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祖先马发龙居清流是历史事实
- 中华马氏网 2009年7月6日 郑鹤培等
马英九祖先马发龙居清流是历史事实
——对余保云《宁化与台湾马氏》的存疑辩析
清流客联会马氏文化研究组
2009年6月
2008年记者罗钦文报道了马英九祖先五代居闽西后,我县客联会为佐证、充实马发龙居清流南山下的历史事实,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组织14人开展专题调研考证活动,并撰写文章在省内外多家报刊发表。之后赴龙岩,与闽西客联会副会长、姓氏研究会会长马先富等就马姓源流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和交换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马英九祖先曾居住福建清流考证》一文,经专家评审,入选省《地缘·根源·家园——闽台地缘关系研究文集》(该书于2008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省委书记卢展工作序,有王汉斌、张克辉、吴伯雄、宋楚瑜、江丙坤、陈云林、梁国扬等题词)。
据了解,我们的文章和龙岩马先富等几位学者的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有关人士和海内外网站、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有不少人翻阅族谱佐证祖源和提出各种看法。我们认为,这是件好事,因为史学研究有更多的人参与和开展争鸣,就能补充不足和修正谬误,使之更精确、更完整,由此应持欢迎的心态。至于有人说马英九祖先在宁化的信息,我们也早已获悉,但一直未拜读到该文。近日,我们终于在网上看到了廖仕耀、余保云合撰的《马英九祖先籍居宁化马家围》,后又读了余保云《宁化与台湾马氏》。阅后,增加了信息和史料,是不错的,但同时也感到不少问题差别较大,实有商榷之必要。为避免混淆族史的真谛,现我们坦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发龙居清流,历史已作证
扶风马氏三十七世祖马发龙,入闽后居于清流县北团里南山下(今赖坊乡南山村),是被大量族谱、史料所佐证了的客观历史事实。余先生提出发龙公系宁化马家围人氏,我们认为背离历史事实。
1、马发龙居马家围之说严重失实。
据谱谍史料记载和闽西学者马先富、吴福文论述,马发龙字在田,扶风马姓三十七祖,唐德宗建中时(公元783年)生,入闽后随父在汀州府任教育知事。其父在任内病故,他在汀州守制,数年后筹到钱款将其父棺柩运回桑梓河南郏城;又因河南天灾作乱,他返回汀州府,至顺宗时(公元805年)定居汀州府清流县北团里南山下,做乡村教师,他为入闽西马姓的一世祖。鉴于有全国各地大量族谱和史料记载,这应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宁化的情况怎样?安乐马家围的《扶风郡马氏家谱》也已载明:“十九世大郎公之子发龙,住汀州清流罗村里南山下,娶萧氏六娘,夫妇卒葬松溪。生四子:虔隆、进隆、旺龙、贵隆。”(见“部分族谱摘录”及影印件)。在族谱已载明的情况下,余先生为何又提出马发龙居宁化马家围呢?他说:“按宁化安乐乡马家围《扶风郡马氏族谱》载,其先祖凯公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入迁宁化县新村里(即安乐乡)腊坑(即马家围腊坑)肇基,传九世,发龙公三子旺隆迁腊坑梨树隔……自凯公入迁腊坑,今已历一千多年,传世四十代”(原文11页)。这就是说,按马家围族谱载,凯公为十二世,发龙公为十九世,马发龙在其“传九世”之列,他是此地生、此地长、此地死的。我们感到这段话把马发龙的一切都给颠倒了,面目全非了,与众多族谱所载的历史事实全不相符。当然,这是族谱所载,但这仅是独家之言,可信度是低的。同时,马发龙及其所有上祖,均无人居马家围,而且与前载“居南下山”自相矛盾,这就严重失实了。
