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绩溪瀛洲村章姓源流
- 中华章氏网 2009-2-19 12:01:32 章亚光
一、章姓源于姜姓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妇幼皆知。传说他从小就有很高的抱负,可是久不得志,虽年老而穷困,仍终日稳坐钓鱼台,等待机遇。其钓鱼方法独特,用直钩且不用鱼饵,路人问其故,他说“愿者上钩”。终有一天,周文王路经钓鱼台,两人攀谈起来,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周文王旋即任命姜大公为宰相,这又衍生出“姜太公80(岁)为相”的典故来。
历史上确有姜太公其人。《辞海》(第819页。1989年缩印本,下同)有“吕尚”条,称他是“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姓,吕氏(注:古代,氏用以别贵贱,贵者有姓有氏,贱者有姓无氏),名望,字尚父,—说子牙.西周初年官太师(武官名),又称师尚父。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后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至于《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则是神化了的戏剧人物,不可信其真。
由于姜太公受封于齐,成了齐国的开国君主,又是齐国的始祖,所以姜太公又称齐太公。齐国是公元前11世纪由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疆土后扩张到山东东部,一度成为霸主。公元前284年后国力渐弱,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姜(齐)太公在位时,将收来的附庸国分封给子孙为领地,有个名叫虎(乙)的孙儿,被封在鄣国,虎及后裔就以国(鄣)为姓。又据《辞海》(第522页)载:“鄣,古国名,一作‘章’。”两种说法,不知何说为准?本文照后引史料,依“鄣”说。
鄣国在何处?一说在今山东省东平县的鄣城村,二说在今山东省平阴县,三说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从地图上测算,东平与平阴的直线距离约40公里,位于山东西部,靠近河北,而诸城则在山东东部,靠近黄海了。我认为,古鄣国的地域很可能就在今山东东平县与平阴县一带,何况东平县还有个彰城村呢!
二、章姓由鄣姓演变而来
古时,分封领地为封邑.在姓氏的汉字中,“阝”表示被封的领地“邑”。如邵姓人的先祖被封在召国,“召”代表邵姓人祖先的领地,所以加“邑”为“邵”。我们章姓正好与邵姓相反,因为鄣国后又被齐国吞并,失去了领地而去“邑”,成为“章”,章姓出现了。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朱姓,系“邾”去邑而成“朱”;于姓,系“邘”去邑而成“于”等等。
《左传》有“齐人伐鄣,同宗相残”的记载,证明鄣人与齐人同是姜(齐)太公的后代,不知何故而大动干戈。《左传》是对史书《春秋》的解释,其内容的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72),至鲁悼公十四年即周·贞定王(姬介)十五年(公元前454)。《春秋·庄公三十年》就有“秋七月,齐人降鄣”的记载。“庄公三十年”为公元前664年,所以《辞海》(第522页)称鄣国于“公元前664年降于齐”。看来,齐国吞并鄣国的时间大概就在公元前664年。
三、章韅为章氏立姓之元祖
“齐人降鄣”的时候,鄣国君主是胡祥。胡样公有个儿子叫韅。由于鄣姓依附的鄣国不复存在,所以韅公立姓为章,定居于河间。因此,章韅公为章氏立姓之元祖,河间为章氏家族之发祥地,章氏立姓时间约为公元前664年,即齐国吞并鄣国的时候。
