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评论]晋国诸卿家族史(上)之十:魏氏(2)

    中华魏氏网 2011-9-20 10:00:06 万家姓


第五代
  魏相(吕相、吕宣子):魏家妙才
  魏相、魏锜之子。
  魏家从毕万开始,历代都是武夫,但由于长期贵族式教育的熏陶,三代之后,这家也出了位文采斐然的才士,并给我们留下一篇文采飞扬的千古雄文。
  (一)绝秦
  晋景公晚期,开始重用士燮谋求国际和平。前580年冬,也就是宋国的华元基本促成晋楚弭兵之后,秦、晋也达成和平意向,约定双方国君在令狐结盟。晋厉公的态度相当积极,但秦桓公几乎没有任何诚意,结盟仪式只得降格举行,草草收尾。前579年,晋楚完成第一次和平协议,但是在秦桓公心里,阴谋正在逐步实施:(1)离间晋、狄关系,唆使白狄偷袭晋国。晋国反击,在交刚打败了白狄。 在这样打来打去中,双方一碰,才知道这都是秦国人在中间挑的,于是白狄重新倒向晋国一边。(2)约楚伐晋。秦桓公又派人到楚国谋求合力攻击晋国,而楚国刚刚与晋结盟,后方也有一堆麻烦要处理,于是权衡轻重,决定还是出卖秦国,稳固晋楚和约,并且干脆把秦国的阴谋对晋国人通报了。
  这样一来,秦桓公在白狄、楚国的秘密外交努力双双败露,不仅没有获益,反而把自己彻底搞臭了。而现在的晋国没有了楚国的威胁,可以腾出手专门对付秦国人了。
  前578年4月5日(戊午),晋派吕相(魏相)作为使者,正式宣布与秦绝交。这本来是战争前的例行外交程序,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吕相的这篇《绝秦书》。《绝秦书》洋洋近千言,追溯了自晋献公、秦穆公以来八九十年来两国之间的是非恩怨,历数晋人的仁至义尽和秦人的沽恶不逡,揭露和斥责对方的无耻阴谋,阐明了此次绝交和出兵讨伐的理由。虽有强词夺理之嫌,但文章叙事繁而不乱,说理慷慨雄辩,行文恣肆,辞藻华美,既开启了《战国策》中以口舌捭阖诸侯的先河,又为后世文士作文提供了难得的学习范本,《绝秦书》还留下了“戮力同心”、“痛心疾首”、“惟利是视”等几个成语。文章好得连被骂的秦国人也爱不释手,仔细留存,认真学习,在日后骂楚国人的《诅楚文》里基本模拟了此文的体例、语法和口气。
  因爱其文词之美,现将全文翻译如下——
  当初,我国献公与贵国穆公交好,合力同心,并以盟誓来申明、以婚姻来加固两国的亲密关系。后来上天降祸于晋国,文公流亡齐国,惠公流亡秦国。在献公不幸辞世之际,穆公不忘昔日的情义,在他的援助下,我们惠公才得以回国主持祭祀。而穆公又没能善始善终,发动了韩之战,随后自己也懊悔于心,因此又成就了我们文公的心愿——这些全是穆公对晋国的功德。
  文公亲自披甲戴胄,跋涉山川,逾越险阻,征服东方的诸侯,虞、夏、商、周的后人都往秦国朝见。可以说,穆公当年的功德了我们也已报答了。郑国人侵犯贵国边境,我们文公率领诸侯与秦共同围攻郑国,秦国大夫不征求我们国君的意见而擅自与郑结盟。诸侯无比恼恨,准备找秦国拼命,文公恐惧,安抚诸侯,秦军这才得以安然撤退。这,也算是我们对秦国的大恩了。
  就在文公不幸去世之际,穆公居然心生歹意:轻慢我们的死君,欺侮我们的襄公,突袭我们的崤地,阻绝我们的友邦,攻击我们的边邑,灭亡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的兄弟,扰乱我们的同盟,妄图倾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襄公不敢忘怀穆公的旧恩,但更害怕自己的国家灭亡,所以才发动了殽之战。即便如此,我们国君依然谋求与穆公达成谅解,但穆公置之不理,又勾结楚国打我们的主意。上天有眼,正好楚成王殒命,穆公针对我国的阴谋没能得逞。
  穆公、襄公去世,康公、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晋国公主所生,却又妄图损害我们的公室,倾覆我们的国家,率领我国的败类来扰乱我国边境。因此,我们才发动了令狐之战。康公依然不思悔改,侵入我国的河曲,攻击我国涑川,劫掠我国王官,摧残我国羁马,我们因此又发动河曲之战。秦国向东的道路受阻,完全是由于康公和我国断绝友好关系的结果。
  到了君即位的时候,我们国君景公翘首西望,说:“秦国差不多该来安抚我们了吧?”但阁下同样也不肯赐恩与我们结盟,反而利用我国被狄人骚扰之机,攻陷我们沿河城邑,焚毁我国的箕、郜二城,收割我国的庄稼,杀戮我们的边民。因此,我国又发动了辅氏之战。
  后来,君也为祸乱蔓延心生懊悔,而想求福于献、穆之好。派伯车前来指示我们的景公:“让我们同心同德,抛弃前嫌,修复旧好,以追念先君的功德。”但盟约还没有缔就,景公就去世了。我们寡君因此安排了令狐会见。而君再次居心不良,背弃了盟约。
  白狄与君同处一州,是君的仇雠,却是我国的姻亲。君派人来命令我们: “我们一起出兵伐狄。”出于对您的敬畏,寡君不敢顾及与白狄的姻亲关系,而接受了使者的指命。不料君却又去讨好狄人,告诉他们:“晋国要来打你们了!”狄人口头应承,心里却十分憎恶,因此把实情告诉了我们。