余先生还有这样一段话:“尽管宁化周边各地马氏族谱对先祖的名、讳、字、号、世代、迁、徙、居住地记载各有不同,有的差异较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发龙公前七代祖就已入迁宁化新村里,发龙公生活在新村里马家围,墓葬在马家围,是马家围人,宁化新村里(安乐乡)马家围是发龙公裔孙的祖籍地”(原文21页)。这是余先生作出的概括。我们认为,这观点仍不可取,因为所说的“相同”之点,正是不同之点、失实之点。表现在:一是发龙公前七代祖与公认的扶风马氏世祖全对不上号,也无上祖在马家围居住和繁衍过,何来“相同”之处?二是马发龙生活在马家围子虚乌有,如前所说严重失真,因此仍不能自圆其说。
为证明马发龙居宁化,作者在资料摘录中也引了冯秀珍在《客家文化大观园》中一句话:“唐大和年间马发龙入闽,留居宁化安乐。”这是她的概述,非族谱所载,即使如此也仍属少数之列。而且,据说这是她在宁化了解客家祖地情况时形成的印象。鉴于这样,我们感到仍不足以说明问题。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是,作者在忽略其载有居清流南山下的族谱的同时,选了另一张族谱的影印件刊在封2页。其内容既无表明发龙公居马家围,又不表明旺隆公是马家围的开疆祖,而是说旺隆之子才是开疆祖,这实际是倒退了历史,未起佐证马发龙居马家围的作用。
余先生还说了这样一段话:“四个儿子住地均相距半日左右路程,发龙公夫妇轮居各子家中,因此,有的谱载发龙公居清流罗村里南山下也无错,晚期发龙夫妇回到宁化新村里梨树隔与三儿子旺隆一起生活”(原文12页)。此话粗读富含人情味,似合常理,然而细点品味,即觉它仍是失真之作:其一,颠倒了少与多。如上所述,载马发龙居马家围者不过一、二家,而载居清流南山下者则众多,这样何来“有的”呢?龙岩资深学者马先富说:“记载马发龙居住在清流北团里南山下的族谱有一百多部,这历史事实是否定不了的。”一百多比一、二,差距如此之大还是“有的”吗?其二,马发龙轮流到各孩子家中走走和居住一段是有可能的,但跟定居属两个概念,不可相题并论,从而挂不上“也无错”的结论。其三,晚期与三子一起生活之说失真,无谱记载,背离历史事实,仍不能自圆此说。其四,在当年跋涉崎岖山路的情况下,从马家围至南山下100余华里路何止半日路程?这纯粹是以现在想当年,也难以令人信服。
总之,马发龙随父入闽后,居汀州府清流北团里南山下(今赖坊乡南山村)是大量族谱及相关史料所载明的,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用虚无态度去否定它,既是不应该,也是否定不了的。
2、马发龙并非卒于马家围,马家围墓地是二次葬的重修墓。
