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氏家族大禄公派源流概略(三)

    中华章氏网 2011-11-3 11:44:52 万家姓


续修宗谱,正本清源,在于向后人展示家族传统,呼唤家族文明,弘扬先贤美德,达到“有益当今,惠及后世”之目的。  我族分支浩繁,散居各地,同族后裔如同陌路人,昭穆无稽,吾祖在天之灵有知,岂不痛哉!古人云:“三代不修谱,失落祖宗根基,为天下之大不孝也。”   然而,千百年来,历经变迁,或因兵荒马乱、战火频仍;或因朝代更替,政局多变,使得大量珍贵的家族史料遗失。  如今,我辈同仁对优秀的家族传统极为珍重,不畏艰辛,上下求索,千里寻宗,广征博采,多方查询,尽可能把散见于各处,且残缺不全的《全城章氏谱》收集起来,认真细致地加以研究考证,力求尊重史实,寻根探源,避免以讹传讹,无据引伸。但由于史料不全,加之学识疏浅,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诚望后人继续挖掘补正。 (一)章氏家族的起源  章氏家族的历史可上溯至远古。据现存出版于清雍正,嘉庆时的朱砂《全城章氏谱》和墨谱记载:“章氏之先乃炎帝神农之苗裔,承姜子牙立仇王之号,因官命族,其子孙去邑为章”。又曰:“吾章氏实出于齐太公支孙受封于鄣,后去邑为章,遂为姓”。又据《古今姓氏辩证》载:“章氏系出自姜姓,齐太公支孙封国为鄣(今山东章丘县),后被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  周武王灭商,分封天下,姜子牙的后代被封于鄣地为侯,至周夷王时,孙去邑为章,章姓自此而立。首领章显,便定居于河涧郡,其后世有章姓者皆出自章显之后。传至十八世章愍,生三子,长子章邯,次子章平,幼子章希。章邯为秦代将领,英勇善战,屡建战功,因受赵高嫉妒,便离秦投归楚王项羽,遂被封雍王;次子章平被楚封为上大夫,领兵守关,幼子章希不仕。到了汉代,章平之子章直仕汉为巴东将军,由河涧郡迁徙于洪州,直之孙赣为汉御史大夫,赣之子弇,别名章仇氏为剑南节度使。传至十四世孙章樵,仕晋朝受封三秦王,食邑三千户,樵之长子章岩,家居南安(今福建南安县),为南安始祖,受封兵部尚书,守泉州,于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午)领兵四十万破大散关有功,被加封为上大夫兵部尚书。  南安始祖章岩之子道盖仕晋,任广平(今河北邯郸)太守;道盖之子法尚,仕晋任中郎将;法尚之子昭达,任江州(今九江市)刺史,昭达次子乔任兵部司马;乔之长子亮,亮之次予熠,任大理寺丞;熠之子忠彦;彦之子季裴仕都水监;季裴之子端蒙仕左史;端蒙之子及公,任康州刺史自南安迁浦城,为浦城(今福建浦城)始祖。及公生三子,长子侑公仕唐任青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次子杰公;幼子修公仕唐,任福州军事判官,赠银光禄大夫。  自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朝中期,章氏立姓之始,历周、秦、汉、晋、隋、唐,至及公迁浦城(约公元847年),经过两个多年的发展演变,章氏族开始进入名门望族的鼎盛时期,代有人杰,忠臣良将、文人学士,层出不穷,其踪迹历历可寻,史笔照耀,口碑沿递。  因章氏族发迹于福建南安、浦城等地,故后人为纪念祖宗,曾悬挂中堂为“福建堂”。 (二)进入鼎盛时期的章氏家族  章氏浦城始祖及公,于唐宣宗大中年间(约公元847年),由泉州南安迁入浦城。其子孙兴旺发达,枝叶繁茂,令今人叹为观止。据朱砂谱载:及公幼子修公墓在浦城鸡鹭山下秦国寺,夫人刘氏追封秦国夫人,墓在西禺莲塘白羊坟。曾有一段神奇故事,此墓地乃神仙指定,“在西岭西畔西复西来处,嵯峨歇处,到明日五更龙现地白羊眠处。”仙人言毕不见。次日大雪中果见此处雪独融,有白羊眠其上,遂以夫人葬之,更以鸡啼为下棺之时,至今岩上存有鸡石。当时有一印水禅师为刘氏夫人墓穴题诗:“章家积德累年深,形似番王献宝珍,今日点来真异穴,儿孙世世永腰金。”(见浦城县志)。  修公生二子,子钧、子钊。钧公字仲举,称太傅公,仕南唐官至竭忠立志功臣,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金光禄大夫,检校持节高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太傅公生十五子,皆以“仁”字为派,取忠厚仁德之意,故族人又将中堂“福建堂”更名为“敦睦堂”。十五子中前八子皆练氏夫人所生。长子仁坦,推忠立志功臣;次子仁坊仕南唐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三子仁燧任建州浦城封制置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四子仁嵩任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后以曾孙得象贵赠太师中书令郇国公;五子仁辙任建州节度推官检校工部侍郎,后玄孙惇,贵赠参知政事尚书,文殿大学士;六子仁郁仕南唐建州观察推官检校尚书,北部员外郎兼御史大夫;七子仁政仕南唐静边指挥使立功耀武大将军;八子仁愈任建州马步都虞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御史大夫;九子仁监任南唐耀武指挥使;十子仁肇仕南唐检校尚书工部侍郎兼耀武大将军;十一子仁皦仕南唐秘书省校书郎兼御史大夫,后赠秦国公;十二子仁耀、十三子仁佑、十四子仁逊、十五子仁辅皆仕南唐官封银青光禄大夫。  