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马姓高级领导人、辛亥革命英烈简介

    中华马氏网 2009年3月14日 中华马氏


  马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马侣(?-1911),广东省番禺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侨居越南海防,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参加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次年又参加钦廉上思起义,奋勇杀敌。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时,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冲出后,转攻督练公所,在小石街奋勇战死。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马骧(中国国民党元老,革命烈士)
  马骧(1876.8.16-1922.8.28),字幼伯,云南省大理县下关镇(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街道)人。清·光绪年间廪生。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前身),是云南省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与杨振鸿、黄毓英合称为“云南革命三杰”。国民政府护国军军法处处长,云南民军总司令。
  1907年任下关两级小学校长,由杨振鸿、王九龄介绍在昆明入同盟会。是年下半年,在下关成立同盟会小组。1908年因参加黄兴领导的河口起义失败被通缉,逃到缅甸仰光参与创办《光华日报》,继续反清。随后和黄子和、杜韩甫、杨振鸿先后回云南,在昆明、下关、保山等地开展反清活动,并策划保山起义、昆明起义,均未成功。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云南腾冲、昆明、大理先后起义光复,被派回滇西做大理和腾越的团结工作。1912年从缅甸赴日本学习法政。1913年回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并在昆明创办《滇声报》反对袁世凯称帝,宣传革命思想。1915年冬参加“护国运动”,任护国军军法处长,深入敌后增强护国军力量。护国运动后,孙中山称其为“爱国弃家,实为民党中不可多得之名士”。1917年9月任广州军政府大元帅府参议官,并被委任为“云南民军总司令”。1918年任第7军参谋长,出征四川。1921年2月顾品珍倒唐主持云南工作,委任为参议不就。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1922年4月唐继尧重新统治云南,提倡“联省自治”,搞独裁统治。继续在国民党云南省支部工作,受孙中山指示,秘密组织“云南自治讨贼军”,后被叛徒滇军营长林启志和团长杨有堂出卖。8月27日以请客吃饭为名与鄢仕周等6人被逮捕。
  1922年8月28日(农历七月初六,被捕的次日)被唐继尧迫不及待地下令杀害,牺牲时年46岁。著有《致李印泉书》、《大元帅府参议官兼宁远各属慰问使马幼伯谨上书》等。其子马德荣著有《马幼伯烈士事略》、《先父马骧二三事》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马元利(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国国民党暹罗总支部监察委员)
  马元利(1875-1935.8.22),广东省潮阳县峡山都(今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田中央村人。出身贫寒,少有大志。1905年12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暹罗曼谷支部干事,中国国民党暹罗总支部监察委员。
  晚清时期,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16岁时只身赴暹罗(今泰国)谋生。初时当店伙,勤谨劳役,得东家信任而职位渐高。稍有积蓄便自创生意。数年后扩展营业,承办暹罗各项饷捐,因运营有方,遂成大商家。当时往返于暹罗——汕头的轮船都为外国人所垄断,任意抬高票价,国人深受其苦。便积极协助华侨殷商,组建华暹轮船公司与之抗衡,后被推为公司总理。此后在商场上大显身手,遂成暹罗华侨巨贾。
  民主革命时期,1905年12月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协同萧佛成在暹罗组建中国同盟会。带动华侨社会,不再害怕、观望,相率入会者数千人。1912年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历任中国国民党暹罗曼谷支部干事、暹罗总支部监察委员,广东省东区缓靖公署咨议,侨务委员会名誉顾问等职。秉性忠直,急公好义,待人以仁爱为怀,为暹罗侨界所推重。组织华侨联合书报社,认股赞助暹罗各埠党人创办报纸,宣传民主革命,资助过往同志的旅差和宣传活动费用。毕生提倡教育,竭力资助本埠华侨办学,对国内各地学校因经费短缺到暹罗募捐者也予以赞助。全力支持修桥、筑路等社会公益事业。热心帮助侨胞调解商务纠纷,为经济拮据者排忧解难。1921年任两广兵灾救济会的暹罗劝捐员,慷慨捐献巨款,并在暹罗广为劝捐,拯救因兵燹而流离的同胞。
  大革命时期,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出席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加速了革命步伐,国民政府成立,誓师北伐,复提倡捐机救国。1926年与陈耀衢被暹罗华侨推为代表,携带筹集的巨款回国,购买飞机支持广州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搞“清党”,遂与萧佛成积极同反动者周旋。华侨界十分敬重其为人表率,先后获得的奖状、奖章难以枚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1932年“一·二八”事变继起,驻上海的第19路军遭日本军袭击。大为愤慨,日夜操劳,筹集捐款支援抗日军饷,被东山绥靖公署咨议侨务委员会聘为名誉顾问。由于为国家民族和华侨事业呕心沥血,积劳成疾。
  1935年回家乡治病,同年8月22日在田中央村逝世,终年60岁。
  马云卿(辛亥革命将领,民主革命英烈)
