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化严氏先祖捐建县署 相传乾隆亲题“丽山书室”

    中华严氏网 2012年5月2日 严氏家族


   梁化丽山书室建于清乾隆年间,同时也是梁化镇育民村严氏家族的祖祠。梁化严氏于明万历年间从归善县城迁至梁化虾塘,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年,严氏族人将祖居地无偿捐给归善县府用以建设县署,举族搬迁到惠州各地,这成为百年佳话。

  归善严氏已有700多年历史

  严氏居然不要补偿款,而是将祖居地无偿捐献给当局。

  梁化严氏与惠州各地严氏大多尊严奉公为始祖。据《严奉公族谱》记载,严氏入粤始祖为严秀良,原居南雄始兴县。严秀良有一个儿子名叫严与敬,他就是归善严氏的开基祖,即严奉公。元大德四年(1300),严与敬由始兴县迁居惠州府归善县东平坊立籍。由此算来,归善严氏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惠州并不多见的古老大姓之一。

 

严氏宗祠前的功名碑彰显了严氏家族昔日的荣光。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方炳徐 摄

  至明万历年间,归善严氏已开枝散叶,在东平坊颇有经济实力。让人奇怪的是,既然严氏以东平坊(今惠州卫生学校一带)为祖居地,为何现在丝毫没有严氏祖业的痕迹呢?

  这要追溯到明万历三年(1575)一桩义举。原来,归善县的县署唐宋年间一直在水东(今桥东),到了元至元年间,由于归善县治无城池可守,这在农民起义纷起的元末年间极易受到攻击,于是在至元三十年(1293)将归善县治迁至有城墙保护的府城内。这种一城两治的状况一直持续了200多年,直到万历三年林民止莅任归善知县,考虑到一城两治不适合归善县域经济的发展,这才做出了将归善县治迁回水东的决定。

  然而,摆在林民止面前最大的两个难题,一是加紧修筑归善县城墙,二则由于年代久远,归善县署故址早已湮没民间,无迹可寻。无奈之下,林民止只能采纳堪舆家之言,重新选址,结果定在了白鹤峰之侧。然而,这块地皮为严、利两姓所有。为此,当局偿还利氏500缗。让政府意料不到的是,严氏居然不要补偿款,而是将祖居地无偿捐献给当局。这桩义举的带头人是谁如今已无法考究,但他们是以严奉公的名义捐献的。

  严氏族人分迁惠州各地

  为了表彰严氏族人的义举,当局在县署建成后还将此事勒石署前,以垂永久。

  据雍正《归善县志》记载,万历六年(1578),归善县城墙基本告竣,归善县署即迁出府城,此前严氏族人已“仗义献出”祖居地,将子侄迁到城源塘、梁化、阳坑、阳背、坦湖仔等地,并对政府的给价“不愿赴领”,只求“免子孙人丁杂派”而已。修志者叶适赞叹道:“严奉公先朝聚族东平,万历三年捐通族祖居为县署地……不受公家之直,义矣!”

  为了表彰严氏族人的义举,当局在县署建成后还将此事勒石署前,以垂永久。又据乾隆《归善县志》,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归善知县严思濬批准了严氏子孙关于将严奉公祀奉于忠义孝弟祠的建议。至此,严奉公成为归善严氏历史上最“威水”的人。

  严氏族人迁出归善县城之后分居各地,其中一支聚族梁化虾塘(今育民村),分布在上楼、福和、石中、中楼等村民小组。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如今梁化严氏已有3000多人。

  据我市文史学者、惠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何志成介绍,自严氏开基归善以来,数百年来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据查多种《惠州府志》和《归善县志》,除了严奉公外,在地方志上留下传记的还有严森、严俊臣、严对扬、严凝禧、严毓元、严维翰、严硈等人。到了近代,又有辛亥革命先辈严德明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严确廷。

  《东江时报》记者在育民村的一座严氏祖屋前发现了一对功名碑,是光绪十五年的岁贡生严子钊所立。由于光绪《惠州府志》修于光绪七年,故严子钊的事迹府志中阙失。

  相传乾隆亲题“丽山书室”

  修复丽山书室的初衷,就是激励严氏后人秉承先祖乐善好施、正气凛然的精神。

  丽山书室位于梁化圩镇大街32号,面积并不大,但是“丽山书室”石匾里四个淡青色的大字,显得古色古香。据育民村委会主任严国彪介绍,丽山书室是严氏祖先取得功名后,朝廷为激励后人所建,相传“丽山书室”四字是乾隆帝亲题。

  丽山书室在1968年时遭到破坏,“丽山书室”四字被灰砂覆盖,先祖神位被拆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充当梁化居委会的办公用地。在严氏族人将近10年的不懈努力下,丽山书室终于在2007年物归原主。族人又成立修复祖祠理事会,经过半年的努力,于2008年初修复竣工。由于种种原因,三年后的今天,族人终于迎来丽山书室的升座庆典。

  严国彪说,族人修复丽山书室的初衷,就是激励严氏后人秉承先祖乐善好施、正气凛然的精神。


分享按钮>>南北朝时北魏随郡太守阎元明
>>湖南袁氏始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