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江汉马氏的文化渊源
- 中华马氏网 2009年3月14日 马德芳
中华马姓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源流清晰,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除汉族之外,回、满、蒙、 彝、壮、侗、羌、苗、藏、保安、高山、哈尼、景颇、仡佬、朝鲜、东乡、布依、撒拉、裕固、土家等二十余族,均有马姓。而马服、马适、马矢、马田、马佳、司马、弗莫、尼木、木然等氏,亦多改姓马。因此,今日马姓已列于全国前20名人口大姓之内。
江汉马氏是生活在江汉平原——天门、沔阳、汉川、汉阳、潜江、洪湖、监利这片土地上的马姓宗支,以及由此迁出的马姓分支。从民族上看,主要是汉族与回族。中华马姓主体的汉族马姓,多出扶风,而江汉马氏正是其中的一支。江汉汉族马氏各支的始迁祖,基本是宋末至明初来自江西或出自江西,七百年繁衍生息,兼容包蓄,至今已拥数万之众,成为江汉平原一支重要的族群。
作为致力于历史文化传承的江汉马氏的子孙,理请本支族群的血脉传承、文化传统、现实状况,留下历史文化的资料,是我们上慰先祖,下传子孙,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
一、悠远绵长的血脉传承
探索江汉马氏的血脉源流,迁徙轨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源于黄帝 本于伯益 出自赵姓 得姓马服 祖源邯郸 发祥扶风 来自江西 聚于江汉”
《 世本》记载:“马氏,本自伯益之裔,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云:“马氏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为惠文王将,封马服君,生牧,亦为赵将,子孙因以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
1、赵前嬴姓世系表(至造父)源于黄帝 本于伯益
黄帝(前2697—前2599)—→昌意—→颛顼(前2514—前2437)—→仲容—→夷—→武恒—→伯辛—→女修—→皋陶—→伯益(嬴姓)—→大廉—→武—→琪—→建—→弘—→奎临—→迁—→宣—→永通—→彦翔—→轩—→子能—→费昌—→仲衍—→玉珍—→道宁—→兴—→犍—→大顺—→茂荣—→克和—→达—→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皋狼)—→衡父—→造父(赵姓始祖)。
2、赵姓世系表(至赵奢)出自赵姓
造父—→叔观(宜父)—→赵璋(仲父)—→赵登(季父)—→尔成(公仲)—→赵高—→奄父—→叔带—→赵麟(守仁)—→子丰(知义)—→赵射(慧明)—→赵壮(公明)—→赵夙—→赵衰(?—前622年,赵成子)—→赵盾(赵宣子)—→赵朔(?—前597年,赵庄子)—→赵武(?—前541年,赵文子)—→赵成(赵景叔、赵景子)—→赵鞅(?—前458年,赵简子)—→赵毋恤(?—前425年,赵襄子)——伯鲁—→赵周(代成君)—→赵浣(?—前409年,赵献子,赵献侯)—→赵籍(?—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赵章(?—前375年,赵敬侯)—→赵种(?—前350年,赵成侯)—→赵语(?—前326年,赵肃侯)—→赵雍(?—前295年,赵武灵王)—→赵奢(赵武灵王第九子,马服君,马氏始祖)
3、得姓马服 祖源邯郸 发祥扶风 世居江西
