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父子卖掉苏泊尔:一笔划算的买卖(三)

    中华苏氏网 2011年10月19日 网络


苏氏父子的示范

接下来的林林总总有些像电影中才出现的一幕,有些戏剧、又有些突兀:

2006年8月22日,爱仕达联合双喜、金双喜、顺发等国内五家炊具企业火线发出一份“关于反对法国SEB集团绝对控股苏泊尔的紧急联合声明”。直称,SEB一旦通过收购苏泊尔后将获得绝对市场垄断地位,直接后果就是民族品牌消失,以及恶性竞争带来的大量国内企业的凋零倒闭——“反苏泊尔并购案”轰动一时。

面对公众质疑,苏显泽以“一口锅不影响国家安全”频频回击,场面甚是热闹。事后有媒体曝出,为了让这起瞩目的并购案获得批准,苏显泽曾两度行贿商务部官员郭京毅130万元。

某种程度而言,通过行贿等手段去谋求外资对自己养大的“儿子”并购获批,显示了苏氏父子对于这桩并购案的看重。

2007年4月,苏泊尔收到了商务部的批复,原则同意了SEB并购苏泊尔一案。此后SEB并购苏泊尔的进程陡然加快,2007年8月31日,苏泊尔集团及苏氏父子转让给SEB的2480.06万股苏泊尔成功过户,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触碰要约收购的红线,本次仅过户了2480.06万股,较之早前苏氏家族与SEB约定的转让2532.01万股稍有减少。

紧接着9月4日,SEB斥资7.2亿元认购了定向增发的4000万股苏泊尔股票,至此,SEB持股数量达到6480.6万股,占苏泊尔总股本的30%。

至此,SEB开始启动要约收购,由于二级市场的高歌猛进,苏泊尔的股价在要约收购前夜报收于43.22元/股,不得已,SEB将要约收购价格提高为47元/股,同时将要约收购股份上限修订为4912万股,2007年12月末,SEB斥资23.09亿元成功要约收购了4912万股,持股比例一举攀升至51.31%。

在要约收购完成后,苏泊尔集团及苏氏父子的持股比例下降至34.77%,此时,苏氏父子的重心显然已经不在苏泊尔这口“锅”上了。

2008年11月24日~2009年6月24日,苏增福减持468.94万股,按照该区间14.08元/股的均价,苏增福套现6602万元,2009年6月29日~12月24日,苏增福减持460.50万股,按照该区间17.96元/股的均价,苏增福套现8270万元,而苏显泽亦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减持,并最终在2011年6月末从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当中消失。

而一旦本次苏泊尔20%股权转让完成,苏增福亦清空旗下的苏泊尔股权,仅剩下苏泊尔集团仍持有6790万股苏泊尔股票。对于当事双方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双赢的买卖,SEB虽然最终付出了69.395亿元的人民币,但它获得了71.31%的苏泊尔股权,进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市场,而苏氏父子则获得了至少40.50亿元的现金。

这桩并购案在经过前几年的争议后,开始呈现出“被催化”的结果。2010年,苏泊尔的收入规模为56.22亿元,实现的净利润为4.05亿元。这一靓丽的财务数字,创出苏泊尔有史以来的新高,不得不令人感慨。

网上,一些原本唱衰、不看好并且排斥这桩并购案的声音渐弱,取而代之的是对这桩并购案一些新的看法,“苏增福父子从另一个角度,给中国的企业家们做出了一个新的示范。”此时,苏氏父子旗下的苏泊尔集团,在没有炊具业务之后,年销售规模也达到了60亿元。

这点或许让执意卖掉汇源的朱新礼感同身受。一度,朱新礼坦言对汇源果汁品牌感情深厚,可是在商业上应该用企业家的思维去处理。他说,十年前,他在广州上一个培训班,听一位专家讲课,这位专家说中国很多企业家总是把企业当儿子养,养一辈子,养到死,等自己死了儿子也死了。

“我当时觉得他说得有一点道理。后来又听到李嘉诚先生说他投资某个企业的时候,提前就要考虑以后怎么卖出,我觉得李嘉诚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商人。所以我觉得企业确确实实需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为什么呢?这是市场行为,你算得上账要去做,算不上账你就不要去做。”

留给我们的另一个思考是,一个企业家,到底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卖猪?才是被证明正确而合理的选择。如果不是内忧外困的SEB成为买家,换做另外一个凶猛或“对中方品牌不负责任”的对手,苏泊尔又能不能成为并购案当中的赢家呢?

答案自然一时无解。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评价汇源并购案时,一度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猪卖得出去,对一个企业家是件很光荣的事情”。彼时,网上反对声汹涌,其声很快湮没在一片汪洋大海中。

事实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领悟并加入到“卖猪”的过程。2005年,李志达卖掉了小护士;2011年6月,国内著名小家电企业奔腾电器卖给飞利浦;2011年7月,国内著名餐饮企业小肥羊拟卖给百胜集团……无一不是买卖双方你情我愿,皆大欢喜。

卖猪是门技术活

买和卖看似简单。事实上,不得不感慨,卖猪是门技术活。

并非优秀的“儿子”,都能卖出“猪”的价钱。

以日照钢铁为例。2008年3月,在“打造钢铁强省”的宏大口号下,由政府牵头,国企山东钢铁宣布对日照钢铁进行重组。彼时,作为民企的日照钢铁产值近300亿元,利润50亿元。而一旦重组,山钢的产量将达到2931.29万吨,位列国内三甲。

但日照钢铁对这桩拉郎配式的并购并不满意。在明确了并购意向之后,日照钢铁却将部分股份注入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开源控股。此前,开源控股收购日照钢铁资产时,曾以2009年1月5日在联交所报收市价每股0.232港元的10倍以上溢价。也就是说,即便山东钢铁想完成对日照钢铁的并购,其收购价格应该要大大提高。

整个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日照钢铁其后聘请了独立的财务公司,结果得出的企业估值大大高于此前政府给出的价格。再之后,又传出有国外买家上门,日照钢铁与其“眉来眼去”。总之,一番折腾下来,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一事搁浅,至今无果。

日照钢铁为什么不愿意卖给山东钢铁?在于几点:一、担心山东钢铁本身是亏损企业,没有把日照钢铁这个“儿子”照顾好的能力;其次,山东钢铁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来实施重组,且估值甚低,这本身对于被兼并者不够尊重;再次,双方的兼并是基于单方面利益,即以一方的牺牲成全另一方的利益。如此,无论这个“猪”怎么卖,已失去意义。

不难发现,一桩成功的“卖猪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价格必须达到一定的预期;其次,并购者对被并购者足够的尊重,包括在品牌传承和既有承诺上的一以贯之;再次是,有共同的理念和愿景,能够形成交集并融合。反过来,行政手段和长官意志对正常商业并购行为的破坏,是导致国内诸多“卖猪案”不成功的原因所在,而大多数企业家愿意把猪卖给外资就不难理解了。

而“卖猪”,或许将成为企业家的另一种商业操作手段。

2011年1月4日,久未露面的苏增福在媒体面前亮相,他宣称:“未来会打造另一个高科技的苏泊尔,预计5~6年后规模和现在的苏泊尔相当。”这个高科技,则是苏泊尔集团正在规划的新的重点项目——卫浴产品。

苏增福甚至还对苏泊尔集团内的两个制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预计快的话,有的企业可在2013年实现上市”。显然,在卖掉了苏泊尔之后,苏增福希望自己多培育出几头“猪”来。■


分享按钮>>苏氏父子卖掉苏泊尔:一笔划算的买卖(二)
>>晏氏村落名录(上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