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苏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苏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老泉”并非指苏洵,而是苏轼之号 第 6 楼

十、《墓志铭》云:“移循州,未几,徙永州,又徙岳州。既而复知衡州,旋以大中大夫奉祠。崇宁壬午,蔡京窃玩国柄,擅威福,降秩罢祠,居许州。逾年,复知汝州。甲申力求致仕,从之,封护军,栾城县开国伯,自是杜门不出郡邑。”苏辙“复知衡州”、“复知汝州”,因为《颍滨遗老传》根本没有“复知衡州”、“复知汝州”的影子:“复移循州。今上即位,大臣犹不悦,徙居永州。皇子生后徙岳州,已乃复旧官,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有田在颍川,乃即居焉。居二年,朝廷易相,复降授朝请大夫,罢祠宫。”我们是信“刘安世”的《墓志铭》呢,还是信苏辙自己的《颍滨遗老传》呢?恐怕是不难作出抉择的。
十一、《墓志铭》云:“卒政和壬辰十月念一日,享年七十有五。”“念一日”即21日,这与《苏颍滨年表》亦矛盾:政和二年壬辰(1112)“十月三日辙卒,年七十四”。中国算年龄有周岁、虚岁的不同,故“七十有五”与“年七十四”并不矛盾,但“十月念一日”与“十月三日”肯定必有一误。

十二、《苏颍滨年表》载,苏辙之妻史氏去世是在苏辙去世后5年:政和七年丁酉(1117)“三月二十五日,夫人史氏卒,同葬汝州郏城县上瑞里。”而《墓志铭》却说苏辙“娶史氏二娘,生康定庚辰六月初三日,卒大观己丑十月初八日”。“大观己丑”为大观3年(1109),苏辙去世于政和2年(1112),也就是说史氏早苏辙3年去世。苏辙于至和二年(1055)17岁时,娶15岁的史氏为妻,其《寄内》诗云:“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上事姑嫜傍兄弟,君虽少年少过失。”他们夫妇的感情一直很好,苏辙有很多诗咏及史氏,特别是在闲居颍昌期间。如《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云:“妻孥日告我,胡不反故山”;《迁居汝南》云:“亟逃颍州籍,来贯汝南户。妻孥不及将,童仆具樽俎。身如孤栖鹊,夜起三绕树”;《索居三首》云:“府县嫌吾旧党人,乡邻畏我昔黄门。终年闭户已三岁,九日无人共一樽。白酒近令沽野店,黄花旋遣折篱根。老妻也说无生活,独酌油然对子孙”;《九日家酿未熟》云:“平生不喜饮,九日犹一酌。……洗盏对妻孥,肴蔬随厚薄”;《冬至日》云:“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程八信孺表弟剖符单父,相过颍川,归乡待阙,作长句赠别》云:“萧萧华发对妻子,往往老泪流衣巾”;《南斋竹三绝》云:“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九日阴雨不止,病中把酒示诸子三首》云:“九日不能饮,呦呦觉胃寒。妻孥劝把盏,萸菊正堆”;《北堂》云:“吾庐虽不华,粗有南北堂。通廊开十窗,爽气来四方。风长日气远,六月有余凉。儿女避不居,留此奉爷娘。爷娘发如丝,不耐寒暑伤”等等。如果史氏果然早苏辙三年去世,苏辙这三年的诗中不可能完全不咏及此事,而苏辙晚年的诗文却看不到史氏去世的影子。


