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扶风马氏的足迹

    中华马氏网 2011年4月30日 马建明


追寻扶风马氏祖迹
前几年,为三修《溪冈马氏族谱》,族人争先恐后排队进入,并献言献策,尤其珍藏二百余年的《溪冈马氏重修族谱》及时呈现在族人面前。查证才知湖南湖田马氏为溪冈马氏派支;追根问祖,溪冈马氏族源来自永新六都西山。如再考证西山前身,溯流追源源于江西吉安市吉州区黄金巷,若再往上寻根寻源似乎已在渺茫中。
宽带上网,胜过一部新华字典,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聊天;又可看新闻,特别是可淘空“文革”中的身子,收获蛮大呢?果然,搜寻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每年正月初二日前往台湾的苗栗马家庄“扶风堂”拜年与祭祖,至今已历十五年。我若于马英九的身份之比,酷似鹄与鹜之比;若于“DNA”检测,血管流通的血彼此是一样的。如此,非常惊喜—-我祖源肇自扶风。
扶风马氏的崛起
邯郸,是为赵国的都城;是赵姓的发祥之地;也是马姓来源之地。是由赵王子赵奢以作战奇才,赵王赐予赵奢为“马服君”的封号。从此汉族马姓问鼎于天下,开创马姓先河。
马通,原藉河北邯郸人,为赵奢(马服君)的后代。公元前91年以重合侯(山东乐陵县)二千石和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等六万户大富豪、儒士一样所执行皇帝的“推恩令”而迁入(右)扶风茂陵县成欢里。古茂陵县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县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从此,邯郸马氏后代融入茂陵县二十多万人口之中,并在茂陵县成欢里生根开花,硕果累累。马通子为马宾,马宾生马仲,马仲有四子,况、余、员、援。马余生子二,严、敦;马严,有七子:固、伉、歆、鱄、融、留、续。马援有四子:廖、防、光、客卿。正如:《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故此,马姓在扶风掀开了新的一页,随之记录中华马氏二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史与艰难创业史并载入二十四史等浩如烟海的史籍中。
随着马通陷入汉武帝宫廷“巫蠱之乱”之中,由此马姓声誉不振,地位逐渐衰落,直至马援的兴起,力挽狂澜。他幼孤有大志,读圣贤书颇有心得,而不凝滞于章句。敬事兄嫂,眷顾子侄。能言善辨,洞察秋毫。其初,投靠隗嚣,并游于二帝之间,投奔光武帝刘秀后,先平陇西,后平交耻,征蛮夷,为巩固东汉政权竭尽全力 ,最后病死军中,终于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马革裹尸还”的雄心壮志。马援的一生,是极其不平凡的一生并为之惊奇!自少年欲到边郡从事田牧,后为郡督邮,又奔北地郡放牧。王莽末年,曾为新城大尹。其后至老乡“白帝”公孙述处做客。处事后,并称公孙述乃“井底蛙”,“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公元28年投身于东汉,并在上林苑(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屯田四年,公元32年至公元37年平定陇西,公元37年至公元44年秋平定交趾,公元49年在征武陵五溪“蛮”中病故。终年六十三。马援不仅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摘取了伏波将军威名,威振南北,则北方马氏始于“伏波堂”堂号而闻名于世;而且在东汉建武二十年,越乱已平,马援遂立两根铜柱以为大汉南部边界,表功而还。据清《横州志》记载,其上有铭文曰:“铜柱折,交趾灭。南方马姓源自以“铜柱”为堂号而景仰。马援的兴起,系承马通的“扶风堂”的衣钵,得到了纵深发展。由此,凸显以马援为杰出代表,扶风马氏在古都长安郊区茂陵县迅速崛起,成为响当当的一个世家大族。扶风马氏历经一波三折。马援殁后,被奸臣陷害,被光武帝追回马援新息侯印绶,致使马援墓也不能归葬祖茔地,而草葬于洛阳城西,然宾客故人莫敢吊唁。故使扶风马氏再一次走入低谷。皇天不负有心人,扶风马氏绝路逢生,明德皇后,马援的三女儿成就了外家进入了鼎盛时期。马皇后十岁丧父,其兄敏惠又早夭,其母蔺夫人由于过度悲伤染病而亡。马氏十三岁时,其堂兄马严上表请命,于是她进入太子宫。显宗(汉明帝刘庄)即位,便将她立为贵人。永平三年春,马氏被立为皇后。肃帝即位,尊马氏为皇太后。马皇后一生勤俭、朴素,谦逊,知书识礼,明理达义。她的所做所为,对明帝、章帝两朝的政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赢得后世人们的赞誉。《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由此,
