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家谱源流】固始潘{番}国故城季孙公后裔曾经迁途中的辉煌潘字五千年的演变史!
- 中华潘氏网 2017年1月11日 潘明山
固始潘{番}国故城季孙公后裔曾经迁途中的辉煌潘字五千年的演变史!江苏江阴潘明山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云南元谋人遗址出土显示中国古人类已有一百七十万年蓝田人遗址存有八十万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出土就显示中国这块土地上早期人类已经至今生存七十万年……!尽管这些早期人类与现代人外表上还存在差异,但经过漫长年代的不断进化逐步成熟!同时伴随的中华民族文化也由起源的原始文字经过五千多年不断进化演变成当代汉字!
我和潘德富宗亲就潘氏发源以及古潘国几个问题进行了两天交流。并把我写的<进一步深入妍究潘氏南北二源头说及固始番国{番水}潘水在何处?>一文和固始潘国是季孙公后代迁出荥阳后的落脚点并为潘氏发展起着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观点发给潘德富宗亲!过了几天潘德富宗亲在网上发表了<鄱氏不是潘氏,固始不是潘国>一文中说”固始番国不是季孙公后代迁出荥阳后重建的潘国”, 因此特写这一篇文章就远古时代番和潘两个字的关系和固始有没有古潘{番}国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也算给潘德富宗亲一个答复!
一:潘字和其它中国文字一样经过五千年不断进化演变!德富宗亲认为现在潘字无论从字形上还是读音上从远古到今天是一呈不变千百年来都是带水字傍,这是忽视中国文字进化规律的主观意识。在汉代说文解字中已经明确归纳了潘字的早金文和晚期金文小篆大篆的写法潘 现有的甲骨文中没有这个字,提供几种其它的写法:
小篆(依据说文解字)
六书通 金文
汉语字典也把潘字归纳几种写法 汉语字典 >
潘【书法字典】
汉字:「潘」 字形演变 字源演变
魯侯鬲(金)西周晚期說文‧水部
小篆康熙字楷体
在下图<字源>一书归纳到从战国文篇到说文小篆到汉代隶书以及近代楷书潘字的各种写法其中还不包括金文和甲骨文的写法!
以上写法都是经过世界众多著名上古文字学家一致公认的,德富宗亲自认为比一切古文字学家研究更深更正确让人实在不敢苟同! 汉语字典 >
潘汉字:潘
拼音:pān部首:氵四角码:32169仓颉:ehdw86五笔:itol98五笔:itol郑码:VPKI统一码:6F58总笔画数:15笔顺:441343123425121
异体字:䆺 番 𤄜
汉字:「潘」基本解释
● 潘 pān ㄆㄢˉ
1. 淘米汁。
2. 姓。
点此查看:汉字【潘】更详细解释 【潘】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
汉字:「潘」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工具书 影印版 备注 文字版
汉语大字典 第1871页 第4字 文字版
中华字海 第571页 第19字
汉语大词典 第8126页 第6卷 143 文字版
现代汉语词典 第969页
字 源 第1002页
中华大字典 第1083页 第10字
康熙字典 (内府) 第1546页 第1字 文字版
康熙字典 (同文) 第649页 第5字 文字版
康熙字典 (标点) 第597页 第5字
异体字 𤄜䆺番详情
说文解字注 第2244页 文字版
说文解字 (真本) 第386页 右栏 文字版
说文解字 (宋刊) 第394页
说文解字 (汲古阁) 第740页 文字版
