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 孝子 君子 旗子 赤子 ……………………
- 中华苏氏网 2009-8-23 11:04:20 网络
学子 孝子 君子 旗子 赤子
——中国老师眼中的苏用发先生
翦伯象
(中国五邑大学教授,印尼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教师)
苏钢集团董事长苏用发先生,是苏北乃至印尼华社的中流砥柱。我第一次听说苏先生的名头和事迹,是在见到苏先生半个月之前,可说是先闻其人后谋其面。当时我还在远离棉兰的广州,我想这么一位赫赫有名的华社领袖,不知会有怎样的形象和气度,于是对棉兰充满了期待。与苏先生见面是在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落成庆典上:白皙慈祥的脸庞,优雅从容的举止,温文尔雅的谈吐,俨然一位大学教授,与叱咤风云的董事长形象判若云泥。随着了解的加深,苏先生渐渐走进我的内心,形象也渐渐完备生动起来。
(一)学子:孜孜以求、终身学习的儒商
“学子”是苏先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苏先生有贯穿一生的求学经历,有坚忍不拔的好学习性,有丰富渊博的人文学识,有谦和儒雅的学者风度,有睿智聪慧的诗性头脑,有平淡超然的学者境界。学子形象看似与企业家形象并不关联,其实二者的融合恰恰是现代企业家的典型特征,人们常常称之为“儒商”。
学子的基本要素是好学、善学、博学。苏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热爱学习,对中华文化、自然生物、机械装置充满了兴趣,凡事都喜欢追根溯源、孜孜以求。他经常缠着母亲讲古人勤奋读书、博学成才的故事,并暗暗告诫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学问家。或许这就是他儿童时期的求学理想。上学后,苏先生刻苦学习,每门功课都是优秀,得到老师的表扬那是家常便饭。他不仅广泛学习,而且学哪样精哪样,朗诵、演讲、唱歌、书法、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样样出色,被誉为学校的文艺才子。进入中学后,苏先生文理兼修,均衡发展,尤其对语言、机械颇爱钻研。苏先生对语言极为敏感,在中学阶段就已精通印、中、英三种语言,被同学们称为语言才子。苏先生还对机械制造十分钟爱,觉得它是科学力量的直接体现者,能直接造福于民。可以看出,苏先生不是依岸而流式的学习,而是清醒地树立学子意识,以造福于民的学子自我期许。1964年苏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中,他渴望上大学,但他生不逢时,排华风潮席卷而来,他的大学梦化为泡影。不过,严厉的家庭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将苏先生引上了学子的路途,这是他深感欣慰的。的确,没有这种指引和铺垫,苏先生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许不会那样顺风满帆、水到渠成,他也不会成为一名儒商。
失学后苏先生没有气馁,进入父亲的企业后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年仅17岁的他由此走上了一条纵贯其一生的自学之路。他凭着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凭着自己坚韧的学子情愫,开始自修机械、制造、管理、冶金等专业。他购置大量专业书籍,除了白天上班,晚上以及休息时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进行系统的研习。在学习中积累,在运用中提高,为此苏先生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日渐丰厚。通过自修,苏先生精通了企业的管理之道,掌握了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谙熟了投资经商的种种学问。苏先生说,多年的专业自修,让他获得了在学校难以学到的学识学问。正是这些丰富的学识学问奠定了苏先生成为企业家的基石。
