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聊城马宅街 聊城晚报为河北老人寻亲圆梦

    中华马氏网 2012年4月17日 刘伟


河北老人马东春寻找祖籍东昌府区马宅街亲人一事经本报披露后,得到知情者的关注和积极响应。4月8日(2012年),东昌府区政协文史学习宣传委员会主任王彦华致电本报新闻热线8510000告诉记者,有关马宅街以及马家家族的事情,他知道一些,同时还可以提供几位知情者。

寻找马宅街恰逢知情人
“2009年在编撰《东昌老街巷》一书时,我们,我们对马宅街进行了走访了解。”作为《东昌老街巷》的主编王彦华告诉记者,当时从实地走访、知情人约谈、线索征集等渠道,历时两年时间,对老街巷的变迁进行了详细了解。
因此,王彦华说,在看到本报的这一篇报道之后,他立即给晚报拨打了电话,希望能给马东春提供一些帮助和有价值的信息。
根据王彦华地介绍,记者又联系了一位知情者——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东昌老街巷》的副主编高文广。

马宅街因马家豪门而得名
记者了解到,当年在走访时,王彦华根据知情者的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现居台湾省的马氏后人马淼泉先生,在其提供的资料中写到:“马家源自山西,迁山东省聊城(东昌府)于明末清初,拥有文官武将至今近九代。因获有功名,当时马宅负盛名,因而定名马宅街。族人常蒙邀至山陕会馆赏戏曲。至清末,马家已淡出官场,而在商界拥有玉兴钱庄、绸布庄、南货店,置货船多艘,经由运河营运南北货物。然祖父因中年早逝,所有产业结束经营,又因土匪之乱,家人幼小孤寡,举家迁移济南府。”据调查,马家在清代确实为地方豪门,自同治、光绪年间就日渐衰微,部分人外迁济南,另一部分人也陆续迁居城乡他处。
“马宅街位于东昌古城东北隅,东起东城墙路,西至东口北街。东段与北顺城街、安乐巷及步云阁街分别相交。街长约半华里,宽度在五六米之间。”高文广告诉记者,马宅街就是因为由马氏豪府而得名的。

傅斯年受教于马家马殿仁
高文广介绍,根据记载,清末、民国以来,马宅街先后涌现出一些在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其中在《聊城县志》记载了宣统二年一位“周孝子”,其尊敬、侍奉老人的美德当时远近闻名,被人们视为楷模。清末、民初的马殿仁被袁宅街朱府聘为塾师,著名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当年受教于他。
按照河北老人马东春所说的他是第十二代人计算,马国良那一代人应该距离现在300多年了。
“最后一位居住在马宅街的马家人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就去世了,其余的人都早已搬离了这里……”高文广说,还有一位马家的后人可以找到,那就是位于闸口北的一家修车行——闸口老马。

马家上百人曾一起生活
由于没有联系方式,4月9日中午,记者辗转来到位于闸口北这家修车行。
到来时,一位男子正在给人修车,当记者说明来意之后,这名男子告诉记者,他正是老马。
“我听父亲说过,他小时候就从马宅街居住生活的。父亲常说,俺们家就是从马宅街搬走的。”老马告诉记者,他今年61岁了,名叫马家传。“我听父亲说,当年一大家人居住在一起,光男丁就有40多人,全家人加在一起得有上百口子,当时家境比较好,父亲读的都是私塾。后来大约在1949年左右,父亲就跟着爷爷搬离马宅街了。”马家传告诉记者,在台湾的是他的四叔,但后来一直没有再联系过。

马冬春有望来聊省亲
记者拿出来7日刊登在晚报上马东春老人寻亲的报道让他看后,马家传说,他现在是马家的第十八代传人了,马东春老人所提到的马国良是第一代人,估计是按照河北那边的家族推算的。如果在聊城这边按照家谱来看肯定不是第一代。
“搬离马宅街之后,我们就在城外居住,1966年我作为知青下过乡,回来之后就在聊城开了一家车行,一直经营到现在。”马家传说,在他的老家有一本马家族谱,可以查查。
“希望能在家谱上找到关于马国良的信息,即使上面没有这个名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是一个家族,都是马家的后人。因为我的父亲曾在马宅街居住过。”马家传说,现在聊城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全家人欢迎马东春老人带着家人回老家省亲。
9日下午,记者将此消息告诉河北的马东春老人,老人分外激动,表示近期有望来聊城省亲。


分享按钮>>原中国旅游饭店协会副会长侯锡九
>>中国塑协泡沫塑料EPS专委会会长侯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