  楚国人厌恶君的两面三刀,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人背弃令狐之盟,而来请求与我们结盟,他们对着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代献公、楚国的三代先王发誓:我与晋国人周旋,不过是唯利是图罢了。’不谷憎恶他没有应有的品德,是以揭穿他的阴谋,以惩戒表里不一之徒。”
  诸侯全都听到了这些话,无不痛心疾首,前来亲匿寡人。现在寡人率领诸侯前来听候您的指命,只求与您真正和好。您若能看在诸侯的脸面上怜悯寡人,允许与您结盟,则寡人别无他愿,自然会率领诸侯平心静气地退走,岂敢求取战乱?您若不肯赐予寡人这样的大恩,寡人不才,就无法率领诸侯撤退了。现在谨将详情全部报告给您的执事,请执事好好权衡一下利弊吧!
  (“君”指秦桓公,“寡君”指晋厉公,“寡人”是晋厉公自称,“不谷”是楚共王自称。)
  ——此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前面是以晋国使臣的口气在说话,而最后一段是以晋国国君的口气,这个是否算一个瑕疵,还是有意为之,不得其详。
  
  原文——
  “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淆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殒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
  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
  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
  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
  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
  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
  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仇,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
  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
  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
  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二)为卿
  前573年初,晋悼公即位并任命百官,魏相被任命为下军将,魏家人(已经分出为吕氏)首次登上晋国卿位。此时晋国四军八正人选为:
  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荀偃
  上军将:韩厥 上军佐:荀罃
  下军将:魏相 下军佐:士鲂
  新军将:魏颉 新军佐:赵武
  魏相之外,魏颉也担任了新军主将,魏家在八卿中占据二席,此外魏绛也被任命为中军司马。对于魏氏的崛起,悼公的即位着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国语》记载,魏相在任命之后不久,即前573年12月就去世了,《国语》关于悼公初期人事安排的介绍多有错讹,但此处的时间应该基本可信。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经脉曲张,一抹见奇效
60年专治脉管炎,静脉曲张,静脉炎等血管疾病更多>>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6-8-8 9:52:22  回复

  B魏颉(令狐文子):
  魏颉,魏颗之子,魏犨之孙。但魏氏这一支没有继承魏氏家族,而是别出为令狐氏 (令狐在今山西省临猗县)。
  前573年初,晋悼公任命魏颉为新军将,悼公的理由是:“当年攻灭潞国的战役,秦国人从背后偷袭,妄图败坏晋军灭潞的计划。魏颗凭藉自身之力在辅氏击败秦军,亲手俘获了杜回,他的功勋铭刻在景公的钟上。魏颗的功勋让秦国人至今不敢妄动,因此不可不起用他的儿子。”
  前570年,魏颉去世,魏绛进入八正行列。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6-8-8 9:53:34  回复

  C魏绛(魏庄子):
  魏绛,魏犨之孙,魏悼子之子。《史记-魏世家》将魏绛的谥号记为“魏昭子”,与《左传》、《国语》不同,可能是司马迁弄错了。
  
  (一)简历
  前573年初,晋悼公任命魏绛为中军司马(元司马),悼公对他的评价是“勇而不乱”:勇猛而又能自律。
  前570年,新军将魏颉去世,魏绛进入将帅行列,任新军佐。
  前560年,中军将荀罃、下军佐士鲂先后病逝,晋悼公在绵上(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西)举行阅军仪式,调整将帅人员,魏绛担任下军佐。次年,晋国撤销新军,恢复“三军六正” 体制。