成名成家之后,苏先生依旧保持着学子形象,日学不辍。走进苏先生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学无止境”的条幅。这是一位学子的自白,意在激励自己。他指着条幅说,63年的人生经历让他懂得,学习无时不在,在学校可以系统地学习,离开学校后在其他任何地方同样可以学有所成;学习永远没有尽头,学习是生命的必须,不学习生命之花就会枯萎,应该做到“学到老,活到老”。如今苏先生不仅不因自己年过花甲而停止学习,而且还开始研修金融学,希望能为应对金融风暴寻找良策。这种与时俱进的学子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苏先生强调说,不要把学习完全推给学校,不要把内容限于课本,学习应该是全民的事,全社会的事。学习可以立人,可以安邦,可以改变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学习还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为了进民德、启民智、开民力,应该创建一种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地不学,国民的素养自然就会深厚,文明的风尚自然就能建立,很多矛盾争斗自然就会消除。苏先生说,作为印尼公民,我们首先要学习并掌握印尼文化,然后学习其他于我们建设印尼有帮助的文化,如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具有五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应当将中华文化融入到印尼主流文化中来。中华文化讲究和谐、中庸、团圆、儒雅,这些观念尤其值得学习。我想,对于苏先生而言,学子是儒商的基础,儒商是学子的演进;学子身份源自终身学习,儒商身份则来自中华文化的熏陶。
(二)孝子:母亲是事业的精神支柱
苏钢集团经过苏家两代人的创业,现在已经成为驰誉苏北省的大型家族企业。尤其是在第二代领导人苏用发先生的率领下,苏钢集团如日中天,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苏钢集团的发展为什么会如此强劲、神速,原因何在?苏先生说,并不是他自己有什么特殊才能,母亲才是事业的精神支柱。如果说这是苏先生自谦,那倒不如说苏先生是孝子。其实,这并非完全是自谦之辞,苏妈妈在家族企业中的地位确实非同一般。在创业过程中,苏先生不知遇到了多少困难、挫折,每当此时,他都会来到母亲身边,获取精神力量,寻求智慧灵感。母亲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甚至冲咖啡的动作,都会给苏先生极大的启迪和鼓励。于是,茫然无序的思路清晰了,举棋不定的方案确定了,勇猛直前的信念恢复了。母亲的力量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精神支撑与思想引领,如果说苏妈妈是苏钢集团的精神领袖那也毫不过分。
苏妈妈的精神效用不仅体现在苏钢的创业过程中,而且体现在对苏氏七兄妹的教育过程中。苏氏七兄妹是随着母亲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苏武牧羊的故事、铁杵成针的故事成长起来的,是母亲的人格教育、孝道教育、成人教育、成才教育使他们成长为苏钢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苏妈妈用不着亲临企业一线指挥千军万马,培育人格高尚、爱心充盈、才华横溢的将帅才是价值所在。
苏先生明白母亲在他事业中的特殊作用,同时他也养成了每天早晚去看望母亲的习惯,并将这一保持了数十年的习惯戏称为“早请示,晚汇报”。年迈的母亲不必问这问那,她非常放心;苏先生也用不着说东说西,让母亲耳根清净就是最大的孝顺。吃一口母亲做的早点,喝一口母亲泡的清茶,这是苏先生的心愿,也是母亲的期盼,心灵的交流不需要任何语言。苏先生与母亲互为精神支撑。这种情形世不多见。尤其是在母亲病重期间,苏先生即使再忙、再远也要赶回来,坐在床前为母亲端茶喂药。上个月苏妈妈与世长辞,苏先生哀毁骨立,仿佛觉得精神垮掉了一样。盖棺的那一刻,苏先生背过身去,不忍看那残酷的一幕。苏先生说:“我不相信妈妈会离我们而去,她只不过是告了一个长假,到很远的地方旅游去了。”中国老师们感慨万端,都说苏先生是典型的孝子。
孝道首先表现为孝敬父母、善待长辈,它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道德高尚为成功的标准。孝乃入德之门,是一切道德的起点和动力,更是达成理想人格的基础。谁能说苏先生事业的成功与孝道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苏妈妈的孝道教育养育了苏先生,恪守孝道的苏先生传承了博大精深的孝文化。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证以苏门,此言得之。