  马云卿(1877-1913),字克印,河南省新野县城郊乡上青羊村人。其曾祖父名驹是举人,祖父一山是拔贡。到云卿时已贫无立锥之地,常以碾房为居室。参加反清组织文学杜。辛亥革命将领,民主革命英烈。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因扒富户红薯受打骂,羞愤难忍。时两湖总督张之洞在襄阳招募学兵,前往应募。初在湖北提督第八镇统制张彪部下当兵。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晚7时在进攻总督府战斗中,左臂负伤。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慰问负伤将土时向云卿致意:“兄弟受苦了!”他回答:“大丈夫死不惧,何惧区区小伤!”黎讶其慷慨。反问黎:“长官和兄弟们可好!战局在握否?”黎感其不畏战,不患伤,唯虑军伍,是个人才,即问其志。他又回答:“革命军人以革命为重,岂由个人所为!”黎元洪极赞云卿英豪,任其为湖北军政府稽查长,后调安(陆)襄(阳)郧(阳)荆(州)招讨师季雨霖部任职。不久湖北军政府委他为军务部长,令其筹集武装入豫。受命后树立河南旅鄂奋勇军”大旗,招军2000余人,为统领。1912年元月下旬,由襄阳北上,军至豫境新甸铺时,民众壶浆相迎。新野志士鲁礼玉等数十人携枪加入奋勇军。驻新野的清兵南阳镇第8营统领张家臣和新野知县汪云荪仓皇逃走,率奋勇军直抵新野。2月14日与季雨霖部在新野会师,军威大振。清南阳镇总兵谢宝胜派人以办交涉为名前来刺探军情,在青羊万花楼银匠铺里训斥来使:“汝回告谢老道(谢宝胜绰号),叫他速将南阳腾了,若有迟误,我这开山大炮10台有余,花跟机关一营,架炮独山,区区南阳,只需3炮,恐鸡笼难存!”在奋勇军的盛威震慑下,南阳知府徐承煜、知县文策2月18日逃跑。谢宝胜到诸葛庐问卜不利、狼狈潜逃。自杀于方城骡马店内,南阳城不战而克。奋勇军进南阳后,开仓放粮,招募新兵,扩编3个营。4月10日袁世凯窃国,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奋勇军被改编,为西路巡防,统带两个营。调驻浙川,后移驻新野、邓县一带,继续开展除暴、剿匪、禁赌、剪辫、放足等革命活动。邓县土豪“黄八女”拥有土地千顷,命他每天给革命军送小麦一车,后以抗粮不交的罪名,将其子扣压南阳。京官孙举人之子,仗势抗命,拒不剪辩,亦被所杀。为当地封建豪绅所忌恨。孙举人与襄阳豪绅李某相勾结,收买邓县刀笔讼师袁嵩写状,向袁世凯的大理院诬告云卿,遂被革职。解职后在新野县城鼓楼门里住闲。因壮志末酬,郁积愤懑,遂携其祖父遗书两箱,赶北京谋职。
  1913年秋,袁世凯的党徒张镇芳欲将其加害,便罗织罪名,以“诬良为匪,勒索6万两(白银)”为由,在北京将其逮捕下狱。遇害前怒不可遏厉声斥责:“我北伐将领何罪之有?尔等背叛革命,就开枪向我打来!”坐在大椅上英勇就义,终年36岁。后马云卿之侍卫将其遗体移葬于北京英属义地。
  马文车(中国国民党中央党政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秘书处处长)
  马文车(1890-1961)号心竹,浙江省东阳县(今市)马宅镇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杭州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日本法政大学毕业。中国国民党中央党政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秘书处处长。
  民主革命时期,浙江光复后,在省军政府做文书工作。浙江省临时议会创办《新浙江潮报》,应聘任主笔。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以倒袁世凯为目标的“二次革命”,辞职赴上海参加,失败后流亡日本,进法政大学学习。1915年6月从日本回国,先后任黑龙江省巡按使署参议,广东省立中学校长,广东省长公署视学。
  大革命时期,1925年2月革命军第一次东征,任黄埔军校行营参议,继任广州卫戍总司令部秘书长。同年8月,第二次任东征指挥部秘书处长兼军法处处长。东征胜利后由蒋介石荐,12月任潮州海关监督兼汕头交涉员,革除陋规,并毅然收回潮州海关50里内被帝国主义者霸持的常关。未几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秘书厅厅长。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奉命审讯海军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设法为其开脱,向蒋介石上呈“李案迭经会审,仍无充分罪证,原报告是否属实,有待调查,拟先准保释。”维护了国共联合。其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处长、第一路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927年4月,竭力营救被浙江省主席张静江以共产党嫌疑逮捕的褚辅成、沈钧儒。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8月到日本、美国考察。1928年回国,奉命视察西北。1931年出任甘肃省代理主席兼教育厅长,操纵《甘肃民国日报》。1933年在杭州开办南华农场。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主席黄绍竑聘其任省抗日自卫委员会委员。1939年应李济深电邀赴重庆,历任国民党中央党政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秘书处处长、机要组组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沈钧儒等筹组中国人权保障委员会,受沈钧儒之托负责起草《中国人权保障委员会章程》,并与宋庆龄、冯玉祥、邵力子一起被推举为筹备委员。1947年回东阳竞选国大代表。1948年3月出席第一届国民大会,为主席团成员,率先大闹国民大会,要求彻底实现民主。12月主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分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杭州市救济分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民革浙江省委常委、民革杭州市委副主委,当选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改正。
  1961年在杭州逝世,终年71岁。
  马传经(福建省尤溪县县长)
  马传经(1872-1933),字敬铭,福建省尤溪县城关镇水南村人。清宣统己酉科(1909年)拔贡,能文善诗,尤长书法。1923-1927年协修《尤溪县志》。长期在开山书院任教,谆谆善诱,桃李满门,享有声望。南京国民政府福建省尤溪县县长。
