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宗道与鲁氏家族

    中华鲁氏网 2011年10月21日 万家姓


 

鲁宗道像

图为位于市区解放东路的“鲁公亭”。  

在市区解放东路有一座新建的亭子——鲁公亭,这是为纪念宋代名臣鲁宗道而建的。鲁宗道(966-1029),字贯之,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宋咸平三年(1000)进士,曾任海盐县令(平湖时属海盐),后官至参知政事,卸任后定居当湖,其后代世为平湖人,在宋代成为本邑最大的家族。本文就鲁宗道与鲁氏家族作一粗略介绍。

  “鱼头参政”鲁宗道

  鲁宗道出身贫寒,年少时便成孤儿,寄养于外公家。诸舅皆为武人,平时颇轻视鲁宗道。宗道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上了进士。初任濠州定县尉。咸平六年(1003)至景德三年(1006)任海盐县令,政绩卓著。当时县境东南有蓝田浦通白塔港出海,长18里,年久失修,河床多处淤塞。鲁到任后,立即征集乡丁疏通,便利了水运和农田灌溉。当地百姓感激其恩德,称蓝田浦为“鲁公浦”(今陷于海)。后历任歙州军事判官、秘书丞、河阳通判等。

  天禧元年(1017),宋始设谏官六员,擢鲁宗道为右正言。鲁宗道在任期间,曾提出严格选拔地方长官,认为:“现在任用地方长官,虽然才质低下,但只要考核勉强合格,从未有撤职之虞,所以贪赃枉法者十居二三。汉宣帝时,任用地方长官,皇帝往往亲自召见,考察其才能。现今皇上虽未暇亲见,宜令大臣延之中书省,进行考察,以观察其能力。”宋真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后因屡屡上言,真宗感到厌烦。在一次召对时,鲁宗道答道:“陛下用臣为谏官,难道是以纳谏来博取虚名耶?臣以在其位不尽其职为耻,请免去臣之职务。”这真让皇帝有点下不了台,但真宗还是感到他“忠实可大用”,并在殿壁上书“鲁直”两字。后任户部员外郎兼右谕德、左谕德直龙图阁。

  鲁宗道为人正直,不拘小节。为太子谕德(东宫属官)时,有一次在酒店中饮酒,刚巧宋真宗有事要召他进见。传达命令的使者到鲁宗道家,等候许久,宗道才从酒店归来。使者很不安地对宗道说:“皇上如果责怪公迟延,公将如何回答?”宗道说:“照实回答。”使者说:“如果照实回答,公必定会受皇上怪罪。”宗道说:“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然责怪,宗道谢罪说:“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中无餐具,所以上酒家饮。”真宗赏识他那忠实不欺的个性,认为可以重用,并将这一看法告诉章献太后。

  到了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因仁宗年幼,临朝听政,宗道终于受到大用,先后任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判吏部流内铨、右谏议大夫并参知政事、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等职。宗道担任参知政事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遇事敢言。时权要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上言:“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宋史•鲁宗道传》)。枢密使曹利用仗恃旧日功勋,气势骄横。鲁宗道对其作为绝不屈挠,每当会朝时,常据理力争。于是当权贵戚都为之畏惧,不敢嚣张。朝廷内外都称他为“鱼头参政”,因其姓“鲁”,“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鲁宗道卒,皇太后亲临祭奠,赠兵部尚书,谥肃简(或作“简肃”)。死后葬于当湖镇桑园弄,并在墓旁建鲁简肃祠。宋李迪撰《鲁简肃墓志铭》云:“直哉贯之,宦寓于湖。土坚而秀,室安而固。其名不朽,其嗣孔茂。何以铭之,千古名在。”

  鲁氏因科第盛于一时

  平湖自宣德五年(1430)从海盐县析出建县后,曾先后出过209名文科进士,在嘉兴各县名列前茅。其中陆氏、沈氏、屠氏等大族更是世代簪缨,盛极一时。但平湖科第之盛实始于宋代的鲁氏。

  鲁宗道致仕后定居当湖镇,即订《鲁氏宗谱》,“自为序,又有王曾、孙奭、欧阳修等序,后裔詹、訔、应龙、奎、颂模,自七世至三十一世,凡五次纂修。”(光绪版《平湖县志》卷二十三《经籍•史部》)鲁宗道在自序中说出了其定居当湖的缘由:“距治(指海盐县城)东北五十五里有镇曰当湖,闲尝一至焉,风景秀丽,心窃慕之。再至焉,湖水汪洋,望佳气而葱郁,低徊留之不忍去,意欲托籍于斯。迨宦成,卜址爰居爰处,建四皋园,非娱乐也,聊适意而已。”(《当湖文系初编》卷五)鲁宗道的后代便世为当湖人,并在宋代成为当湖第一大族。

