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苏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苏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苏刘义传略(转) 已阅:4950 / 回复:9(楼主)

苏刘义传略(转)
苏刘义,(1232~1279), 在其故乡人称苏十万,原名一侯,字万仁,号刘义,排行纶千五,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善均里(今雷峰镇长基村石城)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进士。宋太中大夫、翰林院太博学士、国师校书郎苏总龟三世孙。官武职忠义军都指挥使,为德化宋末组织义军抗元的著名将领。
    
苏十万其祖世代仕宋,五世簪缨,幼承庭训勤学经史,长习骑射,熟谙武略。性慷慨豪爽,毅然以高标自恃,名义为重。平生忠肝义胆,诚以待客,温恤贫困乡邻甚多,人皆乐与交游。
    
正当苏十万风华正茂之时,元兵南下,席卷宋室江山,铁骑所至,血腥镇压。南宋咸淳十年(1274),元军迫近临安,朝迁危在旦夕,下诏天下忠臣义士勤王。苏十万捧诏愤慨激昂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吾祖世食宋禄,那忍夷虏铁蹄践踏!正宜精忠报国”。遂聚邑中豪杰,仁人志士,募举义兵,以今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罗城寨、南埕村天平城为据点,屯兵积粮,自己尽捐家资充作军响。顿时,肖田、蔡径、涂坂、相安及全邑各里乡民纷纷响应,参与义兵行列,统属苏十万指挥,遂有“一呼十万”之称。正当集上万精兵赴援朝廷之时,有人劝之:“今敌势方炽,破京城掠内地,君以万众赴援,何异驱羊扑虎乎?”十万义正词严答之:“夷虏入侵,黎民遭殃,驱凶虏收河山乃义战壮举。古云: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力济,国家养育臣民,今日有难,自当竭力报效”。兵至半途,惊闻临安失陷,张世杰、文天祥扶二幼主赵昰、赵昺退至温州。十万赶到温州接驾入闽,共扶赵昰即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十万受封为殿前都指挥使,匡扶宋室。时元军气炽势锐,闽陷入粤,昰、昺二帝相继殉难后,十万不屈,突围返回德化,于七台山的彰武寨、天马山的岭头寨和水府(注)等处再聚义兵,利用山陡林密等复杂地形,层层设防,用“竹林弓、蓬丛箭”的伏击战术继续抗击元军,前后与元军相拒七载。元军持诏招降,十万答曰:“吾身为宋将,愿决一雌雄,死而后已,安肯屈身求荣乎!”然终因大势已去,兵穷无援,元至元十七年(1280)被围于七台山下水府,在大地村雷鼓潭混战阵亡。清乾隆版《德化县志•人物•忠烈》载:十万“被刺挺立不仆,血渍石上朱殷不灭”。
    
苏十万妻王氏,生子道隐,字志士。苏十万殉难后,家族被清剿,其子埋名隐姓,潜徙山坪一带(今属三明市大田县屏山乡内洋村)繁衍。

作者:121.41.97.* (2009/9/16 18:22:04)   回复此贴
  回复:苏刘义传略(转) 第 1 楼

元朝定鼎之后,为笼络人心,敕封苏十万为武烈苏王,谥师汤,妻王氏赠一品夫人,随苏十万壮烈殉国的苏氏族亲,受谥封称号者达四十一人。此后,邑人感苏十万忠义节烈,先是水府山下大地村先民将其塑像于大壇宫中(相传当年塑像中存有大地村先民在雷鼓潭所拾得其遗骸),称为“苏公尊王”,供人瞻仰膜拜。因此此庙宇便名为“苏公尊王”大壇祖殿。随之在隆泰宏祠、双翰和屏山(今属大田)也立庙塑像祀之。渐渐地其偶像遍布各地。明清时期,苏十万香火、偶像又先后传到台湾,为台湾同胞所敬仰、崇奉。
    
后来有名士曾降乩在庙中题云:“不负心顶天做去大丈夫一呼十万何妨称兵称贼称霸称王”。清名进士李道泰对曰:“肯回首立地便成好男子百炼千回自是可鬼可人可仙可佛”。
清乾隆间进士、德化县令鲁鼎梅谒庙凭吊并题诗:
            十万横磨剑气吞,  英雄成败未须论。
              一拳石染生前血,  几笔乩游死后魂。    
     后人又有诗赞曰:
           山河破碎夏倾忧,  义士丹心愤国仇。
             雪霾万里孤臣老,  光岳千秋正气酬。
           诸葛未亡犹是汉,  伯夷虽死不从周。
             英雄成败应难论,  天地咸钦草木讴!    
  
