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金氏家谱 历史 回族

    中华金氏网 2011年10月9日 万家姓


山东金氏起源,山东金氏家谱,济南小金庄历史 济南市回族历史上就有几个著名的聚居村落。而其中不乏以村内居住的主要姓氏命名者,如小金庄、白集、丁杨庄、崔家堤口、马营等,而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之小金庄就有人口3950多,全数是回民,向东穿过高速路就是大金庄村,这个村庄就全部是汉民。小金庄村100%的回民中,金姓有2370多人,约占全村人口的60%。金姓家族今日已从这里流徙到济南市许多村寨,并向外辐射至全省全国,成为我国东部较有影响的一个回族大姓。近日国内不少地区有不少金姓人来小金庄认祖归宗,而小金庄原有家谱已失,碑史散落,不少人失望而归。今小金庄姓头面人物,金衍彬、金衍忠、金衍普、金衍长、金述泉、金述明、金宪贵等决心修谱,追根求源,寻踪觅迹,排辈归支,编写世系,拟为金姓后人留下一部可寻的家族史资料,为济南回族文化历史轨迹,再描摸上一点点色彩。
笔者在此仅就小金庄金姓所积部分材料,略加一点解析,作一点辨识,发表一点拙见,以求为其编纂工作得到一点帮助,使其尽善尽美,更加符合史实。为此分述如下。

一、小金庄简况

小金庄今在济南西部近郊,在京福高速路西,小小的峨嵋山下,该村原属长清县管辖,今已划管市区,小金庄村原有面积约3600亩,人口约3900多人,其中以金姓回族为主,其次回族周姓约600人,回族马姓约590多人,其他回族姓氏如崔姓、唐姓、信姓、朱姓等约占10%,约390人。小金庄金姓在村内是主要姓氏,该金姓,今已分为四大支(或曰五支),宗派清晰,支流分明。其中流徙到济南西关及附近各村镇的金姓,其辈份不紊,排字有序、今多为“志——衍——树——作——宪”辈,其上与其下辈字,知名者较少。济南西关回族中有“七金、八马、一锅周”之说,其中的“七金”中较大家族,有据可查家族和人口众多之家族,要数小金庄的金姓。现金姓除散居于西关及附近村镇外不少流迁至黑龙江、南临沂、北临邑、泗水、河北通县、泰安、新疆、江苏等地。
小金庄村有清真寺一座,据《山东省志?宗教志》载,其始建为明弘治三年(1490年)该寺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后经历代多次修扩,始有今日规模。

二、小金庄的历史——金姓家族的流徒及变迁

据传小金庄金姓始祖于明中叶由山西洪洞县旗盘街瓦门楼大槐树迁来——因笔者未去洪洞县,济南不少回回家族,都说自己是从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内大槐树下迁来,不知道两者说的是否是一个地方——兄弟二人,兄曰金花,弟叫金荣,卜居于长清县彭家庄,彭家庄在今小金庄东北,后因与相邻之朱家庄的矛盾,经长清县衙调解,其弟金荣返迁往南京柳树庄,其兄金花支留居于彭家庄,这大约是明天启年间(即公元1621年至1627年间)后金氏先人发现小峨嵋山一带水土肥美,适宜家族发展,于是由彭家庄南迁至今小金庄西部,名曰西金庄(这大约在1627年后)金氏清真寺最早在彭家庄,这就是明朝弘治三年创建的寺,后迁至西金庄后又修一寺,这已是明代末年了(据传在1649年前)。明末清初金氏由原址再次逐渐东移,向小峨嵋靠近,形成了今日小金庄雏形,西金庄清真寺据传在几十年前其寺基宛然,砖瓦旧迹依稀可辨,由此可见今日之小金庄寺为清初期所建。

金氏先人三迁其居,金氏清真寺也三移其址,应该说彭家庄寺始建年代只能约计在明弘治至嘉靖间50年左右(约1490-1556年),而西金庄寺约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8年)今日小金庄寺可能继建于清顺治年间(约1644-1661年)金氏先人的三迁除上述原因外与战乱、灾荒等有无关系不得而知,今故从口传为准。至于三寺年代及搬迁等与省宗教志有近半世纪之误差,后文再议。