  大革命时期,1926年11月被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2师师长卢兴邦委任马传经为尤溪县县长。为政清廉,生活俭朴。任内协助筹办尤溪县公立图书馆,购置古籍、新书万余册。并亲自撰书门联:“旧著新编资博览,奇书异籍广储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春,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军1师1旅旅长卢兴明埋藏在湆头村的几瓮银元被人掘去。其家属认定是乡人阿芳、阿丕所为,就向驻军在建瓯的卢兴明报告。卢兴明电令其迅即逮捕枪决。因以案情未明,又无赃证,不能草菅人命,拒未遵办。卢兴明大怒,即回尤溪自行捕杀阿芳、阿丕;并将其捆缚吊打,罚赔银元2000元。后为卢兴明的淫威所慑,只好认赔。但家贫无力偿付,后由祖籍闽南同乡商家捐资凑足赔付。从此退职闲居,清苦自守。
  1933年因病在尤溪县逝世于家,终年61岁。
  马邻翼(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代理总长)
  马邻翼(1865-1938),回族,字振五,湖南省邵阳县城关镇人。出生于一个伊斯兰教世家(为湖南省邵阳马氏始祖马成的后裔),自幼受到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熏陶,民族民主意识强烈。1902年中举人,同年参加邵阳贺金声组织的“汉佑民灭洋军”斗争,立志反帝救国。1904年公费留学日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开始接受西方民主思想。1905年学成归国。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代理总长。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伊斯兰教学者。
  民主革命时期,1905年任湖南省视学兼全省师范传习所监督,创办妙高峰简易师范及邵阳驻省中学。1906年冬奉调清学部任总务司主稿兼侧例馆帮办。在邵阳西郊清真寺创办借进小学,同时创办清真女学院、穆民工厂、马氏励学社、宝庆励学社。推崇及关心伊斯兰教,为兴办回民教育及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自捐田产2/3作为教育办学基金。还担任了宪政筹备处筹备委员,参与宪政活动。1908年任补学部普通教育司主事,搜选公牍刊为《学部奏咨辑要》一书,又编制《全国教育统计图表》,为中国教育有统计之始。在北京与王浩然阿訇等在牛街清真寺创办清真小学。时与侍郎严修、咨议危静生被教育界号称“学部三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被委任为教育部首席参事,后历任甘肃提学使、教育司司长、实业司司长、甘凉道尹、教育厅厅长等职。创办师范、法政学校和中小学277所,选送出国留学生100余人,为开发西北培养了一批人才。1918年调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因未到职,即调任直隶省任教育厅厅长兼北京国民政府国务院咨议,负责厘订学校规程,设立贫民免费学校100余所,其中回民清真学校100余所,为西北回族教育奠定了基础。1921年5月调任教育部次长、教育部代理总长,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国民政府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
  大革命时期,历任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北平蒙藏学校校长、北平中国大学董事长、北平民国大学常务董事、国医学院董事长,以及西北公学、成建师范、湖湘学校,南厂恤无告堂华新纺织公司正、副董事长。一度兼任华洋义赈会理事、公民大学校长、华北学院院长等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数年奔走呼号,于1930年由国民政府指拨华新纺织公司官股30万元作为回民教育基金。1932年将邵阳偕进小学改为中学,扩建校舍,添置图书仪器,回、汉学生兼收。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天津等地沦陷。晚年旅居北京,日军登门敦请就任维持会重要职位,并加以威胁利诱,始终宁死不屈,忧国忧民,闭门谢客,待病不出就医。还撰书了一副励志联用以自勉:“苟全性命于乱世,坚持志节以终身。”一生经历复杂,任职更迭频繁,始终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创办和参与创办的师范和中小学数百所,在北京创办南厂恤无告堂,救济贫困孤寡,在西北捐助私立回民学校。在湖南创办清真女学堂、穆民工厂、偕进学校、邵阳中学、妙高峰师范、宝庆励学社等等。为近代教育改良和回族教育的革新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一名回族人士,对回民教育尤为关心,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教育家。终因积劳忧愤成疾。
  1938年9月27日因病在北平逝世,终年73岁。著有《新教育学》、《伊斯兰教概论》、《明窗杂记》、《学部奏咨辑要》、《谈史观感录》等。
  马君武(中国国民党元老)
  马君武(1881-1940),原名马道凝,又名马和,字贵公、厚山,号君武,祖籍湖北省蒲圻县人,出生于广西省(今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县。早年就学于广西体用学堂。后分别赴日本、德国留学。1905年8月在日本第1批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留德学生获德国工学博士的第一人。南社成员。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学者、政治活动家、教育家、爱国诗人,也是达尔文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国民政府最高国防会议参议,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民主革命时期,1901年冬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读化学。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被选为执行部书记长(秘书长)兼广西主盟人。