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氏文化古迹】寻根问祖话“云族”

    中华云氏网 2013年5月27日 云氏宗亲网


寻根问祖话“云族”  

○ 伍尚光  

    云姓从南宋末期元朝初期迁琼入籍文昌,至今已达700余年。其后裔遍布海内外,又以文昌和泰国为主。   一、云姓始祖   1、海南云姓起源于一世祖云海。云海,南宋进士,官至陕西路总管(相当于当今专区的行政长官),宋灭不仕。独子云从龙,于元初调任怀远大将军、广东琼州安抚使。云海则携妻苟氏于公元1280年从陕西迁琼随子,入籍文昌,时年50多岁。   2、二世祖云从龙(也叫肇基),字无心,号维山。生于陕西巩昌府(今甘肃陇西县)。从元初1278年至1296年,历任宣武大将军、湖广邑州安抚使,怀远大将军、广东琼州安抚使,昭勇大将军、海北海南道宣慰使,昭通大将军、海北广东道提刑按察使,昭毅大将军、福建海肃政廉访使,至1292年后授中奉大夫、广东道宣慰使,资善大夫、湖广安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征南大将军。于1294年出征安南归服中原,1295年12月15日授予相职,故史称“出将入相”,战功赫赫,是元初沟通中央皇朝同南疆统辖关系的关键人物。在我国史典籍、地方志书如元史、明志、广东志、琼州志、崖州志、文昌志、顺德志、南海志等均有记载,足见云从龙在元朝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笔者曾到三亚东北边15公里处的“落笔洞”考证,同时翻阅郭沫若点校的《崖州志》,记载云从龙,字无心,陇西人,初为管辖,后为海北海南道宣慰使。还记载落笔洞为州八景之一,洞左壁刻落笔洞3字,字尺余,旁只有“维山”二字,余模糊难辨,未知何人题。笔者及其来人看清“落笔洞”3个大字左旁刻“至元癸未,右旁刻“维山云从龙”,全字看得清楚,只有“云从龙”3个繁体正楷小字有了退化,但仍可辨认。“至元”是元帝忽必烈的年号,“癸未”为1283年,证实“落笔洞”为云从龙任琼州安抚使或海北海南道宣慰使期间所题,他还为“落笔洞”赋诗一首,诗曰:“地极南溟阔,洞天琳宇奇。好山如绣画,野路自逶迤。不见飞仙蜕,空留谪客诗。清风驾归羽,乘此访安期。”   3、三世祖云铉。云从龙生锭、铉、钅监 、锴四子。锭、铉祖入籍海南文昌,钅监、、锴祖入籍广东顺德和南海。云铉,字琼孙,为云族迁琼的三代孙,太学生,任万安知军,娶琼少女为妻。文昌云姓全由云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二、远祖探源   云海迁琼后,因皇族相残、官职和云从龙年纪还轻等原因,仅记载来籍地为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之琅琊郡。云海的父亲是谁?远祖族籍又在哪里?一直还是个谜。   改革开放后,海外云氏族人纷纷回大陆参观访问,寻根问祖。内外结合,顺藤摸瓜,查清现状。一方面抓紧对占用和破坏的祖坟、祖馆的收复工作,另一方面抓紧修族谱,还对远祖进行探源。文昌定居香港商界知名人士云大棉先生,多次回大陆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和海南省省长阮崇武的亲切接见,还在北京找到国家副主席乌兰夫(汉名:云泽)进行考究,并被特邀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活动。他对远祖族籍问题一直急于求成,总想弄个水落石出。自1986年,云大棉先生就通过国家民委与内蒙古自治区联系,并会同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长云昌锦先生及其理事会成员携带族谱,前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进行远祖探源。旗党委、政府、政协等部门很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组织考究。依据历史资料分析,认为云海的父亲可能就是拖雷。据此推断,云海同土默特左旗的云氏家族同祖同宗。云大棉先生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后,引起云族后裔的密切关注。之后,内蒙、文昌云氏族人纷纷撰写探源文章进行论证。   笔者也愿意加入探讨论证的行列,只要云氏族人认真的抓紧考究,远祖族籍问题必将迎刃而解。下面是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提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其一,成吉思汗(1162年至1227年),姓为孛儿只斤,原名为铁木真。“成吉思”蒙语是极大极强的意思,“汗”是君主或皇的意思,故孛儿只斤铁木真后被誉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帝时期,蒙古大军西征中西亚、东欧,成吉思汗曾6跨阿尔泰山,新疆青河县是必经之道。在青河县建有5个烽火台,以瑙云烽火台为中心,四周距离大约50公里范围内,分别建有托克峰火台,克尔根烽火台、火腾烽火台和阿尔腾烽火台,它们互为依联,形成巨大的有效控制区,把横跨亚欧两洲辽阔的疆域划成“四个汗国”。长子“术赤封地”(即“钦察汗国”),为国势最盛的领地,西到多瑙河下游,东到今额尔齐斯河,南到高加索,北到俄罗斯保加尔地区;次子“察合台封地”(即“察合台汗国”),也即西辽的故土;三子“窝阔台封地”(即“窝阔台汗国”),领有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四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封地”(即“伊儿汗国”),领有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和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以南地区。这就证实了拖雷就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旭烈兀就是拖雷的儿子。   其二,拖雷和云海的父子关系问题。成吉思汗是蒙古大帝,扩张势力范围胃口很大,北已建立4个汗国,南也积极推行联宋灭金政策,由拖雷主中原。拖雷跟随成吉思汗同金交战20多年,学到父亲用兵之道,成为强将主帅。又奉父命,带领蒙古骑兵部队进驻陕西等大西北一带地区,建立扩展中原的后方基地。成吉思汗于1227年逝世,1228年由拖雷当监国(管理国家),1229年由窝阔台继承皇位。兄弟俩从联手到对手,带来皇室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窝阔台重病缠身,为保皇位,听信巫师以亲人代死,乘拖雷探病时,在咒水中放下毒药,把皇弟害死,引起内乱。由于拖雷妃多子多,上面认定旭烈兀是拖雷的儿子,而云昌懋先生撰文,说拖雷妃生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4子,其他六子可能是另妃所生,其云海就是第5子。拖雷被皇兄毒死后,不能不引起拖雷妃的警惕,看到皇室争权夺位,兄弟相杀,为了把根留住,则将年幼的云海改成汉名,留居汉区,改读汉语,以至被汉化,才有云海、云从龙儒教成才,父子登科。直到云海迁琼时还不敢暴露身世,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再从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皇室执政来看,1228年由拖雷当监国,1229年由窝阔台当皇,1242年由乃马真后称制,1246年由窝阔台长子贵由当皇,1248年由海迷失后称制,1251年由蒙哥当皇,1260年由忽必烈当皇,1295年由铁穆耳当皇,……拖雷曾当监国,蒙哥、忽必烈曾当皇,云海既是拖雷五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云海又是兄弟,这在历史上考证父子、兄弟的关系是不难的。   其三,忽必烈、铁穆耳与云从龙的关系问题。忽必烈当皇(1260年至1294年)后,1264年把大都从蒙古迁往燕京(今北京),继续执行成吉思汗联宋灭金的政策进而灭宋(1276年)建元(1271年),成吉思汗成为元太祖,忽必烈成为元世祖。“祖”比“宗”高,窝阔台为太宗,贵由为定宗,蒙哥为宪宗,铁穆耳为成宗,……太祖死后,世祖当皇时间最长,云海迁琼和云从龙官运亨通都在这个时期。拖雷跟随父亲联宋灭金主中原,也带领大批蒙军下中原,使蒙军遍中原。其蒙人皇族才能当正职,唯有云从龙蒙人汉化,又是蒙人治汉的皇族人。窝阔台和施雷长辈相杀的恩怨也已谈化,忽必烈重用云从龙也是才尽其用。铁穆耳当皇后,和云从龙是同辈人,云从龙又征服南疆归服中原有功,年纪老迈,在招回朝任职时,卒于京都,赠正一品,予以朝葬,也顺理成章。   云大棉先生提出海南云氏一世祖归宗归族问题,是有历史根据的。从以上情况看,再证实云海与拖雷的父子关系、孛儿只斤姓与云姓的关系、蒙古云姓与海南云姓的关系是很必要的。   三、寻根问祖   海南汉人先祖很重视祖坟、祖祠、祖谱、祖馆的“四祖”建设。云氏族人经多年寻根问祖,得知“四祖”的现状是:   1、祖坟。一世祖云海终世文昌,墓葬紫贝岭。为八卦墓形,全石建成,墓似钯头(古时兵器);一世祖婆苟氏终世后,墓葬海口市荣山乡文昌坡,为轿墓形,全石建成,称“鹧鸪骑鹿”地;二世祖云从龙,卒于京都(今北京)。“出将入相”,卒赠正一品,功在南方,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亲自派北京风水堪与师到广州白云山勘视地理,朝葬白云山后峰梅岭,称“金星盖顶”地,亦称“下马将军”地;二世祖婆雷氏,终世文昌,墓葬文昌头苑青山岭,称“卧虎葬鼻”地;三世祖云铉、祖婆林氏,终世文昌,均墓葬头苑村,称“猛虎出山”地。   2、祖祠。云氏大宗祠建在文昌头苑横山村。为古宫殿建筑,头进正殿立一、二、三、四世祖神位;次进正厅(礼堂)两厢房,设一、二、三、四世祖功德牌位;三进大厅两厢房;四进礼门,大厅上方挂“云氏大宗祠”金字大匾。   3、祖馆。“海口云氏会馆”始建于1925年,座落于海口市义兴街178号,为二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778.8平方米,建筑面积615.76平方米,是方便云氏子弟海口求学免费住宿和海外宗亲回乡省亲临时寄宿之场所。   云族的“四祖”建设,经重修—中断—破坏,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才把中断接通。经云氏族人的艰苦努力,凭借国家政策保护,采取“两结合两为主”(即内外结合以外为主,上下结合以上为主)的方法,真抓实干,拿出真凭实据,使一世祖婆苟氏、二世祖云从龙的墓地和祖馆从史实上澄清,最终取得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三收复”。   四、收复遗产   1、收复了一世祖婆墓地。   一世祖婆墓地,在海口市荣山乡,因荣山该坡葬的是文昌祖,故后人叫成“文昌坡”。文昌坡墓地,竟有人以35000元一亩卖给制砖厂挖土制砖。消息传到泰国,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认为卖墓地,是丧祖害孙的违法行为,立即致函海南、海口两级人民政府,要求政府给予保护和划定墓地界线范围。海口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6月24日以市府[1985]060号文发出通知,重申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的要求,是符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84]侨政会罪字第099号文   《关于制止和查处盗掘华侨祖墓的违法犯罪活动的联合通知》中关于对“华侨祖墓应予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私自挖掘、拆毁。非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迁移;盗窃坟墓是违法行动,各地公安机关应及时制止和查处,对盗挖华侨祖墓的,应严肃处理”的精神的。要求荣山区公所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准挖土破坏墓地。1986年清明节,海内外族裔集中文昌坡进行拜祭时,无不为政府保护华侨祖墓而感慨万分。海口市政府办公室还于1987年2月20日又发出市府办[1987]7号文称:“根据国务院侨办和民政部共同颁发的[84]侨政公字第042号文精神,经第45次市长办公会议讨论,由荣山区公所在其测量图上盖章标明‘云氏祖坟’墓图界线。”墓地破坏是政府发文干预才得到控制的。拿到墓地红线图后,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发出“重修一世祖婆苟氏太夫人坟墓”的倡议,海内外族人一致响应,立即捐款施工,很快恢复了原貌。   