  前557-前555年之间,下军将栾黡去世,魏绛升任下军将。
  前555-550年之间(应在552年夏天),去世。
  
  (二)执法
  晋悼公即位之后,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晋国在争霸斗争中取得明显优势。前571年年底,郑国重新归附过来;前570年春,楚国令尹子重帅精兵伐吴,铩羽而归,子重羞愤而死。
  这年6月,为了庆祝郑国归附,并试图与吴国建立友好关系,晋国召集诸侯在鸡泽(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东)会盟。中原诸侯都齐了,为表诚意,晋悼公特意派使荀会到淮上去接吴王,但吴王寿梦并没有来,这让晋悼公的颜面不很好看——吴国刚刚战胜楚国,似乎也不大情愿归附于和楚国抗衡的晋国。而随即一件事情又让悼公重新高兴起来:长期作为楚国铁杆盟友的陈国因为不堪出国令尹子辛的压榨,也要求加入晋国阵营。陈国大臣袁侨来到诸侯盟会现场,郑重要求与大家结盟,悼公赶忙派人把这个好消息通报诸侯。秋初,各国派大臣与陈国代表袁侨结盟。这样一来二去,大会居然从六月开到了七月。
  正所谓乐极生悲,就在晋悼公心情越发好转、豪情迅速膨胀的时候,一个人让他暴怒不已——魏绛。
  在曲梁,一个距离大会主会场鸡泽不远的地方,晋国的部队正在这里演练队形或者排列仪仗。悼公的弟弟杨干也在行列,他的战车居然不顾号令,扰乱了队伍的行列。晋国军队一向以人马众多、阵容整肃而闻名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好众以整”,赢得如此美誉,除了北方汉子所特有的刚毅、木讷的气质外,最根本的还是靠军纪森严。战车“乱行”,在晋军是极严重的犯罪行为,在车战时代,战车与步兵搭配作战,步兵追随战车进退,所以战车保持严格的顺位和秩序显得极其重要。在晋军,战车乱行则必处死车夫,这是铁律。当年韩厥作司马的时候,主帅赵盾的战车扰乱军行,韩厥就毫不客气处死了赵盾的车夫。现在乱行的时国君的弟弟,更要考验军中执法者的勇气,但这时的司马是魏绛,杨干的车夫被依律处死。
  听到弟弟被人欺负,自尊心处于爆棚状态的悼公顿时大怒,找来魏绛的上司、中军尉佐羊舌赤(伯华)交代:“我会合诸侯是为了增添荣耀,现在我的亲弟弟居然被人欺负,还有比这更大的耻辱吗!我一定要杀了魏绛,你去把它抓来,千万别让他跑了!”羊舌赤:“魏绛这个人忠贞不二,侍奉国军不避危难,犯了罪绝不会逃避刑罚。我想他会主动来找您解释的,何劳您下此命令呢?”果然,话音刚落,人就来了,听说国君暴怒,魏绛也不再求见,把一封信交给悼公的仆人,拔剑就要自杀。士鲂、张老赶紧上来抱住魏绛,总算制止了。
  营帐内,悼公还是展开了魏绛的信:
  “当初您身边缺人,让臣备位司马。臣听说部队军纪严明才算威武之师,将官宁死不犯(军纪)才算忠于职守。您会合诸侯,臣怎敢不忠于职守?您的军队不威武,如果您的司马再不能忠于职守,没有比这更大的罪了。臣害怕自己犯下执法不严的死罪,所以惩处了杨干。臣也罪责难逃,因为不能事先申明军纪,导致最后动用军法。臣罪责重大,怎敢不主动请罪而使您动怒?请您让司寇定我的死罪吧。”
  悼公不愧是明君,读罢书信立刻翻清醒过来,光着脚跑出来向魏绛认错:“我刚才说的话是出于亲情,你惩处杨干是执行军法。寡人不能教训好自己的弟弟,致使他违反军令,这是寡人的错。请您救不要再(自杀)加重寡人的错了吧!”
  “杨干事件”使得悼公对魏绛另眼相看,其实魏绛更要庆幸自己遇到了明君,要知道,现在的悼公还只是个十八九岁的少年。
  从鸡泽之盟回来,悼公认为这位司马能够严格执法,利在百姓,就在太庙设宴招待魏绛,恰巧不久前新军主将的魏颉去世了,公就提拔魏绛为新军佐,魏家人仍然在八卿中占据一席。原来的候奄张老升任中军司马,士富接任候奄。
  关于悼公提拔魏绛的情节,《国语》的记载有所不同:魏颉去世,悼公本来要提拔张老为卿,张老推辞:“臣不如魏绛啊。魏绛的智谋足以使他担当大事,他的仁德足以使他忠心利国,他的勇气足以使他执法不阿,他的学识足以使他不败坏他先人的职位。如果魏绛居于卿位,晋国内外必然心服。况且在鸡丘(泽)之会期间,魏绛忠实履行职责而言辞和顺,不可不赏啊。”悼公五次任命,张老都坚决不受,悼公就任命其为司马,而提拔魏绛为新军佐。”
  ——按照当时的职位,司马官位原本高于候奄,因此悼公直接提拔张老为卿,而跳过刚刚立功的魏绛,似乎不大可能,因此应以左传的记述为合理,但张老以上称赞魏绛的话则未必是《国语》的虚造,可能是其他场合说出来的。
  
  (三)和戎
   1,谏悼公
  悼公即位以来,国家蒸蒸日上,也震撼了晋国的邻居戎人。前569年冬,无终国(戎人之国)国君嘉父派使臣孟乐来到晋国,通过魏绛献上纳虎豹之皮作为礼物,代表各部落戎人请求与晋和好。听了魏绛的汇报,悼公起初不以为然:“戎人六亲不认而又贪婪无比,不如讨伐他们。”
  魏绛继续劝导:“眼下诸侯刚刚归附过来,陈国人也是刚刚来与我们和好,这种团结还很不稳固。诸侯们还在观望,如果我们有德,大家自然会更加亲密,否则,诸侯就会离散。我们劳师动众去打戎人,如果楚国人趁机讨伐陈国,我们是没有力量援救的,就等于主动放弃了陈国,诸侯们也一定会叛离我们。戎人,是禽兽,如果征服了戎人而失去了中原,恐怕不合适吧?《夏训》上说:‘有穷氏的后羿……’”
  悼公正听得兴起,见魏绛停顿,赶紧追问:“后羿怎么了?”