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并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06年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1907年赴德入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回国,参与起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1912年出任国会参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赴德国入柏林农科大学。1916年回国。1917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部长兼广州石井兵工厂部工程师。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任总统府秘书长。6月随粤军入桂讨伐陆荣廷。7月任广西省省长,为孙中山委任的第一任国民党广西省省长。因军阀横行,有志不能抒。1922年被迫弃职返粤,途中被广西军阀部下将其警卫连缴械,交火中其爱妾于船上不幸被流弹击毙。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任上海大厦大学校长,和冯自由、章太炎等人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改组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后看透军阀面貌,愤而脱离政界,改走教育救国之路。旋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出任北平工业大学校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在梧州创办广西大学,任校长。1932年兼任两广硫酸厂厂长。其学识渊博,熟谙德、日、英、法4国语言,办学有成,翻译了拜伦、歌德、席勒等人的诗篇;编译了《德华字典》等书,并第一个翻译出版了C·R·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教育界与蔡元培同享声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出任最高国防会议参议,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再度复任广西大学校长。积极主张抗战,在致力教育工作的同时,与欧阳予倩等人积极从事桂剧改革,提倡科学研究,为抗战文化和桂剧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因病在梧州逝世于广西大学校长任上,终年59岁。著有《马君武诗稿》等行世。译著甚丰,主要有《物种起源》、《达尔文》、《民约论》、《弥勒约翰之说》、《赋税论》、《唯心派钜子黑智儿之学说》、《代数学》、《矿物学》等书。
  马英九(中国国民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马英九(1950.7.13-——),祖籍湖南省湘潭县天马乡寺门前村人,出生于香港。其父马鹤凌曾担任国民党中央的高级官员,从小就向马英九灌输中国传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观念,因而马英九有着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和一个中国的观念。1952年随家人移居台湾。196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72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分别获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8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完博士学位后,历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顾问,美国波士顿第一银行法律顾问,美国纽约华尔街柯尔迪兹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返回台湾后,被中国国民党延揽为“总统府第一副局长”兼蒋经国的英文秘书。不仅形象清新、学历高、口才好,而且为人谦恭、温和理性,不结党营私,深得蒋经国的喜欢。1984年6月蒋经国力排众议,破格提拔(34岁)任为“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以改变国民党予人老化的形象。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后,被调离“总统府”,由党务系统转往行政部门,先是出任“研考会主委”,后又降级专任“陆委会副主委”,且不得不经常在媒体上照本宣科地念一些连自己都难以相信的“陆委会”声明。1993年转任“法务部长”,由于司法只是政治的一项工具,“法务部长”并没有多大实权,故不少人揣测是因为不属于以李登辉为首的国民党的主流派而遭“发配”命运,但却因在任内大力肃贪、查贿、扫黑赢取了广大民众的认同,并攀上了政治生涯的另一个高峰,且炒热了“法务部”这个冷衙门。同时也得罪了不少国民党内具有黑道背景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并引起李登辉极度不满。1996年被迫离开“法务部”,在“内阁”中出任位高权虚的“政务委员”。1997年5月8日著名的“白晓燕被绑撕票命案”发生后,深感改革阻力重重,发表了酝酿已久的辞官声明。1998年底台北市长选举前,各种民调都显示,在宋楚瑜“拒选”的情况下,是国民党内唯一有希望战胜连任气势旺盛的陈水扁的人选。为了打败陈水扁、收复台北市,国民党内不少大老,尤其是国民党的基层支持群众纷纷力劝其出马,1998年5月30日终于在基层支持者的苦劝下同意参选,并最终将陈水扁“斩于马下”。1998年12月当选为台北市市长。2000年3月陈水扁上台后,为了报当年的一箭之仇,处处对台北市进行打击、掣肘。尽管如此,马英九却因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为台北市民服务,而获得台北市选民的高度认同。2002年12月连任为台北市市长。2005年7月以72.36%(375056票)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主席(8月19日正式接任,连战卸任)。
  是中国国民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1999年8月、2001年7月分别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2003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副主席。
  夫人:周美青,育有两女。长女马唯中,次女马元中。