(三)君子:和善信义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苏先生虽贵为董事长,但他面善神闲、温和儒雅,举手投足颇有君子风范。与其相处,苏先生总是娓娓而叙、言笑晏晏,从不居高临下、以势压人;与其同餐,苏先生总是热诚谦和、以客为先,从不率性而为、唯我独尊;听其报告,苏先生总是气沉语定、情理兼具,从不手舞足蹈、声势失度。苏先生的君子风范有三种内涵。
第一是“和”,即和顺自适,融合万物。
苏先生温和礼让,是一位谦谦君子。若用金庸先生所说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倒是十分贴切。
苏先生的“和”主要是综合、调和、和睦、和合,汇集群体的智慧,发挥个人的潜能,正所谓“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淮南子》)。苏先生是苏北华联的理事长,统领华联诸多繁杂事务。工作中他能综合各方意见,协调多重关系,顺利化解诸多不利因素,将华联打造成一个团结协作、人气旺盛、功劳卓著的机构。苏北华联由棉兰社会贤达、华社精英、企业名流联合创立,它实际上整合了棉兰华界的人力资源、社会影响、经济实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联谊组织。德高望重、平易近人的苏先生被选为华联理事长,大家看重的正是苏先生“和”的君子风范。古人云:“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苏先生正是一位具备这些基本要素的君子。
当然,苏先生并非同声附和、一团和气的那种人,相反他是相当有主见的企业家。凡是通过周密论证可行的项目,不管阻力有多大,苏先生都会力排众议去实现。即便是对于华社管理、时政市井,苏先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会人云亦云。这是苏先生成为著名企业家的基础,也是苏先生成为君子的先在要素。“君子和而不流”,接纳包容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苏先生常说,人际交往要谦和礼让、宽厚仁爱,甚至可以多一点糊涂,但在原则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做到小事和、大事不流。和而不流是一种君子境界,它不求纵横捭阖,但求刚柔相济;和而不流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不求扬名立万,但求本真从容。
第二是“善”,即善待民众,为富布仁,服务社会。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苏先生的人生信条。苏先生虽然富甲一方,但在生活上崇俭戒奢,从不随意挥霍。然而,每逢慈善、赈灾、教育事宜,苏先生总是慷慨解囊、一掷千金。大而言之,苏先生捐助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兴办苏东牧中学、安置亚齐海啸受灾孤儿、支援中国汶川地震灾民……;小而言之,无论是对苏钢元老功臣,还是对企业普通员工,苏先生都是善字当先,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即使他们退休了,也同样享受高额的退休津贴。这种善举在私企界实属罕见。苏先生谦虚地说,他开办企业取得了一点成绩,应该多行善事、回报社会,现在只不过是带个头而已。他还说,苏北华联是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亲人,相互帮助、齐心协力是华联的传统。只要有人遭受了不幸和挫折,大家就会伸出援手,协助他们度过难关。在中国老师看来,正因为有苏北华联以及其他众多的华人社团,正因为有苏先生等一大批华族精英,所以棉兰成了华人的乐土。
苏先生的“善”还包含着尊老爱幼的成分。虽然苏先生年逾花甲且声名鼎沸、备受拥戴,但在业师黄两承老先生面前,他依然彬彬有礼,并对老师的身体、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内在人格与外在礼仪完美结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了让华人后代更好地学习华语,苏先生发起创办了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并打算长期负责学院的日常开支。这种惠及千秋万代的善行怎不让人赞叹?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说孟子把善的含义拓展为兼爱、博爱,那么苏先生就是这种观念的践行者;如果说孝子形象只涉及苏先生善待家人这一方面,那么尊老爱幼、博爱和善的君子形象就是对孝子形象的丰富和提升。