1奢—→2牧—→3兴—→4嵩—→5述—→6权—→7通—→8宾—→9昌—→10仲—→11余 援—→12严 廖—→13歆 融 遵—→14木舜 度—→15浒 京—→16辅 忠—→17镌 皋—→18辚 胜—→19酆 起—→20鸳 隆—→21彪 谦—→22珮 弦—→23隆 和—→24默(各本归一)—→-25思岫—→26乔卿—→27君才—→28珉—→29季龙—→30燧—→31畅—→32继祖—→33翱—→34蔚—→35戡—→36元勋—→37彬—→38朗—→39顼—→40饶—→41俊—→42兴尚—→43运—→44其伦—→45英—→46先章—→47天杰—→48必瑾—→49焕—→50思美—→51起鸣—→52经华—→53可登—→54宙—→55宏令—→56永谅—→57嵩—→58行尧—→59舜桐 舜桐—→60洪一 洪二 洪海 重五 洪六
(上述世系56世以后与各支的承接,尚无实证,仅供参考,请勿张冠李戴。)
二、厚重辉煌的文化基底
中国的传统文化因马氏而更加丰富,中国的传统美德因马氏而播天下,多少马氏英杰的功勋,彪炳青史,成为国家的楷模,马氏同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马氏英杰人物,群星璀灿;马氏文化传统,厚重深邃。马姓立姓至今的2200多年时间里,曾出现过许多伟人、名人。单见诸于《二十五史》立有传记的马姓人物就达270多位。见诸其它史籍的更是不计其数。
史上名将、历代良相、文坛精英、能工巧匠、贤妻良母在马氏家族史上层出不穷。
如:赵奢、马通、马援(“一根铜柱昭天地,两句豪言壮古今”;“家传忠孝留铜柱,世宪文章出绛纱”)、马武、马成、马腾、马超、马燧、;马良、马周、马植、(马周 “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马植“文雅之余,长于吏术”;唐德宗为马燧赐写过《宸戾》、《台衡》二铭,加以褒崇。又让图形凌烟阁,列于元臣之次,)马璘、马遵、马廷鸾、明朝马氏4宰相、9尚书;马绩(博览群籍,奉诏与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了《汉书》的八表及《天文志》的续写工作)、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干数)、马端临(宋代的史学家)、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马琬(书画大师);马钧(发明创造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改进绫机,发明指南车,发明制作龙骨水车,还设计制造了以水为动力的木制机器人,改进连弩,制作了发石车)马欢、郑和;马殷(五代十国时建立了楚国);两位马皇后(史上圣慈贤德的楷模)。
无数马氏先贤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的同时,其高风亮节,道德文章,已经千古流芳。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马氏家族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形成了马氏忠贞爱国、勤奋进取、仁爱孝友、尊老敬贤、和睦宗亲、团结邻里、关爱后代、兴教育才、扶贫帮困、兼收包容的道德理念,以及优秀的家学、家教、家德、家规、礼仪等道德文化、传统美德和家族风范,;马氏家族的精神风范、家教家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如:赵母不护子短,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明德皇后诫家族子弟,马立安还留下了“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遗训,江汉马氏“铜柱堂”的家规十二律等。
为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马革裹尸,义无反顾。
为相:高策良谋,识见卓绝。股肱赤忠,高风亮节。
