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淝水之战中太康四谢之谜

    中华谢氏网 2009-2-5 17:06:42 万家姓


南北朝对峙时期,前秦苻坚一意孤行,强征国内各族,直取东晋。东晋急令宰相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安遂派胞弟谢石、侄儿谢玄、儿子谢琰等诸将带兵迎击强秦。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
史学家对淝水之战的重大意义及其胜败原因早有定论。淝水之战的全盘部署、制定战略计划者是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战役具体实施指挥者是谢石、谢玄和谢琰。四位是当时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淝水之战为什么全由太康四谢指挥?太康四谢在当时处于何等社会地位?对于这些疑问,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逐个解开谜底吧。
太康谢氏之谜
要想解开太康四谢之谜,首先得弄清太康谢氏的源流。据唐代所修《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先人于春秋、秦汉之际已在阳夏(太康)定居。因无名人显宦,故史无所载,直至三国时,谢缵出任曹魏典农中郎将,阳夏谢氏才开始崭露头角。
谢缵之子谢衡“以儒素显”,历任西晋国子博士、散骑常侍、国子祭酒,于永嘉之乱中移居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县境),阳夏谢氏开始在江南繁衍。谢衡有二子,长子谢鲲,封咸宁亭候、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次子谢裒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吴国内史。谢鲲子谢尚无嗣。谢裒有六子。阳夏谢氏在江南后裔,实为谢裒一脉所传。因谢裒之子谢安名气最大,出仕前曾隐居会稽东山,故江南阳夏谢氏又自号“东山谢氏”。斗转星移,东山谢氏传人逐步向外迁徙,后裔遍布大江南北,此后又移居港台及海外,不管到哪里,他们均自称“阳夏谢氏”,从不忘记其祖根———河南省太康县。
谢衡南迁后,阳夏其他谢氏居民大部留在原籍,后因种种原因,不断向邻近省县迁徙。
太康谢氏即阳夏谢氏成为中华望族,应从其远祖谢缵说起。谢缵在三国时任魏国典农中郎将,官阶不大,在当时名气不大。可他培养了儿子谢衡,使其成为一代“硕儒”,做了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的西晋国子祭酒。由于当时崇尚老庄玄学,清言谈玄之风盛行于上流社会。西晋选人用人推行士族制度,高级士族专权朝政。因而,不善谈玄的儒生、官僚,也无法进入到士族范围。东晋就是由南北大士族联合建立起来的司马氏王朝。东晋也是几个大士族之间、皇室内部成员之间权力均衡下的产物。谢衡虽是高官却难以进入高级士族范围。南渡后,谢衡之子谢鲲,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由儒入玄,“好老、易,善鼓琴”,逐渐进入名士行列,成为“江左八达”之一,又取得了咸宁亭候的爵位。因而阳夏谢氏始成为东晋南渡后的新兴北方士族。谢鲲子侄谢尚、谢奕、谢万兄弟三人自晋穆帝永和以后,连任豫州刺史,在桓温与朝廷抗争的矛盾夹缝中培植了力量,使阳夏谢氏成为当时四个最有实力的士族之一。此后,谢安又以淝水之战的卓越功勋,使太康谢氏家族地位达到士族的最高层,代表人物谢安也达到了权力巅峰。
淝水之战后,谢氏权力开始下滑。隋朝以后,士族政治影响被彻底消除,特别是实行科举以后,寒门知识分子大量涌现。一向靠门户和政治影响步入仕途的太康谢氏和其他士族一样沦为平民。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发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慨叹。
谢安东山再起之谜
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其父谢裒曾任东晋太常卿、侍中、吏部尚书、吴国内史等职。
谢安自幼聪明伶俐,讨人喜爱,青少年时期就享有盛名。但是他性好读书、游乐,无心入仕做官。按当时规定,太康谢氏具备做官资格。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应。主管官员奏请朝廷应禁锢他终身限制他的自由。于是,他便隐居会稽东山。谢安整日沉湎于名曲雅乐,寄情山水,结交名士名僧。
不久,谢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豫州刺史谢尚病死,谢奕继位次年又死,又明年继谢奕位为刺史的谢万兵败被贬为平民。为保住谢氏家族的地位,谢安才有进取仕途的意思,那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当时,东晋皇室衰微,桓温主掌内外军政。桓温便将谢安征用为司马。因为他长期隐居会稽东山,所以后来人们把他出来重新做官这件事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入仕后,政绩突出,屡被升迁,官至宰相,全权执掌朝政,从而使东晋这个弱小的朝廷得以稳定和发展。谢安执政期间,一是无私无畏,敢抗权*。他与王坦之共同挫败了桓温篡晋阴谋;二是忠心耿耿,匡扶晋室。桓温、司马道子屡屡作崇,他尽心扶助幼帝,使东晋不致大乱;三是沉着冷静,应对各种险情,平衡各方面政治势力。谢安妥善处理与桓温、司马道子势力的关系,从而使东晋内部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和睦气象,为淝水之战取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太康谢氏家族也因谢安的显赫声望而达到士族的最高层,成为名门望族。