河间又在何方?历史上曾有河间郡、河间国、河间府、河间路、河间县,今有河间市。汉高帝(公元前206—公元前195)置郡,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57)改国,后时郡时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隋开皇(581—600)初年废。北宋大观二年(1108),升瀛州(北魏万和十一年<487>置瀛州,治赵都军城即河间)为府,至元二年(1265)改为路,治河间;民初废。隋朝(581—518)置河间县,在河北中部偏南,冀中运河贯其境,今称河间市。据此说来,公元前664年,河间尚未置郡,置国,更不要说置府、路、县了,倒是河间一度是瀛州的治所。从地图上测算,今河北献县与河间市的直线距离约30公里,两地相距不远,可以推测古河间在今献县与河间市一带,古鄣国与这个地方的直线距离约300公里,韅公当年率领家族由鄣国迁徙河间,较为合理。此论有待进一步考证。
有意思的是,州加三点水,瀛州就成为瀛洲;间加三点水,河间就成为河涧。而我们瀛洲村亦称河涧郡。据说称河涧郡的地方多多,都是章氏家族聚居的地方,可是历史上只有河间郡,没有河涧郡;瀛州又是个州名,治所地就在河间。此瀛洲与彼瀛州,此河涧郡与彼河间郡,相互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我尚未搞清楚。一说西晋(265—317)时,章岩任兵部尚书,因功高而封河涧侯,从而在河涧形成了名门望族;迄今,凡以“河涧郡”为郡望的章氏族人,都是章岩的后裔。我们是章岩公嫡系,这是不错的,但“河涧郡”的疆域到底在哪里又未作交待,此说似乎有些牵强,仍需推敲。
四、福建浦城章氏始祖章及
章氏自河间韅公始,至浦城及公,直系延续为:韅—郡—黑肩—震—适—昭—粉冒—赘—匡—孝伯—启—子(照兰溪潦溪桥谱补) —杰—骜—弟—历—愍—平—直—宜—竦—赣—弇—容城—琦—开—永年—谨—愠—轗—施—伊—华—教—松—樵—岩—道盖—法尚—昭达—乔—亮功—熠—忠彦—季裴—端蒙—及,以上计47代,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诸朝。
章及,字鹏之,唐太和(827—835)间任康州(《辞海》无“康州”条目,待考)刺史,卒于大中(847—859)年间。先祖自南安(三国吴置南安县,晋改晋安县,隋改南安县,今为福建南安市)徙吴兴(今浙江湖州),再迁豫州(今江西南昌),及公又迁浦城(东汉置汉兴县,三国吴改吴兴县,唐始称浦城县)。章及公为浦城章氏始祖,系河间章氏第47代。
唐太宗时,曾辑录天下193姓,章姓已是名列前茅之大姓。唐林宝撰修的《元和姓纂》(元和:806--820年),详细记载了各姓氏的起源和血缘。及公受《元和姓纂》的影响,开始编撰章氏宗谱,成了章氏家族修谱的鼻祖。但是,从韅公至及公,毕竞间隔1400年以上了,要求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搞得很清楚,没有遗漏和错误,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奢望。所以说,及公之前的繁衍代数是一个大概数目,及公之后相对要准确一些,却也不可能无误。
五、昌化览村始祖章元方
及公生三子:修、杰、侑。修公生二子:仔钧、仔钊。仔钧公生十五子:仁坦、仁昉、仁燧、仁嵩、仁彻、仁郁、仁政、仁愈、仁鑑、仁肇、仁皦、仁耀、仁佑、仁逊、仁辅。仁嵩公生四子:文竦、士达、士廉、士清。士廉公生三子:世康、世涣、世渥(一说二子,无世渥)。世涣公生得象。得象公生五子:释之、约之,介之、延之、修之。约之公生二子:君钦、元方。元方公为浦城章氏第9代,系河间章氏第55代。
章元方,字子粹.一字廷直。授承议郎,历任大理寺评事、朝请大夫、仓部员外郎,自浦城徙居昌化览村,为览村章氏始祖。元方公生九子:琰、琮、珙、理、亨、琥、囦、璩、环(一说七子:琰、珙<琪>、理、琥、璩、王圣、环)。琰公生四子:孝孙、友孙、昌(象)孙、悦(瀛洲谱为悦,其他谱不一,有说、兑、克)孙。悦孙公生运。运公为览村章氏第4代,浦城章氏第12代,河间章氏第58代。
六、绩溪瀛洲村始祖章运
运公系悦孙公之独子,兼祧孝孙公(福建谱)。章运,小名幼祖,字运之,从事郎,原配程氏,继配胡氏(一说徐氏)。生于北宋崇宁癸未年(1103),卒于南宋淳熙乙未年(1175),享年73岁,与夫人程氏、胡氏合葬瀛洲村西凤形山麓,墓今仍在。北宋宣和二年(1120),偕祖母刘夫人、母徐夫人因避战乱由昌化览村徙居绩溪油坑,后移至油坑口(瀛洲),为瀛洲村章氏始祖。