2、收复了二世祖云从龙墓地。   二世祖云从龙,出将入相,回朝赴任时,卒于北京,1296年铁穆耳帝谕葬白云山。墓后山谷赐拨先祖所有,后人叫成“云家山”;墓前几十亩良田为祖坟祭田,后人叫成“云家祖田”。祖墓因年长日久,清道光裔孙云茂琦先生和民国期间裔孙云瀛桥先生曾先后重修两次。至六十年代,《英雄虎胆》故事片还在风景秀丽的“云家山”拍下不少电影镜头。电影正在全国放映,但“文革”期间墓地被占用建造食品厂。在当时中国“武斗、内乱、派性”的特殊历史时期,云族人曾向广东省、广州市和有关部门陈诉不果。至泰国云氏大宗祠第12届理事会于1984年10月16日换届,选举云大珍先生任十三届理事长。理事会决议:把收复祖墓作为重要议事日程。云大珍先生曾于1974年10月参加乃毕差拍素先生为团长的泰国报界代表团访华,中国负责接待的是《人民日报》总编辑兼联络部副部长王毅同志,中国报界的盛情款待,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给云大珍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云大珍先生抱着出任理事长和收复祖墓的重托,上门拜访乃毕差拍素先生陈由。乃毕差拍素先生认为:侵犯毁坏贵姓祖宗的陵墓,关系到国民的宗教信仰问题,指出向中国政府提出诉求之前,有必要先找王毅先生给予指导。于是,云大珍先生邀请乃毕差拍素先生一起,于1985年1月13日到北京拜访王毅同志,将情陈述并递交资料。同年3月11日,王毅同志将国务院侨务办解决办法告诉了云大珍先生,并建议他往广州拜访朱森林市长。同月15日云大珍先生急请乃毕差拍素先生一同到达广州,朱森林市长开门见山的表示同意归还“云家山”,待政府解决资金和地皮搬厂后办理。   “云家山”墓地归还后,云大珍理事长立即通知海内外族裔,先拜祭后重建。他带领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云逢松、云逢钵、云汉、云昌锦、云逢英、云昌运、云大谦、云大橡等22位理事同海内外族裔云集广州白云山,举行祭典仪式,隆重祭礼。随之成立“重建祖墓领导小组”,负责集资;制订“重建祖墓方案”(聘请文物保护专家冯子祥先生参加),上报审批;成立“云家山管理小组”,负责墓地工程施工。分三期修复,初具规模。“云家山”为白云山闹市地段,其目标将建成白云山八大古墓之首,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还须长计划短安排,规划合理,逐步完善。把整个云家山建成陵园,古今结合,以古为主,古色古香;突出古墓,充分体现元代皇族和云族先人的人文景观;族办公助,对外开放,给游人了解和感受元朝皇族和云氏先人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捐款建墓”到“以园养园”,在不违背古人意愿前提下开发“云家山”,发挥经济效益,把陵园开放经营和开发“云家山”经营结合起来。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海南汉人先祖,在封建时代普遍“靠田养墓”。一世祖婆苟氏和二世祖云从龙的祖坟祭田,因葬祖地没有云姓,从那时起,就分别委托给海口市荣山乡祥堂村陈家和广州市沙河区五仙桥村姚家代管。谁种祖田,祭期由谁负责祭品和拜祭人的吃饭已成传统,且一直沿袭下来。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这些祖田均被没收,而代管祖田的陈、姚两家均被划为“二地主”,姚九经受不了挨斗的折磨而上吊自杀。历代祖墓有破坏时,两家人都出面保护,并就近向云族人报告。在云从龙墓地建厂时,姚贵带领全家子孙到墓地,将墓碑扛回家中保存。一世祖婆修墓,陈子贤父子天天到墓地帮助监督施工,并从琼山三江运回新刻墓碑。现在两家人仍然一如既往,为云族人清明扫墓准备祭品,提供方便。   3、收复了“海口云氏会馆”。海口云氏会馆于1950年解放后,被海口市人民政府接管了,现为海口市新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文革”彻底否定后,落实华侨政策,为解决将近半个世纪的“会馆”问题,前泰国财政部长云逢松博士于1990年3月22日写信向海南省侨务办提出要求。期间,泰国云氏大宗祠历届理事长云逢钵、云昌锦、云昌梁先生分别致函海口市人民政府和多次返琼交涉,香港全国政协委员云大棉先生曾三次写信给阮崇武省长提出要求,还有在海府地区工作的昌材、逢鹤、昌能、昌美、大新等云氏族人的据理力争,终于经有关部门调查落实。海口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7月26日发出“关于处理义兴街178号房屋问题的通知”称:“根据琼府办[1989]34号文规定,对解放前华侨捐资购建用于宗族公益事业的集体所有侨房,予以退还。”“决定从 1997年8月1日起,对海口市义兴街178号(原振兴街40号)房屋撤销接管,将其产权退还云氏会馆。”   改革开放后,云氏族人寻根问祖是成功的,云逢钵、云昌锦、云大珍、云大棉等宗长对族裔是有贡献的。云氏族人寻根问祖的成功,成为海南各姓族人的典范。   五、人才辈出   1、海南以文昌为云姓主要聚居区。云铉于文昌生5子,除振祖早逝外,4子分居文昌各地:长子继祖,居头苑、横山;次子傅祖,居昌里、湖淡;三子嗣祖,居湖心、翁田;四子成祖,居龙马新村。从元至今子孙繁衍20多代,遍布文昌22个乡镇125个村庄,也有的散居在琼山、琼海、临高等地,达四、五万人口。   2、海外以泰国为云姓主要聚居区。在战乱年代,云姓人随大批劳工向东南亚诸国流迁,主要居住在泰国,也有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现在海外建立的社团有“泰国云氏大宗祠”、“新加坡云氏公会”、“马来西亚云氏公会”、“台湾云氏宗亲会”等。“泰国云氏大宗祠”则是海内外云氏的核心族团。   3、前辈才高后裔强,辉煌伟业遍四海。元朝皇室争权夺位,互相残杀,唯恐更朝换代受株连,文昌后代隐居农耕,勤读经书,不参加科举。至明末,书声忽起,文武科举,“五贡”齐全,为琼族之冠。明清贡元(拨贡、副贡、恩贡、岁贡、优贡)多达40名,如清代进士云茂琦、云茂济、云进元等;在近、现代亦涌现出一批叱咤风云的将领,如民国就有云瀛桥、云振中、云大选等将、校军官50多名;在当代政界,有长征老干部云广英;科技界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专家学者云冠平、云大真等高级知识分子54名,1978—98年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云氏子弟有300多名。海外族人更加重视后代教育,留学欧美等外国取得学位的更多,不少成为高居政界、企业界的要人,如泰国外交部长云茂保先生、外交部次长云茂傺先生、财政部长云逢松先生、曼谷市长云惟霖先生、工商部长云天雄先生等,以及云逢椿、云昌任、云昌锦、云大珍、云逢钵、云大棉、云昌梁等一批大企业家及其后代,新秀层出无穷。   最突出的有泰国云氏“部长家族”:   ——云崇对(1840—1903),文昌龙马新村人,世代农耕,往泰国谋生。博得泰女娘坎·赞达军的爱慕。婚后在岳父母的鼎力支持下,独资经营冷冻厂,生意兴隆。共生10个子女(其中7男3女)。终世时,三子茂修19岁,七子茂保6岁,九子茂俊2岁,十子茂傺还未满月。子孙都长大成才,成为泰国的风云人物。   三子云茂修(1883—1959)读泰文和中华文化。19岁继承父业,先后创办云瑞和制冰厂、汽车水厂、BMC洋行、制药厂、火锯厂等。在暹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中国国民党暹罗支部议长。为支持革命,与弟茂伦(同盟会会员)发动林文英父亲林开伦一齐卖掉火锯厂等产业,筹措资金支持孙中山。孙中山曾给云茂修一封亲笔信,高度评价广大爱国华侨为“革命之母”。云茂修先生为创建泰国海南会馆做出巨大的贡献,深受旅泰华人的尊敬。他曾担任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侨务委员和评议委员,率领东南亚第一个代表团参加中华民国“双十”国庆,应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特邀访问美国,成为国民政府在东南亚的代表人物。云茂修先生长兄代父,扶教7个弟妹、3个儿子,均受高等教育,成为泰籍华人杰出人物。国民政府赠授“孝友传家”一匾给云茂修先生。该匾现在还挂在泰国云氏大宗祠。   七子云茂保(1896—1968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获林肯学院奖学金。1921年担任泰国驻巴黎大使。泰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云茂保先生选为第一届外交部长时,年仅36岁。泰总理沙立元帅曾聘任云茂保先生为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顾问团主席。在此前后,曾两度出任内阁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并被封为“枢密院”大臣、“昭拍耶”(即公爵),获泰皇授予拉玛五世“尊宗高皇一级荣誉勋章”。   九子云茂俊(1901—1957年),留学英国,致力从商,为泰味音公司总经理,是屈指可数的泰国商贾。   十子云茂傺(1903—1963年),留学英国,学成后在泰国外交部任职,曾任外交部次长,并受封为“銮西提沙炎干”(子爵)。1946年3月6日,云茂傺先生作为泰国政府特使、暹罗访华团团长,率团访问中国。   云茂修生有云逢本、云逢梁、云逢松三子,逢本、逢梁都留学英国,曾分别担任泰国预算局局长和外交部司长等职。   云茂修三子云逢松,留日深造经济学,获博士学位。任泰国银行副总裁时间较长,1972年出任他侬内阁财政部副部长,1974年起任讪耶内阁、江萨总理和炳总理的财政部长,签名发行泰国货币,还兼任泰国工业资金公司委员会主席、聘任为泰国第四大银行的商业银行总经理,聘任为泰最大的水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八十年代为扭转泰币兑美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弊端,云逢松先生建议,炳总理同意,由国家银行总裁乃培宣布泰币贬值,得到国民信任。   云逢松先生发挥了金融经济学家在促进泰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被泰皇授予拉马五世“尊宗高皇一级荣誉勋章”,且被封为“昭拍耶”(公爵),得到泰皇的最高奖赏。   此外,还有为泰国“海南会馆”、“海南云氏大宗祠”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侨领云逢椿、云昌任、云逢钵、云昌锦、云大珍先生等。   ——在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云大棉先生,是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对国家、对社会、对乡族作出很大的贡献。他出生文昌,3岁随表亲张云逸于1939年到延安保育小学接受教育,1948年随家人到香港,在伦敦工科毕业后,回港与友人合办玩具厂,创办英美洋行专营玩具和杂货出口生意,现任英美洋行、达盛实业、云龙(集团)有限公司主席。中国改革开放后,云先生回大陆参观访问,了解国情,助穷为乐。从1983年到1997年,通过九龙东区扶轮社中国慈善基金会先后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残疾人基金会、老人基金会、中国慈善总会、中国希望之友教育基金会、乌兰夫基金会、内蒙古红十字会、内蒙古博物馆等20多个单位捐赠教育、扶贫、救灾等款项110多次,计捐资突破5千万元。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基金会委员、乌兰夫基金会委员,还应聘担任顾问、董事长、名誉会长、名誉校长等多个社会职务。   六、再创伟业   云氏在海内外成立“泰国云氏大宗祠”、“新加坡云氏公会”、“马来西亚云氏公会”、“台湾云氏宗亲会”、“海南云海公益基金会”等族团组织,团结各国宗亲,保护族人利益,扶助子弟深造,裔强部族,服务社会。   “海南云海公益基金会”,由海内外云氏社团和个人捐款。仅云大珍先生就发动泰国云氏宗 祠捐泰铢100万元,泰国云氏宗祠理事长云昌锦先生捐泰铢50万元,计捐人民币4千元以上的个人达百人,成为海南经济实力较强的氏族基金会。基金会设有章程和管理办法,管理祖坟、祖祠、祖馆、祖谱等工作。特别把广州白云山云从龙公墓和海口云公馆进行建设管理,将从公益消费型向公益实体经营型过渡,发挥祖业的经济效益。基金会将把寻根问祖和远祖探源工作代代传下去,还从经济上支持子弟深造成才,凡考上大学的云氏子弟分3个等级发放奖学金。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支持子弟到高文明、高科技、高福利的国家去攀登科技高峰,促进海内外族人的大团结和后代新秀辈出,从打工型向知识资本型过渡,在跨向21世纪中再创辉煌。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

