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人生三大事:诞生、结婚、死亡。 当然,也别有一种说法的,如张爱玲三大事,却是恨事: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著名作曲家王黎光,曾任北京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说:我认为人生的三大事即: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很多普通人说是学业,事业,婚姻。 自然,也有说四大事的:结婚、生子、买房、工作。这正如古人所言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在这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大多与家庭的成功,婚姻有和谐,生死的安排有关的。用咱老百姓的说法,是婚丧嫁娶。 旧时代是有宗祠的,亦通称祠堂或祠庙,除祭祀祖先之外,还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地点(婚丧嫁娶),是议事厅,也是娱乐空间(年节演戏)和社交场所(招待宾客)。祠堂里也教化或奖惩族众。凡一切有关宗族的事务都可能在祠堂里办。但,如果没有宗祠呢? 况且,婚丧嫁娶、迎接、送别在古代都有相当严格的礼仪规范,比如什么时候去,穿什么样的衣服,行什么样的礼,一不小心犯错。在古代非常讲究“礼”,即便是在现代,国人也是众所周知的虚礼极多的人。如宴席更是复杂,光座次就累死,什么主座、上座,首席、次席什么的。 更何况,还需要钱。然而,古人不是者有钱的。比如说,我们马家菜园子的祖先们。 它需要一类人,一类懂礼仪,知规则,能筹钱,会办事的人。
我们知道,因为古时候没有今天的金融机构,一个家庭要办诸如婚嫁、丧葬、建房等大事的时候肯定需要很多钱。在无金融渠道获取融资的情况下,集资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于是在一个家庭办这些大事的时候,亲朋好友同事邻居等都会根据约定俗成的规矩前去送礼,尽管这种送礼不能解决当事者家庭所有经济负担,不过也能从一定幅度上减轻其短期经济压力。 于是,出现了平民百姓为度日或者完成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不得不依附于高利贷。这种现象在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古代社会非常普遍。 自然,会出现贫富的极端分化的。可是在马家菜园子,却没有这一现象发生的。
为什么会如此? 这就是马家菜园子特色吧! 在竹溪马家,有一风俗,但凡一家有事,大多是红白喜事,家族内所有能够出力出资的,都会集中一起,来帮忙做好这件事的。。 什么叫红白喜事?就是活着的人办事叫红喜事 死人办事叫白喜事,因为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的继续活下去。我们把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就是希望自己生死都热闹啊! 当然,这只是把事办好的出力出钱,不是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操办,于是,就出现了“量体裁衣马家事”这一说法。换一句话说,就暗刚刚把这件事办出来的做法。注意,这里是指办出来,不是办好,不是办漂亮,不是办出超水平的喜事。 马家的习俗。穷人办穷事的习俗。用一种现在流行的说法,马家人精神。 什么是马家人精神? 穷人办穷事的方法,这些要求和愿望逐渐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历史经验中凝结、积淀、巩固下来,形成了相互关系应当如何不应当如何做的习俗规范。马家菜园子人,在长期适应和改造环境过程中,历代沿续形成的这种习俗规范,与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行为联系密切,主要协调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行为。它以心理、习惯等稳定的内控制形式起作用,没有明显的外部强制力。
这让你想起了什么? 君子之交淡如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送礼本是为了表达一种心意,但若是让送礼附带上过多的功利色彩,甚至为“礼”所累,那此风还是该狠狠地刹一刹。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千百年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每个人的脑子里都秉持着一种“有来不往非礼也”的思想观念。可是在请客送礼越来越变味了的今天, 把社会上这股愈演愈烈的“随礼”风压下去,惟一的办法就是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不是特大的事不要请人,请人也不要滥请,不要大操大办。 学学咱们马家菜园精神吧!