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家族枝繁叶茂大小两庄人材辈出
- 中华潘氏网 2011年10月14日 万家姓
潘老将军落户潘集寨至今已有六百年左右的历史,子孙遍及陇上。其中肯定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可惜岁月流逝,事迹湮灭,许多贤达的业绩已无法考证,使潘老将军之后潘氏族人的创业经历成了一片空白,实在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晚清以来,有成就的潘氏后人,当首推生于天水市秦城区的潘尊贤先生。《秦州志》载:“尊贤祖凤声,安贫积学,每借得人书,穷日夜手抄,遂积至等身。与通渭鸿儒李南晖相师友,学品皆齐名。应省试裹粮徒步九往,乃获第一。生平无狂言赘行,人呼为‘潘圣人’。“潘圣人”的绰号,含有几分讥讽和调侃。但他终生惜时如金,皓首穷经的勤学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子孙两代人。潘尊贤字容堂,祖籍潘集寨大庄,他祖父时移居今秦城区阮家街。少年时敏而好学。清道光元年(1821年)参加乡试中举,后虽会试未中,但被择优录为知县,在江西省上高、萍乡、弋阳、广丰、进贤、安义、万安等县任职。所至以刚断为治,尤其重视革除污俗、铲除私弊。上高、萍乡有溺女婴陋习,尊贤公到任后,访知由稳媪贪贿所为,遂拘稳媪,杖数人,其风始息。安义有一土豪、独霸乡里,鱼肉百姓,尊贤公将其拘捕正法,百姓举酒庆贺。沿江农民因争渠水灌溉常发生械斗。公查地形、定条约、各依次用水,多年械斗乃平。尊贤公精于书法、文才甚高。道光年问丁酉、庚子江西两科乡试时,曾被任为同考官。尊贤为人正直,不事权贵,口碑甚佳,本应因绩进五品阶,但由于当面斥责上司贪横行为,结果为上司所诬陷,去职返乡。晚年淡泊名利,精研书法,或以写诗为趣。其书法体在欧、柳之间,又兼二王之笔意,尤以行草见长。书体苍劲秀润,善书主轴。被誉为“陇上第一书法家”。所作诗词,集有《渭村呤草》传世。
潘懋中,尊贤之子,生于江西。富思辨,但不善辞令,为人耿介,不从俗沉浮,精于行草,善书大幅中堂。纵观全作,清气喷薄,神完气足,字字道润舒展,清丽浑朴。中年出仕受挫。弃仕从医,精于医道,是清咸丰、同治、光绪时天水名医之一。
潘其渊,潘懋中之子,曾任宁夏中卫、中宁县教育局长,是一位气韵甚佳,功力不凡的书法家,惜英年早逝。
潘文耀,字星如(1874——1910)年。《马跑泉志》载“为人英侠倜傥,豪迈绝伧,而接物应人和顺谦抑”。青少年时从事农业劳动,并经营水磨、油坊。由于勤奋努力,管理有方,家境渐裕。而立之年师东泉张焕斗骑射三年,以武试入邑,为我村第一位武秀才,后在陕西常备新军任职约两年。不料家中人口激增达三十余口,入不敷出,负债屡屡,家道中衰。公辞职后,内修家政,外理商务,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辞世时年仅三十六岁。
潘文藻,字士凫,萃千公长子,(1878——1952)。清光绪时考中秀才。初在本村私塾任教;1918年当选为甘肃省第一届省议会议员;1919年任天水县东乡总绅;1920-一1929年间任天水县银粮经徵局总办。任职期间,清廉勤奋,革除积弊,收粮时亲临仓地监督,为交粮群众尽可能提供方便,农民有难处找他时尽力排难解纷,深受四乡农民尊崇。1921年连选甘肃省第三届省议会议员。1925年,甘肃大旱,酿成饥荒,公与其弟文汉慷慨倾仓放粮赈济灾民。公五十岁后隐居山村,以教育子孙为乐,1952年7月病逝。
潘文汉,(1884-一1946)字云倬,萃千公次子。终生料理农事,理财尤善。由于云倬为人公正,族人公推兼管潘氏户族(厚德堂)公产三十年之久。他多年热心公益事业,周恤贫困。马跑泉名流丁剑秋曾说:“六哥海纳百川,大智若愚,富而好礼,有乃父萃公之风”。1929年陕甘大旱,饥民载道,粮价徒涨,每升(合七市斤)粮食售价高达一块银元,邻村富户趁机大量粜粮敛财,获银元数千枚至万枚之多。可云倬公不仅升合未粜,还尽其所有筹粮八万市斤,周济村民和路人。1929年可称旷世大饥,而我村千余口人无一饿死,云倬公从此声誉大震,美名邻闾。他还善书颜体大字,行草大气磅礴,雄浑朴厚。
潘文彬,字友质,萃千公三子,(1892——1952),自l919年起任本村教员。因办事公道缜密,1921年村民推荐兼管观音阁的规划,修建事宜。由于观音阁在筹资、设计、备料、施工、雕塑、彩绘等方面,任务繁重。友质公辞去教员之职,专心致志,不舍日夜,经过四年的辛劳,于1924年冬竣工。1936年张大千先生应天水名流冯国瑞之邀,对麦积山进行考察时,适景和公(时任元甸乡长)特请张大千、冯国瑞来我村观音阁一游。张大千先生惊叹观音阁布局合理,构思精巧、壁画、彩绘线条舒展自如,可与麦积敦煌的壁画相媲美,是陇上庙宇的精品。
冯国瑞先生对潘文治(字少平)先生所作的楹联称赞不已,并想约见这位乡土才子,惜文治先生庙成后次年英年早逝。
“观音阁”原称白衣庵,匾额为道光举人,邑人潘尊贤书;“观音阁”匾额为渭川道尹许承先书写,均为名家手笔。“观音阁”各殿宇的对联,均系潘文治之作,文采灿然,对偶工稳,平仄协调,构思精巧。现记述如下:
菩萨殿楹联
门开临渭水,见帆饱舟轻,恰似慈航晋渡何妨亲手指迷津;
庙迁傍学堂,喜教行化洽,纵然苦海无边早已回头登彼岸。 .