扶风马氏自然而然成就为名门望族,播于天下。
根深叶茂
自马通迁入扶风后,扶风马氏蓬勃发展,尤其马援和他的三女儿马皇后的横空出世,使扶风马氏的知名度大为改观,由低潮转为高潮。千百年以来,扶风马氏像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而根深叶茂并随即支繁叶茂并犹如潮水般地不断涌现出英才,为社会大众效力,为国尽忠。从西汉马通,东汉马援、马皇后等不仅为扶风马氏博得了后人的喝彩,而且扶风马氏后代在各朝各代为祖宗荣耀同样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再添功名,如:
马融,扶风茂陵人。绛帐台是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古文经学家、教育家马融的。马融年轻时就十分好学,曾随从当时著名学者挚恂、班固等学习,学通了儒家经典。他的老师挚恂非常赏识他,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他。汉安帝时,任校书郎,诣东观(朝廷藏书处)典校秘书。汉桓帝时,外任南郡太守、议郎,重在东观(国史修撰之所)著述,以病辞官,居家教授(设绛帐台授徒)。
他博通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世称“通儒“。遍注儒家经典中的《孝经》、《论语》、《毛诗》、《周易》、《三礼》、《尚书》等,还注过《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别家学派的著作。自己著有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等凡二十一篇。
马融一生渊博,得到了范晔的著书立说,《后汉书.马融传》传世。
马腾(?-211)字寿成,扶风茂陵人。汉末群雄之一。是后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三国蜀汉名将马超的父亲。187年,在凉州刺史耿鄙为军从事,统领部队,后征战有功,提升为军司马。192年,李傕表拜马腾为征西将军,屯于郿(郿县)。194年,改任马腾为安狄将军,202年,曹操表拜马腾为征南将军。208年,升马腾为前将军,改屯槐里,假节,封槐里侯。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代替马腾统领部队,屯于原地,又封其子马休为奉车都尉,马铁为骑都尉。212年,因马超之事,曹操诛杀了马腾,夷灭三族。
马超(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十七岁从军,起初随父亲马腾在西凉为一方军阀,十九岁随父亲驻军郿县,即原距郿县东北15公里。三十二岁代替马腾统领部队,屯于槐里。后与韩遂一同进攻潼关,被曹操以离间计击败。此后马超又起兵攻杀凉州刺史韦康,不久被韦康故吏杨阜击败,投奔张鲁。刘备入蜀后马超投奔刘备,并为刘备作前驱,进入成都。刘备称汉中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又进马超为骠骑(汉时大将军一人之下)将军,领凉州牧,封斄乡侯。公元222年,马超病逝,终年47岁。
马超的一生成就,陈寿在《三国志》中,以“传”形式来歌颂马超的丰功伟绩,从而名垂青史。
唐初宰相,山东茌平人马周;唐代中期猛将,陕西凤翔人马璘;中兴名将,河南郏县人马燧等,以及唐末宰相马植,其祖籍均为扶风人。
今江西饶州马氏、洪州马氏、吉州马氏,湖北江汉马氏,福建长汀马氏,楚王马殷后代流寓永兴、茶陵等,以及南方各省市都为扶风后人。
东南亚,台湾各国和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欧洲各国都有扶风马氏后裔。

扶风文化
扶风,是汉代三辅之一,是光武帝开发之地,也是马姓发祥之地,孕育了马氏子孙后代优秀杰出人才,涌现出马援、马融、马皇后、马棱、马日磾、马超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从而奠定了马姓“扶风堂”祭祀祖宗、祈福免灾,以寄理想,托情感的神圣殿堂。
