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窦氏与观音古槐(三)
- 中华窦氏网 2009-2-18 18:42:50 万家姓
观音古槐有许多童话、神话,也有不少传奇故事。就说近年观音族里有人在槐下古庙址上挖出
一个金牛,据说价值连城,有人因之发财,有人为之负债破产,到底有多大,尚无确切说法,据分
析此物系窦源所留。总之观音庙是方圆数十里最大的庙观。原全国政协常委王秉祥在《宁县志》中
所记载抗战时观音庙锄奸一节,描写了观音庙集日街头生意兴隆、庙宇香烟旺盛的情景。原窦公修
建的观音古庙,解放后已不知原形,大庙正殿三间和对面的古戏楼均是窦氏族人明清年间的修复之
物,惟有古戏楼东侧的两座坚固壮丽的碑楼是唐建筑之物, 记得两碑上的文字一是篆体, 一是魏
体,传说是古槐记事碑。那时碑楼上、戏楼上、庙殿里还留有抗战时三八五旅聂德荣将军与原中华
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高岗解放战争时写的诗句和标语。碑楼前面是一个很大的长圆性池塘,容水面约
有二亩,绕池塘是一环型车道,环形车道也是人行道,是集日和古庙会的贸易市场。池塘边沿长了
一圈又粗又高的大树,有槐树、檀树,最多的是柳树,乡人戏称“柳湖”。整个池塘柳荫环绕,四
季景色迥异,晨昏情趣不同, 是一处生态和谐的自然乐园。 特别是春夏之际,晨雾之中,扬花柳
絮,燕影翻飞,早起的乡民肩扛犁耱,赶耕牛的吆喝声与柳林中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时
至傍晚,池塘中一片蛙声与归圈羊群的咩咩声此起彼伏。除冬季外,观音小镇都笼罩在一片绿荫之
中,惟观音古槐超出众木,高高在上,向世人宣示,它是小镇数千年历史的见证。观音古槐虽在庙
院的西南角,但其枝枝杈杈遮挡了整个庙院的阳光,古槐树根蜿蜒交错成台阶状,每逢庙会,看戏
的男男女女攀枝而坐,以叶遮阳。
当年,窦义节府第在古槐正南的原面上,即大池塘南侧;窦府西面是庆阳郡主府,传说园中有
一高楼,叫绣花楼,曾是族人观察躲避元兵的了望哨,后来被元兵焚毁。古槐东南方是元末窦源起
义时的帅府,后来是二帅、窦汜的居所。解放后人们见到的只是残垣断壁和一片瓦砾。窦氏祖坟在
古槐西南二里的原面上。据传当年唐玄宗虽诏窦公陪葬太宗,但念其宁州为官,教化吏民,窦公一
族仍授皇亲礼遇,钦赐皇亲墓园100亩,供子孙四时祭祀。
清顺治四年(1647),李自成余部窜至宁州,路经此地, 见是一处雄伟壮观的皇亲墓园, 烧毁祠
堂,拆毁碑楼,砸碎墓碑,推倒华表,墓园的石马石羊均遭破坏。解放后人们见到的墓碑、供桌、
华表均是清乾隆六年(1742)窦氏族人复修之状,其规模显然无法与原貌相比。
时代变了,人变了,气候也变了,观音池塘边的一圈大树被砍光了,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长
年有水的池塘变成前季少雨而干涸,后季多雨也只有半池水,冬季结上一层厚冰也就成了干塘。观
音古槐千年不枯,得益于自然生态的平衡和观音大池塘的的水源涵养。观音古槐因有很多神话,文
化大革命初就被列为“破四旧”的重点对象,因为有窦氏族人的精心保护,未曾受损。1968年,红
色政权宁县革命委员会停止观音中学的烤火费,命教师带领学生一斧一斧将古槐劈成柴火,整整砍
了三年,古槐为观音十里乡民的子孙化为灰烬。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有专家学者来考察古
槐,但已踪迹全无。
现在的观音古庙早已没有昔日的幽静了,本来已干涸的池塘已被填平成了集贸市场。当年是大
池塘养育了四千年古槐,因古槐而使子午岭西麓这个不足20平方公里的小平原独具秀色,又因这里
幽郁雅静而吸引窦公远离繁华的东都徙此隐居,此地又因窦公而建庙,因建庙而得名。现在这里古
庙没有了, 只留下“观音”这个古老的地名,然而窦公的子孙却仰千年古槐之风, 承百世先贤之
志,本分为人,率直处事,繁衍生息,俊秀迭出。
(注:窦义节系中华窦氏第83世,本文作者窦彦礼乃窦义节36世孙、窦亚平乃38世孙)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