关于金氏先人,其二支金荣于明代流徙南京的情况也无史料存留。据南京金氏后人云:其先祖为伊卜拉欣,西域人,那么,那应该是明初的南京城南礼拜寺大伊玛目伊卜拉欣,其后人一支可能移入山西洪洞县。后金花兄弟两人又迁居山东长清小金庄,后金荣支迁南京大柳庄、以从商和武术为生计。据传大柳树庄在江北浦口浦镇一带,今这里已无大柳树庄或小柳树庄了。金氏在南京建有“武德堂”(堂号),后子孙繁衍扩展到江浦县和白宛北一带。江浦县清真寺即为金氏族人所建(今寺已不存),后金氏扩延到南京市内镇江等处,也有部分迁往东北吉林。金荣由长清迁回祖籍南京应是可信的。

三、金氏今日修谱的几个确凿无误的依据

济南小金庄金姓回族,原有旧谱一部,“文革”前后丢失。家族史况不详,仅靠庄内外老人口传的印象和手头的一点可怜少有的故事。小金庄清真寺内的碑刻也仅存一、二,也缺少较大史料价值。可喜的是碑刻中仅有的一些只鳞片爪还是能给我们提供了寻宗的线索。归综起来,小金庄金姓的谱牒的修纂还是有些确凿可靠的东西。

(一)小金庄回族金姓的辈序。

首先是这套辈序排列十分条理、清晰,且41代辈字不乱,其辈序为:

十世永,十一世洪,十二世宗,十三世田,

十四世士(长),十五世国(宝)十六世瑞(首),

十七世志,十八世衍(殿),十九世树,廿世作(立),廿一世宪,

廿二世政,廿三世本,廿四世惟,廿五世新,

廿六世民,廿七世敬,廿八世重,廿九世原,

三十世始,三十一世自,三十二世能,三十三世复,

三十四世真,三十五世仕,三十六世乐,三十七世名,

三十八世贵,三十九世天,四十世嘉,四十一世至,

四十二世仁,四十三世愿,四十四世尔,四十五世令,

四十六世思,四十七世广,四十八世修,四十九世喜,五十世音。

这里永字辈是留居于长清小金庄金花后裔,如金花来济为弘治三年(1490年)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间,金花有子四人,即连、登、进、仕,这是第二代。假如三十年一代人计,那么金氏传至“永”字辈应为6代至9代间,在上述两个假设的基础上,我暂定“永”字辈为小金庄金姓十世,这是人口繁衍最快,也是最好的计法,这是其一。其二,修谱确定辈字一般在十年二十年为一届,据我第一次见到金氏的“辈序表”,只到“作”(祚)字辈,应在二十辈。其三,后续辈字到“音”正好三十年为一整数(即第五十代),其四,据张利先生考证,金三把式(金永惠)为清中叶人,那么从弘治三年(1490年)至清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约1765年前后)正是十代延续的年限,因此我武断地定“永”字辈为金氏第十代。

这样金花是一世,金连等四人为二世,这个辈序字应缺七代。除这七代无考外,其他各代辈字次序分明。

二)小金庄回族金姓近代的几个著名人物。

金姓中几个著名人物,不管有史料还是口传,但在近代济南回族伊斯兰教史中,还是确凿无疑,有史可稽或有口皆碑的。下面简介如下:

1、金永惠,济南历城人,世居济南西小仓巷,清中叶人(清嘉庆或道光年间),传世名“金三把式”。武术名家,济南西关回族一代武术鼻祖。自幼习武,外号“金三把式”,年青时外出学艺,后在河北燕山一带开“穆光镖局”,闯荡江湖多年,名振江南塞北。晚年回济南执教儿孙门徒,年近七十时击败一壮年武僧,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他是济南回族伊斯兰教武术中昆仑派查拳派,弹腿门(拳术、器械、跤法、气功)的近代鼻祖。济南回族四大名师赛鹤鸿、白致俊、金玉田、马云章均出其门下(摘自张利《浅谈济南回族武术史略》一文,略有改动)。