  魏绛:“从前夏王国衰落的时候,后羿率领部族从鉏(在今河南省滑县东)迁到穷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依靠夏的民众取代了夏王政权。后羿依仗自己射术精湛,不致力于治理人民,而只沉迷于游猎。废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几个贤臣而重用寒浞(“寒”为部落名,“浞”为人名)。寒浞,是寒氏家族首领伯明的谄媚子弟,伯明将他驱逐出部落,而后羿收留了他,还信赖他,重用他,任命为自己的宰相。寒浞在宫内对后羿的女人献媚,在外对朝臣们广施贿赂,愚弄百姓,使后羿更醉心于打猎,大量起用阴险小人,趁后羿外出游猎,寒浞篡夺了后羿的政权和家室,王宫内外都服从于他。后羿依然毫不收敛,就在准备从狩猎处回国都的时候,家人们把他刺杀了,煮熟了让他的儿子吃,儿子不忍心吃父亲的肉,也被杀害于穷门(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夏王的老臣靡投奔了有鬲氏部落。寒浞占有了后羿的女人们,生下浇和豷两个儿子,依仗自己的狡诈阴险而不施恩德于百姓。后来寒浞派儿子浇出兵消灭了斟灌(在今山东省范县北)和斟寻(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北)两个部落,让浇居住在过地(在今山东省掖县西北海边),豷居住在戈地(在今河南省)。靡在有鬲氏收留斟灌、斟寻两国遗民,率领他们攻灭寒浞,立少康为夏王。后来少康在过攻灭了浇,少康的儿子后杼在戈攻灭了豷。有穷氏部落从此灭亡,其原因就在于“失人”二字。
  从前辛甲担任周王的大史,命令百官,每人都要劝谏周王的过失。他在《虞人之箴》中说:‘大禹把他足迹走过的地方画分为九州,并在九州开辟条条道路。人有房屋、宗庙庇护,兽有茂盛的草地栖身,人兽各有安身之处,各取所需互不干扰。后羿帝沉迷于野外狩猎,忘记国家忧患,心中只有野兽。穷兵黩武导致夏朝的灭亡。我作为虞人主管狩猎,谨此规劝天子的左右(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 《虞箴》的规劝如此深刻,怎能不引以为戒呢?”
  ——原来,年轻的晋悼公也非常喜欢狩猎,借此机会,魏绛也就顺带着提示了一下。
  聪明人一点就透。沉了一下,悼公转回主题:“对戎人,就没有比将和更好的办法了?”
