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苏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苏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再议“唐分三派” 已阅:3477 / 回复:2(楼主)

再议“唐分三派”
副题:与苏士福先生对话录
登科按语:苏士福,四川省苏轼研究学会会员,河北省栾城县苏轼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编著出版有《苏氏源流录》、《苏味道传与苏姓史话》。
本文的起因是,苏士福先生在新浪博客“上海苏氏联谊会” 上,发表了《眉闽蜀三族同出扶风平陵系》一文,我在文章后面,写了一小段话跟帖,苏士福先生误以为我在评论他的文章。就此,与苏士福先生相识并产生有趣的电邮对话。
现摘录如下,作为拙作《小议“唐分三派”》的一个补充,以飨诸位。
——————————————————————
致登科先生:
敬请认真读一下《苏氏族谱》
宋始苏洵编修(眉山)《蘇氏族譜》四十八卷之卷一,载有汉平陵侯六派三族之图,其中《唐蘇氏三大族圖》曰:“自并州刺史章、魏都亭侯則之後,唐許國公長子、三子之裔居蜀、居閩,唐鳳閣侍郎留一子居眉,是為三大族,皆宗扶風平陵之蘇”。“三族皆遠宗平陵侯,近宗并州刺史,原屬一本,而分眉與閩、蜀為三族。而并州刺史章及都亭侯則為三族之祖”。
此段说的很清楚,三族同源于平陵(武功)系,原本一家,追本溯源,不分不弃,和睦相处。论理要有据,非语言冲动所能服人,欢迎共同探讨。
(苏士福2011年2月19日 18:07 )
---------------------------------------
回复士福先生:
现藏天一阁苏洵谱,仅存一卷,并无三族之图。明刻本之外,其余不足为信。那个留言,并不针对人。按您所说,苏姓分三派有理?苏洵如何知道闽派芦山?
(苏登科2011年2月19日18:39)
———————————————————————————
回复登科先生:
眉山三苏博物馆现存《苏氏族谱》全套四十八卷,卷一有记三族之图。苏氏至唐发展为眉、闽、蜀三大族,至宋趋于鼎盛时期。苏洵与苏颂谈宗谊,论兄弟,苏洵有诗为证,详见管成学《苏颂评传》。蜀族族谱见休宁(今新安)《苏氏宗谱》。
闽族始祖是谁,曾有争议,管成学现编《新编苏氏大总谱》要做个交待。四川眉族苏氏源于河北赵郡苏氏,非出于福建闽族,这已为苏轼(东坡)研究学者所公认,无可争议。
(苏士福2011年2月19日 20:15 )
—————————————————————————

作者:正史 (2011/3/7 15:06:52)   回复此贴
  回复:再议“唐分三派” 第 1 楼

回复士福先生:
您所说的《苏氏族谱》全套四十八卷,是苏洵写的?苏洵谱和您所说的全套四十八卷《苏氏族谱》,应该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否则的话,这本苏洵谱,就有可能是伪作。
我冷静下来,您也冷静下来。我那个留言,确实与您无关。
附上习作《小议“唐分三派”》,敬请指正。
(苏登科2011年2月20日 9:54 )
---------------------------------------
回复登科先生:
《苏氏族谱》全套四十八卷,指的是:
安徽太平、石埭两邑十排公八修《苏氏族谱》清光绪二十五年刊刻四十八卷。此谱始创于宋至和乙未(1055年),以苏洵撰写的苏氏族谱为基线,宋绍兴丁巳(1137年)由苏洵次子苏辙曾孙苏继芳第二次编修,宋嘉泰壬戎(1022年)三修,元泰定乙丑(1325年)四修,明正统丙寅(1446年)五修,明嘉靖丙辰(1556年)六修,清乾隆癸未(1763年)七修,清光绪己亥(1899年)八修。此四十八卷系清光绪己亥版本,
谱记苏辙曾孙苏继芳携二子迁入安徽黄山太平县,散居太平、石埭等地,子孙繁衍三十余世。本谱是以眉山为嫡系的一部较完善的苏氏族谱。卷一谱序、凡例、宋代名人题字、源流考、总系图及迁徙各地支派。卷二、卷三诰敕传记,卷四迁祠记、碑记,卷五为本族历修序跋,卷六人物传、墓志铭,卷七至卷三十八为世谱,卷三十九以后为家志,卷四十八历代修谱人名。卷长4471页,线装古版竖排本。原版本收藏于四川三苏博物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栾城县苏东坡祖籍纪念馆有四十八卷全套复印本。
这套《苏氏族谱》并非全是苏洵写下来的,苏洵也不可能写出他去世以后的事,四十八卷是否是“伪作”,我不敢盲然断言,专家组准备将它收入《新编苏氏大总谱》。
此套《苏氏族谱》在卷一第八十一页是这样记载苏氏三大族的,现将原文抄录于下:
唐苏氏三大族图    
自并州刺史章、魏都亭侯则之后,唐许国公长子、三子之裔居蜀、居闽,唐凤阁侍郎留一子居眉,是为三大族,皆宗扶风平陵之苏。而并州刺史章及都亭侯则为三族之祖。详载新安苏氏世谱进士从政郎汉序之最明。今仍其旧牒而列其图记,俾得考核有据,不失同宗之义,云尔。
蜀:唐许国文贞公长子八世孙传素为荆州刺史,避广明乱,徙蜀居盐泉,子振为铜山县令,孙协为刑部侍郎,还朝居开封,长子易简参知大政、礼部侍郎,长子寿知歙州,遂为新安派。
闽:唐许国文贞公三子六世孙益为隰州刺史,随王潮入闽,生光诲,拜屯卫大将军,世为泉州同安人。其三世孙绅封魏国公,葬润州京口。子颂元佑丞相,遂居京口。子孙一支在焉,是为京口派。
眉:唐凤阁侍郎味道贬刺眉州,留一子居焉。后生老泉公父子。元佑丞相颂与文安君相会,谱次为兄弟。有诗曰:尝论平陵系,吾宗代有人。三族皆平陵之后,是为眉阳派。
右三族皆远宗平陵侯,近宗并州刺史,原属一本,而分眉与闽、蜀为三族。南苏族谱纪载晰详,是以不敢删略,而眉为嫡派正支,故后以味道公始,另编世系,以昭脉络流传,无丝杪之差。
在安徽太石(眉山)《苏氏族谱》四十八卷之卷一第三十五页《凡例》中这样记载:
建仕汉武帝,封平陵侯,其子孙分为六派:曰赵郡、曰襄阳、曰武邑、曰武疆、曰蓝田、曰河南。迄唐又分为三大族:曰蜀、曰闽、曰眉。汉唐以来均出平陵,眉出并州刺史章,为建八世孙。眉为本宗,则历历可考,系以世次。
谱系自黄帝至昆吾樊编为苏氏族谱总系,自樊至苏子编为苏氏受姓以后谱系,自汉平陵侯建至唐凤阁味道编为苏氏汉支派总系,内附六派三族图。自味道公至继芳公编为眉山苏氏总系,自继芳公至今编为苏氏南迁谱系一本,递传嫡支正派,并无丝毫牵合。
此种分法对否?《小议“唐分三派”》是否指此,请登科先生明示。
看来“唐分三派”确有其说,按现代说法,讲“派”不如说“族”好。其实,全国苏氏原是一家,这样利于敦亲睦族,和谐发展。我的文章一直贯穿着家族和好的观念。
附文:闽族苏颂与眉族苏轼的亲缘关系(略)
此文原载于河北省苏颂苏东坡文化研究会《星河》2008年刊物上,分发到了第七届世苏会上。我很早的愿望就是:“赵郡眉族与福建闽族原系一家,源远流长,情深意浓。但愿眉闽世世相亲,道义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已体现了苏姓大家庭相亲相爱,共同扶持,共同发展,敦亲睦族的本来宗旨。
(苏士福 2011年2月21日 19:17 )
———————————————————————

