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苏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苏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陈子彬:画龙宜点睛 画蛇不添足 已阅:3757 / 回复:4(楼主)

画龙宜点睛 画蛇不添足
——恭读进水老先生致管教授信及附件若干浅见

河北承德  陈子彬

【作者简介】陈子彬,1928年生,辽宁省辽阳市人。河北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离休教授、研究员。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北省承德市苏武苏颂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苏总会第四、五、六、七、八届顾问。《苏姓名人传》编委会副主编。《新编苏姓总族谱》编委会专家组成员。
【内容提要】本文是陈子彬教授在《新编苏姓总族谱》第二次编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主要论述了《苏益公旧族谱序》(或称《苏氏入闽始祖益公自叙》)和《苏汉重修族谱序》(或称《苏汉〈重修同安苏氏族谱序〉》)这两篇序文的真实性问题,用历史事实证明了序文是託名之作。为我们苏学研究弘扬一种正气,树立一个风标,难能可贵。
————————————————————————————

第六届世界苏氏宗亲会在同安开会期间,曾专程去芦山堂拜会苏进水老先生。二00七年九月在陕西咸阳又相会,老先生特地赠我一部《芦山堂大宗总族谱•上集》,作为一名研究人员甚是珍爱,同时还拜读了二00七年九月四日益公三十九世孙苏进水的《声明》。
    二00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河北承德陈子彬收到北京管成学教授寄来二00八年三月十五日苏进水写给管成学教授的信及附件。是管教授三月三日致信所提问题苏进水先生的复信。首先回答的是《苏益公旧族谱序》从何而来?“答:我保存一本同安《芦山苏氏族谱》手写本,前面几十页已破烂看不清楚,中间也有许多掸页,但还有多珍贵资料,现抄几篇目录”。计三十七份。按性质分类如下:一、苏益公二篇;二、苏氏源流四篇;三、同安谱图一篇;四、地方族谱六篇;五、朱文正公文十篇;六、有关丞相魏公四篇;七、苏缄死节二篇;八、宋登科录二篇;九、祠堂祭祀二篇;十、苏氏家规一篇;十一、苏汉等文三篇。
    回答第二个问题是(《苏益公旧族谱》)序中所写“诜生震,震生奕,奕生纠,纠生深,深生晚,晚生益、盛、广。有无原件,有何根据?”进水老先生复信答:一、诜至益、盛、广共七世,这七世是根据《苏汉重修族谱序》和《苏益公旧族谱序》载编的。《苏汉重修族谱序》载:文贞公三子诜为徐州刺史,生震吏部侍郎,生奕元和中为光州刺史家固始,四世孙益为隰州刺史,随王潮入闽生光晦为漳州刺史,遂为泉州同安人。二、《苏汉重修族谱序》只写到奕四世孙益随王潮入闽,奕至益还差三世是根据《苏益公旧族谱序》载的,补上纠、深、晚三代。这样才能编为:诜生震,震生奕,奕生纠,纠生深,深生晚,晚生益、盛、广。三、《苏益公旧族谱序》只记晚生益,无记益有二个弟弟盛、广,这是根据《永定古竹族谱》载:“晚娶肖氏生三子,长益、次盛、三广,才编为晚生三子……”
据进水老先生复信,是否可以综合归纳如下:
(一)《苏益公旧族谱序》是保存在同安《芦山苏氏族谱》手写本中的一篇。
    (二)涉及管成学教授所提出需回答的问题只有二篇文章:①《苏汉重修族谱序》,据进水老先生在复信附件《苏汉重修族谱序》注有如下文字:“本篇是同安芦山堂于明嘉靖戊戌年修的族谱内文章”。落款是:“宋从政郎建原府学教授魏公四世孙苏汉叙”。据《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上集》第五卷一七六至一七七页载:“苏汉:字体极,生于南宋绍兴三十年(一一六0)七月十二日,登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江西转运副使,朝奉大夫,知开州。(著)有族谱序。卒于淳佑二年(一二四二)十月初九日,享年八十三岁,葬马坑岭。妣欧氏。汉之父为箴;祖父孟容(苏携之长子),曾祖苏携(苏颂第六子);高祖苏颂。”②《苏益公旧族谱序》据进水老先生在复信附件二《苏益公旧族谱序》注有如下文字“这篇是同安芦山堂老族谱的记载,老族谱修于明嘉靖戊戌(一五三八年)”。
    (三)《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上集》第一卷二十八页载《苏益公旧族谱序》(是经过增删的改编的一种版本)。还有的版本标题是《苏氏入闽始祖自叙》,全文内容与《苏益旧族谱序》基本相同。文章最后落款是:“后晋天福七年壬寅春正月朔日益叙”。(摘自《衡阳苏氏宗谱》)《苏益旧族谱序》现在笔者能见到有三各版本。
    (四)《苏汉重修族谱序》还有另一种版本即刊载在《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第一卷三十四页。
    综上就存在一个严肃问题,即著作者和版本的真实性问题。苏益公、苏汉公是《序》的作者吗?两《序》难道不是讬名之作吗?


