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善田马姓研究书信 (六)
- 中华马氏网 2009年3月14日 马善田
鲁文忠编辑您好:
今给您去信主要是关于您在1999年10月作为责任编辑,由范又琪先生编著的《百家姓姓氏起源》一书,也正如范又琪先生在其前言部分《汉族姓氏简说?姓是什么?》第一句话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每个人又都对自己的姓看得十分重要。”所以,现就书中有关秦氏、赵氏、马氏三篇中的一些错误地方,向您作一汇报如下:
一是赵姓:(1)书中第一名话说:“赵姓与秦国的国姓嬴,均是上古时圣帝舜的后裔。”
据我所知,对于秦、赵、马等姓的血缘祖先,历来分为二派,主要是司马迁等人的颛顼说和司马贞等人的少昊说。认为是少昊的其理由是,黄帝与其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玄嚣,玄嚣亦名少昊,名挚,号青阳氏,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氏族东迁,他成为以凤凰为图腾的古代东夷部族首领,从而改称金天氏,他是上古时五帝之一,其后为嬴姓、偃姓,秦姓、赵姓是少昊的后裔。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曰:“《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则说:“益,伯翳也,即秦、赵之祖。”他们认为少昊是赵姓的血缘祖先。而马姓是由赵姓分出来的,毫无疑问也是马姓的血缘祖先。
认为是颛顼的其理由是,黄帝与嫘祖的小儿子叫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子生颛顼,号高阳氏,他也是上古时五帝之一。历史学家对上古时期的五帝有几种说法,其中的3种说法都有颛顼,可见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颛顼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相传颛顼的孙女就是女修,女修生皋陶(偃姓),皋陶生大费(伯益,嬴姓)。但女修是男是女?是否有其人?其夫君是谁?至今也有人在推测。我国历史学之父、大文豪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赵世家》、《史记?秦本纪》中明确指出:“赵氏之先,与秦共祖。”“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司马迁之后,历史学界对秦姓、赵姓的血缘祖先是谁,从古至今都有严重的分歧,说法很多,还有的把神话与史实互相混杂。然而最早却是司马迁下的定论。仅目前所见到的历代汉族《马氏宗谱》来看,却都是奉颛顼为马氏的血缘祖先,倾向于司马迁的观点。但是这两派的共同点都归结到伯益,都承认伯益是秦氏、赵氏的共同祖先。究竟少昊、颛顼,谁是秦氏、赵氏、马氏的血缘祖先?有待于今后在考古发掘出土的铜铭器具、器皿、竹简、石刻等文物上的文字中能找到准确的答案,经严格的考证后才能下结论。
而范又琪说秦姓、赵姓是舜帝的后裔。舜帝也是上古五帝之一,《史记》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在《汉书?古今人表》中曰:“帝舜有虞氏”。他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舜帝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舜是受尧禅让继尧位称帝的,当时执行的是禅让制,舜帝摄政于公元前2255年—2203年,在位52年。舜帝后裔衍生出68个姓氏,其中有陈、胡、袁、田、姚、吴、虞、孙、王等大姓。怎么能说秦姓、赵姓是舜帝的后裔呢?不知范又琪先生根据的是什么?