财神殿楹联
(缺佚)
城隍殿楹联
西汉奏奇勋,耿耿忠心昭日月;
东柯建新庙,煌煌祭典享春秋。
三王殿楹联
(缺佚)
三圣殿楹联
(缺佚)
火神殿楹联
四时钻木敢忘本;万户灶烟思报恩。
镇江王殿楹联
(缺佚)
前山门楹殿
庙貌重修,居然美仑美焕;
神灵默佑,乃以有岁有秋。
中山门楹联
三迁得胜地,凿石劈山成莲座;
四载奠神宫,环门渭水绕竹林。
潘文铸,字镕如,(1895——1946)。公才华颖悟,过目成诵。自幼学医,精于岐黄之道,塾悉名家学说。公因精通医理,用药量虽小, 但主次分明,配伍得当,丝丝入扣。而立之的年已成当地名医。治伤寒杂症有药到病除之效,受到乡民的爱戴。原国民党中将胡竟先驻防天水马跑泉时,肝气郁滞,肾阴亏虚,曾在上海、九江等地求医,久治不愈。求治镕如公后,公以胃气为本,滋阴降火,清肝宣窍,肝火渐平,十年沉疴,半月而愈,对此胡竟先十分惊叹和信服,赞口不绝。他给穷人治病减免医药费的事例相当多,至今传为美谈。 潘丕谟,字显卿,生于1895年,曾就读于东泉高等小学和省立天水三中。毕业后,任文县银粮经徵局帮办。1926年毕业于北京高等警官学校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邓宝珊部骑兵旅军需长,1927年任国民党热河省党部办事员;1928年任天水省立三中校长;1933年任国民党陇南党部指导员;1934年任国民党武威党部常务委员;1937年任天水专区党部专员;1940年任武威税务局长;1945年任天水师范学校总务主任;1947年任天水职业中学校长。解放后在天水县卫生院任医师,后又调到天水市医院任医师。“文革”中蒙冤遣送农村,1975年因病去逝。“文革”前显卿先生曾任天水市政协副主席,天水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民革天水市委委员之职。1978年,中共天水地委组织部、统战部通知撤销“文革”中的错误决定,为显卿平反昭雪。显卿一生从政、从教、从医。手中有杈时,时刻不忘为人民做点好事,为地方做点好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权无位时潜心于自己医疗业务,孜孜不倦的学习,力争精益求精,以高尚的医德,救死扶伤,为患者服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贤者风范永存人间。
潘尔廉,字砺斋(1989——1970年)。曾任微县财政科长。公真诚洒脱,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峭峻刚劲的行草,得到行家“笔精黑妙”的好评。
潘尔煦,字景和,(1910——1998年)。曾任元甸乡长(今甘泉镇),东柯乡小学校长。聪颖好学,写作俱佳。所作七言近体诗,风韵盎然,不落俗套。行书圆润自然。
潘泽麟,字皋民,(1914——2000年)。天水市一中毕业。1932年在陇东南15县运动会上,获全能冠军。当时驻军首长胡宗南向泽麟颁发银盾和奖章。毕业后曾在社棠和本村小学任教。
潘氏后裔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在国家危亡之时赴汤蹈火,英勇献身。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仅潘集寨村在中条山战役中就有六位参加,其中三位血沃晋南大地,为民族的存亡捐躯牺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他们是潘钟麟、潘茂意、潘岁哥。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者多达十一人,为抗御强敌,保家卫国做了不朽的贡献。所幸抗美援朝战争参战的十一人中,仅一人受伤,实属偶然和万幸。
分享按钮>>指挥使驻扎屯军潘集寨由此得名—潘氏
>>金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