寻根问祖话“云族”  

○ 伍尚光  

    云姓从南宋末期元朝初期迁琼入籍文昌,至今已达700余年。其后裔遍布海内外,又以文昌和泰国为主。   一、云姓始祖   1、海南云姓起源于一世祖云海。云海,南宋进士,官至陕西路总管(相当于当今专区的行政长官),宋灭不仕。独子云从龙,于元初调任怀远大将军、广东琼州安抚使。云海则携妻苟氏于公元1280年从陕西迁琼随子,入籍文昌,时年50多岁。   2、二世祖云从龙(也叫肇基),字无心,号维山。生于陕西巩昌府(今甘肃陇西县)。从元初1278年至1296年,历任宣武大将军、湖广邑州安抚使,怀远大将军、广东琼州安抚使,昭勇大将军、海北海南道宣慰使,昭通大将军、海北广东道提刑按察使,昭毅大将军、福建海肃政廉访使,至1292年后授中奉大夫、广东道宣慰使,资善大夫、湖广安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征南大将军。于1294年出征安南归服中原,1295年12月15日授予相职,故史称“出将入相”,战功赫赫,是元初沟通中央皇朝同南疆统辖关系的关键人物。在我国史典籍、地方志书如元史、明志、广东志、琼州志、崖州志、文昌志、顺德志、南海志等均有记载,足见云从龙在元朝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笔者曾到三亚东北边15公里处的“落笔洞”考证,同时翻阅郭沫若点校的《崖州志》,记载云从龙,字无心,陇西人,初为管辖,后为海北海南道宣慰使。还记载落笔洞为州八景之一,洞左壁刻落笔洞3字,字尺余,旁只有“维山”二字,余模糊难辨,未知何人题。笔者及其来人看清“落笔洞”3个大字左旁刻“至元癸未,右旁刻“维山云从龙”,全字看得清楚,只有“云从龙”3个繁体正楷小字有了退化,但仍可辨认。“至元”是元帝忽必烈的年号,“癸未”为1283年,证实“落笔洞”为云从龙任琼州安抚使或海北海南道宣慰使期间所题,他还为“落笔洞”赋诗一首,诗曰:“地极南溟阔,洞天琳宇奇。好山如绣画,野路自逶迤。不见飞仙蜕,空留谪客诗。清风驾归羽,乘此访安期。”   3、三世祖云铉。云从龙生锭、铉、钅监 、锴四子。锭、铉祖入籍海南文昌,钅监、、锴祖入籍广东顺德和南海。云铉,字琼孙,为云族迁琼的三代孙,太学生,任万安知军,娶琼少女为妻。文昌云姓全由云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二、远祖探源   云海迁琼后,因皇族相残、官职和云从龙年纪还轻等原因,仅记载来籍地为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之琅琊郡。云海的父亲是谁?远祖族籍又在哪里?一直还是个谜。   改革开放后,海外云氏族人纷纷回大陆参观访问,寻根问祖。内外结合,顺藤摸瓜,查清现状。一方面抓紧对占用和破坏的祖坟、祖馆的收复工作,另一方面抓紧修族谱,还对远祖进行探源。文昌定居香港商界知名人士云大棉先生,多次回大陆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和海南省省长阮崇武的亲切接见,还在北京找到国家副主席乌兰夫(汉名:云泽)进行考究,并被特邀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活动。他对远祖族籍问题一直急于求成,总想弄个水落石出。自1986年,云大棉先生就通过国家民委与内蒙古自治区联系,并会同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长云昌锦先生及其理事会成员携带族谱,前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进行远祖探源。旗党委、政府、政协等部门很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组织考究。依据历史资料分析,认为云海的父亲可能就是拖雷。据此推断,云海同土默特左旗的云氏家族同祖同宗。云大棉先生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后,引起云族后裔的密切关注。之后,内蒙、文昌云氏族人纷纷撰写探源文章进行论证。   笔者也愿意加入探讨论证的行列,只要云氏族人认真的抓紧考究,远祖族籍问题必将迎刃而解。下面是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提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其一,成吉思汗(1162年至1227年),姓为孛儿只斤,原名为铁木真。“成吉思”蒙语是极大极强的意思,“汗”是君主或皇的意思,故孛儿只斤铁木真后被誉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帝时期,蒙古大军西征中西亚、东欧,成吉思汗曾6跨阿尔泰山,新疆青河县是必经之道。在青河县建有5个烽火台,以瑙云烽火台为中心,四周距离大约50公里范围内,分别建有托克峰火台,克尔根烽火台、火腾烽火台和阿尔腾烽火台,它们互为依联,形成巨大的有效控制区,把横跨亚欧两洲辽阔的疆域划成“四个汗国”。长子“术赤封地”(即“钦察汗国”),为国势最盛的领地,西到多瑙河下游,东到今额尔齐斯河,南到高加索,北到俄罗斯保加尔地区;次子“察合台封地”(即“察合台汗国”),也即西辽的故土;三子“窝阔台封地”(即“窝阔台汗国”),领有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四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封地”(即“伊儿汗国”),领有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和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以南地区。这就证实了拖雷就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旭烈兀就是拖雷的儿子。   其二,拖雷和云海的父子关系问题。成吉思汗是蒙古大帝,扩张势力范围胃口很大,北已建立4个汗国,南也积极推行联宋灭金政策,由拖雷主中原。拖雷跟随成吉思汗同金交战20多年,学到父亲用兵之道,成为强将主帅。又奉父命,带领蒙古骑兵部队进驻陕西等大西北一带地区,建立扩展中原的后方基地。成吉思汗于1227年逝世,1228年由拖雷当监国(管理国家),1229年由窝阔台继承皇位。兄弟俩从联手到对手,带来皇室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窝阔台重病缠身,为保皇位,听信巫师以亲人代死,乘拖雷探病时,在咒水中放下毒药,把皇弟害死,引起内乱。由于拖雷妃多子多,上面认定旭烈兀是拖雷的儿子,而云昌懋先生撰文,说拖雷妃生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4子,其他六子可能是另妃所生,其云海就是第5子。拖雷被皇兄毒死后,不能不引起拖雷妃的警惕,看到皇室争权夺位,兄弟相杀,为了把根留住,则将年幼的云海改成汉名,留居汉区,改读汉语,以至被汉化,才有云海、云从龙儒教成才,父子登科。直到云海迁琼时还不敢暴露身世,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再从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皇室执政来看,1228年由拖雷当监国,1229年由窝阔台当皇,1242年由乃马真后称制,1246年由窝阔台长子贵由当皇,1248年由海迷失后称制,1251年由蒙哥当皇,1260年由忽必烈当皇,1295年由铁穆耳当皇,……拖雷曾当监国,蒙哥、忽必烈曾当皇,云海既是拖雷五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云海又是兄弟,这在历史上考证父子、兄弟的关系是不难的。   其三,忽必烈、铁穆耳与云从龙的关系问题。忽必烈当皇(1260年至1294年)后,1264年把大都从蒙古迁往燕京(今北京),继续执行成吉思汗联宋灭金的政策进而灭宋(1276年)建元(1271年),成吉思汗成为元太祖,忽必烈成为元世祖。“祖”比“宗”高,窝阔台为太宗,贵由为定宗,蒙哥为宪宗,铁穆耳为成宗,……太祖死后,世祖当皇时间最长,云海迁琼和云从龙官运亨通都在这个时期。拖雷跟随父亲联宋灭金主中原,也带领大批蒙军下中原,使蒙军遍中原。其蒙人皇族才能当正职,唯有云从龙蒙人汉化,又是蒙人治汉的皇族人。窝阔台和施雷长辈相杀的恩怨也已谈化,忽必烈重用云从龙也是才尽其用。铁穆耳当皇后,和云从龙是同辈人,云从龙又征服南疆归服中原有功,年纪老迈,在招回朝任职时,卒于京都,赠正一品,予以朝葬,也顺理成章。   云大棉先生提出海南云氏一世祖归宗归族问题,是有历史根据的。从以上情况看,再证实云海与拖雷的父子关系、孛儿只斤姓与云姓的关系、蒙古云姓与海南云姓的关系是很必要的。   三、寻根问祖   海南汉人先祖很重视祖坟、祖祠、祖谱、祖馆的“四祖”建设。云氏族人经多年寻根问祖,得知“四祖”的现状是:   1、祖坟。一世祖云海终世文昌,墓葬紫贝岭。为八卦墓形,全石建成,墓似钯头(古时兵器);一世祖婆苟氏终世后,墓葬海口市荣山乡文昌坡,为轿墓形,全石建成,称“鹧鸪骑鹿”地;二世祖云从龙,卒于京都(今北京)。“出将入相”,卒赠正一品,功在南方,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亲自派北京风水堪与师到广州白云山勘视地理,朝葬白云山后峰梅岭,称“金星盖顶”地,亦称“下马将军”地;二世祖婆雷氏,终世文昌,墓葬文昌头苑青山岭,称“卧虎葬鼻”地;三世祖云铉、祖婆林氏,终世文昌,均墓葬头苑村,称“猛虎出山”地。   2、祖祠。云氏大宗祠建在文昌头苑横山村。为古宫殿建筑,头进正殿立一、二、三、四世祖神位;次进正厅(礼堂)两厢房,设一、二、三、四世祖功德牌位;三进大厅两厢房;四进礼门,大厅上方挂“云氏大宗祠”金字大匾。   3、祖馆。“海口云氏会馆”始建于1925年,座落于海口市义兴街178号,为二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778.8平方米,建筑面积615.76平方米,是方便云氏子弟海口求学免费住宿和海外宗亲回乡省亲临时寄宿之场所。   云族的“四祖”建设,经重修—中断—破坏,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才把中断接通。经云氏族人的艰苦努力,凭借国家政策保护,采取“两结合两为主”(即内外结合以外为主,上下结合以上为主)的方法,真抓实干,拿出真凭实据,使一世祖婆苟氏、二世祖云从龙的墓地和祖馆从史实上澄清,最终取得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三收复”。   四、收复遗产   1、收复了一世祖婆墓地。   一世祖婆墓地,在海口市荣山乡,因荣山该坡葬的是文昌祖,故后人叫成“文昌坡”。文昌坡墓地,竟有人以35000元一亩卖给制砖厂挖土制砖。消息传到泰国,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认为卖墓地,是丧祖害孙的违法行为,立即致函海南、海口两级人民政府,要求政府给予保护和划定墓地界线范围。海口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6月24日以市府[1985]060号文发出通知,重申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的要求,是符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84]侨政会罪字第099号文   《关于制止和查处盗掘华侨祖墓的违法犯罪活动的联合通知》中关于对“华侨祖墓应予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私自挖掘、拆毁。非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迁移;盗窃坟墓是违法行动,各地公安机关应及时制止和查处,对盗挖华侨祖墓的,应严肃处理”的精神的。要求荣山区公所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准挖土破坏墓地。1986年清明节,海内外族裔集中文昌坡进行拜祭时,无不为政府保护华侨祖墓而感慨万分。海口市政府办公室还于1987年2月20日又发出市府办[1987]7号文称:“根据国务院侨办和民政部共同颁发的[84]侨政公字第042号文精神,经第45次市长办公会议讨论,由荣山区公所在其测量图上盖章标明‘云氏祖坟’墓图界线。”墓地破坏是政府发文干预才得到控制的。拿到墓地红线图后,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发出“重修一世祖婆苟氏太夫人坟墓”的倡议,海内外族人一致响应,立即捐款施工,很快恢复了原貌。   2、收复了二世祖云从龙墓地。   