2、金策

为金氏十三世“田”字辈,金田×,字书贤,号惠泉,总旗屯村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科举人,曾在道光年间主持小金庄清真寺的重修,并撰碑文一篇(见《长清县志》)。

3、金钟(?—1871)

应为金氏十三世“田”字辈(或十四代“士”字辈),是清同治年间济南哲赫林耶清真道堂“热衣思”,后去西北参加金积堡战斗中被害。约在1871年(同治十年)。

4、金士毅(?—1916)

字云仑,济南历城人。应为金氏十五代“国”字派,为哲派又一代热衣思。

5、金子常

又名国彝(1902—1961)济南西关永长街人,世居济南金家店,其祖金士毅为济南清真道堂“热思衣”,金子常为济南金家店“清真道堂”传人,应为“志”字辈。

金子常幼年随祖父在新疆攻读经文,并学汉儒文化,及长随母返济途经甘肃新店子,得遇马吉武并师从马,因而学业大进,回济后,即在道堂理事。一九二八赴上海伊斯兰教师范学校就读,深得达浦生阿訇厚爱。1931年获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推荐赴埃及留学,就读于艾兹哈尔大学,留学期间首赴麦加朝觐,1935年回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去新疆迪化(乌鲁木齐),被任命为迪化清真南寺教长。在新疆期间,他支持鲍尔汗起义,为和平解放新疆尽到一份力量。后又受金积堡道堂派遣去新疆昌平清真寺任教长,并在昌平兴办回民小学,1954年返济。1956年应马重雍之邀赴甘肃天水北道埠台子清真寺任教长。1961年在济南归真。

金子常是济南著名阿訇教长、哈吉。伊斯兰教著述家,是全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是济南清真道堂的唯一传人。

6、金棻(1896—1975)

回族。济南西关人,著名书法家(亦有画留世)原名树芬、字默庵、号默叟、蟫公、石痴、石禅、芋翁、煨芋翁、瓦全生、明湖钓徒等。原居市中区斜街4号。出身书香门弟,幼年酷爱书法。早年师法“二王”(王羲之父子),后专门研究汉魏书体,颇有造诣。曾在陆军第五师任书写事职。后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山东长山中学。“七七”事变后,曾短时任职监警大队,后从事书法研究。中年后脱规于前人,自成家法,以犷砺、恣放取胜。还兼工写意,偶作小幅,清淡质朴,亦极佳。1946年与关友声一起积极筹办国画大师李苦禅在济个人画展。1956年被选为济南市政协委员,1962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其书法集汉魏六朝碑刻而独树一帜,成为当代书坛北碑的高手之一,特点是笔画坚实挺拔,结体灵活多变,作品雄强、豪放、大气磅礴,极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受到郭沫若、沈尹默等诸多名家称赞和广大人民的喜爱。

7、金衍德

回族,生卒年代不详。济南回族首富,其父为清朝进士,任黄河河务稽查缉私官职。解放前,金氏有房业110多处,大多在估衣市街柴家巷一带。普利街(柴家巷)两侧各行业大都是租用金家的房子。在城里,估衣市街一带,如万和堂、同德堂、天德生、一大南货店、珍珠泉百货售品所,彤裕昌杂货店、永盛东帽店、乾德祥杂货海味店等,都是租用金家的房子。抗日战争前,金衍德还开设有“汇丰”银号,抗战胜利后改名为“永世扬”银号。

金衍德有子女三人,长名汗青(树鑫),女名佩芝(树芬),次子次青(树铭),次青有子女各一名——作琴(女)、作棋。

8、金汗青

金衍德长子。名树鑫,字汗青。生卒年月不详。与其父金衍德时代为金氏鼎盛时期,有金家老宅一座,座落于永长街北首,至麟趾巷一带,房产一百余处,银号一座,金汗青热心宗教事业,曾为北大寺修建,捐献殿梁等物,另于1931年创办金氏小学一所,为济南解放前著名回族小学之一。金汗青有子女五人,长子金鼎,二子金彝(小青),三子金鼒,女作梅、作兰。一九四九年解放后金小青代表金氏将其老宅捐给济南回民协会,今为市伊协及市中医院等所在地。