太傅仔钧公夫人练氏素有贤能,知书达理,仁慈厚道,广积阴德,曾因释二将,舍私恩而全大义,保得全城百姓性命,后人为颂扬练氏夫人的深恩厚德,故又将原“敦睦堂”改为“全城堂”,并一直沿用至今。练氏夫人后被当朝追封为越国夫人,其恩德广为传颂。太傅仔钧公十五子,后七位乃杨氏夫人所生。十五子七十一孙皆出仕朝堂为官,其裔孙宦游四出,随地占籍,遍布全国各地,至元朝末年(公元1341年)为官者达460多人,不胜枚举,故有“千支万派,总归浦城”之称谓。这就是浦城章氏家族的鼎盛时期。 (三)太湖时期的章氏家族  章氏家族在福建浦城历近五百年的发展变迁。在散居全国十九个省市的家族后裔中,在明洪武年间,曾做江浙两省参知政事的仔钧公第十七世孙德甫公之长子通公。原籍湖北麻城中贡士。洪武二年(公元1370年)任安徽太湖县令、即太湖始祖。  太湖始祖通公生四子。长子友直居麻城,其孙启迁山西大同,次子友谅迁汉阳府(今武汉市),三子友闻随父定居太湖,幼子友燧(失考)。  通公三子友闻生四子十孙十八玄孙均居太湖,十八玄孙依年龄排列,前八位为祥股八,后十位为元股十,故有“祥八股”和“元十股”之分。如顼公行五,即为祥五股始祖;麟公行八,即为祥八股始祖;预公行九,即为元一股始祖;颁公行十,即为元二股始祖。后来友闻公幼子之孙淜公生四子,又划分为“牌股四”。此“祥、元、牌”三股裔孙均居太湖武阳畈、即现今太湖县五羊畈、团湖、江塘、古楼乔岭等村镇。其子孙发达,枝叶繁茂。据千里寻宗到太湖考察,现今仍居太湖的后裔总人口万余人,还有散迁太湖周边地区,如潜山县、岳西县、金寨县等地章氏后裔也达数个人。  太湖始祖通公在任太湖县令时,以德化民、注重兴学、政绩卓著,后晋升为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府。通公之玄孙麟公中贡士,任广东都司断事职,其性情谦恭,为官清廉,后被朝庭加封奉议大夫。据家谱记载,太湖期间在明、清两代共有三十三人为朝廷命官。 (四)章氏家族迁陕后的现状  据商南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清政府明令“湖广填陕西”,采取“鼓励和强制并举”手段,发起南民北移运动。又据家谱和碑文记载:居太湖祥股和元股部分家族,也随“南民北移”运动,迁陕迁鄂迁豫比比皆是。如祥三股迁山阳银花河,祥五股迁兰田县竹篱沟、内乡县八尺峡、浙川县灵官庙研子沟、商南县毕家湾;祥七股迁淅川县研子沟、安康平利县柳林坝乱石沟、山阳县黄土包;祥八股分支最多,散迁各地,有迁商南县十里铺、小沟、富水邵家沟、新庙大坪、曹营、小栗园火石沟、试马大坪、毛河、白玉江西沟、耀岭河等地。有迁山阳县五色沟、白龙洞、洛南县粉壁沟、镇安县空山寺。有迁武功县、宜君县、兰田县。元六股迁五里铺、太吉河。元十股迁白玉水利沟、浙川县黑柒河等。  迁陕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章氏家族的发展处于低潮时期,名人贤士,寥寥无几,多是守本份的平民百姓,加之连年战祸和灾荒,不少人携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出奔波,至今无以查考。  新中国成立(公元一九四九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章氏家族也得以复兴发展,仅居住在商南县境内的祥五、八股和元股的后裔就由1949年时的三百余人发展到1996年的二千多人,大多分布在商南县境内“312”国道沿线和丹江沿岸的广大川道地区,安居乐业,人财兴旺,或仕官从政,或务农经商,或从医从教,无处不见我章氏后裔。据不完全统计,进入九十年代,中青年以下的人丁都读过初、高中,已基本扫除文盲,有50多人读过中专、大专和本科,其中有一人在攻读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从政的30多人。其中乡级领导干部8人,科级领导干部6人。县级一人,即现任县供销社主任的三十八世裔孙章复学,曾在部队任团职干部,转业后任县物资局长、县供销社主任等职。从教、医、艺的50多人,其中取得小学高级教师、工程师、主主治医师、经济师、会计师、政工师等职称8人。  纵观我章氏家族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之所以其后裔发达绵长,枝繁叶茂,无不得益于先贤的恩泽,祖宗的庇佑,更得益于世代列祖列宗忠实效法太傅仔钧公和练氏夫人的深仁厚德。章氏家族在宋、清两代被皇封两次《朱砂宗谱》,这也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而今我族后裔无不仰宗慕祖,口碑传颂,尊祖敬宗睦族已蔚然成风。先祖之美德只有世代相传,发扬光大,才不负先祖的期望和在天之灵。  行文至此,言尽而情犹未尽,因成一诗,以作结语: 水有源兮树有根,寻根探源辨宗亲。一脉相承流芳远,万代宗枝同根生。续修宗谱祭先祖,弘扬祖德昭后人。开天辟地耀华夏,继往开来新乾坤。 太傅仔钧公三十八世孙章复顺敬撰于一九九六年仲夏 【 注释:】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寰宇通志载:古战国赵地、汉文帝二年为河间国,因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而名,北魏置郡,宋改为河间县令属河北省河间县。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