说文系传 第895页
说文解字今释 第1584页
汉字源流字典 第1845页
王力古汉语字典 第633页
故训汇纂 第1323页 第3字
经籍籑诂 第1949页 上平聲,十三元,補遺(韻目第1916頁) 第2020页 上平聲,十四寒(韻目第1962頁) 第2066页 上平聲,十四寒,補遺(韻目第2040頁)
古文字诂林 第7158页 9 冊,第 209页
说文解字诂林 第11117页 补遗:17688
字 汇 第567页 第17字
正字通 第1250页 第11字
类 篇 第401页 下栏 第7字
龙龛手鉴 第173页 第26字
玉篇及残卷 第352页 027 残卷:第445页
篆隶万象名义 第994页 列行:21
宋本广韵 第127页9字 文字版
宋本广韵 第130页9字 文字版
宋本广韵 第119页 表格文字
集韵 (述古堂) 第136.2.1页 第148.2.7页 第198.5.7页 第198.10.4页 第556.8.1页
集韵 (明州) 第136.2.1页 第148.2.7页 第198.5.7页 第198.10.4页 第556.8.1页
中上古音韵 中上古音韵 表格文字
中原音韵 第58页 第48字
汉语大字典 (一版) 第1745页 第10字
古壮字字典 --
中文大辞典 第8539页
书法字典 书法字典 书法字典
书法大字典 第1205页 草书大字典:第722页 隶书大字典:第702页
订正六书通 第73页
汉字字源 字源解析1 字源解析 2
字形演变 字形演变 字体转换器 篆书识别器 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字典 字形图 --
甲骨文合集 --
金文编字典 字形图 減涕潜濯潘滰
甲金篆隶大字典 第789页
以上两图为金文和战国以后小篆汉代隶书潘字写法,这些凝结几百年来中国古文字家的研究成果不是潘德富宗亲所能推翻的,我们再来看德富宗亲在自已文章中引用的一张图这图中标签中说”殷契潘姓之说,契居番在今河北怀来县有番氏和氏,番氏番吾(定县) 又迁固始县,潘侯南逃于番阳湖。周武王灭商殷后,将潘侯空出番地封于毕公子有潘氏” 。这里让人感到奇怪潘德富宗亲一贯认为固始番国不是潘国,潘字和鄱字番字在远古历史上没有人牵联与关系,哪他又在自己文章中引用说契潘氏就是潘氏? 番吾是潘侯?潘侯空出地又封于毕公之子因而有潘氏呢?这不是德富宗亲自己又在否定自己的观点,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二:潘, 番,鄱等字发音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而德富宗亲自认为研究比中国文字学家更深否定这一中文发展规律说中国文字几千年来发音一直不变是站不脚的。就拿他认为” 番” 字发音应为fan来说吧其实在远古时” 番” 应发音为pan!也就是在当代广州番禺区的”番”字其发音也应为pan而不是fan番,读作fān,也作pān(地名, 广东番禺)。基本字义:⒈ 遍数,次,回:三番五次。⒉ 轮流更代:轮番。更(gēng )番。⒊ 称外国的或外族的:番邦。番茄。番薯。⒋ 倍:产量翻了二番。中文名番拼 音fān,pān注 音ㄈㄢˉ汉字结构上下结构番 [pān]番禺 pān yú[Panyu county] 地名。在广州市南郊,现为番禺区。
而德富宗亲一直所认定的楚简中出现的”鄱”君不是古”潘”君其主要依据的鄱阳湖和鄱阳县的” 鄱’ 字,在远古字形应是没耳部旁的”番”pan字, 见鄱阳湖志鄱阳县,古称番邑,饶州,汉时更名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岸以上情况说明德富宗亲在文字学方面理解出现了失误!