二世祖云从龙,出将入相,回朝赴任时,卒于北京,1296年铁穆耳帝谕葬白云山。墓后山谷赐拨先祖所有,后人叫成“云家山”;墓前几十亩良田为祖坟祭田,后人叫成“云家祖田”。祖墓因年长日久,清道光裔孙云茂琦先生和民国期间裔孙云瀛桥先生曾先后重修两次。至六十年代,《英雄虎胆》故事片还在风景秀丽的“云家山”拍下不少电影镜头。电影正在全国放映,但“文革”期间墓地被占用建造食品厂。在当时中国“武斗、内乱、派性”的特殊历史时期,云族人曾向广东省、广州市和有关部门陈诉不果。至泰国云氏大宗祠第12届理事会于1984年10月16日换届,选举云大珍先生任十三届理事长。理事会决议:把收复祖墓作为重要议事日程。云大珍先生曾于1974年10月参加乃毕差拍素先生为团长的泰国报界代表团访华,中国负责接待的是《人民日报》总编辑兼联络部副部长王毅同志,中国报界的盛情款待,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给云大珍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云大珍先生抱着出任理事长和收复祖墓的重托,上门拜访乃毕差拍素先生陈由。乃毕差拍素先生认为:侵犯毁坏贵姓祖宗的陵墓,关系到国民的宗教信仰问题,指出向中国政府提出诉求之前,有必要先找王毅先生给予指导。于是,云大珍先生邀请乃毕差拍素先生一起,于1985年1月13日到北京拜访王毅同志,将情陈述并递交资料。同年3月11日,王毅同志将国务院侨务办解决办法告诉了云大珍先生,并建议他往广州拜访朱森林市长。同月15日云大珍先生急请乃毕差拍素先生一同到达广州,朱森林市长开门见山的表示同意归还“云家山”,待政府解决资金和地皮搬厂后办理。   “云家山”墓地归还后,云大珍理事长立即通知海内外族裔,先拜祭后重建。他带领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云逢松、云逢钵、云汉、云昌锦、云逢英、云昌运、云大谦、云大橡等22位理事同海内外族裔云集广州白云山,举行祭典仪式,隆重祭礼。随之成立“重建祖墓领导小组”,负责集资;制订“重建祖墓方案”(聘请文物保护专家冯子祥先生参加),上报审批;成立“云家山管理小组”,负责墓地工程施工。分三期修复,初具规模。“云家山”为白云山闹市地段,其目标将建成白云山八大古墓之首,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还须长计划短安排,规划合理,逐步完善。把整个云家山建成陵园,古今结合,以古为主,古色古香;突出古墓,充分体现元代皇族和云族先人的人文景观;族办公助,对外开放,给游人了解和感受元朝皇族和云氏先人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捐款建墓”到“以园养园”,在不违背古人意愿前提下开发“云家山”,发挥经济效益,把陵园开放经营和开发“云家山”经营结合起来。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海南汉人先祖,在封建时代普遍“靠田养墓”。一世祖婆苟氏和二世祖云从龙的祖坟祭田,因葬祖地没有云姓,从那时起,就分别委托给海口市荣山乡祥堂村陈家和广州市沙河区五仙桥村姚家代管。谁种祖田,祭期由谁负责祭品和拜祭人的吃饭已成传统,且一直沿袭下来。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这些祖田均被没收,而代管祖田的陈、姚两家均被划为“二地主”,姚九经受不了挨斗的折磨而上吊自杀。历代祖墓有破坏时,两家人都出面保护,并就近向云族人报告。在云从龙墓地建厂时,姚贵带领全家子孙到墓地,将墓碑扛回家中保存。一世祖婆修墓,陈子贤父子天天到墓地帮助监督施工,并从琼山三江运回新刻墓碑。现在两家人仍然一如既往,为云族人清明扫墓准备祭品,提供方便。   3、收复了“海口云氏会馆”。海口云氏会馆于1950年解放后,被海口市人民政府接管了,现为海口市新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文革”彻底否定后,落实华侨政策,为解决将近半个世纪的“会馆”问题,前泰国财政部长云逢松博士于1990年3月22日写信向海南省侨务办提出要求。期间,泰国云氏大宗祠历届理事长云逢钵、云昌锦、云昌梁先生分别致函海口市人民政府和多次返琼交涉,香港全国政协委员云大棉先生曾三次写信给阮崇武省长提出要求,还有在海府地区工作的昌材、逢鹤、昌能、昌美、大新等云氏族人的据理力争,终于经有关部门调查落实。海口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7月26日发出“关于处理义兴街178号房屋问题的通知”称:“根据琼府办[1989]34号文规定,对解放前华侨捐资购建用于宗族公益事业的集体所有侨房,予以退还。”“决定从 1997年8月1日起,对海口市义兴街178号(原振兴街40号)房屋撤销接管,将其产权退还云氏会馆。”   改革开放后,云氏族人寻根问祖是成功的,云逢钵、云昌锦、云大珍、云大棉等宗长对族裔是有贡献的。云氏族人寻根问祖的成功,成为海南各姓族人的典范。   五、人才辈出   1、海南以文昌为云姓主要聚居区。云铉于文昌生5子,除振祖早逝外,4子分居文昌各地:长子继祖,居头苑、横山;次子傅祖,居昌里、湖淡;三子嗣祖,居湖心、翁田;四子成祖,居龙马新村。从元至今子孙繁衍20多代,遍布文昌22个乡镇125个村庄,也有的散居在琼山、琼海、临高等地,达四、五万人口。   2、海外以泰国为云姓主要聚居区。在战乱年代,云姓人随大批劳工向东南亚诸国流迁,主要居住在泰国,也有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现在海外建立的社团有“泰国云氏大宗祠”、“新加坡云氏公会”、“马来西亚云氏公会”、“台湾云氏宗亲会”等。“泰国云氏大宗祠”则是海内外云氏的核心族团。   3、前辈才高后裔强,辉煌伟业遍四海。元朝皇室争权夺位,互相残杀,唯恐更朝换代受株连,文昌后代隐居农耕,勤读经书,不参加科举。至明末,书声忽起,文武科举,“五贡”齐全,为琼族之冠。明清贡元(拨贡、副贡、恩贡、岁贡、优贡)多达40名,如清代进士云茂琦、云茂济、云进元等;在近、现代亦涌现出一批叱咤风云的将领,如民国就有云瀛桥、云振中、云大选等将、校军官50多名;在当代政界,有长征老干部云广英;科技界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专家学者云冠平、云大真等高级知识分子54名,1978—98年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云氏子弟有300多名。海外族人更加重视后代教育,留学欧美等外国取得学位的更多,不少成为高居政界、企业界的要人,如泰国外交部长云茂保先生、外交部次长云茂傺先生、财政部长云逢松先生、曼谷市长云惟霖先生、工商部长云天雄先生等,以及云逢椿、云昌任、云昌锦、云大珍、云逢钵、云大棉、云昌梁等一批大企业家及其后代,新秀层出无穷。   最突出的有泰国云氏“部长家族”:   ——云崇对(1840—1903),文昌龙马新村人,世代农耕,往泰国谋生。博得泰女娘坎·赞达军的爱慕。婚后在岳父母的鼎力支持下,独资经营冷冻厂,生意兴隆。共生10个子女(其中7男3女)。终世时,三子茂修19岁,七子茂保6岁,九子茂俊2岁,十子茂傺还未满月。子孙都长大成才,成为泰国的风云人物。   三子云茂修(1883—1959)读泰文和中华文化。19岁继承父业,先后创办云瑞和制冰厂、汽车水厂、BMC洋行、制药厂、火锯厂等。在暹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中国国民党暹罗支部议长。为支持革命,与弟茂伦(同盟会会员)发动林文英父亲林开伦一齐卖掉火锯厂等产业,筹措资金支持孙中山。孙中山曾给云茂修一封亲笔信,高度评价广大爱国华侨为“革命之母”。云茂修先生为创建泰国海南会馆做出巨大的贡献,深受旅泰华人的尊敬。他曾担任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侨务委员和评议委员,率领东南亚第一个代表团参加中华民国“双十”国庆,应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特邀访问美国,成为国民政府在东南亚的代表人物。云茂修先生长兄代父,扶教7个弟妹、3个儿子,均受高等教育,成为泰籍华人杰出人物。国民政府赠授“孝友传家”一匾给云茂修先生。该匾现在还挂在泰国云氏大宗祠。   七子云茂保(1896—1968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获林肯学院奖学金。1921年担任泰国驻巴黎大使。泰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云茂保先生选为第一届外交部长时,年仅36岁。泰总理沙立元帅曾聘任云茂保先生为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顾问团主席。在此前后,曾两度出任内阁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并被封为“枢密院”大臣、“昭拍耶”(即公爵),获泰皇授予拉玛五世“尊宗高皇一级荣誉勋章”。   九子云茂俊(1901—1957年),留学英国,致力从商,为泰味音公司总经理,是屈指可数的泰国商贾。   十子云茂傺(1903—1963年),留学英国,学成后在泰国外交部任职,曾任外交部次长,并受封为“銮西提沙炎干”(子爵)。1946年3月6日,云茂傺先生作为泰国政府特使、暹罗访华团团长,率团访问中国。   云茂修生有云逢本、云逢梁、云逢松三子,逢本、逢梁都留学英国,曾分别担任泰国预算局局长和外交部司长等职。   云茂修三子云逢松,留日深造经济学,获博士学位。任泰国银行副总裁时间较长,1972年出任他侬内阁财政部副部长,1974年起任讪耶内阁、江萨总理和炳总理的财政部长,签名发行泰国货币,还兼任泰国工业资金公司委员会主席、聘任为泰国第四大银行的商业银行总经理,聘任为泰最大的水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八十年代为扭转泰币兑美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弊端,云逢松先生建议,炳总理同意,由国家银行总裁乃培宣布泰币贬值,得到国民信任。   云逢松先生发挥了金融经济学家在促进泰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被泰皇授予拉马五世“尊宗高皇一级荣誉勋章”,且被封为“昭拍耶”(公爵),得到泰皇的最高奖赏。   此外,还有为泰国“海南会馆”、“海南云氏大宗祠”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侨领云逢椿、云昌任、云逢钵、云昌锦、云大珍先生等。   ——在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云大棉先生,是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对国家、对社会、对乡族作出很大的贡献。他出生文昌,3岁随表亲张云逸于1939年到延安保育小学接受教育,1948年随家人到香港,在伦敦工科毕业后,回港与友人合办玩具厂,创办英美洋行专营玩具和杂货出口生意,现任英美洋行、达盛实业、云龙(集团)有限公司主席。中国改革开放后,云先生回大陆参观访问,了解国情,助穷为乐。从1983年到1997年,通过九龙东区扶轮社中国慈善基金会先后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残疾人基金会、老人基金会、中国慈善总会、中国希望之友教育基金会、乌兰夫基金会、内蒙古红十字会、内蒙古博物馆等20多个单位捐赠教育、扶贫、救灾等款项110多次,计捐资突破5千万元。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基金会委员、乌兰夫基金会委员,还应聘担任顾问、董事长、名誉会长、名誉校长等多个社会职务。   六、再创伟业   云氏在海内外成立“泰国云氏大宗祠”、“新加坡云氏公会”、“马来西亚云氏公会”、“台湾云氏宗亲会”、“海南云海公益基金会”等族团组织,团结各国宗亲,保护族人利益,扶助子弟深造,裔强部族,服务社会。   “海南云海公益基金会”,由海内外云氏社团和个人捐款。仅云大珍先生就发动泰国云氏宗 祠捐泰铢100万元,泰国云氏宗祠理事长云昌锦先生捐泰铢50万元,计捐人民币4千元以上的个人达百人,成为海南经济实力较强的氏族基金会。基金会设有章程和管理办法,管理祖坟、祖祠、祖馆、祖谱等工作。特别把广州白云山云从龙公墓和海口云公馆进行建设管理,将从公益消费型向公益实体经营型过渡,发挥祖业的经济效益。基金会将把寻根问祖和远祖探源工作代代传下去,还从经济上支持子弟深造成才,凡考上大学的云氏子弟分3个等级发放奖学金。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支持子弟到高文明、高科技、高福利的国家去攀登科技高峰,促进海内外族人的大团结和后代新秀辈出,从打工型向知识资本型过渡,在跨向21世纪中再创辉煌。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