作者:正史 (2011/4/4 10:30:48)   回复此贴
  回复:“老泉”并非指苏洵,而是苏轼之号 第 7 楼

十三、《墓志铭》云:“孙男十一人:箴,绍圣经魁,授昌隆邑令。荨、笥、箎、筥、、笞、、第、策、篆。曾孙方兴未艾。”这与苏辙《六孙名字说》大异:“予三子,伯曰迟,仲曰适,叔曰逊。始各一子耳。予年六十有五,而三人各复一子,于是予始六孙。昔予兄子瞻命其诸孙皆以竹名,故名迟之子长曰简,幼曰策。……适之子长曰籀,幼曰范。……逊之子长曰筠,幼曰筑。”这是苏辙六十五时的情况,他在六十五岁以后当然还会添孙,但《墓志铭》所列苏辙十一孙不应没有苏辙《六孙名字说》所列诸孙。《墓志铭》与《六孙名字说》所载苏辙诸孙一致者,只有苏策一人;《六孙名字说》中的苏简,苏籀,苏范、苏筑,在《墓志铭》中都没有,这只能证明《墓志铭》作者连《栾城集》中的《六孙名字说》也不知道。  
十四、《墓志铭》自署作于“政和三年十月”,即苏辙去世的第二年,而南宋人孙汝听的《苏颍滨年表》却比《墓志铭》准确得多。《苏颍滨年表》谓苏辙有孙男九人,“迟二子:简、策”,与《六孙名字说》同;“适三子:籀、范、筑”。据《字说》,苏筑为苏逊之子,但《年表》作苏适之子,并与出土的《苏适墓志铭》一致:“子四人:曰籀,迪功郎;曰筥,早卒;曰范,承务郎;曰筑,未壮。”《字说》可能有传刻之误,当以出土的《苏适墓志铭》为准。《年表》又说:“逊四子:筠、箴、箱、簦。”“刘安世”的《苏公(辙)墓志铭》与孙汝听《苏颍滨年表》一致者也只苏策、苏筥,其他的苏箴、苏荨、苏笥、苏箎、苏、苏笞、苏、苏第、苏篆,凡九人,既不见于苏辙《六孙名字说》,也不见于《苏颍滨年表》,不知这位“刘安世”何所据。
十五、《墓志铭》云:“公著作甚多,有古史五十余卷。”这证明“刘安世”未见过《古史》及其相关记载。绍圣2年2月25日苏辙《古史书后》(《古史》附)云:“凡六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7云:“《古史》六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4云:“古史六十卷。”此书北宋就曾刊过,清杨守敬《宋刊元明递修本古史跋》有“北宋本《古史》六十卷”的记载。
十六、《墓志铭》署衔为“政和三年十月之吉,宝文阁待制元城刘安世拜撰”。元佑6年,刘安世确实曾为宝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知成德军。绍圣初,哲宗亲政后,章敦为相,刘安世已被贬为少府监、新州别驾、英州安置。政和3年刘安世撰《门下侍郎苏公墓志铭》,不当再署元佑6年的官衔。宣和4年8月刘安世撰《刘忠肃集序》,所署衔即为“承议郎、提举南京鸿庆宫、赐紫金鱼袋刘安世序。”(《永乐大典》卷22537)
十七、宋人文集多附录作者相关资料,但《墓志铭》却不见于任何版本的《栾城集》。《栾城集》在宋代就有多种版本,苏辙后人就曾多次刊刻《栾城集》。淳熙己亥(1179)苏辙曾孙苏诩说:“太师文定栾城公集,刊于时者如建安本,颇多缺谬,其在麻沙者尤甚,蜀本舛亦不免,是以览者病之。今以家藏旧本前后并第三集合为八十四卷,皆曾祖自编类者。”⑩这里提到的就有四种本子:建安本、麻沙本、蜀本、家藏本。开禧三年(1207)正月,苏辙四世孙苏森又曾刊刻《栾城集》,其《栾城集跋》云:“先文定公《栾城集》,先君吏部淳熙己亥守筠阳日,以遗藁校定,命工刊之。未几被召到阙,除郎。因对,孝宗皇帝玉音问曰:‘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于理。《栾城集》天下无善本,朕欲刊之。’先君奏曰:‘臣假守筠阳日,以家藏及闽、蜀本三考是正,镂板公帑,字画差太粗,亦可观,容臣进呈’对毕得旨:‘速进来。’翌朝,上诣德寿宫,起居升辇之际,宣谕左右催进。后闻丞相鲁国王公、丞相郑国梁公云:‘上置诸御案上,日阅五板。’森无所肖似,滥承人乏,到官之初,重念先君所刊家集遭际乙夜之观,实为荣遇。其板以岁久,字画悉皆漫灭,殆不可读,今撙节浮费,乃一新之,昔文忠、文定二祖,筠实旧游之地,邦人建祠祝之。又况先君尝守是邦,遗爱在人,此集之再刊,亦从邦人之请也。开禧丁卯上元日,四世孙朝奉郎、权知筠州军州事苏森谨书。”(同上)今存各种版本的《栾城集》所附资料不同,但没有任何版本附有所谓“刘安世”的《门下侍郎苏公墓志铭》。宋人的其他著述也未见“刘安世”的《门下侍郎苏公墓志铭》。

