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坊乡南山村马氏历史文化集萃

    中华马氏网 2009年7月6日 郑鹤培


2008年,清流县赖坊乡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并在北京举行授牌仪式。这座默立于大丰山下近千年的客家村落,从此抖去了历史的尘埃,露出了她璞玉般的润泽古朴。品位那绵长的历史芬芳,如饮千年老酒,馥郁醇香令人陶醉;领悟那化石般清晰完整的古韵,使人久久淌漾着思古幽情。


赖坊乡的南山村,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闪烁着马氏历史文化的耀眼光环。这里是马氏入闽始祖马发龙于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的肇基之地,而马发龙是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的第三十七世祖,因此这里的诸多马氏历史文化事项,连接着两岸世代相传的脉络,折射着两地姓氏亲缘关系的客家文化之光。


九龙庙


九龙庙位于南山村西南部,始建于唐末五代。历代都有修缮,现存庙宇为清代早期所建,但仍可看出初建时的规模形制。庙呈四方形,坐南朝北,三开间,进深九柱,歇山顶,四面坡,屋角翘起,檐廊宽绰,檐下覆一层遮风板。庙内结构及装饰具有精致华丽的特点,是闽西地区庙宇建筑的典范。庙内的正堂金柱和壁柱均用青砖砌成,外表用三合土涂抹,上部开榫卯与木构件衔接,两者结合严密,表现出高超的土木建筑工艺。大殿正中,雕刻着由九条龙作承重枋的花式螺旋藻井,制作精美,结构独特,呈现出华丽、神秘的艺术氛围。中心藻井四周,环设八个小藻井,形成九龙倒悬之势。墙壁及枋柱间,施以众多彩绘图案,多为神仙传说、戏曲故事和四时花卉,描绘精细,色彩艳丽。另外,庙内外挂着众多楹联、对联,将九龙尊王的诸多传说和历史故事撰入联中,意蕴深长。


九龙庙内供奉着九龙尊王的坐像,左右排列值甲武士,威武庄严,气象恢宏。九龙尊王是堪与妈祖相提并论的内陆河神。据《清流县志》载:自南北朝时期就有封禅,“阳数潜灵王”、“九龙尊王”等封号甚多,深受民众尤其靠航运、放排为生的艄公敬崇。南山村靠近九龙溪边的沙芜乡,是历史上清流水路出入的要津。九龙溪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号称“天下第一险滩”。民谣曰:“九龙十八滩,滩滩鬼门关”。船行至此,稍有不慎便会船翻人亡。因此,每有船行,船工必献祭于九龙庙,以求得九龙尊王的庇护。又由于辄求辄应,十分灵验,所以历代以来香火旺盛,信众繁多,九龙尊王的形象在当地民众的心中极为高大。


又据《清流县志》载:北宋名臣、著名书法家蔡襄与九龙庙也有一段渊源关系。蔡襄做泉州刺史时,一日在庭中休息,突然闯进一青年,嚷着要拜见刺史。蔡襄见该人器宇轩昂,眉宇间英气凝聚,虽布衣打扮却不失雍容之像,知其非寻常之辈,乃招呼客人落座看茶。青年坐下后,自我介绍为九龙进士,住清流南山下,最后送上一首诗,拱手告别,一转身到堂下就不见了。蔡襄拿起诗一看,顿觉大气磅礴,立意高古,一派英雄之气,始知其为神仙。第二年,蔡襄专程由泉州赶到南山九龙庙,拜谒九龙尊王,并写诗一首和之。庙中有幅对联:“旌功有祠自唐褒,投刺惟诗邀蔡和”便是对此事的记述。