三中国文字发展先由象形文字再发展到形声文字而后单靠象形创造字已不能满足记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发展形声字而由象形随后又发展了会意字!如由止字步字
字源解说步,甲骨文(行,四通八达的大路)(两个“止”,代表两脚一前一后南北方向移动)(两个“止”,代表两脚一前一后东西方向移动),表示在大路上行走。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省去东西方向的两脚。有的甲骨文连大路形象“行”也省去。造字本义:两脚在大路上交替迈进。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在步字基础上分化出来许多具体功能的字如止族
· 止趾此些跟踵蹄之世市出敖跋走蹈卸践蹑踊跃踢蹂蹉跌耑趄距蹩蹙赶赴超越趁趣趋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上三种创造字法又越来越不能满足生活中应付了又出现近音假借字如赏赐的赐字没出现之前由易字代用!上古文字并没有消亡实际上只规范了笔画的写法,而上面讲到番字早在甲骨文就出现而潘和鄱字在说文解字中以篆书形式出现,比较晚应在春秋晚到战国初期!而且中国古代没有拼音都用声符汉字如: 艮音字代表很狠痕跟龈等字!番音字发音代表潘藩鄱僠、勫、潘、播、憣、幡、嶓、嬏、噃、墦、膰、燔、璠、橎、旙、皤、磻、襎、蟠、繙、羳、翻、譒、蹯、轓、鐇、鷭因此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博士在{文字学导论}文中讲到”究中国文字语言音韵的人,都知道近字音是通转的异体字形也有通用通转和演变不同的是,演变是由时代不同而变化至于通转却不是时代关系。在文字形式没有十分固定以前同时代用同时表达同一意思的文字会有好多样写法,是当时人所公认的。”因此在战国文物上同时出现番潘鄱等代表潘氏的字不足为奇!在而潘德富宗亲主观意识自已把自己引入错误的道路,把个人水平看得高于中国一切古文字学家不取!即然德富宗亲固执地认为中国文字字形与发音历来不变的,那他更无资格把固始出土青铜铭文中的”子成周” 说成是”鄱”字了!三:考古学家早已经公认固始侯古堆出土青铜器铭文释文为” 潘子成周” 是古潘国之遗物不容猜疑, 马世洲先生文中列举1974 年以来固始地方出土的大量潘国文物,介绍了被国
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潘国故城遗址。出土器物包括刻
有铭文的铜匜、铜盘,编钟(一套9 枚),以及青铜鼎、鬲、壶、盆、尊、锥和
一些陶器(参见马世洲:《潘姓源于固始》一文)。这些出土文物形成了潘氏源
于固始的证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先生说:“在中国,虽然有丰富的文字记录,完全靠史
书仍然是不够的。记载有的不全,有的是后人、外行人写的;有些是后来依靠传
说追记的;有些是了解不深甚至肤浅、误解或错误的,往往需要对考古遗物进行
科学技术的研究,并结合考古研究得到的结果才能充分揭示其内涵,确定年代及
史实。”
出土的文物,发掘的故城遗址是实物证据、原始证据、直接证据。根据物证
的证明力大于书证,原始证据的证明力大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的证明力大于间
接证据的原理,潘国故地固始说比“陕西”说、比荥阳说有更坚实的基础。荥阳为潘氏发源地固始番城是潘氏发祥地的说法应可成立考古事业的发展为我们寻找潘国故地的踪迹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德富宗亲老是说以据包山楚墓简牍来推断出侯古堆青铜铭文”” 子成周” 应释成” 鄱子成周” 不是古潘国之物可他又拿不出包山楚墓简牍原拓片让人一观真相,就厦门大学发表”包山楚简考古词汇研究”一文中就多处运用了近音相似偏旁异体字通用译文字如包山简有”近”字李家浩教授等认为”祈
“和”近”都是斤偏旁声可通用近音字:卺”字,在华夏考古2015年第2期厦门大学教授张闻捷发表“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年代与墓主”一文中提出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陪葬坑出土的铜有铭文日: “有殷天乙唐孙宋公缝乍其妹勾郚夫人季子媵簠”。这里把铭文中的译成汤如果安照德富宗亲的中国文字自古笔画与读音一成不变的观点!哪么唐与汤的笔画自古形状上相差千里之别并在读音上唐tang第二音汤tang第一声平音。更本两个字搭不上关联可是考古工作者还是把唐译宋景公为什么自称“有殷天乙唐(汤)孙” 的汤
并且张闻捷教授认为侯古编钟九件铭文为”番子成周”无凝为另外平阳欧氏在博客发表了{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论文中也讲了即使铭文看成”鄱子成周”但译文也应当译成”潘子成周”史书有作潘或番三字古音相通。“鄱子成周”之名不见于史书记载,但从其名中可知鄱原为国名或邑名,后为楚所灭。入于楚,为楚邑。《春秋左传》即数见“潘子”之名:
