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文学家、艺术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中华苏氏网 2009年5月30日 网络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艺术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子,有着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皆有精深的造诣。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六年(1061),参加制科考试,献《进策略》、《进论》各二十五篇,入第三等,授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他主张革新,认为当时有三患:一患无财,二患无兵,三患无吏。提出以“课百官”来整顿吏治,以“安万民”来缓和矛盾,以“厚货财”来理财富国,以“训军旅”来整军经武。他主张渐变,反对速变。
熙宁四年(1071),他请求外任,授杭州通判。他与知州陈述左整治六井,解决了杭州人民用水困难。七年(1074),改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九年(1076),改知徐州。徐州发生大水灾,苏轼组织人民修补堤坝,动员军队防洪抢险,并亲自住在城上指挥。元丰二年(1079),改知湖州,当时御史中丞李定等官诬告苏轼诗文中攻击怨谤神宗,把他逮捕入御史台狱(史称“乌台诗案”),被审查了四个多月,最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的东坡,开荒种地,自称“东坡居士”。

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神宗太后执政,司马光任门下侍郎,开始废除新法。六月召苏轼先任登州太守,十月还朝,授中书舍人。元祐元年(1086)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他不同意司马光尽废除新法,主张保留免役法。在守旧派内部的派系斗争中,被列为蜀党。元祐四年(1089),苏轼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曾疏浚西湖,赈济贫民,多有政绩。七年(1092),被召还朝,先后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兼侍读。八年(1093)哲宗亲政,苏轼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县)。绍圣元年(1094),章惇拜相,苏轼又涉“元祐党人”案被贬惠州(今广东惠阳西)。四年(1097),再贬儋耳(今海南省儋县)。元符三年(1100)北归。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至常州,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有苏迈、苏迨、苏过三个儿子。

苏轼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他是北宋杰出的文豪,在文学史上有杰出的贡献和地位。他的散文气势磅礴,自然流畅,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主将。他的诗清新刚健,洒脱豪放,自成一体。特别是他的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丽柔靡之风,状景写人,抒情言事,慷慨激昂,清新豪迈,开创豪放一派,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苏轼诗文集本有《东坡七集》本。此七集为:《东坡集》、《东坡后集》、《东坡续集》、《奏议集》、《内制集》、《外制集》、《应酬诏集》,包括附录的《年谱》共112卷。

另外,他还工于书法,是宋代杰出的书法家,居北宋书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其传世作品主要有《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新岁展庆帖》、《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等,石刻本则有《柳州罗池庙》、《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表忠观碑》等。其中《黄州寒食诗帖》用笔浑厚遒逸、跌宕多变,富有情感,被认为代表了他行书的最高成就。苏轼在绘画创作及理论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善作枯木、怪石、墨竹,时出新意,又画寒林,于院画及职业画家追求形似之外,独辟蹊径,自谓已入“神品”。他写字作画皆重视抒情写意,一时来兴,辄提笔挥洒,其画运思清拨,风格卓绝,显露鲜明的主观意趣。他在题跋及诗文中每涉及绘画,立论亦精辟深刻。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一诗中以天工清新为上乘,又在《跋宋汉杰画山》中对宋代兴起之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及其创作予以极高评价,对元明文人画的发展也有极深影响。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分享按钮>>苏克昌——北宋任广西兵马都督监将军,后赠皇城使
>>苏辙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