马文化:扶风马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扶风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马氏文化。这些看似过去又象是今天的蕴藏的传奇故事让人激动,让人感奋,让人沉思……。之所以扶风马文化的精神支柱,其实质来源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鞍不离马,甲不离身,为朝廷建立了不朽功勋。马援不说空话。建武二十四年(48年)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马革裹尸”的誓言。马援“马革裹尸还”一句名言激励着无数将士保家卫国而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建立功勋,光宗耀祖;也同样不知有多少军人在它的激励之下舍身赴死、为国捐躯,名垂万代。尤其马援后裔扶风郡王马璘,马英九湖南远祖校尉马成中以及江西永新籍广西布政史马铉等,读汉书至新息侯,传涕泣三复,诵烈祖男儿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此列公之夙志,自期待也。”还有许多英雄男儿,马姓子孙在“马革裹尸还”的鞭策下在不同年代为国家战死沙场,青山处处埋忠骨。绛帐文化:以施绛帐为代表的绛帐文化,其基本内涵为风趣开朗,达观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展现出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又懂音乐,善于鼓琴吹笛这使他能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用音乐来开发学生的智慧;他的教育对象非常广泛,弟子来自全国各地,而且他还打破成见,招收了一批女弟子,这是在历史上都很罕见而且大胆的;他的教学方法很有特点,因为弟子多,他不可能一一亲自传授,他创设了助教制度,由“弟子以次相传”,这样就扩大了受教育的人数和范围。马融知识渊博、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右扶风地域文化中的代表。作为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马融“绛帐授徒”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件事已升华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象征,成为后世文化人倾慕和赞赏的对象,也成为骚人墨客最喜爱使用的典故之一。铜柱文化:以马援平定交阯(越南)立铜柱为代表铜柱文化,其基本概念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界线,是国家领土范围的地理界线;是保证一国政治独立、领土完整的最基本的条件。她的铸造是东汉政权妥善处理南边国与国纷争的历史见证。其马总,唐元和年间为安南都护,“于汉所立铜柱之处,以铜一千五百斤特铸二柱,刻书唐德,以继伏波之迹”。该柱经历了自建武二十年(44)至明永乐十三年(1415)漫长岁月;经历了历朝历代的兴衰,见证了交阯人民过去的苦难与辉煌!在漫漫的边防线上,你会看到一些让人仰慕的墓碑和坟茔。许多英雄豪杰长眠在这里,伴随着界碑走过那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他们远去了,但他们像一座座永恒的丰碑,矗立在新一代戍边人的心中。马文化、绛帐文化以及铜柱文化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铸成为“铜柱堂” 及“绛纱堂”的民俗风情,并逐步形成了以“儒门为本”为内核的扶风文化,就成为“扶风堂”的文化源头的支柱。如今,“扶风堂”这一神圣殿堂,犹如茫茫夜色中的一盏明灯仍然照耀着全体扶风马氏后人前行的道路。它的宗族文化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开科取士的栋梁之材。我们喜欢这座神圣的殿堂,这里有我们的理想;有我们对未来的呼唤,我爱这座神圣的殿堂----扶风。9 y, H/ F2 b. n2 u( m* M# R
扶风生活轨迹
