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标题
搜索作者
搜索内容
登录
|
注册
中华苏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苏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陈子彬:再谈《苏氏族谱》
已阅:4516 / 回复:3(楼主)
再谈《苏氏族谱》
陈子彬
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父洵公诞辰一千周年,《苏轼研究》(2009年第一期)刊笔者《苏洵对族谱学的贡献——恭读苏洵经典之作《族谱后录》。文中概述北宗族谱学的奠基者,阐明了大宗之法,小宗之法,考述了苏氏远祖及苏氏之源,提出了修谱间隔三十年一易世的原理。
“封建社会的每一个名门望族,都常常追溯自己是名人之后。从黄帝、颛顼至夏代中国尚无文,苏益的自叙,很难说有确凿根据。但是现在的一切中国人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苏氏之起于黄帝、颛顼,既无可非议,又无须考证。”(见管成学王兴文《苏颂评传》第一章家世源流11页)
近读福建漳州苏登科先生电子邮件《小议“唐分三派”》、《从世系辈分看派系之争的荒谬》。文章是(河北栾城)苏士福致苏登科先生,敬请认真读一下《苏氏族谱》。因此引起我如下之想。宋苏洵编修(眉山)《苏氏族谱》。四十八卷之卷一,载有汉平陵侯六派三族之图,其中《唐苏氏三大族图》曰:“自并州剌史章,魏都亭侯则之后,许国公长子、三子之裔居蜀、居闽,唐凤阁侍郎留一子居眉,是为三大族,皆宗扶风平陵之苏”.。“三族皆远宗平陵侯,近宗并州刺史,原属一本,而分眉与闽、蜀为三族。而并州刺史章及都亭侯则为三族之祖”。此段说的很清楚,“三族同源于平陵(武功)系,原本一家,追本溯源,不分不弃,和睦相处……..”。
《苏氏族谱》原为宋苏洵编制。据查,现藏天一阁的苏洵谱,仅存一卷(九叶),并无三族之图。《苏氏族谱》四十八卷,现存眉三苏博物馆,河北大学图书馆也有收藏,河北省栾城县苏东坡祖籍纪念馆有四十八卷全套复印本,北京大学管成学教授亦复印了全套四十八卷进行研究。《苏氏族谱》四十八卷,实是安徽太平、石埭两邑十排公八修《苏氏族谱》光诸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刊刻版本。此谱始创于宋至和乙未(公元1055年)①以苏洵撰写的《苏氏族谱》为基线,宋绍兴七年(丁巳,公元1137年),由苏洵次子苏辙之曾孙苏继芳第二次编修,宋嘉泰二年(壬戍,公元1202年)三修,元泰定二年(乙丑,公元1325年)四修,明正统十一年(丙寅,公元1446年)五修,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公元1556年)六修,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公元1763年)七修,清光诸已亥第八次编修。
据称,谱记苏辙曾孙苏继芳携二子入安徽黄山太平县,散居太、石埭等地,子孙繁衍三十余世。该谱是以眉山为嫡系的一部较完善的版本。
《苏氏族谱》,卷一谱序、凡例、宋代名人题字,源流考,总系图及迁徒各地支派。卷二、卷三诰敕、传记,卷四迁祠记、碑记,卷五为本族历修之序跋,卷六人物传、墓志铭,卷七至三十八为世谱,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七为家志,卷四十八历代修谱人名。卷长4471页,线装古版竖排本。
《苏氏族谱》卷一第八十一页有关唐苏氏三大族图,有如下文字记载,自并州刺史章,魏都亭侯则之后,唐凤阁侍郎留一子居眉,是为三大族,皆宗扶风平陵之苏,而并州剌史章及都亭侯则为三族之祖。详载新安苏氏世谱进士从政郎汉序之最明。今仍其旧牒而列其图记,俾得考核有据,不失同宗之义,云尔。