  魏绛:“与戎人和好有五条好处:戎人逐水草而居,看重财货而轻视土地,可以向他们收买土地,此其一;讲和之后,边境没有了威胁,百姓得以安心居住,农人得以安心收获,此其二;如果连戎狄都事奉晋国,邻国为之震撼,诸侯也会感到我们的国威而归附,此其三;以德安抚戎人,不劳军队去讨伐,不损毫军马战具,此其四;借鉴后羿黩武的教训,而以德服人,远方的国家来朝,近处的邻国安心,此其五。请您再仔细考虑一下。”
  悼公欣然采纳。不仅派魏绛与各部落戎人定列盟约,还更加致力于治理民事,打猎也渐渐合乎时令了。
  2,晋、戎关系源流
  晋国、秦国地处西北,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关系最为密切。而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分为狄人与戎人。戎、狄都是游牧民族,行止无常,部落繁多而极为分散,大体而言,戎人多在西部、狄人多在北部。秦晋两国从晋文公时期开始交恶,两国随即利用戎人、狄人纵横捭阖,互相牵制,关系十分复杂,历史也十分长久。
  (1)秦、戎斗争
  西周中前期国势强劲,周王朝在对付北方的戎狄和南方的蛮夷中往往占据优势,中原各国受到的冲击较小。西周末年,政治败坏,周幽王宠幸褒姒,废太子(后来的周平王)而立褒姒之子。太子的外公申侯勾结犬戎攻灭西周,周平王在诸侯的援助下迁都洛阳,开始了东周500年的历史。
  西周孝王曾封给养马人非子一小块土地,地名叫秦(在今甘肃省清水县),处于戎狄之间。非子的曾孙秦仲被周宣王封为大夫,秦仲后来讨伐西戎战死,子孙继续与戎人作战,力量逐步强大。平王迁都,秦仲的孙子秦襄公派兵护送,平王封他为诸侯。西周灭亡,原来的关中地区几乎全部被戎人占据,平王命秦襄公收复关中失地。此后,秦国逐步打败关中戎人,强大起来。
  (2)戎人东进
  正在秦国人努力攻击戎人的时候,中原各国也在奋力与戎狄战斗。因为周王朝中央已经失灵,东周初期,戎狄各部蜂拥进入中原,各个诸侯国疲于应付,春秋早期,中原形势岌岌可危,正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的危难时刻。应该说,当时戎狄的实力不亚于中原诸侯,但是由于各自为战,不如中原诸侯团结,在斗争中逐渐处于劣势。特别是霸主齐桓公团结诸侯抵御戎狄,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经过几十年的战斗,戎狄的威胁逐步减小。
  西边的秦国对戎人的战绩也很不错,戎人受到秦国人的攻击,四处游走。陆浑之戎原本居住于瓜州,即现在的甘肃敦煌,被秦人打得无处逃奔,居然进入中原腹地。前644年,周襄王派人通知齐桓公,京师地区遭到戎人侵扰,形势严峻,桓公组织诸侯共同出兵守卫京师。不久,齐桓公去世,中原大乱,雄心勃勃的秦穆公着手勤王。前638年,秦、晋两国主持,把陆浑之戎迁到伊川(在今河南省嵩县、伊川县一带),当时晋国的晋惠公被秦国欺负得相当可怜,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自愿还是秦国人的命令,晋惠公把陆浑之戎的一部——姜戎,安置在晋国南部居住。
  (3)晋国联戎制秦
  晋惠公时期,由于北边受到狄人的猛烈冲击,因此晋国与姜戎的关系还相当和睦,逐渐,晋国境内的戎人部落越来越多。因为戎人与秦国有仇,也乐得帮助晋国抗秦。
  惠公之后,晋文公上台,晋国逐步强大起来,对秦国占据优势。前628年文公去世,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被晋军在崤阻截,全军覆没。这次战役,戎人就很积极地帮助晋军对付秦国人。
  崤之战后,秦晋关系完全破裂并逐步恶化,两国只能挣不断,但是晋国实力要强很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秦穆公放弃了与晋国争锋进而称霸中原的幻想,开始老老实实向西发展。前623年,秦穆公大肆伐戎,灭国十二,拓土千里,在西戎地区称霸。经过此次打击,或许又有一些戎人部落前来依附晋国。逐渐,戎人与晋国人建立起联盟关系,成为中原诸侯之外支持晋国的一支重要力量。戎人参加晋国组织的诸侯集会,参加晋国人的战争,国君甚至还能引用中原人所吟唱的的诗,可见关系的密切。
  但是随着晋国境内戎人的增多,他们与晋国人的矛盾也日益深化,到了晋悼公时期,融人在晋国境内(或者边境)组织部落联盟,前面所说的无终国似乎就是部落联盟的“霸主”,与其他各部戎人合称“诸戎”,也许晋悼公政准备出兵解决诸戎的威胁,魏绛劝导悼公与诸戎联合,全力与南方的楚国争霸。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完全正确的,戎人此后逐渐承衰落趋势,没有再给晋国带来重大威胁。倒是晋国的老冤家——北边的狄人此后还严重威胁过晋国,后来还建立中山国,直到战国中期才被魏国攻灭。
  
  (四)战时经济政策
  南面,与楚国的争霸继续进行,并且逐渐进入白热化程度。
  前564年底,晋悼公再次从郑国前线回国。今年两次出兵,弄得国内民生紧迫,各诸侯国也是疲惫不堪,怨声载道,而郑国依然在楚国人那边。现实让悼公充分认识到斗争的艰巨性,眼下是双方拼命咬牙的时候,谁扛得住这最后的一两个回合,谁就能赢得这样一场伟大的拳击比赛。从国力来看,晋稍强于楚,而且政治比楚清明,外援也更加有力,争霸到了现在,晋国都几乎难以支撑,楚国的困顿自然更可以想象。悼公十分清楚眼下形势,决心勒紧裤带,咬牙拼到最后,拖垮对手。
