演出,演出结束后华侨们以咖啡代酒招待演员。他们说以前也看过一些中国艺术家的演出,使劲鼓掌把手都拍肿了,回去洗个澡甜甜地睡一觉。但听了《黄河大合唱》,回去以后就睡不着。中国100多年来总是受人欺负,只有抗战是最后胜利的,《黄河大合唱》让他们感觉做中国人腰板特别硬,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冼星海是民歌“活字典”
  《黄河大合唱》为什么这么感人?严良堃认为首先是作者把自己的出路放在民族中间,而不是放在民族之前。冼星海从法国回国后,先是在电影厂里为电影配曲,后来电影厂倒闭了,有唱片公司邀请他写《妹妹我爱你》之类的“时代曲”,给他开出了每月200块大洋的高薪。但冼星海不为所动,他说:“我从法国回来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是为了赚钱。”他宁可在武汉的合唱团教歌,跟大家一起吃一碗阳春面。冼星海虽然留学海外,但他的音乐还是植根于中国的泥土中,他对中国民歌非常熟悉,大家都说他是民歌“活字典”。但他并不是照搬民歌的曲调,而是把民歌消化,创造出新的音调。比如《黄水谣》,一听就是中原地区的歌,但你又说不出是来自哪一首。还有“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一张口,山西的“醋”味就出来了,让观众觉得非常亲切。

作品介绍

  《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作品,从抗战时期至今,一直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曾经指挥过千余场《黄河大合唱》,与《黄河大合唱》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各地都纷纷举行各种群众歌咏活动,《黄河大合唱》成了歌咏活动的热门曲目,严老也因此不停地奔波于各种演出场合。

 指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
  1938年严良堃参加抗敌演剧九队,后来调至孩子剧团,曾师从冼星海学指挥,那时严良堃还不满15岁,但是看到冼星海指挥群众合唱时就非常激动。当时一般的指挥就是打拍子,起名叫做打“蝴蝶花”。而星海同志指挥的《黄河大合唱》却非常激动人心,他一只手不断地向上舞动着,口中一边轻声地暗示着“起来,起来”,同时双脚还不时地往前迈进一步。可以说,他的指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看了星海的指挥,才知道原来指挥不只是打拍子,还能够表现那么丰富的情感。1938年4月,严良堃在武昌的“歌干班”里学指挥、作曲。那时,日本的飞机经常在头顶上盘旋,还经常往下扔炸弹。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把课堂设在了防空洞的隔壁,这样飞机一来,人们就可以立即往防空洞里钻了。在“歌干班”学习时,星海就教一些作曲方面的理论。他对各地的民歌都特别熟悉。关于指挥和作曲,他讲了很多,但是有一句话,严良堃却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学指挥基本功一定要过硬,一定要勤学苦练,把所有的技巧都要学得准确而扎实,但是在指挥群众唱歌的时候,不要仅仅流于指挥的技巧,因为指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而不是表现指挥家自己个人的能耐。”这句话,成了严良堃这一辈子做学问的座右铭。

参与表演《黄河大合唱》经历
  因为那时,还比较小,洪深就把几个小孩调到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七八岁,但都能歌善舞。那时,孩子剧团的成员有五六十人,经常到中小城镇去宣传抗战,在舞台上唱歌给老百姓听。 那时演唱《黄河大合唱》,在野外随便搭个台,或者选择一个有土坡的地方,就可以唱了。伴奏也很简单,身边有什么乐器就拿来用。经常是二胡、笛子、风琴、口琴,再加一些锣、鼓。虽然配乐很简单,但是音乐从头至尾都很鼓舞人心。那时唱歌不像现在还经常做一些细致的艺术处理,只要把情绪唱出来就行了,只要能表现出战斗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得到群众的认可。有一次,唱《黄河颂》的张惠群得了疟疾,严良堃就代他上台演唱。在舞台上,严良堃唱得非常卖力,尽管后来已经唱得上气不接下气,并且将曲调唱得越来越高,但是仍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严良堃受到很大鼓励。

