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苏氏之根武功县……………………

    中华苏氏网 2011年1月31日 苏建文黄权中


 

    武功为古有邰国,地处关中西腹部,东距西安85公里,自古就是有邰圣地、王者封土、隋唐辅京。它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尧封后稷于邰,秦孝公置县武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这里不仅是苏氏族人之根,也是苏武长眠之地。圣母姜塬、农业始祖后稷、一代名群李世民、明代状元康对山、宋代龙图阁大学士游师雄等,也都诞生于此。史书曾赞誉武功县:“山川孕灵,笃生贤圣,人尚礼让,习好耕农”,亦称为中国农业的发端圣地,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

    武功县文物荟萃,物华天宝,历代名人给这里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武功八景》“姜塬古墓小华山,教稼立台漆水畔,苏武节碑龙门传,上阁鸣钟闻九天,客山晚照晒书卷,二水塔影两河湾,东桥水波花柳显,报本胡燕更奇观。”璀璨明亮,瑰丽多姿,足以把这个历史名县描写得淋漓尽致。《八景》之外,还有康对山祠堂、宋代大儒张洪渠讲学的绿野亭、杨虎城将军修筑的罗城、郑尚坡先周遗址、明清古建筑城隍庙、关帝庙等省级重点文物十处,县级二十五处。馆藏文物尤为珍贵,报本寺塔出土的金棺银椁及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先周鼎、献爵、鬲等青钢器均为稀世瑰宝。

    武功县为关中军事重地,位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朝末年以武功故城为中心,循原增筑十二子城,以据守关内。明洪武九年又复增筑之,屯戌重兵,以控制关中,1920年北伐战争时期,杨虎城将军在靖国军被分化瓦解、司令部缴械解散,四面受敌,环境十分险恶的情况下,仍意志坚定,维护靖国军旗帜,西来武功驻节。改建行台为军营。联语为“武力为国家后盾,功名乃吾辈前程”,横额为“营同细柳”。为了加强战备防御措施,又在城西北和东南修筑了罗城,城门分别撰刻石额为“拱制西北”、“扼据东南”。这样三城犄角相援,攻防兼备,固若金汤,显示了杨虎城将军高超的军事才能。1992年杨虎城将军离开武功县时已由不足千人之军发展壮大为万人之师。古史料亦称武功县为:“盖古形胜之区,强武之国也”。

   武功县是我国农牧业最早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的祖先不仅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也在这里创建了古老的商贸中心。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后,天下得其得,人类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先民为了感恩于后稷的宏大功德,便每年在春花秋实之后的农历十一月,把丰收的果实:黍、谷、豆荚、猪羊、鸡、毛皮等拿来敬献在教稼台周围,连日载歌载舞,在庆祝丰收的同时,以物易物,相互交换,一直发展到现在已具有规模的商贸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县各级领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依靠科技兴县富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全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交通邮电发展迅速,集市贸易繁荣活跃,科技文化成果显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后稷这片热土正在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色,向着建设经济强县目标迈步。

    当前,在新形势下,武功要建设经济强县的基本路子和主攻方向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即农业要加快推进粮食、畜牧、良种、果品、蔬菜五个骨干项目的产业化;工业要实现锅炉、食品、建材、医疗、化工等支柱产业的腾飞;第三产业要加快发展流通、旅游、运输、建筑、社会服务五个行业;基础设施要加快交通、通讯、供排水、供电、住宅五个网络建设。开发三条经济带,即沿西宝北线重点搞畜牧、果品产业化,沿西宝中线重点搞菜篮子、商贸、旅游、三产服务业;沿渭河北岸发展果林带、渔业。建设经济强县,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从现在起到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咸阳市中等以上水平;第二步到2010年,达到富裕型小康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市前茅,把武功建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粮食加工基地、锅炉工业基地、物资集散和区域性交通枢纽。

    要立足于传统农业县情,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实现“方田化”、“小麦高产开发工程”和“种子工程”,确保粮食高产稳产;要合理布局,重点抓好粮食、良种、蔬菜、果品、养殖等基地建设,建立3万亩果品基地,3万亩辣椒、大蒜基地。要加快建立20万头瘦肉型猪基地,200万只笼养鸡基地,1000亩水产养殖基地和一万头良种奶牛基地,积极推进畜业产业化,使我们尽快成为肉、蛋、奶的生产加工基地。

    昔日苏武故里的辉煌,明朝四化更加美好。39万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武功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光临武功,投资兴业,进行多方面的人才、技术、信息交流,与我们一道,为实现武功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努力。

 


分享按钮>>编修《海州朐阳殷氏五届宗谱》公告书
>>“世界苏姓宗亲总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