这里商榷马发龙的繁衍、卒葬问题。从族谱的记载看,马发龙是在南山下繁衍四子,其卒葬也在南山下。繁衍方面,因其居南山下,当然四子在此出生,这不用赘述。在卒葬南山下方面,我县马寿根珍藏的《扶风郡马氏家谱》载:马发龙“娶妻余氏满娘,继娶江氏金娘,合葬于罗村里飘舡岗蛇形山。”“我祖旺龙公序三,异者与兄弟共守故土后,稍迁于安乐梨树峡”(见“部分族谱摘录”和族谱影印件)。这表明,马发龙卒葬在南山下,其三子旺隆是在守故土(即上祖逝世在本地守制、守土)后,过一段时间才迁往梨树峡的。另外,我县长校镇赤土岗《马氏大宗族谱》中附录的“安乐谱附”,也载“发龙府君住罗村……葬于本村。”(见“部分族谱摘录”)此处的“本村”,就是南山村。当然,应当说各地族谱载马发龙死后葬于宁化安乐马家围的比较多,对此如何看待呢?我们的认识是:
(1)我县马寿根珍藏的族谱,是清嘉庆丁卯岁编的,且是刻板印刷,属较古之列,其载马发龙卒葬南山下较为真实,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同时,马寿根这一支派,就是旺隆公一脉的裔孙,是安乐返迁回清流城关开基的,这样其族谱可信度也较强。“安乐谱附”的记载,则是当地之谱,情况了解,也较实在。而其他许多族谱,大都在1990年以后重修的,距当年历史较久远,并据我们了解,不少地方因“文革”时族谱被废,新的族谱是在手头缺少足够资料的情况下编修的,这就不能与前者相比了。
(2)客家人有二次葬的习俗。从族谱记载和现实调查情况看,马发龙在南山下逝世后,也经历过二次葬,其中的原葬(也称初葬、一次葬)在南山下的飘舡岗蛇形山上,二次葬即被其裔孙迁至安乐马家围重葬,也就是现在的墓地。我们考研组曾在南山村和连城四堡马屋村开过座谈会,据马氏裔孙中的长者介绍,此墓约在发龙公的第三代(即其孙子)从南山村迁移到安乐马家围重葬的。马发龙的一次葬墓地,现旧址仍存在,并已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文物点加以保护;当地马姓群众,也历来都在清明时前去上香祭祖。前段时间,台湾两位教授前来考察过此墓址,他们说:可证实这是一处古老的旧墓地,原状保护较好,墓型风字结构,龟背有被挖过的痕迹,但挖墓还算有良心,在龟背挖金骸处盖了一石块,意味着墓主人的英灵还在此处。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的结论是:马发龙逝世后经历二次葬是存在的,一次葬在南山下二次葬在马家围是确实的。
二、祖脉欠清晰,难认其同宗
姓氏的祖源脉系,是该姓裔孙认祖的根本,否则就无从认同。正是如此,往往族谱、史书和姓氏文章等,都把它作为首选课题。为此,我们在文章中首先用较大篇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姓的远祖系脉(即创世祖及扶风1—37世祖的世系)。我们论述的此世系,汲取了龙岩学者马先富先生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所查阅的大量族谱及相关资料进行增补、校正,并对接了台湾寄来的多份资料及台湾学者江颜震先生的文章,还转送马英九家人审阅。总的看,此世系与闽西、江西、广东、湖南、台湾等地的族谱所载的祖源世系基本一致,是较为准确的。
余先生的《宁化与台湾马氏》,我们感到对马氏远祖脉系的介绍有三点不足:
1、马氏远祖(扶风1—17世)的介绍有欠缺。
余先生对远祖介绍主要围绕马家围一世祖京公展开,并重点叙述京公之后的世系。由此对京公之前的远祖,即扶风1—17世祖,基本未作一代代直系相传下来的系统介绍,只在“避难南迁,肇基宁化”和“客家马氏、播衍四方”栏目中介绍了赵奢、马援、马融等几位重要人物,多数的世祖则仍旧空白。这样,为马氏裔孙认其远祖增加了难题,人们也会产生是否直系(嫡系)延续的质疑。
2、对“京公一世祖”的阐述有欠缺。