9、金宝符(约1800—1869)

字西农。系济南回族金氏望族。世代官宦之家,殷实之户,书香门第。金宝符先生是济南伊斯兰教界在清末颇有影响的人物。上与济南诰命太守李天锡(字与之)知县金光甲交往颇深。(约同治年间)中与文化界士绅马炳章、赛隆庆等过从甚密,对济南伊斯兰教事业和清真寺的建设颇多关注,且有较大贡献。金宝符先严曾在外为官,道光甲午年(1834年)“致仕归里”,回济后商诸同人,修缮过清真北大寺。金宝符曾任知州,其夫人王氏恭人为南大寺小学之修缮,独自出资,为济南教门做了许多有益的善事。

金宝符曾任道衔特用府河南光州,直隶州知州时,梓乡念切,作养情殷,为济南小金庄寺作输田修缮等事。同治八年归真,即故于1968年。

(三)小金庄金氏的几个世系支流。

金氏族谱世系,基本不乱,但要想从先祖金花起,世系图表找全已是不可能,其中从三代起至九世已佚,如能找到也是个别情况,现只能找到一个个分支。其二是如能把各分支找全,也是不可能的,因其后人散居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非一般人力所能达到,但较诸回族其他姓氏家族世系,金氏还是较为系统,较为全面,较为完整,较为准确的,也是有案可稽的。其中包括世系图表,今仅举其中支派世系中的3例。

1、金小麻家族世系表

金小麻即金汗青,这是一个不甚礼貌的俗称,济南西关习惯如此称谓,我在此沿用,是为了便于济南回族老少爷们的回忆——这其中有许多不恭之处,敬请金氏后人谅解——金汗青父金衍德,再上一辈已不可考。今将其谱系录之于后(附后)。

据说金衍德先生其父原为清代进士,任黄河河务稽查缉私官职,对于他,济南西关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言故事,在此略去,不过根据其家族世系辈字表,金衍德父辈应为“志”字辈,清代进士在《历城县志》上应有记载,但我无未找到,遗憾。

2、小金庄金氏长支世系表(部分)

这个世系表是小金氏金宪贵先生提供,金氏族谱的线索,首先是金宪贵先父金作云先生提供,据说——因其为长支故原家谱存放金作云处,后历遭变故,家谱遗失,仅留口传一二,其家谱世系为:(附后)

若说上述世系确系长支(即金连之后),那么所谓长子长孙排列无误的话,金志善支(即金作云支)应为其中二支,而金宪贵又是小二支,嫡传长支为金志平——金衍茂等,这是修谱者必须清楚的问题。

3、金子常家族世系表

金子常家族是济南西关回族中名门望族之一,旧日在永长街有著名的金家店——哲赫林耶教派的“清真道堂”,那是西北四大门宦之一的苏非门宦在东部的唯一代表处,金氏族人历任该教派在山东的“热衣思”。

金子常在我国近代伊斯兰教史中是一个大阿訇大学者,大阿林,在山东教门和西北教门中颇有影响,其祖、曾祖等均与西北教门有着血肉的联姻关系。

金氏家族历代族人,均在西北宣传教门,其大多数族人均留居新疆一带,山东济南仅有金子常部分子女留居,其他除在新疆外,也有不少散落于全国各地(如东北)。因家族居住分散,仅此一世系图表能否概全,也不可定论,今金子常之女公子金衍连老师给我提供这份世系表,感赞真主襄助,我能在有生之年,为我市大阿訇金子常先生正名并为其家族做一点工作,心中十分感慰,今将此世系列述于后

○伊牧之

四、清季小金庄清真寺碑文

金氏族人,在《长清县志》上找到一篇珍贵的《重修小金庄清真寺碑文》,这是小金庄回族金姓族牒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佐证,今就碑文内容加以注释,翻译和一些考辨,其中一些东西可以消解某些孤证之疑。

