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有宝树,这家准姓谢

    中华谢氏网 2011-10-15 15:14:20 转载






堂上有宝树,这家准姓谢


  谢氏至今绵延繁衍2800多年,却有1600多年的修谱史,而且2800多年竟能密联不断,每一代都有记载,这种现象实属罕见,甚至可以类同于孔孟等“圣人”宗族。

谢姓出现早于其得姓始祖

  谢氏公认的得姓始祖是申伯。最权威的说法是,申伯乃伯夷后裔,成王继位后,将他封于申(今河南省南阳),称申伯。周厉王则娶申伯之女为妃,其子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南阳盆地,在古谢地立国。《诗经》上说“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意思是说原来谢地的百姓因申伯加封于此,也就成了他的臣民和奴隶。公元前688年,申国为楚所灭。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谢氏始得。
  如今几乎所有谢姓族谱都尊申伯为始祖,这种观念由来已久,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谢邑在申伯入封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谢姓理应也存在,而申伯并不姓谢,且与谢姓并无血缘关系。那么谢姓人为何要尊一个没有血缘关系且又统治过自己的人为始祖呢?有人认为是申伯仁慈,给谢邑的谢姓人带来了繁荣和福祉,因此得到了他们的拥戴,尊其为始祖。

最早的家谱可能是官修

  谢氏至今绵延繁衍2800多年,却有1600多年的修谱史,而且2800多年竟能密联不断,每一代都有记载,这种现象实属罕见,甚至可以类同于孔孟等“圣人”宗族。
  谢家最早见于记载的家谱,是南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引用的《谢氏谱》。从全部引文综合分析,家谱的基本内容包括东晋时两族谢氏人员的名讳、字号、承属关系、官爵、婚配、子女、子女婚配等等。当时的社会特别重视谱牒,不仅朝廷选官要查寻家谱,而且社会上嫁女择婿也要以家谱为据。为防止假冒,国家还专门成立有谱局,社会上也有专门编撰和研究谱牒的世家。所以谢氏最早的家谱,有可能是根据谢氏提供的资料由官府修成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东晋建国以后。至于《隋书·经籍志》中收录的《谢氏谱》十卷,则是另一种性质的家谱,即可能出自民间的谢氏族人之手,可惜都已亡佚。
  历代续修家谱的大大小小活动不断,流传下来的家谱中还存有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名人作的序数十篇,其中著名的有黄庭坚、苏轼、朱熹、文天祥、谢枋得以及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等。据湖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谢氏委员会谢贞超介绍,1883年由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四省合修的大成谱乃是近年续修规模最大的家谱之一,该谱于1936年由谢古续修了一次,定下的大成字派已是如今中部几省的谢氏统一字派。

众族人筹拍电视剧《谢叠山》

  谢家的标志竟是一棵“宝树”。记者在浏览谢氏网上论坛时就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过去谢家人家中挂的中堂和对联上写着“宝树流芳”,农具上都写着宝树,装麦子的口袋上面也写着宝树,给儿子提亲装钱的钱褡子上还写着宝树,办公司做生意,也有很多谢家人以宝树当名字。诸多地方的家谱直接叫宝树家谱。有人说“看见宝树,不用问这家准姓谢” 。
  “宝树”缘何与谢氏扯上关联呢?原来谢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这谢家三杰仅统帅东晋八万兵马,却打得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丢盔弃甲,望风溃逃,在中国军事史上导演了一出以少胜多、威武雄壮的大戏——淝水之战。谢安等人可谓功莫大焉,却受会稽王司马道子排挤和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猜忌。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引起朝野不满。善于吹笛的桓伊借谢安的遭遇讽谏孝武帝,孝武帝听后为之动容并亲访谢安家。孝武帝见谢安家堂前瑞柏枝叶繁茂,不禁赞曰“是谢家之宝树也”,并亲书谢安宅为“宝树堂”。从此,宝树堂成了谢氏堂号的代表。谢氏子孙,不论迁出的还是留下的,都以此识别彼此,以之为荣。唐朝王勃《滕王阁序》中有“非谢氏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名句,流传甚广,谢家宝树的名气更响了。
  谢安和南宋的谢翱、谢枋得(号叠山)两位爱国主义诗人被并称为“谢氏三宝”,谢家人都引以为荣。在第二届谢氏恳亲大会上,不少谢姓人都在集资筹拍电视连续剧《谢叠山》,据知情人称,目前即将开拍,而这次谢家名人能成为荧幕主角将是谢氏家族历史上的第一次。