《苏氏族谱》四十八卷之卷一第三十五页《凡例》中这样记载:建仕汉武帝,封平陵侯,其子孙分为六派:曰赵郡、曰襄阳、曰武邑、曰武疆、曰蓝田、曰河南。迄唐又分为三大族:曰蜀、曰闽、曰眉。汉唐以来均出平陵,眉出并州刺史章,为建八世孙。眉为本宗,则历历可考,系以世次。
作者:正史 (2011/4/26 14:51:31)
回复此贴
回复:陈子彬:再谈《苏氏族谱》
第 1 楼
谱系自黄帝至昆吾樊编为苏氏族谱总系,自樊至苏子编为苏氏受姓以后谱系,自汉平陵侯建至唐凤阁味道编为苏氏汉支派总系,内附六派三族图。自味道公至今编为眉山苏氏总系,自继芳公至今编为苏氏南迁谱系一本,遂传嫡支正派,并无丝毫牵合。
苏辙之曾孙苏继芳继其高祖苏洵编撰《苏氏族谱》已是八十二年之后的事了。第二次编撰距第一次又是六十五年了;第三次编撰也是有百二十三年后;第四次编撰又是有百二十一年之后了;第五次编撰也是又一个百一十年了;第六次编撰与前又相距二百七年;第七次编撰又是时隔有百三十六年。从苏洵老先生于宋至和乙未编撰《苏氏族谱》至清光绪乙亥年八次修撰,历经八百四十四年,历时之长,工程之浩繁是史所少见,是家族谱史上绝无仅有的了,卷长4471页。苏继芳在《眉山苏氏重修族谱说》一文阐明继承其高祖苏洵老先生修谱的宗旨和遗志:“苏氏自昆吾至味道,始家于眉。自味道之子家于眉,至泾,其间世次俱不可详。而吾高祖洵始为族谱以纪其族属。曰,‘苏氏之谱,谱苏氏之族’‘观吾谱者,孝悌之心可油然而生。’又曰:‘高祖之上不可详,自吾之后则从吾谱而益广之,可以至于无穷。盖高祖之子孙家授一谱存之而无废,百世之后,凡吾高祖之子孙,出其而存者而合之,而以吾谱考焉,则至于无穷而不可乱也。’此吾高祖为谱之志诚,欲尊祖敬宗,敦伦睦族,俾苏氏子姓胥游于仁壤之天,而引之而以勿替,其盛心也。继芳叨祖泽,蒙恩赐,任铜陵邑令。不数载,值世运多艰,欲返蜀而势不能,乃谢职,卜仙源之泾阳岭头冲为潜居之所。然故里迢遥,宗支回隔,每出吾高祖谱书以目,即三復慨叹而不容己于水源本木之思。适叔父等伯兄蕙莞自西江颖上来访,及告别芳,顾相与流涕曰:吾氏为眉山望族,芳不幸寄寓于此,而族属之念未尝一息忘也。且吾高祖尝为五世之图,曰吾高祖以下,服尚存而情末尽者,仅百余人,苟非有谱牒以联之,则分以居迁而易紊,情以日隔而易疏,将至忧而不吊,喜不庆,何以异于涂人之不相休戚耶。今自吾高祖以后,亦不下百余人,使不继吾高祖为谱之志,则服属雖未尽,而情义莫相洽。矧时遭兵甲,地判西南,祖功宗德固不敢以或忘,而世远人殊,音问弗及,虽兄弟子侄功缌之亲,其初本一人之身,其不于涂人者,幾希矣。是可慨也,是可懼也。而谱牒之修,当不容缓也已。高祖之谱既以釿为高祖,而下逮昆弟,与昆弟之子矣,而吾可以不尊高祖以合昆弟乎。于是效五世图法,尊洵公为高祖,自洵公而降,有曾祖与伯曾祖,有祖父与伯叔祖父,有父与伯叔父,感列于上而广吾尊尊之孝也。五世之下,则由吾身推之诸昆弟,及昆弟子,备书之无遗,而达吾亲亲之仁也。是帙既成,众者不涣,涣者可合,凡同吾高祖分迁于江淮闽淅吴会间者,虽林不一,而一开卷则尊尊亲亲之心将皆油然而生,涂人之弊其庶几乎免。与是则吾之继吾高祖为谱之志也。因识之,以俟后世于无穷云。(绍兴七年丁巳十月初六 洵五世孙继芳书②。)
作者:正史 (2011/4/26 14:52:45)
回复此贴
回复:陈子彬:再谈《苏氏族谱》
第 2 楼
继芳公继承了其高祖洵老先生遗志,《谱说》一文高度阐明“苏氏之谱,谱苏氏之族。”“观吾谱者,孝弟之心可油然而生。”“吾高祖为谱之志诚,欲尊祖敬宗,敦伦睦族,俾苏氏子姓胥游于仁壤之天,而引之以勿替,其盛心也。”族谱之作,尊祖也。尊祖而谱族,知祖宗之所出,非特以著世次,纪官位,夸于人世也。正如宋文彦博《苏氏族谱叙》所言:“盖将后世观之而考世德之纯疪,明统泽之广狭,俾其子孙益思所以自立云尔。”在《眉阳苏氏族谱引》中又指出:“然亲睦之道惟何始?谱法立则伦理明,伦理明则恩意笃,推而致之荡荡平平何有也。不然伦理一味,而亲亲之仁,长长之义或塞,诸侯无世国,士大夫无世家矣,又何望其能治化哉!”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起来,这个时候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尤其是洵老先生创立苏氏族谱,其作用转移到尊宗睦族的传统上。在我国历代都有“盛世修志”的风气。家族谱经常被反复修撰,而每次修谱时,也就成同姓同族人们之间的一项重大事件。