(2)书中第三段:“伯益隐居后,大禹就把徐国封给了伯益的长子若木,夏、商时为诸侯,伯益的小儿子大廉就在朝为官,世为贵族。”
伯益是尧帝、舜帝时的大臣皋陶的长子,“伯”是爵称,名叫益,也叫大费,姓嬴,伯益是禹帝时的大臣,嬴也作,即燕(玄鸟)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据《史记?五帝本纪》称:皋陶和伯益辅助舜帝。他们父子俩人都是尧舜帝的得力助手。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说:“益,伯翳也,奉赵之祖”。《路史?后纪七》说他:“能训鸟兽,知其语言,以事服虞夏,始食于嬴,为嬴氏。”《帝王世纪》亦说:“伯翳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刘恕的《资治通鉴外纪》说:“伯翳、伯益,乃一人,声转,故字异也。”《书?尧典》云:“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尧于是命伯益去捕捉鸟兽。《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列女传》曰:“皋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皋子,皋陶之子伯益也。”
皋陶的次子仲甄,又叫仲堰,他继承了燕鸟图腾,仍以偃为姓,因为皋陶为偃姓,是因他“生于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葬之于六(今安徽六安县),禹帝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到后来,嬴、偃两姓便分开了。
伯益的后裔有14支,即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氏十四氏。经过几千年的姓氏演变,不断派生出新的姓氏,由嬴、伯、葛、谷、邯、缪、桑、秦、黄、江、梁、裴、赵、马、奄、徐、渠丘、著丘、乌浴、武安等姓氏组成了一个嬴姓裔族团。
伯益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人们尊称他为“鸟俗氏”。次子若木,又称之为费氏。大廉的长子费昌,因不满夏朝天子桀的残暴统治,携家眷离开了夏,投奔到日益强盛的商国,因费昌是驾驭马车的高手,在商汤攻打夏时,费昌亲自为商汤驾驭战车,并协助商汤在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一带)之战中打败了夏桀,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功勋。大廉的两个玄孙叫孟戏、仲衍。其中仲衍,做了商帝太戊的驾车大夫,他继承了祖辈驯服鸟兽的技艺,并一直传了下去。从此以后,中衍的子孙,每一代对王室都有贡献,也因为辅佐殷商的缘故,嬴氏多显达,而成为诸侯之一。
中衍的第四代孙中,商朝时在西戎守卫边疆。他的儿子叫蜚廉,蜚廉“善走”,具有“神行太保”奔走如飞的本领。蜚廉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恶来,恶来天生力大无穷,其他人是无法比拟的。蜚廉、恶来父子效忠于商纣王,而且都因为有其“特殊功能”而受到商纣王的重用。如果父子两人在明君当朝时,发挥他们特长,就不失为国家之栋梁,流芳百世。只可惜两人在商纣王统治时期,而商纣王在历史上是个有名的暴君,在他当政期间,残酷至及,赋税冗重,百姓怨声载道,遂失去了人心,两人的才能被商纣王用在对内镇压各族人民和诸侯的反叛、对外出兵讨伐周边部族上,无异于背上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恶名。蜚廉见此,预知商纣王统治的日子不会长久,就借口为商纣王寻找奇石,隐居到霍太山(今山西霍县东南)。果不如所料,这时周武王联合各地诸侯为推翻商纣王,发起了著名的“牧野之战”,结果商朝军队在牧野(今属河南省)前线倒戈,并和周武王的军队一起攻入商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就在宫中自焚而亡。恶来因助纣为虐,在周武王的千军万马中被杀。
商朝灭亡后,隐居在霍太山的蜚廉,为了报答商朝历代诸王对嬴姓子孙的知遇之恩,以表达他的一片忠心,于是在山上掘土筑坛,来祭祀商朝的历代诸王,在掘土时他挖到一只石棺,石棺上刻有文字,大意是:“上帝诏命处父(蜚廉别号),怜悯蜚廉没有参与商纣王的祸乱,念你对商朝的一片忠心,特赐给你石棺,以兴旺你的家族”。蜚廉读后很是感动,顿时大彻大悟,取消了为商纣王复仇的打算,下山去把恶来的孩子接上山来,由他和妻子来抚养。后来在山上其妻子又为蜚廉生了一子,取名叫季胜。
季胜归顺了周朝,季胜的儿子孟增,也是才华出众,深受周成王的器重,入朝为官,被赐予皋狼(今山西省离石县西北)之封地,孟增在此建宅造屋居住,被后人称之为宅皋狼。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二是秦姓:(1)书中第一句说:“传说上古时期,有个叫皋陶的人,是五帝中颛顼的曾孙,……”
秦赵共祖,赵姓(1)中已说的很清楚。但范又琪先生怎么说是舜的后裔?这里又说是颛顼的后裔?互相矛盾。
(2)第一段中:“周武王灭商后,蜚廉父子均被杀,只恶来的弟弟季胜逃出。”
赵姓(2)已说的很清楚,不知范又琪先生依据什么古籍文献。请参阅先秦《世本》(清代八种辑本中的有关叙述)、汉代司马迁《史记》、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等等古籍文献。还有现代《赵国史稿》。
(3)文中“造父的子孙中,有个人叫非子,特别会养马,被周孝王看中,……” 这种说法也不知范又琪先生依据什么?