为文:才高博洽,绛帐垂风。不拘陈习,达生任性。
为技:工妙技奇,巧思绝世。遗惠国人,千代称智。
为母:质朴无华,贤慧端庄。严教子孙,治家有方。
为民:敦厚谨慎,节俭谦虚。孝敬父母,和睦乡里。
为族:包容宽厚,海纳百川。枝繁叶茂,源远流长。
马氏家族精神风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有的皇帝把马氏赐给内附的少数民族,也有的少数民族自己取马为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对马氏家族精神风范的敬慕与向往。应该指出,这些少数民族的马氏与汉族马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氏家族精神风范的包容性与宽厚性。少数民族马氏也曾出过大批英杰人物,他们的功业也是马氏家族精神风范的结晶。
江汉马氏正是得中华马氏道德文化之真传,并发扬光大,才成为江汉平原一支生机勃勃的族群。
三、繁衍兴旺的江汉马氏
江汉汉族马氏各支的始迁祖,从各支谱系看来,基本是宋末至明初来自江西南昌洗马池或自江西转迁而至。因出于同一地,或出于同一近祖,而融为一体。七百年繁衍生息,兼容包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至今已达五、六万之众,成为江汉平原一支重要的族群。
江汉马氏包括汉族“伏波堂”、“铜柱堂”、“绛帐堂”、“扶风堂”及各堂流散支系,还包括回族“怀远堂”、“铜柱堂”等马氏三支。
1、江汉马氏 “伏波堂”
祖籍江西粤籍,故里南昌府南昌县铁树宫洗马池,始迁祖“千二郎”讳“必亨”字“运通”(生于1295年,卒于1382年),其祖父 “行尧”公,其父“顺梧”公。行尧公生顺梧、顺桐二公,顺梧公生洪一洪二,顺桐公生洪海公,洪二公为“千二郎”“必亨”公,“必亨”公于元朝成宗年间与兄弟数人俱出江西,公宦游荆楚,落籍荆州,住江陵沙市河街小东关。
二世祖“昌德”公,讳“普云”,职任荆州右卫军运,故称为“军马”。 三世祖“珍”公,迁沔阳玉沙皂河嘴,再移竟陵(天门)陶溪潭,四世祖最后定居竟陵泮读湖,至今已传二十余世,子孙繁衍于汉水两岸天、沔、川、潜,分为门、台、濠、西四房。
本堂自始迁祖至八世祖尚没建谱,明朝万历甲辰年间,西房九世祖“大宾”公亲赴南昌,苦求三月,请来据说是马氏远祖马援公所遗黄绫御谱,其后首次拟定本派支谱,字派为“大伯前立则,可以达上天,一世之作育,万载绍宗传”二十字。原请黄绫御谱被一安徽籍安陆府郡伯马公,在巡视竟陵(天门)时借阅,带回安徽老家后未归还,致使御谱丢失。前清乾隆三年,本派二次续谱,字派增加“光明必正直,孝友发帧祥,诚心修德厚,先泽恒永长”二十字。以后几议续谱未成,老谱文革失散。1989年4月再次续谱,续派“诗书弘祖业,科学启贤良,雄威振华夏,荣国富家邦”。1991年元月谱成,共二十八卷,其中总谱一卷,门、台、濠、西四房支谱二十七卷。有户四千余,人口两万余众。
本堂清雍正年间有“立星”“立昌”二公迁往河南,还有各房域内域外近半流散支系,如天门黄潭县河两岸、渔泛峰襄河两岸、长埫口马家滩等地的马氏。另外,毛嘴古垸一支、荆门盐池字派为“可以达上天,修道学成轩,…….”的马氏一族,也可能是“伏波堂”的流散支系。台湾亦有西房天象公、濠三房继超公及其联络流散宗亲。
另外,“洪一”公“千大郎”后裔号为“民马”亦在天、沔等地,并于1993年与“洪二”公后裔合宗并派。“光明”改“清明”
2、江汉马氏“铜柱堂”