  但国内的民众也的确过于疲惫了,悼公召集群臣,谋求息民之策。魏绛建议:国家应该对国人施加救济,把库存钱粮拿出来,借贷给困顿的百姓,自国君以下,如果私人有囤积财物,也应统统拿出来归国家所用。——为了共度难关,晋国几乎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悼公爽然采纳并立即实施,事实证明,这种战时的供给制取得了预期效果:国家没有了滞积无用的财物,民间也没有了难以生存的百姓;国君放弃了诸多专享的利益(“专利”,应指公田、山泽、矿产等独占权),百姓自然也革除了许多贪婪习性。同时,一切仪式从简办理,祭祀祈祷的供品用绢帛代替牺牲,接待宾客只杀一种牲畜。不再制作新的器用,车马衣服只求够用而已。
  魏绛提议的战时经济政策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平均财富。这是缓和国内矛盾的最有效方法。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处于同一生活升平线上,即使再困难,总可以团结起来共渡难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实行这样的平均主义其实就是要求既得利益集团“放血”给下层民众,只要看看今天的社会现状,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难度有多大了。这一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坚定、强劲而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他必须有能力牢牢掌控国内各种势力集团,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感,还要有以身作则的决心和气度;需要一个国家的大臣们团结而齐心,对国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心,而不是去相互观望、相互算计;需要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对他们的政府有深深的认同感,有与政府同甘共苦的社会风尚。二是节约开支。这个,对于一个年轻气盛而又喜好玩猎的年轻君主更是一种严峻考验。
  战时经济政策在晋国实施一年,就把国内搞得井井有条。晋国得以节省下最后一丝气力,再次南下争霸,而现在的楚国已经难有力量应对了。
  
  (五)受赏
  前562年9月,晋国尽发诸侯之兵,最后一次伐郑。
  郑君派出两位大臣卿到楚国,告知郑国即将附晋:“孤(以郑简公口吻)为了社稷的生存,因而不能再忠心于您(楚王)了。您最好能以玉帛同晋国和好,要不然就用武力压服晋国吧(否则郑国就要附晋了)。” 一席话坦白而又真切,楚国人已经无力再与晋国争锋,自然无话可说,但还是老羞成怒,扣押了两位使臣。
   12月初一日(戊寅),晋悼公会同宋公、鲁公、卫侯、曹伯、郑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萧鱼(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或说在原阳县内)会盟。郑国人终于塌塌实实投入晋国阵营,为表诚意,他们向晋悼公进献师悝、师触、师蠲三名乐师,广车(冲锋战车)、軘车(防守战车,与广车配为一套)各15乘,另有普通兵车100百乘,歌钟两架及其配套的镈、磐,舞女(女乐)二佾(一佾为一列,八人)。
  此次定郑,晋楚两方面都已经确信,双方在郑国长达数十年的苦苦纠缠算是告一段落了。盘点继位12年来与楚国的艰苦争斗,悼公想起的第一个人就是魏绛,他决定将郑国人进献的乐器及乐人的一半赏赐于魏家:“你教寡人与戎狄各部和好,集中力量整顿中原。八年之中,九次纠合诸侯,如音乐一般和美顺畅,行事无不妥贴遂意。现在赐予你这些乐器乐人,请你与寡人同乐。”
  魏绛:“与戎狄和好,是国家的福分;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衷心出力,是国君的威灵,以及诸位大臣的操劳,臣何功之有呢?同时,臣也希望国君在安享欢乐的同时不要忘了善始善终。《诗》曰:‘快乐啊君子,镇抚天子家邦;快乐啊君子,福禄与人同享。庇护左右邻邦,率领诸侯向上(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福禄攸同。庇护左右邻邦便蕃左右,亦是帅从)。’(音)乐是用以巩固美德的,有了乐,还要用道义去对待它,用礼仪来推行它,用信用来守护它,用仁爱来砥砺它,而后才可以做到镇抚国家,同享福禄,招徕远人,这,才是所谓的乐啊。《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臣斗胆以此古训规劝国君。”
  悼公:“你的教诲,寡人岂敢不遵照躬行?可是没有你,寡人当年就不可能正确处理与诸戎的关系,也不能屡屡渡过黄河南下争霸。赏赐,出于国家典章的明确规定,国家典章就收藏在盟府,是不可废弃的,你还是接受了吧!”
  话说到此,魏绛方始欣然受赏,魏家从此也有了金石之乐。按照当时的礼法制度,大臣的家族举行祭祀,演奏金石乐器虽不违法,但乐器的由来必须是因为为国立功,并由国君的正式赏赐。家族有金石之乐是一个家族功勋卓著的标志,也是家族在国家拥有尊崇地位的象征。魏绛此次受赏,完全合乎礼法,所以《左传》作者评价其“礼也。”从此,魏氏彻底走进晋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名门望族的行列。如果从前661年毕万受封于魏、魏氏家族在晋国立足起算,魏家人已经为此奋斗了整整一百年!