寻根问祖话“云族”  

○ 伍尚光  

    云姓从南宋末期元朝初期迁琼入籍文昌,至今已达700余年。其后裔遍布海内外,又以文昌和泰国为主。   一、云姓始祖   1、海南云姓起源于一世祖云海。云海,南宋进士,官至陕西路总管(相当于当今专区的行政长官),宋灭不仕。独子云从龙,于元初调任怀远大将军、广东琼州安抚使。云海则携妻苟氏于公元1280年从陕西迁琼随子,入籍文昌,时年50多岁。   2、二世祖云从龙(也叫肇基),字无心,号维山。生于陕西巩昌府(今甘肃陇西县)。从元初1278年至1296年,历任宣武大将军、湖广邑州安抚使,怀远大将军、广东琼州安抚使,昭勇大将军、海北海南道宣慰使,昭通大将军、海北广东道提刑按察使,昭毅大将军、福建海肃政廉访使,至1292年后授中奉大夫、广东道宣慰使,资善大夫、湖广安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征南大将军。于1294年出征安南归服中原,1295年12月15日授予相职,故史称“出将入相”,战功赫赫,是元初沟通中央皇朝同南疆统辖关系的关键人物。在我国史典籍、地方志书如元史、明志、广东志、琼州志、崖州志、文昌志、顺德志、南海志等均有记载,足见云从龙在元朝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笔者曾到三亚东北边15公里处的“落笔洞”考证,同时翻阅郭沫若点校的《崖州志》,记载云从龙,字无心,陇西人,初为管辖,后为海北海南道宣慰使。还记载落笔洞为州八景之一,洞左壁刻落笔洞3字,字尺余,旁只有“维山”二字,余模糊难辨,未知何人题。笔者及其来人看清“落笔洞”3个大字左旁刻“至元癸未,右旁刻“维山云从龙”,全字看得清楚,只有“云从龙”3个繁体正楷小字有了退化,但仍可辨认。“至元”是元帝忽必烈的年号,“癸未”为1283年,证实“落笔洞”为云从龙任琼州安抚使或海北海南道宣慰使期间所题,他还为“落笔洞”赋诗一首,诗曰:“地极南溟阔,洞天琳宇奇。好山如绣画,野路自逶迤。不见飞仙蜕,空留谪客诗。清风驾归羽,乘此访安期。”   3、三世祖云铉。云从龙生锭、铉、钅监 、锴四子。锭、铉祖入籍海南文昌,钅监、、锴祖入籍广东顺德和南海。云铉,字琼孙,为云族迁琼的三代孙,太学生,任万安知军,娶琼少女为妻。文昌云姓全由云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二、远祖探源   云海迁琼后,因皇族相残、官职和云从龙年纪还轻等原因,仅记载来籍地为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之琅琊郡。云海的父亲是谁?远祖族籍又在哪里?一直还是个谜。   改革开放后,海外云氏族人纷纷回大陆参观访问,寻根问祖。内外结合,顺藤摸瓜,查清现状。一方面抓紧对占用和破坏的祖坟、祖馆的收复工作,另一方面抓紧修族谱,还对远祖进行探源。文昌定居香港商界知名人士云大棉先生,多次回大陆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和海南省省长阮崇武的亲切接见,还在北京找到国家副主席乌兰夫(汉名:云泽)进行考究,并被特邀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活动。他对远祖族籍问题一直急于求成,总想弄个水落石出。自1986年,云大棉先生就通过国家民委与内蒙古自治区联系,并会同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长云昌锦先生及其理事会成员携带族谱,前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进行远祖探源。旗党委、政府、政协等部门很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组织考究。依据历史资料分析,认为云海的父亲可能就是拖雷。据此推断,云海同土默特左旗的云氏家族同祖同宗。云大棉先生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后,引起云族后裔的密切关注。之后,内蒙、文昌云氏族人纷纷撰写探源文章进行论证。   笔者也愿意加入探讨论证的行列,只要云氏族人认真的抓紧考究,远祖族籍问题必将迎刃而解。下面是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提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其一,成吉思汗(1162年至1227年),姓为孛儿只斤,原名为铁木真。“成吉思”蒙语是极大极强的意思,“汗”是君主或皇的意思,故孛儿只斤铁木真后被誉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帝时期,蒙古大军西征中西亚、东欧,成吉思汗曾6跨阿尔泰山,新疆青河县是必经之道。在青河县建有5个烽火台,以瑙云烽火台为中心,四周距离大约50公里范围内,分别建有托克峰火台,克尔根烽火台、火腾烽火台和阿尔腾烽火台,它们互为依联,形成巨大的有效控制区,把横跨亚欧两洲辽阔的疆域划成“四个汗国”。长子“术赤封地”(即“钦察汗国”),为国势最盛的领地,西到多瑙河下游,东到今额尔齐斯河,南到高加索,北到俄罗斯保加尔地区;次子“察合台封地”(即“察合台汗国”),也即西辽的故土;三子“窝阔台封地”(即“窝阔台汗国”),领有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四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封地”(即“伊儿汗国”),领有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和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以南地区。这就证实了拖雷就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旭烈兀就是拖雷的儿子。   其二,拖雷和云海的父子关系问题。成吉思汗是蒙古大帝,扩张势力范围胃口很大,北已建立4个汗国,南也积极推行联宋灭金政策,由拖雷主中原。拖雷跟随成吉思汗同金交战20多年,学到父亲用兵之道,成为强将主帅。又奉父命,带领蒙古骑兵部队进驻陕西等大西北一带地区,建立扩展中原的后方基地。成吉思汗于1227年逝世,1228年由拖雷当监国(管理国家),1229年由窝阔台继承皇位。兄弟俩从联手到对手,带来皇室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窝阔台重病缠身,为保皇位,听信巫师以亲人代死,乘拖雷探病时,在咒水中放下毒药,把皇弟害死,引起内乱。由于拖雷妃多子多,上面认定旭烈兀是拖雷的儿子,而云昌懋先生撰文,说拖雷妃生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4子,其他六子可能是另妃所生,其云海就是第5子。拖雷被皇兄毒死后,不能不引起拖雷妃的警惕,看到皇室争权夺位,兄弟相杀,为了把根留住,则将年幼的云海改成汉名,留居汉区,改读汉语,以至被汉化,才有云海、云从龙儒教成才,父子登科。直到云海迁琼时还不敢暴露身世,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再从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皇室执政来看,1228年由拖雷当监国,1229年由窝阔台当皇,1242年由乃马真后称制,1246年由窝阔台长子贵由当皇,1248年由海迷失后称制,1251年由蒙哥当皇,1260年由忽必烈当皇,1295年由铁穆耳当皇,……拖雷曾当监国,蒙哥、忽必烈曾当皇,云海既是拖雷五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云海又是兄弟,这在历史上考证父子、兄弟的关系是不难的。   其三,忽必烈、铁穆耳与云从龙的关系问题。忽必烈当皇(1260年至1294年)后,1264年把大都从蒙古迁往燕京(今北京),继续执行成吉思汗联宋灭金的政策进而灭宋(1276年)建元(1271年),成吉思汗成为元太祖,忽必烈成为元世祖。“祖”比“宗”高,窝阔台为太宗,贵由为定宗,蒙哥为宪宗,铁穆耳为成宗,……太祖死后,世祖当皇时间最长,云海迁琼和云从龙官运亨通都在这个时期。拖雷跟随父亲联宋灭金主中原,也带领大批蒙军下中原,使蒙军遍中原。其蒙人皇族才能当正职,唯有云从龙蒙人汉化,又是蒙人治汉的皇族人。窝阔台和施雷长辈相杀的恩怨也已谈化,忽必烈重用云从龙也是才尽其用。铁穆耳当皇后,和云从龙是同辈人,云从龙又征服南疆归服中原有功,年纪老迈,在招回朝任职时,卒于京都,赠正一品,予以朝葬,也顺理成章。   云大棉先生提出海南云氏一世祖归宗归族问题,是有历史根据的。从以上情况看,再证实云海与拖雷的父子关系、孛儿只斤姓与云姓的关系、蒙古云姓与海南云姓的关系是很必要的。   三、寻根问祖   海南汉人先祖很重视祖坟、祖祠、祖谱、祖馆的“四祖”建设。云氏族人经多年寻根问祖,得知“四祖”的现状是:   1、祖坟。一世祖云海终世文昌,墓葬紫贝岭。为八卦墓形,全石建成,墓似钯头(古时兵器);一世祖婆苟氏终世后,墓葬海口市荣山乡文昌坡,为轿墓形,全石建成,称“鹧鸪骑鹿”地;二世祖云从龙,卒于京都(今北京)。“出将入相”,卒赠正一品,功在南方,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亲自派北京风水堪与师到广州白云山勘视地理,朝葬白云山后峰梅岭,称“金星盖顶”地,亦称“下马将军”地;二世祖婆雷氏,终世文昌,墓葬文昌头苑青山岭,称“卧虎葬鼻”地;三世祖云铉、祖婆林氏,终世文昌,均墓葬头苑村,称“猛虎出山”地。   2、祖祠。云氏大宗祠建在文昌头苑横山村。为古宫殿建筑,头进正殿立一、二、三、四世祖神位;次进正厅(礼堂)两厢房,设一、二、三、四世祖功德牌位;三进大厅两厢房;四进礼门,大厅上方挂“云氏大宗祠”金字大匾。   3、祖馆。“海口云氏会馆”始建于1925年,座落于海口市义兴街178号,为二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778.8平方米,建筑面积615.76平方米,是方便云氏子弟海口求学免费住宿和海外宗亲回乡省亲临时寄宿之场所。   云族的“四祖”建设,经重修—中断—破坏,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才把中断接通。经云氏族人的艰苦努力,凭借国家政策保护,采取“两结合两为主”(即内外结合以外为主,上下结合以上为主)的方法,真抓实干,拿出真凭实据,使一世祖婆苟氏、二世祖云从龙的墓地和祖馆从史实上澄清,最终取得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三收复”。   四、收复遗产   1、收复了一世祖婆墓地。   一世祖婆墓地,在海口市荣山乡,因荣山该坡葬的是文昌祖,故后人叫成“文昌坡”。文昌坡墓地,竟有人以35000元一亩卖给制砖厂挖土制砖。消息传到泰国,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认为卖墓地,是丧祖害孙的违法行为,立即致函海南、海口两级人民政府,要求政府给予保护和划定墓地界线范围。海口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6月24日以市府[1985]060号文发出通知,重申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的要求,是符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84]侨政会罪字第099号文   《关于制止和查处盗掘华侨祖墓的违法犯罪活动的联合通知》中关于对“华侨祖墓应予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私自挖掘、拆毁。非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迁移;盗窃坟墓是违法行动,各地公安机关应及时制止和查处,对盗挖华侨祖墓的,应严肃处理”的精神的。要求荣山区公所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准挖土破坏墓地。1986年清明节,海内外族裔集中文昌坡进行拜祭时,无不为政府保护华侨祖墓而感慨万分。海口市政府办公室还于1987年2月20日又发出市府办[1987]7号文称:“根据国务院侨办和民政部共同颁发的[84]侨政公字第042号文精神,经第45次市长办公会议讨论,由荣山区公所在其测量图上盖章标明‘云氏祖坟’墓图界线。”墓地破坏是政府发文干预才得到控制的。拿到墓地红线图后,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发出“重修一世祖婆苟氏太夫人坟墓”的倡议,海内外族人一致响应,立即捐款施工,很快恢复了原貌。   2、收复了二世祖云从龙墓地。   二世祖云从龙,出将入相,回朝赴任时,卒于北京,1296年铁穆耳帝谕葬白云山。