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舍镇---以产丝绸著称

    中华华氏网 2009年2月16日 万家姓


镇情简介
华舍镇位于城区西北约15公里。面积23.04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区面积3.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0.9平方公里。地域历史悠久。相传宋时,有华姓者,在此建舍居住,渐成集镇,故名华舍。清同治初,振兴商业,以丝绸为大宗。盛时有绸庄30余家,丝寓70余家,商店130余家,每岁交易绸约20万匹,丝行交易近百万元,为县西著名丝绸产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镇,三十七年改乡。1984年8月,为建制镇。1992年5月,管墅乡并入,辖24个村、3个居民区。1993年,有11072户、34296人。镇人民政府驻华舍村。

旧时,华舍以产丝绸著称,有“日出万丈绸”之誉。宣统三年(1911),有机户1059户,织机2650台,民国十一年(1922)为绸类兴盛时期,有机户3400户,织工4000余人。后因战乱频频,交通阻塞,销量锐减,至三十八年春机户纷纷停产。建国以后,方渐露生机。1956年组成7个丝织生产合作社,后为县属集体企业。70年代后期,仍充分发挥传统丝绸工业优势,先后兴办纺织、针织、印染、印花、轻纺原料、五金机械、食品酿酒、工艺饰品、建筑材料等行业,现有工业企业81家。1989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后又被民政部和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评为“中国乡镇之星”。1993年工农业生产总值153123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外贸产品出口交货值17495万元。为浙江省百强乡镇之一。

镇区建设
街道 民国期间,镇内主街道沿河而建,长约800米,宽不过丈,石板铺设,商店密集,行人拥挤,少有修建。1985年,开辟商业新区,在镇东新建水泥马路,老区街道及里弄陆续改建整修,街道最宽处已达16米。全长2600米。皆为水泥路面。

房屋 建国初,房屋建筑面积约34.58万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单层,部分2层,少有“台门式”宅院。80年代后,镇村住宅建筑发展迅速,至1993年末,实有房屋建筑面积88.15万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积12.54万平方米,人均15.58平方米。

1971年兴建影剧院后,至80年代陆续新建敬老院、卫生院、教学楼、文化楼、邮电所、信用社等公共建筑,最高层次为5层,多为3~4层。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

水电 1983年2月筹建自来水厂,1989年,敷设主管道7.78公里,年供水量43万吨,供水率96%。至1993年末,除镇建成区普及用水外,还供张溇、蜀阜、解放、华舍4个村村民用水。敷设排水管道10余公里,筑大小窨井100余只。

通电虽始于民国十八年(1929),然及至建国初,仅少量居民用电。70年代后逐步普及,由柯桥变电所供电。1993年兴建华舍热电厂。

邮电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设邮政代办所。宣统二年(1910)设代办邮政局。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称邮电支局,1955年设邮政营业处。1987年9月旧式电话全改装成自动程控电话。1993年末,有程控电话953部,并开设国际程控和国内直拨业务。

交通 旧时以水运为主。瓜沥航班,始于晚清。民国时有卓章轮,每日往返三次。70年代加辟太平桥至瓜沥、柯桥至长虹闸二线,辅以众多快埠船。80年代始建公路,改以陆路为主。104国道支线柯(桥)大(和)、柯(桥)华(舍)两条水泥公路相继建成。至1993年末,全镇有公路14公里,紧连杭甬铁路,加上浙东运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称便


分享按钮>>富甲三代的华氏家族    
>> 贺氏家族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