造父在周穆王时得到宠幸,这时蜚廉长子恶来的后代,纷纷投奔到赵城,弃嬴姓而姓赵。其中恶来一支,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赵姓部汇考》云:“恶来有一子名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大骆之时,造父已因功而受赐赵城,得为赵氏。大骆带子非子投奔造父,造父见非子长得聪明伶俐,很是喜爱,于是就把他留在赵城,由造父抚养,造父传授他驯马和养马的技艺,非子长大后,被周孝王任用在渭水之畔饲养苑马,结果周朝的苑囿中连年新建马厩,也装不下非子所养的马群。周孝王喜不自禁,他仿效先人的惯例,将秦地封给了非子作为封邑,号为“秦嬴”。这样,非子又恢复了嬴姓。后来非子的后裔在秦邑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秦国,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各诸侯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秦朝。《史记?秦本纪》曰:“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那时秦、赵两姓可以互换,所以司马迁说秦始皇姓嬴,叫嬴政;也姓赵,叫赵政。公元前206年,秦被汉刘邦灭掉后,嬴姓的子孙便以国为氏,为秦姓。
至此,伯益的嬴姓后裔,逐步演化出秦氏和赵氏,也就是嫡长子恶来的后代为秦氏,次子季胜的后代为赵氏,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秦兄赵弟”。这里主要说的是嬴姓秦氏的来历,当然还有其他秦姓,比如说有姬姓秦氏,还有少数民族中有秦姓的。但从历史上和有关资料来看嬴姓秦氏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其他秦氏来历就暂切不说了。
三是马姓:(1)文章开头曰:“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人名赵奢,是上古少昊帝的后裔,到他这一代时已没落,他只当个小小的田税官。”
众所周知,汉族马氏是由赵氏中分出来的,素来有“赵马一脉”之说,秦姓、赵姓、马姓同宗共祖,怎么在范又琪先生编著的书里,赵姓是舜帝的后裔,秦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马姓是少昊帝的后裔,三个姓氏,三个血缘祖先,不知作何解释?
赵奢是赵武灵王的其中一子,对这个问题历代文献记载中都很笼统,未有明确指出其与赵武灵王的父子关系。但都认同他是赵国的王子。据《世本》(辑补)、《姓谱》、《元和姓纂》、《万姓统谱》等等古籍文献考证:“赵王子奢封马服君”。现所发现最早的是《世本八种》,清嘉庆戊寅仲夏琳琅仙馆雕刻版,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铅印出版。《世本》一说是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写,是一部自黄帝以至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原书已失,仅存15篇。至清朝其中有茆泮林辑本,计有《帝王世本》、《诸侯世本》、《卿大夫世本》、《世本氏姓篇》等篇目,它和《左传》、《史记》的记载有不一致之处,但仍是姓氏方面和重要典籍。对马氏源于赵氏及以上世系均有详细的记载。江都县的秦嘉谟的辑补本,多为治史者引用。其中对马氏云:“马氏,本自伯益之裔,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这是目前为止记载马氏立姓及源流最早的一部古籍文献。还有南北朝王俭的《姓谱》,其离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也比较近,也有明确的记载。到唐代初、中期国势强盛,出现贞观和开元之治,谱学兴起,主要是朝廷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纂修,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姓氏谱书、宗谱。路氏的《姓略》、《衣冠系录》;孔至的《姓氏杂录》等书相继问世,唐太宗又命魏元冲、柳冲等撰《贞观氏族志》一百卷,收录293个姓氏,1651家。唐高宗时修成《高宗姓氏录》,收录235个姓氏,2287家。唐玄宗又命吴兢等续修《大唐姓氏录》一百卷。还有李林甫的《天下郡望姓氏族谱》一卷等,有20余部。但现在仅残存高士廉等纂修的《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敦煌文书《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最为完整的是林宝的《元和姓纂》,一直流传至今。
