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潘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潘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无意竞芳斗艳馨香漫洒人间--潘玉良作品浅析(刘 洋) 第 11 楼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活跃着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她面貌虽丑,却画艺精湛;虽屡遭世俗重压,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她,就是我国著名旅法画家潘玉良。
  
     潘玉良,原名陈玉清,后改名张玉良,1895年生于扬州,父母早逝,少年飘泊芜湖,沦落风尘,尝尽人间酸苦。正当她走投无路之时,一位改变了其一生命运的男人——潘赞化先生走进了她的生活之中。潘赞化时任芜湖海关监督,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他将玉良救出火坑,并与之结为伉俪。玉良为表感激之情,遂将潘字冠以名前,改名潘玉良。
  
     婚后潘氏夫妇寓居上海,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色彩学教授洪野先生为邻。家务之余,潘玉良开始读书识字,并随洪教授学习绘画。潘玉良天资聪慧,毅力过人,进步飞速。1918年,在当时上海美专,从朱屹瞻、王济远学习油画。自此,她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历经磨难的艺术之路。
  
     1921年,潘玉良考得安徽省政府的双分津贴,进入法国里昴中法大学学习,后又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从德卡教授学画。1923年,她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与徐悲鸿同班,师从达昂·西蒙教授。两年后,其绘画天赋得到罗马国立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康洛马蒂教授的赏识,直接升入该系三年级学习,成为该院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同时,她又在该院雕塑系进修了两年。
  
  
     1928年,潘玉良学成回国,相继在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先后与王济远,庞薰琴、徐悲鸿等名家共事。这期间,潘玉良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美术教学和研究上,同时笔耕不辍,先后举办了5次个展,并出版了《潘玉良油画集》,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
  
     抗战前潘玉良的作品多为油画、素描,也有少量的雕塑。她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广泛,功力扎实,同时又或多或少闪现出一些西方绘画流派的烙印。八年的法国留学,使潘玉良充分感受到了艺术上的自由。当时的巴黎,是欧洲各种艺术思潮融汇的殿堂,从古希腊、古埃及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法国古典主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绘画,各种流派的思想在这里激荡、交融,纷呈在潘玉良的眼前。而这在她早期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从《春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吸取了印象派绘画的光色变化,以自然抒情的笔调表达出生活中蕴含的美的境界。而《仰卧女人体》,则用笔刚劲,造型简洁,色彩浑厚,似乎又有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影子。然而潘玉良早期更多的作品还是像《红衣老人》、《黑女像》(1925年)等,风格典雅,构图庄重,技法娴熟,笔力遒劲,充分展示了她师承古典主义的严谨作风和良好的学院派功力。
  
  
     1937年,潘玉良为了继续深造,又重返法国,开始了她长达十年客居他乡的生活。此时的潘玉良较第一次赴法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她开始有选择地从众多艺术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借鉴他人的同时明确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创造,没有凝固在一种风格、一种形式之中。从她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艺术上广征博采,融合了后期印象派、野兽派以及其它流派绘画的某些风格和韵味。在《穿红靴的女人〉中,潘玉良尝试用野兽派强烈奔放的纯色来作画,同时在不损害造型、结构和色彩本质的情况下,细腻地处理画面中衣服、皮靴、皮肤的质感和光影造成的色彩变化,保持了印象主义明亮的光线和鲜明的色调。
  

作者:tsccwjx (2007/1/31 21:40:59)   回复此贴
  无意竞芳斗艳 馨香漫洒人间--潘玉良作品浅析(刘 洋) 第 12 楼

她的另—部作品《屠杀》在对战争的表述上又和毕加索的名作《格尼尔》有着相同的观点和切入角度。画画里没有枪炮、飞机、炸弹、坦克,看到的只是仰天狂叫的求救者,奔逃的人群、血泊中婴儿肢解的尸体……它聚集了痛苦、绝望、恐怖、残暴的全部意义。在她的静物画里,盛开与凋谢的花朵是其经常刻意描绘的题材,这里明显有着象征主义的痕迹。在《月季与扑克》里,一瓶即将凋谢的月季花下摆着一幅扑克,花的凋谢是潘玉良对生命过程的诠释,而吉普赛人算命用的扑克牌则表露了一种命运莫测的宿命思想。或许是久居异乡的缘故,潘的这种宿命思想在晚年更为明显。在其1959年所作的彩墨作品,《玩扑克的女人》中,那个着装素雅、面色沉静的玩牌女人不就是潘玉良在为自己占卜着未来吗?整幅画里流露出潘玉良对晚年仍客居异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
  
     1940年前后,潘玉良逐渐在借鉴融合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更多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线描手法。线描时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基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潘玉良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技法。并把它融入西画中,丰富了西画的造型语言。在1941年的《女人与猫、躺着女人体》以及1942年的《戴帽子的妇女》中潘玉良娴熟地运用线描的粗细、轻重、虚实、顿挫,笔简意深,形象准确,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体的姿态,耐人寻味。
  
