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苏氏最早迁居台湾吗? 一、原载“中广网” 的报道 清《苏氏族谱》考:福建人迁居台湾可推至北宋 中广网福州2006年4月27日消息(记者彭建军 泉州台梁兴茂 邓晋德 周瑞佳) 泉州人迁居台湾,由来已久。目前已发现的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迁居台湾的,是福建德化县的苏氏族人。 在德化县城关苏先生家,记者看到清同治11年修撰的《苏氏族谱》,其中一篇《德化使星坊南市家谱》序文写到:“(苏氏一族)宗派分于仙游南门、兴化涵头……台湾散居各处”,这篇序文是苏氏七世祖苏钦写于南宋绍兴30年,即1160年,序文既写于南宋,则苏氏族人迁居台湾,至少可以上推到北宋年间。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国际苏氏宗新会理事颜中其编著的《新编苏氏大族谱》中,也有着同样的记载:闽派苏氏家族,与台湾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闽派苏氏五世以后分布于仙游、泉州、同安、台湾等地。 为了求证这一事实,记者到县志办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泉州市志》和《德化县志》中都记录有“德化苏氏族人迁居台湾,为泉州人迁台的最早记载。”等内容。由此可见,德化苏氏族人确系泉州市乃至全省、全国有文字记载的迁居台湾的大陆居民。 二、台湾名称的由来 原题“鯤島名稱由來”,作者“鲲洲”, 原载“儒家文品”网页 鯤島,是臺灣的一種雅稱。所謂「鯤」,是古代一種很壯大威武的魚。莊子的─逍遙遊篇,描述鯤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大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大鵬遨翔天空,其神威令人心儀。鯤魚游於壯闊的大海,消遙 自在,亦令人神往,正如宋朝大詩人陸游詩:「時看雲海化鯤鵬。」 臺灣島橫臥在太平洋的萬頃碧濤中,傲視四週蕞爾小島,故以「鯤島」稱之,最傳神不過了。過去臺江內海一帶,今台南安平附近,有所謂的「一鯤鯓、二鯤鯓…七鯤鯓」、臺南縣著名風景區馬沙溝附近,有所謂「青鯤鯓、南鯤鯓」,皆是指江海上的小島之意。 臺灣在三國時代稱「夷州」、隋朝稱之「流求」。宋朝稱「毗舍那」、元朝稱「留求」、明初稱「小琉球」、「東番」等化外之地的名稱。西元1544年(明世宗嘉靖23年),萄萄牙人初航臺灣近海,以Formosa(美麗之島)來讚美臺灣。此後歐美人士以「福爾摩沙」之名稱呼臺灣。 「臺灣」的名稱如何得來?在荷蘭人、漢人尚未移居台灣時,當時台灣平地的居民統稱係「平埔族」,如依地區分,則又有各種不同族群名。如宜蘭的平埔族稱「葛瑪蘭族」、台北地區的平埔族稱「凱達格蘭族」,台中地區的平埔族稱做「巴則海族」,台南地區的平埔族則叫做「西拉雅族」。當時台南安平地區的居民就是屬「西拉雅族」的一支。在明朝萬曆年間,福建的漁民初扺安平地區,漢人詢問地名,原住民告知「Taywan」。漢人依閩南話之音,或譯為「大員」、或譯為「台員」、或稱「台灣」。沙洲安平(即一鯤鯓)被稱為「台灣嶼」。(以上的名稱應依閩南話發音。) 明朝萬曆年間以後,當時漢人大抵稱呼台灣為「大員」。稱「大員」為「台灣」則是清朝以後的事。「大員」與「台灣」雖音同,但「台灣」的名稱較典雅故改稱之。四百年來,台灣的名稱,也隨著不同的時代,而有不同的地區範圍。荷據時期之前「台灣」僅指今「安平」一帶。後來到荷据、明鄭時期,隨著漳洲、泉洲的移民日漸增多,台灣一詞則成為「台南地區」的代稱。一六八三年六月十四至廿一施琅率師平定澎湖,和平復臺後,翌年,清廷正式納台灣入中國的版圖,康熙皇定名為「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一詞正式成為全島的名稱。 三、结语 “中广网” 的报道“清《苏氏族谱》考:福建人迁居台湾可推至北宋”,特别是《德化使星坊南市家谱》序文这段话:“(苏氏一族)宗派分于仙游南门、兴化涵头……台湾散居各处”,流传甚广,以致于不少专家学者也跟着引用。殊不知,台湾在宋朝称“毗舍那”,康熙以后,才正式使用“台湾”名称。 由此可见,所谓苏钦写于南宋绍兴三十年的《德化使星坊南市家谱》序文,有托作之嫌。谁是苏氏族人最早迁居台湾,还有待于今后的考证。 做学问,不能马马虎虎,人云亦云。 (苏登科2009年7月17日稿) 在百度,有苏登科博客“漳州苏”, 欢迎参观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