水府山下大溪村大地自然村大壇祖殿古楹联:
                        雷鼓潭苏公尽瘁;大壇宫炉火凡。                    
                        十万英声扶宋祚;千秋义气薄天南。
                        拒元扶宋忠心耿;秉忠报国壮志巍。
                        非誇三次金包像;但羡七载铁肝肠。
                          十万尊王府第;万千弟子平安。
  
每年正月十二是大壇祖殿的进香日,当地村民都会到苏十万殉难地——雷鼓潭,对他进行缅怀和祭拜。

作者:121.41.97.* (2009/9/16 18:22:47)   回复此贴
  回复:苏刘义传略(转) 第 2 楼

乱七八糟!不懂的不开口,没人说你哑。

作者:58.253.253.* (2009/9/17 13:27:16)   回复此贴
  回复:苏刘义传略(转) 第 3 楼

请文明发贴!

敬请宗亲注意:宋末,同时出现两位姓苏“殿前指挥使接驾入闽,共扶赵昰即位,并逃亡广东” 这一故事,有可能发生吗?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做学问要于不疑处有疑。


作者:121.41.96.* (2009/9/17 15:05:08)   回复此贴
  回复:苏刘义传略(转) 第 4 楼

蘇十萬(約1230-1280年),諱一侯,字萬仁,號留義,南宋末元初•德化縣善均裡(今雷峰鄉一帶)長基村石城人。德化蘇氏名人、宣和進士蘇欽後裔,日增公長子。
清•道光《福建通志•卷190》 載:“蘇十萬,欽裔孫。宋亡,破家募義兵拒元。屯天平羅城諸山。後戰敗于水府,被殺,挺立不僕,血漬石上,朱殷不滅。邑人建水府廟祀之。”乾隆《永春州志》、《德化縣誌》也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蘇一侯自幼聰穎,素習騎射,熟諳武略。秉性高標拔俗,慷慨豪爽,忠義懇誠,常能溫恤貧困鄉鄰,人皆樂與交遊。
鹹淳十年(1274年),元軍迫近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朝廷危在旦夕,詔示天下忠臣義士勤王。蘇一侯聞訊邀集平日好友、鄉親,慷慨陳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況吾祖世食宋祿,正宜精忠報國。”遂盡傾家資以充軍餉,募集義兵,據境內的羅城寨(今屬德化縣雷峰鎮長基村)、南埕的天平城等處為據點,屯兵積糧;又以縣南的肖田、蔡徑和城西的 唐寨、塗阪宮、相安院為大本營。德化等各地群起響應,參加義兵,遂有“一呼十萬”之說,故俗稱“蘇十萬”。
清•乾隆《德化縣誌•卷4•山川志•山•羅城山》載 :“羅城山在(清泰裡)蕭坑社長基鄉。宋•蘇十萬募義兵拒元於此。”
清•乾隆《德化縣誌•卷4•山川志•山•天平城山》載:“天平城山在(清泰裡 )南埕鄉。宋•蘇十萬屯兵拒元處。”