  《国语》中的君子也称赞悼公“能志善也(不忘他人好处)”。悼公的这次赏赐也是对魏绛十几年来杰出贡献的最好报答。不可否认,悼公时期的三任元帅韩厥、荀罃、荀偃都是品质优异,才略不凡的人选,但是在悼公恢复晋国霸业的整体格局中,魏绛的贡献显得尤其关键。悼公时期的晋楚争霸完全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是晋国凭借其高出一头的实力压倒了楚国。因此,如何在现有国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咬牙坚持到最后,就成为争霸胜利最要紧的因素。晋悼公的雄才大略及其对晋国各个家族的有效控制无疑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内耗,悼公治下良好的政治风尚是晋国成功的根据,在此基础上,是三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在技术上减小了晋国人在争霸斗争中的成本,最终拖垮了楚国。第一,前571年7月,鲁国的孟献子建议:修筑虎牢城,长期屯兵,随时威胁郑国。荀罃立刻看到这一建议的巨大战略价值:虎牢地势险要,就在郑国都城不远,如果抽选各国部队长期驻守于此,一旦郑国反目,诸侯的部队不日就可兵临城下,而楚国军队远在数百里之外,来回援救,自然力不从心,难以应付。这样每次拉锯,楚国人都要付出比晋国多地多的代价。再则,有的诸侯国距离郑国辽远,驻守虎牢,也减轻了诸侯的代价,平息了诸侯的怨气。第二,前569年冬,魏绛说服悼公,晋国与戎狄各部落讲和。这一举措确保了晋国能集中力量南下与楚国争锋,晋国不但解除了自己后防的威胁,还多了一个强有力的打手。第三,前564年底,就在晋国人也在为长期的正把斗争而疲惫不堪,几乎无力坚持的情况下,为将象悼公建议实施战时经济政策,使得晋国得以集中最后一丝力量坚持下去,这样,在最后一刻倒下的成了楚国。三大重要战略,有两项都是出自魏绛手笔,一个魏绛对于晋悼公霸业的意义自然毋庸赘言。如果说上述三位元帅是晋悼公的“肱股”,魏绛则算得上悼公的“腹心”或者“谋主”了。由于家族底蕴以及历史原因,悼公不能让魏绛登上执政的位置,但是魏家从此具有了与其他几个大族相抗衡的实力与地位,可见魏绛对魏氏家族的贡献更加不可低估。
  
  (六)家族关系
  在悼公在位的15年间,由于国君能有效控制国内大族,晋国内部很少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这里在介绍韩厥、荀罃、荀偃执政时期的时候,几乎没有将家族关系作为一项主要内容。但这里要着重介绍栾、魏两家的亲密关系。
  晋悼公是雄才大略的英主,自然有英主的恢宏气度,对于各家大臣,自己心中自然也难免有所爱憎,但是作为一国之主,心中的爱憎就必须让位于国君应有的广博胸襟与公正态度。正因为国君能够如此,与之相应,各家大臣之间自然有各自的历史恩怨和亲属关系——如赵氏与韩氏之间由来已久的亲密,赵氏与栾氏之间埋藏20年的深仇,但正因为英主在上,大家内心的恩怨就必须让位于对国君与国家事业的忠诚,为此,各个家族就必须维持大体的和谐。悼公能够做到在几次安排六正、八正人选时能使大臣门前和礼让(当然是根据国君事先透漏的意图谦让),也表明家族关系问题在这个时期基本处于遁形的状态。然而万事没有绝对,即使英明如晋悼公,在大体英明公正的前提下,也不免流露出某些超出常规的倾向性,其中最突出的除了对荀偃的压制与考验,就是对魏绛、栾黡二人的偏爱。
  悼公对魏绛、栾黡的偏爱,表现形式又截然不同。对于栾黡,是屡次姑息他的强横与错误,如在用兵过程中分别违抗荀罃、荀偃两个主帅的军令;而对于魏绛,则是对他的突出贡献屡次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欣赏和赞美。尤其是,当栾黡的强横和悼公的优容因此各家大臣的不满的时候,魏绛对栾黡却表现出难得的团结和友善,这无疑又增添了悼公对自己的好感。魏绛曾经作为下军佐与下军主将栾黡长期共事,后来又作为下军主将与下军佐栾盈共事。长期的同事关系,栾、魏两家逐渐形成了牢固而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