扶风,古来有之。但是,有古今之分。一者郡府右扶风;一者县府扶风。前者始于汉武帝至于三国魏;后者起源于唐代沿用至今。看扶风马氏始发地是古扶风茂陵县(今兴平市东北);还是宝鸡市扶风县。我们拭目以待:
一、右扶风与扶风县
右扶风: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右扶风至东汉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辖境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北,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其中槐里、安陵、平陵、茂陵四县属今咸阳管辖,其冲鄠、郿县、武功、陈仓(宝鸡)、汧、渝麋、雍、枸邑、美阳、漆、杜阳属今宝鸡市管辖。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三国魏为扶风郡。相当于今咸阳市一部分和宝鸡市一部分地域管辖。
扶风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湋河流域。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
二、茂陵县与茂陵村
茂陵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改废丘县为槐里县(陕西兴平市),属右内史。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析槐里县东部于茂乡(今西吴乡窦马村)置茂陵县,同属右扶风。东汉右扶风治由长安迁至槐里县。三国魏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槐里县仍为治所。西晋扶风郡改称扶风国,治所由槐里移至郿县(今眉县东北15里)。直属右扶风管辖。
茂陵村:原隶扶风县五泉乡,位于扶风县东南部,现隶属杨凌区五泉镇,位于杨凌区西北。五泉镇境北有茂陵行政村,村境有马超岭,为超屯兵处。又名茂陵山。然而,这里记载的茂陵为一个行政村级别。茂陵村在西汉时隶属于右扶风美阳县。
三、据史籍记载:
1、《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罗反,被诛,故援再世不显。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王莽时皆为二千石。”
2、《 东观汉记 卷十一,传六》记载: “(一)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二) 世说新语言语篇 、御览卷二0,远祖徒茂陵成欢里”。
3、《后汉书.马援传》载:“是时,公孙述称帝于蜀,嚣使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里闬[《后汉书.公孙述传》载:“字子阳,扶风茂陵人也”],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
4、据东汉时期的行政建制介绍:东汉的一级行政区划为郡、国(王国)、属国都尉;二级区划为县、邑、道、公国,侯国。右扶风:秦、汉、魏、晋、南北朝,大约四百年,基本上是设郡县二级制:右扶风一级行政区划,职掌相当于郡大守。茂陵县为二级区划。右扶风相当于今天北京市和天津市直辖建制,三国魏相当于省市级建制。右扶风治茂陵县二级地方行政建制,即今咸阳兴平市一样地县二级行政建制。
5、《扶风县历史沿革》述:扶风县:汉时为美阳县、邰县,属右扶风管辖;三国魏为美阳、武功县治未变,归扶风郡辖领。直至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在武功长宁镇始设扶风县(俗称东扶风),在今县址设川县。太宗贞观元年(627),撤扶风县,贞观八年(634)改川县为扶风县。元时少有变更。之后,沿用之今。
据史籍记载的名人传记,各记载籍贯为某郡某县、某州某县,或某道某县,或某省某县。比如:司马懿(179-251)即晋宣帝,字仲达,汉族,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白帝”公孙述,字子阳,人称茂陵公,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省湘潭县人。
纵观马通、马援、马融、马超等籍贯所记载的扶风为右扶风,其县为茂陵县。若二者相比,右扶风是省级地方行政建制,职掌太守;扶风县是县级地方行政建制,职掌县令。若扶风县内有茂陵名,即乡便村。还有右扶风始于汉武帝至三国魏,而扶风县为唐贞观八年(634)改川县为扶风县。沿用之今。两者行政建制名称之间相距几百年。