当地还有传说:九龙庙实际是当地马、林两姓人士为纪念、敬仰始祖发龙公所建。其庙名“九龙”,寓意发龙公一脉长长久久地的发达兴旺;庙中供奉的九龙尊王,是发龙公的化身,即把发龙公当作神灵来信奉,是闽西客家民俗中常见的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庙的大门两侧刻着一幅对联:“南山福地林栖凤,安济行祠马化龙”,即体现了对发龙公的尊崇与追思。2009年2月,闽西姓氏研究会长马先富先生陪同台湾客人在此考查,看到九龙庙对联时说:“很清楚,庙是为纪念发龙公而建的,表明了发龙公是在此肇基、繁衍的。其中的“化龙”就是发龙,而“发”写成“化”意味着发龙公已化身为龙,安济行善于民间,寄托了裔孙对上祖的崇敬与追慕”。正因如此,马姓裔孙代为相传,在此虔诚地敬拜神灵和祭祀祖先。


马氏宗祠


马氏宗祠位于南山村中部偏南,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筑,祠中供奉着马氏入闽始祖(也是当地一世祖)马发龙的神位。


宗祠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风格的木构建筑,由山门又称“风水门”、围墙、大坪、正堂、左右配厝等几部份组成。正堂坐西朝东,堂门外“八”字开。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互混梁架结构,除房屋自身的举架结构外,没有多余的装饰件,整体风格素朴。正堂中心间设有神龛,龛中供奉着始祖马发龙神位,门外卵石铺砌的大坪上,矗立着两根石质旗杆。


南山村以及当地的马姓群众,每逢年节或族内大事均献祭于此,一般是宗祠与九龙庙同时祭奠,仪式隆重而热烈。2008年,闽西各县和本县学者经多方考证,得出马发龙为马姓入闽始祖,并是台湾马英九先生三十七世祖,南山马姓群众闻此极为高兴。


不久,获悉马英九先生决定竞选台湾地区的领导人,本县的一些马氏裔孙还到宗祠祭拜,请先祖护佑马英九顺利当选,以便更好地为两岸人民谋福祉,为两岸和平发展作贡献。选举结果,,马英九高票当选,消息传来,大家更兴奋不已,盛赞上祖英灵的荫佑。之后,马英九的“特使”卢月香女士,前来清流答谢在清台胞和马氏宗亲的关心支持,当其得知马英九的三十七世祖在南山下时,她十分兴奋,当即赶往赖坊南山下马氏宗祠进香拜祖,答谢祖先。当地马氏裔孙一千余人聚在村口和路旁夹道欢迎,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幡旗飘扬,氛围极为热烈。卢月香极为感动,一再说:“感谢大家的厚礼,返台后定把这一亲情转告马英九先生”。这次的盛典,盛况空前,也给当地马姓裔孙留下难忘印象。他们说:宗祠自古连八闽,今又两岸接亲情。不忘祖恩佑干才,血浓于水同根生。


马发龙原葬墓地


客家人有二次葬习俗,马姓入闽始祖马发龙在南山下去世后,也经历了二次葬。据清流县马寿荣珍藏的编撰于清嘉庆丁卯年的刻板本《扶风郡马氏家谱》记载:发龙公逝世后与其妻合葬于清流罗村里(今赖坊乡)飘船岗蛇形山上。马发龙的原葬,也称一次葬或初葬,现墓地旧址仍在。马发龙的二次葬是其子孙后将其骨殖迁移至安乐马家围重葬。马家围族谱也载,发龙公原葬南山下,后挖来马家围安葬,墓碑上清楚所记,重建时间为1993年3月14日。


马发龙原葬墓地飘船岗蛇形山上,距南山村2公里,有平坦的公路可抵达。此地背后紧连高达雄峻的马岐山,逶迤绵延,一直向远方伸展,龙脉极大;山上古树参天,葱茏翠绿,蔚为壮观,景色迷人。山脚下,横列一条蛇形小山,同样树木青翠,玲珑秀丽。按古代风水堪舆学的道理,这里是风水宝地。首先它背靠大山,显得厚重,有稳如泰山之感;它的两旁,有小的山峦环抱,墓地成椅型,坐在此地显得安详、舒适;它的前面,有广阔的田野,视野开阔,遥望远处则层峦叠嶂,世事风云尽收眼底。马姓将上祖安葬此地,寄托了希望祖先护佑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富贵绵长,世代兴隆的美好愿望。台湾客人古镇清、陈木水两先生于今年2月中旬在南山下考察马发龙原葬墓地时说:此墓葬在蛇眼上,这位置很重要,墓形呈“风”字结构,石砌,既传统又古朴,也很有特色;墓的龟背处有挖金骸的旧迹,表明曾被挖过,但重要的是,龟背挖金骸处盖有一石块,由此金骸虽被挖,而祖灵犹在。所以,南山下历代马氏裔孙都会在清明节时去墓地祭拜祖先,祈望平安吉祥和发家致富。