(一)碑文

重修小金庄清真寺碑文  举人金 策撰

窃谓圣人出而觉世。①生不必同时,居不必同地,②而传道立教皆足以继往古而诏③来兹者,其道同也。道原于性,尽已之性,即以尽人之性。④庠序⑤学校之教,所由设也。清真寺之传,肇⑥自西域。观其经书所载,大而纲常伦理,⑦小而日用起居,莫不有道,即莫不有教,但节目浩繁,不能悉举,而其大旨要不外乎至诚。夫惟至诚,可以参天地,赞化育,正万物之命⑧,以全一已之性。此殆与孔子之道⑨,若合符节欤!⑩孟子云:先圣后圣、其揆{11}一也。信夫!迨至隋唐,吾教始入中土,日久生齿渐繁,{12}各邑庄俱设有清真寺,以为朝拜真主之所。其所规者{13},忠孝节廉;其所学者,子臣弟友,{14}而其所以治心者,总不外格致诚正数大端。{15}是犹国之有学,术之有序,党之有庠,家之有塾也。{16}岂非吾人之礼门义路,圣域贤关乎?{17}吾邑清真寺创自前明,成于金氏。无如日远年湮,基址已圮,户枢亦蠹。{18}吾先君致仕{19}归里,尝{20}毅然以重修自任,乃有志未逮,{21}舍予长逝。{22}予于庚子冬,赴胞弟蔼亭{23}临清任所,谓曰:吾等不可不继先君志也,蔼亭曰:唯唯。{24}于是归问桐圃叔父,叔父亦乐引为己责。爰{25}偕开东族侄反赴临清,与秀春杨公,世馨李公,{26}得募三百余缗{27}。归又与各院族侄、同众乡耆,募之本庄,得四百余缗。泽民、明远、际周族侄{28},又与贡三、西农二族孙,{29}同募历下{30}得百余缗。予曰:此可以襄盛举矣。{31}于是专其事于超千。{32}遂择吉诹时,庀材鸠工。{33}匠选东京之巧,材配南山之良。狭者廓之,圮者整之。丹楹耀日月之光,画栋蒸云霞之气。台崇道岸,仰之弥高。宇正德基,景行修远。由此父戒兄勉,朝干夕惕。{34}以忠孝节廉为规,以子臣弟友为学。渐至格致诚正,以各尽其性。{35}斯远之,有以绍古圣人尽性之学;近之,有以体圣天子化成之意。{36}岂不足慰吾先君素望斯人之心乎?{37}故于工竣之日,谨评其事,以为之文。{38}

(二)注释

1、窃——谦逊语,指自己,即我,“我私下认为”。

觉世——省悟人间世道。即穆圣使我们觉悟到世间万物之理。

2、同时同地——这里指不管古人、今人,不管外国中国,教门之道是相同。传道立教,继往开来,就是一个道理。

3、诏——诏告,多用于上对下的告知,“诏来兹者”即前辈告诫后辈之意。

4、性——这里的观点是“道原于性”。性即人性,己之性就是人之性,所有的人性都是相同的,教门就是讲人性的。

5、庠序——古代地方所设学校,中央政府所设学校叫“辟雍”。庠音xi?觃ng。

6、肇——音zh?觓o,在这里是“开始”的意思。即教门是从西域(麦加)开端。

7、纲常伦理——这是人之大事,大节。就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之道,孔孟之理。“伦理”是人间事物条理,人间的秩序,即要以三纲五常为秩序,常与“道德”合为一起,即“伦理道德”也即纲常。

8、参……命——参悟天地万物,诚心可参天地造化,即认主独一,就可参悟真主的大能,保全人性。

9、殆——大概。伊学大概与孔子之道相吻合的意思。

10、与——应该是“欤”!符节——古代的凭证,信物,分两半,各执其半,双方两片相合,为合符节。孟子曰:“得志行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揆音kuí,尺度准则,先圣后圣的观点是一样的,这里指伊学与儒学是一致的。