上述人员,马通、马援、马融、马超所经历年代为西汉、东汉和三国魏。故而他们的居住地全称为右扶风茂陵县成欢里,即今陕西兴平县人。

再现扶风盛名

古扶风马氏,在东汉早期,马氏家族已经成为扶风地区人丁兴旺、世代封侯。经过时代的洗礼,一部分马氏迁到了中原地区,以及北方大地;一部分分流南方地区;一部分滞留西安市附近。如今,扶风县(位于咸阳市西85公里)马氏后裔人口仍有近两万人。主要居住地有:扶风县法门镇将军马家村、新店乡西伏波村、南阳乡邢马村、杏林镇马家堡等。扶风县文物古迹颇多,名人辈出。尤其“三马祠”鼎立以来,“三马祠”成就了各朝各代扶风马氏后人仰望与祭拜祖先神圣的地方。近年来,马氏名流及宗亲一波又一波地前往陕西扶风(杨陵)瞻仰宗族圣地,而且吸引海外一大批宗亲遨游扶风马氏祖祠、墓,以及欣赏扶风马氏风情,民俗民风,文物遗产等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尤其2005年马鹤凌率台湾及马来西亚马氏宗亲代表团30多人来扶风寻根祭祖,盛况空前。
马援祠:马援祠遗址建于清代,它位于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马援祠里供奉着马援、马融、马超三位著名历史人物。在马援祠内,立着一块马援故里碑,为康熙三十六年所立功德碑。碑高1.86米,碑首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碑额印刻篆书“皇清”二字,碑文记述了马融、马援、马超的生平概况。
马援墓:距陕西省扶风县城约3.5公里的伏波村旁,有一座圆锥形夯土堆,高约10米,直径约10米,这便是东汉初年的名将马援墓茔。墓前立有清代所刻“汉伏波将军墓”碎石一通。
绛纱帐:东汉文学家、经济学家马融“才高博洽”,在“东观”闭关十年著书立说,回到家乡后设帐授徒,后世的人们把马融讲学的地方称为绛帐台,扶风县绛帐镇即因他而得名,并从汉代延续至今。”
马超岭:五泉镇境北有茂陵行政村,村境有马超岭,为超屯兵处。又名茂陵山。
扶风古迹古物

马超岭:据《三国志》记载:“马超(176-222)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马超十七岁从军,起初随父亲马腾在西凉为一方军阀,十九岁随父亲驻军郿县(即距今郿县东北15公里)一年。”三十二岁代替父马腾统领部队,屯于槐里。由此,推算当年马超岭(茂陵山)的确是马超练兵的地方;还有马超坡(位于县城南坡上),俗名“马超胡同”也确认此地名成立。
扶风县马氏族谱,即《西秦马氏宗谱》修于明朝。由于年代久远,在某一事件中,一不小心,致使原谱被烧。现存的为山西林县青龙村马声达家保管的旧谱的复印件。从这部族谱名称为“西秦”,亦可称为《陕西马氏宗谱》。其祖先则捧为马援,籍贯,其道西秦,其府风翔,其县扶风。意味着马援籍贯为西秦道风翔府扶风县人,即今陕西省扶风县人。我们了解和分析西秦、风翔府、和扶风县的历史沿革,以及马援所涉及的年代和居住的地址。
西秦起始:陕西在西周初得名。当时周、召二公以陕原(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分而治之。陕原以东由周公治理,称"陕东";陕原以西由召公治理,称"陕西"。又因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治地,故又简称"秦",也称“西秦”。 陕西省自清朝始设至今。
风翔府起始: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由扶风郡改为凤翔郡,不久又改为凤翔府至清。
扶风县起始;上已呈述。
《西秦马氏宗谱》在明朝完工,因陕西省名还未出现,故称西秦,族谱称《西秦马氏宗谱》。可是它记载内容,马援为西秦风翔府扶风县人。可是明知马援东汉光武帝时封伏波大将军新息侯,谥忠成侯,是东汉时期的故事。可是东汉时还没有什么风翔府,什么扶风县。马援能称风翔府扶风县人吗?即使在明朝时修族谱,为啥又不注明马援原为右扶风茂陵县人,今为西秦扶风县人呢?故而证明《西秦马氏宗谱》记载马援籍贯有出入。《西秦马氏宗谱》以马援为始祖,可是东汉马援至明时马明杰的家族世系能否衔接上。正如湖南《湖田马氏族谱》尊马援为远祖,而湖田马氏源自江西溪冈马氏,溪冈在明成化七年修的始谱以宋末马子仪为一世祖,从首谱至清乾隆三十七年的重修谱,谱中一字未言及溪冈氏族肇自马援为远祖,只不过在一篇“传”中偶尔记载一笔族源来自于扶风。似乎“西秦马氏”也和“湖田马氏”一样的心情把名人拿入自己的旗下作为荣耀,是否来抬高自己的声势呢?