墓后山谷赐拨先祖所有,后人叫成“云家山”;墓前几十亩良田为祖坟祭田,后人叫成“云家祖田”。祖墓因年长日久,清道光裔孙云茂琦先生和民国期间裔孙云瀛桥先生曾先后重修两次。至六十年代,《英雄虎胆》故事片还在风景秀丽的“云家山”拍下不少电影镜头。电影正在全国放映,但“文革”期间墓地被占用建造食品厂。在当时中国“武斗、内乱、派性”的特殊历史时期,云族人曾向广东省、广州市和有关部门陈诉不果。至泰国云氏大宗祠第12届理事会于1984年10月16日换届,选举云大珍先生任十三届理事长。理事会决议:把收复祖墓作为重要议事日程。云大珍先生曾于1974年10月参加乃毕差拍素先生为团长的泰国报界代表团访华,中国负责接待的是《人民日报》总编辑兼联络部副部长王毅同志,中国报界的盛情款待,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给云大珍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云大珍先生抱着出任理事长和收复祖墓的重托,上门拜访乃毕差拍素先生陈由。乃毕差拍素先生认为:侵犯毁坏贵姓祖宗的陵墓,关系到国民的宗教信仰问题,指出向中国政府提出诉求之前,有必要先找王毅先生给予指导。于是,云大珍先生邀请乃毕差拍素先生一起,于1985年1月13日到北京拜访王毅同志,将情陈述并递交资料。同年3月11日,王毅同志将国务院侨务办解决办法告诉了云大珍先生,并建议他往广州拜访朱森林市长。同月15日云大珍先生急请乃毕差拍素先生一同到达广州,朱森林市长开门见山的表示同意归还“云家山”,待政府解决资金和地皮搬厂后办理。   “云家山”墓地归还后,云大珍理事长立即通知海内外族裔,先拜祭后重建。他带领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云逢松、云逢钵、云汉、云昌锦、云逢英、云昌运、云大谦、云大橡等22位理事同海内外族裔云集广州白云山,举行祭典仪式,隆重祭礼。随之成立“重建祖墓领导小组”,负责集资;制订“重建祖墓方案”(聘请文物保护专家冯子祥先生参加),上报审批;成立“云家山管理小组”,负责墓地工程施工。分三期修复,初具规模。“云家山”为白云山闹市地段,其目标将建成白云山八大古墓之首,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还须长计划短安排,规划合理,逐步完善。把整个云家山建成陵园,古今结合,以古为主,古色古香;突出古墓,充分体现元代皇族和云族先人的人文景观;族办公助,对外开放,给游人了解和感受元朝皇族和云氏先人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捐款建墓”到“以园养园”,在不违背古人意愿前提下开发“云家山”,发挥经济效益,把陵园开放经营和开发“云家山”经营结合起来。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海南汉人先祖,在封建时代普遍“靠田养墓”。一世祖婆苟氏和二世祖云从龙的祖坟祭田,因葬祖地没有云姓,从那时起,就分别委托给海口市荣山乡祥堂村陈家和广州市沙河区五仙桥村姚家代管。谁种祖田,祭期由谁负责祭品和拜祭人的吃饭已成传统,且一直沿袭下来。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这些祖田均被没收,而代管祖田的陈、姚两家均被划为“二地主”,姚九经受不了挨斗的折磨而上吊自杀。历代祖墓有破坏时,两家人都出面保护,并就近向云族人报告。在云从龙墓地建厂时,姚贵带领全家子孙到墓地,将墓碑扛回家中保存。一世祖婆修墓,陈子贤父子天天到墓地帮助监督施工,并从琼山三江运回新刻墓碑。现在两家人仍然一如既往,为云族人清明扫墓准备祭品,提供方便。   3、收复了“海口云氏会馆”。海口云氏会馆于1950年解放后,被海口市人民政府接管了,现为海口市新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文革”彻底否定后,落实华侨政策,为解决将近半个世纪的“会馆”问题,前泰国财政部长云逢松博士于1990年3月22日写信向海南省侨务办提出要求。期间,泰国云氏大宗祠历届理事长云逢钵、云昌锦、云昌梁先生分别致函海口市人民政府和多次返琼交涉,香港全国政协委员云大棉先生曾三次写信给阮崇武省长提出要求,还有在海府地区工作的昌材、逢鹤、昌能、昌美、大新等云氏族人的据理力争,终于经有关部门调查落实。海口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7月26日发出“关于处理义兴街178号房屋问题的通知”称:“根据琼府办[1989]34号文规定,对解放前华侨捐资购建用于宗族公益事业的集体所有侨房,予以退还。”“决定从 1997年8月1日起,对海口市义兴街178号(原振兴街40号)房屋撤销接管,将其产权退还云氏会馆。”   改革开放后,云氏族人寻根问祖是成功的,云逢钵、云昌锦、云大珍、云大棉等宗长对族裔是有贡献的。云氏族人寻根问祖的成功,成为海南各姓族人的典范。   五、人才辈出   1、海南以文昌为云姓主要聚居区。云铉于文昌生5子,除振祖早逝外,4子分居文昌各地:长子继祖,居头苑、横山;次子傅祖,居昌里、湖淡;三子嗣祖,居湖心、翁田;四子成祖,居龙马新村。从元至今子孙繁衍20多代,遍布文昌22个乡镇125个村庄,也有的散居在琼山、琼海、临高等地,达四、五万人口。   2、海外以泰国为云姓主要聚居区。在战乱年代,云姓人随大批劳工向东南亚诸国流迁,主要居住在泰国,也有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现在海外建立的社团有“泰国云氏大宗祠”、“新加坡云氏公会”、“马来西亚云氏公会”、“台湾云氏宗亲会”等。“泰国云氏大宗祠”则是海内外云氏的核心族团。   3、前辈才高后裔强,辉煌伟业遍四海。元朝皇室争权夺位,互相残杀,唯恐更朝换代受株连,文昌后代隐居农耕,勤读经书,不参加科举。至明末,书声忽起,文武科举,“五贡”齐全,为琼族之冠。明清贡元(拨贡、副贡、恩贡、岁贡、优贡)多达40名,如清代进士云茂琦、云茂济、云进元等;在近、现代亦涌现出一批叱咤风云的将领,如民国就有云瀛桥、云振中、云大选等将、校军官50多名;在当代政界,有长征老干部云广英;科技界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专家学者云冠平、云大真等高级知识分子54名,1978—98年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云氏子弟有300多名。海外族人更加重视后代教育,留学欧美等外国取得学位的更多,不少成为高居政界、企业界的要人,如泰国外交部长云茂保先生、外交部次长云茂傺先生、财政部长云逢松先生、曼谷市长云惟霖先生、工商部长云天雄先生等,以及云逢椿、云昌任、云昌锦、云大珍、云逢钵、云大棉、云昌梁等一批大企业家及其后代,新秀层出无穷。   最突出的有泰国云氏“部长家族”:   ——云崇对(1840—1903),文昌龙马新村人,世代农耕,往泰国谋生。博得泰女娘坎·赞达军的爱慕。婚后在岳父母的鼎力支持下,独资经营冷冻厂,生意兴隆。共生10个子女(其中7男3女)。终世时,三子茂修19岁,七子茂保6岁,九子茂俊2岁,十子茂傺还未满月。子孙都长大成才,成为泰国的风云人物。   三子云茂修(1883—1959)读泰文和中华文化。19岁继承父业,先后创办云瑞和制冰厂、汽车水厂、BMC洋行、制药厂、火锯厂等。在暹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中国国民党暹罗支部议长。为支持革命,与弟茂伦(同盟会会员)发动林文英父亲林开伦一齐卖掉火锯厂等产业,筹措资金支持孙中山。孙中山曾给云茂修一封亲笔信,高度评价广大爱国华侨为“革命之母”。云茂修先生为创建泰国海南会馆做出巨大的贡献,深受旅泰华人的尊敬。他曾担任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侨务委员和评议委员,率领东南亚第一个代表团参加中华民国“双十”国庆,应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特邀访问美国,成为国民政府在东南亚的代表人物。云茂修先生长兄代父,扶教7个弟妹、3个儿子,均受高等教育,成为泰籍华人杰出人物。国民政府赠授“孝友传家”一匾给云茂修先生。该匾现在还挂在泰国云氏大宗祠。   七子云茂保(1896—1968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获林肯学院奖学金。1921年担任泰国驻巴黎大使。泰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云茂保先生选为第一届外交部长时,年仅36岁。泰总理沙立元帅曾聘任云茂保先生为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顾问团主席。在此前后,曾两度出任内阁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并被封为“枢密院”大臣、“昭拍耶”(即公爵),获泰皇授予拉玛五世“尊宗高皇一级荣誉勋章”。   九子云茂俊(1901—1957年),留学英国,致力从商,为泰味音公司总经理,是屈指可数的泰国商贾。   十子云茂傺(1903—1963年),留学英国,学成后在泰国外交部任职,曾任外交部次长,并受封为“銮西提沙炎干”(子爵)。1946年3月6日,云茂傺先生作为泰国政府特使、暹罗访华团团长,率团访问中国。   云茂修生有云逢本、云逢梁、云逢松三子,逢本、逢梁都留学英国,曾分别担任泰国预算局局长和外交部司长等职。   云茂修三子云逢松,留日深造经济学,获博士学位。任泰国银行副总裁时间较长,1972年出任他侬内阁财政部副部长,1974年起任讪耶内阁、江萨总理和炳总理的财政部长,签名发行泰国货币,还兼任泰国工业资金公司委员会主席、聘任为泰国第四大银行的商业银行总经理,聘任为泰最大的水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八十年代为扭转泰币兑美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弊端,云逢松先生建议,炳总理同意,由国家银行总裁乃培宣布泰币贬值,得到国民信任。   云逢松先生发挥了金融经济学家在促进泰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被泰皇授予拉马五世“尊宗高皇一级荣誉勋章”,且被封为“昭拍耶”(公爵),得到泰皇的最高奖赏。   此外,还有为泰国“海南会馆”、“海南云氏大宗祠”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侨领云逢椿、云昌任、云逢钵、云昌锦、云大珍先生等。   ——在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云大棉先生,是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对国家、对社会、对乡族作出很大的贡献。他出生文昌,3岁随表亲张云逸于1939年到延安保育小学接受教育,1948年随家人到香港,在伦敦工科毕业后,回港与友人合办玩具厂,创办英美洋行专营玩具和杂货出口生意,现任英美洋行、达盛实业、云龙(集团)有限公司主席。中国改革开放后,云先生回大陆参观访问,了解国情,助穷为乐。从1983年到1997年,通过九龙东区扶轮社中国慈善基金会先后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残疾人基金会、老人基金会、中国慈善总会、中国希望之友教育基金会、乌兰夫基金会、内蒙古红十字会、内蒙古博物馆等20多个单位捐赠教育、扶贫、救灾等款项110多次,计捐资突破5千万元。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基金会委员、乌兰夫基金会委员,还应聘担任顾问、董事长、名誉会长、名誉校长等多个社会职务。   六、再创伟业   云氏在海内外成立“泰国云氏大宗祠”、“新加坡云氏公会”、“马来西亚云氏公会”、“台湾云氏宗亲会”、“海南云海公益基金会”等族团组织,团结各国宗亲,保护族人利益,扶助子弟深造,裔强部族,服务社会。   “海南云海公益基金会”,由海内外云氏社团和个人捐款。仅云大珍先生就发动泰国云氏宗 祠捐泰铢100万元,泰国云氏宗祠理事长云昌锦先生捐泰铢50万元,计捐人民币4千元以上的个人达百人,成为海南经济实力较强的氏族基金会。基金会设有章程和管理办法,管理祖坟、祖祠、祖馆、祖谱等工作。特别把广州白云山云从龙公墓和海口云公馆进行建设管理,将从公益消费型向公益实体经营型过渡,发挥祖业的经济效益。基金会将把寻根问祖和远祖探源工作代代传下去,还从经济上支持子弟深造成才,凡考上大学的云氏子弟分3个等级发放奖学金。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支持子弟到高文明、高科技、高福利的国家去攀登科技高峰,促进海内外族人的大团结和后代新秀辈出,从打工型向知识资本型过渡,在跨向21世纪中再创辉煌。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

寻根问祖话“云族”  