对于运公徙瀛洲是否就是北宋宣和二年(1120)?我在《瀛洲村章氏古谱两<序>作者及其他》一文中,曾对两《序》的间接提法作了分析,指出其误,并认为“再考虑方腊起义这一因素,认定运公迁居瀛洲的时间为1120年是没有大错的。”但我还想就这个问题再议论几句,因为手头有些资料对此还有三种说法,如新编《绩溪县志》载:“章氏,宋崇宁间(1102至1106)从事郎章运由昌化览村迁家瀛川(瀛洲)。”此说源于嘉庆《志》。先父章本荘手录《宝聚堂纸角簿》首页载:“瀛洲始祖,讳运公,小名幼租,宋绍兴二年(注:公元1132)庚子岁九月十三日(注:估计是农历)同祖母刘夫人、母徐夫人从昌化览村迁居绩溪瀛洲。”章美初《浦城章氏历代宗亲行第》载:“运公,……政和四年(1114)岁次甲午始迁瀛洲。”这就形成四种说法,即1120年、1102—1106年、1132年和1114年。我还是倾向运公于1120年徙瀛洲一说,其理由有:一是运公生于1103年(假定是准确年份),1102年运公尚未出世,1106年运公只有4岁,徙瀛洲绝对不可能;1114年运公只有12岁,也不可能。二是舒頔《瀛川章氏族谱序》中有“谓昌化为浙东最僻静处,有势则易于兴,无人则难于守”句,点破了战火即将降临。而运公先迁居油坑,正是出于躲避战乱的考虑(油坑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深山沟,所以原军工系统的光明厂于1960年代从上海内迁到这里)。但是,1115年的女真族南侵和1119年的宋江起义,对于处在长江以南的昌化并未造成威胁,惟1120年10月9日方腊在睦州青溪县(今淳安西北)举事,势于破竹,才对近在咫尺的昌化造成严重威胁,运公避之不及,只好离开原住所地了。三是1132年之前,金军虽然于靖康元年(1126)再次南侵,宋军也节节败退,金军一度攻占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后岳飞率宋军收复,金军退至长江以北;绍兴元年(1131),金军又被迫放弃淮东(今安徽寿县附近)。应该说,昌化周边在1132年并无战事,运公无乱可避。何况,南宋王朝已于1129年定都杭州(临安),距杭州不远的昌化局势更趋稳定,运公出走更无道理。四种说法,排除了三种,惟运公于1120年因逃避方腊之乱而徙瀛洲一说更为可信了。还要说明的是,运公生于1103年(宋崇宁癸未年),源于我家《纸角簿》;运公1132年(宋绍兴二年)迁居瀛洲,同出一簿,二者仍有疑处,请有心人继续研究。
七、绩溪全县章姓子民皆运公之后
瀛洲村始祖章运公,生子名瑕,又名戌。瑕公小名二公,娶何氏,生三子:诜、庆、授。这就形成瀛洲三大支派,原下村来龙山下的老三凤(分)祠,可能是瀛洲三大支派的标志性建筑。我记得1950年代末从芜湖回家探母时,还见到后进仍存,前面开阔得很,下首是新三凤祠。
上列三大支派中,瀛洲村的主流是庆公派,其挂线到12世仲坚公为:运—瑕—庆—足容—鑑—士雄—再(士恭子,士雄嗣子) —兰一—呈—牙童—尚荫—仲坚。仲坚公生六子:继袒、荣祖、兴祖、新祖、振祖(海公)、六(禄)祖。这又形成了六大分支,俗称“六凤(分)”,“六荣堂”(章基嘉故居下首,1980年代被拆)是六大分支的总分祠,各“凤”又有支祠,俗称“老屋”。六大分支延续下来,其中以“五凤”最为兴旺,其次是“六凤”、“三凤”。如今的瀛洲村章氏大家族,绝大多数系仲坚公一脉。
新编《绩溪县志》称,瀛洲章运公“后裔繁衍成为绩溪大姓,分布华阳、瀛洲、鸭子庄、和阳坞、东干等24处村镇。瀛洲、湖村系章姓聚居大村。”此说过于简略,应作补充。
绩溪西关章氏,源于瀛洲村三大支派中的授公,其挂线为:运—瑕—授—足征—十四—七—琛—丑(荣甫)。授公先迁县城西寨口仁寿坊,七公于南宋德佑(1275—1276)间由仁寿坊迁西寨口,荣甫公于元至正(1341—1368)间由西寨口迁西关(今西街的西山、章家路一带)。荣甫公为瀛洲章氏第8世,西关章氏始祖。西关章氏建有宗祠,在今章家路,1980年代拆除后建成公寓。
湖村章氏系瀛洲村庆公另一分支,其挂线为:运—瑕—庆—足容—鑑—士恭—宜孙—永年—祥甫—子达(福祖)。福祖公系瀛洲村章氏第10世,于明万历(1573—1619)间迁居湖村,为湖村始祖(一说福祖公先迁东见<青>岭;其元孙天贵、天友继迁湖村)。湖村章氏宗词坐落村中,前几年由章氏子孙修缮如旧。
