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信士與蘇姓人士認為,蘇十萬即南宋末年的武將蘇劉義,並將蘇劉義的事蹟套在 蘇十萬身上。連水府廟《水府祖殿重建碑記》也採用這種說法:“蘇十萬,官諱蘇劉義,名一侯,字萬仁……寶祐四年進士,景定四年任江西吉州刺史……” 其實,蘇十萬號留義,和南宋末任殿前指揮使的蘇劉義是兩個人。 蘇劉義事蹟,《宋史》、《元史》多有記載,《閩書•前帝志》也有涉及,但沒有專傳。 蘇劉義,字任忠,號複漢,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埇橋區揚莊鄉蘇家湖村人,是蘇東坡第八傳孫。其祖師膽、父慶文,皆南宋進士。蘇劉義寶佑四年(1256年)中進士,景定初(元•中統元年,1260年),隨呂文德守荊湖鄂州,因戰功官至吉州軍事。鹹淳七年(1271年)任兵部主事,次年任兵部郎中,咸淳九年(1273年)知京都臨安府。 元軍進入臨安前,張世傑和時任總統諸軍事討賊使蘇劉義等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到達溫州。五月至福州,擁益王趙昰即位,號端宗,建年景炎。蘇劉義為檢校少保、殿前指揮司司馬、保康安民討元使兼廣東西策大使。十一月,元兵入福建,蘇劉義等奉帝乘船南行;景炎二年 (1277年)十一月,廣州降元,蘇劉義與張世傑等奉帝走井澳(今橫琴島)。景炎三年(1278 年)四月,宋端宗•趙昰崩,趙昺為帝,改元祥興,詔命蘇劉義為開府儀同三司,殿前指揮使。五月囟州危殆,奉帝昺造遷新會崖山。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元將張弘範領重兵圍之, 宋兵崩潰,丞相陸秀夫背著趙昺投海殉國,蘇劉義與張世傑駕船奪港沖出重圍逃脫,至海陵島又遇颶風,張世傑溺亡,蘇劉義輾轉返至順德都寧山,延抗元義舉,元軍窮追圍攻,蘇劉義濺血山嶽,全節都寧,享年47歲。 之所以造成誤解,其原因有: 一、蘇十萬號留義,與蘇劉義同音。 二、蘇十萬為德化縣善均裡長基村石城人,而蘇劉義為安徽貴池人。貴池縣在漢代稱石城縣,隋稱秋浦縣,一些貴池人常自稱或被稱“石城人”或“秋浦人”。兩個石城人混淆了。 三、蘇十萬與蘇劉義同處於南宋末期,同樣有輝煌的抗元業績。 許多蘇姓族譜稱蘇十萬曾於寶祐四年中進士,還任過殿前都指揮使、開府儀同三司,這也是把蘇十萬與蘇劉義混同了。中進士何等榮耀,開府儀同三司是正一品高官,這些地方誌書必會記載,但查遍《福建通志》、《閩書》、《永春州志》等不見蹤影。何況寶祐四年的進士根本沒有德化籍的人士。 同樣原因,有的族譜說蘇十萬是蘇軾之後,有的族譜說他死於南宋滅亡後不久的平章山海面,均有訛。
(錄自:泉州人名錄(蘇) 泉州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