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西汉时期,闽越族虽然被汉武帝迁往江淮之间,可是大部分则遁逃入山。所以,在汉族南迁入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福建各地仍遍布闽越族后裔,并在人数上居多数地位。他们屡屡发起反叛,孙吴政权被迫多次派兵入闽平定反叛。但是,在九龙江流域仍然分布着众多的闽越族后裔。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这些在当时被称为“蛮獠”的少数民族,在今漳州、泉州和毗邻的广东潮州,发生“啸聚”叛乱。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从中原统军南下, 历经40年才将他们平定并安抚下去。 这次平乱,先有陈政所率申、光、蔡三州府兵3600人,将校132名;后有陈元光等随军眷属、后勤人员、商人、平民百姓,其人数超过两万人。这些人后来就在九龙江流域定居下来,使那里的汉族人口大量增加。可以想见,如此大规模中原民众入闽对当时尚属“蛮荒” 之地的闽粤一带,将产生何等重大的影响。于是,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朝廷就把新平定的九龙江流域从泉州析出,新设漳州。其管辖范围,北至泉州以北的莆田仙游,南至广东潮州揭阳,西至闽西龙岩及江西南部的虔抚,东至大海,几乎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范围。可见陈政、陈元光父子先后作为岭南行军总管事,管辖范围之广。 唐初中原移民入闽这一历史事件,均记载在《福建通志》、《广东通志》、《漳州府志》、《泉州府志》、《漳浦县志》、《云霄厅志》、《潮州府志》、《揭阳县志》等书。这次入闽,两批共有64个姓氏,连同随军入闽开漳军眷姓氏共有87姓,形成众多的漳州姓氏开基祖。我们苏姓也在其中。记载在《漳州府志-兵纪》里,也是唯一一个姓苏的,就叫作苏道。他是陈政132名将校当中的一员。苏道,入闽时为府兵队正。南宋绍兴年间,授封昭德将军,附祀陈圣王庙(俗称漳州北庙)。这是见于史书苏姓入闽的第一次记载。 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迁设九龙江平原,苏氏后裔随州治迁徙,蕃衍龙溪、漳浦二县。据《漳州府志》载,唐末至北宋有6位龙溪籍1位漳浦籍苏姓进士及第。 随着福建沿海汉人的大量增加,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朝廷又在闽西设立一个汀州,把福建最后一块闽越族后裔居住的化外之地,纳入王权统治之中。这样,经过800多年的不断播迁,到唐后期,南下的汉族移民已遍布福建全境,在人口上占据优势。 李唐王朝建立后,中国进入一个全盛的历史时期,福建在这个时期也得到很大发展。所以,唐代的福建增设了长汀、龙岩、宁化、古田、尤溪、永泰、长乐、漳浦、连江、福唐(今福清)、晋江、仙游等县,使福建的县治增加到24个,另外还新设了上杭、武平、梅溪(今闽清)、感德(今宁德)、归德(今德化)、大同(今同安)、桃源(今永春)、小溪(今安溪)、武德(今长泰)9个场(墟市),以及永贞(今罗源)、黄连(今建宁)、归化(今泰宁)三个镇。这样,唐代福建的县级和准县级行政区划已上升到36个。 进入五代十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绪、王潮、王审知三兄弟“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 领兵数万人转战安徽、浙江等地,在南征辗转过程随地补充兵源。“自南康入临汀,陷漳浦,有众数万”, 直下漳州、泉州,留居闽南5年。景福二年(893年)入占福州,创建十国之一的闽国。王氏兄弟连同子孙经营福建达50余年,其中就有许多士族随王审知开基闽地。 根据南安阜阳堂保存的旧族谱,我们苏姓有苏义、苏羡、苏益三兄弟及众多族人,随王绪、王潮入闽。苏义世居今泉州南安二十都阜阳谷口前埔九郎园,为阜阳苏氏入闽始祖,通称大郎公;苏羡居永春毗湖;苏益居云台开山(今槐市苏垵一带),其子苏光诲后建第于大同场葫芦山下,遂为芦山堂开基祖。在王氏治闽期间,大同场升格为同安县。当时,福建苏氏人数极少,还谈不上闽派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