  马宗汉(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马宗汉(1884-1907),原名马纯昌,字子畦,别号宗汉子,浙江省慈溪县柯东乡(今宗汉街道宗汉村)人。自幼就读于余姚达善学堂,与具民族气节者相交往,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己任。1906年加入光复会。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2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开始接触革命思潮,结识了不少热血青年。1903年4月因参加学生罢课而退学回家。1904年勉强依从祖父和父亲之命,考取甲辰年秀才,但无意仕进,回到浒山在三山蒙学堂任教。在此期间除常以民主革命思想督教学生外,还多次从外地求购革命书刊,散发乡里,为扩大革命影响、播撒革命火种做了不少工作。1905年10月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遂前往求学。1906年1月为广结同志和学习军事技术,又随徐锡麟、陈伯平等东渡日本,进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同年夏与徐、陈一同回国,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家乡进行革命活动,并结识秋瑾。1907年春徐锡麟已按计划捐得安徽道员,打入清政府内部,来函邀其共同参加安庆起义。6月10日毅然向学生告别说:“吾此行不能灭虏,终不返矣!”即与在上海的陈伯平同赴安庆。这时徐锡麟已升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会办,并已和秋瑾约定于7月8日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日皖浙两地同时行动。到达后即投入察看地形、熟悉人事等准备工作。6月22日与陈伯平两人奉徐之命,同返上海与秋瑾作最后磋商并采购武器。7月5日与陈伯平赶回安庆,因巡警学堂毕业典礼改在6日举行,起义时间被迫提前。当晚3人紧急密议,决定次日先刺杀巡抚恩铭,再将其余头目一网打尽,然后率巡警生占领军械所。7月6日上午10时,毕业典礼开始,徐锡麟大声宣布:“今有革命党起事!”并随即双枪齐发,向恩铭连击。便与陈伯平冲入堂内,开枪猛射。恩铭于当日毙命。接着占领军械所,后被清军包围。战至下午4时,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陈伯平战死,徐锡麟被俘。因奉徐之命越墙潜出,半途为不使无辜群众遭殃,挺身而出,亮明身份而被捕。在狱中备受毒刑,坚不吐实。
  1907年8月24日被惨杀在安庆狱前,牺牲时年仅23岁。
  当地群众偷偷将遗体收殓,并千里迢迢送灵柩回到故里,草葬于施家山。蔡元培、陶成章等反清斗士都撰文以示悼念。辛亥革命成功后,遗骸送往杭州,与徐、陈并葬于孤山南麓,称为“三烈士墓”。家乡柯东乡改名为宗汉乡,表达了人民对烈士的深切怀念。烈士旧居已被列为文保单位,每逢节日,都有人前去凭吊,以缅怀烈士的功绩。1981年“三烈士墓”迁到杭州南天竺,受万众瞻仰。
  马绍武(中国国民政府新疆省著名政要)
  马绍武(——-1940),回族,又名马世英,俗称马道台,祖籍甘肃武都县人,祖上迁籍于云南省河西县(今通海县)。出身宗教书香世家(为著名回族学者、阿訇、回族哲合林耶教派创始人马明心的第五世孙,马元章的堂侄),少年到贵州三家寨求学,后在青山教书。能文能武,其汉文和经文都有较深造诣,是个博学多才的宗教上层人士。此外还多次在吐鲁番、喀什等地修建清真寺及其它宗教建筑,主持翻新过闻名西北的今乌鲁木齐南大寺。由于多方广行宗教善事,在穆斯林中颇有声望,是新疆回族哲合林耶派的著名人物之一。一个时期里集喀什军、政、教三权于一身,成了新疆风云一时的重要人物。
  民主革命时期,1915年任疏附县知事。由于宗教教派矛盾,深受喀什提督马福兴的打击和排挤,最终被赶出喀什而改任乌什县知事。由于在政界的重要地位,哲合忍耶教派在新疆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回族、维吾尔族中威望很高,对杨增新十分忠实,又熟悉杨增新的民族地方政策,在喀什道内,许多汉族官吏无法解决的问题他则得心应手,顺利解决。久历南疆官场的满族人桂芬曾说过:“杨将军把马道台安置在喀什,胜于在那里驻扎10万大军”。
  大革命时期,1924年新疆省省长杨增新决意翦除马福兴。几经斟酌,选中与马福兴矛盾极深的马绍武担任军事指挥(马绍武与马福兴2人的祖上就有夙怨)。马绍武又难忘喀什被逐之仇,受命之后,自然竭力尽心。利用其宗教影响,立即在吐鲁番、托克逊、鄯善等回民集聚地区招兵买马,很快招募了1000余名青壮年回族哲合林耶教民,组建为回队。这支回队由杨增新提供武器装备和经过短期训练之后,作为主力投入了喀什讨伐马福兴的军事行动。在另外几支部队的协同下,偷袭喀什一举成功。未做任何抵抗的马福兴被生擒后,亲手把他打死在疏勒北门外。此后杨增新论功行赏,先被任命为和田道尹,不久即改任喀什道尹。金树仁上台后,又出任了喀什区行政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初,反(树仁)暴动遍及天山南麓,整个南疆战火纷飞。正任喀什行政长,陷人战乱之中。3月喀什驻军师长金树智暴病身亡之后,新疆省主席兼边防督办金树仁电令为喀什区行政长兼任南疆“剿匪司令”,出面收拾残局。遂派部下金绳武率部前往和田征讨穆罕默德·伊敏和他拼凑的分裂主义政权“伊斯兰救国”,不想全军覆没,竟无一人生还。又派团长杨庆明率部在巴楚县的图木休克堵截铁(木尔)、马(占仓)联军。经大战月余,不仅未能奏效,反而饬亡甚大。两次失利,使兵员锐减,元气大伤。后撤出疏附,与马占仓合兵据守在疏勒。1933年11月12日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喀什成立了以沙比提大毛拉为首的名为“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分裂主义政权。1934年1月自阿克苏开到喀什,也参加了对疏勒县城的围攻。麻木提师长的参战,使疏勒城内外力量众寡悬殊。二马(绍武、占仓)虽然死力抵抗,但重兵压境,伤亡日增,粮弹将尽,形势万分危急。1934年初,第二次入新疆的马仲英与盛世才交战大吃败仗,不得不败退南疆。即派马世明率马福元、鲜福海二团约6000人挥戈南下,疾驰喀什,增援马绍武、马占仓。1934年2月6日从伽师猛攻疏勒外围,二马“困守危城13个月”的局面才告结束。一天在返40里栏杆途中,突然遭到武装人员的伏击,虽然侥幸逃脱,但被伤及手腿。在喀什10余年来,东征西战,几上几下,辗转坎坷,原已十分厌倦。负伤后更感觉到马福兴的残余杀他之心不死,处处虎视眈眈,自己处境艰险。于是决心离开喀什。经盛世才的批准和苏联驻喀什领事馆出面联系,1935年去苏联治病。1936年回国后,在新疆省城出任省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被被蒋介石授意新疆省省长盛世才以“投俄亲共,阴谋暴动”的名义逮捕入狱。