     1942年后,潘玉良开始尝试用毛笔和墨彩在宣纸上作画,由于国外获取宣纸不易,所以也用毛边纸和桑皮纸。50年代后,潘玉良的艺术风格渐趋成熟,从技巧上看已经没有向新的西方潮流探索的痕迹,而代之以稳定的个人风格。她这一时期的大量彩墨画,一反文人画的淡雅,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她充分发挥油画背景烘染和后印象派的点彩手法,同时又吸收了中国民间艺术的质朴、浑厚、沉静的气韵,融成了一幅幅令人称道的珍品。在《观猫女人体》(1960年),《披花巾女人体》(1960年)和《女人体》.1963年中,潘玉良先用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典雅素静的女裸体,然后用淡彩点染出人体的结构和质感,背景部分运用点彩和交错的短线来制造层次,成功地将中国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巧妙地融入她的彩墨画中,呈现出既秀美灵逸又坚实饱满的极富独创性和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潘晚年的油画作品亦是如此。她五十年代中后期创作了一批以中国民间妇女活动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如《双人袖舞》(1955年)(图9)《双人扇舞》(1955年)(图10)等,乍看起来有马蒂斯的大块纯色运用的特点,然而在纷繁的西 画色彩中又融入了国画的线条勾勒,蕴藏着中国艺术的意境、韵律、诗情。构图人胆而夸张,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烂而宁静,有着强烈的律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又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
   原文2000/1发表于摘自《收藏家》

作者:tsccwjx (2007/1/31 21:41:47)   回复此贴
  潘玉良的绘画艺术(Tony) 第 13 楼

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女性画家限于客观条件,要成功往往比男性困难,必须付出许多牺牲,才能成就事业,潘玉良即是 这样的例子。
     
     潘玉良1899处生于扬州。本姓张,由于父母早逝,14岁时卖至青楼,后为潘赞化赎出,纳为如夫人,遂从潘姓。1918年她入刘海粟办的上海美专就读,1921年毕业,是年以官费名义出国留学。先入法国东部里昂美术学院,隔年,再改进巴黎美术学院,进入吕西安。西教授工作室,直到1925年。此年前后,因国内动乱,官费时断,是留学生艰苦的一段。加上巴黎生活不易,于是许多人离开法国,潘玉良则选择到意大利继续进修。她于1925年入罗马国立艺术学院,随科学诺马尔迪教授学习,先攻油画,后兼事雕塑,两方面都达到相当的造诣。
   潘玉良在意大利时,逢上海艺专刘海粟访罗马,遂聘她回国任教,结束八年留欧生活。这是她在欧洲生活的第一阶段。   
      1929年,潘玉良回国,先在上海美专任教,于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与徐悲鸿分别主持中大画室。她原有献身国内美术教育的心,但早年不幸的出身,使她难以在保守的中国社会中立足。1937年,她终于再离开住了八年的中国,重返巴黎,此后一住四十年,直到去世。
      1939年,她再到法国时,正值欧战前夕,局势紧张,许多留法习画者正纷纷离去。战争期中,不仅生活不安定,绘画工具的材料也十分缺乏,一般的画展活动也不能如期进行,直到1944年八月巴黎解放,社会才慢慢回复正常。她积极投入创作,每年定期参加在巴黎的一些团体展,如法国艺术家沙龙、独立沙龙、秋季沙龙等活动。1948年10月,她与刚从上海来巴黎不久的赵无极以及其他两位中国画家举行过联展。认识潘玉良的朋友说,她个性很强,有三不女士的称号,一生坚持不入外国国籍,不恋爱,不和任何画商签定合同,努力做一个独立的人。这样的想法,前两者对她似乎不难,但第三项就颇影响她在巴黎艺术坛的利益,特别是战后,艺术家与画廊的合作更形密切,拒绝与画商合作,成功的机会就减少。   
      潘玉良虽不与一般画商合作,但仍有赏识她才华的法国文化界人士,邀请她在巴黎塞努希博物馆举行展览。她一生最大的荣誉是1959年9月巴黎大学赠与她奖章,授奖典礼在该校举行,主席致词时,盛赞她在艺术上的成就,说二十年前,她的作品就进入秋季沙龙, 1953年至1959年两次巡过个人展,使她在日本、比利时、英国、德国、希腊、卢森堡、意大利、都获得成功。她的画富有雕塑感,很有创造性;她的雕塑有绘画的风味。
      潘玉良一生作油画、水黑画、版画、雕塑、素描、速写多达四千多件,巴黎市政府收藏有她的作品,其中数件经常陈列于塞努希博物馆。心系祖国的潘玉良于1977年客死异乡。在中国艺坛屡遭排挤,却在异国穷四十年之力而大放光芒,为穷人争气,为祖国争光。其学生王守意遵其遗嘱,将她作品和遗物运回大陆。着旗袍入殓。   
      西方评论家对潘玉良的评价,以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应赛夫为其画展特刊所讲的一段话为代表:“她的作品合中西画之长,又赋予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独创的风格。她的油画含有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调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体互相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气韵生动…她用中国书法的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丰富的贡献。”   
      潘玉良的作品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法国赛努希博物馆、巴黎现代美术博物馆、法国国立教育学院、台北市立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这位真正具现了最能吃苦、有恒心和不示弱的艺术家,其惊人的毅力及勤奋的治学精神,实足成为了后人的典范。