  鲁宗道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曾撰《家训》(后收入《当湖文系》),鲁氏办有书塾,专门教育鲁氏子弟,所以鲁氏在宋代科举之盛成为一时佳话。当湖有一座古桥称“三登桥”,便是指鲁詹、鲁詧、鲁訔三兄弟同时登第。据明天启《平湖县志•风俗之四•氏族》记载:“鲁氏,宋代最著,参政鲁宗道后也。宗道除海盐令,因籍当湖,子姓登第者十九人(当作二十人)。”从北宋崇宁五年(1106)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的156年的时间内,鲁氏一族竟出了20名进士,宋自英宗起3年一考,即3年一考,9年3考,鲁氏不到9年就出一名进士,这在平湖历史上(乃至中国科举史上)亦属罕见。

  鲁氏家族不仅科举方面在平湖首屈一指,在文学等方面也是人才辈出。鲁詹(1082-1133),字巨山,官散郎,提举两浙路市舶,著有《奏议》2卷、《诗》10卷、《杂文》20卷、《吏役录》3卷。鲁詧著有《汉记考异》11卷、《边防十二事》、《皇朝要览》100卷、《文集》30卷。鲁訔(1099-1175),字季钦,一作季卿,号冷斋,历任余杭县主簿、广德军、台州教授、知衢州江山县。绍兴三十二年(1162),擢太常丞。乾道三年(1167)为太府少卿,除江西转运使,徙浙东、福建路提点刑狱。著有《易说》20卷、《论语解》10卷、《蒙溪已矣集》45卷、《后集》20卷、《会稽酬唱》2卷、《南征录》2卷、《自警录》4卷、《杜工部诗年谱》、《杜工部草堂诗笺》40卷。其中《杜工部草堂诗笺》对杜诗意律深严难读者,详考其时代背景及地理环境,详加注释,使读者可免艰涩,而感其平易亲切,后为世传鲁冷斋《杜诗定本》。訔卒后,周必大(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为作墓志,吕祖谦(南宋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为作挽诗云:“庆源滚滚接天流,老桂传香次第秋。人物西都九卿选,南华南国十洲游。修然径下滕王阁,已矣长怀范蠡舟。身后楚骚谁著录,灵光旧草合兼收。”鲁之茂号雪村,善画梅竹,宁宗朝任为郎。鲁应龙字子谦,南宋乡贡进士(《四库全书》作布衣),官宣教郎。宋理宗淳祐年间,就馆于沈氏。入元不仕,隐居撰《闲窗括异志》,书皆言神怪之事,前半帙皆所闻见,后半帙则杂采古事。

  相传鲁氏最盛时,当湖镇一半皆属鲁氏,“鲁简肃园,自县治迤东皆其遗址,今游桥尚存……东皋园在博陆祠后,今为东林禅院。西皋园在杨梅园地,今为西林禅院。”(光绪版《平湖县志》卷二《地理下》)“案山亦简肃南皋旧址。”(《当湖风土纪略》)世事变迁,曾经显赫一时的鲁氏已成为一种历史记忆。但上世纪末一座墓葬的发现,让我们重新勾起了历史的回忆。1999年1月20日,平湖电力公司在当湖街道东小街桑园弄建造变电所时发现一座砖室墓,市博物馆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清理。根据出土的墓志铭,发现此墓为鲁寿宁及其夫人刘氏合葬墓,葬于北宋重和一年(1118)。鲁寿宁为鲁宗道的孙子,光绪版《平湖县志》卷九《冢墓》记载:“宋正议大夫鲁寿宁墓在县东二百五十步。寿宁字景修,号东庵,以宣教郎致仕,累赠正议大夫。”原桑园弄附近还有鲁宗道墓、鲁寿渊墓等。古“当湖十景”中的一景为“鲁公古墓”,便是指鲁宗道及其后人的墓群。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在《平湖十咏》中写道:“荒荒高原,郁郁古墓,谁其葬之?侯姓鲁。君看佩铜章,系青钮,有酒谁浇墓旁土。彼独何人,民亦何心。嗟哉!鲁侯名至今。”

 


分享按钮>>郎氏起源
>> 清河张氏宗亲联谊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