指挥《黄河大合唱》
  那时群众歌咏团很多。不管是1938年的武汉,还是1939年以后的大后方,到处都有演出。那时有好几个抗敌演剧队,都在郭沫若同志的领导下。演剧队除了演戏,还唱歌,也唱《黄河大合唱》。 1940年的时候,严良堃曾指挥孩子剧团在重庆公演《黄河大合唱》。其实,那时无所谓谁是指挥,会指挥的人有很多。为了宣传抗日,孩子剧团的成员一起唱歌,一起演戏,只要有关抗战方面的事情都干,只要组织上有需要,就随时登台演出。严良堃演过戏,跳过舞,刷过标语,写过报道文章。春、夏、秋三季,到各个城镇去宣传抗日,冬天就回到政治部学习,由郭沫若负责安排进行组织学习、文化学习、时事学习和专业学习,同时还排练一些新的节目。
  严良堃从小就热爱这部作品,整个音乐演出生涯是在《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成长起来的。《黄河大合唱》是歌颂英雄的中国人民的颂歌,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因此具有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作品,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培育、滋养、鼓励着严良堃。

个人评价

  严良堃在指挥艺术上深有造诣,他的指挥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性与严谨性,刻意发掘作品的内涵来构织各种不同的音乐图景。他指挥过《黄河大合唱》、《长恨歌》、《海韵》、《娄山关》、《牧歌》等中国作品,L.van贝多芬的第3、第9交响曲,П.И.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A.德沃扎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J.海顿的《四季》,W•A•莫扎特的《安魂曲》,以及西欧歌剧合唱等百余首古今中外合唱名曲。他还热情地扶持许多新作的首演,并使一些被遗忘的作品获得新生。
  严良堃从事指挥40余年,为中国合唱艺术事业的发展及合唱队伍的建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央乐团合唱队的创建人之一,经他不懈努力与严格训练,使该队具有较高的音乐素质和演唱水平。此外他在培养合唱指挥,普及合唱艺术,辅导专业、业余合唱团,为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制唱片磁带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给人的印象