作者:正史 (2011/5/12 15:07:42)   回复此贴
  回复:陈子彬:画龙宜点睛 画蛇不添足 第 1 楼

一、唐朝末(尤其是黄巢起义始)至五代时期,是群雄蜂起、军阀混战时代,作为世家子孙的苏益公为武职官吏后代,在这个用“武”的时代,能等闲视之吗?苏益兄弟当然不会游离于这个举义和有所作为的时代之外。古往今来“上阵全靠父子兵”,作为世家子弟、又是当地影响不一般大户人家,他们的子弟在那个动乱时代一般都是身怀绝技者,而且还会是大有作为者。
    “随王潮入闽”,是史学家们为闽国作传使用的史家们的用语,因为王潮、王审知兄弟为王,故均曰“随王潮入闽”。若不是王潮或某位为王,史家们会写成“随某入闽”“大郎公讳义偕二弟随王潮入闽”也是史学家们的用语。
    在整个唐末至五代,社会动荡。以世族为统治根基的社会已瓦解,由官方修谱谍的时代已消失,大郎公三兄弟们的(当整个社会)家(庭)族是初创,无论是主观愿望还是客观条件,那能编家(族)谱和作序?况且《苏益公旧族谱序》文章内容、或有关苏氏家族历代各世系排列也不是苏益公所能清楚的。笔者无暇对上述的《叙》、《序》作出全面的考辩。但是可以说《叙》或《序》套用或仿照老泉公的《族谱后录•上编》、《族谱后录•下篇》二篇中的相关段落。尤其是老泉文章有误之处被《序》、《叙》所引用即是明证。现举例如下,恭请明公、方家,学者验证之。
    苏老泉公《族谱后录•下篇》作于宋仁宗至和二年(一0五五),文章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陈述苏氏从昆吾到益州长史苏味道的世系。节录如下:
    自苏氏入秦,而平陵侯建,典属国武始显。迁于赵郡,而并州刺史章,益州长史味道,始有闻世,迁于眉,而至于今无闻。夫是唯谱不立也。自昆吾至《书经》之苏公五百有余年,自《书经》之苏公至《诗经》之苏公二百有余年,自《诗经》之苏公至平陵侯建、典属国武七百有余年,自平陵侯建、典属国武至并州章二百有余年,自并州刺史章至益州长史味道五百有余年,自益州长史味道至吾之高祖二百有余年。以三十年而一易世,则七十有余世也。……
    修于明嘉靖戊戌年(一五三八)载于同安芦山堂老族谱《苏益公旧族谱序》现摘录(原件第十八行起)同安始有苏氏者皆原于固始之来;固始有之(原文如此)有苏氏者,皆原长安之来,长安有苏氏者皆原于河南河内来;河南河内之有苏氏者,皆原于昆吾来。盖自昆吾至汉时始家于长安历一千九百余年,凡六十世。自长安如始家固始历七百五十余年,凡二十三世。自固始家同安历三百余年,凡八世。同安苏氏自益始也。……
    老泉公《族谱后录•上篇》本篇出自苏洵《嘉祐集》。《上篇》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记述苏氏源流;第二部分记述苏氏的分布及宗支;第三部分记述本篇族谱所记范围;第四部分阐述古代宗法制度;第五部分是对《苏氏族谱》、《谱例》的续编说明。五部分层次分明哲理清晰。
    自古以来,海内外苏氏均宗苏武,认为都是“子卿孙”。《新汉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二十一》《苏章传》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他的七世祖是鼎鼎大名的苏武。苏老泉公《族谱后录上篇》载:“……建生三子:长曰嘉,次曰武,三曰贤。嘉为奉车都尉。其六世孙纯为南阳太守,生子曰章,……。”
    修于明嘉靖戊戌年(一五三八)同安芦山堂老族谱的《苏益公旧族谱序》载:“……平陵侯娶洪氏生三子曰嘉曰武曰贤。嘉为奉国军都尉娶羊氏生癸,癸生十三子,长曰力,力生求、宾,宾生纯为南阳太守,娶田氏生章……》”这段文字与老泉公《上篇》所述一致。和《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载之,并经进水老先生修改的《苏益公旧族谱序》相一致。取“嘉为奉国军都尉,其六世孙纯为南阳太守”的说法。