鲁昭公12年(公元前530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颖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嘉帅师围徐以惧吴。”
昭公13年(公元前529年):“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按指上文荡侯、潘子等五人)。”
左传》又日:‘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于是乎迁郢于都’。此言番,番音潘,楚邑名,子臣即其邑大夫也”。我们认为,潘子臣很可能就是铜器铭文中的“鄱子成周”其人。关于番,李学勤和郑杰祥先生已经作过考证④,笔者也作过探讨囝。番即鄱或潘。楚邑名,就是现在的固始。宋代洪适《隶释》录载汉延熹三年的楚相孙叔敖碑云:“父有命,如楚不忘亡臣社稷,…而欲有赏,必有潘国,下湿境墒,人所不贪,遂封潘乡,即固始也”。碑文指明古潘国即后代的固始县。近几年,固始和信阳地区陆续出土了几批“番”国铜器,证明番国在春秋早期即已存在,后来为楚所并,遂成楚邑。
从以上众多考古学家经过严谨考证得出定论远古”鄱”字为”番{潘}”字的异体近音代用字包山信阳等地出土竹简以及固始出土文物上有”鄱番蕃”等字匀是番潘近音代用字应译为”番{潘}”字都描写古潘国的文物!而在包山竹简中有啻苴之田南与录阝君佢疆,东与陵君佢疆,北与鄝阳佢疆,西与鄱君佢疆。这句话译文是王所舍新大厩以啻苴之田,南与录阝君执疆,东与陵君执疆,北与鄝阳执疆,西与鄱君执疆。
我更能以德富宗亲一向以包山竹简来说事证实潘德富所谓固始无潘国只有蓼国之说实为其不正确的言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教授陈立柱在结合包山竹简发表的研究中”结合楚简重论芍陂的创始与地理问题“一文时西边是鄱。鄱或隶作番,由于学者对于原鄱国的具体所在看法有分歧,因之此鄱君所在何地也有一些不同意见。[11]98102何浩、刘彬徽认为:“春秋时淮南确有一个潘国。……战国时期楚国潘君的封地,应当在故潘国东境的寝丘一带”,其地在今河南固始县境内。[12]何琳仪也认为当今固始县。[13]徐少华说:“蓼国故地,在今河南固始县一带,位于蓼之西南的鄱邑,当不出今河南固始县西部的潢川、光山、商城等县之间。……此番,应即春秋早期以后的番国故地。”乾隆《光州志》说的更明白:“寥国之境半在霍丘,半在固始”。上面包山竹简考古直接证明了啻苴受封食田在蓼国东南今固始东部西与鄱{番}国相邻!如象德富宗亲所说固始一带无潘国何来“西与鄱君距疆”这一包山楚竹简的记载哪?
四:吴太子夫差攻楚守潘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德富宗亲在文章中说夫差取番即取潘子的潘国不可信,这是不顾史料记载和考古事实的误论!《吴越春秋》载:吴王闻闾立夫差为太子后,曾“使太子屯兵守楚,留止,自治宫室”。由此可知,夫差“守楚”时期约在公元前515年(阖间即位之年,亦即楚昭王即位之年)至公元前495年(阖闾死后夫差即位)之间。这期间正是吴、楚严峻对峙,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左传》日:“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其原因就是伍子胥人吴之后,为报父兄之仇,向阖闾献“疲楚”之计,以三师轮番攻楚,“楚于是乎始病”。吴太子夫差大概为此而被派往前线督战。估计夫差于公元前504年“取番”之后,即“留止”于此,并且“自治宫室”。“治宫室”,既有修建太子行宫的意思,也有册娶夫人的含义。遗憾的是佳人命短,30岁左右就夭折了。夫差悲痛之余就地将她埋葬于鄱邑,并且为之营造了大型墓室,还越制陪葬大量宝器。看来在固始这个小地方,于春秋晚期能够营造如此宏大规模的墓室与陪葬坑的,唯有吴太子夫差;敢于用“九鼎”这种“天子之礼”为夫人陪葬的,也只有夫差。而接连做了吴国俘虏的楚大夫潘子和潘子臣等人,而固始侯古堆出土文物表明 当时,吴国国势强盛,阖闾挥师曾五战人郢,几亡楚国。宋景公此时为了联络吴国,将其妹季子嫁给吴太子夫差是很有可能的。《春秋》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鲁公曾会合宋公、晋侯等近二十四,共谋“侵楚”。当年正是宋景公十一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太子夫差正驻扎在固始一带“屯兵守楚”。共谋侵楚的政治利盉,促使宋景公嫁妹于夫差,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侯古堆铜铭与文献记载的历史背景正相吻合。
四:天星观一号墓出土战国牍记载邸阳君番胜贞更说明番国封君延续和迁移过程,番封国并没有因夫差取番而灭亡!