唐代韩愈是我国继司马迁之后最杰出的散文大家,又是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誉为“一代文宗”。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其父亲曾做过潞州铜鞮县尉、武昌县令等官,但他幼年时,父母先后去世,由长兄韩会抚养。韩家与马家为世交,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十九岁的韩愈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一连考了四次,才于贞元八年登上进士第,为谋求一官半职,他又连续参加了由吏部主持的“博学宏辞”科考试。贞元十二年(796)才被任命为观察推官。这期间他几乎穷困潦倒,当时的北平郡王马燧吩咐其子给予了他不少帮助,韩愈感激涕零,牢记马家对他的恩德,所以,他亲眼见到马燧祖子孙三代去世,很是伤心,亲自给马燧的长子马汇、次子马畅的夫人卢氏、孙子马继祖等撰写了墓志铭和行状,其中他给马汇撰写的《唐故赠绛州刺马府君行状》曰:
“君讳某,字某。其先为嬴姓;当周之衰,处晋为赵氏;晋亡而赵氏为诸侯,其后益大,与齐、楚、韩、魏、燕为六国,俱称王。其别子赵奢,当赵时,破秦军阏与,有功,号马服君,子孙由是以马为氏。”这里所说的别子即庶子。
正因为“愈既世通家,详闻其世系事业”,必然对马家世系知根知底,而对唐政府修纂的《贞观氏族志》、《大唐姓氏录》,或者传下来的《马氏宗谱》,他都亲眼见到过则是无疑的。
现保存的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纂修的《西秦扶风马氏宗谱》,时任中宪大夫、知凤翔府事同江王俊作序曰:“考其先世为颛顼之裔,季胜之后,姓嬴氏。其后之从赵氏者,自造父以平偃之功,封赵城始也。其后之从马氏者,自王子奢,以击秦之功称马服君始也。嗣是由晋而之秦,由茂陵而之扶风。自汉以后,名著当时,声施后世者,代不乏人。”张子瞻、曹延植作的序曰:“按马氏祖季胜,出自伯裔(伯益)则嬴固其姓。造父封于赵,子孙皆以赵为姓,则赵固其族。自王子奢封马服君,其后遂以马为姓,则马固其氏矣。于是知赵则氏于国也,马则氏于爵,兼氏于官也。而且古重赐姓,故立有德者为诸侯,因其所由生以赐之姓,谱则志。”虽然年代晚了些,但与韩愈等所说的相符。
唐代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所记载的也不是凭空想象,毫无根据的;作为另一位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与宋祁等人合修的《新唐书》,在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亦明确记载了赵奢为赵国王子。
到明清时期,都有谱学大家对赵奢的王子身份作了定论。一直到现代陈明远、汪宗虎的《中国姓氏大全》云:“春秋时赵国王子奢封为马服君,子孙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马姓。”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据《赵国史稿》和《马氏宗谱》考证,汉族马氏始祖赵奢为赵武灵王第九子。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自有夏以来,这种“家天下”中国社会特有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由一家之姓氏世袭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到西周时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据《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最基本的一点,是大宗、小宗的区分,赵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自天子以下的各级贵族,仅嫡长子才能确立为宗子,即其国君是按嫡长继承的传统世袭的,他相对其他诸庶子来说是为大宗,诸庶子即为小宗,大宗在政治地位上是绝对高于小宗的。
就现有的文献记载,因赵武灵王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废掉了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却立幼子赵何为太子,从而引发了“沙丘之变”。最后赵章一派被杀,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中。这个事件不能不说是赵氏家族非常惨痛的教训。之后,大臣李兑因平乱功,谋得赵国司寇之职,地位仅次于公子成,公子成不久去世,李兑开始独揽大权,大肆迫害赵武灵王近臣,赵奢当时参与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也目睹了“沙丘之变”的始终,作为庶子,他一生小心谨慎,连后来带兵打仗也是不打无把握之仗。此时才有了他“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见汉代刘向《战国策?赵策四》)。避难到燕国,正好燕昭王招贤,因他是赵国公子,且有才干,因而受到重用,他一到燕国就被任命为上谷太守,古代时地方官军政合一,是具有带兵打仗的职责的。