作者:正史 (2011/5/12 15:08:34)   回复此贴
  回复:陈子彬:画龙宜点睛 画蛇不添足 第 2 楼

二、《苏汉重修族谱序》作者苏汉为苏魏公之玄孙。生于南宋绍兴三十年(一一六0),登庆元二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江西转运副使,朝奉大夫,知开州。《序》叙的内容是“苏氏出于颛顼……赠太师福国公葬泉州,生绅与福国公同登进士第……葬同安”赠太师魏国公……落款称:宋从政郎建原府学教授魏公四世孙苏汉叙。
    《苏汉重修族谱序》也是一份讬名之作。作为苏汉而言其生活时代,距其高祖苏颂公及其父祖应该是清楚,在自己高祖苏颂的父和祖葬地都弄不清,在这严肃的《序》中将苏绅的葬地竟写作“同安”,苏颂之祖父仲昌公是葬在泉州?至于《序》的全部内容,仅仅是对世源进行些拼揍而已,因此并非苏汉所作之《序》。故也无需花气力去考证了。
    三、《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苏益公旧族谱序》一文进水老先生在给管成学教授
回信称“是根据《苏汉重修族谱序》和《苏益公旧族谱序》的记载编的。”
    《苏益公旧族谱序》有如下一段文字。《序》曰:逮我高祖威为隋纳言尚书,事炀帝,数谏不听,被贬光州刺史。因丧妻娶固始黄太尉之女,遂居林德乡生五子,长曰定……充义兵扶唐建功,太宗封本路大将军指挥使。定生昶,昶生三子,长曰伯颋……。据《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八载:苏威,字无畏。父苏绰,为西魏名臣。北周时,苏威袭爵美阳县公。苏威对隋炀帝的暴政不敢直言进谏,遇事多望风承旨。隋朝未年,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后,以苏威为光禄大夫。宇文化及事败,苏威归降李密,李密事败,苏威又归附王世充。唐平王世充之后,苏威求见秦王李世民和唐高祖李渊,均遭拒绝。武德六年(公元六二三年),苏威病逝于长安。事见《列传》并无贬光州刺史史实。而苏威之子应是苏夔。是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孙。怎么能说苏威生子曰“定”?还有那本史籍载苏威被贬到光州任刺史?
    进水老先生主编《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将从黄帝至苏益公的世系排序连接的很清楚,在唐代苏氏作为世家大族不仅父子为官,甚至父子为相。在封建世族发展到顶峰的盛唐时代一家数代都可为官是常见的。但是在唐末五代时世族社会结构消失,以武职世族出身的苏氏大郎公三兄弟适应时代发展,随王潮入闽,那也是很自然的了,改朝换代和社会战乱,很难保证任何家庭的血缘不中断,社会发展和自然规律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尤其是黄帝对中华民族可以称之为“八宏一宇,万世一系”可是作为一个家庭并非如此。有的家族至今兴旺发达,有家族从社会上消失了。所以进水老先生编辑家庭族谱应符合社会和自然规律为好。老泉公在这个问题上的作法是按社会自然规律来撰写的:“眉始有苏氏,故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赵郡之苏,皆宗并州刺史章。扶风之苏,皆宗平陵侯建。河南河内之苏,皆宗司寇忿生。而凡苏氏皆宗昆吾樊,昆吾樊皆宗祝融、吴回。合自昆吾樊至司寇忿生,自司寇忿生至平陵侯建,自平陵侯建至并州刺史章,自并州刺史章至益州长史味道,自益州长史味道至吾之高祖,期间世次皆可可纪。”我们说老泉公《族谱后录》上下两篇是经典之作的道理,就在于老泉公编谱写序按社会自然规律办事。宋名臣文彦博就盛赞老泉公的《上篇》《下篇》曰:“自是眉始有苏氏。相传七代,讳序字仲先,以明经化为大理寺评事,生三子:长曰澹,次曰涣,季曰洵。余与而言曰:先世宗谱,历代著明,五季(笔者注:五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之时,散亡殆尽,世系不能备也。爰作《苏氏族谱》,请为叙。余观苏氏之后,子孙多贤而且才能,其积德之验也。抑愚不敢有颂。而规夫族谱之作,尊祖也。尊祖而谱族,知祖之所出,非特以纪世次,纪官位,而夸于人世也;将后世观之而考世德之纯疵,明统泽之广狭,俾其子孙益思所以自主云尔。’(参阅上海龙塘《苏氏族谱》卷一上三六至三七页)当今,作为编制《谱》者,应尊从苏洵公文彦博公之教。