第三是“信”,即讲究信誉,诚信为人。
苏钢集团是印尼华人企业中的佼佼者,是诚信家族式的民生企业。苏先生说,在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创业中,感受最深的有三条——企业产品有信誉、企业活动重信用、企业领导讲信义。具体说那就是:对待合资人,诚信团结、信守规约,决不貌合神离;对待客户,信誉至上,决不轻诺寡信、背信弃义;面对市场,取信于民,决不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对待员工,信赏必罚,决不朝令夕改、言而无信。因此,苏钢是一家信望卓著、信义优良的诚信企业。《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苏钢集团之所以能长期保有信誉,与苏先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做人原则是分不开的。苏先生是一位说话算话,“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他承诺明天交货,那就绝不会拖到后天;他答应逐步提高职工的待遇,那他会千方百计说到做到;他坦言学院的工作经费没有问题,那他必然作了妥善安排。时常听到有人问“这话是谁说的”、“这事是谁安排的”,回答说是苏先生,问话人随即如释重负,打消了所有疑虑,仿佛苏先生三个字的意思就是你放心。君子一诺在苏先生这里意味着什么,我不便询问,不过它一定与品格、素养有关;君子一诺在苏先生这里是否真的有千斤重,我更不好意思打听,不过苏先生似乎并没有把它看得比生命轻半分。
(四)旗子:建设棉兰、回报棉兰的华界领袖
旗子是什么,用闽南话说,就是旗帜的意思。我们知道,雁阵必有导航的领头雁,羊群总有把握方向的领头羊,运动会代表队都有开路的旗手。苏北华人也有自己的旗手,他就是苏先生。
其一,苏先生是棉兰华企的领袖。
走进苏钢,机声隆隆、钢铁铿锵,一派繁忙、兴旺的景象。苏钢集团的钢铁年产量30万吨,在印尼私营钢铁企业界居第四位;糖果厂日产量14吨,居亚洲第二位;苏钢自行研发、生产的特钢,出口全世界几十个国家。2006年、2008年,苏钢在冶金铸造方面成绩优异,两度获得“印尼最佳金属出口奖”,并由苏西诺总统亲自颁奖。不仅如此,苏先生正在雅加达建设一座新型的钢铁厂,年产能力100万吨,预计2009年元月竣工投产,首期年产量为60万吨。届时苏钢的年产量将会接近百万吨,稳坐印尼钢铁私企的头把交椅,苏先生也将由此成为领跑全印尼私营企业的钢铁大王。
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回溯苏钢由一家十几人的作坊变为苏北著名的家族企业再跃居为领跑全印尼的现代集团公司的时候,我们似乎显得轻描淡写甚至波澜不惊,然而我们思考过没有,苏钢走向成功所依赖的关键是什么?或许有人会说,是吃苦耐劳的品格,是敢于拼搏的精神,是命运加机遇的垂青。其实这些回答都未能触及要害。我觉得,企业半个世纪的飞跃式发展,依靠的只能是企业家自身,人才是第一位的。这种人必然有企业领袖的眼光、头脑和胸襟,他不会只见当前,不会专注局部,不会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不会为偶然的失误改弦更张,更不会为工资与员工斤斤计较;他的心中总有一幅持续发展的蓝图,其企业或者引领时代或者与时代同行;他会适时指点并提携其他企业,以点带面,共同发展;他会用人性化的方式管理企业,员工的心灵世界、喜怒哀乐都在他的视域之内,企业已成为员工之家,员工已成为企业利益的忠实维护者。一般企业家与企业领袖的分水岭就在这里,苏先生作为企业领袖的价值也在这里。
其二,苏先生是回报棉兰的先锋。
苏先生常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棉兰人,是棉兰养育了他,是棉兰把他培养成企业家,对棉兰有一种对母亲一样的情感,因此建设棉兰、发展棉兰既是他毕生的责任,也是他一贯奉行的举措。苏先生回报棉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通过苏钢集团的发展全面带动棉兰经济的发展。苏钢如今已经成为棉兰经济的中流砥柱,所交税收占有棉兰最重的份额。苏钢发展了,棉兰也发展了。