谢安为何重用谢氏子弟
当前秦大军压境,东晋危在旦夕之际,东晋朝廷为什么要派谢安、谢石、谢玄、谢琰等太康四谢来当抗秦主帅呢?
晋孝武帝时,桓温已死,谢安全权执掌朝政,由于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成了朝廷和老百姓心目中的栋梁之柱和国家的靠山。因而,在前秦百万大军入侵时,全国上下自然就把唯一希望寄托在谢安身上。
谢安为何又派谢石、谢玄、谢琰等谢氏子弟作为抗秦主帅?从当时情形来看,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谢石、谢玄、谢琰均出自名门大士族,确有真才实学。当时,太康谢氏在东晋已是最有名望的大士族,位高权重。谢氏家族重视对晚辈的栽培,尤其是谢安对子侄们的教育更是无微不至。在他言传身教下,谢石、谢玄、谢琰等人不但饱读诗书,富有真才实学,而且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他们凭借家族势力,较早踏入仕途,经受各种锻炼,从而成为治国治军将才。当前秦苻坚打败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国家后,统一了北方。秦军多次骚扰侵犯东晋边境,晋军守将屡屡败退。时值晋孝武帝刚刚即位,急需胜任御守边境的将才。谢安力排众议,不避亲疏,把胞弟谢石、侄儿谢玄、儿子谢琰举荐给朝廷为将出征。他们上任后,负责江北、淮河军事,励精图治,革除旧弊,把江淮流域的的北方流民组建成“北府兵”。这是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强有力地打击了前秦的多次侵犯,从而保障了东晋的安全。实践证明,谢氏子弟确有治军才能。谢安认为谢氏子弟定能担当拒秦大任,遂派他们率军北上抗击百万秦军。在淝水之战中,谢氏子弟的聪明才智再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次,谢氏“北府兵”长期担任江淮下游的守卫职责,是谢安派遣谢石等三人为将抵抗前秦大军的直接原因。东晋与前秦的边界以长江上游、淮河为界。谢氏“北府兵”成为继荆州刺史桓温之弟桓冲重兵把守长江上游之后的第二大军事力量,江淮防守便是“北府兵”的主要任务。因而,在前秦百万大军到来之际,谢氏子弟便首当其冲,义不容辞。
另外,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正确分析估计,谢安制定战略计划,科学部署兵力,对淝水之战已成竹在胸。因此,他才大胆地派谢氏子弟仅以八万“北府兵”拒秦之百万大军。谢安执掌朝权后,身系晋室安危,忠心匡扶朝政。他既防止谢氏家族权势过重,又能妥善安排桓氏家族,使桓温之弟桓冲仍握上游重兵,桓谢矛盾逐渐缓和,各派政治势力均无怨言,东晋朝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睦气象。这充分说明谢安已看透形势,稳操胜券,故而他能放心大胆地派谢氏子弟率兵迎战秦之百万大军。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