在封建社会里,村镇同姓同宗人士靠祠堂来团结或支配同族人们,一个或数个地域,就靠宗族谱来联系同姓人士。尤其是到了明代以后家族修谱已经不是单纯的为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了。尤其是明、清以来,家谱的修撰,也是为扩大社会和政治影响的一种重要手段。
任何一个社会里,一般人家是无力修撰家族谱。历来修撰家族谱必须俱备几项重要条件,而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不足以完成谱作。首先是由家族长者名人,长者首倡主持,因可以具有一定号召力;其次是具备相当的经济物资条件;再次是有一定族群和人文环境以及文人们参与繕写和梓版印刷。可以说自苏继芳之后的六次修撰《苏氏族谱》,都是他们均具备上述条件。
《苏氏族谱》无论是洵老先生初修,或是继芳公之再修,都无《三山图》的出现。唐分三派,而且进一步的将眉、闽、蜀三个苏姓家族,都定为因出扶风平陵系。如果我翻开《史记》、《汉书》、《新旧唐书》或宋史,自公元前至清代末年近二千年的时光,我们不言改朝换代及天灭人祸。那么《三山图》,这种血缘关系的图谱合理吗?符合社会发展和自然规律吗?谁能圆其说?近日读栾城士福先生为我复印《苏氏族谱》卷之五苏氏分派序,文后落款署名为:“登进士从政郎任健康府府学教授闽派丞相五世孙汉谨序”。与颜中其先生主编《新编苏氏大族谱》(以下简称《大族谱》),中同苏汉所做序文相核对,其重要内容有很大差异,如:“诜徐州刺史生震吏部侍郎生奕元和中为光州刺史生益隨王潮入闽为温州刺史生光诲为漳州刺史遂为泉州同安人……。”(见《苏氏族谱》卷五7—8页)。《大族谱》26页载文《苏氏分派原序》是:诜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生震,为御史中丞,爵岐国公,五世孙益为隰州刺史,隨王潮入闽,遂居焉。……“据《芦山苏氏大宗族谱》(上集)载,诜为第九十九世,其下有震、奕、纠、深、晚,至益为百五世。与苏汉序之两个不同版本相对照,差异太大了。眉山派衍之《族谱》有闽派之孙为之作序,故应对四十八卷《苏氏族谱》进行一次全面研究为好。也许对我们编辑《新编苏氏总族谱》会有教益。士福先生在致我信中指出:“两序皆没注明撰写年代,从字面上看‘原序’应早于‘序’,‘序’是对‘原序’的修订,是否如此,需要考证,两‘序’中是否其一次是伪作,也值得分折。”颜中其先生收入《大谱》中苏汉之‘原序’,查明出处或许可以弄清其真伪?
四位都是这一方面的学者。我想向各位请教,“人”的血缘不是单体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有父母二人,四位祖父母(包外祖父母,下同),八位曾祖父母,十六位高祖父母。也就是说前十世人数应是1004位,前十五世祖的人数32136位④,也就是前十五代先人的总合该是多少位?如果以我们汉族人类推算到司马迁《史记》记载“五帝”时那个数字会令人吃驚不已。笔者提出上述数字并非是谈笑话,而是列出一个极为严肃的话题。是说我们在研究和修治家族谱中,牢记遵循洵公老先生的教导和洵公曾孙苏继芳所言才是。那还是不要“摘录攀附为好啊!”封建社会这种攀附之风是可以理解的。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不也有攀附名人姓氏之想吗?有一些人士也有“摘录攀附”之想也不足为奇了啊,可是时到今日还存在这种攀附之风,那可就令人无法理解了啊,而且有的是逼迫他人去攀附名门望族就令人更不好理解了啊!