○ 伍尚光  

    云姓从南宋末期元朝初期迁琼入籍文昌,至今已达700余年。其后裔遍布海内外,又以文昌和泰国为主。   一、云姓始祖   1、海南云姓起源于一世祖云海。云海,南宋进士,官至陕西路总管(相当于当今专区的行政长官),宋灭不仕。独子云从龙,于元初调任怀远大将军、广东琼州安抚使。云海则携妻苟氏于公元1280年从陕西迁琼随子,入籍文昌,时年50多岁。   2、二世祖云从龙(也叫肇基),字无心,号维山。生于陕西巩昌府(今甘肃陇西县)。从元初1278年至1296年,历任宣武大将军、湖广邑州安抚使,怀远大将军、广东琼州安抚使,昭勇大将军、海北海南道宣慰使,昭通大将军、海北广东道提刑按察使,昭毅大将军、福建海肃政廉访使,至1292年后授中奉大夫、广东道宣慰使,资善大夫、湖广安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征南大将军。于1294年出征安南归服中原,1295年12月15日授予相职,故史称“出将入相”,战功赫赫,是元初沟通中央皇朝同南疆统辖关系的关键人物。在我国史典籍、地方志书如元史、明志、广东志、琼州志、崖州志、文昌志、顺德志、南海志等均有记载,足见云从龙在元朝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笔者曾到三亚东北边15公里处的“落笔洞”考证,同时翻阅郭沫若点校的《崖州志》,记载云从龙,字无心,陇西人,初为管辖,后为海北海南道宣慰使。还记载落笔洞为州八景之一,洞左壁刻落笔洞3字,字尺余,旁只有“维山”二字,余模糊难辨,未知何人题。笔者及其来人看清“落笔洞”3个大字左旁刻“至元癸未,右旁刻“维山云从龙”,全字看得清楚,只有“云从龙”3个繁体正楷小字有了退化,但仍可辨认。“至元”是元帝忽必烈的年号,“癸未”为1283年,证实“落笔洞”为云从龙任琼州安抚使或海北海南道宣慰使期间所题,他还为“落笔洞”赋诗一首,诗曰:“地极南溟阔,洞天琳宇奇。好山如绣画,野路自逶迤。不见飞仙蜕,空留谪客诗。清风驾归羽,乘此访安期。”   3、三世祖云铉。云从龙生锭、铉、钅监 、锴四子。锭、铉祖入籍海南文昌,钅监、、锴祖入籍广东顺德和南海。云铉,字琼孙,为云族迁琼的三代孙,太学生,任万安知军,娶琼少女为妻。文昌云姓全由云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二、远祖探源   云海迁琼后,因皇族相残、官职和云从龙年纪还轻等原因,仅记载来籍地为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之琅琊郡。云海的父亲是谁?远祖族籍又在哪里?一直还是个谜。   改革开放后,海外云氏族人纷纷回大陆参观访问,寻根问祖。内外结合,顺藤摸瓜,查清现状。一方面抓紧对占用和破坏的祖坟、祖馆的收复工作,另一方面抓紧修族谱,还对远祖进行探源。文昌定居香港商界知名人士云大棉先生,多次回大陆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和海南省省长阮崇武的亲切接见,还在北京找到国家副主席乌兰夫(汉名:云泽)进行考究,并被特邀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活动。他对远祖族籍问题一直急于求成,总想弄个水落石出。自1986年,云大棉先生就通过国家民委与内蒙古自治区联系,并会同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长云昌锦先生及其理事会成员携带族谱,前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进行远祖探源。旗党委、政府、政协等部门很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组织考究。依据历史资料分析,认为云海的父亲可能就是拖雷。据此推断,云海同土默特左旗的云氏家族同祖同宗。云大棉先生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后,引起云族后裔的密切关注。之后,内蒙、文昌云氏族人纷纷撰写探源文章进行论证。   笔者也愿意加入探讨论证的行列,只要云氏族人认真的抓紧考究,远祖族籍问题必将迎刃而解。下面是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提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其一,成吉思汗(1162年至1227年),姓为孛儿只斤,原名为铁木真。“成吉思”蒙语是极大极强的意思,“汗”是君主或皇的意思,故孛儿只斤铁木真后被誉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帝时期,蒙古大军西征中西亚、东欧,成吉思汗曾6跨阿尔泰山,新疆青河县是必经之道。在青河县建有5个烽火台,以瑙云烽火台为中心,四周距离大约50公里范围内,分别建有托克峰火台,克尔根烽火台、火腾烽火台和阿尔腾烽火台,它们互为依联,形成巨大的有效控制区,把横跨亚欧两洲辽阔的疆域划成“四个汗国”。长子“术赤封地”(即“钦察汗国”),为国势最盛的领地,西到多瑙河下游,东到今额尔齐斯河,南到高加索,北到俄罗斯保加尔地区;次子“察合台封地”(即“察合台汗国”),也即西辽的故土;三子“窝阔台封地”(即“窝阔台汗国”),领有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四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封地”(即“伊儿汗国”),领有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和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以南地区。这就证实了拖雷就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旭烈兀就是拖雷的儿子。   其二,拖雷和云海的父子关系问题。成吉思汗是蒙古大帝,扩张势力范围胃口很大,北已建立4个汗国,南也积极推行联宋灭金政策,由拖雷主中原。拖雷跟随成吉思汗同金交战20多年,学到父亲用兵之道,成为强将主帅。又奉父命,带领蒙古骑兵部队进驻陕西等大西北一带地区,建立扩展中原的后方基地。成吉思汗于1227年逝世,1228年由拖雷当监国(管理国家),1229年由窝阔台继承皇位。兄弟俩从联手到对手,带来皇室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窝阔台重病缠身,为保皇位,听信巫师以亲人代死,乘拖雷探病时,在咒水中放下毒药,把皇弟害死,引起内乱。由于拖雷妃多子多,上面认定旭烈兀是拖雷的儿子,而云昌懋先生撰文,说拖雷妃生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4子,其他六子可能是另妃所生,其云海就是第5子。拖雷被皇兄毒死后,不能不引起拖雷妃的警惕,看到皇室争权夺位,兄弟相杀,为了把根留住,则将年幼的云海改成汉名,留居汉区,改读汉语,以至被汉化,才有云海、云从龙儒教成才,父子登科。直到云海迁琼时还不敢暴露身世,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再从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皇室执政来看,1228年由拖雷当监国,1229年由窝阔台当皇,1242年由乃马真后称制,1246年由窝阔台长子贵由当皇,1248年由海迷失后称制,1251年由蒙哥当皇,1260年由忽必烈当皇,1295年由铁穆耳当皇,……拖雷曾当监国,蒙哥、忽必烈曾当皇,云海既是拖雷五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云海又是兄弟,这在历史上考证父子、兄弟的关系是不难的。   其三,忽必烈、铁穆耳与云从龙的关系问题。忽必烈当皇(1260年至1294年)后,1264年把大都从蒙古迁往燕京(今北京),继续执行成吉思汗联宋灭金的政策进而灭宋(1276年)建元(1271年),成吉思汗成为元太祖,忽必烈成为元世祖。“祖”比“宗”高,窝阔台为太宗,贵由为定宗,蒙哥为宪宗,铁穆耳为成宗,……太祖死后,世祖当皇时间最长,云海迁琼和云从龙官运亨通都在这个时期。拖雷跟随父亲联宋灭金主中原,也带领大批蒙军下中原,使蒙军遍中原。其蒙人皇族才能当正职,唯有云从龙蒙人汉化,又是蒙人治汉的皇族人。窝阔台和施雷长辈相杀的恩怨也已谈化,忽必烈重用云从龙也是才尽其用。铁穆耳当皇后,和云从龙是同辈人,云从龙又征服南疆归服中原有功,年纪老迈,在招回朝任职时,卒于京都,赠正一品,予以朝葬,也顺理成章。   云大棉先生提出海南云氏一世祖归宗归族问题,是有历史根据的。从以上情况看,再证实云海与拖雷的父子关系、孛儿只斤姓与云姓的关系、蒙古云姓与海南云姓的关系是很必要的。   三、寻根问祖   海南汉人先祖很重视祖坟、祖祠、祖谱、祖馆的“四祖”建设。云氏族人经多年寻根问祖,得知“四祖”的现状是:   1、祖坟。一世祖云海终世文昌,墓葬紫贝岭。为八卦墓形,全石建成,墓似钯头(古时兵器);一世祖婆苟氏终世后,墓葬海口市荣山乡文昌坡,为轿墓形,全石建成,称“鹧鸪骑鹿”地;二世祖云从龙,卒于京都(今北京)。“出将入相”,卒赠正一品,功在南方,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亲自派北京风水堪与师到广州白云山勘视地理,朝葬白云山后峰梅岭,称“金星盖顶”地,亦称“下马将军”地;二世祖婆雷氏,终世文昌,墓葬文昌头苑青山岭,称“卧虎葬鼻”地;三世祖云铉、祖婆林氏,终世文昌,均墓葬头苑村,称“猛虎出山”地。   2、祖祠。云氏大宗祠建在文昌头苑横山村。为古宫殿建筑,头进正殿立一、二、三、四世祖神位;次进正厅(礼堂)两厢房,设一、二、三、四世祖功德牌位;三进大厅两厢房;四进礼门,大厅上方挂“云氏大宗祠”金字大匾。   3、祖馆。“海口云氏会馆”始建于1925年,座落于海口市义兴街178号,为二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778.8平方米,建筑面积615.76平方米,是方便云氏子弟海口求学免费住宿和海外宗亲回乡省亲临时寄宿之场所。   云族的“四祖”建设,经重修—中断—破坏,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才把中断接通。经云氏族人的艰苦努力,凭借国家政策保护,采取“两结合两为主”(即内外结合以外为主,上下结合以上为主)的方法,真抓实干,拿出真凭实据,使一世祖婆苟氏、二世祖云从龙的墓地和祖馆从史实上澄清,最终取得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三收复”。   四、收复遗产   1、收复了一世祖婆墓地。   一世祖婆墓地,在海口市荣山乡,因荣山该坡葬的是文昌祖,故后人叫成“文昌坡”。文昌坡墓地,竟有人以35000元一亩卖给制砖厂挖土制砖。消息传到泰国,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认为卖墓地,是丧祖害孙的违法行为,立即致函海南、海口两级人民政府,要求政府给予保护和划定墓地界线范围。海口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6月24日以市府[1985]060号文发出通知,重申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的要求,是符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84]侨政会罪字第099号文   《关于制止和查处盗掘华侨祖墓的违法犯罪活动的联合通知》中关于对“华侨祖墓应予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私自挖掘、拆毁。非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迁移;盗窃坟墓是违法行动,各地公安机关应及时制止和查处,对盗挖华侨祖墓的,应严肃处理”的精神的。要求荣山区公所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准挖土破坏墓地。1986年清明节,海内外族裔集中文昌坡进行拜祭时,无不为政府保护华侨祖墓而感慨万分。海口市政府办公室还于1987年2月20日又发出市府办[1987]7号文称:“根据国务院侨办和民政部共同颁发的[84]侨政公字第042号文精神,经第45次市长办公会议讨论,由荣山区公所在其测量图上盖章标明‘云氏祖坟’墓图界线。”墓地破坏是政府发文干预才得到控制的。拿到墓地红线图后,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发出“重修一世祖婆苟氏太夫人坟墓”的倡议,海内外族人一致响应,立即捐款施工,很快恢复了原貌。   2、收复了二世祖云从龙墓地。   二世祖云从龙,出将入相,回朝赴任时,卒于北京,1296年铁穆耳帝谕葬白云山。墓后山谷赐拨先祖所有,后人叫成“云家山”;墓前几十亩良田为祖坟祭田,后人叫成“云家祖田”。