赵惠文王十三年(前285)后,李兑死去,李兑专权的时代结束。翌年,赵惠文王亲政,此时,受李兑集团迫害的武灵王时期的大臣们陆陆续续回国,赵奢也回到国内,但不可能一回来就受到重用,不管怎样说还受到猜疑,毕竟在燕国为燕守了好几年上谷,先任“田部吏”再说。在时间上考证也是相吻合的。并不是象范又琪先生所说的“到他这一代时已没落,”如赵奢没有才干,燕王不会让他任上谷太守的,这些也不知范又琪先生又根据什么?
(2)文中“后来他又打了不少大胜仗,成为继廉颇之后赵国又一名将,积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
赵奢,字文华。战国时期八大名将之一。早在公元前280年,赵奢就率军攻占了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县西北),这在《史记》中都有记载,而“阏与之战” 发生在公元前270年,已是10年之后,这期间他肯定也率兵征战过,只是史书未留下记载罢了。他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作战思想,是根据地形、地物,以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提出的战胜敌人的作战方针。事实也证明了赵奢的军事思想确实高人一筹。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153卷中称之为“示缓及先据要地”取胜的战例。赵奢是与廉颇同一时期的赵国名将,并不是“成为继廉颇之后赵国又一名将”,而他被封为马服君是赵惠文王封的,当时廉颇还未有被封为君,实际情况是廉颇、乐乘,在赵惠文王时就威震六国,多有战功,而封君却在赵孝成王时期,比起赵奢来就晚得多。这不排除赵奢是王子的身份,而享有诸多的特权的因素。
(3)文中“在一次与秦军的战争中,……赵括的儿子耻于父亲的行为而钦佩祖父赵奢的远见,就以他的封号为姓,就是马氏,奉赵奢为马姓始祖。”不知范又琪先生又依据的是什么文献,就下了结论?
实际情况是,在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子孝成王即位。不久,赵奢也去世了,但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请求赵王不可用其子赵括为将。但赵孝成王还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的上党,赵国派廉颇率军援救,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在秦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廉颇采用固城的战术坚守,秦军虽然屡次进攻,但一直没有取胜,就这样,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三年之久。
赵王认为廉颇胆怯,十分生气,几次派人督促和责备。秦军屡次进攻长平不能取胜,秦相范睢想出一条计策。派遣间谍到赵国四处散播流言,说:“秦军最怕的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统帅赵军,廉颇容易对付,眼看就要投降了。”
赵孝成王听信间谍的谣言,就派赵括去代替廉颇为将。那时,蔺相如正患重病,他见赵王说:“君王只听赵括的名声就派他为将,就象胶住了瑟的调音的弦柱来弹瑟。赵括只不过是读读他父亲的兵书,而没有任何的作战经验,不懂得随机应变,不可派他为将。”他在病中竭力劝阻赵王,可赵王根本不听蔺相如的意见,还是任命赵括为大将,率赵军四十万前往长平。连赵括的母亲进宫见赵孝成王谏阻都未能奏效。“长平之战”中,赵括率精兵突围时被乱箭射死,留下了“纸上谈兵”的成语。赵奢有两个儿子,赵括是长子,次子叫赵牧,时任赵国的偏将军,居住在邯郸。赵牧儿子叫赵兴,也是赵国的将军,握有兵权,而且这一支力量很强大。与赵王室同宗共祖的秦王嬴政,早就有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志,在秦国的迅速发展中,他文武并用,一方面派遣口若悬河、巧于谋略的官员携金银珠宝,收买各诸侯国权贵;另一方面派出大军压境,攻城略地。