  1940年亡于盛世才的冤狱中。
  马相伯(中国国民政府委员)
  马相伯(1840.4.7-1939.11.4),原名马志德,又名马建常,改名马良,以号行,晚号华封先生,江苏省丹徒县人。1862年加入耶稣会。1870年获神学博士学位。是近代中国镇江籍著名乡贤,学贯中西,才智过人,清末维新派知识分子。国民政府委员。
  晚清时期,1848年入家塾读书。1851年赴上海,入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徐汇公学学习。1861年入耶稣会初学院学习。1864年入修道院研修哲学。1869年升神父。1872年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1881年任清政府驻日本使馆参赞,旋改任驻神户领事、长崎领事等职,对日本维新政策有较深的认识。后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幕僚,协办外交、洋务。1882年奉李鸿章之命,赴朝鲜办理新政。
  民主革命和大革命时期,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其意为中国之曙光,亲自出任院监。震旦学院以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为办学方针,并亲自授课。于右任、邵力子、马君武等人都是该院学生。1905年天主教耶稣会篡改震旦的办学方针,学生大哗,纷纷离校,遂召集离校学生,与严复等另再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该校后来发展成为复旦大学。1907年参加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1908年震旦学院拟在法租界建设新校舍,为震旦购买了卢家湾基地100亩共捐现金40000元,又捐英、法租界地基8处,约值现金10余万元,将全部家产都捐给了震旦。还将自己历年所积薪金10000元捐献给启明女中,晚年一度靠翻译为生,后来在震旦领取生活费。1912年北上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坚持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发表演说、书写文章,号召团结抗日,呼吁人民自救,因而被尊称为爱国老人。1935年12月12日,上海文化界组织救国会,由于马相伯的社会地位和救国热情,被公认为救国领袖,一切通电、文件均由他领衔。后来组织的全国各界救援会一切文件也均由马相伯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后撤退至昆明途中因病滞留越南凉山。
  1939年11月4日因病在越南凉山逝世,享年99岁。著有《马相伯先生文集》传世。
  马相伯逝世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都发表了悼念唁电。重庆《新华日报》刊发了悼念文章。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将马相伯灵柩从越南凉山护送回沪,择地安葬。1984年迁墓于宋庆龄陵园。
  马超俊(中国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高级官员)
  马超俊(1885.10.14-1977.9.19),字星樵,广东省台山县人。少年失怙,奋发努力,1889年赴香港工作于船坞,晚间补习英文。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投靠蒋介石,发起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参加国际劳工大会。历任广州特别市国民党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工人部长,国民政府劳工局长,广东农工厅厅长兼建设厅长,先后三次出任南京市市长,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整理委员,国民党广州市党部指导委员兼宣传部长、民运部长,中央训练部民众训练处处长,国民党华北党务特派员、中央训练部长、中央社会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农工部部长等职。中国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高级官员。
  民主革命时期,1900年赴美国,后转赴日本,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攻占总督署,湖广总督瑞和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狼狈逃窜。出任广东籍华侨敢死队(近100人)队长奔赴武汉,在黄兴的指挥下,守卫汉阳兵工厂,反击清兵,表现出“革命热诚”和“牺牲勇气”。直到11月20日,北洋军冯国璋部猛攻汉阳,广东籍华侨敢死队才奉命撤离。后奉国父命回国领导工运,奔走於粤、汉、沪各地区,组织工人运动。1920年领导香港机器工人罢工,及香港海员大罢工,对抗英帝国主义及剥削工人的英商。
  大革命时期,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迁都南京,鉴于劳工立法的重要性,成立了劳工法起草委员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成立的劳工局,由马超俊先生担任局长,兼劳工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劳工法的立法事宜。1928年2月调任广东农工厅厅长。成立了劳动法起草委员会,历经11个月的时间起草完成《劳动法典草案》,包括《劳动契约法》、《劳动协约法》、《劳动组织法》、《劳动诉讼法》、《劳动救济法》、《劳动保险法》共7篇、21章、863条。此一法典草案完成后,即转送中央交新成立之立法院审议,遭立法院决议将该草案留备参考,而未能见诸实施。然此后立法院所研拟之劳工立法,其内容大多取材于此,可谓中国最早的完整劳工法案版本。1931年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26次常务会议决议“暨南大学成立新的校董会”,为常务校董成员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12日,日寇的膏药旗插在了南京西南城墙的一角。南面各门被攻破是在12日清晨。此前,南京市长马超俊在12月1日命令全体市民,带着寝具和餐具移居到设立在市中心官厅街的“南京国际安全区”。这个南京安全区是由15名第三国人(7名美国人、4名英国人、3名德国人、1名丹麦人)管理的避难地。这里面还有金陵大学,美国的大医院和高等法院。