京公何许人?马家围族谱无说明,余先生沿引广东丰顺族谱称良公来作注释,这才知是扶风第十八世祖马良。但他未在宁化马家围开基或居住过,他何来“一世祖”的衔头呢,这就令人费解了。还值得商讨的一点是,作者说:唐代时,“为避战乱,中原难民又一次纷纷南逃,扶风马氏京公一支在这股南逃难民潮中,在辗转江淮间由山东转徙河南、江西,历经数世、十几世……”(原文10页)。这里的“京公一支”从字面看是包含京公本人的。然而,马良(即原文的“京公”)是东汉昭烈帝时人(即蜀汉昭烈帝刘备时,公年221年)。此时距唐朝相隔着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和隋朝共五个朝代,离唐朝公元618年建朝相隔397年。试想这有可能在唐时南迁吗?马良的寿命能有这么长吗?马良是三国时蜀汉谋士,刘备领荆州时任从事,刘备称帝后为侍中;刘备东征讨伐东吴时,他为随军参谋,后刘备兵败,他也遇害,因此实际上他只有35岁。这样,余先生的说法就不成立了。还有一个小细节是既然京公为一世祖,却又说钦公应该是马氏最早入闽祖,还说马家围宗祠奉发龙公为入宁祖等。这样的多种说法,也让人难分辩谁是始祖,有核实之必要。
3、“京公”之后,即宁化马家围的二世之后至十七世祖,这些先祖的人名与扶风马氏的先祖全部对不上号,即没一位相同(注:马家围二世至十七世,即扶风马氏十九世至三十五世)。这样,也令人难认同马家围的世系是否马拔之后嗣。马姓是大姓,在中国姓氏上排名第13位,人口在1300万以上,其系脉多而繁。如拔公时就分二支繁衍,一支为马拔派衍,一支是马兴派衍;尔后,马权又为另一支系派衍。这以后,那就更多更繁杂了。由此,考察一姓的祖源,必须认清同一脉系繁衍与相传。马家围的世系难认同,确是一大欠缺。
三、徵公失其真,居汀才是实
马徵,号克嶷,是扶风马氏(拔公支派)的第三十六世祖,亦即入闽始祖马发龙的父亲,宁化马家围族谱称为大郎,是其第十八世祖,也是“京公”后第二个和扶风马氏世系对上号的人物。马徵的真实情况是:他于唐德宗贞元时(785)因任职从河南入闽,在邵武府任府尹,至唐顺宗永贞时(805)任汀州府尹。马徵娶管氏,生二子,长子腾蛟,次子发龙,后病故于汀州府任内。病逝后,停柩于汀,由马发龙在汀守制,经同僚和朋友资助筹集到钱款后,由马发龙将其棺柩运回桑梓河南郏城安葬。宁化马家围记载的马徵情况则完全不同,严重失真,表现在:(1)他从河南入闽,马家围体现的是在马家围出生;(2)他在邵武和汀州府任职,却变成生活、长大、繁衍在马家围;(3)他病逝汀州,却变为死在马家围;(4)他葬在河南,却说是葬在鹅公嘴(马家围的小地名);(5)他娶妻管氏,变成夏氏妹娘;(6)他生二子,却说生三子。总之,一切都不同,使人难认马徵的真面目。差别如此之大,必然会使其裔孙们难认同祖同宗了。
综上所述,《宁化与台湾马氏》对扶风马氏(拔公一支)远祖世系的记述是欠缺和失真的,对入闽始祖马发龙认定为马家围人氏也是缺乏依据和不实的。为获取族史的真谛,应在博揽谱志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结论,还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马先富先生说得好:“族谱记载与志书记载有差异并不奇怪,族谱记载有混乱现象纯属正常。若要言归正传,得以马氏变迁的历史和迁徙南移路线图才能作出科学判断孰支孰派,同祖同宗。”“要佐证徙湖南湘潭马姓先祖系何支派、何地迁至,必须查找有关马姓族谱记载和有关史书、志书,方可得以确认。”我们赞同这一观点,并愿循这一原则,与余先生深入探寻马发龙祖源世系,以求取得共同的看法与结论。
附件:部份族谱摘录
一、清流马寿根(龙津镇渔沧居委会书记)珍藏的《扶风郡马氏家谱》(清嘉庆丁卯岁编,刻板印刷,共八卷)。其中卷二在“远祖世系”中载:第一世发龙公,原住江西白果树下,始移居麻仓团南山下(今罗村里)。娶妻余氏满娘,继娶江氏金娘,合葬罗村里飘舡岗蛇形山。生四子:
长子虔隆,仍居南山下葬本里双坟。
次子进隆,移居北里马家乡,娶邓氏生五子。
三子旺隆,移居宁化县新村里安乐梨树峡。
四子贵隆,移居职溪乡。
另,该卷在“谱序”中载:发龙公由江西入闽,乔寓麻仓团南山下,分卯支。而我祖旺隆公序三,异者与兄弟共守故土后,稍迁于安乐梨树峡。越数代,子孙繁茂。
二、清流县赖坊乡南山村《底马屋家族谱序》(马元洪父子于1991年春至1992年春修,手写本)载:发龙公自唐垂拱四年,由江西白果村乔迁而我南山。
三、清流县邓家乡马寨村《清流北里马氏族谱》(1997年版)载:马氏三十六世榜郎公(即马徵)原居江西豫章南昌丰城太平里,英年游泮,于唐代戊子登科,官至监察史,后入闽寓居新罗郡(即汀州府),娶妻张氏继李氏,与公合葬于江西门罗汉寺背。其次子发龙,生于唐敬宗宝历乙巳年,娶妻赖氏,住清流北里南山下,死后葬于宁化安乐马家围。
四、清流县长校镇赤土岗《马氏大宗族谱》(1993年版)。摘录:
(1)《三修族谱序》载:愚尝考安乐乡之族谱,唐文宗大和丁未年,始祖名马发龙,住于清流县北团里南山下,后子孙移居安乐,至马益郎复移四堡赖家墟。(十三世孙文显于明嘉靖十年记)
(2)《安乐谱附》载:万历二十年壬辰岁十月十三日孟复同族叔住抵安乐乡马家围背骏叔家,验其谱,得录第一世祖讳发龙府君住罗村,生四子虔隆、俊隆、旺隆、贵隆,唐文宗大和元年丁未岁,葬于本村。第二世祖讳旺隆者,于唐文宗开成元年丙辰岁,移居宁化新村安乐乡梨树隔。(卷一,第十二页)
(3)《马氏繁衍初考》(健行鬼集整理)载:马氏入闽始祖榜郎公,豫章(江西南昌)丰城太平里人,英年游泮,唐戊子登科,官至监察史,性格硬阿,值世变入闽,为新罗郡(后名汀州府),西隅鄞江(今汀江),娶张氏继李氏,与公合葬鄞江西门罗汉寺背双坟,生一子发龙,生于唐敬宗宝历丁未,住清流北团里南山下,后子孙移居闽赣等地,娶赖氏葬于宁化安乐马家围。生四子:虔隆、旺隆、进隆、贵隆。(卷一,第十二页)
(4)《孟复公谱原》载:矧查府志北团里旧为长汀地,宋元符元年折置清流县,则北团里、四堡里乃唐朝的旧地名。(卷一,十一页)
五、连城四堡马屋村珍藏的《马氏族谱》在“马氏源流”中载:发龙公(三十七世)字在田,取张继邹,在汀州守制数年,运柩回梓后,复到清流,始居北团里南山下。(注:该谱系1993年重修的)
六、广东省南雄市《马氏联谱》在“马氏先祖迁徙路线及入粤后分布示意图”中载:三十六世祖徵公,在江西丰城县;三十七世祖发龙公,在福建清流;三十八世祖旺隆公,在福建宁化安乐……。
七、永安市张地村《马氏大宗族谱》(1995)载:发郎公唐敬宗宝历丁未生,住清流村里南山下,后来子孙移民闽赣等地。(注:“发郎”即发龙)
八、宁化县马家围村《扶风马氏家谱》载:十九世,大郎公之子发龙,住汀州清流罗村里南山下,娶肖氏六娘,夫妇卒葬松溪。生四子:虔隆、进隆、旺隆、贵隆。
九、永定县《马氏宗谱》(旧本)卷一“源流总世系”中载:三十七世发龙公,讳在田,生于唐德宗时,穆宗甲辰长庆四年在汀守制数年运柩到河南。回梓后,发龙公复到清流邹家,至文宗大和丁未元年始居北团里南山下。
十、永定县《扶风郡永定马宗谱》(新版,2003编修)在“祖源世系简表”中载:三十七世祖发龙公,号在田,守制数年扶柩回河南,后返闽居于清流县北团里南山下。
本文由清流县客联会马氏文化研究组集体研讨。参加人员:郑鹤培、黄德骏、伍耀汉、李升宝、张水藩、马一坤。执笔:郑鹤培。
分享按钮>>【安氏论坛贴精选】安双通所在佳嘉陶瓷厂开工了!
>>赖坊乡南山村马氏历史文化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