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后,翌年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管理疆土,充实关中一带的经济实力,削弱六国贵族的反叛势力,秦始皇采取了如下措施:严令天下百姓,不得私藏武器,把六国兵器收缴后集中于咸阳全部销毁,铸造成钟鐻、铜人;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定车轨;焚书坑儒;拆毁全国各险要地方的城堡、关塞、堤防等设施,使之无险可守,无塞可依,以防止六国旧部死灰复燃,危及社稷;把六国贵族大姓和豪富十二万户迁徙至京城咸阳,以便就近监控,以防止他们滋事反叛,这其中就有赵兴这一支。这些措施,在当时功效显著,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有关古籍文献和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分别主编的《中国通史》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这时的赵兴远离故土,赵兴因伯父赵括打了败仗自己感到耻辱,不愿再姓赵,就以其祖父赵奢的封爵马服君,改名为马服兴,先姓“马服”,后改为单姓“马”,叫马兴,马兴就是汉族马氏的改姓祖。可想而知,因一次兵败而拒绝姓赵,改用曾给族人带来荣誉的封号为姓,就充分证实了这一家族是一个多么不屈而富有血性的家族。马兴被迁徙到秦都咸阳后,秦始皇为了安抚马兴,封马兴为武安侯(武安,赵地名,在今河南省武安县南)。为什么要对马兴封侯呢?也是有原因的,这里就不详说了。因马姓由赵奢的封号而来,所以,后世汉族马氏都奉赵奢为始祖。这在《史记》、《后汉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姓谱》等等古籍文献中都有记载。
(4)文章最后说:“马士英,明代权臣。”
据我查找资料,马士英原并不姓马,他原姓李,小时候在贵阳流落街头时,被一姓马的槟榔商人收为养子,遂改为姓马。所以说马士英并不是赵奢的后裔。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对于学术上的问题有争议是正常的,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不可猜测或假想,要有古籍文献资料作依据,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才能下结论,但有新的依据后,又要反复考证,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完善。不知我这种观点对否?
就范又琪先生所编著的《百家姓姓氏起源》一书有关秦姓、赵姓、马姓的文章中,就出现了这么多经不起推敲的错误。作为一位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通俗文学学会会员,不知作何感想?撰写有关姓氏书籍,涉及到历史、地理、风俗、文学、语言文字、民族、考古等等多种学科,一定要谨慎,详加考证,要有依据,不能象创作文学作品那样,可以虚构、夸张、想象等,运用一些文学创作的手法,更不能胡编乱造。对待历史一定要实事求是。2001年4月3日,他在《楚天都市报》上发表了《马姓最初姓马服》一文,基本上是依据《百家姓姓氏起源》一书上马姓来撰写的,其中说马姓“人口三千余万”,不知他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据我所知全国汉族马姓人口大约有1260万,占全国人口的1%,这个数字是有关专家早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登载过的,就是加上少数民族中的马姓也不会有三千余万。
文中还有“秦灭赵时,赵奢的孙子赵兴,从邯郸逃至咸阳”,赵兴平白无故的离开故土,“逃”到咸阳干什么?这在上述马姓(3)中已说的很清楚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还有涉及到少数民族马姓,他说“马守真,明代女诗人、画家。”这个不假,但马守真的情况是:马守贞(1548—1604),贞一作真,号湘兰,小字元(玄)儿,又号月娇。女,回族。明代书画家、诗人、剧作家、秦淮名妓。其祖籍湖南,金陵(今南京)人。既然这篇文章中未说明是专门写汉族马姓的,那就应该要提及少数民族马姓,在少数民族中不仅回族,还有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东乡族、撒拉族、土家族、彝族、保安族、苗族、白族、拉祜族、藏族等等民族中都有马姓,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一点基本常识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就是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祖先,血缘不同,姓氏起源不同,立姓时间早晚也不同,不能混为一团。从文章的标题、正文、名人看又是专门写汉族马姓的,唯独在名人中只提及了回族马守真,马守真又不是赵奢的后裔,是否妥当?