作者:正史 (2011/5/12 15:11:25)   回复此贴
  回复:陈子彬:画龙宜点睛 画蛇不添足 第 3 楼

四、族谱之作尊祖也
    在唐末五代,在那个群雄蜂起,军阀混战的年代,苏益公随王潮入闽,是时代所使,苏益公之所伟大,为后人所万分敬佩的原因并非益公本身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而是抚育了像苏光谊这样的三兄弟所创造的业绩,尤其是像苏颂这样子孙。正因为有像苏颂这样大人物的显现,才使入闽始祖苏益更光彩。入闽者千百万人,就苏姓入闽者何止苏益公一人?作为子孙后代对祖先赞颂夸大一点也是出自对先祖的崇敬心理,人们是理解的,无碍族源之根本。但是那些违背史实,行文中父子、祖孙倒排是一般性的疏漏吗?
    今天我们来梳理《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苏益公旧族谱序》是恹复苏益公的光辉形象。例如同安提供一份所谓“原始”资料称唐末封苏益公为武安侯。这份资料赞曰:“晚唐之弊,纪替纲驰,东南半壁,倚公掌持。克复全闽,功震边陲”。对先祖颂辞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难道是尊祖吗?    在宋苏绅苏颂父子所生活的时代有司马光、欧阳修、苏洵分别创各种模式的家(族)谱,在欧阳修鼓舞下,苏洵先后编制历史上第一部《苏氏族谱》并且发表了《族谱后录》上篇下篇 《(苏氏)族谱亭记》等,堪称经典之作,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们作了榜样。今天我们编制《新编苏氏总族谱》也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范本。
    欧阳修是《新唐书》的主编,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作者,苏洵父子三常与苏颂共议苏氏家族的源流,都认为是子卿(苏武)之孙。苏洵所编制眉派《族谱》只能从自己的高祖写起,从留眉的苏味道到苏洵高祖。由于改朝换代、战乱、天灭、人祸等多种因素,尽管先世宗谱,历代著明,“五季之时,散亡殆尽,世系不能备也”。
    五、就苏益公的若干史实
    (一)《后汉书•卷三十一》称“苏纯是苏武的哥哥苏嘉的六世孙,是大清官苏章的祖父。”《后汉书•卷六十一•列传二十一》称:“苏章的七世祖就是鼎鼎大名的苏武”苏老泉公《族谱后录上篇》“……建生三子:长曰嘉,次曰武,次曰贤。嘉为奉车都尉。其六世孙纯为南阳太守,生子曰章,当顺帝时,为冀州刺史。又迁并州……。”
    苏纯、苏章同时生活在东汉,公元六、七十年,距苏洵生活的时代约千年。就《后汉书》同一个作者对苏纯、章直系,就有相异之说,那我们今天就不必刻求古人,就按“我们同是子卿孙”约定俗成说法连续下去吧!