二是为棉兰缓解就业问题。苏钢现有员工5000人,这自然就为棉兰解决了五千人的工作问题,为政府分担了就业压力,同时也起到了安顿五千个家庭的作用。在苏钢,员工的薪水不仅高于印尼政府规定的标准,而且高出其他钢铁厂30%,劳资关系十分和洽,员工安居乐业。
三是关注民生,大力投资教育事业。苏先生参与捐助的学校有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崇文华文学苑,总投资达70亿盾。尤其令人感慨的是上个月苏母仙逝之后,苏先生在悲痛中仍心系慈善与教育,将苏家所收赙仪金3.5亿盾以及自备善款1.5亿盾共5亿盾,捐给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崇文华文学苑。
四是爱护华族,团结友族,努力和谐民族关系。例如苏钢五千名员工中95%是原住民,因此苏钢最大范围的受益者是友族。不仅如此,这些友族员工多数是穆斯林,为方便他们祷告,苏先生就和员工们合资在厂内修建了一座祈祷房。员工们深为感动,后来就用苏先生的印尼名字为该祈祷房命名。千万不要轻看这一举动的非凡意义,穆斯林的宗教意识是非常纯洁而强烈的,他们用一个非回教徒的名字给祈祷房冠名,说明他们对苏先生是彻底认同的、完全接纳的。
可以说,苏先生在建设和谐棉兰方面走在了他人的前面。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曾以专题新闻对苏先生“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
其三,苏先生是棉兰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慈善家。
苏先生立足棉兰,乐善好施,逢善必举,事迹广为传送。他赞助失学青年读书,帮助困难华人度过难关,深入亚齐海啸灾区赈灾,捐资救助雅加达水患灾民,支援中国汶川地震灾区,资助福利院、孤儿院……他的慈善义举已经多得无法逐一统计,他捐出的钱款已经无法准确核算。
当然,个人的价值是有限的,关键是带动大家,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争做善事的风气。在苏先生的影响下,棉兰华人形成了热爱慈善的热潮,投身慈善事业的华人精英越来越多,慈善义事层出不穷。苏先生的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苏北华联的主要领导人,苏先生将苏北华人精英团结起来,共襄盛举,充分实现了华联倾力为教育、慈善奔走的宗旨。于是,苏北华联的声誉日隆,苏先生的影响力、号召力日盛。
(五)赤子:祖国印尼、祖籍国中国让人魂牵梦绕
苏先生有一个祖国,那是印尼;有一个祖籍国,那是中国。对于印尼而言,他忠心耿耿、全力而为,堪称赤子;对于中国而言,他难以割舍心中的牵挂与担心,他是海外赤子。
苏先生的赤子情怀首先表现在一如既往地投身于祖国印度尼西亚的建设中。他将苏钢集团的所有资产全部投放在印尼,目的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建设自己的祖国印度尼西亚。这份效力国家、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数十年来依然鲜红纯洁,即便是1998年动乱期间也没有丝毫的动摇和改变。苏先生从来没想过要在国外投资,许多国外商家邀请他前去投资合作,他都婉言谢绝了。
不仅如此,苏先生还以其拳拳赤子之心,深谋远虑于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大力捐助棉兰的教育事业。这既是苏先生作为一个企业家高瞻远瞩的地方,更是他作为一名赤子挚爱祖国印尼的体现。
在苏先生看来,印度尼西亚是他的祖国,棉兰是他的故土,他必须为建设印尼、发展棉兰尽到自己的责任,必须让印尼成为苏钢集团的最大受益者。祖国印尼的繁荣强大永远是他魂牵梦绕的事。
当然,苏先生自幼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作为祖籍国的中国也让他魂牵梦绕,尤其是在目前的金融海啸时期,中国的经济如何发展更让他牵肠挂肚。有时他豪情满怀地想要建言献策、共商大计,有时他又不免担心三十年的改革成果毁于金融海啸之中。他解释说:“根在中国,源在大陆。”海外赤子的深情,天地可鉴。
第一,出使中国大陆,充当促进印中友谊、发展华文教育的使者。