11、信夫——确实是这样的。

12、生齿——男生八月,女生七月而生齿,而入户籍,这里指人口为生齿,人口逐渐增多。

13、规——规矩,以忠、孝、节、廉为规矩。

14、子臣弟友——学习为子、为臣、为弟、为友之道。

15、大端——一个方面,一大方面,“数大端”即几个重要方面。“格致”——穷究事物的原理获取知识。诚正——诚心、正义、或正道。教门的诚正,即对真主诚心,走正道。

16、塾——学堂,这里讲了“学”“序”“庠”“塾”四种学堂,教育之所。

17、门、路、域、关——也是四个说法,实际就是礼、义、圣、贤的培养门路。

18、蠹——音dù,蛀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上指因门轴的不停运动,而不会被虫蛀的道理。这里极言清真寺的颓败,连户枢都被虫蛀了。

19、致仕——辞官归居,就是今日退休回家。

20、尝——音ch?觃ng,曾经。

21、未逮——逮d?觓i,“及”的意,未逮即未及,在这里是指未完成心愿。

22、予——我,舍弃我们而逝去。

23、胞弟——同父同母之弟,蔼亭为金策亲弟弟。在临清做官。

24、唯唯——口语,“是是”的意思。

25、爰——于是的意思,音yu?觃n《诗经》“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与本文用法相同,即“于是我偕同……。”这句意为“于是带领族侄开东又去临清。”

26、“与秀春……李公”——这里指两异姓相知,一位是杨秀春,另一位是李世馨。

27、缗——音mín,成串的钱,一串即一贯,三百余缗即三百多贯,古剧有《十五贯》即丢失十五串钱。

28、“泽民……侄”——这里指出三人,一泽民,二明远,三际周均为金策族侄。

29、西农——西农是金宝符的字,西农是金策的侄孙。由西农(如若金宝符是十五世“宝”字辈的话)可推算出金策应是十三世田字辈、贡三也是金策的侄孙。

30、历下——就是济南市区就是今日西关一带。

31、襄——襄助。

32、超千——可能是人名,可能是当日小金庄本族中办事之人。

33、庀材鸠工——诹,音zōu。选择吉日意,“择吉诹时”就是选吉日。庀音pi,具备意,即准备,鸠,音jiū,聚集意,这四字是预备材料,召集工匠。

34、朝乾夕惕——惕音tì,戒惧意,这四字形容终日勤奋谨慎,不稍懈怠,《易经》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音qian,乾乾——自强不息意。

35、尽其性——尽人之本性,人之仁性。

36、化成——天子的感化而成就的意思,即体察天子的好意。

37、斯人——这些人,是指金氏后人。

38、以为之文——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三)译文

我认为自从穆圣中兴伊斯兰教之后,人们才觉悟到人间的正道。人们不必同时生,不必同地居,而都在传承正道,建立正教,以此来继承先辈诏示后人,自古至今都在遵循一个正道,这个道源于人的本性,能把自己的本性尽量发挥出来,就可以尽人类的本性。一切大大小小的学校都是为了尽人性而设立。我教清真寺的建立始于西方,从教门经书的内容来看,其中大的涉及到人的道德伦理,小的包括到人的生活起居,哪一方面都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不管大事小事都与教门相关,因此里面的内容太细太多,在此不能一个个的举例说明。而其中大的方面的概要就是诚心,惟有诚心向主,才可以参悟天地造化,感真主,化育万物之恩,而成全自己的向善的本性。这个观点与孔夫子的观点是非常相吻合的呀!孟子说:不管先圣还是后圣,其道理准则都是一样的啊!确实是这样的!