潘德富宗亲在文章中说由于天星观一号墓出土邸阳君番胜贞因此断定古潘国故地一直在邸乡现沈丘是不正确的!我们来看天星观一号墓考古研究吧!天星观1号墓主潘胜的年代应与公孙鞅的年代相差不远。这样,墓葬的下葬年代应晚于公元前361年,而在公元前340年前后,即楚宣王或威王时期墓主邸阳君番胜,为楚封君级大墓,相当于楚上卿。或以为邸阳君番胜乃古番国之后(黄盛璋《当阳两戈铭文考》,1982年),从传世文献及青铜器铭文看,番国己姓,为祝融八姓之一的昆吾之后,历史悠久,西周、春秋早期十分活跃,春秋晚期沦为楚国的附庸。番国贵族入楚后仍受重用,番胜或因此而受封(参看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1994年)。邸阳君潘胜应为楚国异姓贵族。
上面资料看出番胜贞生活下葬在楚宣王或威王的战国中期而夫差攻楚守番固始发生在夫差“守楚”时期约在公元前515年(阖间即位之年,亦即楚昭王即位之年)至公元前495年即春秋晚期足以证实了番国后代自夫差灭固始潘国后,潘国子孙又分散迁移楚国其他各处并没有被灭族灭国,只不过封邑级别降低了成了邸阳邑君!而德富宗亲乱编出所谓固始治境曾多次移位说水经中的固始不是现在的固始之说更加离谱让人怡笑大方,殊不知固始之名在战国结束后的数百年的东汉才出现,如此不顾史实真是错之千里也!
五:孙叔傲碑记载固始曾设潘邑有一定事实以据!
潘德富宗亲在文中想借孙叔傲来说固始不是潘国时引用查《史记·楚世家》,“五举”应为“伍举”,伍举是康王、灵王时期的历史人物,明显孙叔敖不能继伍举之后,实乃慌唐之说据楚王世家记载如下楚庄王 熊侣 前613年—前591年 23 一名旅,春秋五霸之一26 楚共王 熊审 前590年—前560年 31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龚王27 楚康王 熊昭 前559年—前545年 15楚康王后经历楚郏敖,楚灵王楚王比楚平王楚昭王伍子胥是楚人,名员。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有先祖叫伍举,曾因直言进谏楚庄王而闻名,所以其后世在楚皆有名气。以上历史资料显示伍{五}举是伍子胥先祖为楚庄王时代大臣,楚庄王是楚康王的爷爷可是潘德富宗亲连楚王家世都搞不清楚竞把此伍{五}举误认为是伍子胥了,并信口雌黄地说”孙叔敖大约去世于公元前593年,而楚灵王继位在公元前540年,孙叔敖去世近50年楚灵王才继位,他不可能仕于灵王。三是碑文中说孙叔敖继高阳、重黎、五举、子文之统。查《史记·楚世家》,“五举”应为“伍举”,伍举是康王、灵王时期的历史人物,明显孙叔敖不能继伍举之后”如此缺泛历史常识的潘德富宗亲所误借孙叔傲碑来误导广大宗亲们的古代”鄱”字不是”番”的异体字固始不是”古潘国的结论是其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认识!五:楚国潘氏贵族是季孙公之后姬姓铁的事实!德富宗亲在文中说古潘国“潘邑子孙遂以邑为姓”或潘崇后代以潘国其字为氏都不符史实是错误的!在包山竹简考证中学者已经证实了邸阳君番胜贞是楚国异姓贵族,证明了《史记》:楚昭王十一年“夫差伐楚,取番。后潘氏子孙又分散楚国各地生活做官的史料记载相吻合。史记楚穆王芈商臣前625年即位前622年:楚灭六蓼之战、秦攻鄀之战。第三年发动灭六蓼战争而德富宗亲在文中误说是穆王四年灭六蓼误人子弟也,并且他借此说潘崇为太师掌国事后才灭的六、蓼两国为由说固始不是潘国就根本站不住脚了。湖北荆门包山二号墓出土竹简(下文简称“包山简”)记有“鄱君”,是楚怀王时期的楚国封君②,简文内容如下:简153:〔啻〕苴之田,南与?君距疆,