章运公的子子孙孙,除徙居县城西关,13都湖村繁衍生息之外,据《民国县志·民群志·氏族》(初稿)载,由瀛洲直接迁往县内各地的有:第8世文龙迁14都大石门;第9世文德迁1都扬溪口(可能是今碓坑口),元兴迁12都王壇前(后有第l0世 长生也迁此),子明迁14都楼基;第10世德惠迁12都外坑,社童迁10都楼下,子连迁13都胡村(后有第12世伙亨也迁此);第11世原厚迁13都石门里,祖迁12都外坑岱上,原仁迁12都游(油)坑,积应迁13都卓(插)溪(后有第13世善九、善祖也迁此);第12世荣德迁13都外半坑(后有第15世道可也迁此,第16世万杰又由外半坑迁14都里半坑);第13世善俊迁宁国观音桥(今属绩溪金沙),海应迁15都久坑(可能是今岔坑);第14世孟晴、孟晓、孟智迁15都清潭下;第15世道华于明末迁14都丫(鸭)子庄;第18世廷德迁14都西坑(川);第19世俊明迁14都官塘(窑灶上);第20世国钢于雍正八年(1730)迁15都上(尚)村。由西关迁出的有:以表于明朝迁往6都缸窑头(江川)。以表公系瀛洲章氏第14世,西关章氏第7世,缸窑头也建有章氏支祠,也是1980代拆除后改建成蚕室;献谟迁往6都镇头。献谟公系瀛洲章氏第16世,西关章氏第9世;还有迁往1都河傍(旁)岱、灰灶上(坞)、丛山关,4都杨村,6都新岭脚,8都上溪山(可能是今上金山),9都王(汪)庄、夹埂(坎)、溪塔、翚岭下(脚)、古塘、外塘,12都大坑口,13都平银、芷白、14都石京、树林下(子),15都磡头、和阳坞,以及荆州上胡家,宁国黄土磡(今属金沙)。我原收集的资料和近日走访获悉,县内以章姓命为地名的除县城章家路外,还有磡头村的章家坦,扬溪的章家园,金沙的章家湾,原浩寨乡的章家村;大石门的岭下,伏岭的祝三、路子里、虹溪桥,原胡家乡的东干、上龙池,荆州的朱显,镇头的黄基塔,瀛洲的半茶、岭外汪村、百鸟磨、碣头、仙川,扬溪的石街头、东村,原北村乡的北村、杨林、石门里、社屋坦等等村庄,都有运公的后裔,其中许多是章氏聚居的村庄。由此可以断言,全县章姓子民,皆运公之后。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章姓人士是从县外迁入绩溪的。
此外,运公后辈或经商,或为官,或当兵,或读书分配工作,或其他原因,在县外安家落户的也不在少数。据史料记载和了解,北京,上海,重庆,浙江杭州、金华、兰溪、衢州、武义、丽水、淳安、宁波、江山、开化、寿昌、绍兴、孝丰、潼关,江苏南京、江宁、海州、无锡、苏州、宜兴、淮安、扬州、溧阳,江西井岗山、景德镇、玉山、婺源,山东济南、济宁州,河南象海,本省合肥、芜湖、蚌埠、和县、郎溪、宁国、旌德、歙县、休宁、屯溪、青阳、湾址、繁昌、广德、池州、滁州、黄山等等市、县的城乡,都有瀛洲章运公后裔的烟火。还有众多离境、出国谋生的,运公子孙真是遍天下!
八、章韅公已繁衍到第90代
如今,瀛洲村自章运公始,己繁衍到煇字辈,第33代。前已述及,运公系览村章氏第4代,浦城章氏第12代,河间章氏第58代。照此算来,由河间章韅公繁衍到瀛洲村煇宇辈,刚好90代,时间跨度为2666年,平均每代为29.62年。章运公生于1103年,迄今刚好900年,再除以33,瀛洲章姓人平均每代为27.27年。显然,这两个平均数偏高了。据洪树林先生讲,由于过去习惯早婚早育,代数平均间隔为20年。我想,由于历史久远,断代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可是,无独有偶,龙川村自始祖胡焱至今,已有1600多年了,据说只繁衍到53代,(胡锦涛是第48代)平均每代为30年还略多一点,这又更难解释了。这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考证的重要课题。 2002年12月25日
【 作者简介】章亚光,男,1936年12月生,安徽省绩溪县瀛洲村人。1956年参加工作,1971年入党,1997年退休。历任会计、秘书、法官等职。系中国法学会会员,安徽省徽州学学会会员,《绩溪县志》编纂,《绩溪县工商行政管理志》主编。本文已收入由其主编的《徽州古村落—瀛洲》一书。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