作者:正史 (2011/4/4 10:31:15)   回复此贴
  回复:“老泉”并非指苏洵,而是苏轼之号 第 8 楼

十八、据今所知,《墓志铭》首见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076)六卷本《苏氏族谱》,封面有“大清乾隆癸未,长至之吉,图字第八号,太、石两邑十排公修”,意即安微太平、石埭两县的苏氏后裔的十个族人聚居地同修。又见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四十八卷本《苏氏族谱》,文字与乾隆本同,当据乾隆刻本收录。从《墓志铭》的错误百出、我怀疑这篇《墓志铭》不可能是刘安世所作,也不可能是宋人伪托,当为不熟悉苏辙生平及宋代典章的明清人伪托,也不排除就是太平、石埭两县苏氏后裔所伪托。
注:
① 学苑出版社,2001。
②《栾城后集》卷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③《滹南遗老集》卷37,四库全书本。
④《宋史纪事本末》卷45《洛蜀党议》,中华书局,1997。
⑤《嘉佑集笺注》卷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⑥ 同上
⑦《欧阳文忠公集》卷34,四部备要本。
⑧《蛾术篇》卷78。
⑨《栾城后集》卷13。
⑩《栾城集跋语》,明清梦轩本《栾城集》附录。
——————————————————————
附文:
“老泉山人”是苏轼而非苏洵
——————————————————————
【文章日期】2005-11-06
【作 者】王琳祥
【作者简介】王琳祥,东坡赤壁风景区管理处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苏轼晚年别号老泉山人,因被南宋人郎煜、陆游、王应麟等误会为其父苏洵之号,遂张冠李戴,转述沿误,长达800余年,此事应予澄清。
————————————————————
旷古奇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皆知,然苏轼又字子平、和仲,小号九二,知之者就不是很多。不独如此,苏轼晚年别号“老泉山人”,且被南宋人误会为其父苏洵之号,竟被历代大儒转述沿袭,张冠李戴竟长达800余年,至今仍相传不改。本文拟将此事件的由来及其讹误之处逐一甄别,旨在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