我阅了范又琪先生这篇文章之后,给《楚天都市报》责任编辑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谈了我的观点,编辑认为我说得有道理,于是,就告诉了范又琪先生的通信地址,该报也采取了措施,原计划是每个星期刊登范又琪先生所撰写的一个姓氏的,自此后就未有再登其他姓氏了。我给范又琪先生去了一信,信上简单谈了我的想法和体会,并在信中告知了我的联系方式,但范先生至今近三年时间也未来信,就不了了知了。我去年曾经给我国一位著名的姓氏学专家去了一信,指出他所著的书中有关马姓的不妥之处,这位专家品德比较好,不久即给我来了一信,承认我说的三点都是正确的。人家在全国知名度是很高的,出过姓氏大辞典等好几本书,各大报、地方报都登载过他的文章,人家姿态高,能做到知错认错,为什么范又琪先生做不到呢?今年元月份,我还给北京一位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史的专家直接去过电话,指出他主编的少数民族史大辞典中有关二支马姓的族籍问题,人家在电话里也认真听取了不同意见,认为我说的有道理,说他核实后给我答复。但是前几天我在台湾姓氏学会网上看到有介绍《百家姓姓氏起源》一书的简介,此书又发行3000册,面向全国,而且包括台湾,影响是很大的,然而书中仅秦、赵、马三个姓氏就出现这么多错误的地方,不敢说其他姓氏有没有错误了?可以不客气的说,简直是误导读者,是不负责任的。您作为责任编辑,也不知作何想?
现在全国有好几个省都成立有马氏宗亲联谊会,其他姓氏也是一样,为了统战工作的需要,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国家经济建设,都是经过当地政府审批同意成立的,为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该宗亲组织还有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和睦宗亲,为寻根提供方便,并共叙宗亲情谊。海外如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都有马氏宗亲总会。华裔汉族马氏在泰国、新加坡等国有一些高官或者是经济、实业、文化教育界名人,在所在国有一定的影响,其他姓氏也是如此。世界马氏宗亲大会已召开过二届,第一届在泰国、第二届在新加坡,今年将在马来西亚召开第三届马氏宗亲大会,而这三届世界马氏宗亲大会主要是世界各地的汉族马氏代表团或代表参加。马来西亚马氏宗亲总会和国内有的马氏宗亲联谊会已知此事,他们对范又琪先生这本书有关内容很反感,首先我作为赵奢的后裔其中之一,是坚决反对的,您们也可置身处地的考虑一下,作何想呢?这也是我给您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所以,请您与范又琪先生联系,看此事如何解决,要求收回此书,或给予更正,想征求您们的意见,具体是在有关历史研究杂志上,或者是报纸上,怎么合适?坷辞惺低旎赜跋臁G肽敕队昼飨壬芯亢螅诎倜χ兴儆胛一匦盼小N业墓ぷ鞯ノ皇牵何浜焊痔怕び邢拊鹑喂荆刂肥牵汉笔∥浜菏星嗌角盎薅罚收嗦耄?/SPAN>430083,办公室电话号码是:86899903。
您和范先生都是学者,具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在许多方面我要向您们学习请教。在研究汉族马氏起源、迁徙、分布、宗族文化、名人等方面,我从1999年底才开始,原对此一无所知,时间很短,加之又是业余时间进行研究,文化水平又有限,不对的地方,请给予批抨指正。我这样做的目地,是因为我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寻根溯源我想这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做的事。谢谢。
此致
敬礼
马善田
二○○四年二月二日
分享按钮>>马善田马姓研究书信 (五)
>>马善田马姓研究书信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