东与?君距疆,北与鄝阳距疆,西与鄱君距疆。从包山竹筒就得出番国在蓼国西离楚国发祥地云梦泽比蓼国近楚国能把离自己比较远的蓼国先纳入势力范围这种先舍近求远的做法是不符合罗缉的。这也进一步证明潘国很早臣服楚国并成为楚国东征的帮手,而德富宗亲认为蓼国灭亡前潘崇就因功返受封祖籍故地受楚王封邑于不合情理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六:吴国多次伐楚深入楚境内,最后一次命夫差伐楚取守番邑在今固始乃是实情!德富宗亲在文章中说攻楚的吴军统帅是终累而非夫差,攻取的地点是繁杨而非固始因此固始境内无潘国这是对史料缺泛全面认识形成的错误!历史上吴国对楚多次大规模征伐,前512年(阖闾三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伯嚭领兵征伐楚国,攻取舒邑,杀了吴国逃亡的公子盖余、烛庸。阖闾计划顺势进攻楚国首都郢(yǐng,影),将军孙武说:“军民征战已很劳顿,现在不能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成熟。”前511年(阖闾四年),吴又伐楚,攻下六邑与灊邑。前510年(阖庐五年),吴伐越,打败越军。前509年(阖庐六年),楚国派子常囊瓦征伐吴国,吴君迎头痛击,在豫章大败楚军,攻下楚国居巢才班师回吴。[前506年(阖闾九年),吴王阖闾询问伍子胥和孙武说:“当初你们说不能攻打郢都,现在情况如何?”二人回答说:“楚国大将子常贪婪,唐国、蔡国都恨他。大王您如一定大举伐楚,必须联合唐、蔡二国才能成功。”阖庐听从他们,出动全部军队,与唐国蔡国一道西进伐楚,来到汉水边上。楚国也发兵抵拒,双方隔水列阵。吴王阖闾之弟夫概欲战,阖闾不许。夫概说:“大王已把军队委托于我,作战要抓住有利时机才是上策,还等什么!”于是带领其部五千人突袭楚军,楚军大败奔逃。吴王纵兵追击。及至郢都,一共交战五次,楚兵五次被打败。楚昭王逃出郢都,跑到郧县。郧公之弟想杀死昭王,昭王又与郧公逃到随国。吴兵进入郢都。伍子胥、伯嚭从墓中挖出楚平王尸体加以鞭打,来报杀父之仇。前504年(阖闾十一年),吴王命太子夫差伐楚,攻取番邑。楚王恐惧,把国都从郢迁到鄀(ruò,若)以上史料证明公元前504年阖闾十一年)吴王命太子伐楚玖取守番邑是铁的事实!而德富宗亲在文章中说”《史记》记载的夫差“取番”之地在固始或鄱阳或别的地方,“获潘子臣”的是终累,与夫差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明显的错误说法!六蓼国在固始不足以信,在固始至今没有考古发现
德富宗亲在文章中说”固始县昔黄帝受命披散山通道,南至于江乃在江北为南境,高阳氏封子庭坚与安(商城有安陂城),复分蓼(蓼音六县北八十里有蓼城冈)……帝喾创九州为扬州域,唐虞夏殷皆因之,周兴属荆州,封周公子伯龄于蒋(期思镇古蒋乡也),春秋为蓼、蒋、黄三国地因此武断认为固始县是蓼国缺泛可靠考古实物依据不可信!现今考古有了证明蓼(liǎo)国是淮夷在中原地区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唐河县南4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蓼山,山下有蓼王叔安疏洪治水开凿的人工河蓼阳河、蓼阴河,是世界廖氏发祥地。蓼为已姓国,颛顼帝后裔,是高阳氏颛顼“八恺”之一的庭坚之后。蓼叔安因助大禹治水之功受封于蓼国,为蓼国其后人以国为姓,称廖氏此蓼国为皋陶后代之封国,已被考古所验证。庭坚即皋陶之名,亦说明皋陶乃颛顼帝之后,非是伯益之父大业。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葬之于六(Lù),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2] ,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春秋左氏传·桓公十一年》记载的公元前701年即楚武王四十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此为位于今河南省唐河县的蓼国,此国亦称蓼国。蓼,皋陶之后(注:“六国、蓼国,皋陶之后代”) 古蓼国。在今河南唐河县南,其地有蓼山,蓼阳河,为廖氏故里。蓼为已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湖阳县,“故蓼国也”。古蓼国都邑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四十公里湖阳镇,东北依蓼山。古蓼国辖境,约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市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蓼灭于楚,