作者:正史 (2011/4/26 14:53:12)
回复此贴
回复:陈子彬:再谈《苏氏族谱》
第 3 楼
自古有言:“一将成名万骨骷”。尤其是唐五代以来唐五代时的战乱,包括苏姓广大群众为生存,奔走于战乱之中,那些死者又有谁记下他的名姓?经两宋、元、明、清的闽南地域动乱频发,特别值一提的明代在泉州一带的倭寇之患,包括苏姓在内众多的平民百姓死于倭寇之刀下,有的整个家族被毁,可他们的名姓又有哪部史书记下他们呢!我们作修治家族谱者,不应该深思吗?史书上留下光彩大名者我们应推崇,那些没有留下名号者也应备受后人的尊敬才是。
近读福建惠安苏渭滨先生编修《惠安苏氏支谱》中介绍惠安四世祖双溪翁《修谱凡例》载:“…..族谱,一家信史实志也。务要核实直书,不得远冒名臣、近援贵家大族为祖。莫稽其详,则倣苏老泉之法。自所知者祖之…..亦不得虚美溢称,以诬先人而诳后代,诚阅其谱,世代著矣,昭穆序矣,名字传矣,而突行录矣,复尚何言…..。”
惠六世《尚忠公谱序》载:“苏氏之先,由河南光州府固始入闽,传诸长老旧矣!而先世家谱,燹于至正(公元1341——1368年)者。吾曾大父宁波翁(苏兴)意纂辑焉,第志阻于年迈,未遑也。归化时嘱我祖叔双溪翁,翁始也锐志功名,续也驻兵燹,亦弗之逮也。迄万历元年(公元1573)秋,忠服承重,冬趋谢南安母家,有襟兄苏质吾者,下苏人也。谈论间,言及宗事,忠恳稽其家谱,誊之归,遗双溪叔,叔喜告中曰,是若先志也。吾子达求苏氏谱,于亦兢遂先志也,宁独吾哉!于是,双溪翁始以我太祖高皇帝时先人为始祖而著族谱初稿云。噫!族而系谱,谱承重矣!要之,谱以系亲,代以朝著,非必有名人华胄,以为远祖也;非必攀援世家富豪门,以为光宠也,忠观世人序谱,多援远代豪世夸耀耳目,有以崇韬之拜汾阳者,失其谱也…..。”
与上述尚忠公大约同一时代的南安霞舒明奉直大夫河南开封府许州知州九十翁阜山苏希栻先生族谱之作,尊祖教宗,知祖宗之所出。阜山先生重视世次,“非特以著世次”,更不“纪官位而夸于人世。”阜阳自是始有苏氏,故阜阳之苏,必须宗入闽始祖大郎公。苏希栻祖孙三代人及其伯叔祖都坚持,阜阳自是有苏氏,阜阳之苏,只能是入闽之后。世居武荣山之梅山之下,“称阜阳苏氏”。在苏希栻所生活的时代尤其是明代闽南地域是名臣辈出又是修治族谱的胜地,阜山先生在修谱中“无摘录无攀附”,那是何等高贵啊!也许在唐五代入闽者先后有数个大郎公。阜山先生认定的是随王潮入闽并且是阜阳定居的始祖之大郎公。苏希栻《阜阳苏氏族谱》不仅历经五十五个年头,而且有《墓志》为证,这部《族谱》及苏希栻为《族谱》三次作《序》,说明明代中期社会上编制家族谱的事情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而苏希栻《族谱》之作志承洵公老先生的尊祖敬宗之法,堪为当时治谱的典范之作。
注:① 至和乙未,是宋仁宗至和二年。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洵携轼、辙赴京应试。嘉祐二年轼、辙同中进士,使苏洵父子名动京师。
② 选录自《新编苏氏大族谱》二十七页。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第一版)。
③ 见苏继芳《眉山苏氏本宗族之便览》(刊《新编苏氏大族谱》二十六页)
④ 其所测算的数字有待复核。
2011年4月14日
作者:正史 (2011/4/26 14:53:3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
1
]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
40
人 会员
0
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
查看全部(40)位游客
+
(全部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
中华苏氏论坛
执行时间:718.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苏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
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