直到我国隋唐时期,我伊斯兰教才传入中国,时代久远了,回族人口逐渐增多,济南各县各乡都建立了清真寺,作为朝拜真主的地方,清真寺中的教义准则,也是忠孝节廉的规矩,清真寺中的所学,也是子臣弟友的道理。而其中的精髓无外乎格致诚正等几个大的方面。这就好象国家有辟雍学馆,各类学问都有专门的学堂,县乡都有乡学,家族都办私塾一样,并非只有我们教门才讲求礼义圣贤一类的礼数,我县(长清县)的清真寺在明代建立,是我金氏先人创建,由于年代久远,寺基已倒,殿室俱朽,我先父在日退休归家的时候,曾毅然以修缮清真寺为己任,然而先父未能完成修寺的志愿,离我远去了。我在庚子(1840年)年冬天去我兄弟金蔼亭的临清住所,对弟弟说:我们不能不继承先父的遗志啊。蔼亭弟说:是的是的。于是我回到长清询问我的叔父桐圃。桐圃叔也乐于承担修寺的责任,于是他偕同我的族侄开东再次去临清在杨秀春、李世馨两位先生处募得钱三百多贯,回来后,又与本宗族各族支和众乡亲在本庄募得四百多贯钱,族侄泽民、明远、际周三人又去城里与族孙贡三、西农商议在历下募得钱百余贯。到这时我才说这些钱可以帮助我们做成这一大事了。于是让超千专管修寺的事。接着就选择吉日,准备砖瓦建材,选择有名的匠人,购买坚实的建材,原来狭小的地方,廓大了。原来倒塌的地方整修了,朱红色的殿柱,闪耀着日月的光彩。彩绘的梁栋,呈现出云霞的景象,殿基高耸、通道伟岸,仰视其壮,顿感高伟之态,殿堂端庄,基础厚实,好象品德高洁之人。影响深远而又久长。从此我族人父兄都能警戒行勉,早晚谨慎小心勤奋不怠,以忠孝节廉规范自己,以子臣弟友为自己的榜样,逐渐使我们能够在穷究万物中达到认主独一,端正言行履尽善举,以足人性,从远处着想清真寺的修建,可以发展穆圣的培养人性的思想,从近处来看,它正体现了当今天子化感人民的心愿,难道不正是告慰我族先人所希望后辈不忘祖宗不忘教门的心思吗?所以在修寺的工程告竣这一天,我谨说上述这些事而写成了这篇文章。

(四)有关碑文的几个考辩

碑文内容给我们提供了几个佐证,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疑窦,在此一并谈谈其中蛛丝马迹。

1、金策其人

这篇碑记只注有“举人金策撰”,其他了无印痕,可喜的是在《长清县志》卷之十二有这样一段话:“道光十一年辛卯科金策,字书贤,号惠泉玉,东常总旗屯人。”其后还有“道光十四年甲午科……”因是竖排,因是别人抄录我未见其原书,金策中举年代可能是一八三一年,也可能是一八三四年(甲午科)在此姑且作辛卯科举人认识。其他情况全不可知,幸有杜家庙道光十八年碑存,上有“辛卯恩科举人拣选知县金策撰文”这一疑窦豁然开朗了。但金策的行辈,其名其字都反映不出来,因与西农有族祖孙关系也姑且作“田”字辈认识。

金策的父亲名讳并不可知,碑上只有“吾先君致仕归里……舍予长逝”等句,仅可知曾在外做官,退休后回乡有志修寺等。金策之弟蔼亭在“临清任所”为官?其他不详,其回答语仅“唯唯”而已,省确省矣,然而连辈字也无痕迹。

“西农”从别处印证名为宝符的字,“宝符”两字如无特殊情况应为金氏十五世,他也确是历城人,他确也为小金庄做了一些善事,如现存小金庄寺《捐输学田碑记》碑名上冠“钦加道衔特用府河南光州直来州知州,癸卯科举人金公”,碑文内有“兹有……河南光州……金公宝符,梓乡念切……同治八年已已归道山。”如若金宝符活至60岁,那么他的生卒年月为1810-1869年间,即嘉庆十五年至同治八年中举时三十四岁(1843年),金策去找他的时间是1840年,他中举前三年,时年三十一岁,已是秀才,所以金策提到他的名字。他的官职在三四品,在金氏家族历史上是比较大的官了。在这方学田碑中首事诸人有五六个“士”字辈的人,如金士玉等,正比宝符大一辈,为十四世,因之宝符,为十五世无疑。另捐学田是否为建于庄小学事,待考。