作者:正史 (2011/4/4 10:31:46)   回复此贴
  回复:“老泉”并非指苏洵,而是苏轼之号 第 9 楼

老泉本系苏轼别号
(一)“老泉”一名的由来
苏老泉究竟是谁,暂且不论。首先了解“老泉”的内涵,有助于确定苏老泉为谁。
北宋嘉祐二年(1057),苏洵(字明允)偕子入京求官,虽名震京师但未遂意,适逢贤妻程氏亡故,苏洵不得不率二子匆匆返归眉山。经过占卜,他将亡妻葬于武阳县安镇乡可龙里蟆颐山下的一个大井旁边。大井水源充足,可以日饮百余家。苏洵曾问过泉旁居住的乡民,皆说此井自古以来名为“老翁井”,并传说在十年前的一个晚上,山空月明,有一老人苍颜白发,偃息泉上,复隐于泉中,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求官未遂、贤妻新丧的苏洵,由于心情十分抑郁,故有终老泉边之念。为此,他写了一篇《老翁井铭》,将老翁井的由来作了简要的介绍,并以《老翁井》为题作诗言志抒怀:
井中老翁误年华,白沙翠石公之家。公来无踪去无迹,井面团团水生花。公今与世两何预,无事纷纷惊牧竖。改颜易服与世同,毋使世人知有翁。
嘉祐四年(1059),丁酉科进士考试的编排评定官梅尧臣(1002—1060)见苏洵谢绝征召入京,绝意功名,便写了一首《题老人泉寄苏明允》的诗,针对苏洵《老翁井》诗中的退隐想法加以开导,说:
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苏子居其间,饮水乐未央。泉中若有鱼,与子同徜徉。泉中苟无鱼,子特玩沧浪。岁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去为仲尼叹,出为盛时祥。方今天子圣,无滞彼泉傍。
梅尧臣诗中所说的“家有雏凤凰”,指的是苏轼、苏辙。在苏氏父子三人来到京城之前,时人并未发现苏轼兄弟有异于他人,但梅尧臣独具慧眼,以为二子非平庸之辈。梅氏深信当朝天子会量才酌用苏洵,希望苏洵替儿作想,振作起来。梅尧臣一诗,使苏洵回心转意。在朝廷两次召试策论于舍人院而苏洵皆坚辞不就的情况下,朝廷遂破例除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癖共主修撰。书成,方奏未报,洵竟殁。
苏洵死后,苏家兄弟将父亲与母亲葬在了一起。苏轼曾在《送贾讷倅眉》诗之二首句说:“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并自注:“先君葬于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地名老翁泉。”在《书圣俞赠欧阳阀诗后》说:“家有老人泉,圣俞作诗曰:‘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
根据以上苏洵《老翁井铭》、《老翁井》诗、梅尧臣《题老人泉寄苏明允》,以及苏轼《送贾讷倅眉》、《书圣俞赠欧阳阀诗后》的文字记载来看,老翁泉、老翁井与老人泉为同地异名,“老泉”即其简称。
(二)叶梦得记苏轼晚年自号“老泉山人”
最先记述苏轼别号“老泉山人”的,是略晚于苏轼的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宋代文学家,绍圣进士。苏轼仙逝时,叶梦得已经二十四岁。叶学识渊博,精熟掌故,词风接近苏轼,亦能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石林燕语》等著作传世。在《石林燕语》卷二中,有记曰:
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翁泉,故云。此条史料弥足珍贵。苏轼晚年别号“老泉山人”的背景,乃是因为眉山先茔有老翁泉,而苏轼常有归蜀之念。
(三)实物佐证:“老泉山人”确系苏轼晚年别号
苏轼晚年别号“老泉山人”,除有当时人记述之外,尚有实物佐证。
苏轼曾于元祐年间撰写《上清储祥宫碑》,其落款有“老泉撰”三字(见下文)。又,在苏轼《阳羡帖》后有印一枚,印文为“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另,苏轼有“老泉居士”朱文印章一枚,并常在画上钤盖。此外,明代原版的《晚香堂帖》内苏轼的墨迹之尾有“东坡”、“老泉”二印,钤盖在苏轼名下。

