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苏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苏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东坡有后嗣在嵊州三界沈湖村.doc 已阅:3590 / 回复:1(楼主)

东坡有后嗣在嵊州三界沈湖村

我们家族世居浙东山区嵊州三界沈湖村,那是一方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鱼米之乡。但在我儿时,家乡遭日军侵略,父母只好带着我,冒着枪林弹雨逃到上海谋生。乡下的祖父母去世后,我便与家族联系日少。从4岁离开故乡,我一直未回去过。记得从抗战胜利到上海解放的十多年里,尚时有远亲来上海求学、作客和谋生,多到我家落脚,母亲总是热情招待。有的还住上数日,叙叙乡情,聊聊趣事,他们的名字我至今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父母亲相继去世,进入21世纪,我也逐渐进入老境,幼时的场景时常在脑海中涌现,一种希望回故乡看看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随着年龄增加,回家乡走走的念想越来越迫切。几年前,我把思乡之情同儿女一讲,他们都很支持。
经过他们的多次努力,并在亲友们的热忱帮助下,联系到家乡不少亲戚,约好回乡的日期,共叙同根同宗的亲切之情。 我家三代人终于踏上回乡寻根之旅。在沈湖村,不少闻讯而来的老人早早就在等待我们,大家热情畅谈,才知半个世纪前来上海的不少老人都一一作古了,令人唏嘘。在乡亲的引导下,我家三代人瞻仰了祖辈居住的场所,也是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乡音环绕,认取前尘,不仅是我,儿女们亲眼看到他们已经故世的爷爷、奶奶口中常提的地名、长辈,也都十分激动。
又蒙小辈们托人辗转相询,借得一份珍贵的家谱,谱虽残破,但是封面文字与内文、画像均清晰,上书《绍邑德政乡苏氏家谱》(民国时家乡划归绍兴县,故称“绍邑”)。得此宗谱一观,真是喜出望外! 拜读了家谱,方知始迁祖为苏天寿公,在元代定居嵊州;始迁祖系苏东坡第九代孙,是东坡公之三公子苏过第八代孙,为东坡直裔。天寿公定居家乡后,取村名为东苏庄,后随着历代族人增多,向村外发展,又建西苏后村。原来,乡亲们至今称沈湖村两部分为“东苏”“西苏”,是这样来的。 始迁祖天寿公传承下来的都是单丁独子,直到第八代孙,才拥有三房。按排行,我家是大房系下,从三房那时起到我这代,已是第十三代孙了。这次回乡叙旧,家乡亲戚还习惯称“大房”“二房”。这是老祖宗历代流传下的习惯用语,其实,家乡苏氏门中均为天寿公一脉传承下来,都是一大家族的人。
这份家谱是历次修谱中的最后一部,为民国29年版,我的名字也排在宗谱之内,算来我是东坡公的第三十代孙,始迁祖天寿公的第二十一代孙。
这部家谱据说当年仅印制了8份,分藏于各位宗亲之室。此后50余年,由于战乱、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家谱被作为封建糟粕甚至 “变天账”而遭搜缴、焚毁。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稳定、人民富庶,当老人们再忆往事、再续宗脉时,已找不到家谱了。21世纪初,老人们都已绝望时,此事居然有了转机。原来,一个曾为苏氏族长的家庭在翻造房屋时,在房梁上发现了这部家谱。这部家谱连目前规模最大的上海图书馆编印的《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也没收录,可以说是弥足珍贵。
这部家谱线装木刻,分为4册。家谱的基本内容有历次修订充实的记载,包括族人修桥铺路捐田的名册和内容、东苏庄河周边山宅的形势图、家谱收藏人的名单、族规条文、历任族长传记、族中代表人物的绣像、引传各纪(记载了从北宋苏洵公上三代开始至民国29年各代族人的生育婚姻及卒葬内容)等,内容非常丰富。
国家、民族、姓氏,从来都是血脉相连的。国家、民族的历史不可断代,宗氏与个人的关联也不可分割。家谱是氏族有序传承下来的根据,所以,想知道个人是从哪一支根脉中来,不妨花点时间到自己的家乡走走问问,深入寻访,有可能会得到意外的收获,这也是人生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同样,你也可以到上海图书馆去查一查你家乡的宗谱是否存在。 但愿有心人不虚行。

作者:suyongjun (2011/10/10 11:40:42)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东坡有后嗣在嵊州三界.. 第 1 楼

我是广东怀集姓苏的怀集县平林苏氏的始迁祖也元朝未年到怀集的名苏天乙,我们不知道天乙公上辈是什么人名,天乙公和天涛公有什么关联?

作者:1767120278 (2011/11/18 12:01:4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4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苏氏论坛  执行时间:500.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苏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