汉川城林谢氏

  据湖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谢氏委员会谢贞超介绍,湖北是谢姓人较多的省份之一,约有30多万,其源流较为复杂,多分布在武汉及周边、江汉平原一带。黄冈、汉川、枣阳、孝感、江陵、武汉新洲等地都有家谱传世。

各房印有自己所属支头的“佛钱本”

  今年60岁的谢贞超,老家就在湖北省汉川市新堰镇。据他称,该镇第一大姓即是谢姓。他所收藏的家谱有十册,上面记载着在老祖宗谢能轩裔孙定用的率领下,这支谢姓于明初洪武四年(1371)由江西迁往湖南的湘潭、湘乡一带,不久又北上迁至湖北应城市西乡太子庙十家湾的花台居住,从此卜居湖北。定用之四子春四郎生二子:仲五郎、仲六郎。仲六郎成为了汉川城林宗派的谢姓人家的一世祖,至今发展了27代人。
  城林宗派的谢氏分布在长份、上下二份、南份、北份等10个自然村落里,据家谱上说都是共一位老爹爹的三个儿子的后人,“份”即是房的意思。1995年时家谱已经是第十次续修了。谢家的家谱续修起来倒不是很困难,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除家谱之外,各房还要印制自己所属支头的“佛钱本”。这是一个小本本,里面对本支头的人员情况记载甚至比家谱还详细、还完整,若全部收集起来可谓是家谱的副本,可为续修家谱省去不少人力物力。“佛钱本”也不一定人人家里有,但每一房必定有一人以上有。它在平时的用途是理清家族脉络和记录变动的家事,让人能迅速且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多代直系亲属。每到农历7月15日中元节,家家户户要给自己的祖宗烧“佛包”(一种纸钱),“佛包”上还要分别写上具体的祖人辈份、名讳,这样“佛钱本”也派上了用场。

舞狮 “叠罗汉”只为得到乡亲准备的“悬红”

  每年过春节时,在外的谢家人都要提前赶回家,正月初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祖坟祭祖,而且要赶早去,图个吉利。上完坟后就是拜父母年,遵循的就是尊敬祖人和长辈这个族规。正月期间的舞龙灯、玩狮子、表演武术都一直是谢家人多年来的保留节目。谢贞超回忆起他十几岁时看到的热闹情景:一个偌大的禾场(打晒谷子的地方)里挤满了兴奋的人儿,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围观着场子中心的舞狮子表演。
  那由十几张方桌临时“叠罗汉”而形成的高台虽仅能容身二人紧贴着站立,但一时间舞狮子的两位高手使出本领,一上一下,一前一后,耍得就像在地上一样随意自如。他们有时还特意站在桌角边玩或从桌子中间穿着玩,害得底下惊呼一片,观众的心都悬了起来,感觉太刺激了。
  舞狮人这么卖力地表演到底有什么收获呢?当然是可以拿到乡亲们特意为他们准备的“悬红”。所谓悬红,就是用红布包着香烟、钱、小礼品等物,悬在树上(在室内的话则悬在房子中梁上),由舞狮人智取。方桌是农村里常见的虽笨重却很结实的那种,为了加强安全,四脚都垫上了喷了盐水的马粪纸。智取的同时又卖弄一下功夫,获得大家的掌声和赞赏,何乐而不为呢?

荷花地:“南北长份,淹齐眼睛”

  这支谢姓居住的这片土地素有“荷花地”之称,老人家们都口口相传,说这里风水好,是块能令后代发达的宝地。只不过在很长的一段家族历史中,谢姓后人面临的现实却极不尽如人意。600多年前先祖前来此居住时,良田已经被外姓人占据了,只有靠自己动手来开垦荒地。子孙越来越多时,荒地越来越少,由于以种水稻为主,田里的水也变得特别珍贵。当资源越来越稀缺时,为了争田争水争柴山(柴山只是一块芦苇地,而芦苇可用作编席子的材料),谢家人与外姓人就会发生没完没了的冲突和矛盾,甚至演变成宗族之间的械斗。
  这块“宝地”似乎真的没有给谢家人带来好运,反而长时间成了一个“多灾多难”之地。因为地势低,长年水灾不断,庄稼歉收,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北长份,淹齐眼睛;眼睛一眨,淹齐顶搭(音,即旧时人头顶上的辫子)”,意思是说大水淹过来时,甚至可以淹到眼睛,而眼睛一眨的工夫,水势迅速上涨,竟淹到头顶了。不过,在1969年汉北河改道后,那里就再也没有受到水灾之苦了,地里除了种水稻外,还可以种棉花,收成情况日益良好。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