蘇十萬集上萬義兵勤王,有人勸之:“今敵勢方熾,破京城掠內地,君以萬眾赴援,何異驅羊撲虎乎?”蘇十萬答曰:“夷虜入侵,黎民遭殃,驅凶虜收河山乃義戰壯舉。古云: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力濟,國家養育臣民,今日有難,自當竭力報效 。 ”兵至半途,驚聞臨安失陷,張世傑、文天祥扶幼主趙昺退至溫州,蘇十萬趕赴溫州接駕入閩。
時元軍氣熾勢銳,閩陷,昰、昺二帝入粵後相繼殉難。蘇十萬返回德化,在七臺山彰武寨和天馬山嶺頭寨再聚義兵,利用山區叢林茂竹複雜地形層層設防,用“竹林弓、蓬叢箭”繼續伏擊元軍。蘇十萬前後與元軍相拒七載。元兵持詔招降,蘇十萬答曰:“吾身為宋將,願決一雌雄,死而後已,安肯屈事求榮乎!”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兵窮無援,蘇十萬在七臺山下水府被圍,混戰陣亡,死于水府雷鼓潭。清•乾隆《德化縣誌•人物•忠烈》載:蘇十萬“被刺,挺立不僕,血漬石上,朱殷不滅。”
蘇十萬死後葬德化清泰裡之南,後人稱為蘇墓山。清•乾隆《德化縣誌•卷4•山川志 •山•蘇墓山》載 :“蘇墓山在清泰裡之南,山形如壺。其東有蘇十萬墓。”
蘇十萬妻王氏,生子道隱,字志士。蘇十萬死後,家族被清剿,其子埋名隱姓,潛徙山坪一帶(今屬大田)繁衍。蘇氏族人也分頭遷移至今寶美,葛坑,春美,大田等地。
後來元朝為籠絡人心,敕封蘇十萬為武烈蘇王,諡師湯。妻王氏贈一品夫人,隨蘇十萬壯烈殉國的蘇氏族親,受諡封稱號者達四十一人。邑人感蘇十萬忠義節烈,先是水府山下大地村先民將其塑像于大壇宮中(相傳當年塑像中塑有大地村先民在雷鼓潭所拾得其遺骸),稱為 “蘇公尊王”,供人瞻仰膜拜。因此此廟宇便名為“蘇公尊王”大壇祖殿。隨之在隆泰宏祠、雙翰和屏山(今屬大田)也立廟塑像祀之。
清•乾隆《德化縣誌•卷4•山川志•山•水府山》載:“水府山(位於在坊裡茅岐社)林壑幽窈。宋•蘇十萬廟在焉。”
漸漸地其偶像遍佈各地。明清時期,蘇十萬香火、偶像傳到臺灣,為臺灣同胞所崇奉。
後來一名士曾降乩在廟中題云:“不負心,預天做去,大丈夫,一呼十萬,何妨稱兵,稱賊、稱霸、稱王?”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進士、邑人李道泰為之對曰:“肯回首,立地便成,好男子,百煉千回,自是可鬼、可人、可仙、可佛!”
清•乾隆間進士、德化縣令魯鼎梅謁廟憑弔並題詩:“十萬橫磨劍氣吞,英雄成敗未須論。一拳石染生前血,幾筆乩遊死後魂。”
後人又有詩贊曰:“山河破碎夏傾憂,義士丹心憤國仇。雪霾萬里孤臣老,光岳千秋正氣酬。諸葛未亡猶是漢,伯夷雖死不從周。英雄成敗應難論,天地鹹欽草木謳!”  
水府山下大溪村大地自然村大壇祖殿有古楹聯曰:“雷鼓潭蘇公盡瘁,大壇宮爐火非凡。”“十萬英聲扶宋祚,千秋義氣薄天南。”“拒元扶宋忠心耿,秉忠報國壯志巍。”“非誇三次金包像,但羨七載鐵肝腸。”“十萬尊王府第,萬千弟子平安。”

(錄自:泉州人名錄(蘇)  泉州歷史網)


