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姓的迁徙分布和郡望堂号
- 中华邹氏网 2009-2-18 17:01:23 万家姓
迁徙分布:
邹氏一族在中国大陆名列宋版《百家姓》第三十五位,在新百家姓中排行列第六十七位。
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
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朝时期,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今陕西中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南部和宁夏)。
西晋时期,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今湖南衡阳)。
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
唐朝初期,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唐德宗贞元末年(公元805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闽北邵武等县。
北宋时期,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说明北宋时期已有邹氏族人居于广东地区。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于闽、粤大地,后扩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乐平县、台湾省台北县等地。
现在侨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两地迁去的。
郡望堂号:
1.郡望: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2.堂号:
范阳堂:秦汉朝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有“讽谏堂”。
肇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正学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显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吹律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爱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近圣堂:资料有待补充。
广佑堂:资料有待补充。
元恺堂:资料有待补充。
柏树堂:资料有待补充。
东鲁堂:资料有待补充。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