马援祠:马援祠座落在扶风县城南飞凤山(扬陵区五泉镇毕公村内)。据旧志载:为宋·元佑六年(1091)建汉伏波将军祠,专祀马援。清·康熙五十七年,知县丁腹松重修马援祠时,增马融、马超,改为“三马祠”。 在马援祠内,立着一块马援故里碑,为康熙三十六年所立功德碑。碑高1.86米,碑首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碑额印刻篆书“皇清”二字,碑文记述了马援、马融、马超的生平概况。 据《后汉书.马援传》载;“永平十七年(74),援夫人卒,乃更修封树,起祠堂。”在马援殁二十六年后才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建马援祠,以作祭祀与纪念。宋元佑六年(1091)始建的马援祠与永平十七年(74)始建马援祠迟于一千一百多年。因此,在扶风县城南飞凤山的马援祠是不是原址,是不是马氏后人为怀念祖先的丰功伟绩,弘扬扶风马氏历史文化,在扶风马氏新的栖息地建祠堂,以作永远神圣之堂来祭祀与拜谒呢?马援墓:马援墓座落在扶风县城西七里伏波村北西宝公路旁。对马援的安葬之事,《后汉书·马援传》是这样记的:“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马援侄)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梁)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永平初(58年),援女立为皇后。永平十七年(74),援夫人卒,乃更修封树,起祠堂。”范晔的《后汉书。马援传》是叙史性的著作,它着重于记载马援的生平以及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死后蒙冤与勉强“平反”的过程。安葬,只是作为人生的句号来画圆的。“范晔的记述只为马援最终“勉强平反”负责,是墓葬洛阳;还是墓葬在祖坟地,完全不会为墓在何处,负真假确认之责。如今,悠悠两千年过去,在典籍考古中钩沉出的马援墓,距陕西省扶风县城约3.5公里的伏波村旁,有一座圆锥形夯土堆,高约10米,直径约l0米,墓前立有清代所刻“汉伏波将军墓”碎石一通。这便是东汉初年的名将马援墓茔吗?遗骨及遗物在土堆下面吗?据古籍记载认证推断,此处不是洛阳,也不是茂陵县成欢里的祖茔处,为何又在扶风县出现马援墓地呢?这又是一座纪念马援而筑造的衣冠冢,使之流芳百世,亦未可知。现扶风县(扬陵)马氏是何时由古茂陵县(今陕西兴平县)迁入,是否是马援在公元28年投身于东汉,并在上林苑(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屯田四年时,其族人徒于此地呢?乃至于其他原故流寓于扶风县而故有扶风马氏呢?有待考证。
企盼扶风盛典

前三届马氏恳请大会在东南亚召开,并取得丰硕成果。会中,宗亲联谊,其乐融融,以声名洋溢于五湖四海;笫四届马氏恳请大会于宋丞相马廷鸾家乡隆重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马氏后裔聚集在乐平寻根祭祖,研讨马氏文化,共叙血脉亲情,开展经贸交流;以“寻根、联谊、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将于2008年9月19日至21日在河北省邯郸县暨中华汉族马氏祖源地举办。第六届恳请大会又移出海外举办。若笫七届恳请大会若于昔年《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繁华的场景下举行马氏恳请大会。云集,商榷,祭祀,省墓,拍照,别有一番风味,堪以告慰,向往祖先故土—-扶风。


分享按钮>>喜听马氏唱新歌——马氏之歌
>>辛卯清明鲍山祭祖筹备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