祖墓因年长日久,清道光裔孙云茂琦先生和民国期间裔孙云瀛桥先生曾先后重修两次。至六十年代,《英雄虎胆》故事片还在风景秀丽的“云家山”拍下不少电影镜头。电影正在全国放映,但“文革”期间墓地被占用建造食品厂。在当时中国“武斗、内乱、派性”的特殊历史时期,云族人曾向广东省、广州市和有关部门陈诉不果。至泰国云氏大宗祠第12届理事会于1984年10月16日换届,选举云大珍先生任十三届理事长。理事会决议:把收复祖墓作为重要议事日程。云大珍先生曾于1974年10月参加乃毕差拍素先生为团长的泰国报界代表团访华,中国负责接待的是《人民日报》总编辑兼联络部副部长王毅同志,中国报界的盛情款待,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给云大珍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云大珍先生抱着出任理事长和收复祖墓的重托,上门拜访乃毕差拍素先生陈由。乃毕差拍素先生认为:侵犯毁坏贵姓祖宗的陵墓,关系到国民的宗教信仰问题,指出向中国政府提出诉求之前,有必要先找王毅先生给予指导。于是,云大珍先生邀请乃毕差拍素先生一起,于1985年1月13日到北京拜访王毅同志,将情陈述并递交资料。同年3月11日,王毅同志将国务院侨务办解决办法告诉了云大珍先生,并建议他往广州拜访朱森林市长。同月15日云大珍先生急请乃毕差拍素先生一同到达广州,朱森林市长开门见山的表示同意归还“云家山”,待政府解决资金和地皮搬厂后办理。   “云家山”墓地归还后,云大珍理事长立即通知海内外族裔,先拜祭后重建。他带领泰国云氏大宗祠理事会云逢松、云逢钵、云汉、云昌锦、云逢英、云昌运、云大谦、云大橡等22位理事同海内外族裔云集广州白云山,举行祭典仪式,隆重祭礼。随之成立“重建祖墓领导小组”,负责集资;制订“重建祖墓方案”(聘请文物保护专家冯子祥先生参加),上报审批;成立“云家山管理小组”,负责墓地工程施工。分三期修复,初具规模。“云家山”为白云山闹市地段,其目标将建成白云山八大古墓之首,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还须长计划短安排,规划合理,逐步完善。把整个云家山建成陵园,古今结合,以古为主,古色古香;突出古墓,充分体现元代皇族和云族先人的人文景观;族办公助,对外开放,给游人了解和感受元朝皇族和云氏先人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捐款建墓”到“以园养园”,在不违背古人意愿前提下开发“云家山”,发挥经济效益,把陵园开放经营和开发“云家山”经营结合起来。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海南汉人先祖,在封建时代普遍“靠田养墓”。一世祖婆苟氏和二世祖云从龙的祖坟祭田,因葬祖地没有云姓,从那时起,就分别委托给海口市荣山乡祥堂村陈家和广州市沙河区五仙桥村姚家代管。谁种祖田,祭期由谁负责祭品和拜祭人的吃饭已成传统,且一直沿袭下来。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这些祖田均被没收,而代管祖田的陈、姚两家均被划为“二地主”,姚九经受不了挨斗的折磨而上吊自杀。历代祖墓有破坏时,两家人都出面保护,并就近向云族人报告。在云从龙墓地建厂时,姚贵带领全家子孙到墓地,将墓碑扛回家中保存。一世祖婆修墓,陈子贤父子天天到墓地帮助监督施工,并从琼山三江运回新刻墓碑。现在两家人仍然一如既往,为云族人清明扫墓准备祭品,提供方便。   3、收复了“海口云氏会馆”。海口云氏会馆于1950年解放后,被海口市人民政府接管了,现为海口市新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文革”彻底否定后,落实华侨政策,为解决将近半个世纪的“会馆”问题,前泰国财政部长云逢松博士于1990年3月22日写信向海南省侨务办提出要求。期间,泰国云氏大宗祠历届理事长云逢钵、云昌锦、云昌梁先生分别致函海口市人民政府和多次返琼交涉,香港全国政协委员云大棉先生曾三次写信给阮崇武省长提出要求,还有在海府地区工作的昌材、逢鹤、昌能、昌美、大新等云氏族人的据理力争,终于经有关部门调查落实。海口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7月26日发出“关于处理义兴街178号房屋问题的通知”称:“根据琼府办[1989]34号文规定,对解放前华侨捐资购建用于宗族公益事业的集体所有侨房,予以退还。”“决定从 1997年8月1日起,对海口市义兴街178号(原振兴街40号)房屋撤销接管,将其产权退还云氏会馆。”   改革开放后,云氏族人寻根问祖是成功的,云逢钵、云昌锦、云大珍、云大棉等宗长对族裔是有贡献的。云氏族人寻根问祖的成功,成为海南各姓族人的典范。   五、人才辈出   1、海南以文昌为云姓主要聚居区。云铉于文昌生5子,除振祖早逝外,4子分居文昌各地:长子继祖,居头苑、横山;次子傅祖,居昌里、湖淡;三子嗣祖,居湖心、翁田;四子成祖,居龙马新村。从元至今子孙繁衍20多代,遍布文昌22个乡镇125个村庄,也有的散居在琼山、琼海、临高等地,达四、五万人口。   2、海外以泰国为云姓主要聚居区。在战乱年代,云姓人随大批劳工向东南亚诸国流迁,主要居住在泰国,也有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现在海外建立的社团有“泰国云氏大宗祠”、“新加坡云氏公会”、“马来西亚云氏公会”、“台湾云氏宗亲会”等。“泰国云氏大宗祠”则是海内外云氏的核心族团。   3、前辈才高后裔强,辉煌伟业遍四海。元朝皇室争权夺位,互相残杀,唯恐更朝换代受株连,文昌后代隐居农耕,勤读经书,不参加科举。至明末,书声忽起,文武科举,“五贡”齐全,为琼族之冠。明清贡元(拨贡、副贡、恩贡、岁贡、优贡)多达40名,如清代进士云茂琦、云茂济、云进元等;在近、现代亦涌现出一批叱咤风云的将领,如民国就有云瀛桥、云振中、云大选等将、校军官50多名;在当代政界,有长征老干部云广英;科技界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专家学者云冠平、云大真等高级知识分子54名,1978—98年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云氏子弟有300多名。海外族人更加重视后代教育,留学欧美等外国取得学位的更多,不少成为高居政界、企业界的要人,如泰国外交部长云茂保先生、外交部次长云茂傺先生、财政部长云逢松先生、曼谷市长云惟霖先生、工商部长云天雄先生等,以及云逢椿、云昌任、云昌锦、云大珍、云逢钵、云大棉、云昌梁等一批大企业家及其后代,新秀层出无穷。   最突出的有泰国云氏“部长家族”:   ——云崇对(1840—1903),文昌龙马新村人,世代农耕,往泰国谋生。博得泰女娘坎·赞达军的爱慕。婚后在岳父母的鼎力支持下,独资经营冷冻厂,生意兴隆。共生10个子女(其中7男3女)。终世时,三子茂修19岁,七子茂保6岁,九子茂俊2岁,十子茂傺还未满月。子孙都长大成才,成为泰国的风云人物。   三子云茂修(1883—1959)读泰文和中华文化。19岁继承父业,先后创办云瑞和制冰厂、汽车水厂、BMC洋行、制药厂、火锯厂等。在暹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中国国民党暹罗支部议长。为支持革命,与弟茂伦(同盟会会员)发动林文英父亲林开伦一齐卖掉火锯厂等产业,筹措资金支持孙中山。孙中山曾给云茂修一封亲笔信,高度评价广大爱国华侨为“革命之母”。云茂修先生为创建泰国海南会馆做出巨大的贡献,深受旅泰华人的尊敬。他曾担任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侨务委员和评议委员,率领东南亚第一个代表团参加中华民国“双十”国庆,应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特邀访问美国,成为国民政府在东南亚的代表人物。云茂修先生长兄代父,扶教7个弟妹、3个儿子,均受高等教育,成为泰籍华人杰出人物。国民政府赠授“孝友传家”一匾给云茂修先生。该匾现在还挂在泰国云氏大宗祠。   七子云茂保(1896—1968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获林肯学院奖学金。1921年担任泰国驻巴黎大使。泰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云茂保先生选为第一届外交部长时,年仅36岁。泰总理沙立元帅曾聘任云茂保先生为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顾问团主席。在此前后,曾两度出任内阁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并被封为“枢密院”大臣、“昭拍耶”(即公爵),获泰皇授予拉玛五世“尊宗高皇一级荣誉勋章”。   九子云茂俊(1901—1957年),留学英国,致力从商,为泰味音公司总经理,是屈指可数的泰国商贾。   十子云茂傺(1903—1963年),留学英国,学成后在泰国外交部任职,曾任外交部次长,并受封为“銮西提沙炎干”(子爵)。1946年3月6日,云茂傺先生作为泰国政府特使、暹罗访华团团长,率团访问中国。   云茂修生有云逢本、云逢梁、云逢松三子,逢本、逢梁都留学英国,曾分别担任泰国预算局局长和外交部司长等职。   云茂修三子云逢松,留日深造经济学,获博士学位。任泰国银行副总裁时间较长,1972年出任他侬内阁财政部副部长,1974年起任讪耶内阁、江萨总理和炳总理的财政部长,签名发行泰国货币,还兼任泰国工业资金公司委员会主席、聘任为泰国第四大银行的商业银行总经理,聘任为泰最大的水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八十年代为扭转泰币兑美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弊端,云逢松先生建议,炳总理同意,由国家银行总裁乃培宣布泰币贬值,得到国民信任。   云逢松先生发挥了金融经济学家在促进泰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被泰皇授予拉马五世“尊宗高皇一级荣誉勋章”,且被封为“昭拍耶”(公爵),得到泰皇的最高奖赏。   此外,还有为泰国“海南会馆”、“海南云氏大宗祠”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侨领云逢椿、云昌任、云逢钵、云昌锦、云大珍先生等。   ——在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云大棉先生,是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对国家、对社会、对乡族作出很大的贡献。他出生文昌,3岁随表亲张云逸于1939年到延安保育小学接受教育,1948年随家人到香港,在伦敦工科毕业后,回港与友人合办玩具厂,创办英美洋行专营玩具和杂货出口生意,现任英美洋行、达盛实业、云龙(集团)有限公司主席。中国改革开放后,云先生回大陆参观访问,了解国情,助穷为乐。从1983年到1997年,通过九龙东区扶轮社中国慈善基金会先后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残疾人基金会、老人基金会、中国慈善总会、中国希望之友教育基金会、乌兰夫基金会、内蒙古红十字会、内蒙古博物馆等20多个单位捐赠教育、扶贫、救灾等款项110多次,计捐资突破5千万元。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基金会委员、乌兰夫基金会委员,还应聘担任顾问、董事长、名誉会长、名誉校长等多个社会职务。   六、再创伟业   云氏在海内外成立“泰国云氏大宗祠”、“新加坡云氏公会”、“马来西亚云氏公会”、“台湾云氏宗亲会”、“海南云海公益基金会”等族团组织,团结各国宗亲,保护族人利益,扶助子弟深造,裔强部族,服务社会。   “海南云海公益基金会”,由海内外云氏社团和个人捐款。仅云大珍先生就发动泰国云氏宗 祠捐泰铢100万元,泰国云氏宗祠理事长云昌锦先生捐泰铢50万元,计捐人民币4千元以上的个人达百人,成为海南经济实力较强的氏族基金会。基金会设有章程和管理办法,管理祖坟、祖祠、祖馆、祖谱等工作。特别把广州白云山云从龙公墓和海口云公馆进行建设管理,将从公益消费型向公益实体经营型过渡,发挥祖业的经济效益。基金会将把寻根问祖和远祖探源工作代代传下去,还从经济上支持子弟深造成才,凡考上大学的云氏子弟分3个等级发放奖学金。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支持子弟到高文明、高科技、高福利的国家去攀登科技高峰,促进海内外族人的大团结和后代新秀辈出,从打工型向知识资本型过渡,在跨向21世纪中再创辉煌。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云氏网新闻】云氏名人之泰国
>>【云氏家谱源流】云氏宗族历代祖先史略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