祖居江苏扬州府通州泰兴县竹枝桥六都籍庄(江苏省扬中市原泰兴县三茅镇马带湾)。迁沔始祖文虎公,曾祖“行尧”公。祖父有兄弟二人舜梧、舜桐两公。舜梧公生洪一、洪二两公。洪一公生文凤、文彪两公。洪二公生昌德。舜桐公生洪海公,洪海公生文龙、文虎两公。童年,父〈海公〉、祖(舜桐〉皆随伯祖舜梧公居浙江省龙游县住所,诸公诞生于豪门世家,聚乐乎官庭。少年文虎公英姿风华,智略超群。伯祖舜梧公常曰: "此吾家之千里驹也"。元至治三年,有南坡之变。公伯洪一公,为解民倒悬,气杀内宫,使文龙、文风、文彪避祸江苏泰兴隐息为民。文虎公与伯公洪一逃奔安徽至毫洲,在朱元璋帐下官拜锦衣卫使司,伴驾招讨,平服江夏,靖难荆襄,功勋卓著,论功受赏,加封武略将军,封疆郑家、百石两境,从此落籍沔阳,二世铭公复嗣锦衣卫职,加封兵部侍郎。三世俊英公,世官世禄,连襟通缩。四世善公。五世量公。六世勇公、康公、澜公。其后分为九房,历二十四世六百多年之繁衍,有户239,人口835人。虽经世纪之沧桑,仍血脉清晰,尊长分明。十三世起,三建宗庙,并先后于1813年〈嘉庆癸酉)、1887年、1908年、1917年、1988年、2000年、2003年七次修续家谱,其间三立谱派,谱派为“开国承家运,嗣应继景昌,新月光明永,仁寿树忠良,德泽纯先祖,贤才起凤翔,福宜传万世,立守在经常”。“铜柱堂”马氏主要居住在仙桃通海口马套、协伟、郭河官伟、谢场黄洲村、监利潘河、洪湖柳口向武村、汉川肖泗沟罗汉村。
3、江汉马氏“绛帐堂”
迁沔始祖孝暹公原籍,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洗马池。公生约1260年。卒年无考,1279年(即宋末元初)公随江西迁沔人流徙居玉沙县(今仙桃市)汉江河右铁柜里杜家垸北岸(现剅河镇马脑村)至今七百余年。孝暹公生子一国政,为二世。国政长子瑜、次子璋、三子王宝、四子汪为三世。其中璋、王宝二公无传。四世即瑜公生尚文、尚质、尚忠、尚禄;汪公生尚周、尚礼。尚禄公传九世止,故全族分五房。相传二十六世,子孙繁衍宗。据1988年谱载史料范围采访统计,截止1999年底,全族共有1000户,约4500人。本支散居三省十县市,大部分聚居于仙桃剅河镇,市内散居于 张沟、郭河、陈场、谢场、姚咀、毛咀、三伏潭、通海口、彭场、杨林尾、胡场、杜窑地域。市内散居于洪湖、监利、蒲、京山、荆门、蔡甸、天门及湖南等省。一九九九年族理事会取分片理族之法,将全族按居住地域以祖籍仙桃各地为中心划分为八个片区并建立片区理事分会。对散居外省、市(县〉的族人按祖籍归口管理原则,分别列入各片区。1856年、1896年、1903年三建宗庙 并先后于1686年、1746年、1772年、1820年、1888年、1926年、1988年七次修续家谱,其间又修续谱派,先用老谱,即“廷应世志,文士一顺,彝伦克尽,余善斯正,俭足以立,廉洁可欣,惟善获吉,其恕宜行……”共九十六字,上述九十六字,只用了几派就被“祖原豫章,代有贤良。诗书为宝,邦家之光”16字所代替。此十六字与"俭足以立"至"其恕宜行"十六字同派。待上述字派用完之后,可再使用以下六十四字。即:“才用明达,谨崇端方,存心正大,云汉昭彰,敦厚怀义,履泰安常,中行宜守,思敬必祥,宗功宏远,福全道康,时逢熙运,品尊朝堂。声华炳耀,富贵天长,忠厚传久,荣盛永昌”。
4、江汉马氏“扶风堂”
分别是由江西迁来我省川、阳、天三地的脉旺大成公支,采芝山重五公支、马守垸文广公支、侏儒兆公支、天门海公支等五大支联宗而成。这是马氏大团结的结果。
脉旺马集大成公支,远祖必亨公由江西铁树宫洗马池迁湖北荆州,寓居江陵之沙市河街小东关.后世徙居沔阳之玉沙.天门之半读湖, 必亨公后裔大成公,行二,在明末迁徙沔阳之下新洲即今脉旺马集,
马守垸文广公支,始分谓之曰上四份下四份,二房、七房、九房迁出外省外县,本地是大三四五六等房,居西江乡长安、红星、红光三大队,有家丁四千余人。
汉川采芝山南麓重五公支,是洪武年间,因楚土地广人稀,重五公偕兄重一重二重三重四公,由江西省同来湖北,重一二公徙居天门黄土潭和半读湖,重三公徙居武昌武胜门外,重四公迁居蒲圻车铺,惟重五公独来汉川,至此公即为本支之一世祖
汉阳侏儒马家台兆公支,本支兆公先祖自明朝永乐年由江西南昌携谱徙湖北梅城里,至兆公再迁居汉阳薛家山,这就是兆公为始祖的来源,后来再由兆公五世家彬公携墨谱迁居土茧山北麓马家台。
天门马湾海公支,本支始祖自海、青二公卜居马湾以来已四百余年,据传一世由江西徙居沙市西人里船码头小名铁石墩,一至五世均失载,自十四世成骥公以海、青为始祖而分二支,海公支则有十世英雄二房,清公支仅八世贤房。