  前559年4月,荀偃卿帅领晋、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13国联军进攻秦国本土。联军进至棫林(在今陕西省泾阳县),秦国仍不肯屈服,主帅荀偃准备决战,命令全军:明天鸡鸣时套车,填塞水井,推平灶台,跟着我的马头的方向前进(唯余马首是瞻)!”下军主将栾黡跳出来捣乱:“什么,看着你的马头?我们晋国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命令,我的马头还想望东去呢!”——居然擅自掉头回国。下军佐魏绛是栾黡的直接下级,也跟随回去。军中左史(军中主记述之官)觉得似乎不太妥当,问魏绛:“咱们不等中行伯(元帅荀偃)乐吗?”魏绛的态度相当坚决:“中行伯曾命令我要服从上级,栾黡就是我的直接上级,我跟随栾黡,也就是服从中行伯的命令了。”眼看下军全部撤回,荀偃也只得率领全军撤退。
  前555年,在荀偃率领晋军伐齐的战役中,魏绛与栾盈紧密配合,率领下军攻克齐国的邿(在今山东平阴县西)。
  
  (七)魏绛的卒年问题
  魏绛在前555年底还参加了伐齐战役,前550年,魏舒已经成为魏家主人。可见,魏绛必定去世于前555-前550你去年之间。通过以下两个信息进一步推论:第一,前552年,范家父子迫害并驱逐栾盈,以魏绛的谋略才智及其与栾氏的亲密关系,如果此时魏绛在世,范家应不至于如此轻易成功,因此魏绛似乎应卒于前552年栾盈被迫害逐之前。栾盈出奔楚国在这年初秋,但夏季就被士匄安排去筑城,阴谋已经开始。第二,《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栾盈在下军辅助魏绛,并与魏舒关系紧密,并未说栾盈与魏舒曾在下军共事。如果二人真的没有在下军共事,那么魏舒为卿的时间一定在栾盈出奔之后。这样分析下来,栾盈被逐与魏绛去世大体应该在同一时间。
  以范氏父子的老辣,事情很可能是这样的:前552年夏季,魏绛去世,士匄父子立刻着手迫害栾盈,魏家暂时无力支持与保护栾氏,范家的阴谋得以顺利实施。因此,这里推断魏绛应去世于前552年夏季。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2006-8-8 10:01:54  回复

  第六代
  A魏舒(魏献子):大器晚成
  魏舒,魏绛之子。《史记-魏世家》说:魏绛生魏嬴,魏嬴生魏舒,则魏舒成了魏绛之孙,从魏舒直接继承魏绛的卿位上看,他应为魏绛之子。魏家到了魏绛一代终于成为真正的大族,到了魏舒一代,魏氏继续呈上升趋势,于前614-前509年担任晋国执政。魏家是最晚执政晋国的一个家族,但是日后发展稳健,战国初期的魏国一度成为天下最强的国家。
  (一)为卿
  前552年夏季,魏绛去世,随即栾盈被范氏驱逐,魏舒进入晋国六正行列,任下军主将。此时晋国六正人选为:
  中军将:士匄  中军佐:赵武
  上军将:韩起 上军佐:荀吴
  下军将:魏舒 下军佐:程郑
  (二)内战
  栾盈虽然被逐,但是国内的家族势力依然存在。而且栾、魏两家是世交,栾盈与尤其是与魏舒私交甚密。因此,前550年,栾盈在齐国人的帮助下冒险回国复仇。潜回晋国,栾盈一方面纠集家族党羽,一方面秘密联系魏舒。4月,栾盈率领家族武装直奔都城,在魏舒的协助下,栾家军马在大白天顺利杀入绛都,直扑士匄而去。
  这边的魏舒也已将家族人马召集起来,准备与栾盈并肩战斗。不料栾盈入城的消息还是事先一点被士匄父子知道了。范氏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父亲士匄直奔国君宫殿,与平公实现“政治捆绑”,占领道义制高点;儿子士鞅直奔魏家,试图说服魏舒反水。结果还是士鞅早一步赶来,采用说服加胁迫的方式,拉着魏舒来见士匄。现在魏家的实力任何人都不敢小看,士匄亲自迎接,拉着手表是亲热,并且当场承诺:攻灭栾氏,栾氏的封地曲沃归你!
  孤军作战的栾盈终于失败,而魏舒则在糊里糊涂中因祸得福,不但及时站对了队,而得得到了实惠。
  (三)迎卫君
  前559年,执政孙林父驱逐卫献公,立卫殇公为君,献公出奔齐国。晋悼公承认了卫殇公的合法性,但在前552年冬,晋平公召集诸候在商任集会,通报各国不得收留、庇护栾盈及栾氏党羽,卫殇公表现出明显的不敬,引起晋国人的强烈不满。前550年,晋国解决了栾盈,开始考虑处理卫国的问题。
  前548年5月,晋平公召集诸候在卫国的夷仪聚会,组织讨伐齐国,卫殇公也参加了,可能他的表现再次让晋国人失望了。不久,齐国向晋屈服,晋平公派魏舒、宛没来到卫献公的流亡地——齐国境内的郲,迎接他重新回到卫国,但那边还有一个卫殇公,晋国人强令卫国把夷仪拿出来安置卫献公。8月,卫献公入驻夷仪。这样,卫国境内出现两个国君,殇公再不敢不敬晋国了。而卫献公在夷仪也紧锣密鼓地联络国内党羽,酝酿着篡夺殇公的位置,自己好再当一把国君。几年后,他还真的成功了。
  (四)上军佐
  前548年,执政士匄死,赵武继任。魏舒的职位也顺升到上军佐。
  此后的事情,将在《晋卿史(下)》讲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