作者:正史 (2011/5/12 15:12:32)   回复此贴
  回复:陈子彬:画龙宜点睛 画蛇不添足 第 4 楼

(二)关于苏益公年龄的问题,据芦山堂所公布全部资料证明苏益公年龄是按王潮入闽时间推断出来的。唐僖宗丙午(公元八八六年)前后随王潮入闽。故难以确定苏益公准确出生年月。就连苏益公的儿子们的生卒年月,史志都无准确记载,即使是有些记载也难以经得住宅区推敲。说苏益公出生在闰七月十五日。据考证那一年并无闰七月。河南社科院考古所张新斌研究员,根据《元丰九域志》查到“据调查发现有苏氏族裔二二一二人,并保留有苏堆子、苏奕墓、苏家祠堂及苏氏蓼祖庙,据称为苏益二兄苏羡之长子诵春的后代”。据此我们可以判断他们兄弟三人的年龄正是成家立业、血气方刚之年。所以他们兄弟随王潮入闽是整江山创家业。因此对兄弟三人年龄也无需去深入考证了。
(三)在唐末五代之时,群雄蜂拥而起,即便是世家子弟,也只能依时势而动。“先世宗谱。历代著明,五季之时,散亡殆尽,世系不能备也”。对苏益之入闽动机和入闽时日有谁可以说得清楚?现在诸多的论据(引证文字)都是没有脱离《苏益公旧族谱序》的范围内。颜中其教授《新编苏氏大族谱》《古代苏姓名人传》,苏翔天《苏姓探源》,管成学王兴文《苏颂评传》,河南社科院考古所张新斌研究员在咸阳《新编苏氏总族谱》第一次编辑会上的论文《河南与中华苏氏寻根》,于元先生在《新编苏氏总族谱》第二次编辑工作会议上论文中所提到苏益的史实也都没有超出《苏益公旧族谱序》。为此我们应简要了解黄巢、王潮、王审知。乾符二年(八七五)黄巢卒众响应王仙芝起义。次年,因反对王仙芝接受唐王的招安,与王仙芝分兵,独立作战。五年(八八0)王仙芝战死后,黄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起义军南下,经江西、浙西、浙东进入福建。王霸三年(八八0)年底进入西安。全统(黄巢年号)四年(八八四)年底退出长安。王潮(?——八九八)五代时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末为固始县佐,旋即在王绪部下为军正。光启元年(八八五)随军至漳州,与诸将囚王绪。王潮被推为将军。次年攻取泉州,降唐,任泉州刺史。唐景福二年(八九三)攻入福州,自称留后据有泉汀五州之地,任福建观察使。乾宁三年(八九六)升为威武军节度使。次年底(八九八年初)死。王审知(八六二—九二五)五代闽王国的建立者。公元(九0九—九二五)在位。唐末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王潮死后王审知继任威武节度使,尽有今福建之地。后梁开平三年(九0九)封为闽王。
    在那个时代唐王朝行将灭亡,新军阀各争山头,任何人都是为了闯荡家业,保护自己。苏氏兄弟都是有作为的,尽管史书没有记载,但在家族史上都写有相当数量信息。南安阜阳《梅石公墓志铭》《阜山苏先生墓志铭》的发现为我们提供石证。苏益公所生活的时代距苏颂公父祖生活的时代也只是百余年,但是他们所掌握有入闽始祖苏益公信息是“随王潮入闽”而已。所以,很难断定是“奉旨入镇福建”还是“以贵族身份避秦宗权之乱”。
    (四)《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的编委会的主导思想是将苏益公作晚公的嫡子,即长子成为大宗。所以编辑这部《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中自然会舍去苏义和苏羡二个长兄。晚公有三子,按《进水老先生复信称》根据《永定古竹族谱》载:“晚娶萧氏生三子:长益、次盛、三广,才编为晚生三子”。    作为一个家族的谱系(世系)基本上应以血缘关系为据。“凡天下之人,惟天子之子与始为大夫者,而后可以为大宗,其余者否,独小宗之法犹可施于天下,故为族谱,其法皆为小宗。”老泉公在《族谱后录•上篇》中重申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尽管《苏益公旧族谱序》、《苏汉重修族谱序》是讬名之作,但是苏益公作为历史人物及其历史地位是不容否定的。南安阜阳始祖苏义公及其入闽史实是极有说服力的,因为:谱志可据、县志可查、墓志可证、昭穆可究、寺志可鉴、祖籍可溯、著述可考、人文可依。
    六、苏氏入闽始祖
中原地区开发福建者古已有之,有记载自汉代就开始了。苏益公三兄弟之入闽是唐末代时。现将漳州苏登科先生来信奉献给各位仅供参考,笔者对其入闽始祖事将再深入研究。
(二00八年八月二十四日)

作者:正史 (2011/5/12 15:13:0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苏氏论坛  执行时间:1,015.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苏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