千年古樟


在赖坊南山下的村内及村外阶地上,生长着九颗参天古樟树,它们的树龄均已愈千年,与村庄形成的初始时间大致相当。这些古樟生长繁茂,最大的一株树径达5米,需13个成人方能围拢合抱,被誉为“天下第一古樟王”。它们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蔚为壮观,是村子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数株散布在九龙庙周边的古樟,蓊郁如盖,庇护者千年古庙,更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使其成为历史文化名镇(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首先,这里先民有植樟的传统,按当地民俗,家族中长孙出生后,家人会在相应位置种下一棵樟树,寓“弄璋之喜”,“璋”、“樟”同音,取谐音之意。其次,樟树为常绿阔叶乔木,树龄长,且自身会散发一种幽淡的香味,可驱虫去秽。再者,樟树树干高大,树冠发达如盖,植于村庄水口等处可作屏障只用。因以上原因,当地的马姓居户历来把樟树视为神树。他们认为:村庄里的古樟树能越千年而不衰,是开基祖发龙公的神灵庇护所致,古樟为答谢恩典,也一直默默地为南山谋福祉,使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樟树树干上,常见木牌、条幡,那是当地树神崇拜的一种形式。某家的孩子若生下后不好养,便请道士写一条牌,择吉挂于树上,将古树认为神仙父母,以期孩子健康成长。


谈起古樟,还使人联想起这里常见的“九”字现象。如古樟树为九棵,其他如九龙庙、九龙尊王、九龙溪等,无不以“九”字作约数。此外,明代吏部尚书裴应章于明万历二十四年赠送南山下恩师林观其的一块牌匾上,上书“九重荣耀”四字,其冠首数字仍然为“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最大的单数,有长久永恒之意。村中有人联想到台湾马英九先生名字中的“九”字,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巧合,抑或冥冥之中的某种必然?让人感觉到历史进程中的某些玄妙。


南山古戏台


南山古戏台,是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乡村戏台。


它位于南山村东南,与关帝庙相对而坐,是南山村马、林两姓家族举行岁序节庆的舞台。戏台右后方,一棵千年古樟,如一把巨伞,为古戏台遮蔽着风雨。古樟树干直径达5米,约十数人才能合抱,被誉为“天下第一古樟王”。它的虬枝曲干与蓊郁枝叶形成鲜明对照,让人感叹大自然生命的神奇。


南山古戏台主要由演出坪及后台化妆间组成,戏台坐北朝南,面向空坪,演出坪建在条石砌起的石阶上,下铺横木,横木上铺设木板。石阶四角立柱承屋顶,屋架为干阑式。演出坪后竖板壁隔开后为化妆间,三面砌砖墙。就在砖墙与和板壁上,还保留着自清代嘉庆年间以来,各地剧团来此演出的记录,包括演出时间、剧目等。是研究古代戏曲史、民间节庆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古戏台火红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已没有剧团在此演戏,古戏台只作为历史文物被保存下来。然而,尽管如此,群众对它仍有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记忆。因为在过去的年代里,这里定期不定期地舞台演出,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寓教于乐,人们从中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奋发前行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演出,培育、提炼、保留了一批如《五经魁》等地方戏种,形成了富有清流特色的非物资文化,见证了当地历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马姓人氏还认为:其家族能一代代成长、兴旺、发达,与古戏台息息相关。


分享按钮>>马英九祖先马发龙居清流是历史事实
>>【安姓氏家谱源流】中国安氏家谱能否提供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