民国三十七年,禹门、玉田、焕章等公倡导在川城同修宗谱,当丁谱印就,谱序字派未订,因故中止。今文明盛世,续修宗谱众丁所,向全族公推启宏、家驹、东海为首,联络召集各支代表共商续谱之事先后在马垸、仙女村几度协商,得到统一,新字派表:“同道永守信,俊杰建伟勋,楚汉颂邦强,乐裕喜超群,顺时伦常旺,英雄美功尊”。
5、江汉回族马氏马氏三支
马氏"怀远堂",自十四代起,统一字派为:“承绍先光,德积明芳,式克恭慎,永世其昌。学有元本,大启贤良,同宗继志,应锡嘉祥”。族谱载:始祖马镇,原籍安徽凤阳府泗州吁眙县,从明太祖吴王之丙申岁征战有功,浩封明威将军。洪武十六年奉命守济南。二世旺,替职接征有功,诰赠怀远将军。三世俊,于宣德六年替职改选武昌卫,后承袭指挥至坤(八世)。七世宣,于嘉靖年间卒,其家众移居沔南之黄泥潭马家沟落业。十世犹龙偕堂弟聚龙于顺治四年(公元1648年)迁徙沔城七里城,是为马氏入沔之始。现主要分布于沔城、红庙、老湾、兴隆、和平、六合、新堤一带。
马氏"铜柱堂",字派为:“鸿经远志,永顺天心,国恩家庆,世代绍隆”。族谱云:一世祖安南公,祖居陕西长安,历为清真寺掌教之长;二世绍山,里人遂绍师位,接替父职;三世仲所,于顺治四年贩卖毛货,贸易湖广,闻沔阳有清真寺,乃落籍于沔城七里城。今后裔分布在沔城、武汉等地。
马氏还有一支,字派为:“国大如天,水盛朝友,道昌吉”。据说系国字派三弟兄于清中叶,由湖南宝庆逃荒入沔,定居黄马沟,今该姓后人主要定居在沔城七里城、但堤口、仙桃城区等地。
四、尚待探讨的若干问题
续修家谱是维系血统纯正的措施,有了家谱,即可区别、分明自己属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上溯祖宗、以敦本源,下联支派、以笃情谊。修谱时必须 “考古而征先,信今而传后”。正如扶风《马氏修谱序》称: “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智之讥矣。”,因为“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身而故弃之不仁”。 “马氏谱牒”的作用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昭穆以尚祖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因此对江汉马氏历史与现实的许多存疑问题需要探讨,对于一些现实的工作也要着手去做。
1、魏晋南北朝13代仍然存疑,默公是怎样上接歆、融、遵三公,到底接于那支尚待确定。
2、江西饶州为朗公后裔、吉州为植公后裔,我族由洪州迁出,是本住洪州还是由饶迁洪,其迁徙状况待考。
3、各支迁鄂之前的祖系承接,多非本支原谱,有否张冠李戴,须予考证。
4、如何对本支的祖源、发展、分支、迁徙、等进行考察研究,分析论证,应用考证后准确有据的资料补充完善已有家谱,促进支系交流,促进江汉马氏的团结与融合,推动联谱联宗活动。
5、如何搜集、整理、修缮、保护马氏宗族发展壮大过程的历史档案、文物古迹、祖居、祖词、祖墓,抢救马氏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历史档案的搜集、整理,并使之电子化、网络化,进入地方和国家的挡案库,以利永久保存。
6、如何进行江汉马氏现状各内容的搜集、统计、汇总,完善内部信息交流平台。
7、如何融入中华马姓社会,构建外部信息交流平台,参与国内外马姓重大活动,扩大江汉马氏影响,也需要探讨。
8、如何培养关心马氏血脉与道德传承,热中族事、有牺牲与奉献精神的青年一代,积极参与族事活动。
上述八大内容可作为江汉马氏文化研讨会近期的研讨课题。
分享按钮>>湖北京山马氏续修族谱序
>>江西马氏世系(至第四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