作者:正史 (2011/3/7 15:08:19)   回复此贴
  回复:再议“唐分三派” 第 2 楼

回复士福先生:
刚开邮箱,收到您发来的长篇电函,十分佩服您的毅力和渊博知识,能与您探讨族史,甚感荣幸。细读之后,方知您和我的观点、愿望是一致的。您的愿望是:“赵郡眉族与福建闽族原系一家,源远流长,情深意浓。但愿眉闽世世相亲,道义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是:“我们都是苏姓大家庭中的一员,理应共同扶持,共同发展。”
我们苏姓为什么要分派?没必要啊!因为我们同源于平陵(武功)系,都是“子卿孙”。 分派,意味着分裂,意味着产生矛盾和内斗。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广东眉派和广东闽派在后陇祖源问题上的争论;正如福建南安阜阳堂与同安芦山堂的争斗,十几年了,至今还拖着一条尾巴没完没了。这些都是由于分派造成的。
我认为,其根源是那张“三派图” 有问题。永祁宗长有一篇专门介绍苏氏族谱的文章, 发表在《武功通讯》第10期。里面就有您提到的安徽太平、石埭两邑《苏氏族谱》的情况。永祁宗长将它列为“各地新编苏氏族谱简介” 一栏,原因是族谱印制于2004年秋。我没见过族谱,只依据永祁宗长提供的线索。如果确实是新编族谱,也就可以认为那张“三派图”, 是后来加上去,更说明它的危害性巨大。
原苏洵谱,永祁宗长也有介绍:[宋] 苏洵撰,明刻本,藏天一阁,仅存九叶。也就是说,原苏洵谱仅存九叶,不可能有“三派图”。 我原说苏洵谱可能是伪作,其前题是里面有那张“三派图”。现在,可确认没有,也就谈不上苏洵谱是否伪作的问题。
我们研究苏氏族谱,也应该包括族谱写作时间和出版年份,因为出问题,往往就在这些细节里面。我的经验是:明以前族谱可信,清、民国参考,建国后的分析。
仅供参考。并致敬意!
(苏登科2011年2月22日10:36)
——————————————————————————
附:对《眉闽蜀三族同出扶风平陵系》一文的反馈
(原载新浪博客>上海苏氏联谊会2011-02-06 19:55:34)
闽派是由多个族群组成的,芦山堂只是其中的一家。
将苏姓简单粗暴的划分为“三派”,是违背常理,荒唐可笑的。所谓“三派”或者“三山”,其实,说穿了就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产物。如今,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还要象前人那样愚昧无知吗?我们都是苏姓大家庭中的一员,理应共同扶持,共同发展,这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才是世苏会“敦亲睦族”的本来宗旨。
祝所有苏姓宗亲新年快乐,合家安康!
(苏登科2011-02-04 09:12:34 )

作者:正史 (2011/3/7 15:09:0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4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苏氏论坛  执行时间:742.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苏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