由于日本的领事馆以及其它政府建筑物林立于此,所以市长命令市民移入该区。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15日夜,何应钦将军在黄埔路陆军总部召开了有当时南京市长马超俊、陆军总部工兵指挥官马祟六、南京宪兵司令部张镇等人参加的一次会议。把卖国贼汪精卫的墓焚掉,保持南京中山陵的神圣和庄严。1949年去台湾,受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并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与陆京士发起一次洪门恳亲大会。结果国民党不允许青洪帮公开开山堂收徒弟。青洪帮只有秘密地进行,成为台湾的黑社会组织。1960年出任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主任委员。1965年10月14日80寿辰时,在中国文化大学(当时称学院)成立劳工研究所,出任理事长。10多年来造就了近100位劳工管理专业人才,服务社会。1969年退职转任“总统府资政”。后任《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是第一届“国大代表”和第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77年9月19日因病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92岁。著有《三民主义劳工政策》、《比较劳工政策》、《中国劳工问题》、《中国劳工运动史》(四册)、《马超俊先生言论集》(四册)等。
  马戢武(辛亥革命义士,国民党新野县参议会参议长,民主革命教育家)
  马戢武(1889-1958),原名马碧瑞,河南新野县上港乡岗北村人。出生于书香人家,读过四书、五经。青年时期就有民主革命思想。清宣统元年(1909年)到武汉武备堂当新兵,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北京甲种工业专科学校化学科毕业。
  民主革命时期至大革命时期,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2日在汉阳参加了新军起义。1912年1月和马云卿一道组织河南旅鄂奋勇军,任运粮官,越荆襄,抵新野。1912年民国建立后,以为革命胜利,该转向实业救国了,故改碧瑞为戢武(弃武修文的意思)。是年春离开军队回到家乡。在南阳中学复习一年功课,考入北京甲种工业专科学校化学科,1917年毕业后任开封甲种工业学校学监。1918年任校长。鼓励新野的青年到开封上工业、农业学校,学习纺织、制革、印刷、农业、园艺等。与友人合办过制革厂、印刷厂、养蜂场。提倡用水车,种刺槐,养长毛兔,还作过沙地植树和沙地耕种试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私立北仓女子中学校长。当时北仓仅有3班初中,100余名学生,设备简陋,经费较少。为了办好北仓女中,聘请一些品学兼优的教师,如楚图南、罗绳武、谢瑞阶等;向社会劝募经费,扩大校舍;制订3种奖励制度,即品德笃行奖、学习勤勉奖、成绩卓越奖;举行作文,演讲比赛,并亲自审听评比;开设家事课,教学生学习烹调、缝纫、编织等技术;重视体育。1931年其父去世,让妻子回家管事,郑重地给妻子说:“中国世道要变,我说不准共产党能不能成事,你在家要“一不购置地产,二不放债,三不刻簿佃户”。每次回家都要查问这三条。拒绝国民党向北仓女中派训育主任和党议教员。1934年第18届华北运动会北仓女中获7项冠军。由于艰苦努力,使北仓女中由初中发展到完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妇女人才。1935年“ 一二·九”学生运动时,热情支持在开封火车站卧轨的同学。1937年2月支持儿子黎元投奔革命,参加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北仓女中校长时兼任河南省参议会的参议员。北仓女中迁到镇平县,学校经费困难,他每月工资只拿60元,相当于小学校长的工资,甚至把家里钱拿到学校里。还经常组织学生深入街头、农村,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抗日,使80余名学生奔赴陕北,参加革命。1944年12月1日兼任新野县临时参议会的参议长。虽在国民党任职,但思想比较进步,倾向共产党。在学校里,多次冒着“通匪”、杀头的危险,保护、营救师生中的共产党员。在河南省政府和国民党31集团军联席会议上,当众指责集团军司令汤恩伯消极抗日,是酿成“中原事件”的罪魁,并说“如有不实,愿兑上首级”。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5日新野县参议会成立,兼任参议长,至新野解放。对共产党的认识逐步加深,说解放军是王者之师;在他亲自经历了开封第—次解放后,则说解放军是圣人之师。他的教员中有共产党员和著名民主人士;他的学生中有近100名共产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封解放后,进驻开封的解放军、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对其十分关怀,让其继续担任北仓女中校长。1951年离职到北京其儿子处养病,到逝世前仍保留为北仓女中名誉校长。
  1958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北仓女中校友写了一些回忆文章,由作家曾克主编成回忆录,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题写书名《春华秋实》,以彰其功德。
  马福禄(抗八国联军民族英烈,战殁后被清廷追封为振威将军,谥忠烈)
  马福禄(1854-1900),回族,字寿三,甘肃省河州(今临夏市)韩家集镇阳洼山村人,祖父马泰,马千龄之次子,马鸿宾之父。幼年人私塾就读,读书过目成诵。后弃文习武,投师于靖远大芦唐门下,专习弓箭刀石之术。清末安宁营管带、简练军记名总兵,名震西北“三马”(与三弟马福寿、四弟马福祥并称。其长兄马福财早故)之一的晚清民族爱国名将。
