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姓氏源流 --综 述 1

    中华喻氏网 2009-5-18 15:07:36 秘书处


第一编 姓氏源流

综 述

本篇分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姓氏的起源、来源,姓与氏的区别、演变,姓氏的意义;第二章喻姓的来源,首先是考辨,再就是由姓发展到宗族,最后以宗祠族规殿后;第三章名字说,从姓氏演变成姓,再嬗变成姓名这样三阶段。这演化过程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历程,如孔子牌位全称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之神位”。这一长串名号是历朝历代封建帝王加封。汉代祭祀,历代加封,唐太宗贞观十年封为“宣圣尼父”、高宗乾丰元年加封“太师”、武周天授加封“隆道公”、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谥号“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初谥号“至圣文宣王”,到清朝光绪严复上奏诏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一个名字代表周朝到清朝若个朝代,时间跨度达三千年。

姓氏名号,这三者有不同的含义。 姓氏,姓与氏的合称。《左传 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之以赐姓,胙zuò之土而命之氏”。《通志 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而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姓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姓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即郡望)为贵贱”。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云:“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表明家族的姓和氏本有区别,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后来说姓氏,专指姓了。姓有大姓、小姓、复姓、汉姓、客姓、种姓、同姓。

据考,姓氏与宗族,是从父系社会开始,宗族是以姓为核心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在这一群体内存在公孙、父子、兄弟、叔侄、夫妻等血缘关系。因血缘关系,又产生血亲、嫡亲、六亲之说。因人类进化要人口优生又进而产生近亲、远亲之说,同姓勿婚,近亲勿婚。正因为血缘和宗族,后有九族之说,明成祖诛方孝儒还有十族之说。为了区分族内个体与群体,便就产生了名字。

如其对姓、氏、名三者的由来、发展、变化加以分析、研究,将会发现很多问题。缺乏这方面常识,就无法(至少)研究历史。古代姓名是很复杂的,不但有氏有姓,还有官职、学位、食地(采邑)、封号等连用,如缺乏了解不但导致差误,还会闹出笑话或招不幸。清康熙皇帝一次出游,突然兴起,指着路旁的一尊石人问道:“这叫什么名字?”一位翰林学士慌忙不迭地误答:“回陛下,这叫‘仲翁’” 。其实康熙心里明白,这路旁的石刻巨人叫“翁仲”,就一笑置之。到了次日早朝,康熙与群臣议事完毕,拂袖回宫,有意掉下四句诗: “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作判通。”嘲弄那翰林竟把“翁仲”说成仲翁。翁仲是秦始皇时人,姓阮,身长一丈三尺,出征匈奴,死后铸成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称铜像石像为翁仲。

此诗之妙,在于这一连串的事皆是因将“翁仲”颠倒错读引起。于是康熙便在每句诗里都有意颠倒用词,如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极大地强化了讽刺、挖苦的效果,不能不令人捧腹。所以姓名学里,蕴含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伦常道德、礼仪知识,如此等等,不能不去研究、了解、掌握。


第一章 姓 氏

第一节 起 源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最多的大团结大统一的国家,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不管是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众口一齐称自已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就与姓氏直接相关联,故尔必明龙的传人与姓氏渊源。

距今七八千年,在中原大地的甘肃天水,住扎着一个较大的原姓部落,繁衍生息,他就是古代传说中的伏羲氏(秦安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房址、灶台、灰坑、墓葬等8000多件,由骨、石、陶制成的生活器具佐证)。史载:“伏羲龙身,女娲蛇躯”。于是产生了以龙为形的龙图腾。伏羲部族由黄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流动迁徙,黄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许多部落被征服,其马牛狗鹿鱼鸟等图腾,也被融入伏羲部落的图腾中。所以各少数民族,都称自已为龙的传人,故龙,就代表了中华民族。

自伏羲而下,炎帝神农、勾芒、共工、颛顼、祝融、轩辕黄帝传承一脉,而后部族派生,人口增加,始之有氏,而后有姓,形成一统。

姓氏究竟起于何时,按《南史王僧儒传》载,王被命撰谱,而不知谱所起,便问刘沓,沓曰:“桓谭《新论》云,太史公三代世本,旁行斜上,并效周谱,以此而推,当起于周代也。”据察,周小史之职,乃奠世系辨昭穆,是故谱学之起于周。至于秦,焚书坑儒,公侯子孙失本系。汉兴,司马迁父子乃约世本,修《史记》,因周谱明世家,方知姓氏之所由出。

姓氏之发展,经历了漫长岁月,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含义。远在三皇五帝时,那时由母系氏族逐渐进入父系氏族,随着妇女在氏族公社及经济生活中支配地位渐由男子代替。于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家庭开始出现,妻从夫,氏族公社开始解体。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不再以氏族公社为单位,而是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单位了,每个家庭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财产由父系继承,原来那种财产共有制逐渐消逝,财产私有逐步产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贫富不断分化。这样氏就由母系向男系、氏族部落向家庭转化,自然强族及财富占有者就成了氏。

根据古代历史记载,轩辕黄帝就是当时父系氏族中贵族代表。黄帝,轩辕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领。其部落原定居西北高原,与炎帝同出少典氏。据《帝王世纪》载,黄帝生于天帝下凡之际,正是神龙时代,神龙舅之子少典,熊国(今河南新郑县境内)新的国君,娶有娇氏之女附宝为妻。一日天空突然暗淡,见大电绕北头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轩辕之丘(新郑西北)起名轩辕。成于姬水,为姬氏部落首领。炎帝,乃黄帝同母异父兄弟,成于姜水,姜氏部落之首领。后来炎黄二帝分路东进,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一带)黄帝战胜炎帝,遂合并为一。后又并肩协力,在涿鹿之野,打败九黎族首领蚩尤,统一了中原各族,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不断演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的出现,代表国家权力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权势的需要,一方面对外作战,需要军队,为镇压奴隶的反抗,设立了监狱;另方面开始“建德”,即以德赐姓。左丘明《春秋》亦言;“天子建德,因以赐姓,胙(赠)之土,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以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史记 五帝本纪》卷一第45页《集解》引《外传》云:“黄帝25子,其2人姓姬,又11人为11姓:酉、祁、已、腾、箴、任、勾、僖、儇、依是也,余12姓德薄不记录。”《晋语》卷十亦云:“凡黄帝之子,二十有五宗,其姓者十四人,为12姓,姬、酉、祁、已、腾、箴、任、勾、僖、佶、儇、依是也。”姬有二人,酉有二人,共计十四人。可见,以德赐姓命氏,始于父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