作者:正史 (2011/4/4 10:32:38)   回复此贴
  回复:“老泉”并非指苏洵,而是苏轼之号 第 10 楼

以老泉为苏洵别号的误传过程
(一)根据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最早将苏洵当作“老泉”的是南宋人郎煜。
郎煜字晦之,钱塘人,生卒年不详。史载,郎煜曾注释《苏洵文集》而声名显赫,于淳熙年间(1174—1189)特奏得官,惜未任而卒。郎煜在《苏洵文集》的注释中曾说:
眉山父子之文复光天址,噫,余窃有叹于苏氏之遭际也。老泉率二子抵京师,韩(琦)、富(弼)当国,叹相见之晚。老泉能见知于韩、富,而官不过主簿,……初,老泉《权书》诸篇,好谈名事,颇近揣摩。
(二)大诗人陆游(1125—1210)大约是沿袭郎煜说法,在《老学庵续笔记》中说:
老泉布衣时,初未有名。雅安守刘(雷)太简简夫独深知之,……老泉集中,与太简往来亦止有《辞召试》一书耳。
(三)将苏洵当作苏老泉,并给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倒不是郎煜与陆游,而是中国著名启蒙读物《三字经》。其文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明末清初人王相解释说:“此言年长而好学者也。老泉名洵,字明允,宋眉山人,苏东坡之父也。老泉幼而失学,至二十七岁始悟其非,发愤攻书,以成大名。两子皆大儒,世号‘三苏’。”
《三字经》相传是南宋人王应麟(1223—1296)所编著。应麟,字伯厚,浙江庆元人,淳祐元年(1241)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书艺文志考证》等传世。由于《三字经》中叙述史实有不当之处,有的语言不够严密,似与王氏治学严谨的态度不符;同时,书中“魏蜀吴,争汉鼎”的话也与王氏一贯尊蜀抑魏的观点不符,所以有人认为《三字经》非王应麟所作。但是,注释此书的王相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事实上,王应麟不独在《三字经》中有如上说法,他在《困学纪闻》中引苏洵《权书•强弱篇》语时也有过“老泉谓‘秦之忧在六国’云云”的记述。
(四)自郎煜、陆游、王应麟相继指苏洵为“老泉”之后,宋、元、明、清的知名人士如刘壎、马端临、杨慎、赵渊、王相、朱嘉徵、蔡毓荣、涂长发、何绍基等,在各自的笔记或《三苏祠记》中,皆沿袭这种说法,甚至有人干脆将苏洵的文集定名为《苏老泉先生文集》或《苏老泉先生全集》。
苏洵别号“老泉”没有根据
谓苏洵别号“老泉”,没有任何可靠根据。
(一)苏洵留下的所有诗文,没有“苏老泉”这样的署名。
(二)苏洵死后,欧阳修、张方平、曾巩、司马光、韩琦、王珪、姚癖、刘攽、张商英等百余人作文哀悼,没有一人称苏洵为“老泉”,而大多数人称其为“老苏”。
(三)苏轼曾得钟山名僧泉公一信。他在寄诗为谢时说:“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如果苏洵号“老泉”,苏轼避讳唯恐不及,他怎么敢在僧人泉公之前作诗直呼“老泉”呢?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载说:“苏东坡祖名序,故为人作序皆用‘叙’字;又以为未安,遂改作‘引’。而谓‘字序’曰‘字说’。”由此可知,苏轼对其先人的字号是绝对避讳。又,苏轼于元丰三年在黄州作《祭老泉焚黄文》,如果“老泉”是他父亲的别号,此文则可理解成为《祭苏洵焚黄文》,在古代回避先人名讳是一般常识的情况下,苏轼敢这样作吗?此处“老泉”显然是地名。(焚黄文,即祭告祝文,以黄纸书写,祭毕即焚之。)
(四)除苏轼之外,他的弟弟苏辙在《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诗中云:“归心天若许,定卜老泉室。”在《祭子瞻文》中亦有“老泉之山,归骨其傍”的记述。二诗中的“老泉”,明显是地名。
苏轼、苏辙作为苏洵的儿子,皆不回避“老泉”二字,足见“老泉”非苏洵的别号。
(五)将“老泉”误为苏洵别号的原因
将“老泉”误为苏洵的别号,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时下敬称苏洵为“老苏”,“老泉”与“老苏”同一“老”字,因而产生误会;其二,“老泉”本为苏氏后人称苏洵夫妻的墓地,他人误以为苏洵别号;其三,梅尧臣诗有“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苏子居其间,饮水乐未央”之句,人们遂以为苏洵占泉为号。

作者:正史 (2011/4/4 10:33:0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2 每页5条 当前2/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苏氏论坛  执行时间:848.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苏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