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说:“苏君讳洵字明允。”在《欧阳文忠公集》中还有《荐布衣苏洵状》、《与富郑忠公彦国启》、《与苏编礼启》、《苏主簿挽歌》等,在这些诗文中或直称苏洵,或称其官名(编礼、主簿),但没有称老泉的。曾巩《苏明允哀词》说:“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文中多次提及明允,如“明允召试”,“明允所为文集二十卷”,“嗟明允兮邦之良”等等,同样无一处称他为老泉。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说:“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全文皆敬称苏洵为府君。
苏洵去世时,“朝野之士为诔者百三十有三人”,今所存者尚有韩琦的《苏员外挽词二首》(见《安阳集》卷45)、王珪的《挽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明允》(见《华阳集》卷5)、刘攽的《挽苏明允二首》(见《彭城集》卷22)、陈襄的《苏明允府君挽词》(见《古灵集》)以及曾公亮、赵槩、王拱辰、张焘、郑獬、苏颂、张商英、姚辟等人的《老苏先生挽词》。这些挽词对苏洵有各式各样的称呼,独无称老泉者。十多年后,张方平作《文安先生墓表》称苏洵为“文安先安先生”、“眉山处士苏洵”、“苏君”、“老苏”,与欧阳修所称之“老苏”完全一致。
封建社会避讳很严,唐、宋时代避讳尤严。如果苏洵号老泉,苏轼当避老泉讳。但实际上苏轼却不避此讳。突出的例子是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官岭南途中所作《六月七日泊金陵,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中云:“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题中的“泉公”即钟山佛慧禅师法泉,诗中“老泉”亦指此人。如果苏洵号老泉,苏轼就决不会以父号直呼钟山法泉。清人王鸣盛说:“《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云:‘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俗称苏明允为苏老泉,又以其《嘉佑集》为《老泉集》。果尔,东坡岂作此语?”清人阎若璩《潜邱杂记》卷4《老苏篇》,近人马叙伦《读书小记》卷一也曾指出这点。老泉不但不是苏洵的号,而且有材料证明老泉是苏轼的号。叶梦得《石林燕语》卷10说:“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翁泉,故云。”叶梦得(1077——1148)比苏轼(1036——1101)只是略晚一些,苏轼去世时,他已二十四岁,他说苏轼“晚又号老泉山人”应是可信的。而且这不是孤证,因为以后各代都有类似的证据。元人王恽《秋涧集》卷94《玉堂嘉话》说:“《上清储祥宫碑》墨迹,后书老泉撰。”此碑是苏轼元佑年间所撰,绝非苏洵所撰,但却“书老泉撰”。明人娄坚《学古续言》卷二三《记苏长公二别号》说:“东坡此书古谈遒劲,……又纸尾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印。”其后焦竑、娄坚、马元调、黄灿也有类似记载。
曾枣庄教授的考据文章,很清楚地说明,“老泉”并非指苏洵,而是苏轼之号。在苏氏族谱里,称苏洵为“老泉公”,随处可见。这种误传,应该引起我们苏姓的注意。
(苏登科2011年3月30日)注:曾枣庄《刘安世〈门下侍郎苏公墓志铭〉辨证》一文,原载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平顶山市政协《苏东坡与平顶山》编委会编著《苏东坡与平顶山》第3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