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的杰作—魏氏庄园

    中华魏氏网 2011年10月28日 万家姓


 

魏氏庄园城堡——西北角碉堡

  在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腹地,坐落着一处气势恢弘的城堡式院落,它就是我国北方现存唯一的城堡式民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氏庄园。

  魏氏庄园位于山东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是清代布政司理问、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的私人宅第,建于光绪十六至十九年(公元1890—1893年),占地27613平方米,由城堡式住宅、花园、池塘、祠堂与广场五部分组成。其中,主体建筑为城堡式住宅,共3进9座院落,256间房屋,由中路院落和东、西跨院组成,沿南北纵轴对称布列。它与四川大邑的刘氏庄园、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并称中国三大庄园。而魏氏庄园又以其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第一,魏氏庄园透露着浓重的官派气息。解读魏氏家族的发迹史,可以明晰地看出一条以商致富、借富取贵的主线。魏氏家族原籍河北枣强,明初移民山东武定府。或许是出于远离故土的移民身份,或许是受捐纳获职的利益驱动,魏氏庄园的主人魏肇庆注重和气生财,致力于与官府、乡邻修好,所以经常有赈灾济民、修筑黄河大堤、捐助军饷等义举,故以“好善乐施”闻名,在近代百余年中共有6代9人获得“布政司理问”、“户部郎中”、“武德骑尉刑部员外郎江苏司行走”、“武定府同知”、“内阁中书”等职衔。魏氏庄园的历代主人虽然官阶并不显赫,但庄园的营造却刻意突出官派风格,细微之处甚至透露着宫廷气息。最典型的当属内宅院的“贡窗”与“石流”。受封建伦理思想的支配,内宅院自我封闭,外人不得擅入。为便于内外传递,部分墙壁上开有供佣人递送饭菜什物的“贡窗”,墙体根部装有由外向内供水的“石流”,在隔绝男女的同时,方便了起居。另外,庄园的二进门——广亮大门,从形式看,显为王府类宅门样式。用以区分内、外宅院的垂花门,则装点华丽,雕刻精美。此外,主体建筑的中轴贯通、隐蔽式烟囱、仪门与地炕等等,也无不流露着浓重的官派气息。

  第二,魏氏庄园具有严密的防卫功能。在中国传统社会,达官显贵所建宅院既讲官派豪华,更重安全实用。魏氏庄园建于晚清光绪年间。这时,清朝已日薄西山,内忧外患频仍,社会动荡不安,鲁北一带更是匪乱四起,民不聊生。先是太平军北伐受挫,退守德州,武定府全城戒严;继而西捻军入境,八次出入惠民县境,两次攻打惠民县城;加上当地盗贼四起,仅《沾化县志》记载的土匪团伙就有八支。动荡骚乱的社会局势使魏氏庄园的主人心存戒备。为保证家业永久昌安,在兴建私人宅第时,刻意修建了严密的防卫设施:一是戒防匪盗。如内宅院居室的墙壁上多处设有暗室,表面看似壁橱,实为家丁、护卫的藏身之处;居室间通道的木门为折叠式,陌生人突然闯入,按常规推拉,只能打开些许缝隙,难以登堂入室。在院墙大门的上方还建有瞭望楼,四周墙腰建有14处拱券形壁龛式射击掩体。院墙顶部外侧设有垛口,内侧砌筑女儿墙,中间留有运动防卫的更道。北部院墙的宽度由东南至西北依次递减,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体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设计理念。院墙东南与西北两角,建有两座三层碉堡,每层均有正、侧两面射击孔,各层地面还开有便于沟通的方孔。东、西院墙与内宅院间还设有两处吊桥,以备不测。二是预防火灾。魏氏庄园主要为土木结构,预防火灾自然成为设计者的题中之意,如房屋顶部铺设的铅版,即出于防火考虑。三是防范水患。魏氏庄园所在的魏集村,南倚黄河,西临大清河,极易发生水患。据民国《续修惠民县志》记载,仅庄园兴建前的38年间,惠民就发生水灾19起。为防范水患,魏氏地主有意取土成塘,垒土成台,建成高台式建筑。即使发生水灾,亦可借助黄河三角洲平原南高北低的地势特征,使洪水向东北下泄,不致酿成灾祸。

  第三,魏氏庄园承载着中国南北建筑的主体风情。建筑是借助内外空间设置与形态样式,表现一定人群心理状态、审美追求和哲学理念的文化现象。魏氏庄园的建筑风格就昭示着庄园主独特的审美情趣、生存智慧与价值取向。由于魏氏家族任官职位较多,见多识广,因此,庄园的设计建造将我国北方的四合院式建筑与南方的阁楼式建筑融为一体。整体布局依照北方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性,采用四合院结构。而内宅院在四合院结构的基础上,又引用了南方的阁楼式建筑模式,将主要居室建为上、下两层,每层及各居室间彼此贯通。通过四合院与阁楼的巧妙搭配,营造了错落有致的审美情调。这种融南北建筑风情于一体的建筑,在我国各地极为鲜见。

  魏氏庄园作为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其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不仅蕴涵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民俗事象,更集汇着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信息,诠释着中国传统社会农耕文明的深刻涵义。

 


分享按钮>>《郭氏族谱·全》
>>韩朝人物—贲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