  很荣幸能再次见到这位和蔼可亲、开朗乐观的老人。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能感受到一种方式、一种心境、一种伟大,这是一笔来自精神上的财富。和他在一起,你永远都不会感到拘束,你会被他的快乐和乐观所感染,被他的激情所带动,被他的严谨所折服。你可以象朋友一样和他说话,但你也一定会很虔诚地聆听他的教诲,如同一个祈祷者得到恩赐一样的幸福和开心。他永远都是那样的快乐,那样的微笑,仿佛世间所有的快乐都归他莫属。他就是我国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先生,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有着一生沧桑经历但始终保持热情和乐观。 记得第一次见严老师是在我大二那年。那次他来乌鲁木齐,在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我们讲述贝多芬。我完全被他精彩的演讲和风趣的语言吸引了,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记忆力超级好,不过他是指挥家嘛,也难怪。只是我惊讶他那么大年纪了,竟然能够记住整个交响曲的每一个声部,甚至精确到每一个音符上。他当时给我们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虽然过去几年了,但是当时的情景还依然清晰。
  他先是很开心地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生平背景,介绍他的作品,洋洋洒洒,如数家珍。从贝多芬的出身讲到当时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从启蒙运动讲到神圣同盟,从空想社会主义讲到《哀格蒙特》,从第一、第二交响曲讲到《英雄》和《命运》。最后引入讲座的重点――《第九交响曲》。所有语言都是那样自然地流淌,没有专门准备的讲演稿,没有刻意的修饰,如同随意的聊天一样,就把很多东西清清楚楚的表达出来了。严老师讲话很风趣,整个会场气氛是轻松和愉快的,他的随和和热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讲得非常起劲,发动听众和他一起唱谱,去体会声部间音高及运动的关系,后来甚至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试想一下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对音乐依然有如此的激情,他年轻的时候应该更加热衷吧!我们作为年轻人也应该对音乐有这样的热情,好的作品都是从激情中迸发的,不是吗?
  严良堃先生不愧是大师,所有的音乐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了。他完整的为我们讲解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全部四个乐章。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大师讲解交响曲,让我了解了很多从前所不知的东西,教会了我如何去从作曲家的角度理解音乐。课上得是很生动的,严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轻快的划过,留下一串串音符,这是他在为大家写旋律。很快,很清楚,就好像已经写过很多遍一样,没有修改,而且是同时写好几个声部的旋律,我们都为他的才华所惊诧。他把每一乐章的主题旋律都写下来,一一讲解,分析作品曲式和思想内容。
  第九交响曲最辉煌的部分就在它的第四乐章――合唱,在这个乐章中,主题一共重复了十一次。严老师将这十一次重复都做了详细的讲解,并让大家分声部唱出来。我们兴致勃勃地听,老人兴致勃勃地讲,时间过得飞快,大家都被这位快乐的老人所吸引。
  时隔三年,2006年秋天,我又有幸见到了这位老人,并和他有了近距离接触,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原本在2004年底就有机会见到的,学院的合唱团排练了《黄河大合唱》的全套曲目,并邀请严先生职棒指挥。但由于先生身体欠佳,做了两次大手术,加之年岁已高,状况不是很好,当时没能来到新疆。又过了近两年,得知先生要来新疆的消息,我非常高兴。暑假的时候接到一本复印版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的钢琴乐队缩谱,得知严先生来时上课要用,便兴奋地练习,盼望见到先生的那一天。
  终于等到了,先生依旧笑容满面,丝毫看不出精神不佳,依然谈笑风生。他为大家做讲座、为合唱团排练。庆幸当时合唱团缺人手,自己的女中音还算凑合,便也到这个队伍里溜溜,可以亲历严先生的指导,留下了愉快的回忆。合唱团排练新疆民歌《嘎哦丽泰》和威尔第的《铁砧合唱》,先生给大家的艺术处理做得很细,并让我们学会注意观看指挥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刚开始大家都做不好,但他非常耐心,一遍遍操练,终于大家掌握了,他就大声赞扬。他亲切地称合唱团的女生为“小妹妹”,男生为“小弟弟”、“小伙子”,他脸上有种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排练印象最深的是明白了师道的一个真谛:赞美学生,帮助学生。《铁砧合唱》男声声部的节奏有点困难,与乐队配合需要磨合,音准跨度较大,演唱有一定难度。开始男声声部总是进错或者音高不准,合唱团指挥邓老师在一旁有点着急了,便批评了学生。当时正在单抽,先生立刻否定了邓老师的做法,强调在这个时候一定要鼓励学生。他说:“在这样的时候,也是最关键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唱好,但他就是因为种种原因唱不好,这也不能怪他。在众人面前,他的处境已经相当不好,就如同在深渊的边缘。作为老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帮助他,要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向他伸出手去拉他一把,鼓励他,而不是再给他一下把他推下去。就算不好也要鼓励他,一旦有起色一定要大加赞扬,这样你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的潜力。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的一点点帮助,都会给他非常大的动力。可是如果你把他按下去了,这个学生也许永远就被否定了。”我顿悟为什么先生上课让人那么爱听,那么有亲和力了,原来秘诀在于欣赏学生,喜欢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不禁使我想起一句名言:“人们总是在赞美声中获得无穷的动力”,果真一点不假。在先生的鼓励下,他们很快有了进步。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学会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赞美就是一剂良药,也是打开师生彼此心灵的一扇门,从此我学会了用赞美和信任来帮助学生。
  老人为大家讲述他一生坎坷复杂的历程,品谈他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展示他的艺术生涯,每个瞬间都记忆深刻,如同刚刚发生。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职棒《黄河大合唱》在中国的首演,受过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曾被迫去往香港,解放后留学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参与了大量音乐事业建设的开拓性工作,文革期间受到迫害入狱受到严酷待遇,但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文革结束后又重新活跃在祖国及世界艺术的舞台。先生一生几经大起大落,经历了数不尽的挫折与坎坷,若不是因为有乐观的心态,早就被压垮了。但直到今天,他仍然快乐地从事着他热爱的音乐事业,仿佛那些苦难从不曾发生。因此我觉得,一个人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好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笑对人生的人才是坚强的人,才会是有所成就的人。
  另一天,在校园中碰见了先生和他的老伴,他正准备去学院给合唱团排练。我们一同走着,闲聊起来。老人很健谈,依旧的笑容,不时开开玩笑。突然想起来,说要给我个秘密乐谱,不能告诉邓老师,然后让老伴回宾馆去拿了,独自和我走在去学院的路上。老伴不放心地看看他,他又示意一遍没关系,老伴才转身走了。没走多远,先生就找个石凳坐下,笑着催我先走不要迟到,说要休息一下。我这时才意识到原来先生身体一直不好,当时他刚做完手术不久,老伴这次是专门陪同照顾他的,可是却一点也没有将病痛表现在脸上。我也很不放心,他又催了几遍,说坐在这里等老伴,无奈我只好先走。后来在演奏厅看见他们来了我才放心。这件事让我觉得先生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却又是一位不普通的人。
  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指挥家,有着满腹的才华,生活却非常节俭,待人也丝毫没有架子,和蔼和亲,着实让人钦佩。和先生接触的日子,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他的乐风、德风和教风感染了我,同时也鞭策了我,让我更加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受益匪浅。严良堃就是这样一位快乐的音乐老人,他有一颗年轻的心,衷心希望他永远这样快乐、健康!


分享按钮>>世房总会(筹)代表团考察房氏故里遂平(古房邑)
>>追根溯“袁”:株洲最早的中学是袁氏出资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