作者:203.218.94.* (2009/10/17 17:49:25)   回复此贴
  回复:苏刘义传略(转) 第 5 楼

抗元名將蘇劉義
  
  蘇劉義,字任忠,號複漢,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埇橋區揚莊鄉蘇家湖村人,是蘇東坡第八傳孫,生於1232宋理宗壬辰紹定5年四月二十九日巳時,1256丙辰南宋寶佑四年中進士;其祖師膽、父慶文,皆南宋進士。劉義父早逝,奉母居臨安京都,同四位堂兄讀書。叔祖師旦,為四位堂兄之祖父,南宋進士,抗金名將,1207開禧三年,在安遠抗元前線,被叛將史彌遠殺害,葬于臨安城南,第二年奉旨開棺,以金畀首,以示恩寵。劉義娶趙氏夫人,後又與堂兄李義同娶行軍元帥總督兵馬使張世傑長、次女;另一堂兄郭義娶丞相文天祥女;又一堂兄石義娶掃寇將軍趙子昂女;再一堂兄柴義娶吏部天官理軍護駕陸秀夫女。
  1260庚申南宋景定初(元朝中統元年)年,元兵茲撓,劉義隨呂文德守荊湖鄂州,明代嘉靖的《池州府志》載,蘇劉義于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年)在鄂州與元軍作戰,在鄂州、常州、澧州與元軍周旋,因戰功受獎,官至吉州軍事。1271辛未南宋鹹淳7年,任兵部主事,鹹淳8年任兵部郎中,咸淳9年知京都臨安府,1274鹹淳10年,因國勢動盪,送老母陳氏、妻張氏及幼兒焞等回蘇家湖老家,1276南宋德祐二年,元將伯顏率兵至臨安東北皋亭山,宋帝出城議降,伯顏虜全太后及帝顯等北歸。
  在元軍進入臨安以前,謝太后封了宋度宗的另外兩個兒子,8歲的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4歲的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張世傑和時任總統諸軍事討賊使蘇劉義公等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趙昰一行躲過元軍的層層圍堵,到達溫州。

  在此次突圍中,劉義夫人趙氏,死於亂軍之中。閏三月,陸秀夫等諸臣相繼勤王於溫州,召回早已逃回老家的丞相陳宜中,共議復興業。五月至福州,擁益王趙昰即位,號端宗,建年景炎。詔命蘇劉義為檢校少保、殿前指揮司司馬、保康安民討元使兼廣東西策大使等職,力挽傾危。十一月,元兵入福建,公等奉帝乘船南行;1277景炎二年十一月,廣州降元,公與世傑等奉帝走井澳(今橫琴島),陳宜中逃亡占城(今越南中)。

  1278景炎三年四月,宋端宗趙昰崩,趙昺為帝,改元祥興,詔命劉義公為開府儀同三司,殿前指揮使。五月囟州危殆,奉帝昺造遷新會崖山,設草市行朝。公與世傑督數十萬之師,連雲檣櫓,夯土築城,以為天險。1279祥興二年二月,元將張弘範領重兵圍之,公與世傑、方興諸軍力戰元胡,後元將李恒又引軍據海口,斷宋軍需供應,宋兵士乾糧十餘日,甚渴,掏海水飲皆嘔瀉,兵大困。二月,屬將陳寶降元,元軍攻愈急,晝夜不息,宋師雖困猶勇,敵不可破。二月初六日,午間海潮上漲,突然舟檣全部樸倒,是夜又大霧,風雨交加,咫尺不能相辨,降元宋將張弘范與李恒兵分四隊,對宋軍進行四面夾擊,元兵惡攻,晨戰及昏,宋軍兵力消耗殆盡,潰不成軍。元軍突破週邊防線,殺入宋軍陣營,勢如破竹。兩軍肉搏,血流成河。宋軍最終全面崩潰。主帥張世傑見大勢已去,計畫與劉義父子,抽調精兵入中軍,將小皇帝趙昺接到後,以16艘船奪港沖出。

  但當世傑與劉義走到小皇帝船上,見船大且被連環索系緊,估計逃不脫了。而丞相陸秀夫則令妻子投海自盡,他自己穿好朝服,啟奏皇帝:“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不可受辱。”說完,把金印、玉璽拴在8歲幼帝趙昺身上,背著趙昺投海殉國,後宮諸臣也紛紛蹈海。世傑見此慘狀,悲痛欲絕。他與劉義乘月黑風高駕船奪港沖出重圍逃脫。劉義公與世傑奪港而出後,至海陵島又遇颶風,世傑溺亡,公輾轉返至順德都寧山,延抗元義舉,元軍窮追圍攻,公濺血山嶽,全節都寧,享年47歲。

(百度百科)


作者:203.218.94.* (2009/10/17 17:50:2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9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4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苏氏论坛  执行时间:804.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苏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