作者:tsccwjx (2007/1/31 21:42:42)   回复此贴
  旅法女画家潘玉良 第 14 楼

潘玉良(1902一1977),女画家、雕塑家,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江苏镇江人,生于扬州。家贫,一岁时父去世,二岁时姐姐去世,依靠母亲以刺绣维持母女生活。八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从此依靠舅舅生活。当她十四岁时,不务正业的舅舅竟把小玉良卖给芜湖巷的一家娼门怡春院。十六岁时,遇到新到任不久的海关监督潘赞化。
  
   1916年,潘赞化与张玉良结合,娶她为二房夫人,随即在上海租了一所房子,让张玉良住在那里。此后,张玉良即改名为潘玉良,同时,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李先生,教玉良读诗文。从此,玉良开始了新的生活。
  
   潘玉良的邻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上海美专的教师洪野先生,她耳闻目睹从此也喜欢上美术这门艺术。她开始了自修,她从书店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开始了临摹、写生,还对着镜子,仿照洪野先生的样子,坐在镜前画起了自画像,她的画功,被洪野先生发现。
  
   1917年秋,她报考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时校长为刘海粟先生,她参加了考试,并获得了良好的成绩,由于她出身“微贱”,未被录取,后被刘海粟破例地把她的名字、加在录取名榜第一名的前面。
  
   潘玉良在美专第一学年过去了,第二学年进入了人体素描的课程,受到当时社会上的诽难。画人体素描遇到了很多难题。结果刘海粟校长对她说:“西画在国内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等你毕业后,争取到欧洲去吧,我给你找个学法文的老师……
  
   1921年,她乘上了加拿大皇后号邮轮,去法国官费留学。当年,她以优秀的成绩考进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里昂美专以后,她又考入巴黎国立美专。当时她和徐悲鸿是同班同学。于是卢浮尔宫,成了她常去画画的地方。
  
   1925年,玉良在巴黎国立美专毕业了。她又继续考入了罗马国立美专。潘玉良整天去美专听课,其余时间去法迪坎宫一一古代美术品的宝库。她日夜勤奋摹画杰出画家的作品。她的一位雕塑名家教授琼斯,介绍她学习雕塑,并答应她免费教学。
  
   1928年,她的油画专业毕业后,又正式考入了雕塑班,成为琼斯教授的正式学生。
  
   1929年,正当她毕业考试和答辩通过,她最后一次到法迪坎宫向大师们的不朽作品告别,遇上了来欧洲游历的母校校长刘海粟先生,并邀请他参观了他们的画室,参加了即将举行的雕塑班毕业典礼。当天,刘校长就给玉良写了聘书,请她回国后,任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主任兼导师、教授。
  
   留学欧洲8年,很快过去了,玉良回国了。

作者:tsccwjx (2007/1/31 21:43:16)   回复此贴
  旅法女画家潘玉良 第 15 楼

原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王济远先生和她的启蒙老师洪野先生,特意地为她组织了一个“潘玉良归国画展”。这是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的画展。展品200多件,震动了中国画坛。《申报》也发表了消息,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时,中大艺术系主任徐悲鸿向她发出聘书,请她到中大去执教,与她共同分担油画课。
  
   1932年,日本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全国民众不满,四大城市学生联合到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在这一年,刘海粟第一次欧游四周,潘玉良在中大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刘海粟亲自来参观画展,并嘱咐潘玉良说:“我们应该一面吸收外来的新画风,一面尊重自已的传统,集西画之长,你愿意和我一起研究吗?”
  
   1936年,她举办了第五次个人画展,这也是她在祖国的最后一次画展。其中一张“人力壮士”的画,是她来表达对拯救民族危亡英雄们的敬意的,不料在一夜之间遭到敌特分子的破坏。
  
   1937年底,玉良听到门外的卖报声:“号外,号外,日军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南京!”
  
   她满怀义愤塑了女词人李清照的塑像,随后接受法国艺术鉴赏家叶理绥的邀请,赴法国举办个展。
  
   不久,巴黎沦陷。她的画室被德军征用,于是搬至达累齐亚路过着难民般的生活。1937年潘玉良移居法国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并多次参加法、英、德等国家的画展。
  
   1977年7月22日,这位旅居海外多年的女画家在巴黎逝世。

作者:tsccwjx (2007/1/31 21:43:3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6 每页5条 当前3/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潘氏论坛  执行时间:843.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潘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