  光绪二年(1876年)中武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赴京会试中武进士,留京侍卫,后以双亲无人赡养乞请归家,务农习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冬,河州(今临夏)、循化一带回族、撒拉族举事反清,河州镇总兵汤彦和兵败于双城,清政府令固原提督雷正绾率兵往剿,奉命募兵成立安宁营,任管带。随兰州道尹黄云等从北路进兵,河湟地区反清斗争遂被镇压。后升任记名总兵,“安宁军”编入“简练军”,调其进卫京师,率部驻防正定(今河北定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调马福禄驻防山海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随董福祥入卫京师。是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侵略军2000余人从天津进犯北京,遂率部急行军,午时赶至廊坊设伏。交战后骑兵正面冲击,步兵两翼包抄,挥军闯入敌阵,喋血相搏,激战两小时,敌军死伤惨重,仓惶乘火车逃跑,铁轨内外,伤亡无数。西摩尔逃到天津后仍惊魂未定,心有余悸地哀叹说:“中国军民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灭。”这场战斗史称“庚子之役第一恶战”。8月初帝国主义列强又集结2万重兵,向北京进攻。奉命守正阳门,向其四弟马福祥和官兵们慷慨表示:“事既决裂,挽回无术,我辈唯有恪遵朝命,以身保国。”侵略军集中炮火,向城楼猛轰,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等先后失陷,但仍坚守死战不退。敌军集中炮火向城楼轰击,四层的箭楼削为两层,人员大部伤亡。所部多河湟子弟,此役殉国的还有从弟福恒、福宣、福贵,侄子跃图、兆图及从军亲戚等100余人。据《甘肃人物志》载:“福禄武人也,殉国不敢爱其死,岂非吾陇民族之光乎。”
  1900年8月12日正阳门失守,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召集余部,要夺回城楼。当时侵略军从城周围到城上设了十道栅卡阻止清军反攻。13日夜大雨,率精兵乘雨夜黑,大呼跃栅,而忽飞弹人口,殁于阵上,时年46岁。敌军退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三里河,清廷追封他为振威将军,谥忠烈。
  1950年北京扩修飞机场,位于三里河的马福禄墓地也在征用之列,周恩来总理为此把马鸿宾(马福禄之子)找去说明情况,征求意见,由马鸿宾将其遗骨运回家乡安葬。
  马鹤凌(中国国民党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副主任)
  马鹤凌(1920-2005),湖南省湘潭县天马乡寺门前村人(父亲马立安,一生经营铸造、粮食、屠宰、南杂,雇请了管家数人,有工人40余人;中国国民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主席马英九之父)。早年在湖南私立岳云中学从初中到高中肄业。政治大学第11期法政系毕业。
  新中国成立前,在湖南省衡阳岳云中学读书时,深受校体育主任杨一南老师的教诲,一年之后在长沙市一次比赛中获得800米田径赛第2名。两年后成为湖南参加全国运动会的成绩最好的10000米长跑选手。3年之后,在母校校庆运动会的一天之内,又获400米、800米、1500米和10000米4项第一。5年和7年之后,再在湖南全省运动会和“政大”运动会中获得4个第一。是湖南出席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选手,多数都是岳云中学的学生,而赢得“北南开,南岳云”的美誉。自此以后养成了持续不断的晨跑习惯,几十年都是如此,到了晚年仍然爱好体育运动。学业上原偏向数理化,决心学工科。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孙中山理论体系专著,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出任蒋介石侍卫官。1948年阔别家乡,旅居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台湾历任中国国民党阴明山党部书记,国民党台北市党部第2组、第3组组长,国民党公路党部设计委员,中央委员会秘书处秘书,国民党知识青年党部书记长,台湾当局“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第四组主任等职位。1981年5月至1986年4月任国民党台北市党部副主任委员。1986年任国民党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副主任,“台湾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主席,“中国三民主义协进会理事长”,台湾马氏宗亲总会总会长等职。1993年7月在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成立大会上,被推选为理事长。1998年获悉大陆遭受到严重水灾的消息后,立即召集身边的至亲好友,捐赠了新台币100万元给湖南省,以表深切的慰问。在台湾政界任职40余年,1992年退休。20世纪90年代初组织“中华四海同心会”,并担任主任委员。人在台湾,思念着家乡,挂念着亲人,十分关注和支持中国的统一。总想有一天回到故乡再见到亲人,亲自为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祭扫陵墓,以表达其孝顺之心。2004年3月初台湾举行大选前夕,便电告在湘潭的家属:为了反对陈水扁的“公投”和“台独”,在月初向全台湾岛的马姓族人发出了呼吁信,号召所有的马姓同胞联合起来,投好关键的一票,选举出有利于台湾和平与稳定的领导人,此举得到了旅台马姓人士的大力响应与支持。表达了大多数老一代国民党元老的心声:反对台独,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同年8月第三届世界华人马氏宗亲恳亲大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即率团参加大会。会上知道汉人马氏祖源地在河北省邯郸时,马上表态,要组团到马氏祖源地河北省邯郸寻根祭祖。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汤锦程、马善田、蔺朝国等有关人士努力下,2005年清明节前后,终于梦想成真。此举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生为人精勤奋进,刚直不阿,善于演讲,口若悬河。又是一位诗人,喜爱撰写旧体诗词和联语。
  2005年11月1日因病在台北市逝世,享年85岁。
  夫人:秦厚修,育有1子4女。儿子马英九,女儿马以南、马乃西、马冰如和马莉君。子女们留学美国多年,都恪守家规,以孝友贤良互勉。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非常重视对后代的中文教育,以中华儿女享有的中华文化为荣。女儿们一直担任中文学校的义务教师。


分享按钮>>中国国民党马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简介
>>师姓人物——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师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