从史料以及古代历史遗址来看蓼国在今南阳唐河县境内。现在唐河县湖阳镇仍有蓼河和古城墙还有大量的蓼国贵族墓地蓼阳河边有纪念蓼国牺牲将士矗立的土堠形成的塔地依然被人传诵!七“权涌之子潘崇”和“潘崇带领家人投降楚国” 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事实!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毕,建立毕国。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古荥阳荥播流域),其地在今河南荥阳。后迁历经变迁,由荥阳至商丘(潘侯集)再至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春秋时,姬姓潘国被楚国吞并。
西周初年,周文王孙伯季食邑于潘地(今荥阳境内,后迁固始),因伯季家族治理潘地有功,又被加封为伯爵国。春秋时期,楚国军队进攻潘国,潘国无力抵挡。潘国国君权涌,为使臣民不忘潘国故土,要潘国臣民世代以潘为姓,随后自刎于殿堂之上。权涌之子潘崇带领家人投降楚国,他卧薪尝胆,刻苦读书、习武,后被推荐为楚太子商臣的老师,并成功诱使太子商臣逼迫楚成王退位。
在信阳固始出土古潘国文物证明在现有史料残缺对古潘国的记载情况下,可以参照考古成果来确定古潘国的位置。这与史料记录随州是随国故地但是在随州地区近年来多次发现史料上从来没有记载过的曾国之遗留文物,为考古学家认识并纠正了古代史料记载随州是随国古地的失误!随州应为是曾国的故地!特别呈曾侯乙墓的考古发掘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无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长16.5米,东西宽21米,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
墓中随葬以九鼎八簋(guǐ,音轨)和编钟、编磐为主的礼乐器,遵守了周代诸侯的身份,九鼎八簋应为天子使用,诸侯应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在后期已经出现裂缝,以及人们对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不包括楚王所送镈钟)、玲珑剔透的尊盘和完整地书写二十八宿(xiù,音秀)名称的衣箱等,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指出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1979年,在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根据铭文,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谭维四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
以上几方面实证了虽然史料对古潘国的漏记和遗失,但是中国考古学家通过近几年的考古研究与零星的史料互证,还原拼出了古潘国由陕西周园腹地因为历史的原因逐步东迁南移荥阳一带再至商丘地区后转河南固始地区,臣服楚王之后因功又渐显贵并在楚国壮大发扬四处开花散枝,因此固始虽不是潘氏发源地但也算潘氏能承前启后成为望族的吉祥之地!
二零一七年一月十日完稿
vv分享按钮>>【盖氏文化古迹】陕西高句丽人盖姓遗迹
>>热烈祝贺|浙江杭州市何氏宗亲会隆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