另外在小金庄还有一方《劝善条约》碑,落款为金令,金鰲是道光五年人,如此二人是小金庄人氏,可能是金策同辈,或高一辈(十二世)

2、小金庄寺为长清第一寺。——金氏先人所建

明清际小金庄属长清县。《长清县志》有“各寺俱在县东北四十余里,惟赵家营距城二十余里。建筑最古、规模宏大,莫若小金庄清真寺。”这句话证实了,小金庄寺始于明代,因赵家营现存有康熙四十二年碑,其始建还不如小金庄古,由此可推衍原寺在彭家庄应始于明弘治或嘉靖年间,这方碑刻明确记载该寺为金氏先人创建。

3、修寺的年代

即金策撰文的修寺年代庚子冬起事,即道光二十年(1840年)如当年修寺,当年竣工,当年立碑,最早也在一八四一年,如拖延一下,至多三年——一般大概不会在三年以上吧:——最迟也就是一八四三年,因这篇碑文中未载立碑年限,我们只能推测这方碑或这次修寺在1841-1843年间。

五、金氏族谱的几个可证资料考

综而言之,小金庄回族金氏宗系在济南回族中是十分重要的一支,其源流,其教门状况,其文化、经济和家族发展史在济南诸多回族姓氏中可作一个代表,今仅就下列几个问题再作进一步的肯定。

(一)金氏对教门的挚着与关心

在明弘治三年,其先祖从山西迁入长清小金庄一带始,就曾在庄内建立了清真寺,而其寺三迁其址,第一址在彭庄约建于明天启年间,即公元1556年至1621年间,第二次南迁至西金庄,西金庄寺约建于公元1627年至1649年间。第三次建寺大约是清初了,这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这座清真寺。

而这三次建寺均为金氏先人主办,应为金家一族之清真寺。

(二)金氏迁来济南的时间

据传为弘治三年,但根据各类资料综合观之,应在1490(弘治三年)—1556约五十年内,而彭庄寺应建于这个时段。后因种种原因向小峨嵋靠近迁至西金庄,这大约在明天启年间,后又逐渐东移,这大约在清初顺治年间金氏在济的三迁,表现了我济南回族与外部矛盾和内部繁衍生息,发展生存之间的错综繁杂关系的平衡、顺应和奋发自强的特点,显示了回族人生存发展的一般轨迹,他们终于在济南扎下了根,并借此向外扩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集团。

(三)谱序的辈字完整与混乱

回族原无家谱,后在汉文化影响下逐渐撰写族谱,明确辈字,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份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由于从学习开端,而又缺少经验和内容,一般回族想要有小金庄回族金氏辈序如此完整,而多达四十辈,延续500多年的情况是很少的。即使如此,金氏谱牒中仍有八九代缺漏——我这么认为——而且辈字混乱,不按辈字起名的状况,比比皆是,如金策金龄、蔼亭等,因而造成考证的困难,这一些都是难免的,也是必然的、普遍的、很有代表性的特色。

(四)伊儒文化的结合。

金氏家族就文化方面来说,几篇碑文证明了有几位举人,起码有金策、金宝符两位。也出现了不少官员如金策之父之弟。

这些碑文化把金氏清真寺装点得日趋中国化,如其建筑、如其向小峨嵋靠近的中国文化心态,如汉文碑刻中的伊儒融汇,什么纲常伦理,什么忠孝节廉,什么格物诚正等等,完全溶入到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即由此也可见其华化的过程。

从经济上来说历城西关的金小麻家的经济运作,给回族经济开拓出了新路,银行业、租赁业、信贷业等是济南回族的经济支柱,金氏关心教育关心教门等举措,也为回族穆斯林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这说的是旧日。在济南回族中金氏应为首富。

 


分享按钮>>清雍正年移地北大通门源孔氏家族就是孔子的后裔吗
>>愿意做葛姓地区联系的做为常务理事请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