苏先生是印中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苏北分会会长,任职期间他多次前往中国,敦睦联谊、商洽经贸、投资开发、合作发展,为印中全面交流做出了贡献。为交流感情、开辟商机,苏先生先后到达广州、上海、北京、厦门、西安、昆明、南京、深圳等地,仅苏钢集团与陕西省政府签订的钼钢、风力发电、太阳能合作协议,资金达数百万元人民币。苏先生还是棉兰崇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2008年10月,苏先生率领崇文教育基金会代表团访问泉州华侨大学,与华侨大学共同探讨发展华文教育、推广中华文化各项事宜。苏先生说,应该努力学习华侨大学的办学经验和办学传统,重振棉兰的华文教育,使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促进印尼社会的和谐发展。
广东省侨办副主任、广东省海交会副会长陈仰豪说:苏用发理事长及苏北华联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赤子深情,值得赞赏。
第二,祭祖省亲,追根溯源,弘扬传统文化。
自1986年随父亲苏锥有老先生首次返乡问亲之后,苏先生这位海外赤子拉开了长达23年、多达20多次的探根援乡的旅程。
亲自去中国大陆拜祭黄帝陵,是苏先生多年的愿望。2006年清明节,苏先生率团参加了祭祀黄帝陵的盛典,并捐资10万元人民币,助建黄帝陵工程。苏先生来黄帝陵拜祭炎黄始祖,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彰显炎黄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促使中华文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西汉民族英雄苏武是苏门先祖,因此拜祭苏武一直是苏先生的夙愿。2005年,苏先生组团到陕西武功拜祭苏武,并捐资26.5万元人民币雕塑苏武牧羊铜像,此后又陆续捐资125万元人民币整修苏武墓、苏武纪念馆。苏先生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苏武精神发扬光大,永远传承下去。
苏先生是阜阳苏氏的后代,因此从2003起他先后多次回阜阳祭祖省亲,捐资200多万元人民币建设阜阳堂、阜阳门、武功堂。敬祖寻根是苏先生的基本宗旨,弘扬文化是苏先生的主要目的。
第三,为祖籍地福建南安、苏氏发源地陕西武功的教育、卫生、慈善等公益事业捐款投资,促进家乡的发展。
苏先生祖籍在福建南安,因此南安是他进行教育捐资的主要对象。2005年为梅元小学捐资70万元人民币修建教学楼、运动场,设立奖学基金。苏先生一家继创办玲苏中学以后,再捐350万元人民币,建“锥有楼”、“柑枝楼”、“用成楼”、“用斌楼”、“用发科学楼”,并设立教育基金。此外,苏先生还捐资50万元兴建康美卫生院“用发医技楼”;为南安市慈善教育机构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苏用发教育基金会;捐资20万元为梅元村修筑水泥大道,造福村民。苏先生及其一家的赤子之情在南安产生了巨大影响,2007年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在南安市康美镇为苏门昆仲立碑誌德,并召开大会予以表彰。
苏氏的发源地在陕西武功,因此武功是苏先生进行教育捐资的另一重点。为改变武功故里教育落后的面貌,苏先生先后捐资103万元人民币修建苏东中学综合大楼、“锥有楼”(苏东为苏武故里),捐资30万元人民币兴建苏东六小,捐资25万元人民币修建苏武小学,投资修建苏东二小水泥球场。
苏先生怀着拳拳赤子之心,为发展祖籍地的教育、慈善事业,十多年来共捐资1000多万元人民币。福建省政府曾授予他“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一枚、“乐育英才”金质奖章两枚。
苏先生的非凡事迹很多,我实在无法逐一道来;苏先生的人格实在太丰富,我不敢奢望已经揭示了它的魅力。不过,若能以苏用发先生、黄印华先生、陈明宗先生、廖章然先生、庄钦华先生、张家楚先生、黄两承先生……等人为代表展现华联精英的整体风貌,那倒是我的初衷。我想描绘的人物很多,可我生活在棉兰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果不能如期完成自己的设想,我会因此而深感愧疚,同时也敬请各位董事多加谅解。
注:
此文发表在《讯报》2008年3月28日《人物版》;
《国际日报》2008年3月28日《人物版》;
《印广日报》2008年3月28日《闻人版》。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